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31807U - 一种金属压铸用快速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金属压铸用快速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831807U CN217831807U CN202221545090.9U CN202221545090U CN217831807U CN 217831807 U CN217831807 U CN 217831807U CN 202221545090 U CN202221545090 U CN 202221545090U CN 217831807 U CN217831807 U CN 21783180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ell
- cooling device
- die casting
- heat dissipation
- fixe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金属压铸用快速冷却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可拆卸地固定有可调节高度的夹持机构,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若干个第一散热扇,所述外壳呈矩形筒状结构,所述外壳的下部开口,所述外壳的四个边角处均设置有限位套,所述限位套的内部贯穿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下端固定有万向轮;本实用通过设置的可调节高度的夹持机构,提供了能够在夹持铸件后升高至散热位置的结构,配合贯穿设置的连接柱,能够使得铸件移动至散热位置进行散热,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无需额外的辅助结构即可保证使用效果,与现有的结构相比,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加工冷却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金属压铸用快速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压铸是一种金属铸造工艺,其特点是利用模具内腔对融化的金属施加高压。模具通常是用强度更高的合金加工而成的,这个过程有些类似注塑成型。
通过压铸成型的金属铸件通常具有较高的温度,一般在成型后需要进行冷却,现有的方式一般是通过风扇吹出冷风进行冷却,但需要将铸件运输至冷却机构附近,或者将冷却机构装配在加工铸件的位置,二者均需要保证铸件的运输,通常会设置辅助的运输工具,此种设置需要额外的设备,操作起来较为麻烦,因此需要设计一种金属压铸用快速冷却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属压铸用快速冷却装置,以解决现有的铸件冷却机构需要辅助的运输设备进行运输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金属压铸用快速冷却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内部可拆卸地固定有可调节高度的夹持机构,所述外壳的内部设置有若干个第一散热扇,所述外壳呈矩形筒状结构,所述外壳的下部开口,所述外壳的四个边角处均设置有限位套,所述限位套的内部贯穿设置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的下端固定有万向轮。
优选的,所述夹持机构包括有固定在外壳顶部的顶板,所述顶板的下表面固定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动力端焊接有连接架,所述连接架的两侧均固定有若干个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另一端均焊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中部位置固定有气缸,所述气缸的动力端固定有夹持板,所述连接架的两侧表面开设有夹持板通过的槽口。
优选的,所述夹持板包括有前后两部分,前部所述夹持板为金属网,后部所述夹持板为散热扇。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两侧均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槽口以及数量均与固定杆以及气缸相配合。
优选的,所述连接架的下表面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二散热扇。
优选的,所述外壳的材质为隔热材料,所述夹持机构的材质为不锈钢金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设置的可调节高度的夹持机构,提供了能够在夹持铸件后升高至散热位置的结构,配合贯穿设置的连接柱,能够在使用前直接将设备推动至铸件上方,然后松开外壳,由于连接柱与限位套无固定,因此连接柱会穿入限位套的内部,使得外壳整体下移,此时会使得铸件进入外壳的内部,再配合夹持机构进行夹持和抬高,使得铸件移动至散热位置进行散热,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无需额外的辅助结构即可保证使用效果,与现有的结构相比,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夹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拆下伸缩杆与顶板后的俯视图。
图中:10、外壳;11、限位槽;12、连接柱;13、万向轮;14、第一散热扇;15、限位套;20、顶板;21、伸缩杆;22、连接架;23、夹持板;24、气缸;25、固定杆;26、第二散热扇;27、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一种金属压铸用快速冷却装置,包括外壳10,外壳10的内部可拆卸地固定有可调节高度的夹持机构,外壳10的内部设置有若干个第一散热扇14,外壳10呈矩形筒状结构,外壳10的下部开口,外壳10的四个边角处均设置有限位套15,限位套15的内部贯穿设置有连接柱12,连接柱12的下端固定有万向轮13;
使用时先抬起外壳10并推动整体移动至铸件上方,然后松开外壳10,连接柱12与限位套15之间为贯穿设置,因此外壳10整体会下移,此时铸件处于外壳10的内部,通过夹持机构夹持并抬高高度至第一散热扇14的位置进行散热,保证散热效果。
其中,夹持机构包括有固定在外壳10顶部的顶板20,顶板20的下表面固定有伸缩杆21,伸缩杆21的动力端焊接有连接架22,连接架22的两侧均固定有若干个固定杆25,固定杆25的另一端均焊接有连接板27,连接板27的中部位置固定有气缸24,气缸24的动力端固定有夹持板23,连接架22的两侧表面开设有夹持板23通过的槽口,通过顶部的伸缩杆21来实现夹持部分的高度调节功能,其两侧通过气缸24的伸缩实现夹持板23的夹持工作,从而实现了夹持铸件后升高至散热位置的功能。
其中,夹持板23包括有前后两部分,前部夹持板23为金属网,后部夹持板23为散热扇,金属网保证夹持的效果,而散热扇则是保证夹持面能够进行散热。
