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35328U - 后车门结构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车门结构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35328U
CN217835328U CN202222254996.1U CN202222254996U CN217835328U CN 217835328 U CN217835328 U CN 217835328U CN 202222254996 U CN202222254996 U CN 202222254996U CN 217835328 U CN217835328 U CN 2178353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panel
door body
seal
seal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5499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冯向阳
王圣陶
郝志会
薛秀全
李雷
李晶晶
龚玉禄
朱国栋
许江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5499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353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353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353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l Device For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车门结构及车辆,包括:车门本体,所述车门本体的后部区域形成有朝内弯折的配合部,所述配合部适于与侧围外板的配合凹部配合。所述车门本体的内侧设有第一密封件、第二密封件和第三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和所述第三密封件沿前后方向依次分布于所述车门本体,且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二密封件位于所述车门本体的前部区域,所述第三密封件位于配合部的内侧且与所述配合凹部密封接触。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车门结构,通过在车门本体内侧的后部区域内设置三条密封件,通过密封件的作用使得车门本体内侧可与外围侧板实现无缝连接,从而避免灰尘、水流等污染物对车内空间的污染,提高消费者的驾驶舒适感。

Description

后车门结构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后车门结构及具有该后车门结构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发展,消费者驾驶皮卡车的体验也随之逐渐升级,但现有技术中的皮卡车在前后门之中存在缝隙,且使用的密封件不能完美解决缝隙问题,从而导致污染物等进入到缝隙中污染车门环境,影响了消费者的驾驶舒适感,因此,存在进步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后车门结构,用于解决车门本体之中存在缝隙而影响消费者的驾驶体验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车门结构,包括:车门本体,所述车门本体的后部区域形成有朝内弯折的配合部,所述配合部适于与侧围外板的配合凹部配合。所述车门本体的内侧设有第一密封件、第二密封件和第三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和所述第三密封件沿前后方向依次分布于所述车门本体,且所述第一密封件和所述第二密封件位于所述车门本体的前部区域,所述第三密封件位于所述配合部的内侧且与所述配合凹部密封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车门结构,通过在车门本体内侧的后部区域内设置三条密封件,通过密封件的作用使得车门本体内侧可与外围侧板实现无缝连接,从而避免灰尘、水流等污染物对车内空间的污染,从而提高消费者的驾驶舒适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车门结构,所述第一密封件位于所述车门本体的内侧的前部边沿处,且所述第三密封件位于所述车门本体的内侧的后部边沿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车门结构,所述第一密封件与所述第二密封件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二密封件与所述第三密封件之间的间距。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车门结构,所述第三密封件的密封面大于所述第一密封件的密封面且大于所述第二密封件的密封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车门结构,所述车门本体包括车门内板和车门外板,所述车门内板和所述车门外板之间还设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外侧面与所述车门外板连接固定,所述加强板的内侧面与所述车门内板连接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车门结构,所述加强板具有第一连接面和第二连接面,所述第一连接面位于所述加强板的外侧面的前部区域且用于与所述车门外板固定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面位于所述加强板的内侧面的中部区域且用于与所述车门内板固定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车门结构,所述加强板的后端形成有延伸翻边,所述延伸翻边间隔开分布于所述车门外板与所述车门内板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车门结构,所述加强板沿前后方向上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车门外板或所述车门内板在前后方向上的延伸长度的一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车门结构,所述车门外板形成有内凹造型区域,所述内凹造型区域的至少部分朝靠近所述车门内板的方向凹入设计。