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61046U - 一种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及电器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及电器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61046U
CN219161046U CN202223307829.5U CN202223307829U CN219161046U CN 219161046 U CN219161046 U CN 219161046U CN 202223307829 U CN202223307829 U CN 202223307829U CN 219161046 U CN219161046 U CN 2191610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lower heat
end plate
tube
upper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0782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卢宇轩
陈全兴
梁友新
杨茂林
梁展程
庞国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Wanhe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Wanhe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Wanhe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Wanhe 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0782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610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610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610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器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及电器设备。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包括沿轴线依次设置的上换热器和下换热器,上换热器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换热器出水口和上换热器进水口,下换热器的下部和上部分别设置有换热器进水口和下换热器出水口;上换热器包括上换热器管和上换热器翅片组,每个上换热器管外均围设一上换热器翅片组;下换热器包括下换热器管和下换热器翅片组,每个下换热器管外均围设一下换热器翅片组;上换热器翅片组和下换热器翅片组均包括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翅片。电器设备包括上述的全预混冷凝换热器。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解决现有全预混冷凝换热器换热效果差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及电器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及电器设备。
背景技术
一些电器设备中配置有全预混冷凝换热器,目前常见的全预混冷凝换热器中,其换热管多为盘管,即由圆的或者扁的光管螺旋盘绕而成。为了提高换热效率,相邻两层换热管之间的间隙需要设计的很小,一般在0.6-0.8mm左右。高温烟气流经换热管时中很容易在上述间隙处结垢,进而堵塞住间隙,烟气流通通道受阻,降低了整机换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要提供一种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其能够有效解决现有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容易积垢、堵塞烟气流通、换热效果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要提供一种电器设备,其能够有效解决现有电器设备的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容易积垢、堵塞烟气流通、换热效果差的问题。
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包括沿轴线依次设置的上换热器和下换热器,烟气由上至下依次流经所述上换热器和所述下换热器;所述上换热器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换热器出水口和上换热器进水口,所述下换热器的下部和上部分别设置有换热器进水口和下换热器出水口,所述上换热器进水口与所述下换热器出水口连通,流质由所述换热器进水口进入并由下至上依次流经所述下换热器出水口、所述上换热器进水口和所述换热器出水口后流出;
所述上换热器包括上换热器管和上换热器翅片组,每个所述上换热器管外均围设一所述上换热器翅片组;所述换热器出水口和所述上换热器进水口分别连通于不同的所述上换热器管上;
所述下换热器包括下换热器管和下换热器翅片组,每个所述下换热器管外均围设一所述下换热器翅片组;所述换热器进水口和所述下换热器出水口分别连通于不同的所述下换热器管上;
