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817449U - 热交换器及燃气热水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及燃气热水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817449U CN217817449U CN202220990594.5U CN202220990594U CN217817449U CN 217817449 U CN217817449 U CN 217817449U CN 202220990594 U CN202220990594 U CN 202220990594U CN 217817449 U CN217817449 U CN 21781744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
- plate
- pipe
- tube
- straight pi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及燃气热水装置,包括:换热壳组的内部形成有冷媒介质流道,冷媒介质流道用于流通冷媒介质;以及至少一个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设置于所述冷媒介质流道内,所述换热单元用于流通高温烟气;其中,所述换热单元包括主通道直管、辅通道直管和辅通道弧形管,所述辅通道弧形管的两端分别接通所述主通道直管的第一端和所述辅通道直管的第一端,所述主通道直管的第二端与所述辅通道直管接通,所述主通道直管和所述辅通道直管之间具有锐角夹角。高温烟气沿主通道直管和辅通道直管向下来回折流冲刷换热管壁面,将烟气热量充分传递至换热管壁,其排烟阻力小,而且由于特斯拉阀结构的流体特性有提升气流流通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及燃气热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燃气热水装置绝大多数采用盘管式冷凝热交换器作为其核心换热装置,通过高效吸收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热量,将锅炉循环系统水进行加热,实现对外供暖或供应热水。
全预混冷凝式热交换器需要具有高效的换热效率,目前该类热交换器主要采用光盘管通过盘绕制成,为了保证烟气换热流畅,所采用的光盘管主要为扁盘管,同时为保证换热效率,通常设置很小的管间间隙。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复杂的水气环境,部分地区的燃气杂质多、空气扬尘大,使得该类热交换器的应用受限,光盘管的管间隙容易结垢堵塞,导致换热环境恶化,无法满足苛刻的使用环境,而为了解决该问题就需要不定时对光盘管进行清洗维护,维护周期频繁,维护成本增加。
此外,市面上也有部分燃气热水装置采用立式不锈钢管冷凝热交换器作为热交换装置的大功率燃气热水锅炉,其主热交换器为了加强烟气与换热管间的扰动换热,换热管的内部通常需要增设扰流组件,以达到延长管内烟气换热路径的目的。但烟气扰流组件一般结构比较复杂,且需要形成一定的排烟阻力,方能起到充分扰流烟气的效果,增加了换热管组生产及组装的复杂程度,时间长了还容易积灰、结垢堵塞,也不易进行清理。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其能够保证更佳的换热效果,同时避免发生积垢堵塞,简化结构,降低维保成本。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燃气热水装置,其能够保证更佳的换热效果,同时避免发生积垢堵塞,简化结构,降低维保成本。
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壳组,所述换热壳组的内部形成有冷媒介质流道,所述冷媒介质流道用于流通冷媒介质;以及
至少一个换热单元,所述换热单元设置于所述冷媒介质流道内,所述换热单元用于流通高温烟气;其中,所述换热单元包括主通道直管、辅通道直管和辅通道弧形管,所述辅通道弧形管的两端分别接通所述主通道直管的第一端和所述辅通道直管的第一端,所述主通道直管的第二端与所述辅通道直管接通,所述主通道直管和所述辅通道直管之间具有锐角夹角。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倒风机构,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
