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85117U - 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85117U
CN217885117U CN202222132600.6U CN202222132600U CN217885117U CN 217885117 U CN217885117 U CN 217885117U CN 202222132600 U CN202222132600 U CN 202222132600U CN 217885117 U CN217885117 U CN 2178851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omizing
channel
central axis
atomization
aeros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3260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邱伟华
黄豫晴
马忠余
胡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etech Shenzhen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etech Shenzhen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etech Shenzhen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etech Shenzhen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3260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851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851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85117U/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10454 priority patent/WO2024032420A1/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ecial Spray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由于雾化通道的中心轴线与雾化件的雾化面平行,使得流经雾化通道的气流流向与雾化面平行或近于平行,可良好地克服雾化通道的气流流向与雾化件内部雾化液流向形成对冲的缺陷。并且,雾化通道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面平行,出气通道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通道的中心轴线平行和/或共线,使得由雾化通道中传输的气流无需经雾化面的偏转而直接传输至出气通道,减少气流因偏折而冲击雾化面、雾化通道的壁面及出气通道的壁面的情况发生,大幅度减少气溶胶的滞留量和滞留时间,从而确保气流能够快速携带气溶胶经出气口流出,提高出气口输出的气溶胶浓度和气溶胶输出量。

Description

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雾化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气溶胶发生装置通常包括雾化装置以及与雾化装置电性连接的电源装置,雾化装置的雾化件能够在电源装置的电驱动作用下,加热并雾化存储于雾化装置内的气溶胶形成基质,气溶胶形成基质被雾化成气溶胶后可供用户抽吸食用。
当前,雾化装置结构中,一般是通过雾化装置的进气口将外部气流引入雾化装置,外部气流经由雾化装置内部的气流通道携带雾化件雾化形成的气溶胶流出雾化装置。在外部气流携带气溶胶朝雾化装置的出气口流动的过程中,由于雾化件至出气口之间的气流通道通常存在较大偏折,容易发生气流冲击气流通道壁面的情况,使得部分气溶胶在沿气流通道输送的过程中被损耗掉,导致出气口处输出的气溶胶浓度不足,影响用户吸食气溶胶的口感。并且,气流通道内的气流流向与雾化件的输液方向形成对冲,不仅容易对雾化件的正常输液造成阻碍,而且容易导致雾化件内部的雾化液分布不均匀,从而引起雾化件发生干烧碳化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雾化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雾化装置内部的气流通道存在较大偏折而发生气流冲击气流通道的壁面,使得部分气溶胶在输送的过程中产生损耗,导致出气口处输出的气溶胶浓度不足,以及气流通道内的气流流向与雾化件的输液方向形成对冲而引起雾化件发生干烧碳化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装置,包括:
雾化弹主体,设有用于引入气流的进气口和用于引出气流的出气口,所述雾化弹主体内部设有雾化通道,所述雾化弹主体还设有连通所述进气口与所述雾化通道的进气通道和连通所述雾化通道与所述出气口的出气通道;以及
雾化件,用于将雾化液雾化形成气溶胶,所述雾化件具有用于吸附并传输气溶胶的吸液面和用于雾化并释放气溶胶的雾化面,所述吸液面上的雾化液可经由所述雾化件的微孔传输至所述雾化面,所述雾化通道的中心轴线与所述雾化面平行;
其中,所述出气通道的中心轴线与所述雾化通道的中心轴线平行和/或共线;或者,所述出气通道的中心轴线分别与所述雾化通道的中心轴线和所述进气通道的中心轴线平行和/或共线;亦或者,所述出气通道的中心轴线与所述雾化通道的中心轴线平行和/或共线,且所述进气通道的中心轴线与所述雾化通道的中心轴线呈预定角度相交。
进一步地,所述雾化件设于所述雾化通道的内周壁上,所述吸液面位于所述雾化通道外部,所述雾化面朝向所述雾化通道,所述雾化面与所述雾化通道的壁面平齐;
或者,所述雾化件设于所述雾化通道的内周壁上,所述吸液面位于所述雾化通道外部,所述雾化面位于所述雾化通道内;
或者,所述雾化件设于所述雾化通道中,所述雾化件具有所述吸液面的一端延伸至所述雾化通道的外部,所述雾化面位于所述雾化通道内。
进一步地,所述雾化弹主体内部设有用于储存雾化液的储液腔,所述雾化弹主体上设有用于将所述储液腔中的雾化液引流至所述吸液面的输液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雾化装置还包括用于将所述雾化件电性连接于电源装置上的电极组件,所述雾化件上设有配合所述电极组件电性连接的导电部,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导电部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电极组件包括设于所述雾化弹主体上的定位件和安装于所述定位件上的导电连接件,所述导电连接件的外周面与位于所述雾化面上的导电部抵接,以使所述导电连接件的外周面与所述雾化面平行;
或者,所述电极组件包括设于所述雾化弹主体上的定位件和安装于所述定位件上的导电连接件,所述导电连接件的外周面或端部与位于所述雾化面上的导电部抵接,以使所述导电连接件的外周面或端部与所述雾化面以预定的夹角相交。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部位于所述雾化面的边缘,所述导电部覆盖所述雾化面的面积占所述雾化面面积的百分比小于或等于20%。
进一步地,所述电极组件包括设于所述雾化弹主体上的定位件和安装于所述定位件上的导电连接件,所述导电连接件的外周面或端部与位于所述雾化面上的导电部抵接,所述导电连接件的外周面或端部与所述雾化面以预定的夹角相交,所述预定的夹角小于或等于20°。
进一步地,所述雾化件除所述吸液面及所述雾化面以外的外周壁上形成有所述导电部,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导电部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雾化面用于雾化并释放气溶胶的面积与所述雾化通道的截面积之比为(0.5~1.5):1。
进一步地,所述出气通道的中心轴线和/或所述雾化通道的中心轴线与所述雾化弹主体的中心轴线平行和/或共线,所述进气通道的中心轴线与所述雾化弹主体的中心轴线呈预定角度相交;
或者,所述进气通道的中心轴线与所述雾化弹主体的中心轴线平行和/或共线,所述雾化通道的中心轴线和/或所述出气通道的中心轴线与所述雾化弹主体的中心轴线呈预定角度相交。
基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任一方案中的雾化装置的气溶胶发生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包括上述任一方案提供的所述雾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之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由于雾化通道的中心轴线与雾化件的雾化面平行,使得流经雾化通道的气流流向与雾化面平行或近于平行,从而使得雾化通道内的气流流向与雾化件内部雾化液的流向垂直或近于垂直,可良好地克服雾化通道的气流流向与雾化件内部雾化液流向形成对冲的缺陷,避免对冲气流对雾化件的正常输液造成阻碍,有利于雾化件内部的雾化液均匀分布,从而能够有效防止雾化件因供液不足或供液不充分而发生干烧碳化。并且,雾化通道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面平行,出气通道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通道的中心轴线平行和/或共线,使得由雾化通道中传输的气流无需经雾化面的偏转而直接传输至出气通道,减少气流因偏折而冲击雾化面、雾化通道的壁面及出气通道的壁面的情况发生,大幅度减少气溶胶的滞留量和滞留时间,从而确保气流能够快速携带气溶胶经出气口流出,提高出气口输出的气溶胶浓度和气溶胶输出量,提升用户吸食气溶胶的口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弹主体的X、Y、Z三个方向坐标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弹主体的X、Y方向坐标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弹主体的Y、Z方向坐标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中雾化通道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面平行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中雾化通道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面平行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中雾化通道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面平行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中雾化通道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面平行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中雾化通道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面平行