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35316U - 加强板及车辆后背门 - Google Patents

加强板及车辆后背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835316U
CN217835316U CN202221994002.3U CN202221994002U CN217835316U CN 217835316 U CN217835316 U CN 217835316U CN 202221994002 U CN202221994002 U CN 202221994002U CN 217835316 U CN217835316 U CN 2178353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ack door
panel
reinforcing plate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99400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殿轮
刘浩
杨世印
黄毅钢
魏超越
冯娟
李德隆
牛天宝
王常清
姜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99400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8353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8353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8353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强板及车辆后背门,本实用新型的加强板布置在车辆后背门的内板和外板之间,该加强板包括:板主体,沿着车身高度方向延展设置;两个侧连接面,分布在板主体的两相对侧,并分别沿着车身高度方向延伸设置,且分别贴合固连在内板和外板上;多个中间连接面,分布在两个侧连接面之间的板主体的周向上。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加强板,通过沿车身高度方向延伸并错落设置两个侧连接面,有利于充分贴合内板和外板,进而提高加强板与内板和外板的连接强度,同时在两个侧连接面之间的板主体的周向上分布有多个中间连接面,分别与内板和外板连接,有利于增加接触面积和焊点数量,分散应力集中,进而提高加强板与后背门模态与刚度。

Description

加强板及车辆后背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加强板。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设置有该加强板的车辆后背门。
背景技术
汽车尾门作为重要的子系统,主要由尾门内板、尾门外板和其他尾门附件组成,不仅本身结构复杂,而且与相邻的总成和子系统存在严格的装配关系,受力复杂。随着汽车轻量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塑料尾门替代金属尾门在新车型开发中应用越来越多,已成为汽车轻量化的有效手段。如今,对于整体形状平坦且尺寸偏大的塑料尾门,沿用传统的金属钣金尾门设计结构,不仅导致内板偏重,而且尾门结构性能难以达到设计要求,不利于汽车轻量化。尾门的结构性能包括模态、刚度和强度。
后背门内板加强板位于后背门内板与外板之间,同时与内板窗框拐角位置搭接,属于后背门重要构成件之一;且后背门内板加强板一般作为撑杆球头的安装加强件,部分车型同时作为定位块的安装加强件,后背门经常开闭使用时,后背门内板加强板高频率承受撑杆弹簧与定位块的支撑与冲击力,导致后背门总成整体耐久性、稳定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加强板,以提升后背门总成整体的模态和刚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加强板,布置在车辆后背门的内板和外板之间,该加强板包括:
板主体,沿着车身高度方向延展设置;
两个侧连接面,分布在所述板主体的两相对侧,并分别沿着车身高度方向延伸设置;于所述后背门的厚度方向,两个所述侧连接面错落设置,以分别贴合固连在所述内板和所述外板上;
多个中间连接面,分布在两个所述侧连接面之间的所述板主体的周向上,以贴合固连所述内板和所述外板。
进一步的,其一所述侧连接面因设置在所述板主体一侧的立壁面的举升,贴合连接在所述内板的边部。
进一步的,在所述立壁面上形成有贴合在所述内板上的安装平面。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平面被设置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安装平面沿着车身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的,各所述安装平面上分别设有安装撑杆、限位块的安装孔。
进一步的,另一所述侧连接面因设置在所述板主体另一侧的延伸面的举升,贴合连接在所述外板的中部区域;该所述侧连接面上形成有安装尾翼的连接孔。
进一步的,在所述板主体上,设有沿车辆高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定位孔和/或多个减重孔。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连接面包括:第一中间连接面,以二层焊接和三层焊接的方式,适配的设置在所述后背门的窗用开口部的角部;
第二中间连接面,设置在所述第一中间连接面和贴合在所述外板上的所述侧连接面之间,并与所述内板构成贴合连接;
第三中间连接面,位于两个所述侧连接面之间的所述板主体的底端,以贴合连接在所述内板上。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加强板,通过沿车身高度方向延伸并错落设置两个侧连接面,有利于充分贴合内板和外板,进而提高加强板与内板和外板的连接强度,同时在两个侧连接面之间的板主体的周向上分布有多个中间连接面,分别与内板和外板连接,有利于增加接触面积和焊点数量,分散应力集中,进而提高加强板与后背门模态与刚度。