上述方案的热交换器使用时,换热管组通过换热壳组安装于燃气热水装置内部,正常工作时,冷媒介质被通入冷媒介质流道内,同时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被通入换热单元内,并沿着换热单元流动。具体而言,高温烟气可以沿通道管和辅通道直管实现单向流通,且由于主通道直管与辅通道直管之间通过辅通道弧形管连通,使得换热管件的换热面积得到增大,且同时延长了烟气换热通道,正向流动时,主通道直管和辅通道直管都可以顺畅流通高温烟气,此时高温烟气沿主通道直管和辅通道直管向下来回折流冲刷换热管壁面,将烟气热量充分传递至换热管壁,其排烟阻力小,使排烟换热过程顺畅,不至于产生换热管间局部过热问题;而且由于高温烟气中水气很重,容易凝结附着于换热管内壁,换热管内产生的烟气冷凝水在主通道直管和辅通道直管烟气气流冲刷下沿烟气通道吹出,避免冷凝水水珠附着于换热管内壁影响传热效果,持续保持高效洁净的换热壁面,避免结垢阻塞情况发生,保障排烟始终顺畅,完成高效换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单元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单元串联组成换热管件,相邻串联的两个所述换热单元中,其中一个所述换热单元的所述辅通道直管的所述第二端与另一个所述换热单元的主通道直管的所述第一端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相邻串联的两个所述换热单元中,其中一个所述换热单元的所述辅通道弧形管的所述第二端与另一个所述换热单元的主通道直管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件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件并联组成换热管组;或者,多个所述换热单元并联组成换热管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通道直管的管中心线与所述辅通道直管的管中心线的夹角α的范围为15°~4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组还包括进烟口直管和出烟口直管,所述进烟口直管连接于所述主通道直管的第一端处且与所述辅通道弧形管的第一端连通,所述出烟口直管连接于所述辅通道直管的第二端处且与所述辅通道弧形管的第二端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壳组包括底部封板、外壳、燃烧壳板、冷媒介质流入管和冷媒介质流出管,所述底部封板密封连接于所述外壳的底部,所述燃烧壳板密封连接于所述外壳的顶部,所述底部封板、所述外壳和所述燃烧壳板围设形成所述冷媒介质流道,所述冷媒介质流入管接通于所述底部封板,所述冷媒介质流出管接通于所述外壳的上部;
所述换热壳组还包括分液板和均流板,所述分液板设置于所述底部封板的上方并与所述底部封板之间围成有分流腔,所述均流板设置于所述分液板背离所述底部封板的一侧,且所述均流板与所述分液板之间围成有均流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液板开设有允许所述换热管组穿设的换热管插孔,所述分液板的中部开设有第一分液孔,所述分液板的靠近外周部分还开设有第二分液孔,所述第一分液孔的孔径不大于所述第二分液孔的孔径;
所述均流板开设有均流孔,所述均流孔用于穿设所述换热管组并允许所述冷媒介质流过;
所述换热壳组还包括支撑杆,所述分液板还开设有第一插孔,所述均流板还开设有第二插孔,所述支撑杆穿设于所述第一插孔和第二插孔,且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底部封板和所述燃烧壳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液板设置为两块,并间隔设置于所述底部封板与所述燃烧壳板之间,所述均流板设置为至少两块,至少两个所述均流板间隔设置于两块所述分液板之间。
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燃气热水装置,其包括:
底座组件;
如上所述的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的底部与所述底座组件连接;
燃烧头部组件,所述燃烧头部组件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的顶部;
进气消音组件、预混器组件和风机组件,所述进气消音组件、所述预混器组件和所述风机组件依次连通,所述风机组件还与所述燃烧头部组件连通;以及
排烟组件,所述排烟组件与所述底座组件连通。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燃气热水装置,与背景技术相比所产生的有益效果:
燃气热水装置工作时,正常工作时,冷媒介质被通入冷媒介质流道内,同时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被通入换热单元内,并沿着换热单元流动。具体而言,高温烟气可以沿通道管和辅通道直管实现单向流通,且由于主通道直管与辅通道直管之间通过辅通道弧形管连通,使得换热管件的换热面积得到增大,且同时延长了烟气换热通道,正向流动时,主通道直管和辅通道直管都可以顺畅流通高温烟气,此时高温烟气沿主通道直管和辅通道直管向下来回折流冲刷换热管壁面,将烟气热量充分传递至换热管壁,其排烟阻力小,可以很好地抗衡外部背压,使排烟换热过程顺畅,不至于产生换热管间局部过热问题;而且由于高温烟气中水气很重,容易凝结附着于换热管内壁,换热管内产生的烟气冷凝水在主通道直管和辅通道直管烟气气流冲刷下沿烟气通道吹出,避免冷凝水水珠附着于换热管内壁影响传热效果,持续保持高效洁净的换热壁面,避免结垢阻塞情况发生,保障排烟始终顺畅,完成高效换热。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所述的燃气热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中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剖面结构图;
图4为图2中换热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换热管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换热壳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中分液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中均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冷媒介质流经分液板的示意图;
图10为冷媒介质流经均流板的示意图;
图11为冷媒介质从冷媒介质流出管流出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燃气热水装置;10、热交换器;11、换热壳组;111、冷媒介质流道; 112、底部封板;113、外壳;114、燃烧壳板;115、冷媒介质流入管;116、冷媒介质流出管;117、分液板;1171、换热管插孔;1172、第一分液孔;1173、第二分液孔;1174、第一插孔;118、均流板;1181、均流孔;1182、第二插孔; 12、换热管组;121、换热单元;1211、主通道直管;1212、辅通道直管;1213、辅通道弧形管;1214、进烟口直管;1215、出烟口直管;122、换热管件;13、分流腔;14、均流腔;15、支撑杆;20、底座组件;30、燃烧头部组件;40、进气消音组件;50、预混器组件;60、风机组件;70、排烟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如图2至图5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展示的一种热交换器10,包括:换热壳组11以及换热管组12,其中,换热管组12安装于换热壳组11的内部,换热壳组11用以装载固定换热管组12,换热管组12用于执行热交换作业。
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壳组11的内部形成有冷媒介质流道111,所述冷媒介质流道111用于流通冷媒介质;所述换热管组12设置于所述冷媒介质流道111 内,所述换热管组12包括至少一个换热单元121,所述换热单元121设置于所述冷媒介质流道111内,所述换热单元121用于流通高温烟气;其中,所述换热单元121包括主通道直管1211、辅通道直管1212和辅通道弧形管1213,所述辅通道弧形管1213的两端分别接通所述主通道直管1211的第一端和所述辅通道直管1212的第一端,所述主通道直管1211的第二端与所述辅通道直管1212接通,所述主通道直管1211和所述辅通道直管1212之间具有锐角夹角。
可以理解的,上述的主通道直管1211、辅通道直管1212和辅通道弧形管 1213配合构成特斯拉阀结构。
综上,实施本实施例技术方案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上述方案的热交换器 10使用时,换热管组12通过换热壳组11安装于燃气热水装置100内部,正常工作时,冷媒介质被通入冷媒介质流道111内,同时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被通入换热单元121内,并沿着换热单元121流动。具体而言,高温烟气可以沿通道管和辅通道直管1212实现单向流通,且由于主通道直管1211与辅通道直管 1212之间通过辅通道弧形管1213连通,使得换热管件122的换热面积得到增大,且同时延长了烟气换热通道,正向流动时,主通道直管1211和辅通道直管1212 都可以顺畅流通高温烟气,此时高温烟气沿主通道直管1211和辅通道直管1212 向下来回折流冲刷换热管壁面,将烟气热量充分传递至换热管壁,其排烟阻力小,而且由于特斯拉阀结构的流体特性有提升气流流通的效果,可以很好地抗衡外部背压,使排烟换热过程顺畅,不至于产生换热管间局部过热问题;而且由于高温烟气中水气很重,容易凝结附着于换热管内壁,换热管内产生的烟气冷凝水在主通道直管1211和辅通道直管1212烟气气流冲刷下沿烟气通道吹出,避免冷凝水水珠附着于换热管内壁影响传热效果,持续保持高效洁净的换热壁面,避免结垢阻塞情况发生,保障排烟始终顺畅,完成高效换热。