所述上换热器翅片组和所述下换热器翅片组均包括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翅片。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全预混冷凝换热器,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将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分成两个分换热器,分别为上换热器和下换热器,上换热器的上换热器管及下换热器的下换热器管外均围设换热器翅片组,换热器翅片组包括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翅片,翅片可以相应地增大上换热器管及下换热器管的换热面积,提升换热效果,且由于翅片之间的间隔可控,因此可以将翅片间隙在满足换热需求的情况下设置地足够大,避免烟气在翅片之间的间隙处结垢,也就避免了间隙堵塞,确保了烟气流通通道流畅,最终确保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此外,由于换热器进水口和换热器出水口分别位于下换热器的下部和上换热器的上部,确保了要换热的流质由换热器进水口进入后,由下至上依次流经下换热器出水口、上换热器进水口和换热器出水口后流出,而高温烟气是由上至下依次流经上换热器和下换热器,高温烟气的流动方向与流质的流动方向完全相反,实现了对流效果,烟气由上换热器流至下换热器时已经有所降温,遇到未经换热的流质后可以充分冷凝,而在下换热器中初步换热后的流质温升有限,流至上换热器中后与未经换热仍具高温的烟气能够充分换热,大大提高了换热效率,这种上换热器为高温换热段,下换热器为冷凝换热段的结构设计,充分利用对流实现交叉流向换热,显著提升了换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换热器管绕所述轴线呈环形布置有多个;所述下换热器管绕所述轴线呈环形布置有多个。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换热器管包括下换热器内管和下换热器外管,所述下换热器内管绕所述轴线呈环形布置有多个,所述下换热器外管绕所述轴线呈环形布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下换热器外管环设于多个所述下换热器内管外;所述换热器进水口连通于所述下换热器内管上;所述下换热器出水口连通于所述下换热器外管上;
多个所述下换热器内管依次连通形成蛇形的下换热器内水流通道,多个所述下换热器外管依次连通形成蛇形的下换热器外水流通道,所述下换热器内水流通道与所述下换热器外水流通道依次连通;
所述下换热器翅片组包括下换热器内翅片组和下换热器外翅片组,每个所述下换热器内管外均围设一所述下换热器内翅片组,每个所述下换热器外管外均围设一所述下换热器外翅片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换热器还包括下换热器内上端板、下换热器外上端板和下换热器下端板,所述下换热器内上端板设置多个第一连通通道,所述第一连通通道连通相邻的所述下换热器内管的上部,所述下换热器外上端板设置多个第二连通通道,所述第二连通通道连通相邻的所述下换热器外管的上部,所述下换热器下端板设置多个第三连通通道和多个第四连通通道,所述第三连通通道连通相邻的所述下换热器内管的下部,所述第四连通通道连通相邻的所述下换热器外管的下部;
所述下换热器内上端板、所述下换热器下端板与所述下换热器内管共同形成所述下换热器内水流通道;所述下换热器外上端板、所述下换热器下端板与所述下换热器外管共同形成所述下换热器外水流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所述上换热器管依次连通形成蛇形的上换热器水流通道;所述上换热器水流通道沿同一方向环绕所述轴线的一周设置;或
所述上换热器水流通道分为并行的两路,以所述上换热器进水口为起点,沿相反的方向环绕所述轴线,直至在所述换热器出水口处汇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换热器还包括上换热器上端板和上换热器下端板,所述上换热器上端板设置多个第六连通通道,所述第六连通通道连通相邻的所述上换热器管的上部,所述上换热器下端板设置多个第七连通通道,所述第七连通通道连通相邻的所述上换热器管的下部,所述上换热器上端板、所述上换热器下端板与所述上换热器管共同形成所述上换热器水流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换热器上端板、所述上换热器下端板和所述下换热器下端板均为环形结构;所述下换热器内上端板抵接于所述上换热器下端板,并封闭所述上换热器下端板的内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换热器内管向上凸出所述下换热器外管设置;所述下换热器外上端板与所述上换热器下端板在上下方向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预混冷凝换热器还包括环形的气流分配板,所述气流分配板设于所述上换热器下端板和所述下换热器外上端板之间,并环设于所述下换热器内管凸出所述下换热器外管的部分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全预混冷凝换热器还包括:
外壳,所述上换热器和所述下换热器均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的侧壁上设置烟气出口;
隔板,所述隔板的上端与所述外壳相连,所述隔板的下端设置卡接部,所述下换热器的下部设置卡扣,所述隔板的下端通过所述卡接部与所述卡扣的卡接配合连接于所述下换热器上;所述隔板阻隔于所述烟气出口与所述上换热器和所述下换热器之间,以使烟气先由内至外流经所述上换热器,再由外至内流经所述下换热器,并最终由所述下换热器底部中心逸出至所述烟气出口。
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进行解决:
一种电器设备,包括上述任一所述的全预混冷凝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器设备,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电器设备包括了上述的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分成两个分换热器,分别为上换热器和下换热器,上换热器的上换热器管及下换热器的下换热器管外均围设换热器翅片组,换热器翅片组包括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翅片,翅片可以相应地增大上换热器管及下换热器管的换热面积,提升换热效果,且由于翅片之间的间隔可控,因此可以将翅片间隙在满足换热需求的情况下设置地足够大,避免烟气在翅片之间的间隙处结垢,也就避免了间隙堵塞,确保了烟气流通通道流畅,最终确保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此外,由于换热器进水口和换热器出水口分别位于下换热器的下部和上换热器的上部,确保了要换热的流质由换热器进水口进入后,由下至上依次流经下换热器出水口、上换热器进水口和换热器出水口后流出,而高温烟气是由上至下依次流经上换热器和下换热器,高温烟气的流动方向与流质的流动方向完全相反,实现了对流效果,烟气由上换热器流至下换热器时已经有所降温,遇到未经换热的流质后可以充分冷凝,而在下换热器中初步换热后的流质温升有限,流至上换热器中后与未经换热仍具高温的烟气能够充分换热,大大提高了换热效率,这种上换热器为高温换热段,下换热器为冷凝换热段的结构设计,充分利用对流实现交叉流向换热,显著提升了换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全预混冷凝换热器的分解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全预混冷凝换热器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全预混冷凝换热器装配有一种外壳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全预混冷凝换热器装配有另一种外壳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全预混冷凝换热器的分解示意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换热器的爆炸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换热器的爆炸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换热器管与上换热器翅片组的装配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烟气在上换热器的烟气扩散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烟气由上换热器扩散至下换热器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换热器内管与下换热器内翅片组的装配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气流分配板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0、上换热器;101、换热器出水口;102、上换热器进水口;
11、上换热器管;12、上换热器上端板;13、上换热器下端板;14、上换热器上封板;15、上换热器下封板;16、上换热器翅片组;
121、第六连通通道;131、第七连通通道;132、第一通孔;141、第一开孔;151、第二开孔;
20、下换热器;201、换热器进水口;202、下换热器出水口;21、下换热器内管;22、下换热器外管;23、下换热器内上端板;24、下换热器下端板;25、下换热器外上端板;26、下换热器内上封板;27、下换热器外上封板;28、下换热器下封板;29、下换热器内翅片组;291、下换热器外翅片组;
231、第一连通通道;241、第三连通通道;242、第四连通通道;243、第五连通通道;244、卡扣;251、第二连通通道;252、第二通孔;261、第三开孔;271、第四开孔;281、第五开孔;282、第六开孔;
30、外壳;31、烟气出口;
40、气流分配板;41、气流通孔;
50、套筒;
60、翅片;61、翅片本体;62、导流板;63、阻挡板;64、烟气孔;
700、燃烧器;
80、隔板;81、卡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竖直”、“内”、“外”“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全预混冷凝换热器,是一种冷凝式换热器,冷凝式换热器中的烟气温度低于某一特定温度后,烟气中的过热水蒸气就会冷凝成液态水从而释放出汽化潜热,这部分汽化潜热得以回收利用,使得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效率提高。
具体地,参考图1-7,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包括沿轴线依次设置的上换热器10和下换热器20,烟气由上至下依次流经上换热器10和下换热器20;上换热器10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换热器出水口101和上换热器进水口102,下换热器20的下部和上部分别设置有换热器进水口201和下换热器出水口202,上换热器进水口102与下换热器出水口202连通,流质由换热器进水口201进入并由下至上依次流经下换热器出水口202、上换热器进水口102和换热器出水口101后流出。
