CN217992987U - 一种立式混凝土搅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立式混凝土搅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92987U
CN217992987U CN202221386024.1U CN202221386024U CN217992987U CN 217992987 U CN217992987 U CN 217992987U CN 202221386024 U CN202221386024 U CN 202221386024U CN 217992987 U CN217992987 U CN 2179929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irring
blade group
main
concrete
distri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38602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hengyuhao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hengyuhao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hengyuhao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hengyuhao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38602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9298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929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929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ixers Of The Rotary Stirring Type (AREA)
  • Preparation Of Clay, And Manufacture Of Mixtures Containing Clay Or Ce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立式混凝土搅拌装置,包括搅主壳体、沿轴向设置于所述主壳体内部的转动轴、用于混凝土进料的加料口和用于安装所述转动轴的安装板,所述的主壳体包括圆筒状的主搅拌区,所述主搅拌区的内壁上设有盘旋的第一螺旋叶片组,所述第一螺旋叶片组的中部形成可供所述转动轴设置的轴向通道;所述转动轴包括设置于所述螺旋叶片上方的第一搅拌叶片组和设置于所述螺旋叶片下方的第二搅拌叶片组,且第一搅拌叶片组和第二搅拌叶片组的搅拌半径大于所述第一螺旋叶片组形成的轴向通道的半径。本实用新型运行时,底部的混凝土能通过第一螺旋叶片向上运动,而上层的混凝土能够通过轴向通道向下运动,实现混凝土的上下循环,提高搅拌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立式混凝土搅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搅拌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立式混凝土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混凝土是当代最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它是由胶凝材料,颗粒状集料(也称为骨料),水,以及必要时加入的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制,经均匀搅拌,密实成型,养护硬化而成的一种人工石材。混凝土具有原料丰富,价格低廉,生产工艺简单的特点,因而使其用量越来越大。同时混凝土还具有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强度等级范围宽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其使用范围十分广泛,不仅在各种土木工程中使用,就是造船业,机械工业,海洋的开发,地热工程等,混凝土也是重要的材料。
因混凝土的使用量大且使用范围广,因此对于混凝土的搅拌仅仅依靠人工进行搅拌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混凝土搅拌机的使用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需求,同时利用机械进行搅拌不仅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混凝土的搅拌质量,市场上混凝土搅拌机形式多种多样,基本上都是通过搅拌桶或搅拌叶片单方向循环转动,使得混凝土原料之间形成交叉的运动,进而达到物料混合的效果,由于单向循环转动的搅拌桶或搅拌叶片带动原料之间的交叉混合的速度较慢,进而存在混凝土在搅拌桶内搅拌质量差,混合的不均匀、混合程度差等问题。