进一步地,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单元121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单元121串联组成换热管件122,相邻串联的两个所述换热单元121中,其中一个所述换热单元121的所述辅通道直管1212的所述第二端与另一个所述换热单元 121的主通道直管1211的所述第一端连通。进一步地,相邻串联的两个所述换热单元121中,其中一个所述换热单元121的所述辅通道弧形管1213的所述第二端与另一个所述换热单元121的主通道直管1211连通。如此,高温烟气能够在多个连续相邻的换热单元121之间连续流通,不仅延长了换热通道长度,并且在流通经过每个换热单元121时都能够折流冲刷一次换热管壁,从而将高温烟气的热量更加充分的逐级传导至换热管壁上。
此外,在又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件122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件122并联组成换热管组12;或者,多个所述换热单元121并联组成换热管组12。如此,换热管组12的组成结构可以有多种形式,且可提供更多高温烟气流通路径,使高温烟气通过换热管壁与冷媒介质进行更加高效且充分的换热。
可以理解的,主通道直管1211、辅通道直管1212和辅通道弧形管1213的内管径可以是相同的、或者各不相同、或者完全不同的。例如,本实施例中主通道直管1211、辅通道直管1212和辅通道弧形管1213的管径采用相同值设计,可降低制造难度和成本。
请继续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通道直管1211的管中心线与所述辅通道直管1212的管中心线的夹角α的范围为15°~45°。如此能够使正向流入换热管组12内的高温烟气更顺畅地分流流通经过主通道直管1211和辅通道直管1212,降低正向流动阻力,保证高温烟气更高效的排出。例如,本实施例中主通道直管1211的管中心线与辅通道直管1212的管中心线的夹角为30°。
请继续参阅图4,此外,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换热管组12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组12围绕所述换热壳组11的中轴线沿圆周方向阵列分布。此时每一个换热管组12均提供一条高温烟气正向流出的路径,即多个换热管组12可提供多条高温烟气排出路径,增加单位时间内烟气排出量,满足设备大功率燃烧工作时大量烟气排出的需要。
可以理解的,当换热管组12为三个时,呈正三角形分布。当换热管组12 为四个时,呈正方形分布。当换热管组12为5个或以上时,呈圆形分布。
请继续参阅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组12还包括进烟口直管1214 和出烟口直管1215,所述进烟口直管1214连接于所述主通道直管1211的第一端处且与所述辅通道弧形管1213的第一端连通,所述出烟口直管1215连接于所述辅通道直管1212的第二端处且与所述辅通道弧形管1213的第二端连通。因而进烟口直管1214方便与燃烧设备连通,以使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集中且高效的流入换热管组12内,经过充分热交换后,最终可从出烟口直管1215集中且快速的排出。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6,换热壳组11用于实现防热交换器10整体组装至燃气热水装置100(如燃气热水器)内。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壳组11包括底部封板112、外壳113、燃烧壳板114、冷媒介质流入管115和冷媒介质流出管116,所述底部封板112密封连接于所述外壳113的底部,所述燃烧壳板114 密封连接于所述外壳113的顶部,所述底部封板112、所述外壳113和所述燃烧壳板114围设形成所述冷媒介质流道111,所述冷媒介质流入管接通于所述底部封板112,所述冷媒介质流出管116接通于所述外壳113的上部。
本实施例中,外壳113为两端贯穿的筒型结构,外壳113可以为直筒型结构,或者沿着轴线方向外壳113的下半部分形成为圆弧状腰桶形,上半部分形成为直圆筒形。底部封板112和燃烧壳板114与外壳113的下上两端密封连接,从而使内部形成密封性能极佳的冷媒介质流道111,同时可实现对换热管组12 的封装,在进行热交换时避免热量散失。而冷媒介质流入管115和冷媒介质流出管116则方便实现冷媒介质流入以及流出冷媒介质流道111,实现与换热管组 12的热交换,使冷媒介质换热后形成热介质排出,供给用户使用。
可选地,上述的冷媒介质可以是水等。
