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90804U - 一种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90804U
CN217690804U CN202220897853.XU CN202220897853U CN217690804U CN 217690804 U CN217690804 U CN 217690804U CN 202220897853 U CN202220897853 U CN 202220897853U CN 217690804 U CN217690804 U CN 2176908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sitive
capacitor
negative
negative electrode
plastic pack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9785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伟
何东石
张小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oqing Beryl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aoqing Beryl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oqing Beryl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aoqing Beryl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9785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908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908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908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包括:叠片,包括多个电容器单片,每一电容器单片具有窄片状正极端和宽片状负极端;正导电部和负导电部,其分别形成在叠片的正极侧和负极侧;连接箔,其分别连接在正导电部和负导电部;塑封体,连接箔的自由端露出塑封体的左右两侧;正极片和负极片,其分别设置在塑封体的左右两侧,且与连接箔的自由端连接;正极片和负极片的上下两端均分别延伸至塑封体的上侧和下侧,作为SMT贴装侧。本实用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的上下两侧均可以直接作为SMT贴装侧,具体使用时,即可进行双面测试编带和贴装,无需进行调正可直接测试编带和贴装,提升测试编带和贴装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容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
背景技术
片状叠层固态电容器是以具有高电导率的导电聚合物材料作为固体电解质的新型片式电子元件产品其具有体积更小、性能更好、宽温、长寿命、高可靠性和高环保等诸多优点,适用于电子产品小型化、高频化、高速化、高可靠、高环保的发展趋势和SMT(SurfaceMount Technology,表面贴装技术)要求。
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8173426U公开的一种耐湿性叠层固态铝电解电容器,包括多片堆叠的单片、以及电连接于单片上的正极引出端子和负极引出端子,每片单片包括正极端、负极端及位于正极端和负极端之间的屏蔽胶线;各片单片的负极端相连在一起并与负极引出端子连接;各片单片的正极端相连在一起并与正极引出端子连接。又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7409387U公开的一种低ESR的聚合物片式叠层固体铝电解电容器,包括引线端子、塑封料和若干叠层芯子,所述叠层芯子由内而外依次包括铝、氧化铝电介质层、导电高分子固体电解质层、含碳阴极层和含银阴极层;所述引线端子单侧的所述叠层芯子为两层或两层以上时,各所述含银阴极层底部共同设有底部金属导电材料层。但是,包括上述两个技术方案的现有技术中,片状电容器均为单面引出电极方式,即片状电容器的下侧引出正负极,作为SMT贴装侧,但是产品测试时需要先调整为正面后再进行测试编带,测试编带效率较低,且产品编带编反后需要人工调正,生产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一种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其包括:
叠片,其包括堆叠设置的多个电容器单片,每一所述电容器单片具有窄片状正极端和宽片状负极端;上下相邻的电容器单片的宽片状负极端通过导电粘电性连接;
正导电部和负导电部,其分别形成在所述叠片的正极侧和负极侧;
连接箔,其分别连接在所述正导电部和负导电部并朝向所述叠片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自由端;
塑封体,其包裹住所述叠片、正导电部、负导电部及连接箔,所述连接箔的自由端露出所述塑封体的左右两侧;
正极片和负极片,其分别设置在所述塑封体的左右两侧,且与所述连接箔的自由端连接以分别电性连接所述正导电部和负导电部;
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的上下两端均分别延伸至所述塑封体的上侧和下侧,作为SMT贴装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的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电容器长度方向上,所述窄片状正极端的长度为0~0.1mm。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的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电容器宽度方向上,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的宽度小于所述塑封体的宽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的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电容器宽度方向上,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的边缘距离同一侧的所述塑封体边缘0.2~1mm。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的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电容器长度方向上,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位于所述塑封体上下侧的长度为0.5~2mm。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的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通过镀膜工艺形成在所述塑封体上。