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的另一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的另一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的均流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的底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的底座的另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的另一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的另一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的另一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的另一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的另一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爆炸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另一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5为图30、图31、图32中的雾化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6为图33中的雾化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7为图34中的雾化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电连接件与雾化件装配图;
图4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均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均流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与雾化件的装配图;
图4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弹性件与雾化件组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1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导电连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调气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壳体;2-吸嘴;3-出气管;
4-雾化组件;41-雾化件;411-吸液面;412-雾化面;413-外周壁;42-承载件;421-第二凹槽;422-回气槽;423-第二定位槽孔;43-底座;431-定位孔;44-弹性件;441-第一凹槽;45-密封套;
46-电极组件;461-导电连接件;462-定位件;463-第一定位槽孔;464-导向斜面;465-接触面;
5-出气口;6-进气口;7-雾化通道;
8-进气通道;9-出气通道;10-储液腔;
20-输液通道;30-均流件;40-均流孔;
50-汇流口;60-调气件;70-第一调气孔;
80-第二调气孔;90-第三调气孔;100-气流缓冲区;
200-储液槽;300-雾化弹主体;400-回气通道;500-导电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连接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多个”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专用的方位、以专用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整个说明书中参考“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专用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或“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的短语出现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地方,并非所有的指代都是相同的实施例。此外,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组合专用的特征,结构或特性。
请一并结合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包括壳体1、设于壳体1顶部的吸嘴2、设于壳体1内的出气管3和装配于壳体1底部的雾化组件4,雾化组件4包括用于将雾化液雾化形成气溶胶的雾化件41、承载雾化件41的承载件42、支撑承载件42并装配于壳体1底部的底座43、设于承载件42上的弹性件44、设于雾化件41上的导电部500、设于承载件42上的电极组件46和套于承载件42上的密封套45,电极组件46包括用于配合导电部500导电接触的导电连接件461和将导电连接件461定位于承载件42上的定位件46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承载件42和底座43可构成外廓呈柱状的雾化弹主体300,其中,壳体1、出气管3和承载件42可以一体成型,承载件42和底座43可以一体成型。需要注意的是,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弹主体300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壳体1、承载件42和底座43三个部件;在其中另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弹主体300还包括壳体1、承载件42、底座43和密封套45等四个部件;在其中另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弹主体300还包括壳体1、承载件42、底座43、密封套45和出气管3等五个部件;在其中另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弹主体300还包括壳体1、承载件42、底座43、密封套45、出气管3和吸嘴2等六个部件,壳体1、出气管3和吸嘴2可以一体成型。也就是说,雾化弹主体300可以是不包含雾化件41及电极组件46且能够构成雾化装置主体结构的整体结构。
同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整体为直插式结构,由于直插式结构安装方向仅为直线方向,诸如仅沿X、Y、Z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或两个方向,就可以将雾化弹主体300安装成型。这样的结构设置可以使雾化弹主体300整体结构的装配变的简单,不仅有利于手工装配操作的便利,还有利于实现自动化装配操作,尤其在大批量生产制作中,直插式的结构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升就会变的很明显。
实施例一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雾化装置包括雾化弹主体300和雾化件41,雾化弹主体300的顶部设有用于引出气流的出气口5,雾化弹主体300的底部设有用于引入气流的进气口6,雾化弹主体300内部设有雾化通道7、连通进气口6与雾化通道7的进气通道8,以及连通雾化通道7与出气口5的出气通道9,雾化件41设于雾化弹主体300上对应雾化通道7的位置。雾化件41具有用于吸附并传输气溶胶的吸液面411和用于雾化并释放气溶胶的雾化面412。则在雾化装置工作时,吸液面411上的雾化液可经由雾化件41的微孔传输至雾化面412,雾化件41对传输至雾化面412的气溶胶进行加热雾化,雾化件41雾化形成的气溶胶可经由雾化面412释放至雾化通道7。当用户在出气口5抽吸时,在用户抽吸负压的作用下,外部空气经由进气口6、进气通道8进入雾化通道7,雾化通道7内的气溶胶被空气气流输向出气通道9,直至经由出气口5被用户吸食。由于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面412平行,使得流经雾化通道7的气流流向与雾化面412平行或近于平行,从而使得雾化通道7内的气流流向与雾化件41内部雾化液的流向垂直或近于垂直,可良好地克服雾化通道7的气流流向与雾化件41内部雾化液流向形成对冲的缺陷,避免对冲气流对雾化件41的正常输液造成阻碍,有利于雾化件41内部的雾化液均匀分布,从而能够有效防止雾化件41因供液不足或供液不充分而发生干烧碳化。请结合参阅图5至图9,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面412平行,出气通道9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平行和/或共线,使得由雾化通道7中传输的气流无需经雾化面412的偏转而直接传输至出气通道9,传输至出气通道9的气流也无需经出气通道9的偏转而直接传输至出气口5,使得气流沿雾化通道7、出气通道9的传输的过程中不会产生偏折,减少气流因偏折而冲击雾化面412、雾化通道7的壁面及出气通道9的壁面的情况发生,大幅度减少气溶胶的滞留量和滞留时间,从而确保气流能够快速携带气溶胶经出气口5流出,提高出气口5输出的气溶胶浓度和气溶胶输出量,提升用户吸食气溶胶的口感。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雾化装置,既能够良好地解决雾化装置的出气口5处输出的气溶胶浓度不足的问题,又可以克服气流流向与雾化件41的输液方向形成对冲而引起雾化芯干烧的问题。
该实施例中,由进气通道8、雾化通道7和出气通道9构成多段式气流通道,为了克服多段式气流通道存在偏折而引起多段式气流通道内气流冲击雾化面412、雾化通道7的壁面及出气通道9的壁面的情况发生,包括如下三种结构形式:
第一种结构形式是多段式气流通道的各段中心轴线在空间位置上可以共线,即进气通道8的中心轴线、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及出气通道9的中心轴线三线共线。
第二种结构形式是在不影响多段式气流通道中的气流直接快速传输至出气口5的前提下,多段式气流通道的各段中心轴线中的至少一段中心轴线在空间位置上出现平行偏移,即包括:一是出气通道9的中心轴线、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及进气通道8的中心轴线三线相互平行,二是出气通道9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且进气通道8的中心轴线与出气通道9的中心轴线或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共线,三是进气通道8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且出气通道9的中心轴线与进气通道8的中心轴线或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共线。
