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784393U - 支架及纵梁 - Google Patents

支架及纵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784393U
CN217784393U CN202222182070.6U CN202222182070U CN217784393U CN 217784393 U CN217784393 U CN 217784393U CN 202222182070 U CN202222182070 U CN 202222182070U CN 217784393 U CN217784393 U CN 2177843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side plate
base
supporting part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18207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18207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7843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7843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7843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架及纵梁。支架包括:底座;支撑部,支撑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支撑部的第一端连接在底座上,线束和/或管束连设置支撑部上,支撑部相对底座具有伸展状态和折叠状态;定位结构,设置在底座和支撑部之间,定位结构用于使支撑部保持在伸展状态。采用上述结构,支撑部连接在底座上,支撑部相对底座具有伸展状态和折叠状态,支撑部处于其中一个状态时,支撑部用于支撑管束和/或线束,若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支撑部、管束和/或线束避让其他零部件时,使支撑部从其中一个状态切换至另一个状态即可;定位结构用于使支撑部保持在伸展状态,这样能够避免支撑部受到外力时从伸展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

Description

支架及纵梁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支架及纵梁。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用于车辆等设备的线束或管束支架中,管束或线束固定在支架上后,不能根据实际需要移动管束或线束在支架上的位置,导致管束或线束不能避让其他零部件,增大了安装或更换其他零部件的难度,从而提高了组装或维修车辆等设备的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提供一种支架及纵梁,能够根据需要改变管束或线束在支架上的位置,从而能够使管束或线束避让其他零部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支架,支架包括:底座;支撑部,支撑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支撑部的第一端转动连接在底座上,支撑部用于设置线束和/或管束,支撑部相对底座具有伸展状态和折叠状态;定位结构,设置在底座和支撑部之间,定位结构用于使支撑部保持在伸展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支架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固定连接在支撑部的第一端上,连接件和底座通过转轴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定位结构包括:长通孔,长通孔设置在连接件上,长通孔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长通孔的第一端靠近支撑部设置,长通孔的第二端远离支撑部设置,转轴连接在底座上,转轴穿设在长通孔内;止挡凸起,止挡凸起设置在连接件上;支撑部处于伸展状态时,且转轴位于长通孔的第一端时,止挡凸起与底座相抵接,以使支撑部保持在伸展状态;转轴位于长通孔的第二端时,止挡凸起与底座相分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件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和第三侧板,第一侧板和第三侧板相平行,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相垂直,第二侧板与支撑部固定连接;长通孔设置在第一侧板和第三侧板上,长通孔的长度方向与第二侧板相垂直;止挡凸起设置在第二侧板的靠近支撑部的第一端的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底座包括依次相连的第四侧板、第五侧板和第六侧板,第四侧板和第六侧板相平行,第四侧板与第五侧板相垂直,转轴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四侧板和第六侧板上;支撑部处于伸展状态时,且转轴位于长通孔的第一端时,止挡凸起与第五侧板相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支撑部为板状结构,支撑部