专利申请号为CN202010980478.0的专利文件公开了一种立式循环混凝土搅拌器,该混凝土搅拌器通过控制螺旋叶片的转动,带动出料桶体底部的混凝土原料顺着输送筒运输到进料桶体内,随后混凝土原料从输送筒靠近出料桶体一端向四周排除并进入筒状搅拌部,运动的转动搅拌机构对筒状搅拌部内的混凝土进行搅拌,使得混凝土原料进一步混合并回到出料桶体,实现了对搅拌桶内的混凝土原料在循环的过程中进行搅拌。虽然该专利技术方案能够对混凝土进行大量、充分的搅拌,但其装置结构复杂,且提升混凝土的过程中能耗较高,因此装置成本以及运行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立式混凝土搅拌装置,通过较为简单的装置结构来提高混凝土的搅拌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立式混凝土搅拌装置,包括搅主壳体、沿轴向设置于所述主壳体内部的转动轴、用于混凝土进料的加料口和用于安装所述转动轴的安装板,所述的主壳体包括圆筒状的主搅拌区,所述主搅拌区的内壁上设有盘旋的第一螺旋叶片组,所述第一螺旋叶片组的中部形成可供所述转动轴设置的轴向通道;所述转动轴包括设置于所述螺旋叶片上方的第一搅拌叶片组和设置于所述螺旋叶片下方的第二搅拌叶片组,且第一搅拌叶片组和第二搅拌叶片组的搅拌半径大于所述第一螺旋叶片组形成的轴向通道的半径。
本实用新型可以在搅动混凝土的同时使底部的混凝土逐渐搅动至上层,从而提高上下层混凝土之间的搅拌均匀度,具体地,混凝土向上层的移动是通过第一螺旋叶片组以及第二搅拌叶片组来实现的。当第二搅拌叶片组对第一螺旋叶片组下方的混凝土进行搅拌时,会使混凝土产生旋转运动,而在旋转运动的过程中,部分混凝土会沿着主搅拌区内壁上的第一螺旋叶片组向斜上方盘旋运动,并由第一螺旋叶片组的下端逐渐缓慢运动至第一螺旋叶片组的上端,并在第一搅拌叶片组的作用下与上层的混凝土相互混合,在底部的混凝土由第一螺旋叶片组向上运动时,上层的混凝土则通过中部的轴向通道向下缓慢运动,从而形成一种循环流动的状态。本实用新型并非直接驱动螺旋叶片对混凝土进行提升,而是在搅拌混凝土的同时,使混凝土在旋转过程中自然地沿着螺旋叶片形成向上的流动趋势,因此相较于直接提升混凝土的方法,转动轴的转动阻力相对较小,且混凝土循环过程较为缓慢,装置运行更加稳定。此外,本装置的结构也较为简单,大致上只包含主壳体以及设置在主壳体中的转动轴这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装置生产制造过程更加简单,后续使用过程中维护成本也较低。
进一步地,所述的安装板设置于所述主壳体的上端,所述的加料口通过所述安装板与所述主壳体的内部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的主壳体还包括与所述主搅拌区下端相接的导向区,所述导向区由上至下口径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所述的主壳体还包括与所述导向区下端相接的卸料区,所述卸料区为内径小于所述主搅拌区的圆筒结构,所述主搅拌区与卸料区之间通过导向区形成过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转动轴的下端延伸至所述卸料区所在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转动轴上还设有第二螺旋叶片组,所述的第二螺旋叶片组形成于与所述卸料区相对应位置。
导向区和卸料区用于提高卸料时混凝土的排出效率以及控制混凝土的排出流量,但设置导向区和卸料区后,搅拌过程中存在于该区域的混凝土难以被第二搅拌叶片组搅动形成流动循环,因此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在卸料区对应位置加装第二螺旋叶片组,当转动轴旋转时,除了带动第二搅拌叶片组的转动,还能带动第二螺旋叶片组的转动,第二螺旋叶片组能够使卸料区的混凝土向上流动从而被第二搅拌叶片组搅动。此外,在卸料过程中,第二螺旋叶片组的存在可以控制卸料速度,而将第二螺旋叶片组反向转动也可以使混凝土向下流动,从而加快卸料速度。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螺旋叶片组与第二螺旋叶片组的螺旋方向相反。由于第一螺旋叶片组是主动旋转状态,第二螺旋叶片组是固定状态,因此当转动轴沿着第一螺旋叶片的螺旋方向转动时,第二螺旋叶片组的螺旋方向应当设置为与第一螺旋叶片组相反才能实现提升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的卸料区下端设有用于控制出料的卸料挡板。
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搅拌叶片组包含两个搅拌叶片;所述的第二搅拌叶片组包含三个以上的搅拌叶片。
进一步地,所述轴向通道的半径大小为主搅拌区内径大小的65%~80%。轴向通道半径减小,则在同一时间内向上流动的混凝土体积会增大,从而提高转动轴的旋转阻力,而轴向通道半径过大时,混凝土向上流动的效果不明显,难以实现混凝土的循环流动,因此轴向通道的半径大小为主搅拌区内径大小的65%~80%较为合适,即第一螺旋叶片大约能够使20~35%的混凝土形成向上流动的趋势。
综上所述,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可以取得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装置的生产、制造成本较低,且后期维护较为方便。
2、本实用新型在主壳体的内壁上设置螺旋叶片,使混凝土受到搅拌后旋转运动的过程中逐渐通过螺旋叶片向上流动,而非直接利用转动轴将混凝土提升,使转动轴的转动阻力较低。
3、本实用新型运行时,底部的混凝土能通过第一螺旋叶片向上运动,而上层的混凝土能够通过轴向通道向下运动,实现混凝土的上下循环,提高搅拌效率。
4、本实用新型还可设置第二螺旋叶片组,来使卸料区的混凝土参与到循环流动中,并且第二螺旋叶片组还可以对卸料速度进行一定的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立式混凝土搅拌装置的纵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2中立式混凝土搅拌装置的纵向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壳体,2-转动轴,3-进料口,4-安装板,5-卸料挡板,11-主搅拌区,12-导向区,13-卸料区,21-第一搅拌叶片组,22-第二搅拌叶片组,23-第二螺旋叶片组,111-第一螺旋叶片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立式混凝土搅拌装置。
