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16586U - 热交换结构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16586U
CN216716586U CN202123283704.9U CN202123283704U CN216716586U CN 216716586 U CN216716586 U CN 216716586U CN 202123283704 U CN202123283704 U CN 202123283704U CN 216716586 U CN216716586 U CN 2167165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flow
flow guide
sealing plate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8370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楚鹏
张锦梁
余浩伦
龚文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Vanward New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28370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165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165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165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交换结构,热交换结构包括外筒,上端设有出水口和进气口,下端设有进水口和出气口;密封板组,沿高度方向间隔排列在外筒中;以及换热管,多个换热管连通于进气口和出气口之间并穿设密封板组,换热管设置为扁管结构,其厚度方向上对置的两个管内壁均设有若干个向内凹陷的扰流凸起;进水口、出水口、密封板组和换热管之间限定出热媒流路,热媒流路的流动方向沿径向的内侧及外侧交替转换。热气与热媒流路方向相反,热媒流路的流动方向沿径向的内侧及外侧交替转换,延长了热媒流路的流经路线,扰流凸起能对换热管内的气流均匀扰动,加强气流在换热管内的扰流效果,增大接触换热面积,从而提升换热管换热效果。

Description

热交换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交换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燃气锅炉设备采用盘管式冷凝热交换器作为其核心换热装置,通过高效吸收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热量,将锅炉循环系统水进行加热,实现对外供暖或供应热水。
全预混冷凝式热交换器需要具有高效的换热效率,目前该类换热器主要采用光盘管的形式盘绕而成,为了保证烟气换热流畅,所采用的换热管主要为扁盘管,同时为保证换热效率,通常设置很小的管间间隙。由于国内不同地域复杂的水气环境,部分地区的燃气杂质多、空气扬尘大,使得该类换热器应用受限,盘管管间容易结垢堵塞,使得换热环境恶化,无法满足苛刻的使用环境,需要不定时对盘管进行清洗维护,维护周期相对频繁,维护成本增加。
在现有技术中,还有另一类立式烟管冷凝换热器也有应用于热水锅炉设备中作为热交换装置。该类型燃气热水锅炉其主热交换器包括罐体,罐体的水由热交换器的换热管加热,在燃烧室部位为“水包火”的形式对燃烧室进行冷却,随后完成换热的水从顶部旁侧热水出口流出。为了加强烟气与换热管间的扰动换热,罐体内的换热管通常需要增设扰流组件,增加了换热管件生产成本及组装的复杂程度,且时间长了容易结垢堵塞。其次,由于其热水出口是在旁侧顶部引出,包围燃烧室的水流可能出现并不均匀围绕流动的情况,远离出水口一端的水流分布并不理想,甚至有可能出现水流“死区”现象,从而不能够均匀地实现对燃烧室的环形冷却,燃烧室壁面冷却不及时容易造成局部高温,引起材料疲劳降低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要提供一种热交换结构,其具有优良的的换热效果。
上述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热交换结构,包括:
外筒,所述外筒的上端设有出水口和进气口,下端设有进水口和出气口;
密封板组,所述密封板组沿高度方向间隔排列在所述外筒中;以及
换热管,多个所述换热管连通于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之间并穿设所述密封板组,所述换热管设置为扁管结构,其厚度方向上对置的两个管内壁均设有若干个向内凹陷的扰流凸起;其中:
所述进水口、所述出水口、所述密封板组和所述换热管之间限定出热媒流路,所述热媒流路的流动方向沿径向的内侧及外侧交替转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热交换结构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为:热气从进气口经过换热管到出气口,热媒流路从进水口到出水口,热气与热媒流路方向相反,同时热媒流路的流动方向沿径向的内侧及外侧交替转换,延长了热媒流路的流经路线,扰流凸起能对换热管内的气流均匀扰动,加强气流在换热管内的扰流效果,增大接触换热面积,从而提升换热管换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内壁上设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多列所述扰流凸起,同一所述换热管上的两个所述管内壁的所述扰流凸起沿所述厚度方向错位布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扰流凸起呈球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设有沿径向依次排列的多组,同一组所述换热管均沿同一半径排列,且至少相邻两组所述换热管沿径向错位布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水口与所述密封板组之间设有环形的导流板,所述导流板的内缘设有一副相互对称的导流槽,所述导流槽的两端沿径向对置,且其中一端与所述出水口同轴布置,所述导流槽的口径沿靠近所述出水口的方向阶梯式减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流槽包括:
第一导流齿组,所述第一导流齿组的第一端与出水口同轴布置,所述第一导流齿组的各第一导流齿的内径相同;
第二导流齿组,所述第二导流齿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流齿组的第一端沿径向对置,所述第二导流齿组的各第二导流齿的内径相同;以及
第三导流齿组,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流齿组与所述第二导流齿组之间,所述第三导流齿组的各第三导流齿的内径相同,其中,所述第一导流齿的内径依次大于所述第三导流齿的内径及所述第二导流齿的内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板组包括沿高度方向交错布置的第一密封板和第二密封板,所述第一密封板的中心设有第一流道孔,所述第二密封板的边缘设有第二流道孔,所述第一流道孔和所述第二流道孔限定出所述热媒流路的流动方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板组设有对应各所述换热管的第一限位孔,所述换热管密封卡接在所述第一限位孔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筒包括位于其顶部的燃烧壳,所述燃烧壳具有与所述换热管内腔连通的燃烧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燃烧壳包括:
燃烧壳底面,设有若干个第二限位孔,所述换热管与所述第二限位孔密封配合;以及
燃烧壳围部,围设在所述燃烧壳底面的边缘并与所述外筒的侧壁相互间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的热交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的热交换结构的轴向剖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热交换结构中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换热管的轴向剖视图;
图5是图3所示的换热管通入热气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热交换结构中换热管的另一优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热交换结构中换热管的再一优选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热交换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热交换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热交换结构中第一密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热交换结构中第二密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的热交换结构中燃烧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二的热交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热交换结构的轴向剖视图;