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底座转动连接在支撑部的第一侧面,管束和/或线束设置在支撑部的第二侧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支撑部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凸起和第二限位凸起,管束和/或线束设置在第一限位凸起和第二限位凸起之间,第一限位凸起位于支撑部的第一端,第二限位凸起位于支撑部的第二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支撑部的第二侧面的两侧均设置有过渡面,过渡面的一侧与支撑部的第二侧面平滑连接,过渡面的另一侧位于支撑部的第二侧面的靠近支撑部的第一侧面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支撑部上设置有两个固定通孔,扎带穿设在两个固定通孔内,以将管束和/或线束固定在支撑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纵梁,包括纵梁本体和上述支架,底座固定连接在纵梁本体上,纵梁本体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七侧板、第八侧板和第九侧板,第七侧板和第九侧板位于第八侧板的同一侧,底座固定连接在第八侧板的内侧壁上,支撑部相对底座处于伸展状态时,管束和/或线束位于支撑部与第七侧板的内侧壁之间。
上述支架,支撑部的第一端转动连接在底座上,线束和/或管束设置在支撑部上,支撑部相对底座具有伸展状态和折叠状态,支撑部处于伸展状态时支撑部用于支撑线束和/或管束,定位结构用于使支撑部保持在伸展状态。采用上述结构,支撑部处于伸展状态时,支撑部用于支撑管束和/或线束,若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支撑部、管束和/或线束避让其他零部件时,使支撑部从伸展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即可,操作简单快速,支架的应用范围广;定位结构用于使支撑部保持在伸展状态,这样能够避免支撑部受到外力时从伸展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提高了支撑部处于伸展状态时的结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线束和管束的结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支撑部处于伸展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支撑部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爆炸图;
图4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纵梁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中包含以下附图标记:
10、底座;11、第四侧板;12、第五侧板;13、第六侧板;
20、支撑部;21、支撑部的第一端;22、支撑部的第二端;23、支撑部的第一侧面;24、支撑部的第二侧面;241、第一限位凸起;242、第二限位凸起;243、过渡面;25、固定通孔;
30、定位结构;31、长通孔;311、长通孔的第一端;312、长通孔的第二端;32、止挡凸起;
40、连接件;41、第一侧板;42、第二侧板;43、第三侧板;
50、转轴;
60、纵梁本体;61、第七侧板;62、第八侧板;63、第九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支架,支架包括底座10、支撑部20和定位结构30。支撑部2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支撑部的第一端21转动连接在底座10上,支撑部20用于设置线束和/或管束。底座10固定在线束或管束所在的位置,支撑部20用于支撑和固定线束和管束。支撑部20相对底座10具有伸展状态和折叠状态。定位结构30设置在底座10和支撑部20之间,定位结构30用于使支撑部20保持在伸展状态。一般地,支撑部20处于伸展状态时,支撑部20支撑管束和线束,支撑部20处于折叠状态时,支撑部20、线束和管束避让其他零部件。上述支架可用于汽车等设备上,支撑部20处于伸展状态时,支撑部20用于支撑线束和/或管束,若在安装其他零部件过程中,线束或管束与其他零部件相干扰,则可使支撑部20处于折叠状态,以便于安装其他零部件,待安装完成后通过定位结构30使支撑部20保持在伸展状态。支撑部20转动连接在底座10上,这样支撑部20相对底座10折叠或伸展时,支撑部20和底座10之间的结构稳定性较好。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撑部20处于折叠状态时,底座10和支撑部20对管束和线束进行支撑。若安装其他零部件过程中,需要管束和线束避让时,可使支撑部20从折叠状态切换至伸展状态。
上述支架,支撑部的第一端21转动连接在底座10上,线束和/或管束设置在支撑部20上,支撑部20相对底座10具有伸展状态和折叠状态,支撑部20处于伸展状态时支撑部20用于支撑线束和/或管束,定位结构30用于使支撑部20保持在伸展状态。采用上述结构,支撑部20连接在底座10上,支撑部20相对底座10具有伸展状态和折叠状态,支撑部20处于伸展状态时,支撑部20用于支撑管束和/或线束,若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支撑部20、管束和/或线束避让其他零部件时,使支撑部20从其中伸展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即可,操作简单快速,支架的应用范围广;定位结构30用于使支撑部20保持在伸展状态,这样能够避免支撑部20受到外力时从伸展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提高了支撑部20处于伸展状态时的结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线束和管束的结构稳定性。
