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933885U - 一种燃料电池阴极进气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燃料电池阴极进气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933885U
CN217933885U CN202222056737.8U CN202222056737U CN217933885U CN 217933885 U CN217933885 U CN 217933885U CN 202222056737 U CN202222056737 U CN 202222056737U CN 217933885 U CN217933885 U CN 2179338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cooler
humidifier
air
main shell
fuel c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056737.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炎
朱双明
范佳佳
石一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itengdi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itengdi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itengdi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itengdi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056737.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9338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9338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9338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Fuel Cel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料电池领域,并提供了一种燃料电池阴极进气系统,包括用于对干空气降温的中冷器和用于将冷却后的干空气增湿的增湿器;所述中冷器包括中冷器主壳体、连接部件、过滤器和出气室,所述中冷器主壳体内部的一侧设置所述出气室,所述出气室的一侧与所述过滤器的侧面连接,所述过滤器的另一侧面与所述增湿器靠近所述中冷器的侧面连接,使所述出气室内的干空气直接进入所述过滤器,经过过滤后在进入所述增湿器内;所述中冷器主壳体的干气进口端与所述连接部件连接;通过所述连接部件将所述中冷器主壳体的干气进口端与空压机的出气端连接,减少管路连接,缩短空气流动距离,缩小燃料电池系统体积,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价值。

Description

一种燃料电池阴极进气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料电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燃料电池阴极进气系统。
背景技术
近几年,随着大家对环保的越来越重视,燃料电池汽车因清洁环保,燃料加注速度快,发电效率高等优势迎来了快速发展,燃料电池系统是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发动机,而燃料电池阴极进气系统是燃料电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燃料电池阴极进气系统是空压机压缩空气,然后产生干空气,干空气从中冷器的干气进口端进入中冷器内,中冷器在对进入的干空气降温,冷却后的干空气经增湿器对其进行增湿,通常中冷器的干气出口端与增湿器的干气进口端需要管道进行连接,从而导致燃料电池系统的体积较大,体积较大的燃料电池系统不利于布置在空间有限的燃料电池汽车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中冷器和增湿器之间需要管道进行连接,从而导致燃料电池系统的体积较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料电池阴极进气系统,包括用于对干空气降温的中冷器1和用于将冷却后的干空气增湿的增湿器2;所述中冷器1包括中冷器主壳体12、连接部件11、过滤器31和出气室13,所述中冷器主壳体12内部的一侧设置所述出气室13,所述出气室13的一侧与所述过滤器31的侧面连接,所述过滤器31的另一侧面与所述增湿器2靠近所述中冷器1的侧面连接,使所述出气室13内的干空气直接进入所述过滤器31,经过过滤后在进入所述增湿器2内;所述中冷器主壳体12的干气进口端与所述连接部件11连接;通过所述连接部件11将所述中冷器主壳体12的干气进口端与空压机的出气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中冷器1还包括密封垫,所述密封垫设置于所述中冷器主壳体12与所述过滤器31的连接处;所述密封垫用于填充所述中冷器主壳体12与所述过滤器31连接处的间隙。
优选的,所述中冷器1还包括散热芯体14、进气室15和中冷器盖16;所述进气室15设置于所述中冷器主壳体12内部远离所述出气室13的一侧,所述散热芯体14的内部设置若干条气体通道和液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用于干空气通过,所述液体通道用于引导冷却液流动;所述散热芯体14的相对两侧分别与所述进气室15和所述出气室13连接,所述散热芯体14远离所述出气室13的一端与所述中冷器盖16连接。
