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49530U - 顶盖支撑横梁和具有其的车身、汽车 - Google Patents

顶盖支撑横梁和具有其的车身、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49530U
CN217649530U CN202221833277.9U CN202221833277U CN217649530U CN 217649530 U CN217649530 U CN 217649530U CN 202221833277 U CN202221833277 U CN 202221833277U CN 217649530 U CN217649530 U CN 2176495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beam
supporting beam
adjacent
roof
leg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83327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德隆
孟向伟
崔伟坤
冯娟
于殿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83327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495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495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495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顶盖支撑横梁和具有其的车身、汽车,顶盖支撑横梁包括:横梁本体;横梁本体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多个第一连接支腿和多个第二连接支腿,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支腿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相邻的两个第二连接支腿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支撑横梁,通过设置多个第一连接支腿和多个第二连接支腿,可以增加顶盖支撑横梁的传力路径,使得顶盖支撑横梁传力更加稳定,顶盖支撑横梁的抗扭转变形性能也得到了增强;相邻的第一连接支腿和相邻的第二连接支腿均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这样,可以增加横梁本体端部横向的连接距离,从而使顶盖支撑横梁的安装更加牢固和稳定,进而更好的对车内的乘客进行保护。

Description

顶盖支撑横梁和具有其的车身、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顶盖支撑横梁和具有其的车身、汽车。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为提高车辆顶盖应对侧碰能力,会在车辆顶盖上安装顶盖支撑横梁,但,相关技术的顶盖支撑横梁在受到外部冲击时容易扭曲变形,抗扭转变形性能和支撑性较差,车辆碰撞时车内的乘客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顶盖支撑横梁,其具有多条传力路径,传力稳定,且横梁与侧围搭接面X向距离较长,顶盖总成及顶盖横梁自身的抗扭转变形性能较强,能够较好的保护车内乘客。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支撑横梁包括:横梁本体;横梁本体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多个第一连接支腿和多个第二连接支腿,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支腿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相邻的两个第二连接支腿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支撑横梁,通过设置多个第一连接支腿和多个第二连接支腿,可以增加顶盖支撑横梁的传力路径,使得顶盖支撑横梁传力更加稳定,支撑性得到加强,整体更加稳固不易变形,顶盖支撑横梁的抗扭转变形性能也得到了增强;相邻的第一连接支腿和相邻的第二连接支腿均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这样,可以增加横梁本体端部横向的连接距离,使得顶盖支撑横梁在与侧围搭接面进行搭接时,搭接的距离更长,从而使顶盖支撑横梁的安装更加牢固和稳定,能够在受到侧碰时,不会轻易脱落变形,进而更好的对车内的乘客进行保护。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顶盖支撑横梁,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梁本体上形成有沿所述横梁本体长度方向延伸的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有多个,其中,每个加强筋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支腿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连接支腿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加强筋与多个所述第一连接支腿一一对应,多个所述加强筋与多个所述第二连接支腿一一对应。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加强筋沿所述横梁本体的宽度方向间隔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由所述横梁本体冲压形成,每个所述加强筋上均具有多个通孔,多个所述通孔沿所述加强筋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支腿之间和相邻的两个第二连接支腿之间均具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上具有冲压形成的第一加强凸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横梁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均形成有多个第二加强凸筋,所述第二加强凸筋由所述横梁本体冲压形成,多个所述第二加强凸筋沿所述横梁本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实施例的车身。