请继续参阅图2,以及图6至图11,此外,所述换热壳组11还包括分液板117和均流板118,所述分液板117设置于所述底部封板112的上方并与所述底部封板112之间围成有分流腔13,所述均流板118设置于所述分液板117背离所述底部封板112的一侧,且所述均流板118与所述分液板117之间围成有均流腔14。分液板117和均流板118对流入的冷媒介质起到分流和均流作用,使冷媒介质可以更加均匀的流经冷媒介质流道111从而与换热管组12更加均匀且充分的接触,并最终完成高效且高质量的换热作业。
具体而言,所述分液板117开设有允许所述换热管组12穿设的换热管插孔 1171,从实现分液板117与换热管组12组装,防止干涉产生。
所述分液板117的中部开设有第一分液孔1172,所述分液板117的靠近外周部分还开设有第二分液孔1173,所述第一分液孔1172的孔径不大于所述第二分液孔1173的孔径。如此能够实现分别对从底部流来的冷媒介质进行均匀地空间分配导流,使冷媒介质与管热管组更加充分且有效的接触。
此外,所述均流板118开设有均流孔1181,所述均流孔1181用于穿设所述换热管组12并允许所述冷媒介质流过。本实施例中,均流孔1181采用条形孔设计,除了能够允许换热管组12穿设而过,保证均流板118与换热管组12无干涉安装之外,同时提供冷媒介质流过的孔隙,实现冷媒介质更加均匀的流通,提高冷媒介质与换热管组12的换热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6,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壳组11还包括支撑杆15,所述分液板117还开设有第一插孔1174,所述均流板118还开设有第二插孔1182,所述支撑杆15穿设于所述第一插孔1174和第二插孔1182,且所述支撑杆15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底部封板112和所述燃烧壳板114。支撑杆15从第一插孔1174 和第二插孔1182穿设而过,能够将底部封板112、分液板117、均流板118和燃烧壳板114进行组装固定,保证换热壳组11整体结构稳定。
较佳地,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分液板117设置为两块,并间隔设置于所述底部封板112与所述燃烧壳板114之间,所述均流板118设置为至少两块,至少两个所述均流板118间隔设置于两块所述分液板117之间。如此能够形成一个以上的分流腔13和均流腔14,从而对冷媒介质起到更加充分的分流和均流效果。
如图1所示,综上之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燃气热水装置100,其包括:底座组件20、热交换器10、燃烧头部组件30、进气消音组件40、预混器组件50、风机组件60以及排烟组件70。
所述热交换器10的底部与所述底座组件20连接;所述燃烧头部组件30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10的顶部;所述进气消音组件40、所述预混器组件50和所述风机组件60依次连通,所述风机组件60还与所述燃烧头部组件30连通;所述排烟组件70与所述底座组件20连通。
燃气热水装置100工作时,混合燃气依次流经进气消音组件40、预混器组件50并被风机组件60送入燃烧头部组件30以参与燃烧,具体地燃烧在燃烧壳板114的内凹腔室内进行。燃烧壳板114为内凹的盆状,作为燃烧腔,底部为燃烧壳板114底面,该燃烧壳板114底面可以设置为平面或微圆弧曲面,方便描述该案选取平面作例。所述燃烧壳板114底面上对应设置有与换热管件122 进行限位插接的燃烧壳板114插管孔,燃烧壳板114底面与换热管组12的顶端进气口密闭连接。
正常工作时,冷媒介质被通入冷媒介质流道111内,同时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被通入换热管组12内,并沿着换热管件122流动。具体而言,高温烟气可以沿通道管和辅通道直管1212实现单向流通,且由于主通道直管1211与辅通道直管1212之间通过辅通道弧形管1213连通,使得换热管件122的换热面积得到增大,且同时延长了烟气换热通道,正向流动时,主通道直管1211和辅通道直管1212都可以顺畅流通高温烟气,此时高温烟气沿主通道直管1211和辅通道直管1212向下来回折流冲刷换热管壁面,将烟气热量充分传递至换热管壁,其排烟阻力小,而且由于特斯拉阀结构的流体特性有提升气流流通的效果,可以很好地抗衡外部背压,使排烟换热过程顺畅,不至于产生换热管间局部过热问题;而且由于高温烟气中水气很重,容易凝结附着于换热管内壁,换热管内产生的烟气冷凝水在主通道直管1211和辅通道直管1212烟气气流冲刷下沿烟气通道吹出,避免冷凝水水珠附着于换热管内壁影响传热效果,持续保持高效洁净的换热壁面,避免结垢阻塞情况发生,保障排烟始终顺畅,完成高效换热。
经过多层均流腔14后完成充分的换热,随后进入集液腔(由上方一块的分液板117与燃烧壳板114围成的空间),从第一分液孔1172和第二分液孔1173 分流穿过并向燃烧壳板114底面及盆状侧壁四周绕流而过,进一步吸收燃烧腔的高温烟气热量,将燃烧壳板114壁面充分持续地进行吸热冷却,防止产生高温过热,完成最终的高温换热后从冷媒介质流出管116排出。