一种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其包括:
叠片,其包括堆叠设置的多个电容器单片,每一所述电容器单片具有窄片状正极端和宽片状负极端;上下相邻的电容器单片的宽片状负极端通过导电粘电性连接;
正极体和负极体,其分别形成在所述叠片的正极侧和负极侧;
封装体,其从前后上下四侧包裹住所述叠片和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正极体和负极体连接;
所述正极体和负极体的上下两侧均作为SMT贴装侧。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的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电容器长度方向上,所述窄片状正极端的长度为0~0.1mm。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的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电容器宽度方向上,所述正极体和负极体的宽度均小于所述封装体的宽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的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电容器长度方向上,所述正极体和负极体的长度为0.5~1.2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的位于所述塑封体的上下两侧的正极片和负极片或者位于所述封装体左右两侧的正极体和负极体,它们的上下两侧均可以直接作为SMT贴装侧,具体使用时,即可进行双面测试编带和贴装,无需进行调正可直接测试编带和贴装,提升测试编带和贴装效率。
将现有技术具备焊接区域的宽片状正极端设计为窄片状正极端,其没有了焊接区域,可在原有体积下进一步增加宽片状负极端的有效面积,有利于提升容量,降低层数数量。
通过窄片状正极端与正极片和负极片或正极体和负极体的相互配合构成的引出结构,替代了现有框架式引出结构(可参考背景技术中的两件专利的附图),封装后电容器整体外形美观,而且没有折弯成型存在的引脚断裂和脱焊风险,也无须进行成型和折弯,不会造成电容器漏电流变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中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个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一种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的结构示意图;a轴对应长度方向,b轴对应宽度方向,c轴对应高度方向;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图2中A-A处的剖视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一种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的结构示意图,隐藏了正极片和负极片;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一种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的结构示意图,隐藏了正极片、负极片和塑封体;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叠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单片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一种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的结构示意图;a轴对应长度方向,b轴对应宽度方向,c轴对应高度方向;
图9为图8的俯视图;
图10为图8中B-B处的剖视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一种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的结构示意图,隐藏了封装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因此,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和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本实用新型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的实施例1:
请参考图1-7,其示出了一种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
具体地,所述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包括:
叠片1,其包括堆叠设置的多个电容器单片11,每一所述电容器单片11具有表面形成有介质层的阀金属片111,所述阀金属片111上设置绝缘隔离胶1111以划分出宽片状正极区1112和宽片状负极区1113,在所述负极区1113上依次形成有导电聚合物层112、导电石墨层113和导电银层114以获得宽片状负极端115,对所述正极区1112进行适当裁切后获得窄片状正极端116;堆叠时,上下相邻的电容器单片11的宽片状负极端115对齐且通过导电粘14电性连接,窄片状正极端116对齐设置但之间不电性连接;
正导电部2和负导电部3,其分别覆盖形成在所述叠片1的正极侧12和负极侧13,以分别电性连接所述窄片状正极端116和宽状片负极端115;
连接箔4,其分别连接在所述正导电部2和负导电部3并朝向所述叠片1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自由端;
塑封体5,其包裹住所述叠片1、正导电部2、负导电部3及连接箔4,所述连接箔4的自由端露出所述塑封体5的左右两侧51、52;
正极片6和负极片7,其分别设置覆盖在所述塑封体5的左右两侧,且与所述连接箔4的自由端电性连接以分别连接所述正导电部2和负导电部3,如此,所述正极片6通过连接箔4经正导电部2与所述窄片状正极端116电性连接,所述负极片7通过连接箔4经负导电部3与所述宽状片负极端115电性连接;