第三种结构形式是多段式气流通道的各段中心轴线中的至少一段中心轴线在空间位置上与相邻一段中心轴线形成交叉角度,即包括:一是出气通道9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平行和/或共线,且进气通道8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呈预定角度相交;二是出气通道9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平行和/或共线,且进气通道8的中心轴线与出气通道9的中心轴线呈预定角度相交;三是在不影响多段式气流通道中的气流直接快速传输至出气口5的前提下,进气通道8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平行和/或共线,出气通道9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呈预定角度相交。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雾化件41设于雾化通道7的内周壁上,吸液面411位于雾化通道7外部,雾化面412朝向雾化通道7,雾化面412与雾化通道7的壁面平齐,以减少雾化通道7内的气流对雾化面412的冲击。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中另一些实施例中,雾化件41也可以设于雾化通道7的内周壁上,吸液面411位于雾化通道7外部,雾化面412位于雾化通道7内。在其中另一些实施例中,雾化件41也可以直接设于雾化通道7中,雾化件41具有吸液面411的一端延伸至雾化通道7的外部,雾化面412位于雾化通道7内。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弹主体300内部设有用于储存雾化液的储液腔10,雾化弹主体300上设有输液通道20,输液通道20与储液腔10连通,则输液通道20可将储液腔10中的雾化液引流至吸液面411。输液通道20的中心轴线与雾化弹主体300的中心轴线平行,使得储液腔10中的雾化液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即可沿输液通道20输送至吸液面411。
请结合参阅图10、图11、图26和图3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雾化装置还包括用于将雾化件41电性连接于电源装置上的电极组件46,雾化件41上设有配合电极组件46电性连接的导电部500,电极组件46与导电部500抵接,通过电极组件46与导电部500对位接触,可快速实现雾化件41与电源装置的电性连接。请进一步结合参阅图11、图26和图3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组件46包括设于雾化弹主体300上的定位件462和安装于定位件462上的导电连接件461,导电连接件461的外周面或端部与位于雾化面412上的导电部500抵接,使得导电连接件461的外周面或端部与雾化面412平行,增强导电连接件461与雾化件41连接的稳定性。可以理解地,请进一步结合参阅图11和图26,在保证导电连接件461与雾化件41连接的稳定性的前提下,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组件46还可以包括设于雾化弹主体300上的定位件462和安装于定位件462上的导电连接件461,通过定位件462将导电连接件461定位安装于雾化弹主体300上,仅需将导电连接件461的外周面或端部与位于雾化面412上的导电部500进行抵接,即可使得导电连接件461的外周面或端部与雾化面412以预定的夹角相交,预定的夹角小于或等于20°。
请结合参阅图35、图36和图3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导电部500位于雾化件41的雾化面412的边缘,导电部500覆盖雾化面412的面积占雾化面412面积的百分比小于或等于20%,在保证雾化面412的有效雾化面积最大化的同时,还可兼顾导电部500与导电连接件461接触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在导电部500覆盖雾化面412的面积占雾化面412面积的百分比大于20%时,不利于雾化面412的有效雾化面积最大化。为了进一步避免导电部500与电极组件46对雾化面412形成遮挡,雾化件41除吸液面411及雾化面412以外的外周壁413上形成有导电部500,电极组件46与导电部500抵接。
请结合参阅图7和图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出气通道9的中心轴线和/或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与雾化弹主体300的中心轴线平行和/或共线,进气通道8的中心轴线与雾化弹主体300的中心轴线呈预定角度相交。在其中另一些实施例中,进气通道8的中心轴线与雾化弹主体300的中心轴线平行和/或共线,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和/或出气通道9的中心轴线与雾化弹主体300的中心轴线呈预定角度相交。在其中另一些实施例中,雾化件41设于雾化通道7的内周壁上,吸液面411位于雾化通道7外部,雾化面412朝向雾化通道7,雾化面412与雾化通道7的壁面平齐。或者,雾化件41设于雾化通道7的内周壁上,吸液面411位于雾化通道7外部,雾化面412位于雾化通道7内;或者,雾化件41设于雾化通道7中,雾化件41具有吸液面411的一端延伸至雾化通道7的外部,雾化面412位于雾化通道7内。
实施例二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雾化装置包括雾化弹主体300和雾化件41,雾化弹主体300的顶端设有用于引出气流的出气口5,雾化弹主体300的底端设有用于引入气流的进气口6,雾化弹主体300的内部设有雾化通道7,雾化件41设于雾化通道7处,雾化通道7分别与进气口6和出气口5连通,雾化件41具有位于雾化通道7外部的吸液面411,以及朝向雾化通道7或位于雾化通道7内的雾化面412,吸液面411上的雾化液可经由雾化件41的微孔传输至雾化面412,且雾化件41雾化形成的气溶胶可经由雾化面412释放至雾化通道7。请结合参阅图5至图9,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面412平行,当用户在出气口5抽吸时,在用户抽吸负压的作用下,外部空气经由进气口6进入雾化通道7,雾化通道7内的气溶胶被空气气流传输至出气口5而被用户吸食。由于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与雾化件41的雾化面412平行,使得流经雾化通道7的气流流向与雾化面412平行或近于平行,从而使得雾化通道7内的气流流向与雾化件41内部雾化液的流向垂直或近于垂直,可良好地克服雾化通道7的气流流向与雾化件41内部雾化液流向形成对冲的缺陷,避免对冲气流对雾化件41的正常输液造成阻碍,有利于雾化件41内部的雾化液均匀分布,从而能够有效防止雾化件41因供液不足或供液不充分而发生干烧碳化。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1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避免雾化通道7中的气流对雾化面412形成冲击而造成雾化面412上的气溶胶难以快速释放至雾化通道7,以及为了降低用户抽吸的阻力,使用户进行抽吸时气流更为顺畅的同时还能有效避免气流与雾化面412形成对冲,雾化弹主体300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面412平行,且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与雾化弹主体300的中心轴线平行和/或共线。
请结合参阅图41、图42和图4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保证用户顺畅地抽吸到气溶胶且能有效避免气流与雾化面412形成对冲的前提下,雾化弹主体300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面412也可呈预定的夹角相交,雾化弹主体300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面412之间的夹角为0~50°。即在预定的夹角控制在0~50°的范围内,能够有效避免部分气溶胶在雾化通道7内输送过程中,由于存在气流对壁面形成冲击被滞留或损耗,导致出气口5处输出的气溶胶浓度不足。其中,雾化弹主体300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面412的夹角在0~20°,出气口5处输出的气溶胶浓度最佳且用户抽吸的阻力较小。雾化弹主体300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面412的夹角在20°~50°,出气口5处输出的气溶胶浓度有所下降且用户抽吸的阻力增大。当雾化弹主体300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面412夹角大于50°时,在气溶胶惯性力的作用下,容易引起气溶胶冲击壁面而形成损耗,造成出气口5处输出的气溶胶浓度明显不足。并且,当雾化弹主体300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面412夹角大于50°时,气流冲击壁面会引起气压损耗,随着抽吸流量的增大,这种气压损耗会明显增大,从而容易引起雾化通道7内出现抽吸气流不畅的问题。
请结合参阅图10、图11和图1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弹主体300上设有用于扩散气流的均流件30,均流件30设于进气口6处,通过均流件30对流经进气口6的气流进行均匀扩散,使得气流均匀地传输至雾化通道7,使得整个雾化通道7布满流动的空气,加速空气与气溶胶的混合,同时使得气流能够充分、快速带走雾化通道7内的气溶胶与热量,保证出气口5输出的气溶胶具有理想的温度和较佳的还原度。具体地,均流件30可以设置于底座43、承载件42或定位件462上。请结合参阅图10、图11和图1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均流件30上贯穿设置有连通雾化通道7与进气口6的多个均流孔40,均流孔40为圆孔、椭圆孔、长腰型孔、多边形孔等规则孔道或不规则孔道中的至少一种。多个均流孔40的孔道截面积之和为雾化通道7截面积的10%~40%,使得雾化通道7内对应雾化面412的位置具有均匀的气流流场,提高气流带出气溶胶的效率,避免雾化通道7内出现气溶胶滞留区,大幅度减少气溶胶的滞留量和滞留时间,从而确保气流能够快速携带气溶胶经出气口5流出,提高出气口5输出的气溶胶浓度和气溶胶输出量,提升用户吸食气溶胶的口感。在多个均流孔40的孔道截面积之和占雾化通道7截面积的百分比小于10%时,会显著降低气流带出气溶胶的效率;而在多个均流孔40的孔道截面积之和占雾化通道7截面积的百分比大于40%时,虽可提高气流带出气溶胶的效率,但容易在雾化通道7内产生紊流,造成雾化通道7内出现气溶胶滞留区,大幅度增加气溶胶的滞留量和滞留时间,不利于出气口5输出的气溶胶浓度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在其中另一些实施例中,均流件30上也可以设置扩散气流的格栅或滤网等代替均流孔40。请结合参阅图10和图1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弹主体300上设有连通进气口6与均流孔40的汇流口50,沿气流的流动方向,汇流口50的孔径逐渐增大,使得汇流口50呈渐扩状的扩口,以降低经由进气口6输送至均流孔40的流速,有利于均流孔40对气流的扩散均流,有效防止气流以紊流的状态进入雾化通道7,而造成雾化通道7内出现气溶胶滞留区。
实施例三