立式混凝土搅拌装置包括构成主体结构的主壳体1,主壳体的上端设置有安装板4,安装板4上设置有与主壳体内部相通的进料口3,安装板的轴心部位安装有转动轴2,转动轴的上端与电机相连,电机可驱动转动轴的绕轴转动,转动轴的下端伸入至主壳体内部。主壳体包括上半部的主搅拌区11和下半部的导向区12,主搅拌区外形为圆筒结构,导向区外形为由上至下口径逐渐减小的漏斗状结构,导向区的下端通过卸料挡板5形成封闭,且卸料挡板可通过电控制的方式来进行开启和闭合。
在主壳体的内部,主壳体的主搅拌区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螺旋叶片组111,第一螺旋叶片组设置在主搅拌区中部位置,且第一螺旋叶片组在纵向上的延伸高度要小于主搅拌区高度,使得主搅拌区靠近上下两端的位置内壁保留圆筒结构。第一螺旋叶片组的中部形成贯通的轴向通道,转动轴即通过该轴向通道设置在主壳体内部,且不与第一螺旋叶片组相接触。转动轴由上至下分别设有第一搅拌叶片组21和第二搅拌叶片组22,其中第一搅拌叶片组设置在第一螺旋叶片组的上方,第二搅拌叶片组设置在第一螺旋叶片组的下方,第一搅拌叶片组与第二搅拌叶片组均位于主搅拌区对应位置,且第一搅拌叶片组与第二搅拌叶片组的搅拌半径略小于主搅拌区的圆筒内径。转动轴还延伸至导向区,且在与导向区所对应位置设置有搅拌半径随导向区内径逐渐减小的叶片组。
在装置运行过程中,以图1所示结构为例,第一螺旋叶片组为右螺旋结构,则在搅拌过程中,以俯视视角而言转动轴应当顺时针转动,使混凝土的旋转方向与第一螺旋叶片组的螺旋方向一致,从而实现混凝土的向上流动,而进行排料时,转动轴应当逆时针转动,即转动方向与搅拌过程相反,使混凝土的旋转方向与第一螺旋叶片组螺旋方向相反,从而向下流动,便于排出。在实际操作时,也可在第一螺旋叶片组上设置上下贯通的排料孔,便于混凝土向下的流动。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立式混凝土搅拌装置。
立式混凝土搅拌装置包括构成主体结构的主壳体1,主壳体的上端设置有安装板4,安装板4上设置有与主壳体内部相通的进料口3,安装板的轴心部位安装有转动轴2,转动轴的上端与电机相连,电机可驱动转动轴的绕轴转动,转动轴的下端伸入至主壳体内部。主壳体包括上半部的主搅拌区11、中部的导向区12和下半部的卸料区13,主搅拌区外形为圆筒结构,导向区外形为由上至下口径逐渐减小的漏斗状结构,卸料区为内外径小于主搅拌区的圆筒状,导向区的口径在主搅拌区与卸料区的口径之间过渡,卸料区的下端通过卸料挡板5形成封闭,且卸料挡板可通过电控制的方式来进行开启和闭合。
在主壳体的内部,主壳体的主搅拌区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螺旋叶片组111,第一螺旋叶片组设置在主搅拌区中部位置,且第一螺旋叶片组在纵向上的延伸高度要小于主搅拌区高度,使得主搅拌区靠近上下两端的位置内壁保留圆筒结构。第一螺旋叶片组的中部形成贯通的轴向通道,转动轴即通过该轴向通道设置在主壳体内部,且不与第一螺旋叶片组相接触。转动轴由上至下分别设有第一搅拌叶片组21和第二搅拌叶片组22,其中第一搅拌叶片组设置在第一螺旋叶片组的上方,第二搅拌叶片组设置在第一螺旋叶片组的下方,第一搅拌叶片组与第二搅拌叶片组均位于主搅拌区对应位置,且第一搅拌叶片组与第二搅拌叶片组的搅拌半径略小于主搅拌区的圆筒内径。转动轴还延伸至导向区和卸料区,在与导向区所对应位置设置有搅拌半径随导向区内径逐渐减小的叶片组,在于卸料区所对应位置设置有第二螺旋叶片组23,第二螺旋叶片组的螺旋方向与第一螺旋叶片组相反。
在装置的运行过程中,以图2所示结构为例,第一螺旋叶片组为右螺旋结构,第二螺旋叶片组为左螺旋结构。在搅拌过程中,以俯视视角而言转动轴应当顺时针转动,使混凝土的旋转方向与第一螺旋叶片组的螺旋方向一致,从而实现混凝土的向上流动,同时位于卸料区的混凝土在第二螺旋叶片组的作用下会被向上推动,从而向上形成循环流动。而进行排料时,转动轴应当逆时针转动,即转动方向与搅拌过程相反,使混凝土的旋转方向与第一螺旋叶片组螺旋方向相反,从而向下流动,便于排出,同时第二螺旋叶片组会将混凝土向下推动,加快排料速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立式混凝土搅拌装置,包括搅主壳体(1)、沿轴向设置于所述主壳体内部的转动轴(2)、用于混凝土进料的加料口(3)和用于安装所述转动轴的安装板(4)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壳体包括圆筒状的主搅拌区(11),所述主搅拌区的内壁上设有盘旋的第一螺旋叶片组(111),所述第一螺旋叶片组的中部形成可供所述转动轴设置的轴向通道;所述转动轴包括设置于所述螺旋叶片上方的第一搅拌叶片组和设置于所述螺旋叶片下方的第二搅拌叶片组,且第一搅拌叶片组和第二搅拌叶片组的搅拌半径大于所述第一螺旋叶片组形成的轴向通道的半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式混凝土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设置于所述主壳体的上端,所述加料口通过所述安装板与所述主壳体的内部相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式混凝土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还包括与所述主搅拌区下端相接的导向区,所述导向区由上至下口径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立式混凝土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壳体还包括与所述导向区下端相接的卸料区,所述卸料区为内径小