优选的,所述中冷器盖16包括进水口161和出水口162;所述进水口161与所述出水口162相对设置于所述中冷器盖16上,所述进水口161与所述出水口162的一端分别与所述液体通道的进口端和出口端连接,通过所述进水口161将冷却液引导至所述液体通道内后从所述出水口162引导流出。
优选的,所述连接部件11包括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和定位单元;所述第一连接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端的进气端卡接;所述定位单元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端靠近进气端的相对两侧,每一个所述定位单元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卡接;所述第一连接端包括第一主体1111和卡接轴1112,所述第一主体1111的一端与所述空压机的出气端连接,所述第一主体1111的另一端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所述卡接轴1112,两侧的所述卡接轴1112远离所述第一主体1111的一端分别设置卡接孔。
优选的,所述第二连接端包括所述第二主体1121、斜孔结构1122和定位槽1123;所述第二主体1121靠近所述卡接轴1112一端的相对两侧分别开设所述斜孔结构1122,两侧所述斜孔结构1122分别与两侧所述卡接轴1112连接;两侧所述斜孔结构1122分别用于定位两侧所述卡接轴1112;所述第二主体1121靠近两侧所述斜孔结构1122一端的相对两侧分别开设所述定位槽1123,所述第二主体1121远离所述第一主体1111的一端与所述中冷器1连接。
优选的,每一个所述定位单元包括连接轴1132、定位轴1133和弹簧1134;所述弹簧1134设置于所述定位槽1123的内部,所述弹簧1134的一端与所述定位槽1123内的内壁连接,所述弹簧1134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轴1132远离所述卡接轴1112的一端连接;所述弹簧1134用于推动所述连接轴1132滑动;所述定位轴1133与所述连接轴1132靠近所述弹簧1134的一端连接;所述定位轴1133用于对所述连接轴1132定位;所述连接轴1132远离所述弹簧1134的一端与所述卡接孔连接。
优选的,所述增湿器2包括增湿器主壳体21、增湿器端盖22和膜管23;所述增湿器端盖22的一侧与所述增湿器主壳体21远离所述中冷器1的一端连接,所述膜管23设置于所述增湿器主壳体21的内部,并且与所述增湿器主壳体21连接。
优选的,所述增湿器2还包括湿气出口24、湿气进口25和干气出口26;所述湿气出口与所述增湿器主壳体21靠近所述中冷器1的一端连接,所述湿气进口与所述增湿器主壳体21远离所述中冷器的一端连接,所述干气出口26的一端与所述增湿器端盖22连接,并且与所述湿气进口平行设置;用于引导干空气流出。
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连接部件使中冷器的干气进口端与空压机的出气口连接,连接部件采用方便拆卸设计,以便于空压机与中冷器方便拆卸或连接,达到方便维护空压机与中冷器的效果;中冷器中的出气室的一侧与过滤器的侧面连接,过滤器的另一侧面与增湿器的侧面连接,移除了中冷器与增湿器之间的管道,使用过滤器代替中冷器与增湿器之间的管道,从而缩短空气流动距离,能将中冷器金属析出的细小杂质给吸附掉的同时也使空气侧压损降低,同时压降在可控范围内,最终实现缩小燃料电池系统体积的效果,同时又增加了增湿器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中冷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增湿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定位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所示标记:1-中冷器、2-增湿器、11-连接部件、12-中冷器主壳体、13-出气室、14-散热芯体、15-进气室、16-中冷器盖、161-进水口、162-出水口、1111-第一主体、1112-卡接轴、1121-第二主体、1122-斜孔结构、1123-定位槽、1132-连接轴、1133-定位轴、1134-弹簧、21-增湿器主壳体、22-增湿器端盖、23-膜管、24-湿气出口、25-湿气进口、26-干气出口、31-过滤器、311-过滤支撑架、312-滤芯、313-过滤密封垫31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一个实施例”和“一个实施方式”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实施方式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实施方式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燃料电池阴极进气系统,包括用于对干空气降温的中冷器1和用于将冷却后的干空气增湿的增湿器2;所述中冷器1包括中冷器主壳体12、连接部件11、过滤器31和出气室13,所述中冷器主壳体12内部的一侧设置所述出气室13,所述出气室13的一侧与所述过滤器31的侧面连接,所述过滤器31的另一侧面与所述增湿器2靠近所述中冷器1的侧面连接,使所述出气室13内的干空气直接进入所述过滤器31,经过过滤后在进入所述增湿器2内;所述中冷器主壳体12的干气进口端与所述连接部件11连接;通过所述连接部件11将所述中冷器主壳体12的干气进口端与空压机的出气端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中冷器1中的出气室13的一侧与过滤器31的侧面连接,过滤器31的另一侧面与增湿器2靠近所述中冷器1的侧面连接,从而使出气室13的干空气直接进入过滤器31,经过过滤器31对空气中的细小杂质进行过滤后,在进入增湿器2内进行增湿,从而保证进入增湿器的干空气干净,避免干空气中的杂质进入增湿器内堵塞增湿器,降低干空气在增湿器内流动性,同时用过滤器31代替中冷器1与增湿器2之间的管道连接,从而缩短空气流动距离的同时也使空气侧压损降低,出气室13位于中冷器主壳体12的内部,出气室13的一侧为中冷器主壳体12,并且与过滤器31的侧面连接,连接方式采用螺丝固定,螺丝分别贯穿增湿器、过滤器31和中冷器的外侧,便于后期维护拆卸;