请结合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雾化装置包括雾化弹主体300和雾化件41,雾化弹主体300的顶部设有用于引出气流的出气口5,雾化弹主体300的底部设有用于引入气流的进气口6,雾化弹主体300内部设有雾化通道7和用于储存雾化液的储液腔10,雾化通道7分别与进气口6和出气口5连通,雾化件41设于雾化通道7处,雾化件41具有用于吸附并传输气溶胶的吸液面411和用于雾化并释放气溶胶的雾化面412,雾化弹主体300上设有用于将储液腔10中的雾化液引流至吸液面411的输液通道20,吸液面411上的雾化液可经由雾化件41的微孔传输至雾化面412,且雾化件41雾化形成的气溶胶可经由雾化面412释放至雾化通道7。请结合参阅图16、图18和图20,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面412平行,使得雾化通道7中的气流流向与雾化面412平行。并且,吸液面411和雾化面412分别形成于雾化件41相互背离的两侧面上,使得吸液面411与雾化面412保持平行,则能够实现雾化件41的输液方向与雾化通道7内的气流方向垂直或近于垂直。请结合参阅图15、图17和图19,加上进气口6偏离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使得进气口6与雾化通道7构成偏心气流通道结构。这样,在避免气流通道内的气流流向与雾化件41的输液方向形成对冲的同时,还能够使得输液通道20在向吸液面411输液的过程中减少气泡的产生,并可有利于气泡及时排出,有效防止气泡卡住输液通道20而导致输液不畅或中断的情形发生。
当用户在出气口5抽吸时,在用户抽吸负压的作用下,外部空气经由进气口6进入雾化通道7,雾化通道7内的气溶胶被空气气流传输至出气口5而被用户吸食。在雾化装置小型化过程中,仅需将输液通道20设于雾化弹主体300的一侧,由于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与雾化件41的雾化面412平行,加上进气口6与雾化通道7构成偏心气流通道结构,使得雾化件41内部的输液方向与雾化通道7内的气流方向垂直或近于垂直,避免气流通道内的气流流向与雾化件41的输液方向形成对冲,从而使得输液通道20在向吸液面411输液的过程中大幅度减少气泡的产生,并可有利于气泡及时排出,有效防止气泡卡住输液通道20而导致输液不畅或中断的情形发生,使得雾化件41不会发生供液不足或供液不及时而引起干烧碳化现象。
请结合参阅图15、图17和图1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与吸液面411平行,以使雾化通道7中的气流流向与吸液面411平行,从而更好地实现雾化件41的输液方向与雾化通道7内的气流方向垂直或近于垂直,克服雾化通道7的气流流向与雾化件41内部雾化液流向形成对冲的缺陷,避免对冲气流对雾化件41的正常输液造成阻碍,有利于雾化件41内部的雾化液均匀分布,从而能够有效防止雾化件41因供液不足或供液不充分而发生干烧碳化。
请结合参阅图41、图42和图4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雾化件41还可以相对于雾化弹主体300的中心轴线向上或向下偏转0~50°,使得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与雾化件41的中心轴线平行,则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面412、吸液面411均平行,此时雾化弹主体300的中心轴线与吸液面411呈0~50°的夹角相交,使得吸液面411朝向一侧的输液通道20倾斜,这样的结构设置同样使得位于雾化件41底部的雾化液和位于雾化件41顶部的雾化液之间存在压力差,使雾化液更容易进入雾化件41的吸液面411,在有效提升吸液面411输油性能的同时,还可保证雾化件41内部雾化液均匀分布。
请结合参阅图16、图18和图2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弹主体300还设有连通进气口6与雾化通道7的进气通道8和连通雾化通道7与出气口5的出气通道9,进气通道8、雾化通道7和出气通道9中的至少一个通道的中心轴线与雾化弹主体300的中心轴线平行且不共线,以使进气口6、进气通道8、雾化通道7和出气通道9共同构成偏心气道结构,进一步使得输液通道20在向吸液面411输液的过程中能够大幅度减少气泡的产生,并可提高气泡排出的及时性,有效防止气泡卡住输液通道20而导致输液不畅或中断的情形发生,使得雾化件41不会发生供液不足或供液不及时而引起干烧碳化现象。
请结合参阅图16、图18、图20和图2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弹主体300还设有连通进气口6与雾化通道7的进气通道8和连通雾化通道7与出气口5的出气通道9,进气通道8、雾化通道7和出气通道9中的至少一个通道的中心轴线与雾化弹主体300的中心轴线呈预定角度相交以使进气口6、进气通道8、雾化通道7和出气通道9共同构成偏心气道结构,进一步使得输液通道20在向吸液面411输液的过程中能够大幅度减少气泡的产生,并可提高气泡排出的及时性,有效防止气泡卡住输液通道20而导致输液不畅或中断的情形发生,使得雾化件41不会发生供液不足或供液不及时而引起干烧碳化现象。
请结合参阅图16、图18、图20和图2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弹主体300还设有连通进气口6与雾化通道7的进气通道8和连通雾化通道7与出气口5的出气通道9,进气通道8、雾化通道7和出气通道9构成用于引导气流沿预定偏心路径流动的多段式气流通道,由于多段式气流通道引导气流沿预定偏心路径流动,使得输液通道20在向吸液面411输液的过程中能够大幅度减少气泡的产生,并可提高气泡排出的及时性,有效防止气泡卡住输液通道20而导致输液不畅或中断的情形发生。请结合参阅图16至图24,上述用于引导气流沿预定偏心路径流动的多段式气流通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结构形式:第一种结构形式,出气通道9的中心轴线与进气通道8的中心轴线平行和/或共线,且出气通道9的中心轴线和/或进气通道8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平行且不共线;第二种结构形式,出气通道9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平行和/或共线,且出气通道9的中心轴线和/或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与进气通道8的中心轴线平行且不共线;第三种结构形式,进气通道8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平行和/或共线,且进气通道8的中心轴线和/或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与出气通道9的中心轴线平行且不共线;第四种结构形式,出气通道9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平行和/或共线,且进气通道8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呈预定角度相交;第五种结构形式,出气通道9的中心轴线、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和进气通道8的中心轴线平行和/或共线,进气通道8、雾化通道7和出气通道9中的至少一个通道的中心轴线与雾化弹主体300的中心轴线平行且不共线;第六种结构形式,出气通道9的中心轴线、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和进气通道8的中心轴线平行和/或共线,进气通道8、雾化通道7和出气通道9中的至少一个通道的中心轴线与雾化弹主体300的中心轴线呈预定角度相交;第七种结构形式,进气通道8、雾化通道7和出气通道9中的至少一个通道的中心轴线与另一个通道的中心轴线平行且不共线;第八种结构形式,进气通道8、雾化通道7和出气通道9中的至少一个通道的中心轴线与另一个通道的中心轴线呈预定角度相交。
进一步地,基于上述结构的设置,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输液通道20只能设于雾化弹主体300的一侧,吸液面411朝向输液通道20,雾化面412朝向雾化通道7。可以理解地,在其中另一个实施例中,输液通道20设于雾化弹主体300的一侧,吸液面411朝向输液通道20,雾化面412位于输液通道20内。在其中另一个实施例中,输液通道20设于雾化弹主体300的一侧,吸液面411位于输液通道20内,雾化面412朝向雾化通道7。在其中另一个实施例中,输液通道20设于雾化弹主体300的一侧,吸液面411位于输液通道20内,雾化面412位于输液通道20内。上述将输液通道20设于雾化弹主体300的一侧的结构,相对于双侧设置输液通道20的雾化装置,单侧设置输液通道20具有较大的宽度,单侧设置输液通道20的横截面积为双侧设置输液通道20中任意一侧横截面积的1.3-1.8倍,这样的设置使得气泡难以卡阻整个输液通道20,所以气泡无法阻碍输液通道20向吸液面411输送雾化液,从而不会出现雾化液传输不畅或传输中断的情形,保证了单侧输液通道20传输雾化液的顺畅性。
进一步地,请结合参阅图5至图9,输液通道20的中心轴线与吸液面411平行,使得输液通道20中的雾化液流向与吸液面411平行,有利于提高吸液面411向雾化面412传输雾化液的均匀稳定性,以及有利于避免气泡阻碍输液通道20向吸液面411输送雾化液。需要注意的是,在不影响吸液面411向雾化面412传输雾化液的均匀稳定性的前提下,输液通道20的中心轴线与吸液面411也可呈预定的夹角相交,输液通道20的中心轴线与吸液面411的夹角为0~20°,使得吸液面411朝向一侧的输液通道20倾斜,这样的结构设置使位于雾化件41底部的雾化液和位于雾化件41顶部的雾化液之间存在压力差,使雾化液更容易进入雾化件41的吸液面411,在有效提升吸液面411输油性能的同时,还可保证雾化件41内部雾化液均匀分布。
实施例四
请结合参阅图26、图27和图2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雾化组件4包括雾化件41、承载件42、导电部500和导电连接件461,雾化件41用于将雾化液雾化形成气溶胶,承载件42用于承载雾化件41,导电部500设置于雾化件41上,导电部500与雾化件41电性连接。导电连接件461用于电性连接导电部500与电源装置,导电连接件461设置于承载件42上。请进一步结合参阅图29,当雾化件41安装至承载件42上或承载件42内部的预设位置时,导电连接件461的外周面与导电部500呈面接触,以使雾化件41与电源装置电性连接,则电源装置可向雾化件41供电,雾化件41在电能的作用下产生热量,将雾化液加热并雾化形成气溶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雾化组件4,通过设置承载件42,在承载件42上设置雾化件41与导电连接件461,在雾化件41上设置导电部500,当雾化件41安装至承载件42上或承载件42内部的预设位置时,导电连接件461的外周面与导电部500呈面接触,则可通过导电连接件461将雾化件41电性连接于电源装置。由于导电连接件461的外周面与导电部500呈面接触,其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通过顶针与雾化芯的点接触连接方式,不仅有效增强雾化件41与导电连接件461装配的可靠性而避免引发接触不良的现象,而且有效增大雾化件41与导电连接件461的导电接触面积,有利于减小接触电阻及提高雾化件41与导电连接件461接触部位电阻的稳定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导电连接件461为金属片,金属片上具有配合抵触导电部500的接触面465,通过金属片的接触面465与导电部500呈面接触,接触更加可靠,同时其接触电阻更小。导电连接件461也可以为电极顶针,电极顶针的外周面上设有配合抵触导电部500的接触面465,通过电极顶针的接触面465与导电部500呈面接触,接触更加可靠,同时其接触电阻更小。导电连接件461还可以为金属杆或金属棒,金属杆或金属棒的外周面上设有配合抵触导电部500的接触面465,通过金属杆或金属棒的接触面465与导电部500呈面接触,接触更加可靠,同时其接触电阻更小。