参阅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支架还包括连接件40,连接件40固定连接在支撑部的第一端21上,连接件40和底座10通过转轴50转动连接。连接件40用于连接支撑部20和底座10。采用上述结构,支撑部20和连接件40绕转轴50转动,以实现支撑部20在伸展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这样支撑部20、连接件40和底座10之间的结构稳定性较好。
参阅图3,在一实施例中,定位结构30包括长通孔31和止挡凸起32。长通孔31设置在连接件40上,长通孔3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长通孔的第一端311靠近支撑部20设置,长通孔的第二端312远离支撑部20设置,转轴50连接在底座10上,转轴50穿设在长通孔31内;止挡凸起32设置在连接件40上;转轴50位于长通孔的第一端311时,止挡凸起32与底座10相抵接,以使支撑部20保持伸展状态;转轴50位于长通孔的第二端312时,止挡凸起32与底座10相分离。实际操作时,当支撑部20和连接件40绕转轴50转动时,使转轴50处于长通孔的第二端312;当支撑部20处于伸展状态时,使转轴50移至长通孔的第一端311。止挡凸起32与底座10相抵接时,连接件40不能绕转轴50转动,这样使支撑部20保持在伸展状态。止挡凸起32与底座10分离时,连接件40可绕转轴50转动,这样支撑部20可在伸展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切换。具体操作时,可人工移动支撑部20和连接件40,以使转轴50在长通孔的第一端311和长通孔的第二端312之间移动。采用上述结构,定位结构30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可选地,支撑部20为板状结构,长通孔31的长度方向与支撑部20相垂直。可选地,止挡凸起32为长条状,止挡凸起32的沿长度方向延伸的侧面与底座10相抵接,以增加止挡凸起32与底座10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底座10与止挡凸起32相接触处承受外力的能力,进而提高支撑部20处于伸展状态时支撑部20承受外力的能力。
参阅图3,在一实施例中,连接件40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侧板41、第二侧板42和第三侧板43,第一侧板41和第三侧板43相平行,第一侧板41与第二侧板42相垂直,第二侧板42与支撑部20固定连接;长通孔31设置在第一侧板41和第三侧板43上,长通孔31的长度方向与第二侧板42相垂直;止挡凸起32设置在第二侧板42的靠近支撑部的第一端21的一端。采用上述结构,连接件40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第二侧板42与支撑部20可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支撑部20可为板状结构,第二侧板42与支撑部20相平行,以增加第二侧板42与支撑部20的连接面积,进而提高第二侧板42与支撑部20之间的结构稳定性。
参阅图3,在一实施例中,底座10包括依次相连的第四侧板11、第五侧板12和第六侧板13,第四侧板11和第六侧板13相平行,第四侧板11与第五侧板12相垂直,转轴5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第四侧板11和第六侧板13上;支撑部20处于伸展状态时,且转轴50位于长通孔的第一端311时,止挡凸起32与第五侧板12相抵接。采用上述结构,当支撑部2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侧板41、第三侧板43、第四侧板11和第六侧板13相重叠,这样可缩小支撑部20与底座10之间的距离,从而使支撑部20处于折叠状态时支架占用的空间较小。
参阅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支撑部20为板状结构,支撑部2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管束和/或线束设置在支撑部的第二侧面24。这样支撑部20的体积较小,且支撑部的第二侧面24面积较大,从而能够较稳定地支撑管束和/或线束。底座10转动连接在支撑部的第一侧面23,即连接件40设置在支撑部的第一侧面23,具体地,连接件40的第二侧板42固定连接在支撑部的第一侧面23。
参阅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支撑部20上设置有两个固定通孔25,扎带穿设在两个固定通孔25内,以将管束和/或线束固定在支撑部20上。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结构简单,且可使管束或线束稳定地固定在支撑部20上。扎带也可为其他带状连接件。