其中,过滤器31包括过滤支撑架311、滤芯312和过滤密封垫313,滤芯312套装设在过滤支撑架311的内部,过滤支撑架311的左侧面与出气室连接,过滤支撑架311的右侧面与增湿器连接,过滤支撑架311的右侧面开设过滤密封垫凹槽,过滤密封垫凹槽内设置过滤密封垫313,过滤密封垫313用于密封过滤支撑架311与中冷器连接处的细小间隙,防止干空气在流动过程中泄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冷器1还包括密封垫,所述密封垫设置于所述中冷器主壳体12与所述过滤器31的连接处;所述密封垫用于填充所述中冷器主壳体12与所述过滤器31连接处的间隙。
需要说明的是,中冷器主壳体12与过滤支撑架311连接处设置密封垫,中冷器主壳体的右侧面开设凹槽,凹槽内设置密封垫,密封垫填充中冷器主壳体12与过滤支撑架311之间的间隙,从而避免了因细小的间隙,导致干空气泄露,从而影响燃料电池阴极进气系统的工作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所述中冷器1还包括散热芯体14、进气室15和中冷器盖16;所述进气室15设置于所述中冷器主壳体12内部远离所述出气室13的一侧,所述散热芯体14的内部设置若干条气体通道和液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用于干空气通过,所述液体通道用于引导冷却液流动;所述散热芯体14的相对两侧分别与所述进气室15和所述出气室13连接,所述散热芯体14远离所述出气室13的一端与所述中冷器盖16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进气室15设置于中冷器主壳体12内部远离出气室13的一侧,进气室15远离出气室13的一侧与干气进口端连接,便于干空气从干气进口端进入进气室15,散热芯体14设置于进气室15与出气室13的之间,散热芯体14远离出气室13的一端与中冷器盖16连接,从而使中冷器盖16可对散热芯体14支撑,干空气从进气室15流动,经过散热芯体14中的间隙中流过,然后进入出气室13,为了使导热性能更好,中冷器盖采用金属材质,以便加强对散热芯体支撑的强度,散热芯体14的材质采用铝制造,以便于将干空气的热能快速传导给散热芯体14内流动的冷却液,使冷却液把热能带走,从而达到对干空气降温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中冷器盖16包括进水口161和出水口162;所述进水口161与所述出水口162相对设置于所述中冷器盖16上,所述进水口161与所述出水口162的一端分别与所述液体通道的进口端和出口端连接,通过所述进水口161将冷却液引导至所述液体通道内后从所述出水口162引导流出。
需要说明的是,进水口161和出水口162的一端分别与所述散热芯体14远离出气室13的一端连接,进水口161和出水口162的另一端贯穿中冷器盖16并位于中冷器盖16的外侧,进水口161以便于将冷却液引导流入散热芯体14内部,此时冷却液的温度低于散热芯体14的温度,就能带走散热芯体14将干空气传导过来的热能,继而从出水口162引出,最终实现对干空气降温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件11包括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和定位单元;所述第一连接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端的进气端卡接;所述定位单元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端靠近进气端的相对两侧,每一个所述定位单元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滑动连接,所述定位单元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卡接;两侧所述定位单元分别用于定位所述第一连接端。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端远离第二连接端的一端与空压机的出气口连接,第一连接端靠近第二连接端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端卡接,第二连接端远离第一连接端的一端与中冷器1的干气进口端连接;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卡接后便于第一连接端与空压机连接后将干空气引导流经第二连接端进入进气室15内,同时卡接也便于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方便拆卸,通常空压机的工作负荷比较重,需要经常对空压机进行检修,因此需要拆卸方便的连接方式,以便于后期空压机与中冷器1拆卸进行检修维护;定位单元分别设置于第二连接端靠近第一连接端的一端的相对两侧,定位单元用于对第一连接端定位,以防止随着燃料电池汽车工作而产生的晃动,从而导致第一连接端脱离第二连接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连接端包括第一主体1111和卡接轴1112,所述第一主体1111远离所述第二连接端的一端与所述空压机的出气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靠近所述第二连接端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所述卡接轴1112,并且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卡接,两侧的所述卡接轴1112远离所述第一主体1111的一端分别设置卡接孔。