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车门结构,所述侧围外板在与所述配合部的相对的位置处形成有配合凹部,所述配合凹部在所述侧围外板的外侧面凹入设置,所述第三密封件密封贴合于所述配合凹部内。
所述车辆和上述的后车门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车门结构正视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门本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门本体结构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
后车门结构1000,
车门本体100,侧围外板1,配合凹部11,车门外板2,内凹造型区域21,车门内板3,加强板4,第一连接面41,第二连接面42,延伸翻边43,第一密封件5,第二密封件6,第三密封件7,配合部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无特殊的说明,本申请中的前后方向为车辆的纵向,即X向;左右方向为车辆的横向,即Y向;上下方向为车辆的竖向,即Z向。
下面参考图1-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车门结构1000,包括:车门本体100,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在车门本体100的后部区域形成有朝内弯折的配合部8,且配合部8适于与侧围外板1的配合凹部11配合。可以理解的是,二者配合时紧密相连,可保证在车身侧边角度看不出侧门分缝。即通过调整车门本体及侧围外板的造型并使二者可适配的进行密封贴合,从而可消除视角可见的后门分缝并保证整车的各项性能要求。
在车门本体100的内侧设有第一密封件5、第二密封件6和第三密封件7。就是说,第一密封件5、第二密封件6和第三密封件7均安装于车门本体100内侧与侧围外板1之间的缝隙中,用于将车门本体100与外围侧板之间实现连接,从而保证车门本体100内侧与侧围外板1之间无缝隙,达到紧密相连的目的。
其中,第一密封件5、第二密封件6和第三密封件7沿前后方向依次分布于车门本体100,且第一密封件5和第二密封件6位于车门本体100的前部区域,第三密封件7位于配合部8的内侧且与配合凹部11密封接触。也就是说,所有密封件在车门本体100的前后方向上依次安装于与侧围外板1之间形成的缝隙之中,且如图2所示,第一密封件5与第二密封件6均位于车门本体100的前部区域内以将车门本体100内侧与侧围外板1在前部区域内实现紧密连接,第三密封件7位于车门本体100的后部区域内的配合部8中以将配合部8与侧围外板1的配合凹部11实现紧密连接。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所有密封件在功能上均是相同的,且因不同的密封件在车门本体100上安装的位置不同,因此本实施例不对密封件的形状做具体限制,即满足车门本体100内侧与侧围外板1之间的缝隙被填充即可。
由此,通过各个密封件在车门本体100内侧的不同位置处与侧围外板1实现紧密连接,从而保证当车门打开或关闭的过程中,可起到减振、隔音、隔热等作用,以及避免水流及灰尘进入车门本体100内侧与外围侧板之间的缝隙中,从而降低车门本体100的污染程度,提高消费者的舒适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车门结构1000,通过在车门本体100内侧的后部区域内设置三条密封件,通过密封件的作用使得车门本体100内侧可与外围侧板实现无缝连接,从而避免灰尘、水流等污染物对车内空间的污染,从而提高消费者的驾驶舒适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密封件5位于车门本体100的内侧的前部边沿处,即第一密封件5位于车门本体100的内侧且与侧围外板1的前侧端部相连以将二者之间实现无缝连接,且第三密封件7位于车门本体100的内侧的后部边沿处,即第三密封件7位于车门本体100的内侧且与侧围外板1的后侧端部相连,使得当车门本体100与侧围外板1闭合时,二者之间无缝隙。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密封件5用于实现车门本体100内侧的前端与侧围外板1无缝接触,第三密封件7用于实现车门本体100内侧的后端与侧围外板1无缝接触,从而实现车门本体100内侧可与侧围外板1整体上的无缝接触,保证二者之间拥有良好的密封性,避免污染。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密封件5与第二密封件6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二密封件6与第三密封件7之间的间距。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密封件5与第二密封件6均在车门本体100内侧的前部区域内,均用于车门本体100内侧的前部区域与侧围外板1实现无缝接触。而第三密封件7在车门本体100内侧的另一端以用于将侧围外板1实现无缝接触,因此,第一密封件5与第二密封件6的间距小于第二密封件6与第三密封件7的间距,可达到车门本体100内侧与侧围外板1无缝接触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密封件7的密封面大于第一密封件5的密封面且大于第二密封件6的密封面。