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顶盖支撑横梁安装在顶盖外板上,用于对顶盖外板提供支撑,防止顶盖外板脱落,对车内的乘客造成伤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车身还包括:B柱内板,所述B柱内板与多个第一连接支腿或者多个第二连接支腿通过固定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汽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通过设置上述的车身,可以提高汽车顶盖总成的支撑性能和抗扭转变形性能,能够进一步加强对车内乘客的保护。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支撑横梁的装配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支撑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顶盖支撑横梁;
1、横梁本体;11、第一连接支腿;12、第二连接支腿;13、加强筋;101、通孔;
2、第一加强凸筋;
3、第二加强凸筋;4、顶盖外板;
5、B柱内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首先,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支撑横梁100。
如图1至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支撑横梁100包括:横梁本体1。在本实施例中,横梁本体1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多个第一连接支腿11和多个第二连接支腿12,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支腿11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相邻的两个第二连接支腿12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这样,可以更好的增加横梁本体1端部横向的连接距离,使得顶盖支撑横梁100在与侧围搭接面进行搭接时,搭接的距离更长,从而增加顶盖支撑横梁100安装的牢固性和稳定性,使得顶盖支撑横梁100在受到侧碰时,不会轻易的脱落,进而更好的对车内乘客进行保护;第一连接支腿11和第二连接支腿12均设置多个,这样,可以增加顶盖支撑横梁100的传力路径,使得顶盖支撑横梁100在受到侧碰时,多个第一连接支腿11和多个第二连接支腿12增加了顶盖支撑横梁100的传力路径,能够更好的将冲击力进行分散传导,从而使得顶盖支撑横梁100传力更加稳定,支撑性得到加强,整体更加稳固不易变形,顶盖支撑横梁100的抗扭转变形性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另外,相邻的两个连接支腿之间的夹角小于90°,优选的是6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支撑横梁100,通过设置多个第一连接支腿11和多个第二连接支腿12,可以增加顶盖支撑横梁100的传力路径,使得顶盖支撑横梁100传力更加稳定,支撑性得到加强,整体更加稳固不易变形,顶盖支撑横梁100的抗扭转变形性能也得到了增强;相邻的第一连接支腿11和相邻的第二连接支腿12均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这样,可以增加横梁本体1端部横向的连接距离,使得顶盖支撑横梁100 在与侧围搭接面进行搭接时,搭接的距离更长,从而使顶盖支撑横梁100的安装更加牢固和稳定,能够在受到侧碰时,不会轻易脱落变形,进而更好的对车内的乘客进行保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2所示,横梁本体1上形成有沿横梁本体1长度方向延伸的加强筋13,加强筋13设有多个,其中,每个加强筋13的一端延伸至第一连接支腿11上,另一端延伸至第二连接支腿12上,这样,可以更好的增加横梁本体1的结构强度、抗扭转变形性能和支撑性,使得顶盖支撑横梁100在受到侧碰时,整体更加不易变形和脱落,能够更好的对车内的乘客进行保护。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2所示,多个加强筋13与多个第一连接支腿11一一对应,多个加强筋13与多个第二连接支腿12一一对应。也就是说,多个加强筋13与第一连接支腿11和第二连接支腿12均一一对应,这样,保证了连接支腿可以有加强筋13的增强,可以使顶盖支撑横梁100与侧围搭接面的连接更加的牢固和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2所示,多个加强筋13沿横梁本体1的宽度方向间隔开,这样,可以保证每一条加强筋13的独立性,更可以使每一条加强筋13加强性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避免加强筋13之间发生粘连,使得加强筋13 的加强性能被削弱。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2所示,加强筋13由横梁本体1 冲压形成,每个加强筋13上均具有多个通孔101,多个通孔101沿加强筋13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直接在横梁本体1上冲压出加强筋13,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材料和生产成本,而且可以缩减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通过在加强筋13上设置多个通孔101,可以在不改变顶盖支撑横梁100整体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减轻顶盖支撑横梁100整体的重量,使得其满足轻量化设计的要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2所示,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支腿11 之间和相邻的两个第二连接支腿12之间均具有加强部,加强部上具有冲压形成的第一加强凸筋2,这样,可以使相邻的两个连接支腿之间不会轻易的因为外部的冲击而变形,进而相互靠近或扭转在一起,这进一步提高了顶盖支撑横梁100端部的结构强度和抗扭转变形性能,使得顶盖支撑横梁100的安装更加牢固和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2所示,横梁本体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均形成有多个第二加强凸筋3,第二加强凸筋3由横梁本体1冲压形成,多个第二加强凸筋3沿横梁本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横梁本体1的结构强度和支撑性,使得顶盖支撑横梁100在受到侧碰时,本体不易扭转变形,能够为车身提供更好的支撑,从而加强对车内乘客的保护。