请进一步结合参阅图26和图2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雾化组件4还包括设于承载件42上的弹性件44,通过弹性件44将雾化件41朝向导电连接件461抵顶,由于弹性件44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得导电连接件461受到回弹力作用,进而使得导电连接件461的外周面与导电部500相互抵触,保证了导电连接件461与雾化件41上的导电部500接触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请进一步结合参阅图26、图46和图4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弹性件44上设有用于定位雾化件41的第一凹槽441,雾化件41容置于第一凹槽441中,在导电连接件461将雾化件41朝向第一凹槽441中顶抵时,弹性件44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得导电连接件461与导电部500之间受到预紧力,将雾化件41稳固地限定于第一凹槽441中,进一步增强导电连接件461与雾化件41上的导电部500接触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请进一步结合参阅图26和图2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承载件42为雾化芯支架,雾化芯支架上设有用于定位弹性件44的第二凹槽421,弹性件44装配于第二凹槽421中,可通过第二凹槽421将弹性件44限定于雾化芯支架上,从而保证弹性件44装配于雾化芯支架上的稳固性及可靠性。
请进一步结合参阅图26、图29、图44和图4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雾化组件4还包括用于定位导电连接件461的定位件462,定位件462安装于承载件42上,定位件462上设有第一定位槽孔463,仅需导电连接件461置入第一定位槽孔463中,则可通过定位件462将导电连接件461安装于承载件42上,装配简单,利于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进一步地,承载件42上设有用于供定位件462置入的第二定位槽孔423,定位件462容置并定位于第二定位槽孔423中,以将定位件462快速且稳定地装配于承载件42上。
请进一步结合参阅图13、图14、图26和图2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雾化组件4还包括支撑承载件42的底座43,底座43上设有用于供导电连接件461穿过并定位导电连接件461的定位孔431,在导电连接件461穿过并定位于定位孔431中时,有效防止导电连接件461发生周向转动,从而保证导电连接件461的接触面465始终与雾化件41上的导电部500接触。
请进一步结合参阅图5、图26和图2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雾化件41具有用于吸附并传输气溶胶的吸液面411和用于雾化并释放气溶胶的雾化面412,吸液面411和雾化面412分别形成于雾化件41相互背离的两侧面上,吸液面411上的雾化液可经由雾化件41的微孔传输至雾化面412,雾化件41具有雾化面412的一侧面上设有导电部500,雾化组件4还包括用于将雾化件41朝向导电连接件461抵顶的弹性件44,弹性件44设于承载件42与雾化件41之间,则在导电连接件461的顶抵作用下,可将雾化件41由雾化面412的一侧逐渐推向至吸液面411的一侧,此时位于承载件42与雾化件41之间的弹性件44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得导电连接件461与导电部500之间受到预紧力,保证了导电连接件461与雾化件41上的导电部500接触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请进一步结合参阅图29和图5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导电连接件461的端部设有导向斜面464,通过导向斜面464与雾化件41上的导电部500接触,在将导电连接件461沿平行于雾化面412的方向插入定位件462上设有第一定位槽孔463中的过程中,导向斜面464顶抵导电部500,将雾化件41由雾化面412的一侧逐渐推向至吸液面411的一侧,此时的导电连接件461与雾化件41的雾化面412始终保持平行,并且导电连接件461与雾化件41的雾化面412上的导电部500接触,这种接触可以为面接触也可以为线接触。
当然在一些结构中涉及到空间位置、零部件的制作、装配过程等方面的考量,导电连接件461也可以沿与雾化面412呈预定角度相交的状态插入定位件462上,其中导电连接件461与雾化面412之间形成的夹角小于或等于20°,这样的角度设置使得导电连接件461与雾化件41的雾化面412上的导电部500电连接位置在装配时变的相对自由,便于零部件的制作、装配等。
实施例五
请结合参阅图26、图27和图2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雾化组件4包括雾化件41、承载件42、导电部500和导电连接件461,雾化件41用于将雾化液雾化形成气溶胶,承载件42用于承载雾化件41,雾化件41具有用于吸附并传输气溶胶的吸液面411和用于雾化并释放气溶胶的雾化面412,吸液面411上的雾化液可经由雾化件41的微孔传输至雾化面412,雾化件41雾化形成的气溶胶可经由雾化面412释放至雾化通道7。导电部500设于雾化件41的雾化面412的边缘处,导电部500与雾化件41电性连接,导电连接件461可以是但不限于电极顶针、金属片、金属杆或金属棒。当雾化件41安装至承载件42上或承载件42内部的预设位置时,导电连接件461与雾化面412边缘的导电部500接触,以使雾化件41与电源装置电性连接,则电源装置可向雾化件41供电,雾化件41在电能的作用下产生热量,将雾化液加热并雾化形成气溶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雾化组件4,通过设置承载件42,在承载件42上设置雾化件41与导电连接件461,在雾化件41的雾化面412边缘设置导电部500,当雾化件41安装至承载件42上或承载件42内部的预设位置时,导电连接件461与导电部500呈面接触,则可通过导电连接件461将雾化件41电性连接于电源装置。由于导电部500位于雾化面412的边缘,导电连接件461与导电部500接触导电时,导电连接件461与导电部500遮蔽雾化面412的面积较小,有利于扩大雾化件41雾化面412的有效雾化面积,从而提高雾化芯的雾化效率与雾化效果。
请结合参阅图30至图34,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增大雾化件41的雾化面412面积,以改善雾化件41因摆放成雾化通道7内的气流方向与雾化面412平行或近于平行的形式下,因导电部500在雾化面412上的设置位置不合理,使得导电部500会对部分雾化面412造成遮挡而导致雾化面412的有效雾化面积较小,从而显著改善雾化效果降低的问题,将雾化件41的雾化面412设置成凹面、凸面、波形面、齿形面中的至少一种。当雾化件41的雾化面412设置成内凹的凹面或外凸的凸面时,雾化装置的雾化通道7可根据雾化面412结构进行调整,使雾化面412与雾化通道7中的气流方向保持平行且尽量减少折角产生,以降低吸阻,同时内凹或外凸的雾化面412结构能较大程度地增加有效雾化面积,从而提升雾化面412雾化或释放气溶胶的量,改善雾化效果和提高雾化效率。当雾化件41的雾化面412设置成波形面或齿形面时,相邻的波形或锯齿之间形成的凹槽有利于雾化件41的表面储液,增加雾化面412的含液量,同时能够较大程度地增加有效雾化面积,从而提升雾化面412雾化或释放气溶胶的量,改善雾化效果和提高雾化效率。
请结合参阅图3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雾化面412的平面图形为平行四边形,导电部500位于平行四边形的角部,两个导电部500分别位于雾化面412的两侧边缘位置,导电连接件461与导电部500分接触的范围小,使雾化面412的有效雾化面积最大化,从而提升雾化面412雾化或释放气溶胶的量,改善雾化效果和提高雾化效率。请结合参阅图35,在其中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达到上述效果,雾化面412的平面图形也可以为矩形,使得导电部500位于矩形的角部或边缘位置即可。请结合参阅图37,在其中另一些实施例中,雾化面412的平面图形还可以为圆形或椭圆形,两个导电部500位于圆形或椭圆形的边缘位置,导电连接件461与导电部500分接触的范围小,使雾化面412的有效雾化面积最大化,从而提升雾化面412雾化或释放气溶胶的量,改善雾化效果和提高雾化效率。需要注意的是,雾化面412的平面图形可以是但不限于上述平行四边形、矩形、圆形或椭圆形,雾化面412的平面图形还可以是其它规则图形或不规则图形。
在其中另一些实施例中,导电部500覆盖雾化面412的面积占雾化面412面积的百分比小于或等于20%,在保证雾化面412的有效雾化面积最大化的同时,还可兼顾导电部500与导电连接件461接触的稳定性及可靠性。在导电部500覆盖雾化面412的面积占雾化面412面积的百分比大于20%时,不利于雾化面412的有效雾化面积最大化。
在其中另一些实施例中,雾化面412可雾化并释放气溶胶的面积与雾化通道7的截面积之比为(0.5~1.5):1。雾化面412可雾化并释放气溶胶的面积为雾化面412可工作部分的有效雾化面积,雾化通道7的截面积是指雾化通道7可供气流通过的流通截面积。雾化面412的有效雾化面积与雾化通道7截面积比值越趋于1,雾化效果越好。雾化面412的有效雾化面积与雾化通道7截面积比值小于0.5,存在雾化通道7空间过大而致使气流流通性变差,容易形成滞留区导致气溶胶输出效率降低,会使用户感到抽吸口味淡而无味,即抽吸口感差,还原度低。雾化面412的有效雾化面积与雾化通道7截面积比值大于1.5,存在流经雾化通道7的气流中气溶胶浓度高且与雾化道周壁的接触几率增大,导致出现严重的冷凝现象,不仅容易形成凝液外漏,同时会导致气溶胶损耗太大而引起雾化液利用率下降。
请结合参阅图35、图36、图37和图52,在其中另一些实施例中,导电连接件461设置为两个,雾化面412的边缘处对应设有两个导电部500,两个导电连接件461的外周面分别与相应导电部500接触。由于导电连接件461的外周面与雾化面412边缘处的导电部500呈面接触,不仅有利于雾化面412有效雾化面积的最大化,而且其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通过顶针与雾化芯的点接触连接方式,不仅有效增强雾化件41与导电连接件461装配的可靠性而避免引发接触不良的现象,还有效增大雾化件41与导电连接件461的导电接触面积,有利于减小接触电阻及提高雾化件41与导电连接件461接触部位电阻的稳定性。
实施例六