过程中,冷媒介质将高温烟气的气化潜热一并充分吸收,换热管内产生烟气冷凝水,并在快速的主、辅通道烟气气流冲刷下吹出,避免冷凝水水珠附着于换热管内壁影响传热效果,持续保持高效换热。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热交换器(10),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壳组(11),所述换热壳组(11)的内部形成有冷媒介质流道(111),所述冷媒介质流道(111)用于流通冷媒介质;以及
至少一个换热单元(121),所述换热单元(121)设置于所述冷媒介质流道(111)内,所述换热单元(121)用于流通高温烟气;其中,所述换热单元(121)包括主通道直管(1211)、辅通道直管(1212)和辅通道弧形管(1213),所述辅通道弧形管(1213)的两端分别接通所述主通道直管(1211)的第一端和所述辅通道直管(1212)的第一端,所述主通道直管(1211)的第二端与所述辅通道直管(1212)接通,所述主通道直管(1211)和所述辅通道直管(1212)之间具有锐角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单元(121)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单元(121)串联组成换热管件(122),相邻串联的两个所述换热单元(121)中,其中一个所述换热单元(121)的所述辅通道直管(1212)的所述第二端与另一个所述换热单元(121)的主通道直管(1211)的所述第一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10),其特征在于,相邻串联的两个所述换热单元(121)中,其中一个所述换热单元(121)的所述辅通道弧形管(1213)的所述第二端与另一个所述换热单元(121)的主通道直管(1211)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件(122)设置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件(122)并联组成换热管组(12);或者,多个所述换热单元(121)并联组成换热管组(1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通道直管(1211)的管中心线与所述辅通道直管(1212)的管中心线的夹角α的范围为15°~45°。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组(12)还包括进烟口直管(1214)和出烟口直管(1215),所述进烟口直管(1214)连接于所述主通道直管(1211)的第一端处且与所述辅通道弧形管(1213)的第一端连通,所述出烟口直管(1215)连接于所述辅通道直管(1212)的第二端处且与所述辅通道弧形管(1213)的第二端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壳组(11)包括底部封板(112)、外壳(113)、燃烧壳板(114)、冷媒介质流入管(115)和冷媒介质流出管(116),所述底部封板(112)密封连接于所述外壳(113)的底部,所述燃烧壳板(114)密封连接于所述外壳(113)的顶部,所述底部封板(112)、所述外壳(113)和所述燃烧壳板(114)围设形成所述冷媒介质流道(111),所述冷媒介质流入管(115)接通于所述底部封板(112),所述冷媒介质流出管(116)接通于所述外壳(113)的上部;
所述换热壳组(11)还包括分液板(117)和均流板(118),所述分液板(117)设置于所述底部封板(112)的上方并与所述底部封板(112)之间围成有分流腔(13),所述均流板(118)设置于所述分液板(117)背离所述底部封板(112)的一侧,且所述均流板(118)与所述分液板(117)之间围成有均流腔(1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板(117)开设有允许所述换热管组(12)穿设的换热管插孔(1171),所述分液板(117)的中部开设有第一分液孔(1172),所述分液板(117)的靠近外周部分还开设有第二分液孔(1173),所述第一分液孔(1172)的孔径不大于所述第二分液孔(1173)的孔径;
所述均流板(118)开设有均流孔(1181),所述均流孔(1181)用于穿设所述换热管组(12)并允许所述冷媒介质流过;
所述换热壳组(11)还包括支撑杆(15),所述分液板(117)还开设有第一插孔(1174),所述均流板(118)还开设有第二插孔(1182),所述支撑杆(15)穿设于所述第一插孔(1174)和第二插孔(1182),且所述支撑杆(15)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底部封板(112)和所述燃烧壳板(114)。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10),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板(117)设置为两块,并间隔设置于所述底部封板(112)与所述燃烧壳板(114)之间,所述均流板(118)设置为至少两块,至少两个所述均流板(118)间隔设置于两块所述分液板(117)之间。