进一步地,上换热器10包括上换热器管11和上换热器翅片组16,每个上换热器管11外均围设一上换热器翅片组16;换热器出水口101和上换热器进水口102分别连通于不同的上换热器管11上;下换热器20包括下换热器管和下换热器翅片组,每个下换热器管外均围设一下换热器翅片组;换热器进水口201和下换热器出水口202分别连通于不同的下换热器管上;具体地,参考图8,上换热器翅片组16和下换热器翅片组均包括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翅片60。
具体实施时,将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分成两个分换热器,分别为上换热器10和下换热器20,上换热器10的上换热器管11及下换热器20的下换热器管外均围设换热器翅片组,换热器翅片组包括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翅片60,翅片60可以相应地增大上换热器管11及下换热器管的换热面积,提升换热效果,且由于翅片60之间的间隔可控,因此可以将翅片60间隙在满足换热需求的情况下设置地足够大,避免烟气在翅片60之间的间隙处结垢,也就避免了间隙堵塞,确保了烟气流通通道流畅,最终确保换热器的换热效果;此外,由于换热器进水口201和换热器出水口101分别位于下换热器20的下部和上换热器10的上部,确保了要换热的流质由换热器进水口201进入后,由下至上依次流经下换热器出水口202、上换热器进水口102和换热器出水口101后流出,而高温烟气是由上至下依次流经上换热器10和下换热器20,高温烟气的流动方向与流质的流动方向完全相反,实现了对流效果,烟气由上换热器10流至下换热器20时已经有所降温,遇到未经换热的流质后可以充分冷凝,而在下换热器20中初步换热后的流质温升有限,流至上换热器10中后与未经换热仍具高温的烟气能够充分换热,大大提高了换热效率,这种上换热器10为高温换热段,下换热器20为冷凝换热段的结构设计,充分利用对流实现交叉流向换热,显著提升了换热效果。
对于上换热器10及下换热器20,上换热器管11及下换热器管外均围设一换热器翅片组,换热器翅片组包括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翅片60,翅片60可以相应地增大上换热器管11及下换热器管的换热面积,提升每个换热段的换热效果;再者,由于翅片60之间的间隔可控,因此可以将翅片60间隙在满足换热需求的情况下设置地足够大,避免烟气在翅片60之间的间隙处结垢,也就避免了间隙堵塞,确保了烟气流通通道流畅。
一实施例中,该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可为板状换热器,即上换热器管11及上换热器翅片组16均沿水平方向呈线性布置,具体数量不做限定;而下换热器管及下换热器翅片组也均沿水平方向呈线性布置,具体数量也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参考图3,全预混冷凝换热器还包括外壳30;上换热器10和下换热器20均设置在外壳30内。
本实施例中,上换热器管11绕轴线呈环形布置有多个;下换热器管绕轴线呈环形布置有多个。即该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可为圆柱型结构的换热器。具体实施时,参考图9和图10,产生高温烟气的燃烧器700放置在上换热器10环形结构的中间,高温烟气向四周扩散,由内而外流经上换热器翅片组16的翅片60后流动至上换热器10的外侧,这个过程与上换热器管11中的流质进行热交换;在外壳30的阻挡作用下烟气向下流动至下换热器20,由外至内流经下换热器翅片组的翅片60后由下换热器20的底部中心逸出,这个过程与下换热器管中的流质进行热交换。
参考图4,进一步地,外壳30的侧壁上设置烟气出口31,完成换热的烟气由烟气出口31流出全预混冷凝换热器。更进一步地,全预混冷凝换热器还包括隔板80,隔板80的上端与外壳30相连,隔板80的下端设置卡接部81,下换热器20的下部设置卡扣244,隔板80的下端通过卡接部81与卡扣244的卡接配合连接于下换热器20上;隔板80阻隔于烟气出口31与上换热器10和下换热器20之间,以使烟气先由内至外流经上换热器10,再由外至内流经下换热器20,并最终由下换热器20底部逸中心出至烟气出口31。即隔板80用于对由上换热器20逸出的烟气进行阻隔,使其不会直接由外壳30上的烟气出口31流走,而是继续进入到下换热器20参与换热,进而提高整机的换热效率。
示例地,参考图5和图7,下换热器管包括下换热器内管21和下换热器外管22,下换热器内管21绕轴线呈环形布置有多个,下换热器外管22绕轴线呈环形布置有多个,且多个下换热器外管22环设于多个下换热器内管21外。换热器进水口201连通于下换热器内管21上;下换热器出水口202连通于下换热器外管22上。
进一步地,下换热器翅片组包括下换热器内翅片组29和下换热器外翅片组291,每个下换热器内管21外均围设一下换热器内翅片组29,每个下换热器外管22外均围设一下换热器外翅片组291。具体地,下换热器内翅片组29和下换热器外翅片组291均包括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翅片60。
具体地,多个下换热器内管21依次连通形成蛇形的下换热器内水流通道,多个下换热器外管22依次连通形成蛇形的下换热器外水流通道,下换热器内水流通道与下换热器外水流通道依次连通,以实现流质由下换热器内管21到下换热器外管22的流动。
这里将下换热器管分为内外两层,位于内层的称为下换热器内管21,位于外层的称为下换热器外管22。由换热器进水口201进入的流质先进入下换热器内管21形成的下换热器内水流通道,再进入由下换热器外管22形成的下换热器外水流通道,最终由下换热器出水口202流入上换热器10;这个过程正好与烟气在下换热器20处由外至内的流动方向相反,实现交叉换热。由于烟气在下换热器20的温度与流质温差小,因此设置双层结构的下换热器管可以延长流质在低温冷凝段的停留时间,充分保证烟气与流质的充分热交换,进而保证了在低温冷凝段烟气的冷凝效果,有助于释放潜热,提升换热效率。同时,在上述内外两层管均相应的设置翅片组,同样是起到增大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的作用。