参阅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支撑部的第二侧面24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凸起241和第二限位凸起242,管束和/或线束设置在第一限位凸起241和第二限位凸起242之间,第一限位凸起241位于支撑部的第一端21,第二限位凸起242位于支撑部的第二端22。如此设置,可避免管束或线束脱离支撑部的第二侧面24,从而能够使管束或线束稳定地连接在支撑部上。第一限位凸起241可由支撑部的第一端21的端部弯折形成,第二限位凸起242可由支撑部的第二端22的端部弯折形成,这样结构简单,且方便了第一限位凸起241和第二限位凸起242的加工。
参阅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支撑部的第二侧面24的两侧均设置有过渡面243,过渡面243的一侧与支撑部的第二侧面24平滑连接,过渡面243的另一侧位于支撑部的第二侧面24的靠近支撑部的第一侧面23的一侧。若支撑部的第二侧面24的两侧具有拐角,则管束或线束与支撑部的第二侧面24的两侧相接触的部分易被磨损,造成管束或线束的故障率较高;设置过渡面243,过渡面243与支撑部的第二侧面24的两侧平滑过渡,这样能够避免管束或线束被磨损,降低了管束或线束的故障率。可选地,过渡面243为弧面。可选地,支撑部20的两侧设置有弧形结构,弧形结构的一侧面为过渡面243。
参阅图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纵梁,包括纵梁本体60和上述支架,底座10固定连接在纵梁本体60上,纵梁本体60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七侧板61、第八侧板62和第九侧板63,第七侧板61和第九侧板63位于第八侧板62的同一侧,底座10固定连接在第八侧板62的内侧壁上,支撑部20相对底座10处于伸展状态时,管束和/或线束位于支撑部20与第七侧板61的内侧壁之间。第七侧板61的内侧壁为纵梁本体60的上翼面,第九侧板63的内侧壁为纵梁本体60的下翼面。采用上述结构,支撑部20位于上翼面和下翼面之间,管束和/或线束位于纵梁本体60的上翼面和支撑部20之间,这样管束和/或线束不会影响位于纵梁上翼面上方或纵梁下翼面下方的零部件的安装。且支撑部20相对底座10具有折叠状态和伸展状态,支撑部20处于伸展状态时支撑部20支撑管束和/或线束,支撑部20处折叠状态时,支撑部20、管束和线束能够避让其他零部件,方便了其他零部件的安装。上述纵梁可应用于客车、家用车、货运车等车辆中。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包括:
底座(10);
支撑部(20),所述支撑部(2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支撑部的第一端(21)转动连接在所述底座(10)上,所述支撑部(20)用于设置线束和/或管束,所述支撑部(20)相对所述底座(10)具有伸展状态和折叠状态;
定位结构(30),设置在所述底座(10)和所述支撑部(20)之间,所述定位结构(30)用于使所述支撑部(20)保持在伸展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连接件(40),所述连接件(40)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部的第一端(21)上,所述连接件(40)和所述底座(10)通过转轴(50)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30)包括:
长通孔(31),所述长通孔(31)设置在所述连接件(40)上,所述长通孔(31)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长通孔的第一端(311)靠近所述支撑部(20)设置,所述长通孔的第二端(312)远离所述支撑部(20)设置,所述转轴(50)连接在所述底座(10)上,所述转轴(50)穿设在所述长通孔(31)内;
止挡凸起(32),所述止挡凸起(32)设置在所述连接件(40)上;所述支撑部(20)处于伸展状态时,且所述转轴(50)位于所述长通孔的第一端(311)时,所述止挡凸起(32)与所述底座(10)相抵接,以使所述支撑部(20)保持在伸展状态;所述转轴(50)位于所述长通孔的第二端(312)时,所述止挡凸起(32)与所述底座(10)相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40)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侧板(41)、第二侧板(42)和第三侧板(43),所述第一侧板(41)和所述第三侧板(43)相平行,所述第一侧板(41)与所述第二侧板(42)相垂直,所述第二侧板(42)与所述支撑部(20)固定连接;所述长通孔(31)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41)和第三侧板(43)上,所述长通孔(31)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二侧板(42)相垂直;所述止挡凸起(32)设置在所述第二侧板(42)的靠近所述支撑部的第一端(21)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0)包括依次相连的第四侧板(11)、第五侧板(12)和第六侧板(13),所述第四侧板(11)和所述第六侧板(13)相平行,所述第四侧板(11)与所述第五侧板(12)相垂直,所述转轴(5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四侧板(11)和所述第六侧板(13)上;所述支撑部(20)处于伸展状态时,且所述转轴(50)位于所述长通孔的第一端(311)时,所述止挡凸起(32)与所述第五侧板(12)相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20)为板状结构,所述支撑部(2