10.一种燃气热水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组件(20);
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10),所述热交换器(10)的底部与所述底座组件(20)连接;
燃烧头部组件(30),所述燃烧头部组件(30)设置于所述热交换器(10)的顶部;
进气消音组件(40)、预混器组件(50)和风机组件(60),所述进气消音组件(40)、所述预混器组件(50)和所述风机组件(60)依次连通,所述风机组件(60)还与所述燃烧头部组件(30)连通;以及
排烟组件(70),所述排烟组件(70)与所述底座组件(20)连通。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990594.5U CN217817449U (zh) | 2022-04-27 | 2022-04-27 | 热交换器及燃气热水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990594.5U CN217817449U (zh) | 2022-04-27 | 2022-04-27 | 热交换器及燃气热水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817449U true CN217817449U (zh) | 2022-11-15 |
Family
ID=839816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990594.5U Active CN217817449U (zh) | 2022-04-27 | 2022-04-27 | 热交换器及燃气热水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817449U (zh) |
-
2022
- 2022-04-27 CN CN202220990594.5U patent/CN21781744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935278B2 (en) | Tubular heat exchanger | |
TW445366B (en) | Assembly body of heat exchange coils | |
CN204806941U (zh) | 新型换热器 | |
CN204787943U (zh) | U型套管式蒸发器 | |
CN201599788U (zh) | 一种带夹套径向热管省煤器 | |
CN104930882A (zh) | U形管节能热网加热器 | |
CN217817449U (zh) | 热交换器及燃气热水装置 | |
CN211853965U (zh) | 一种蒸汽锅炉余热回收装置 | |
CN210533121U (zh) | 一种冷凝式换热器 | |
CN214948967U (zh) | 一种烟气节能装置及冷凝蒸汽锅炉 | |
CN214664322U (zh) | 换热装置及其热水锅炉、蒸汽发生设备 | |
CN214371878U (zh) | 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装置 | |
CN205090407U (zh) | 一种盘管式热交换装置 | |
CN110230934B (zh) |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 |
CN210346422U (zh) |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 |
CN209978667U (zh) | 一种电采暖换热装置 | |
US11852377B2 (en) | High efficiency tankless water heater | |
CN112432361A (zh) | 一种集中供暖系统冷凝换热器 | |
CN207635915U (zh) | 一种多管程管式换热装置 | |
CN110986621A (zh) | 蒸汽加热温控单元及其汽水混合器 | |
CN206369489U (zh) | 二次蒸汽的换热器 | |
CN214665158U (zh) | 燃气具用冷凝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设备 | |
CN221505272U (zh) | 大功率不锈钢高效热水锅炉 | |
CN214470240U (zh) | 一种化工换热器节能装置 | |
CN216716586U (zh) | 热交换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