可以理解的是,如图2所示,第一密封件5与第二密封件6设置在车门本体100内侧的前部区域,此区域与车身前部区域相连,且在车门开合的过程中张开的角度较小,因此当车门打开时的缝隙较小,所需要的密封的面积则小。而第三密封件7设置在车门本体100内侧的后部区域,此区域与车身中部区域相连,且当车门开合的过程中张开的角度较大,外部空间与车门本体100内侧的后部区域接触更大,所需要的密封面积则大。因此,设置第三密封件7的密封面大于第一密封件5的密封面且大于第二密封件6的密封面能够有效阻挡污染物污染车门本体100与侧围外板1的连接处,从而提高消费者的驾驶舒适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门本体100包括车门内板3和车门外板2,车门内板3和车门外板2之间还设有加强板4,加强板4的外侧面与车门外板2连接固定,加强板4的内侧面与车门内板3连接固定。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车门外板2与车门内板3可为固定相连。如在本实施例中,可在车门外板2与车门内板3的端部通过点焊的连接方式进行固定相连,且在车门外板2与车门内板3之间形成有安装空间,在安装空间内安装有加强板4,加强板4构造的形状可与车门本体100的部分适配贴合,使得加强板4的两个端面可分别与车门外板2和车门内板3分别相抵且可通过点焊连接或使用螺栓连接等连接方式实现固定,从而加强了后车门结构1000的强度,提升了车门开合的耐久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板4具有第一连接面41和第二连接面42,第一连接面41位于加强板4的外侧面的前部区域且用于与车门外板2固定相连。也就是说,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面41在加强板4背离车门内板3的端面上,且靠近前部区域与中部区域的位置处与车门外板2固定连接。以及,第二连接面42形成于加强板4的内侧面的中部区域且用于与车门内板3固定相连。也就是说,第二连接面42形成于加强板4朝向车门内板3的端面上,且于中部区域位置处与车门内板3固定连接。由此,通过两个连接面实现加强板4与车门内外板的连接,从而提高车门本体100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板4的后端形成有延伸翻边43,延伸翻边43间隔开分布于车门外板2与车门内板3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延伸翻边43形成于车门外板2与车门内板3之间且于车门本体100后侧区域的空间内,因此,延伸翻边43形状可与车门本体100内侧的后部区域的形状相似,即延伸翻边43可在端部弯曲伸至车门本体100内侧的后部区域内。
可以理解的是,加强板4设计延伸翻边43贯穿车门内板3与车门外板2可进一步加强车门本体100的结构强度,即延伸翻遍可提高加强板4的受力面积,使得加强板4的结构更稳定,从而可提高对车门内板3与车门外板2的连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加强板4沿前后方向上的延伸长度大于车门外板2或车门内板3在前后方向上的延伸长度的一半。如图2所示,加强板4贯穿车门本体100的内部空间,使得加强板4能够在车门内板3与车门外板2之间形成的空间中提供稳定的支撑。本实施例中加强板4所设计的长度可大于任意一个车门内板3或车门外板2的长度,即保证加强板4可在车门本体100的内部空间中可占据超过1/2的长度,从而保证加强板4能够贯穿车门本体100的前部区域或后部区域,充分发挥加强板4对车门本体100的加强作用,提高车门本体100整体的结构强度,提高车门本体100的开合耐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车门外板2形成有内凹造型区域21,内凹造型区域21的至少部分朝靠近车门内板3的方向凹入设计。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车门外板2构造为略带弧形的板状件,即在内凹造型区域21的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凸出设置,以在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之间形成内凹造型区域21。
可以理解的是,在车门外板2构造出内凹造型区域21,改变了车门外板2原有的空间结构,使得车门外板的空间体积变大,可以有效散播噪音,降低车门共振的问题。以及,构造内凹造型区域21还可增加车门外板2的结构强度,进一步提高车门本体100的结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中任一项的后车门结构1000,如图2所示,侧围外板1在与配合部8的相对的位置处形成有配合凹部11,且配合凹部11在侧围外板1的外侧面凹入设置。其中,设置的第三密封件7的大小与配合凹部11的大小相适配,从而可保证第三密封件7密封贴合于配合凹部11内,实现第三密封件7可与车门本体100无缝贴合。
由此,可在车辆上设置上述中的后车门结构1000,通过车门本体100的内侧的前部区域及后部区域内设置多个密封件,实现车门本体100内侧可与侧围外板1实现无缝连接,从而避免车门内板3与侧围外板1之间的缝隙被污染物弄脏等问题,进而提高消费者的驾驶舒适感。以及,在车门内板3与车门外板2之间增设加强板4,从而提高车门本体100的结构强度,可提高车门开合的使用寿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后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门本体(100),所述车门本体(100)的后部区域形成有朝内弯折的配合部(8),所述配合部(8)适于与侧围外板(1)的配合凹部(11)配合,所述车门本体(100)的内侧设有第一密封件(5)、第二密封件(6)和第三密封件(7),所述第一密封件(5)、所述第二密封件(6)和所述第三密封件(7)沿前后方向依次分布于所述车门本体(100),且所述第一密封件(5)和所述第二密封件(6)位于所述车门本体(100)的前部区域,所述第三密封件(7)位于所述配合部(8)的内侧且与所述配合凹部(11)密封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件(5)位于所述车门本体(100)的内侧的前部边沿处,且所述第三密封件(7)位于所述车门本体(100)的内侧的后部边沿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件(5)与所述第二密封件(6)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二密封件(6)与所述第三密封件(7)之间的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密封件(7)的密封面大于所述第一密封件(5)的密封面且大于所述第二密封件(6)的密封面。