进一步地,继续参考图1-7,下换热器20还包括下换热器内上端板23、下换热器外上端板25和下换热器下端板24,下换热器内上端板23设置多个第一连通通道231,第一连通通道231连通相邻的下换热器内管21的上部,下换热器外上端板25设置多个第二连通通道251,第二连通通道251连通相邻的下换热器外管22的上部,下换热器下端板24设置多个第三连通通道241和多个第四连通通道242,第三连通通道241连通相邻的下换热器内管21的下部,第四连通通道242连通相邻的下换热器外管22的下部。下换热器内上端板23、下换热器下端板24与下换热器内管21共同形成下换热器内水流通道;下换热器外上端板25、下换热器下端板24与下换热器外管22共同形成下换热器外水流通道。可选地,卡扣244设于下端板24的外边缘处。
具体可选地,上述第一连通通道231、第二连通通道251、第三连通通道241及第四连通通道242均为在相应端板上设置的凸包结构。以下换热器内管21为例,当相邻下换热器内管21的上部或者下部均位于同一凸包内时,便实现了二者的连通。对于呈环形布置的所有下换热器内管21来说,将下换热器内上端板23的凸包和下换热器下端板24上的凸包沿环绕轴线的方向错位布置,便可以与下换热器内管21一同形成下换热器内水流通道,且该下换热器内水流通道的路径呈蛇形。即流质在下换热器内水流通道内流动的大方向是环绕轴线,同时,流质还在竖直方向上一上一下流经不同的下换热器内管21,充分保证流质可以流经每个下换热器内管21进行充分换热;例如,流质在第一个下换热器内管21内由下至向上流动,那么在相邻的下一下换热器内管21中便由上至下流动,依次类推,……最终流动路径呈蛇形。
具体实施时,相邻的下换热器内管21可以仅为相邻的两个下换热器内管21,也可以为相邻的两组下换热器内管21,每组下换热器内管21包括至少两个下换热器内管21,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1,每组下换热器内管21包括三个下换热器内管21。具体地,每组下换热器内管21内的流质的流动方向保持一致,即流质自换热器进水口201进入后,便同时进入同一组的下换热器内管21的三个管内,且始终以一组三个下换热器内管21为最小输送单元进行输送,显著增大了下换热器内水流通道所能承载的流质通量。而下换热器外水流通道的形成与下换热器内水流通道的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进一步可选地,对于下换热器外管22来说,位于同一第二连通通道251或第四连通通道242的相邻的下换热器外管22可以仅为相邻的两个下换热器外管22,也可以为相邻的两组下换热器外管22,且每组下换热器外管22包括至少两个下换热器外管22。
进一步地,下换热器下端板24还设置第五连通通道243,下换热器内水流通道和下换热器外水流通道在第五连通通道243处连通。这里的第五连通通道243同样为设于下换热器下端板24上的凸包结构。具体地,将下换热器内水流通道末端处的下换热器内管21的下部与下换热器外水流通道起始处的下换热器外管22的下部在凸包处连通,便可以实现下换热器内水流通道和下换热器外水流通道的连通,流质得以由下换热器20内层流动至下换热器20外层。
示例地,换热器进水口201开设于其中一个第三连通通道241上,进而流质可以由下至上直接进入通过该第三连通通道241连通的下换热器内管21内。
具体地,一种实施例中,下换热器内水流通道沿同一方向环绕轴线的一周设置;即下换热器内水流通道仅有一路。在另一实施例中,下换热器内水流通道分为并行的两路,以换热器进水口201为起点,沿相反的方向环绕轴线,直至在第五连通通道243处汇合;即流质自换热器进水口201进入后,分成两路,两路流质各自环绕轴线流动,再在进入下换热器外水流通到前进行汇合;如此设置可以减慢流质在下换热器内水流通道内的流动速度,确保与低温烟气的充分接触,提升换热效果。
具体实施时,下换热器内水流通道的两路设置同样可以通过下换热器内上端板23和下换热器下端板24上的凸包结构实现。具体地,在换热器进水口201处,将相邻两下换热器内管21的下部设于同一凸包内,流质同时进入两下换热器内管21并向上输送;在下换热器内上端板23上,使该两下换热器内管21的上部分别连通于两个不同的凸包,便可以将下换热器内水流通道分成两路,每一路的路径相互独立。最后,使每一路末端的下换热器内管21的下部均位于下换热器下端板24上的第五连通通道243处,便可以实现汇合。
同理,针对下换热器外水流通道来说,其也有如下的实施方式:第一种,下换热器外水流通道沿同一方向环绕轴线的一周设置。第二种,下换热器外水流通道分为并行的两路,以第五连通通道243为起点,沿相反的方向环绕轴线,直至流至下换热器出水口202处。进一步地,下换热器外水流通道不同的实施方式通过下换热器下端板24及下换热器外上端板25上的凸包结构的布置实现,与下换热器内水流通道的实现方式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具体地,多个上换热器管11依次连通形成蛇形的上换热器水流通道。上换热器水流通道的路径也呈蛇形;充分保证流质可以流经每个上换热器管11进行充分换热。同理,针对上换热器水流通道,上换热器水流通道沿同一方向环绕轴线的一周设置。或者,上换热器水流通道分为并行的两路,以上换热器进水口102为起点,沿相反的方向环绕轴线,直至在换热器出水口101处汇合;所起到的效果与下换热器内水流通道及下换热器外水流通道分两路的设置均类似。
上换热器10还包括上换热器上端板12和上换热器下端板13,上换热器上端板12设置多个第六连通通道121,第六连通通道121连通相邻的上换热器管11的上部,上换热器下端板13设置多个第七连通通道131,第七连通通道131连通相邻的上换热器管11的下部,上换热器上端板12、上换热器下端板13与上换热器管11共同形成上换热器水流通道。
进一步地,第六连通通道121和第七连通通道131为设于上换热器上端板12及上换热器下端板13上的凸包结构。与下换热器20的下换热器内水流通道和下换热器外水流通的形成方式类似,上换热器水流通道也通过设于上换热器上端板12及上换热器下端板13上的凸包结构与上换热器管11的配合实现。进一步可选地,对于上换热器管11来说,位于同一第六连通通道121或第七连通通道131的相邻的上换热器管11可以仅为相邻的两个上换热器管11,也可以为相邻的两组上换热器管11,且每组上换热器管11包括至少两个上换热器管11。