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主体1111的一端用于和空压机连接,另一端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卡接轴1112,两侧的卡接轴1112远离第一主体1111的一端分别开设卡接孔,第一主体1111的一端旋转滑动进入第二连接端,两侧的卡接轴1112滑动进入第二连接端,使其第一主体1111不能脱离第二连接端,从而达到和第二连接端对接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连接端包括所述第二主体1121、斜孔结构1122和定位槽1123;所述第二主体1121靠近所述卡接轴1112一端的相对两侧分别开设所述斜孔结构1122,两侧所述斜孔结构1122分别与两侧所述卡接轴1112连接;两侧所述斜孔结构1122分别用于定位两侧所述卡接轴1112;所述第二主体1121靠近两侧所述斜孔结构1122一端的相对两侧分别开设所述定位槽1123,所述第二主体1121远离所述第一主体1111的一端与所述中冷器1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主体1121靠近第一连接端的一端的相对两侧分别开设斜孔结构1122,以便于两侧的卡接轴1112分别滑动进入两侧的斜孔结构1122内,从而使两侧的斜孔结构1122对两侧的卡接轴1112定位,从而达到防止第一连接端脱离的效果;第二主体1121靠近两侧斜孔结构1122的一端的相对两侧分别开设定位槽1123,两侧的定位槽1123分别便于对两个定位单元定位;其中,第二主体、空压机的出气口和干气进口端的内径相等,以便于干空气无损耗进入中冷器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每一个所述定位单元包括连接轴1132、定位轴1133和弹簧1134;所述弹簧1134设置于所述定位槽1123的内部,所述弹簧1134的一端与所述定位槽1123内的内壁连接,所述弹簧1134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轴1132远离所述卡接轴1112的一端连接;所述弹簧1134用于推动所述连接轴1132滑动;所述定位轴1133与所述连接轴1132靠近所述弹簧1134的一端连接;所述定位轴1133用于对所述连接轴1132定位;所述连接轴1132远离所述弹簧1134的一端与所述卡接孔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弹簧1134位于定位槽1123的内部,弹簧1134的一端与定位槽1123内的内壁连接,弹簧1134的另一端与连接轴1132连接,从而使弹簧1134受到压缩后可以反弹推动连接轴1132滑动,连接轴1132设置于定位槽1123内并与定位槽1123滑动连接,连接轴1132靠近弹簧1134的一端开设弹簧1134定位槽1123,弹簧1134靠近连接轴1132的一端套设于弹簧1134定位槽1123内,从而使弹簧1134定位槽1123可以对弹簧1134定位,避免弹簧1134在没有定位限制时发生变形,失去对连接轴1132反弹的力度;连接轴1132远离弹簧1134的一端与卡接轴1112中的卡接孔滑动连接,定位轴1133的一端与连接轴1132靠近弹簧1134的一端连接,从而推动定位轴1133带动连接轴1132移动,连接轴1132在定位槽1123内滑动,使连接轴1132远离弹簧1134的一端贯穿过卡接孔直至到定位槽1123的内壁上,从而避免了因晃动或震动使卡接轴1112滑出斜孔结构1122,而导致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断开;定位槽1123的内壁开设有固定槽,当定位轴1133推动连接轴1132至预设位置,使连接轴1132远离弹簧1134的一端脱离卡接孔,然后在翻转定位轴1133,使定位轴1133远离连接轴1132的一端进入固定槽内,从而避免因晃动或震动使定位轴1133移位,同时也防止定位轴1133远离连接轴1132的一端因高出第二主体1121,而造成被意外触碰后移位,当需要对卡接轴1112定位时,翻转定位轴1133,使定位轴1133离开固定槽,此时在弹簧1134的弹力下推动连接轴1132滑动,使连接轴1132远离弹簧1134的一端贯穿卡接轴1112上的卡接孔,从而达到对卡接轴1112定位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增湿器2包括增湿器主壳体21、增湿器端盖22和膜管23;所述增湿器端盖22的一侧与所述增湿器主壳体21远离所述中冷器1的一端连接,所述膜管23设置于所述增湿器主壳体21的内部,并且与所述增湿器主壳体21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增湿器主壳体21的内部设置膜管23,并且与增湿器主壳体21连接,增湿器主壳体21远离中冷器1的一端与增湿器端盖22的一侧连接,从而使增湿器主壳体21对膜管23定位,膜管23的数量不少于一根,膜管23的相对两端与增湿器主壳体21的内部之间间隙用胶树脂进行填充,胶树脂起到对膜管23的支撑,还对膜管23的相对两端与增湿器主壳体21之间的间隙密封,也对膜管23与膜管23的相对两端之间的间隙填充,防止干空气从膜管23与膜管23之间流动,从过滤器31流出的干空气经过每一个膜管23的内部在流出;其中,增湿器端盖22、增湿器主壳体21、过滤支撑架311和中冷器主壳体12均为塑胶材质,一体成型,工艺简单,从而使开模和组装固定都比较方便,继而也有效降低了使用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增湿器2还包括湿气出口24、湿气进口25和干气出口26;所述湿气出口与所述增湿器主壳体21靠近所述中冷器1的一端连接,所述湿气进口与所述增湿器主壳体21远离所述中冷器的一端连接,所述干气出口26的一端与所述增湿器端盖22连接,并且与所述湿气进口平行设置;用于引导干空气流出。