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本体(100)包括车门内板(3)和车门外板(2),所述车门内板(3)和所述车门外板(2)之间还设有加强板(4),所述加强板(4)的外侧面与所述车门外板(2)连接固定,所述加强板(4)的内侧面与所述车门内板(3)连接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4)具有第一连接面(41)和第二连接面(42),所述第一连接面(41)位于所述加强板(4)的外侧面的前部区域且用于与所述车门外板(2)固定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面(42)位于所述加强板(4)的内侧面的中部区域且用于与所述车门内板(3)固定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4)的后端形成有延伸翻边(43),所述延伸翻边(43)间隔开分布于所述车门外板(2)与所述车门内板(3)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4)沿前后方向上的延伸长度大于所述车门外板(2)或所述车门内板(3)在前后方向上的延伸长度的一半。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车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门外板(2)形成有内凹造型区域(21),所述内凹造型区域(21)的至少部分朝靠近所述车门内板(3)的方向凹入设计。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侧围外板(1)和由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车门结构,所述侧围外板(1)在与所述配合部(8)相对的位置处形成有配合凹部(11),所述配合凹部(11)在所述侧围外板(1)的外侧面凹入设置,所述第三密封件(7)密封贴合于所述配合凹部(11)内。
CN202222254996.1U 2022-08-25 2022-08-25 后车门结构和车辆 Active CN2178353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54996.1U CN217835328U (zh) 2022-08-25 2022-08-25 后车门结构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54996.1U CN217835328U (zh) 2022-08-25 2022-08-25 后车门结构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35328U true CN217835328U (zh) 2022-11-18

Family

ID=840152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54996.1U Active CN217835328U (zh) 2022-08-25 2022-08-25 后车门结构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353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16259B (zh) 前地板总成及汽车
US8651563B2 (en) Bearing structure arrangement of a motor vehicle body
CN102548834B (zh) 带第二排座椅后面的车身加强结构的汽车车身结构
US8511740B2 (en) Vehicle door reinforcement
CN217835328U (zh) 后车门结构和车辆
CN111098929A (zh) 一种顶盖后横梁总成
CN110962557A (zh) 一种汽车滑门上导轨的安装结构及汽车
CN211519209U (zh) 一种汽车掀背门及汽车
CN211943517U (zh) 顶盖后横梁总成
JPWO2015076196A1 (ja) 車体側部構造
CN213035727U (zh) 用于车辆的车门总成和车辆
CN111731393B (zh) 一种后围板总成结构及汽车
CN210139904U (zh) 用于电动车的中通道、车身地板及电动车
CN217864372U (zh) 行李箱缓冲块布置结构、缓冲块支撑结构及汽车行李箱
JPS6244853Y2 (zh)
CN217944861U (zh) 外腰线加强板、车门及车辆
CN218731574U (zh) 动力电池的上盖、动力电池以及车辆
CN219339162U (zh) 一种货箱盖板组件和汽车
CN220096292U (zh) 用于汽车保险杠的密封条及汽车
CN218750318U (zh) 副仪表板本体及车辆
CN217396195U (zh) 一种尾门加强结构和车辆
CN218172171U (zh) 胶块组件、钣金组件和车辆
CN214355482U (zh) 一种背门撑杆安装加强结构、背门总成及车辆
CN220905113U (zh) 后部总成和车辆
CN218197866U (zh) 车门总成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