示例地,换热器出水口101设于其中一个第六连通通道121上,与该第六连通通道121连通的上换热器管11内的流质由下至上进入该第六连通通道121后由换热器出水口101流出换热器。
具体地,上换热器上端板12、上换热器下端板13和下换热器下端板24均为环形结构;燃烧器700可以通过环形的上换热器上端板12的中空部分置于上换热器10内,换热完成的烟气可以通过环形的下换热器下端板24的中空部分逸出下换热器20。
进一步地,参考图2和图3,下换热器内上端板23为圆形结构,下换热器内上端板23抵接于上换热器下端板13,并封闭上换热器下端板13的内圈。因为烟气需要先由内而外流经上换热器10,再向下流动,并由外至内流入下换热器20,因此,为了避免设于上换热器10中心的燃烧器700产生的烟气直接竖直向下逸至下换热器20,需要将环形的上换热器下端板13进行封闭。具体实施时,上述设置还可以实现下换热器内上端板23上的凸包可以凸设于上换热器10的中间空间内,进而得以压缩整个换热器的高度尺寸,提高装置紧凑性。
进一步地,参考图5,下换热器内管21向上凸出下换热器外管22;参考图3,下换热器外上端板25与上换热器下端板13在上下方向间隔设置。即下换热器外上端板25与上换热器下端板13之间存在间隙,进而进入下换热器的烟气既可以由外至内先流经下换热器外管22,再流经下换热器内管21,还可以直接由下换热器外上端板25与上换热器下端板13之间的间隙流至下换热器内管21处,提高烟气与下换热器内管21的接触时长,进而确保下换热器内管21内流质的换热效果。
参考图3、图10和图12,全预混冷凝换热器还包括环形的气流分配板40,气流分配板40设于上换热器下端板13和下换热器外上端板25之间,并环设于下换热器内管21凸出下换热器外管22的部分外。具体地,气流分配板40上开设气流通孔41,烟气可以通过气流通孔41进入到上换热器下端板13和下换热器外上端板25之间的间隙中。气流分配板40的设置能够均匀烟气的气流,使直接进入到下换热器外管22和下换热器内管21处的气流均匀分配,进而提高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对于上换热器进水口102和下换热器出水口202来说,可以直接将上换热器管11和下换热器外管22分别进行延伸;其中,上换热器管11向下延伸,上换热器管11的底端敞口,以作为上换热器进水口102;下换热器外管22向下延伸,下换热器外管22的顶端敞口,以作为下换热器出水口202;将上换热器管11与下换热器外管22进行连通,即可实现上换热器进水口102和下换热器出水口202的连通,流质可由下换热器20流至上换热器10内。
具体地,参考图6和图7,在上换热器下端板13上开设第一通孔132,布置有上换热器进水口102的上换热器管11由第一通孔132向下穿出,在下换热器外上端板25上开设第二通孔252,布置有下换热器出水口202的下换热器外管22由第二通孔252向上穿出。具体地,参考图2-7,全预混冷凝换热器还包括套筒50,套筒50设于上换热器下端板13与下换热器外上端板25之间,布置有下换热器出水口202的下换热器外管22与布置有上换热器进水口102的上换热器管11通过套筒50相连通。
具体地,上述的上换热器翅片组16、下换热器外翅片组291、下换热器内翅片组29的结构均相同,这里可以统称为翅片组。对于本实施例所述的每个翅片组来说,相邻两个翅片60之间的上下间隔可设为2mm;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相邻两盘管0.6-0.8mm的间隙设置,显著避免了间隙处结垢现象的发生。可选地,翅片材料选择不锈钢或其它耐高温耐腐的材料。
具体实施时,多个相邻的翅片组可以一体成型,以方便装配。示例地,参考图8,本实施例中,其中三个相邻的上换热器管11对应的三组上换热器翅片组16可以一体成型。参考图11,示例了另一种情况,还可以使两组相邻的下换热器内管21对应的下换热器内翅片组29一体成型,也就是六个下换热器内管21的翅片组一体成型。
对于上述至少两个翅片组一体成型的情况,为了提高高温烟气的换热效果,翅片60结构做如下设置:参考图8和图11,每个翅片60均包括片状的翅片本体61和凸设于翅片本体61上的导流板62,导流板62设于两个换热管(指上换热器管11、下换热器内管21或者下换热器外管22)之间,烟气流经导流板62时可以通过导流板62的导流作用向两侧的换热管扩散,延长烟气与换热管及翅片的接触时长。可选地,导流板62为圆形结构,或者为弧形结构。
进一步地,在翅片本体61上开设安装孔(附图未示出)和烟气孔64,换热管插设于安装孔内进行装配;而烟气孔64的设置可以方便烟气由烟气孔64向下朝下部的翅片60扩散,目的也是为了尽可能延长烟气与翅片之间的接触时长,提升换热效果。可选地,导流板62围设烟气孔64设置。进一步地,翅片本体61的外边缘还设置凸设有阻挡板63,阻挡板63设于翅片本体61位于两个换热管之间的部分,且阻挡板63的凸设方向与导流板62的相同;烟气在要逸出翅片60外边缘的时候,通过阻挡板63可以进行止挡并反向流动,回流的烟气得以再次与换热管接触完成换热,使得换热过程更加充分,提高了换热效率。
具体实施时,由于换热管与翅片60之间具有装配间隙,当相邻的两换热管通过连通通道连通时,流质会通过二者之间的间隙流出,发生漏液。因此,具体地,参考图2、3和6,上换热器10还包括上换热器上封板14和上换热器下封板15,二者均呈环形结构;上换热器上封板14上开设第一开孔141,第一开孔141的数量与上换热器管11的数量一一对应,每个第一开孔141处均设置翻边,将上换热器管11分别穿设于相应的第一开孔141后,利用翻边与上换热器管11上部的外管壁进行焊接,这样上换热器管11上部与翅片60之间的间隙便通过上换热器上封板14封堵。同理,上换热器下封板15上设置同样数量的第二开孔151,并利用设置于第二开孔151处的翻边与上换热器管11下部的外管壁进行焊接,这样上换热器管11下部与翅片60之间的间隙便通过上换热器下封板15封堵;上述设置可以确保流质不会流出上换热器水流通道。