图15是图14所示的热交换结构的部分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二的热交换结构的部分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二的热交换结构中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二的热交换结构中热水经过导流板后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三的热水锅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外筒;1A-出水口;1B-进水口;11-燃烧壳;12-导流板;111-燃烧壳底面;112-燃烧壳围部;113-第二限位孔;121-第一导流齿组;122-第二导流齿组;123-第三导流齿组;
2-密封板组;21-第一密封板;22-第二密封板;200-第一限位孔;211-第一流道孔;221-第二流道孔;
3-换热管;30-管内壁;31-扰流凸起;
300-频旋风机;400-全预混燃烧器;500-换热器底座总成;600-集烟腔总成;301-消音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热交换结构,如图1-图3所示,热交换结构包括外筒1、密封板组2和换热管3。
外筒1的上端设有出水口1A和进气口,外筒1的下端设有进水口1B和出气口。
密封板组2沿高度方向间隔排列在外筒1中,可以理解为,高度方向为外筒1的轴向,密封板组2垂直于外筒1的轴向。
换热管3为扁管结构,多个换热管3连通于进气口和出气口之间,热气通过进气口经过换热管3到出气口,与热水互不干涉。
进水口1B、出水口1A、密封板组2和换热管3之间限定出热媒流路,热媒流路的流动方向沿径向的内侧及外侧交替转换,在本实施例中热媒为水。可以理解为,热气从换热管3的上端向下端流动,水从外筒1的下端向上端延伸,气和水的运动方向相反,冷水与换热管3的外部接触升温成热水,同时,水向上运动过程中沿径向的内侧及外侧交替转换,从而覆盖了整个径向范围,延长了热媒流路的流经路线。
需要说明的是,外筒1包括位于其顶部的燃烧壳11,燃烧壳11具有与换热管3内腔连通的燃烧室。可以理解为,燃烧室内的热气将通过换热管3的顶部进入换热管3中,并流动至出气口。
参见图3,换热管3沿厚度方向上对置的两个管内壁30均设有若干个向内凹陷的扰流凸起31,扰流凸起31能对换热管3内的气流均匀扰动,加强气流在换热管3的内扰流效果,也可以增大接触换热面积,提升换热管3的换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管内壁30是指扁管结构中的两个相互对置的平面,换言之,两个平面沿管内壁30的厚度方向对置。
如图3和图4所示,管内壁30上设有沿高度方向排列的至少一列扰流凸起31。即管内壁30上可以设有一列、两列或更多扰流凸起31,本实施例并不限制扰流凸起31的列数。
同一换热管3上的两个管内壁30的扰流凸起31沿换热管3的厚度方向错位布置。可以理解为,其中一个管内壁30与另一个管内壁30沿换热管3的厚度方向对置,同时,任一个管内壁30上的任一个扰流凸起31沿厚度方向不会投影到另一个管内壁30上的任一个扰流凸起31上。
如图5所示,气体从换热管3的上端向下流动时,气体将会与扰流凸起31相撞,并沿扰流凸起31的边缘继续向下运动,每遇到一个扰流凸起31将会向其两侧流动,通过上述设置,将使气流形成尽可能多的分流。从而提高了气流扩散的均匀度,有利于和水进行热交换。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于此,即两个管内壁30的至少一部分或全部的扰流凸起31沿换热管3的厚度方向一一对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扰流凸起31设置为球面。
需要说明的是,扰流凸起31也可以设置为橄榄球面(如图6所示),或者设置为箭头形(如图7所示)。
进一步,扰流凸起31设置为橄榄球面时,橄榄球面的直径方向可与高度方向呈任意角度,同理,扰流凸起31设置为箭头形时,箭头所指方向可与高度方向呈任意角度,本实施例并不限于此。
参见图8,换热管3设有沿径向依次排列的多组,同一组换热管3均沿同一半径排列,且至少相邻两组换热管3沿径向错位布置。
可以理解为,至少有相邻的两组换热管3中的一组换热管3的内径小于另一组换热管3的外径。水路沿径向流动时会受到各换热管3的作用进行扩散,进而增多了水流的分路,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继续参见图9,密封板组2包括沿高度方向交错布置的第一密封板21和第二密封板2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密封板组2包括三个第一密封板21和两个第二密封板22,第一密封板21和第二密封板22交错布置。
需要说明的是,密封板组2还包括多根定位杆23,定位杆23沿轴向设置在密封板组2的周向边缘并穿设两个第一密封板21和两个第二密封板22,使两个第一密封板21和两个第二密封板22沿轴向定位。