需要说明的是,干气出口26设置于增湿器端盖22的一侧,便于将增湿后的干空气引导流出;湿气出口24设置于增湿器主壳体21靠近中冷器1的一端,增湿器主壳体21远离中冷器1的一端设置湿气进口25,湿气出口24和湿气进口25分别位于膜管23的上侧,以便于湿气从湿气进口25进入,从每根膜管23的外侧流动,然后进入膜管23的内部,从而实现对干空气增湿的效果,最终在经过湿气出口24流出;通过将干气进口端水平设置且进口端朝向空压机,干气出口26垂直设置于增湿器端盖22的顶部,干气出口26的出口端朝向远离增湿器端盖22的方位,从而可有效的降低单一方向通道进气对管道造成的负载。
虽然本公开披露如上,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燃料电池阴极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对干空气降温的中冷器(1)和用于将冷却后的干空气增湿的增湿器(2);所述中冷器(1)包括中冷器主壳体(12)、连接部件(11)、过滤器(31)和出气室(13),所述中冷器主壳体(12)内部的一侧设置所述出气室(13),所述出气室(13)的一侧与所述过滤器(31)的侧面连接,所述过滤器(31)的另一侧面与所述增湿器(2)靠近所述中冷器(1)的侧面连接,使所述出气室(13)内的干空气直接进入所述过滤器(31),经过过滤后在进入所述增湿器(2)内;所述中冷器主壳体(12)的干气进口端与所述连接部件(11)连接;通过所述连接部件(11)将所述中冷器主壳体(12)的干气进口端与空压机的出气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阴极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1)还包括密封垫,所述密封垫设置于所述中冷器主壳体(12)与所述过滤器(31)的连接处;所述密封垫用于填充所述中冷器主壳体(12)与所述过滤器(31)连接处的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阴极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1)还包括散热芯体(14)、进气室(15)和中冷器盖(16);所述进气室(15)设置于所述中冷器主壳体(12)内部远离所述出气室(13)的一侧,所述散热芯体(14)的内部设置若干条气体通道和液体通道;所述气体通道用于干空气通过,所述液体通道用于引导冷却液流动;所述散热芯体(14)的相对两侧分别与所述进气室(15)和所述出气室(13)连接,所述散热芯体(14)远离所述出气室(13)的一端与所述中冷器盖(16)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阴极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盖(16)包括进水口(161)和出水口(162);所述进水口(161)与所述出水口(162)相对设置于所述中冷器盖(16)上,所述进水口(161)与所述出水口(162)的一端分别与所述液体通道的进口端和出口端连接,通过所述进水口(161)将冷却液引导至所述液体通道内后从所述出水口(162)引导流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阴极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湿器(2)包括增湿器主壳体(21)、增湿器端盖(22)和膜管(23);所述增湿器端盖(22)的一侧与所述增湿器主壳体(21)远离所述中冷器(1)的一端连接,所述膜管(23)设置于所述增湿器主壳体(21)的内部,并且与所述增湿器主壳体(21)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阴极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湿器(2)还包括湿气出口(24)、湿气进口(25)和干气出口(26);所述湿气出口与所述增湿器主壳体(21)靠近所述中冷器(1)的一端连接,所述湿气进口与所述增湿器主壳体(21)远离所述中冷器的一端连接,所述干气出口(26)的一端与所述增湿器端盖(22)连接,并且与所述湿气进口平行设置;用于引导干空气流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阴极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芯体(14)和中冷器盖(16)为金属材质;所述中冷器主壳体(12)、所述增湿器主壳体(21)和增湿器端盖(22)均为塑胶材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阴极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件(11)包括第一连接端、第二连接端和定位单元;所述第一连接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端的进气端卡接;所述定位单元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端靠近进气端的相对两侧,每一个所述定位单元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卡接;所述第一连接端包括第一主体(1111)和卡接轴(1112),所述第一主体(1111)的一端与所述空压机的出气端连接,所述第一主体(1111)的另一端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所述卡接轴(1112),两侧的所述卡接轴(1112)远离所述第一主体(1111)的一端分别设置卡接孔。