此外,在板主体一侧的立壁面上设有形成安装平面,为撑杆和/或限位块提供安装点,有利于减少设置的加强板数量降低开发成本,同时有利于提高安装精度。而在另一侧的侧连接面上形成有安装尾翼的安装孔,有利于进一步减少加强板的数量,从而减少焊接累计公差,提高安装精度。
另外,在板主体上沿车辆高度方向间隔分布多个定位孔和/或减重孔,有利于减轻加强件的重量减少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加强板与车辆后背门之间的安装精度。而中间连接面包括设于后背门的窗用开口部角部的第一中间连接面,设置在第一中间连接面和侧连接面之间的第二中间连接面,以及位于两个侧连接面之间的第三中间连接面,有利于显著增加加强板与后背门之间的焊接面积,从而有效的避免应力集中,进而提高后背门总成的刚度。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后背门,包括内板和外板,在内板和外板之间设置有如上所述的加强板。
进一步的,加强板被设置为对称的分置在窗用开口部的两个角点处的两个。
本实用新型的车辆后背门与上述的加强板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是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其中涉及到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语仅用于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均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加强板的一种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一种视角下的加强板和撑杆支撑板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另一种视角下的加强板和撑杆支撑板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车辆后背门内板与加强板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板主体;101、第一侧连接面;1011、安装平面;10111、撑杆安装孔;10112、限位块安装孔;1012、定位孔;1013、减重孔;1014、立壁面;102、第二侧连接面;1021、连接孔;103、中间连接面;1031、第一中间连接面;1032、第二中间连接面;1033、第三中间连接面;
2、撑杆安装板;
3、内板;301、窗用开口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上”、“下”、“内”、“外”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其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另外,若出现“第一”、“第二”等术语,其也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接件”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结合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加强板,布置在车辆后背门的内板3和外板之间,该加强板包括板主体1、两个侧连接面和多个中间连接面103。
其中,板主体1沿着车身高度方向延展设置。同时,两个侧连接面分布在板主体1的两相对侧,并分别沿着车身高度方向延伸设置,于后背门的厚度方向,两个侧连接面错落设置,以分别贴合固连在内板3和外板上。另外,多个中间连接面103分布在两个侧连接面之间的板主体1的周向上,以贴合固连内板3和外板。
本实施例的加强板,通过沿车身高度方向延伸并错落设置两个侧连接面,有利于充分贴合内板3和外板,进而提高加强板与内板3和外板的连接强度,同时在两个侧连接面之间的板主体1的周向上分布有多个中间连接面103,分别与内板3和外板连接,有利于增加接触面积和焊点数量,分散应力集中,进而提高加强板与后背门模态与刚度。
基于以上整体描述,本实施例的加强板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如图1所示,加强板通过左右两侧的两个侧连接面分别贴合后背门的内板3和外板。同时在加强板的上侧下侧以及中部的位置设有多个中间连接面103,能够增强加强板于后背门内板3和外板之间的连接强度。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加强板其一侧连接面因设置在板主体1一侧的立壁面1014的举升,贴合连接在内板3的边部。如图1所示,加强板左侧的侧连接面称为第一侧连接面101,右侧的侧连接面称为第二侧连接面102。后背门内板3沿其厚度方向向上抬升一定的高度,加强板左侧与内板3的边部贴合连接,而在板主体1和第一侧连接面101之间形成立壁面1014,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加强板该位置与内板3之间搭接并通过焊点焊接而实现固定,从而具有更好的连接效果。当然,除此之外还可采用其它的适用的连接形式,在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同时,为便于外部撑杆球头螺栓以及限位块的连接,本实施例中在立壁面1014上形成有贴合内板3上的安装平面1011。参照图1至图3中示出的,安装平面1011被设置为两个,且两个安装平面1011沿车身高度方向间隔设置。上侧的安装平面1011对应撑杆球头螺栓设置,而下侧的安装平面1011对应限位块设置,并在各安装平面1011上分别设有安装撑杆安装孔10111和限位块安装孔10112,从而便于外部撑杆安装板2和限位块安装板的安装。如此设置,能够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将加强板的左端和后背门内板3紧密连接。