参见图2、图9-图11,第一密封板21的中心设有第一流道孔211,第二密封板22的边缘设有第二流道孔221,第一流道孔211和第二流道孔221限定出水的流动方向。可以理解为,水通过进水口1B从位于第一层的第一密封板21的第一流道孔211进入并向边缘流动,进入从位于第二层的第二密封板22的第二流道孔221,之后再从位于第三层的第一密封板21的第一流道孔211向边缘流动,进入位于第四层的第二密封板22的第二流道孔221,进入位于第五层的第一密封板21的第一流道孔211向边缘流动之后再从出水口1A流出。
参见图12,燃烧壳11包括燃烧壳底面111和燃烧壳围部112,燃烧壳底面111设有若干个第二限位孔113,换热管3密封配合在第二限位孔113中,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管3的顶部从第二限位孔113中伸出;燃烧壳围部112围设在燃烧壳底面111的边缘,燃烧壳底面111和燃烧壳围部112共同限定出燃烧室。
另一方面,燃烧壳围部112与外筒1的侧壁间隔出一定距离,且出水口1A位于燃烧壳底面111所在平面上方,即能够在燃烧室外侧形成环形的水流区域,能够为燃烧壳11降温。
需要说明的是,外筒1的底面设有和燃烧壳底面111相同的结构,从而固定、密封各换热管3,换言之,换热管3沿高度方向的两端均受到固定,还在两端之间受到第一密封板21和第二密封板22的固定作用,进而不会受到水流冲击而发生位移,始终保持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密封板21和第二密封板22均设有对应各换热管3的第一限位孔200,换热管3密封卡接在第一限位孔200中。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流道孔221集成于最外圈的第一限位孔200上,可以理解为,除了最外圈的第一限位孔200的尺寸均与各换热管3相卡接,换热管3与第一限位孔200之间密封连接,最外圈的第一限位孔200沿自身长度方向连接第二流道孔221,使换热管3卡接其中时径向外端部分能够通过水流。
本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结构,热气从进气口经过换热管3到出气口,热媒流路从进水口1B到出水口1A,热气与热媒流路方向相反,同时热媒流路的流动方向沿径向的内侧及外侧交替转换,延长了热媒流路的流经路线,换热管3上的扰流凸起31能对换热管3内的气流均匀扰动,加强气流在换热管3内的扰流效果,增大接触换热面积,从而提升换热管换热效果。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热交换结构,如图13-图14所示,热交换结构包括外筒1、密封板组2和换热管3。
外筒1的上端设有出水口1A和进气口,外筒1的下端设有进水口1B和出气口。
密封板组2沿高度方向间隔排列在外筒1中,可以理解为,高度方向为外筒1的轴向,密封板组2垂直于外筒1的轴向。
换热管3为扁管结构,多个换热管3连通于进气口和出气口之间,热气通过进气口经过换热管3到出气口,与热水互不干涉。
进水口1B、出水口1A、密封板组2和换热管3之间限定出热媒流路,热媒流路的流动方向沿径向的内侧及外侧交替转换,在本实施例中热媒为水。可以理解为,热气从换热管3的上端向下端流动,水从外筒1的下端向上端延伸,气和水的运动方向相反,冷水与换热管3的外部接触升温成热水,同时,水向上运动过程中沿径向的内侧及外侧交替转换,从而覆盖了整个径向范围,延长了热媒流路的流经路线。
需要说明的是,外筒1包括位于其顶部的燃烧壳11,燃烧壳11具有与换热管3内腔连通的燃烧室。可以理解为,燃烧室内的热气将通过换热管3的顶部进入换热管3中,并流动至出气口。
换热管3沿厚度方向上对置的两个管内壁30均设有若干个向内凹陷的扰流凸起31,扰流凸起31能对换热管3内的气流均匀扰动,加强气流在换热管3的内扰流效果,也可以增大接触换热面积,提升换热管3的换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管内壁30是指扁管结构中的两个相互对置的平面,换言之,两个平面沿管内壁30的厚度方向对置。
如图3和图4所示,管内壁30上设有沿高度方向排列的至少一列扰流凸起31。即管内壁30上可以设有一列、两列或更多列扰流凸起31,本实施例并不限制扰流凸起31的列数。
同一换热管3上的两个管内壁30的扰流凸起31沿换热管3的厚度方向错位布置。可以理解为,其中一个管内壁30与另一个管内壁30沿换热管3的厚度方向对置,同时,任一个管内壁30上的任一个扰流凸起31沿厚度方向不会投影到另一个管内壁30上的任一个扰流凸起31上。
如图5所示,气体从换热管3的上端向下流动时,气体将会与扰流凸起31相撞,并沿扰流凸起31的边缘继续向下运动,每遇到一个扰流凸起31将会向其两侧流动,通过上述设置,将使气流形成尽可能多的分流。从而提高了气流扩散的均匀度,有利于和水进行热交换。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于此,即两个管内壁30的至少一部分或全部的扰流凸起31沿换热管3的厚度方向一一对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扰流凸起31设置为球面。