其中,外壳10的两侧均开设有限位槽11,限位槽11的槽口以及数量均与固定杆25以及气缸24相配合,通过限位槽11的设置保证固定杆25以及气缸24位置移动的稳定性,避免出现晃动。
其中,连接架22的下表面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二散热扇26,通过第二散热扇26进行散热,加强顶部的散热效果。
其中,外壳10的材质为隔热材料,使得结构整体在进行散热时仍然可以移动,不会导致铸件温度传递至外壳10表面,夹持机构的材质为不锈钢金属。
工作原理:在进行使用时,将外壳10整体抬高,然后将其移动至铸件的位置,松开外壳10,此时连接柱12失去支撑,收缩至限位套15的内部,外壳10整体下移,将铸件隔至内部,通过伸缩杆21将夹持板23的位置压低,直至铸件的两侧,通过气缸24伸长实现夹持,完成夹持后伸缩杆21升高直至移动到第一散热扇14的位置进行散热,外壳10采用隔热材料,可在散热的过程中进行移动,而不会因为铸件的高温,导致外壳10温度过高不能手动移动的问题,散热结束后,将上述操作反向操作即可将铸件推出外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金属压铸用快速冷却装置,包括外壳(10),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的内部可拆卸地固定有可调节高度的夹持机构,所述外壳(10)的内部设置有若干个第一散热扇(14),所述外壳(10)呈矩形筒状结构,所述外壳(10)的下部开口,所述外壳(10)的四个边角处均设置有限位套(15),所述限位套(15)的内部贯穿设置有连接柱(12),所述连接柱(12)的下端固定有万向轮(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金属压铸用快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机构包括有固定在外壳(10)顶部的顶板(20),所述顶板(20)的下表面固定有伸缩杆(21),所述伸缩杆(21)的动力端焊接有连接架(22),所述连接架(22)的两侧均固定有若干个固定杆(25),所述固定杆(25)的另一端均焊接有连接板(27),所述连接板(27)的中部位置固定有气缸(24),所述气缸(24)的动力端固定有夹持板(23),所述连接架(22)的两侧表面开设有夹持板(23)通过的槽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金属压铸用快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板(23)包括有前后两部分,前部所述夹持板(23)为金属网,后部所述夹持板(23)为散热扇。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金属压铸用快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的两侧均开设有限位槽(11),所述限位槽(11)的槽口以及数量均与固定杆(25)以及气缸(24)相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金属压铸用快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22)的下表面通过螺栓固定有第二散热扇(26)。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金属压铸用快速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0)的材质为隔热材料,所述夹持机构的材质为不锈钢金属。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545090.9U CN217831807U (zh) | 2022-06-20 | 2022-06-20 | 一种金属压铸用快速冷却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545090.9U CN217831807U (zh) | 2022-06-20 | 2022-06-20 | 一种金属压铸用快速冷却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831807U true CN217831807U (zh) | 2022-11-18 |
Family
ID=840245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545090.9U Active CN217831807U (zh) | 2022-06-20 | 2022-06-20 | 一种金属压铸用快速冷却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831807U (zh) |
-
2022
- 2022-06-20 CN CN202221545090.9U patent/CN21783180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7831807U (zh) | 一种金属压铸用快速冷却装置 | |
CN210974790U (zh) | 一种热作模具淬火冷却装置 | |
CN208195453U (zh) | 一种具备散热功能的模具夹紧装置 | |
CN218964007U (zh) | 一种金属锂生产用浇铸装置 | |
CN208341698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壳低压铸造模具 | |
CN214977580U (zh) | 一种油压机横梁铸钢件铸造模具 | |
CN215315673U (zh) | 一种铸造模具的辅助铸造装置 | |
CN213856960U (zh) | 船用锚杆专用砂箱 | |
CN212665529U (zh) | 一种侧推快速装夹装置 | |
CN213104405U (zh) | 一种压铸工件工装装置 | |
CN208960923U (zh) | 一种多功能的五金铸造模具 | |
CN207695586U (zh) | 一种大铝锭的铝锭铸模脱模装置 | |
CN214082958U (zh) | 一种具有顶出功能的热熔机 | |
CN219130550U (zh) | 一种汽车零部件模具快速定位装置 | |
CN215703415U (zh) | 一种电梯扶手带模压装置 | |
CN211489571U (zh) | 一种电动机铸铝转子生产用压力铸造模具 | |
CN210999854U (zh) | 一种高效注塑模具 | |
CN212888508U (zh) | 一种玻璃钢加热固化成型装置 | |
CN220862712U (zh) | 一种具有冷却功能的金属模具 | |
CN212857715U (zh) | 一种高效的铸造机械设备 | |
CN216176532U (zh) | 一种新型轮毂模具边侧模 | |
CN211515980U (zh) | 一种铜合金熔铸的模具 | |
CN217393704U (zh) | 一种压铸加工用除披锋装置 | |
CN220295820U (zh) | 一种快速成型精密压铸模胚 | |
CN215697821U (zh) | 一种铝锭浇铸机用铝锭成型冷却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