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阴极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端包括第二主体(1121)、斜孔结构(1122)和定位槽(1123);所述第二主体(1121)靠近所述卡接轴(1112)一端的相对两侧分别开设所述斜孔结构(1122),两侧所述斜孔结构(1122)分别与两侧所述卡接轴(1112)连接;两侧所述斜孔结构(1122)分别用于定位两侧所述卡接轴(1112);所述第二主体(1121)靠近两侧所述斜孔结构(1122)一端的相对两侧分别开设所述定位槽(1123),所述第二主体(1121)远离所述第一主体(1111)的一端与所述中冷器(1)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燃料电池阴极进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一个所述定位单元包括连接轴(1132)、定位轴(1133)和弹簧(1134);所述弹簧(1134)设置于所述定位槽(1123)的内部,所述弹簧(1134)的一端与所述定位槽(1123)的内壁连接,所述弹簧(1134)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轴(1132)远离所述卡接轴(1112)的一端连接;所述弹簧(1134)用于推动所述连接轴(1132)滑动;所述定位轴(1133)与所述连接轴(1132)靠近所述弹簧(1134)的一端连接;所述定位轴(1133)用于对所述连接轴(1132)定位;所述连接轴(1132)远离所述弹簧(1134)的一端与所述卡接孔连接。
CN202222056737.8U 2022-08-05 2022-08-05 一种燃料电池阴极进气系统 Active CN2179338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56737.8U CN217933885U (zh) 2022-08-05 2022-08-05 一种燃料电池阴极进气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056737.8U CN217933885U (zh) 2022-08-05 2022-08-05 一种燃料电池阴极进气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933885U true CN217933885U (zh) 2022-11-29

Family

ID=841531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056737.8U Active CN217933885U (zh) 2022-08-05 2022-08-05 一种燃料电池阴极进气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9338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97398B2 (en) Installation structure and installation method of plug-in switch tube
CN114204157A (zh) 具有浮动功能的液冷连接装置、电池包和电动汽车
CN207183421U (zh) 一种空气冷却器及其应用的燃料电池空气进气系统
CN217933885U (zh) 一种燃料电池阴极进气系统
WO2023173940A1 (zh) 充电桩散热装置
CN103811782A (zh) 用于燃料电池的冷却装置
CN217841944U (zh) 一种以压缩空气为冷却介质的空气压缩机
CN114583329B (zh) 一种提高新能源电池高效储能的散热结构
CN216830389U (zh) 一种气膜孔试样磨粒流夹持装置
CN212183958U (zh) 一种用于煤矿机电设备的降温装置
CN210105974U (zh) 一种用于大型天然气发动机增压混合气体冷却系统
CN114406586A (zh) 一种全极耳电池用外壳与负极端子焊接夹具
CN208651452U (zh) 一种空气压缩机的滚动轴承水冷系统
CN217814137U (zh) 一种可快速冷却的涡轮增压器
CN112599923A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散热装置
CN221464079U (zh) 一种具有高效过滤功能的冷水机
CN221236903U (zh) 空压设备的风道总成和空压设备
CN220227140U (zh) 一种集成式空压机
CN221632320U (zh) 一种计算机电缆生产用快速冷却装置
CN221074617U (zh) 一种空压机风冷油冷一体装置
CN220420669U (zh) 一种风冷式电池包
CN211352944U (zh) 一种冷却除尘电机控制器
CN221076905U (zh) 一种水冷循环装置
CN218469417U (zh) 一种抗氧剂生产用水循环冷却装置
CN221201223U (zh) 一种集成式中冷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