需要说明的是,扰流凸起31也可以设置为橄榄球面(如图6所示),或者设置为箭头形(如图7所示)。
进一步,扰流凸起31设置为橄榄球面时,橄榄球面的直径方向可与高度方向呈任意角度,同理,扰流凸起31设置为箭头形时,箭头所指方向可与高度方向呈任意角度,本实施例并不限于此。
参见图8,换热管3设有沿径向依次排列的多组,同一组换热管3均沿同一半径排列,且至少相邻两组换热管3沿径向错位布置。
可以理解为,至少有相邻的两组换热管3中的一组换热管3的内径小于另一组换热管3的外径。水路沿径向流动时会受到各换热管3的作用进行扩散,进而增多了水流的分路,提高了热交换效率。
继续参见图9,密封板组2包括沿高度方向交错布置的第一密封板21和第二密封板2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密封板组2包括两个第一密封板21和两个第二密封板22,第一密封板21和第二密封板22交错布置。
需要说明的是,密封板组2还包括多根定位杆23,定位杆23沿轴向设置在密封板组2的周向边缘并穿设三个第一密封板21和两个第二密封板22,使两个第一密封板21和两个第二密封板22沿轴向定位。
参见图2、图9-图11,第一密封板21的中心设有第一流道孔211,第二密封板22的边缘设有第二流道孔221,第一流道孔211和第二流道孔221限定出水的流动方向。可以理解为,水通过进水口1B从位于第一层的第一密封板21的第一流道孔211进入并向边缘流动,进入从位于第二层的第二密封板22的第二流道孔221,之后再从位于第三层的第一密封板21的第一流道孔211向边缘流动,进入位于第四层的第二密封板22的第二流道孔221,进入位于第五层的第一密封板21的第一流道孔211向边缘流动之后再从出水口1A流出。
参见图12,燃烧壳11包括燃烧壳底面111和燃烧壳围部112,燃烧壳底面111设有若干个第二限位孔113,换热管3与第二限位孔113密封配合,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管3的顶部从第二限位孔113中伸出;燃烧壳围部112围设在燃烧壳底面111的边缘,燃烧壳底面111和燃烧壳围部112共同限定出燃烧室。
另一方面,燃烧壳围部112与外筒1的侧壁间隔出一定距离,且出水口1A位于燃烧壳底面111所在平面上方,即能够在燃烧室外侧形成环形的水流区域,能够为燃烧壳11降温。
需要说明的是,外筒1的底面设有和燃烧壳底面111相同的结构,从而固定、密封各换热管3,换言之,换热管3沿高度方向的两端均受到固定,还在两端之间受到第一密封板21和第二密封板22的固定作用,进而不会受到水流冲击而发生位移,始终保持固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密封板21和第二密封板22均设有对应各换热管3的第一限位孔200,换热管3密封卡接在第一限位孔200中。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流道孔221集成于最外圈的第一限位孔200上,可以理解为,除了最外圈的第一限位孔200,其余第一限位孔200的尺寸均与各换热管3密封卡接,最外圈的第一限位孔200沿自身长度方向连接第二流道孔221,使换热管3卡接其中其径向一端能够通过水流。
如图13-图16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的热交换结构中,出水口1A与密封板组2之间设有环形的导流板12,导流板12用于对进入出水口1A前的水流进行导流分配。即水流快到达外筒1的出水口1A前会受到导料板12的导流分配作用。顶部水流能够充分环绕燃烧壳围部112,充分冷却燃烧壳11以及冷却外筒1的进气区域(由于热气从上线向下运动,进气区域在上且温度较高,容易损害外筒1和燃烧壳11),达到均匀吸热的目的,避免出现流量不均出现的局部高温而引起材料疲劳。
进一步,导流板12的内缘设有一副相互对称的导流槽,可以理解为,导流板12的N端和S端径向对称,一副导流槽分别位于N-S轴线的两侧,换言之,单个导流槽的两端沿径向对置,且其中靠近N端的部分与出水口1A同轴布置,即导流槽的一端位于出水口1A的正下方,导流槽的口径沿靠近出水口1A的方向阶梯式减小。
参见图17,导流槽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导流齿组121、第三导流齿组123和第二导流齿组122。
第一导流齿组121的第一端与出水口1A同轴布置,可以理解为,第一导流齿组121包括多个第一导流齿,位于第一导流齿组121的第一侧边缘的第一导流齿位于出水口1A的正下方。
第二导流齿组122的第一端与第一导流齿组121的第一端沿径向对置,可以理解为,第二导流齿组122包括多个第二导流齿,位于第二导流齿组122的第二侧边缘的第二导流齿与位于第一导流齿组121的第一侧边缘的第一导流齿径向对置。
第三导流齿组123设置在第一导流齿组121与第二导流齿组122之间,可以理解为,第三导流齿组123包括多个第三导流齿。