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底座(10)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撑部的第一侧面(23),所述管束和/或所述线束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第二侧面(2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的第二侧面(24)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凸起(241)和第二限位凸起(242),所述管束和/或所述线束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凸起(241)和所述第二限位凸起(242)之间,所述第一限位凸起(241)位于所述支撑部的第一端(21),所述第二限位凸起(242)位于所述支撑部的第二端(22)。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的第二侧面(24)的两侧均设置有过渡面(243),所述过渡面(243)的一侧与所述支撑部的第二侧面(24)平滑连接,所述过渡面(243)的另一侧位于所述支撑部的第二侧面(24)的靠近所述支撑部的第一侧面(23)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20)上设置有两个固定通孔(25),扎带穿设在两个所述固定通孔(25)内,以将所述管束和/或所述线束固定在所述支撑部(20)上。
10.一种纵梁,其特征在于,包括纵梁本体(60)和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架,所述底座(10)固定连接在所述纵梁本体(60)上,所述纵梁本体(60)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七侧板(61)、第八侧板(62)和第九侧板(63),所述第七侧板(61)和所述第九侧板(63)位于所述第八侧板(62)的同一侧,所述底座(10)固定连接在所述第八侧板(62)的内侧壁上,所述支撑部(20)相对所述底座(10)处于伸展状态时,所述管束和/或所述线束位于所述支撑部(20)与所述第七侧板(61)的内侧壁之间。
CN202222182070.6U 2022-08-18 2022-08-18 支架及纵梁 Active CN2177843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82070.6U CN217784393U (zh) 2022-08-18 2022-08-18 支架及纵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182070.6U CN217784393U (zh) 2022-08-18 2022-08-18 支架及纵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784393U true CN217784393U (zh) 2022-11-11

Family

ID=839061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182070.6U Active CN217784393U (zh) 2022-08-18 2022-08-18 支架及纵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7843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55037B2 (en) Support assembly with a support member and a track assembly
US9227671B2 (en) Vehicle instrument panel reinforcement
BRPI0710790A2 (pt) barra estabilizadora para um veìculo
CN217784393U (zh) 支架及纵梁
US20220173556A1 (en) Bus bar and wire harness
CN111186397A (zh) 一种多股线束装置及其安装组件和安装结构
CN217788730U (zh) 汇流排支架、汇流排组件及电池装置
JP4855879B2 (ja) コネクタホルダ
JP6554231B2 (ja) 折り畳み式フレーム及び折り畳み車
CN213973881U (zh) 一种线束固定结构及汽车
CN210116464U (zh) 车身及车辆
CN220483425U (zh) Ccb安装支架、车身结构及车辆
CN214499570U (zh) 支架装配结构及风扇
CN212295045U (zh) 龙骨连接构件及龙骨结构
CN220594716U (zh) 一种车辆座椅支架结构
CN219164138U (zh) 线束固定装置
CN217753885U (zh) 三段式车架结构及汽车
CN210062888U (zh) 用于车辆的线束固定装置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20682302U (zh) 一种多通道线束支架
CN220510300U (zh) 电路板接线组件及电气设备
CN219013083U (zh) 组装式晾衣架及其连接部件
CN216659767U (zh) 折叠臂及车用校准装置
JP2014170646A (ja) 端子とバスバーの接続構造
CN220483410U (zh) 车架与车身的连接结构以及车辆
CN210083346U (zh) 一种仪表台管梁总成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