于所述主搅拌区的圆筒结构,所述主搅拌区与卸料区之间通过导向区形成过渡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立式混凝土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的下端延伸至所述卸料区所在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立式混凝土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轴上还设有第二螺旋叶片组,所述第二螺旋叶片组形成于与所述卸料区相对应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立式混凝土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旋叶片组与第二螺旋叶片组的螺旋方向相反。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立式混凝土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卸料区下端设有用于控制出料的卸料挡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式混凝土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搅拌叶片组包含两个搅拌叶片;所述第二搅拌叶片组包含三个以上的搅拌叶片。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式混凝土搅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通道的半径大小为主搅拌区内径大小的65%~80%。
CN202221386024.1U 2022-06-06 2022-06-06 一种立式混凝土搅拌装置 Active CN21799298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86024.1U CN217992987U (zh) 2022-06-06 2022-06-06 一种立式混凝土搅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86024.1U CN217992987U (zh) 2022-06-06 2022-06-06 一种立式混凝土搅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92987U true CN217992987U (zh) 2022-12-09

Family

ID=84294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386024.1U Active CN217992987U (zh) 2022-06-06 2022-06-06 一种立式混凝土搅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9298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944220A (zh) * 2024-03-26 2024-04-30 安徽玖洲通管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mpp电力护套管生产用发泡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944220A (zh) * 2024-03-26 2024-04-30 安徽玖洲通管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mpp电力护套管生产用发泡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416320U (zh) 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
CN217992987U (zh) 一种立式混凝土搅拌装置
CN208359086U (zh) 砂浆搅拌机
CN209478582U (zh) 一种用于石墨烯混凝土的搅拌装置
CN220219087U (zh) 一种管桩搅拌站
CN201067678Y (zh) 具有改进的搅拌装置的卧式搅拌机
CN214810524U (zh) 一种隧道施工盾构用壁后注浆浆液混合设备
CN217093015U (zh) 一种沥青生产的混料设备
CN217449873U (zh) 一种化工专用高效节能搅拌装置
CN211709651U (zh) 一种高效节能型的混凝土搅拌机
CN109514733A (zh) 一种物料搅拌混合落料装置的控制方法
CN212528201U (zh) 砂浆搅拌装置
CN212385691U (zh) 一种混凝土掺和助磨剂的加料及混合设备
CN211562734U (zh) 一种建筑废弃物生产建筑砌块用混合装置
CN107803929A (zh) 一种能连续生产的混凝土搅拌装置
CN213166111U (zh) 一种混凝土搅拌系统
CN215233659U (zh) 一种循环节能式混凝土助剂生产用搅拌机
CN219788808U (zh) 一种再生混凝土制备用多自由度联动式搅拌装置
CN220840848U (zh) 一种材料制备装置
CN218803097U (zh) 高均匀度水泥搅拌装置
CN213946941U (zh) 一种新型混凝土搅拌装置
CN219563769U (zh) 一种塑料粒生产加工原料的均化装置
CN217746733U (zh) 一种减水剂研发用恒温设备
CN213766459U (zh) 一种建筑施工用混凝土搅拌装置
CN215549784U (zh) 一种湿拌砂浆生产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