同样地,为了避免流质由下换热器内管21与翅片60之间的间隙及下换热器外管22与翅片60之间的间隙逸出,参考图2、3和7,下换热器20还包括下换热器内上封板26、下换热器外上封板和下换热器下封板28,下换热器内上封板26、下换热器外上封板上分别开设第三开孔261和第四开孔271,下换热器下封板28设置有第五开孔281和第六开孔282,第三开孔261和第五开孔281的数量与下换热器内管21的数量一致,第四开孔271与第六开孔282的数量与下换热器外管22的数量一致。进一步地,上述每种开孔处均设置翻边,相应的封堵方式与上换热器上封板14及上换热器下封板15类似,这里不再赘述。最终,下换热器内管21的上部和下部与翅片60之间间隙分别通过下换热器内上封板26和下换热器下封板28实现,下换热器外管22的上部和下部与翅片60之间间隙分别下换热器外上封板27和下换热器下封板28实现。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器设备,其包括了上述的全预混冷凝式换热器。由于该电器设备包括了上述的全预混冷凝式换热器,所以自然也具有全预混冷凝式换热器的有益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具体内容中,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不矛盾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的具体内容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1)

1.一种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沿轴线依次设置的上换热器(10)和下换热器(20),烟气由上至下依次流经所述上换热器(10)和所述下换热器(20);所述上换热器(10)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有换热器出水口(101)和上换热器进水口(102),所述下换热器(20)的下部和上部分别设置有换热器进水口(201)和下换热器出水口(202),所述上换热器进水口(102)与所述下换热器出水口(202)连通,流质由所述换热器进水口(201)进入并由下至上依次流经所述下换热器出水口(202)、所述上换热器进水口(102)和所述换热器出水口(101)后流出;
所述上换热器(10)包括上换热器管(11)和上换热器翅片组(16),每个所述上换热器管(11)外均围设一所述上换热器翅片组(16);所述换热器出水口(101)和所述上换热器进水口(102)分别连通于不同的所述上换热器管(11)上;
所述下换热器(20)包括下换热器管和下换热器翅片组,每个所述下换热器管外均围设一所述下换热器翅片组;所述换热器进水口(201)和所述下换热器出水口(202)分别连通于不同的所述下换热器管上;
所述上换热器翅片组(16)和所述下换热器翅片组均包括沿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翅片(6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换热器管(11)绕所述轴线呈环形布置有多个;所述下换热器管绕所述轴线呈环形布置有多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换热器管包括下换热器内管(21)和下换热器外管(22),所述下换热器内管(21)绕所述轴线呈环形布置有多个,所述下换热器外管(22)绕所述轴线呈环形布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下换热器外管(22)环设于多个所述下换热器内管(21)外;所述换热器进水口(201)连通于所述下换热器内管(21)上;所述下换热器出水口(202)连通于所述下换热器外管(22)上;
多个所述下换热器内管(21)依次连通形成蛇形的下换热器内水流通道,多个所述下换热器外管(22)依次连通形成蛇形的下换热器外水流通道,所述下换热器内水流通道与所述下换热器外水流通道依次连通;
所述下换热器翅片组包括下换热器内翅片组(29)和下换热器外翅片组(291),每个所述下换热器内管(21)外均围设一所述下换热器内翅片组(29),每个所述下换热器外管(22)外均围设一所述下换热器外翅片组(29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换热器(20)还包括下换热器内上端板(23)、下换热器外上端板(25)和下换热器下端板(24),所述下换热器内上端板(23)设置多个第一连通通道(231),所述第一连通通道(231)连通相邻的所述下换热器内管(21)的上部,所述下换热器外上端板(25)设置多个第二连通通道(251),所述第二连通通道(251)连通相邻的所述下换热器外管(22)的上部,所述下换热器下端板(24)设置多个第三连通通道(241)和多个第四连通通道(242),所述第三连通通道(241)连通相邻的所述下换热器内管(21)的下部,所述第四连通通道(242)连通相邻的所述下换热器外管(22)的下部;
所述下换热器内上端板(23)、所述下换热器下端板(24)与所述下换热器内管(21)共同形成所述下换热器内水流通道;所述下换热器外上端板(25)、所述下换热器下端板(24)与所述下换热器外管(22)共同形成所述下换热器外水流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上换热器管(11)依次连通形成蛇形的上换热器水流通道;所述上换热器水流通道沿同一方向环绕所述轴线的一周设置;或