各第一导流齿的内径相同,各第二导流齿的内径相同,各第三导流齿的内径相同,同时第一导流齿的内径小于第三导流齿的内径,第三导流齿的内径小于第二导流齿的内径。参见图12、图17和图18,水流从导流板12的第一导流齿组121、第三导流齿组123和第二导流齿组122之间流出,由于第一导流齿组121、第三导流齿组123和第二导流齿组122的尺寸满足上述条件,水流将受到导料板12的导流分配作用,充分环绕燃烧壳围部112之后从出水口1A流出,设置导流板12后,壳充分冷却燃烧壳11以及冷却外筒1的进气区域,达到均匀吸热的目的,避免出现流量不均出现的局部高温而引起材料疲劳。
本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结构,热气从进气口经过换热管3到出气口,热媒流路从进水口1B到出水口1A,热气与热媒流路方向相反,同时热媒流路的流动方向沿径向的内侧及外侧交替转换,延长了热媒流路的流经路线,换热管3上的扰流凸起31能对换热管3内的气流均匀扰动,加强气流在换热管3内的扰流效果,增大接触换热面积,从而提升换热管换热效果。其次,出水口1A与密封板组2之间设有环形的导流板12,导流板12用于对进入出水口1A前的水流进行导流分配。即水流快到达外筒1的出水口1A前会受到导料板12的导流分配作用。顶部水流能够充分环绕燃烧壳围部112,充分冷却燃烧壳11以及外筒1的进气区域,达到均匀吸热的目的,避免出现流量不均出现的局部高温而引起材料疲劳。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热水锅炉,如图19所示,该热水锅炉包括变频旋风机300、全预混燃烧器400、热交换结构、换热器底座总成500、集烟腔总成600。其中,热交换结构如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所述。
变频旋风机300的出气端连接全预混燃烧器400,全预混燃烧器400安装于热交换结构中的燃烧壳11中并连通换热管3的内腔,全预混燃烧器400用于充分加热空气,换热器底座总成500安装于热交换结构的外筒1的底部,换热器底部总成500设有进水管道和出气管道,其中进水管道连通外筒1的进水口,之后水从外筒1的出水口1B出水,热气与水经过换热管3时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出水口1B的水为热水,出气管道连通集烟腔总成600,即经过换热管3内的热气将通过集烟腔总成600排出,该装置能够对外供应采暖热水和生活卫浴热水。
可选地,在变频旋风机300的进气端连接一消音装置301,从而为该热水锅炉降噪。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具体内容中,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不矛盾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具体内容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筒(1),所述外筒(1)的上端设有出水口(1A)和进气口,下端设有进水口(1B)和出气口;
密封板组(2),所述密封板组(2)沿高度方向间隔排列在所述外筒(1)中;以及
换热管(3),多个所述换热管(3)连通于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之间并穿设所述密封板组(2),所述换热管(3)设置为扁管结构,其厚度方向上对置的两个管内壁(30)均设有若干个向内凹陷的扰流凸起(31);其中:
所述进水口(1B)、所述出水口(1A)、所述密封板组(2)和所述换热管(3)之间限定出热媒流路,所述热媒流路的流动方向沿径向的内侧及外侧交替转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内壁(30)上设有沿高度方向排列的多列所述扰流凸起(31),同一所述换热管(3)上的两个所述管内壁(30)的所述扰流凸起(31)沿所述厚度方向错位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凸起(31)呈球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3)设有沿径向依次排列的多组,同一组所述换热管(3)均沿同一半径排列,且至少相邻两组所述换热管(3)沿径向错位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1A)与所述密封板组(2)之间设有环形的导流板(12),所述导流板(12)的内缘设有一副相互对称的导流槽,所述导流槽的两端沿径向对置,且其中一端与所述出水口(1A)同轴布置,所述导流槽的口径沿靠近所述出水口(1A)的方向阶梯式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槽包括:
第一导流齿组(121),所述第一导流齿组(121)的第一端与出水口(1A)同轴布置,所述第一导流齿组(121)的各第一导流齿的内径相同;
第二导流齿组(122),所述第二导流齿组(12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导流齿组(121)的第一端沿径向对置,所述第二导流齿组(122)的各第二导流齿的内径相同;以及