请结合参阅图26、图27和图2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提供的雾化组件4包括雾化件41、承载件42、导电部500和导电连接件461,雾化件41用于将雾化液雾化形成气溶胶,承载件42用于承载雾化件41,导电连接件461设置于承载件42上。雾化件41具有用于吸附并传输气溶胶的吸液面411、用于雾化并释放气溶胶的雾化面412和与承载件42相连的外周壁413,吸液面411上的雾化液可经由雾化件41的微孔传输至雾化面412,雾化件41雾化形成的气溶胶可经由雾化面412释放至雾化通道7。请进一步结合参阅图40,导电部500设于外周壁413上,导电部500与雾化件41电性连接。当雾化件41安装至承载件42上或承载件42内部的预设位置时,导电连接件461与雾化件41外周壁413上的导电部500接触,以使雾化件41与电源装置电性连接,则电源装置可向雾化件41供电,雾化件41在电能的作用下产生热量,将雾化液加热并雾化形成气溶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提供的雾化组件4,通过设置承载件42,在承载件42上设置雾化件41与导电连接件461,在雾化件41的外周壁413上设置导电部500,当雾化件41安装至承载件42上或承载件42内部的预设位置时,导电连接件461与导电部500接触,则可通过导电连接件461将雾化件41电性连接于电源装置。由于导电部500位于雾化件41的外周壁413而非雾化面412,导电连接件461与导电部500接触导电时,不仅可避免导电连接件461与导电部500遮挡部分雾化面412而减小雾化面412的面积,以扩大雾化件41雾化面412的有效雾化面积而提高雾化芯的雾化效率与雾化效果,还可方便地将导电部500和/或导电连接件461设于雾化通道7的外部,有效防止雾化通道7中的高温气溶胶与导电部500和/或导电连接件461长期接触,容易产生腐蚀而降低导电部500导电性能,以保证雾化芯工作的稳定可靠性。
请结合参阅图40,在其中另一些实施例中,导电连接件461设置为两个,雾化面412的边缘处对应设有两个导电部500,两个导电连接件461的外周面分别与相应导电部500接触。由于导电连接件461的外周面与雾化面412边缘处的导电部500呈面接触,不仅有利于雾化面412有效雾化面积的最大化,而且其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通过顶针与雾化芯的点接触连接方式,不仅有效增强雾化件41与导电连接件461装配的可靠性而避免引发接触不良的现象,还有效增大雾化件41与导电连接件461的导电接触面积,有利于减小接触电阻及提高雾化件41与导电连接件461接触部位电阻的稳定性。
请结合参阅图40a,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导电连接件461设置为两个,雾化件41的外周壁413上对应设有两个导电部500,两个导电连接件461的端部分别与相应导电部500接触,安装方式结构简单,电接触稳定性强,易于生产制作适合大批量自动化生产。
请结合参阅图29、图38、图3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雾化组件4还包括设于承载件42上的弹性件44,弹性件44将雾化件41朝向导电连接件461抵顶,使得两个导电连接件461的端部分别与相应导电部500相互抵接。由于导电连接件461可以采用直插式结构,当导电连接件461朝向雾化件41底部抵靠时,此抵靠力为刚性力,雾化件41背离底部一侧的位置设有弹性件44,弹性件44可以是但不限于具有弹性且包绕雾化件41的弹性硅胶件,弹性件44压缩形变而产生柔性反作用力,进而保证导电连接件461对雾化件41底部抵靠的同时,雾化件41被定位于导电连接件461和弹性件44之间,且弹性件44可以防止导电连接件461与雾化件41底部刚性接触而导致雾化件41碎裂,从而增强电接触的稳定性。
其中,导电连接件461与雾化件41外周壁413上的导电部500的装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结构形式:
请结合参阅40a,在其中一些结构形式中,导电连接件461设置为两个,雾化件41外周壁413上对应设有两个导电部500,一个导电部500临近吸液面411设置,另一个导电部500临近雾化面412设置,两个导电连接件461的端部分别与相应导电部500抵触;或者两个导电部500都位于雾化件41的底部,两个导电连接件461端部分别与相应间隔的导电部500抵触。
请结合参阅40c,在其中另一些结构形式中,导电连接件461设置为两个,外周壁413上对应设有两个导电部500,一个导电连接件461的端部与位于雾化件41底部的导电部500抵触,另一个导电连接件461的外侧面与位于雾化件41侧部的导电部500抵触。
请结合参阅40d,在其中另一些结构形式中,导电连接件461设置为两个,外周壁413上对应设有两个导电部500,一个导电连接件461的端部与位于雾化件41顶部的导电部500抵触,另一个导电连接件461的外侧面与位于雾化件41侧部的导电部500抵触。
请结合参阅图40e,在其中另一些结构形式中,导电连接件461设置为两个,外周壁413上对应设有两个导电部500,一个导电连接件461的端部与位于雾化件41顶部的导电部500抵触,另一个导电连接件461的端部与位于雾化件41底部的导电部500抵触。
请结合参阅图40b,在其中另一些结构形式中,导电连接件461设置为两个,外周壁413上相对两侧分别对应设有导电部500,两个导电连接件461的外侧面分别与相应导电部500抵触,以使雾化件41夹设于两个导电连接件461之间。
请结合参阅图40g,在其中另一些结构形式中,导电连接件461设置为两个,外周壁413上相对两侧分别对应设有导电部500,两个导电连接件461相互垂直设置,两个导电连接件461分别与相应导电部500抵触,以使雾化件41夹设于两个导电连接件461之间。
请结合参阅图40f,在其中另一些结构形式中,导电连接件461设置为两个,外周壁413上相对两侧分别对应设有导电部500,两个导电连接件461相互垂直设置。在两个导电连接件461中,一个导电连接件461的端部与相应导电部500抵触,另一个导电连接件461的外侧面与相应导电部500抵触,以使雾化件41夹设于两个导电连接件461之间。
请结合参阅图52,在其中另一些实施例中,导电连接件461上设有用于配合抵触导电部500的接触面465,通过导电连接件461的接触面465与导电部500呈面接触,接触更加可靠,同时其接触电阻更小。进一步地,当导电连接件461的接触面465为平面时,导电部500对应设置有与平面适配的接触平面。当导电连接件461的接触面465为弧形凹面时,导电部500对应设置有与弧形凹面适配的弧形凸面。当导电连接件461的接触面465为弧形凸面,导电部500对应设置有与弧形凸面适配的弧形凹面。
实施例七
请结合参阅图50和图5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提供的雾化装置包括雾化弹主体300和雾化件41,雾化弹主体300的顶部设有用于引出气流的出气口5,雾化弹主体300的底部设有用于引入气流的进气口6,雾化弹主体300内部设有雾化通道7和用于储存雾化液的储液腔10,雾化通道7分别与进气口6和出气口5连通。雾化件41设于雾化通道7处,雾化件41具有用于吸附并传输雾化液的吸液面411和用于雾化并释放气溶胶的雾化面412,吸液面411上的雾化液可经由雾化件41的微孔传输至雾化面412,雾化件41雾化形成的气溶胶可经由雾化面412释放至雾化通道7。雾化弹主体300上设有连通储液腔10与吸液面411的输液通道20,输液通道20可将储液腔10中的雾化液引流至吸液面411。进气口6设于雾化弹主体300的侧壁上,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面412平行。
当用户在出气口5抽吸时,在用户抽吸负压的作用下,外部空气经由进气口6进入雾化通道7,雾化通道7内的气溶胶被空气气流传输至出气口5而被用户吸食。由于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与雾化面412平行,使得流经雾化通道7的气流流向与雾化面412平行或近于平行,从而使得雾化通道7中的气流流向与雾化件41内部的输液方向垂直或近于垂直,可良好地克服雾化通道7的气流流向与雾化件41内部雾化液流向形成对冲的缺陷,避免对冲气流对雾化件41的正常输液造成阻碍,则在用户抽吸停止抽吸后,有利于抑制雾化通道7内的回压引起气流回流,从而有效防止气流回流造成气溶胶通过进气口6外流以及冷凝液通过进气口6外泄,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请结合参阅图50和图5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有效抑制雾化通道7内的回压引起气流回流,在将进气口6设于雾化弹主体300的侧壁上的基础上,雾化弹主体300上可以设有连通雾化通道7与进气口6的进气通道8,进气通道8呈L型流道,使得气流从雾化弹主体300侧部进气,且沿L型流道限定的路径向雾化通道7输送气体,有效防止气流回流造成气溶胶通过进气口6外流以及冷凝液通过进气口6外泄。在其中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有效抑制雾化通道7内的回压引起气流回流,雾化弹主体300上还可以设有连通雾化通道7与进气口6的进气通道8,进气通道8与进气口6构成L型流道。在其中另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有效抑制雾化通道7内的回压引起气流回流,雾化弹主体300上也可以设有连通雾化通道7与进气口6的进气通道8,雾化通道7、进气通道8与进气口6构成L型流道。
请结合参阅图50和图5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进气口6处设有用于调节进气气流大小的调气件60,调气件60安装于雾化弹主体300上。可以理解地,调气件60可以转动或滑动安装于雾化弹主体300上,调气件60具有多个调气档位,以调节通过进气口6进入雾化通道7内气流量的大小,可良好地调节抽吸口感,以及抑制雾化通道7内的回压引起气流回流。此外,调气件60的多档位调节设置可以满足客户抽吸口感和浓度的同时,由于靠近雾化件41的雾化通道7孔径J的阻力大,在停止抽吸后回流携带雾化通道7残留的气溶胶不容易外泄出去,能在用户每一口抽吸的停歇时间段内有效抑制位于雾化通道7内的气流回流,从而防止气流汇流造成气溶胶外流形成冷凝液。请结合参阅图5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调气件60上设有多个调气孔,多个调气孔包括口径与雾化通道7的口径相同的第一调气孔70,以及口径大于雾化通道7口径的第二调气孔80。在其中另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弹主体300上还设有连通雾化通道7与进气口6的进气通道8,调气件60上设有多个调气孔,多个调气孔包括口径与雾化通道7的口径相同的第一调气孔70、口径大于雾化通道7口径的第二调气孔80,以及口径与进气通道8的口径相同的第三调气孔90。
请结合参阅图51和图5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弹主体300上还设有连通雾化通道7与进气口6的进气通道8,进气通道8的口径大于雾化通道7的口径,有利于进入雾化通道7内的气流充分扩散,使整个雾化通道7内的气体都处于流动状态,提高雾化通道7中气溶胶被气流携带至出气口5的效率。为了进一步提高雾化通道7内的气流扩散程度,在进气通道8与雾化通道7的连接处具有气流缓冲区100,由进气通道8输送至气流缓冲区100的气流流速下降,流速下降的气流再充分扩散至雾化通道7,使得雾化通道7内的气溶胶被气流高效携带出去。
请结合参阅图51和图5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弹主体300上临近进气口6处设有用于收集冷凝液的储液槽200,雾化通道7内冷凝形成的冷凝液可集中储存于储液槽200中,防止冷凝液由进气口6泄漏。
请结合参阅图41、图42和图4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雾化件41相对于雾化弹主体300的中线轴线的偏转角度小于或等于20°。具体地,雾化件41可以相对于雾化弹主体300的中心轴线向上或向下偏转0~20°,使得吸液面411朝向一侧的输液通道20倾斜,这样的结构设置使位于雾化件41底部的雾化液和位于雾化件41顶部的雾化液之间存在压力差,使雾化液更容易进入雾化件41的吸液面411,在有效提升吸液面411输油性能的同时,还可保证雾化件41内部雾化液均匀分布。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上述各实施例中的雾化件41包括但不限于多孔基体和设于多孔基体上的雾化面412上的发热体,发热体可以是厚膜印刷于多孔基体雾化面412上的厚膜发热层,发热体也可以是镀于多孔基体雾化面412上的发热膜,发热体还可以是嵌设于多孔基体雾化面412上的发热丝或发热片。多孔基体可以是但不限于多孔玻璃或多孔陶瓷,雾化液可由多孔基体的吸液面411经多孔基体的多孔介质传输至雾化表面,在发热体的作用下将传输至雾化面412上的雾化液进行加热雾化。导热部可以是与多孔基体一体成型的电极,电极可以是通过厚膜等方式形成于雾化件41的多孔基体上,且电极与多孔基体上的发热体电性相连。