所述上换热器水流通道分为并行的两路,以所述上换热器进水口(102)为起点,沿相反的方向环绕所述轴线,直至在所述换热器出水口(101)处汇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换热器(10)还包括上换热器上端板(12)和上换热器下端板(13),所述上换热器上端板(12)设置多个第六连通通道(121),所述第六连通通道(121)连通相邻的所述上换热器管(11)的上部,所述上换热器下端板(13)设置多个第七连通通道(131),所述第七连通通道(131)连通相邻的所述上换热器管(11)的下部,所述上换热器上端板(12)、所述上换热器下端板(13)与所述上换热器管(11)共同形成所述上换热器水流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换热器上端板(12)、所述上换热器下端板(13)和所述下换热器下端板(24)均为环形结构;所述下换热器内上端板(23)抵接于所述上换热器下端板(13),并封闭所述上换热器下端板(13)的内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换热器内管(21)向上凸出所述下换热器外管(22)设置;所述下换热器外上端板(25)与所述上换热器下端板(13)在上下方向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全预混冷凝换热器还包括环形的气流分配板(40),所述气流分配板(40)设于所述上换热器下端板(13)和所述下换热器外上端板(25)之间,并环设于所述下换热器内管(21)凸出所述下换热器外管(22)的部分外。
10.根据权利要求2-9任一项所述的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全预混冷凝换热器还包括:
外壳(30),所述上换热器(10)和所述下换热器(20)均设于所述外壳(30)内,所述外壳(30)的侧壁上设置烟气出口(31);
隔板(80),所述隔板(80)的上端与所述外壳(30)相连,所述隔板(80)的下端设置卡接部(81),所述下换热器(20)的下部设置卡扣(244),所述隔板(80)的下端通过所述卡接部(81)与所述卡扣(244)的卡接配合连接于所述下换热器(20)上;所述隔板(80)阻隔于所述烟气出口(31)与所述上换热器(10)和所述下换热器(20)之间,以使烟气先由内至外流经所述上换热器(10),再由外至内流经所述下换热器(20),并最终由所述下换热器(20)底部中心逸出至所述烟气出口(31)。
11.一种电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全预混冷凝换热器。
CN202223307829.5U 2022-12-09 2022-12-09 一种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及电器设备 Active CN2191610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07829.5U CN219161046U (zh) 2022-12-09 2022-12-09 一种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及电器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07829.5U CN219161046U (zh) 2022-12-09 2022-12-09 一种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及电器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61046U true CN219161046U (zh) 2023-06-09

Family

ID=866183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07829.5U Active CN219161046U (zh) 2022-12-09 2022-12-09 一种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及电器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610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74588B (zh) 设置有热交换装置的冷凝热交换器
CN112460567B (zh) 一种同心单管圈水冷燃烧及换热的燃气锅炉
KR20110083195A (ko) 콘덴싱 보일러
CN219161046U (zh) 一种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及电器设备
WO2013172547A1 (en) Condensing heat exchanger and boiler/water hearter including the same
CN113218230A (zh) 燃气换热器、换热结构及换热翅片
US6810836B1 (en) Finned tube water heater
CN214371878U (zh) 全预混冷凝换热器及燃气热水装置
CN114577040A (zh) 一种冷却器
CN216716586U (zh) 热交换结构
CN216953551U (zh) 旋流分配板以及换热器
CN208983627U (zh) 一种换热器
KR20110084726A (ko) 응축형 열교환기의 잠열회수구조
CN220304358U (zh) 换热翅片、热交换器及燃气热水器
CN220771963U (zh) 热交换装置和燃气热水器
KR100822173B1 (ko) 보일러의 연소실 냉각구조
CN114184061B (zh) 管壳式换热器
CN216523330U (zh) 燃气换热器、换热结构及换热翅片
CN219589168U (zh) 换热器和热水器
CN218994155U (zh) X型管壳式换热器
CN217083418U (zh) 阶梯式螺旋折流板空气预热器
CN219589166U (zh) 换热器和热水器
CN210399513U (zh) 倒置燃烧热交换器
CN216080391U (zh) 一种全预混冷凝壁挂炉燃烧换热系统
CN217684978U (zh) 一种水冷式燃烧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