所述正极片6和负极片7的上下两端均分别延伸至所述塑封体5的上侧53和下侧54,作为SMT贴装侧。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7,电容器长度方向上,所述窄片状正极端116的长度a1为0~0.1mm,即为无焊接区域的正极端116,取代了传统正极端116的焊接区域,如此可以增加了负极端115的有效利用面积,用以提升容量,也避免了焊接存在的虚焊隐患。
进一步地,所述正导电部2和负导电部3的材料为导电银浆,但不局限于此。具体实现时,将所述连接箔4插接在所述导电银浆涂层上,然后固化即可。
所述连接箔4的材质选自金箔、银箔、铜箔、锡箔、锌箔中的一种,但并不局限于此。
本实施例片状固态电容器,位于所述塑封体5的上下两侧51、52的正极片6和负极片7,上下两侧均可以直接作为SMT贴装侧,具体使用时,即可进行双面测试编带和贴装,无需进行调正可直接测试编带和贴装,提升测试编带和贴装效率。
将现有技术具备焊接区域的宽片状正极端设计为窄片状正极端116,其没有了焊接区域,可在原有体积下进一步增加宽片状负极端115的有效面积,有利于提升容量,降低层数数量。
本实用新型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的实施例2:
作为实施例1的进一步优化,请参考图1、2,电容器宽度方向上,所述正极片6和负极片7的宽度b2小于所述塑封体5的宽度b3。优选地,电容器宽度方向上,所述正极片6和负极片7的边缘距离同一侧的所述塑封体5边缘0.2~1mm。
在宽度方向距离塑封体5两侧有非覆盖区域,可防止电容器之间爬锡和锡须引起的电路短路。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在电容器长度方向上,所述正极片6和负极片7位于所述塑封体5上下侧51、52的长度a2为0.5~2mm。
所述正极片6和负极片7的材质选自镍、锡、金、银中的至少一种。高度方向上,所述正极片6和负极片7的高度c2选自0.003mm~0.01mm,如图1所示。
进一步地,所述正极片6和负极片7通过镀膜工艺形成在所述塑封体5上,即可直接形成在所述塑封体5的左右两侧和上下两侧,无需折弯成型步骤,即不折弯成型造成的引脚断裂和脱焊风险,也不会造成电容器漏电流变大。
塑封体5为规则的矩形体,整体外形美观,没有如背景技术中的两件专利的附图左右两侧的脱模角,不仅取代传统的包封技术,而且增加了塑封体5的实际有效面积,有利于提升容量进而降低堆叠层数或不降低层数而增加塑封体5有效保护壁厚,有利于生产耐高温可靠性产品。
本实用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的实施例3:
请参考图8-11,其示出了一种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
具体地,所述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包括:
叠片1,其包括堆叠设置的多个电容器单片11,每一所述电容器单片11具有表面形成有介质层的阀金属片111,所述阀金属片111上设置绝缘隔离胶1111以划分出宽片状正极区1112和宽片状负极区1113,在所述负极区1113上依次形成有导电聚合物层112、导电石墨层113和导电银层114以获得宽片状负极端115,对所述正极区1112进行适当裁切后获得窄片状正极端116;堆叠时,上下相邻的电容器单片11的宽片状负极端115对齐且通过导电粘14电性连接,窄片状正极端116对齐设置但之间不电性连接;
正极体8和负极体9,其分别覆盖形成在所述叠片1的正极侧12和负极侧13,以分别电性连接所述窄片状正极端116和宽状片负极端115;
封装体10,其从前后上下四侧101、102、103、104包裹住所述叠片1和左右两侧105、106分别与所述正极体8和负极体9连接;
所述正极体8和负极体9的上下两侧均作为SMT贴装侧。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0,电容器长度方向上,所述窄片状正极端116的长度a1为0~0.1mm,即为无焊接区域的正极端116,取代了传统正极端116的焊接区域,如此可以增加了负极端115的有效利用面积,用以提升容量,也避免了焊接存在的虚焊隐患。
本实施例片状固态电容器,位于所述封装体10的左右两侧的正极体8和负极体9,其上下两侧均可以直接作为SMT贴装侧,具体使用时,即可进行双面测试编带和贴装,无需进行调正可直接测试编带和贴装,提升测试编带和贴装效率。
将现有技术具备焊接区域的宽片状正极端设计为窄片状正极端116,其没有了焊接区域,可在原有体积下进一步增加宽片状负极端115的有效面积,有利于提升容量,降低层数数量。
本实用新型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的实施例4:
作为实施例3的进一步优化,请参考图8,电容器宽度方向上,所述正极体8和负极体9的宽度b4均小于所述封装体10的宽度b5。优选地,电容器宽度方向上,所述正极片6和负极片7的边缘距离同一侧的所述封装体10边缘0.2~1mm。
在宽度方向距离封装体10两侧有非覆盖区域,可防止电容器之间爬锡和锡须引起的电路短路。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8,电容器长度方向上,所述正极体8和负极体9的长度a4为0.5~1.2mm,有利于后续SMT贴装。
进一步地,电容器高度方向上,所述正极体8和负极体9的高度c4可以与所述封装体10的高度c5相等,即所述正极体8和负极体9的上下表面均与所述封装体10的上下表面齐平,也可以低于所述封装体10的高度c5。
封装体10为规则的矩形体,整体外形美观,没有如背景技术中的两件专利的附图左右两侧的脱模角,不仅取代传统的包封技术,而且增加了塑封体5的实际有效面积,有利于提升容量进而降低堆叠层数或不降低层数而增加塑封体5有效保护壁厚,有利于生产耐高温可靠性产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显然,以上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而言,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具体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效替换。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在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叠片,其包括堆叠设置的多个电容器单片,每一所述电容器单片具有窄片状正极端和宽片状负极端;上下相邻的电容器单片的宽片状负极端通过导电粘电性连接;
正导电部和负导电部,其分别形成在所述叠片的正极侧和负极侧;
连接箔,其分别连接在所述正导电部和负导电部并朝向所述叠片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自由端;
塑封体,其包裹住所述叠片、正导电部、负导电部及连接箔,所述连接箔的自由端露出所述塑封体的左右两侧;