需要注意的是,请结合图26和图27,在本实用新型上述各实施例中,承载件42可以是但不限于雾化芯支架,定位件462可以是但不限于电极支架,弹性件44可以是但不限于雾化芯硅胶,导电连接件461可以是但不限于电极顶针,雾化芯硅胶被从侧向安装(沿Y方向)入雾化芯支架内,雾化芯支架定位雾化芯硅胶,使雾化芯在雾化芯支架内可克服雾化芯硅胶弹性力的运动。电极支架从端部安装(沿Z方向)入雾化芯支架内,电极支架底部具有安装电极顶针的第一定位槽孔463,其中电极顶针一侧为弧形,电极支架内部位于第一定位槽孔463和定位结构的中间段具有与电极顶针一侧弧形面相匹配的电极定位弧形面;电极支架底部中与第一定位槽孔463在同一平面内的还具有多个用于导入气流的气流导入口。在电极支架底部(沿Z方向)安装底座43,底座43抵靠并对电极支架位置进行限定并与雾化芯支架内安装成一体,并底座43上具有与电极支架上第一定位槽孔463相对应的定位孔431,以及与电极支架上气流导入口相对应的进气口6。在此结构中最后安装进入雾化装置内的电极顶针,电极顶针与电极支架中第一定位槽孔463过盈配合,(电极顶针与底座43上的定位孔431同时过盈配合),电极顶针的一侧(可以是直面也可以是弧形面)与电极定位面(可以是直面也可以是弧形面)相匹配的导向置入电极支架内,从而对电极顶针在三个方向上进行限位,以使电极顶针的位置不会发生改变。电极顶针沿朝向出气口5的方向(Z方向)安装入雾化组件4中,电极顶针上设有定位凸台,定位凸台置入底座43内,以进一步增强电极顶针安装位置的稳固性。本雾化装置整个装配过程都采用单一的朝向Z方向和Y方向的直插式装配结构,其整体装配简单方便,更有利于利于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此外,电极顶针的定位凸台置入底座43内,电极顶针的电极定位接触面465部分或全部的和雾化件41上位于雾化面412一侧的导电部500分相接触。在电极顶针与雾化件41的雾化面412接触过程中,(电极顶针可以是附图结构相一致的直针,也可以是中间具有异形凸起的结构,但异形凸起必须要与雾化件41的雾化面412一侧的导电部500分相接触,即电极顶针与雾化件41接触方式为点接触、线接触或面接触)电极顶针推动雾化件41朝向雾化芯硅胶运动并对雾化芯硅胶造成挤压,由于雾化芯硅胶发生弹性形变,从而使得电极顶针受到来自雾化芯硅胶在Y方向的回弹力,进而保证了电极顶针始终与雾化件41的雾化面412相接触,更具有稳定性及可靠性,该雾化组件4中电极顶针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安装后电极顶针不易与雾化件41的雾化面412产生分离,根据雾化装置实际的结构,可将电极顶针安装在避开雾化面412工作区域与外部气流相同的位置,也就很好的解决了导电电极会将腐蚀产生的异味和腐蚀生成的有毒物质与气溶胶混杂在一起被客户吸食,雾化口感变差、不利于客户身体健康的问题。本雾化组件4整个装配过程都采用单一的朝向Z方向和Y方向的直插式装配结构,其整体装配简单方便,更有利于利于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雾化件41安装在雾化芯硅胶的第一凹槽441内形成第一组件,然后其第一组件沿壳体1的投影中的短轴方向即Y方向,安装在雾化芯支架的第二凹槽421内形成第二组件,其中第一组件与雾化芯支架采用过盈配合,装配时雾化芯硅胶的凸起密封环与雾化芯支架的第二凹槽421壁面形成挤压,保证了其密封性防止雾化液外漏。将电极支架沿壳体1的投影中朝向出气口5的方向即Z方向插入上述第二组件中形成第三组件;将底座43沿壳体1的投影中朝向出气口5的方向即Z方向安装在第三组件上形成第四组件,最后将电极顶针沿壳体1的投影中朝向出气口5的方向即Z方向插入第四组件形成第五组件,电极顶针与雾化件41采用线接触或面接触,装配时电极顶针挤压雾化件41,由于雾化件41刚性较好,迫使装有雾化件41的雾化芯硅胶发生形变,形成预紧力进而保证雾化件41电极接触稳定,同时也具有定位作用(防止安装有雾化芯硅胶的雾化件41在雾化支架内部的安装位置不受限制,使得安装有雾化芯硅胶的雾化件41整体凹陷于雾化支架内部及电极顶针在Y方向偏移,存在不利于雾化件41电极稳定接触以及位于雾化弹内的气流无法顺畅的带出雾化件41雾化的气溶胶)。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上述各实施例中,在此雾化组件4结构中,请结合图46、图47和图48,雾化件41安装在具有凸台结构的雾化芯硅胶内,雾化芯硅胶的凸台弹性抵靠于雾化件41具有吸液面411的一侧,雾化芯硅胶的周壁环绕雾化件41,雾化件41的雾化面412背离雾化芯硅胶的凸台。雾化芯硅胶被从侧向安装(沿Y方向)入雾化芯支架内,雾化芯支架定位雾化芯硅胶,使雾化件41在雾化芯支架内可克服雾化芯硅胶弹性力的运动。
需要注意的是,请结合图26和图27,在本实用新型上述各实施例中,雾化组件4包括具有出气口5的雾化芯支架,沿出气口5方向俯视雾化芯支架,雾化芯支架的投影中长轴方向为X方向,短轴方向为Y方向,朝向出气口5的方向为Z方向。雾化弹主体300的底部用于引导外部气流进入的进气通道8中心轴线为进气中心A,壳体1上用于雾化弹主体300内雾化气流流出的出气通道9的中心轴线为出气中心B,雾化弹主体300内部与雾化装置的雾化件41接触传递雾化气流的雾化通道7的中心轴线为雾化中心C。在雾化弹主体300沿自身俯视图上的投影中,长边/长轴的中心/重心线和短边/短轴的中心/重心线形成的交点,以此交点为基点延伸出的,同时垂直长边/长轴的中心/重心线和短边/短轴的中心/重心线的中心轴线,为雾化弹主体300中心轴线。雾化装置中雾化弹主体300的X、Y、Z三个方向坐标结构示意图,如图2、图3和图4所示。雾化装置中雾化弹主体300的进气中心A、出气中心B、雾化中心C和雾化弹中心轴线D结构示意图如图15至24所示。本实用新型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气流通道包括进气通道8、雾化通道7和出气通道9。进气通道8位于雾化弹主体300的底座43上,进气通道8用于引导外部气流进入雾化弹主体300内;雾化通道7位于雾化弹主体300内部的雾化芯支架上,并与承载于雾化芯支架上的雾化件41接触,雾化通道7可传输进气通道8输送的空气,并将雾化件41加热产生的蒸汽冷凝成气溶胶并传输向出气通道9;出气通道9位于雾化弹主体300的壳体1上,出气通道9用于引导雾化弹主体300内雾化气流流出至雾化弹主体300壳体1上的出气口5。可以理解地,进气通道8可以与雾化通道7直接相连,进气通道8也可以通过能改变气流流向、速率的转气部与雾化通道7相连,雾化通道7和出气通道9直接相连。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上述各实施例中,雾化件41在雾化通道7段内沿垂直于雾化中心C的方向剖切所形成的雾化芯截面积均相等。雾化件41在雾化通道7内部或在雾化通道7周壁上放置,雾化件41的雾化面412位于雾化通道7内部或位于雾化通道7周壁上。无论雾化面412为何种形状是平面,还是在雾化通道7内部呈内凸或外凹,也无论雾化面412在雾化弹内偏转多少角度,雾化通道7中心轴线始终与雾化面412保持平行。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上述各实施例中,多段式气流通道结构具有雾化通道7、出气通道9和进气通道8,这三个通道分别对应有雾化中心C、出气中心B和进气中心A,各段中心中必有一段和其他几段在空间位置上平行偏移或存在交叉角度;或者各段中心在空间位置上共线。多段式气流通道中必有一个中心与雾化弹中心D在空间位置上平行偏移或形成交叉角度。具体地,第一种结构形式即出气中心B和进气中心A平行或共线,并两者在X方向和/或Y方向和/或Z方向与雾化中心C存在偏移,且进气口6和出气口5为贯通的气道;其示例如图15和图16所示。第二种结构形式即出气中心B和雾化中心C平行或共线,并两者在X方向和/或Y方向和/或Z方向与进气中心A存在偏移,且进气口6和出气口5为贯通的气道;其示例如17和图18所示。第三种结构形式即进气中心A和雾化中心C平行或共线,并两者在X方向和/或Y方向和/或Z方向与出气中心B存在偏移,且进气口6和出气口5为贯通的气道;其示例如19和图20所示。第四种结构形式即雾化弹的底部采用斜向进气,即进气中心A与雾化弹的俯视投影面空间存在夹角,出气中心B与雾化中心C平行或共线。其示例如21和图22所示。第五种结构形式即出气中心B、雾化中心C和进气中心A平行或共线,三者在X方向和/或Y方向和/或Z方向与雾化弹中心D存在平行偏移或形成交叉角度,且进气口6和出气口5为贯通气道。其示例如23和图24所示。第六种结构形式雾化中心C与出气中心B或进气中心A之间任意一者在空间位置上平行偏移或形成交叉角度。第七种结构形式出气中心B与雾化中心C或进气中心A之间任意一者在空间位置上平行偏移或形成交叉角度。第八种结构形式进气中心A与雾化中心C或出气中心B之间任意一者在空间位置上平行偏移或形成交叉角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上述各实施例中,电极顶针与雾化件41具有多种不同的装配结构形式。请结合参阅图40a,第一种结构形式中,雾化件41发热雾化面412与雾化通道7内气流方向平行或近似于平行的结构中,并吸液面411和雾化面412空间上位置对称且面积相等,电极顶针和位于雾化件41外周壁413上的导电部500接触形成电连接通路,由于电极顶针是直插式结构,当电极顶针朝向雾化件41底部抵靠时,此抵靠力为刚性力,雾化件背离底部一侧的位置被雾化芯硅胶所包绕,具有弹性的雾化芯硅胶压缩形变,产生柔性反作用力,进而保证电极顶针对雾化芯底部抵靠的同时,雾化芯被定位于电极顶针和雾化芯硅胶之间,且弹性的雾化芯硅胶可以防止电极顶针与雾化芯底部刚性接触导致雾化芯碎裂。该雾化芯底部导电结构更有利于电极顶针与雾化件41的外周壁413接触结构,这种安装方式结构简单、电接触稳定性强、易于生产制作适合大批量自动化生产。请结合参阅图40b,第二种结构形式中,雾化件41的雾化面412与雾化通道7内气流方向平行或近似于平行的结构中,且吸液面411和雾化面412空间上位置对称且面积相等,电极顶针和位于雾化件41外周壁413中侧部的导电部500接触形成电连接通路,由于电极顶针是直插式结构,电极顶针从两侧对雾化件41侧部进行抵靠,为实现电极顶针与雾化件41侧部良好的接触,电极顶针可以制作成与雾化芯侧部平行并与之贴合的直线型,或中间具有部分凸起段的结构。该雾化芯底部导电结构更有利于电极顶针从两侧部位与雾化件41侧部接触,这种安装方式结构简单、电接触稳定性强、易于生产制作适合大批量自动化生产。请结合参阅图40c,第三种结构形式中,一根电极顶针从侧部插入与雾化件41上的导电部500相连接,另一根电极顶针从底部插入与雾化件41上导电部500相连接。请结合参阅图40d,第四种结构形式中,一根电极顶针位于上部与雾化件41的导电部500相连接,另一根电极顶针从侧部插入与雾化件41上的导电部500相连接。请结合参阅图40e,第五种结构形式中,一根电极顶针位于上部与雾化件41上的导电部500相连接,另一根电极顶针从底部插入与雾化件41上的导电部500相连接。请结合参阅图40f,第六种结构形式中,一根电极顶针从侧向插入雾化装置内与雾化件41位于侧部的导电部500相连接,另一根电极顶针从侧部插入与雾化件41上的导电部500相连接。请结合参阅图40g,第七种结构形式中,一根电极顶针从侧向插入雾化装置内与雾化件41位于侧部的导电部500相连接,另一根电极顶针从底部插入与雾化件41上的导电部500相连接。通过上述实施例中不同结构形式的设计,可以更好的实现雾化件41的吸液面411和雾化面412的有效雾化面积一致性,提升了雾化效果改善了用户的抽吸口感,能给予用户良好的抽吸体验,同时也解决了雾化件41的导电不良的问题,使导电结构更加简单,更有利于批量化生产制作。