另外,本实施例中,另一侧连接面因设置在板主体1另一侧的延伸面的举升,贴合连接在外板的中部区域,并在该侧连接面上形成有安装尾翼的连接孔1021。参照图3中示出的,车辆后背门外板沿车辆厚度方向延伸有一定的厚度,加强板右侧的第二侧连接面102与外板贴合的位置随行外板的形状设置,并在该侧连接面上用于安装尾翼的位置开设有连接孔1021,方便与外部的尾翼固定。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第二侧连接面102与外板之间的连接采用搭接焊接,其连接方式简单,便于加工连接。当然,除此之外还可采用其它的焊接连接方式,或者采用其他的固连形式,在此不作具体的限定,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本实施例中,为提高加强板与后背门内板3和外板之间连接的精度。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板主体1上设有沿车辆高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定位孔1012和多个减重孔1013。
参照图1中示出的,在板主体1上由上向下一侧设有两个长条状减重孔1013,两耳光减重孔1013分别设于上侧安装平面1011的上下两侧,且下侧的减重孔1013的沿车身长度方向的长度大于上侧的减重孔1013,从而能够最大化的减弱两个安装平面1011之间的应力集中。同时,在板主体1的靠近上下两端部位置分别开设有定位孔1012,有利于各连接件之间的连接定位,从而提高安装精度。
本实施例中,同时在板主体1上设有减重孔1013和定位孔1012,有利于在减轻板主体1自身重量同时便于与外部其他连接件之间的连接,从而提高安装精度。当然,可以仅在板主体1上设有减重孔1013,或者仅在板主体1上设有定位孔1012,在此不作具体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减重孔1013的形状不仅限于设置为长条状,除此之外,还可设置为其他的形状,在此不作进一步的限定。同时也可沿车辆的高度方向设置两个以上数量的减重孔1013,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本实施例中,上述中间连接面103包括第一中间连接面1031,第一中间连接面1031以二层焊接和三层焊接的方式,适配的设置在后背门的窗用开口部301的角部。如图1至图3中示出的,第一中间连接面1031位于右侧的第二侧连接面102上方,且第一中间连接面1031随形车窗的角部弯曲设置。如此有利于增加加强板与后背门的内板3和外板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焊点数量,从而有利于分散加强板与后背门之间的应力集中,进而提高加强板和后背门两者自身的刚度。
为进一步提高效果,本实施例中间连接面103包括第二中间连接面1032,第二中间连接面1032设置在第一中间连接面1031和贴合在外板上的第二侧连接面102之间,并于内板3构成贴合连接。在第二侧连接面102于外板连接的同时,通过第二中间连接面1032实现与内板3之间的连接,从而有利于增加加强板与后背门之间的连接强度。
而为进一步的提高加强板与后背门之间的连接强度,本实施例中,中间连接面103包括第三中间连接面1033,第三中间连接面1033位于第一侧连接面101和第二侧连接面102之间的板主体1的底部,以贴合连接在内板3上。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中第二中间连接面1032和第三中间连接面1033与后背门之间的连接方式优选的采用搭接焊接的形式,有利于保证其自身的结构刚度,同时其连接方式简单,便于设置。除此之外,本实施例中还可采用其他的连接形式,在此不作限制。
本实施例的加强板,通过设置有两个侧连接面分别与后背门的内板3和外板之间连接,从而能够将加强板固定在后背门的内板3和外板之间。同时,在加强板上增添了三个中间连接面103,第一中间连接面1031、第二中间连接面1032和第三中间连接面1033之间由上向下依次布置在加强板的上端、中部和下端,有利于进一步增大加强板与后背门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焊接面积,同时能够增加加强板与后背门之间的焊点的数量,分散应力集中,有利于保证加强板和后背门内板3和外板三者自身的结构刚度。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车辆后背门,包括内板3和外板,在内板3和外板间设置有如实施例一中的加强板。
如图4所示,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加强板被设置为对称的分置在窗用开口部301的两个角点处的两个,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后背门内板3和外板的刚度。当然,本实施例中不仅限于在后背门内板3和外板之间设置两个加强板,加强板的数量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本实施例的车辆后背门,通过设置有实施例一中的加强板,有利于减少在车辆后背门颠簸、转弯等情况下,由于应力集中导致开裂的问题,从而提高后背门自身的刚度,进而提高车辆的使用寿命和舒适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加强板,布置在车辆后背门的内板(3)和外板之间,其特征在于,该加强板包括:
板主体(1),沿着车身高度方向延展设置;
两个侧连接面,分布在所述板主体(1)的两相对侧,并分别沿着车身高度方向延伸设置;于所述后背门的厚度方向,两个所述侧连接面错落设置,以分别贴合固连在所述内板(3)和所述外板上;
多个中间连接面(103),分布在两个所述侧连接面之间的所述板主体(1)的周向上,以贴合固连所述内板(3)和所述外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板,其特征在于:
其一所述侧连接面因设置在所述板主体(1)一侧的立壁面(1014)的举升,贴合连接在所述内板(3)的边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强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立壁面(1014)上形成有贴合在所述内板(3)上的安装平面(101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平面(1011)被设置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安装平面(1011)沿着车身高度方向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强板,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安装平面(1011)上分别设有安装撑杆、限位块的安装孔。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强板,其特征在于:
另一所述侧连接面因设置在所述板主体(1)另一侧的延伸面的举升,贴合连接在所述外板的中部区域;该所述侧连接面上形成有安装尾翼的连接孔(102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板主体(1)上,设有沿车辆高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定位孔(1012)和/或多个减重孔(1013)。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加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连接面(103)包括:
第一中间连接面(1031),以二层焊接和三层焊接的方式,适配的设置在所述后背门的窗用开口部(301)的角部;
第二中间连接面(1032),设置在所述第一中间连接面(1031)和贴合在所述外板上的所述侧连接面之间,并与所述内板(3)构成贴合连接;
第三中间连接面(1033),位于两个所述侧连接面之间的所述板主体(1)的底端,以贴合连接在所述内板(3)上。
9.一种车辆后背门,包括内板(3)和外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板(3)和所述外板间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加强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后背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被设置为对称的分置在窗用开口部(301)的两个角点处的两个。
CN202221994002.3U 2022-07-29 2022-07-29 加强板及车辆后背门 Active CN2178353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94002.3U CN217835316U (zh) 2022-07-29 2022-07-29 加强板及车辆后背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94002.3U CN217835316U (zh) 2022-07-29 2022-07-29 加强板及车辆后背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835316U true CN217835316U (zh) 2022-11-18

Family

ID=84011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994002.3U Active CN217835316U (zh) 2022-07-29 2022-07-29 加强板及车辆后背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8353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161695A1 (zh) 汽车的车身
CN210591747U (zh) 一种前保险杠总成支撑组件及车辆
CN214450199U (zh) 一种汽车尾门门框
CN109955909B (zh) 一种汽车后部框架结构及汽车
CN217835316U (zh) 加强板及车辆后背门
CN201235858Y (zh) 一种汽车车身翼子板结构
CN112441142B (zh) 车身骨架接头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09757272U (zh) 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8813023U (zh) 一种座椅安装横梁组件
WO2018161700A1 (zh) 电动汽车的顶盖安装组件
CN214396958U (zh) 车身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车身和汽车
CN216508618U (zh) 一种汽车后减震器安装结构
CN205395726U (zh) 中门内蒙皮上加强件
CN210283857U (zh) 一种汽车背门结构
CN210063132U (zh) 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0370289U (zh) 一种提升车门铰链安装点刚度的加强组件
CN220518414U (zh) 一种地板总成及车辆
CN215097880U (zh) 一种防扰流板变形的结构
CN216232547U (zh) 一种增程汽车悬置的安装基座总成
CN214835599U (zh) 车门铰链加强结构、车门组件、车辆及车门的铰链加强件
CN216636636U (zh) 一种顶盖骨架总成及汽车
CN218258401U (zh) 汽车后地板纵梁及汽车
CN213974191U (zh) 用于车辆的顶盖后立梁和车辆
CN211943537U (zh) 一种汽车前地板纵梁总成及门槛连接板总成结构
CN220281500U (zh) 一种前风窗横梁总成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