正极片和负极片,其分别设置在所述塑封体的左右两侧,且与所述连接箔的自由端连接以分别电性连接所述正导电部和负导电部;
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的上下两端均分别延伸至所述塑封体的上侧和下侧,作为SMT贴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其特征在于,电容器长度方向上,所述窄片状正极端的长度为0~0.1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其特征在于,电容器宽度方向上,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的宽度小于所述塑封体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其特征在于,电容器宽度方向上,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的边缘距离同一侧的所述塑封体边缘0.2~1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其特征在于,电容器长度方向上,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位于所述塑封体上下侧的长度为0.5~2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通过镀膜工艺形成在所述塑封体上。
7.一种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叠片,其包括堆叠设置的多个电容器单片,每一所述电容器单片具有窄片状正极端和宽片状负极端;上下相邻的电容器单片的宽片状负极端通过导电粘电性连接;
正极体和负极体,其分别形成在所述叠片的正极侧和负极侧;
封装体,其从前后上下四侧包裹住所述叠片和左右两侧分别与所述正极体和负极体连接;
所述正极体和负极体的上下两侧均作为SMT贴装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其特征在于,电容器长度方向上,所述窄片状正极端的长度为0~0.1mm。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其特征在于,电容器宽度方向上,所述正极体和负极体的宽度均小于所述封装体的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其特征在于,电容器长度方向上,所述正极体和负极体的长度为0.5~1.2mm。
CN202220897853.XU 2022-04-18 2022-04-18 一种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 Active CN2176908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97853.XU CN217690804U (zh) 2022-04-18 2022-04-18 一种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97853.XU CN217690804U (zh) 2022-04-18 2022-04-18 一种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90804U true CN217690804U (zh) 2022-10-28

Family

ID=83735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97853.XU Active CN217690804U (zh) 2022-04-18 2022-04-18 一种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908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400556B1 (en) Solid electrolytic capacitor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01329950A (zh) 一种多层迭合固态电解电容器
EP1415313B1 (en) Stacked capacitor with aluminium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conductive polymer
TWI502611B (zh) 用於降低等效串聯電阻的固態電解電容器封裝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CN110853920A (zh) 固态钽电容器及其制作工艺
CN102270536A (zh) 底面电极型固体电解叠层电容器及其安装体
CN100377268C (zh) 固体电解电容及其制造方法
JP2003332173A (ja) コンデンサ素子、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およびコンデンサ内蔵基板
CN217690804U (zh) 一种新型片状固态电容器
CN109637811B (zh) 一种超薄型聚合物片式叠层固体铝电解电容器及制备方法
EP4266336A1 (en) Substrate-type multi-layer polymer capacitor (mlpc) having electroplated terminal structure
CN101329953A (zh) 一种多层固态电解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CN218038871U (zh) 一种叠层电容器用电极引出结构及叠层电容器
CN114203450A (zh) 一种叠层型固态铝电解电容器及其制备方法
US9214284B2 (en) Decoupling device with three-dimensional lead fram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TWI616914B (zh) 堆疊型固態電解電容器封裝結構及其製作方法
CN201893242U (zh) 具有多端产品引出脚的堆叠式固态电解电容器
CN112687471B (zh) 一种表面安装型固态铝电解电容器及其制备方法
JP2009123938A5 (zh)
CN216212915U (zh) 端电极片式固体电解质钽电容器
CN217333845U (zh) 一种mlpc基板式电镀端子结构电容器
JP2007059854A (ja) 固体電解コンデンサ
CN220367816U (zh) 一种叠层铝电容器
CN212230264U (zh) 堆叠型电容器
CN114639548B (zh) 一种mlpc基板式电镀端子结构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