需要注意的是,请结合参阅图1、图10、图26和图27,在本实用新型上述各实施例中,雾化弹主体300的壳体1内部形成有储液腔10和与储液腔10连通的输液通道20。在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壳体1上设有具有出气口5的吸嘴2,壳体1内部设有一端与出气口5连通的出气管3,出气管3的另一端与雾化芯支架上的雾化通道7连通,使得出气管3的管道构成出气通道9。底座43上设有进气口6,进气口6处设有带有均流孔40的均流件30,且底座43上设有连通进气口6与均流孔40的汇流口50。雾化芯支架的外侧壁上设有回气槽422,在密封套45套装于雾化芯支架的外侧时,密封套45的内侧壁封闭回气槽422的槽口,以在雾化芯支架的外侧壁上形成回气通道,在储液腔10中的雾化液被消耗后,可经由回气通道向储液腔10中补入空气,以达到平衡储液腔10中内外气压差的效果,有利于避免气泡的产生而卡住输液通道20。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该溶胶发生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雾化装置。由于气溶胶发生装置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提供的雾化装置的全部技术特征,故其具有与上述雾化装置相同的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雾化弹主体,设有用于引入气流的进气口和用于引出气流的出气口,所述雾化弹主体内部设有雾化通道,所述雾化弹主体还设有连通所述进气口与所述雾化通道的进气通道和连通所述雾化通道与所述出气口的出气通道;以及
雾化件,用于将雾化液雾化形成气溶胶,所述雾化件具有用于吸附并传输气溶胶的吸液面和用于雾化并释放气溶胶的雾化面,所述吸液面上的雾化液可经由所述雾化件的微孔传输至所述雾化面,所述雾化通道的中心轴线与所述雾化面平行;
其中,所述出气通道的中心轴线与所述雾化通道的中心轴线平行和/或共线;或者,所述出气通道的中心轴线分别与所述雾化通道的中心轴线和所述进气通道的中心轴线平行和/或共线;亦或者,所述出气通道的中心轴线与所述雾化通道的中心轴线平行和/或共线,且所述进气通道的中心轴线与所述雾化通道的中心轴线呈预定角度相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件设于所述雾化通道的内周壁上,所述吸液面位于所述雾化通道外部,所述雾化面朝向所述雾化通道,所述雾化面与所述雾化通道的壁面平齐;
或者,所述雾化件设于所述雾化通道的内周壁上,所述吸液面位于所述雾化通道外部,所述雾化面位于所述雾化通道内;
或者,所述雾化件设于所述雾化通道中,所述雾化件具有所述吸液面的一端延伸至所述雾化通道的外部,所述雾化面位于所述雾化通道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弹主体内部设有用于储存雾化液的储液腔,所述雾化弹主体上设有用于将所述储液腔中的雾化液引流至所述吸液面的输液通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装置还包括用于将所述雾化件电性连接于电源装置上的电极组件,所述雾化件上设有配合所述电极组件电性连接的导电部,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导电部抵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包括设于所述雾化弹主体上的定位件和安装于所述定位件上的导电连接件,所述导电连接件的外周面与位于所述雾化面上的导电部抵接,以使所述导电连接件的外周面与所述雾化面平行;
或者,所述电极组件包括设于所述雾化弹主体上的定位件和安装于所述定位件上的导电连接件,所述导电连接件的外周面或端部与位于所述雾化面上的导电部抵接,以使所述导电连接件的外周面或端部与所述雾化面以预定的夹角相交。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部位于所述雾化面的边缘,所述导电部覆盖所述雾化面的面积占所述雾化面面积的百分比小于或等于20%。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包括设于所述雾化弹主体上的定位件和安装于所述定位件上的导电连接件,所述导电连接件的外周面或端部与位于所述雾化面上的导电部抵接,所述导电连接件的外周面或端部与所述雾化面以预定的夹角相交,所述预定的夹角小于或等于20°。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件除所述吸液面及所述雾化面以外的外周壁上形成有所述导电部,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导电部抵接。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面用于雾化并释放气溶胶的面积与所述雾化通道的截面积之比为(0.5~1.5):1。
10.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通道的中心轴线和/或所述雾化通道的中心轴线与所述雾化弹主体的中心轴线平行和/或共线,所述进气通道的中心轴线与所述雾化弹主体的中心轴线呈预定角度相交;
或者,所述进气通道的中心轴线与所述雾化弹主体的中心轴线平行和/或共线,所述雾化通道的中心轴线和/或所述出气通道的中心轴线与所述雾化弹主体的中心轴线呈预定角度相交。
11.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雾化装置。
CN202222132600.6U 2022-08-12 2022-08-12 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Active CN2178851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32600.6U CN217885117U (zh) 2022-08-12 2022-08-12 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PCT/CN2023/110454 WO2024032420A1 (zh) 2022-08-12 2023-08-01 雾化组件、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32600.6U CN217885117U (zh) 2022-08-12 2022-08-12 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85117U true CN217885117U (zh) 2022-11-25

Family

ID=841435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32600.6U Active CN217885117U (zh) 2022-08-12 2022-08-12 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8511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32420A1 (zh) * 2022-08-12 2024-02-15 常州市派腾电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雾化组件、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WO2024032475A1 (zh) * 2022-08-12 2024-02-15 常州市派腾电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雾化组件、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32420A1 (zh) * 2022-08-12 2024-02-15 常州市派腾电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雾化组件、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WO2024032475A1 (zh) * 2022-08-12 2024-02-15 常州市派腾电子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雾化组件、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885113U (zh) 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7885117U (zh) 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7885112U (zh) 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7885120U (zh) 雾化组件、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7885118U (zh) 雾化组件、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7885114U (zh) 雾化组件、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115349678A (zh) 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WO2021036837A1 (zh) 一种电子烟雾化器
CN115349677A (zh) 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7885111U (zh) 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7885119U (zh) 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9146766U (zh)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7407797U (zh) 雾化器和雾化装置
CN217184837U (zh) 雾化结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6568352U (zh) 雾化结构件、雾化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WO2024032420A1 (zh) 雾化组件、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115211598A (zh) 一种金属毡雾化芯及其雾化装置
WO2024032412A1 (zh) 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WO2024032475A1 (zh) 雾化组件、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9593714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9069464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9069462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9803361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7771491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9613088U (zh) 雾化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