第三导流齿组(123),设置在所述第一导流齿组(121)与所述第二导流齿组(122)之间,所述第三导流齿组(123)的各第三导流齿的内径相同,其中,所述第一导流齿的内径依次大于所述第三导流齿的内径及所述第二导流齿的内径。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板组(2)包括沿高度方向交错布置的第一密封板(21)和第二密封板(22),所述第一密封板(21)的中心设有第一流道孔(211),所述第二密封板(22)的边缘设有第二流道孔(221),所述第一流道孔(211)和所述第二流道孔(221)限定出所述热媒流路的流动方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板组(2)设有对应各所述换热管(3)的第一限位孔(200),所述换热管(3)密封卡接在所述第一限位孔(200)中。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1)包括位于其内腔顶部的燃烧壳(11),所述燃烧壳(11)具有与所述换热管(3)内腔连通的燃烧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交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壳(11)包括:
燃烧壳底面(111),设有若干个第二限位孔(113),且所述换热管(3)与所述第二限位孔(113)密封配合;以及
燃烧壳围部(112),围设在所述燃烧壳底面(111)的边缘并与所述外筒(1)的侧壁相互间隔。
CN202123283704.9U 2021-12-24 2021-12-24 热交换结构 Active CN2167165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83704.9U CN216716586U (zh) 2021-12-24 2021-12-24 热交换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283704.9U CN216716586U (zh) 2021-12-24 2021-12-24 热交换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16586U true CN216716586U (zh) 2022-06-10

Family

ID=818871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83704.9U Active CN216716586U (zh) 2021-12-24 2021-12-24 热交换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165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717732C2 (ru) Конденсационный теплообменник, оснащенный теплообменным устройством
CN112460567B (zh) 一种同心单管圈水冷燃烧及换热的燃气锅炉
JP2019510952A (ja) チューブ型熱交換器
CN204648683U (zh) 一种双风道多路绕流式冷凝换热器
CN111059759A (zh) 一种全预混冷凝锅炉
KR20110083195A (ko) 콘덴싱 보일러
WO2022012398A1 (zh) 一种耦合预混水冷燃烧的单锅片串接铸铝硅热水炉
CN110360857A (zh) 一种燃气锅炉用换热装置
CN216716586U (zh) 热交换结构
US5915468A (en) High-temperature generator
CN216953551U (zh) 旋流分配板以及换热器
CN214371878U (zh) 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装置
RU2625367C1 (ru) Водогрейный котел
CN113583691A (zh) 一种干熄焦系统惰性气体循环装置
CN211626141U (zh) 一种冷凝器及冷凝器系统
CN113153536A (zh) 一种燃气涡轮用回热器
CN219589168U (zh) 换热器和热水器
CN219589166U (zh) 换热器和热水器
CN219589158U (zh) 换热器和热水器
CN219161046U (zh) 一种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及电器设备
CN213578129U (zh) 一种环形热交换器
CN212029889U (zh) 一种冷凝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加热设备
CN110926026A (zh) 一种换热器及冷凝锅炉
CN215490303U (zh) 燃气热水设备
CN220304358U (zh) 换热翅片、热交换器及燃气热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