下面参考图1至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顶盖支撑横梁100。
具体地,如图1至图2所示,顶盖支撑横梁100包括:横梁本体1;在本具体实施例中,横梁本体1的两端分别形成有两个第一连接支腿11和两个第二连接支腿12,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支腿11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相邻的两个第二连接支腿12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横梁本体1上形成有沿横梁本体1长度方向延伸的加强筋13,加强筋 13设有两个,其中,每个加强筋13的一端延伸至第一连接支腿11上,另一端延伸至第二连接支腿12上;两个加强筋13与两个第一连接支腿11一一对应,且两个加强筋13 也与两个第二连接支腿12一一对应。两个加强筋13沿横梁本体1的宽度方向间隔开;加强筋13由横梁本体1冲压形成,每个加强筋13上均具有多个通孔101,多个通孔101 沿加强筋13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
另外,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支腿11之间和相邻的两个第二连接支腿12之间均具有加强部,加强部上具有冲压形成的第一加强凸筋2;横梁本体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均形成有多个第二加强凸筋3,第二加强凸筋3由横梁本体1冲压形成,多个第二加强凸筋 3沿横梁本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顶盖支撑横梁100,通过设置两个第一连接支腿11和两个第二连接支腿12,可以增加顶盖支撑横梁100的传力路径,使得顶盖支撑横梁 100传力更加稳定,支撑性得到加强,整体更加稳固不易变形,顶盖支撑横梁100的抗扭转变形性能也得到了增强;相邻的第一连接支腿11和相邻的第二连接支腿12均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这样,可以增加横梁本体1端部横向的连接距离,使得顶盖支撑横梁100在与侧围搭接面进行搭接时,搭接的距离更长,从而使顶盖支撑横梁100的安装更加牢固和稳定,能够在受到侧碰时,不会轻易脱落变形,进而更好的对车内的乘客进行保护。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实施例的车身。
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身,顶盖支撑横梁100安装在顶盖外板4上,用于对顶盖外板4提供支撑,防止顶盖外板4脱落,对车内的乘客造成伤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2所示,车身还可以包括:B柱内板5, B柱内板5与多个第一连接支腿11或者多个第二连接支腿12通过固定件固定连接,这样,可以进一步加强连接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汽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通过设置上述的车身,可以提高汽车顶盖总成的支撑性能和抗扭转变形性能,能够进一步加强对车内乘客的保护。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顶盖支撑横梁100、车身及汽车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顶盖支撑横梁,其特征在于,包括:横梁本体(1),所述横梁本体(1)的两端分别形成有多个第一连接支腿(11)和多个第二连接支腿(12),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连接支腿(11)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支腿(12)朝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支撑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本体(1)上形成有沿所述横梁本体(1)长度方向延伸的加强筋(13),所述加强筋(13)设有多个,其中,每个加强筋(13)的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支腿(11)上,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连接支腿(1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盖支撑横梁,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加强筋(13)与多个所述第一连接支腿(11)一一对应,多个所述加强筋(13)与多个所述第二连接支腿(12)一一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盖支撑横梁,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加强筋(13)沿所述横梁本体(1)的宽度方向间隔开。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盖支撑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13)由所述横梁本体(1)冲压形成,每个所述加强筋(13)上均具有多个通孔(101),多个所述通孔(101)沿所述加强筋(13)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支撑横梁,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第一连接支腿(11)之间和相邻的两个第二连接支腿(12)之间均具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上具有冲压形成的第一加强凸筋(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支撑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本体(1)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均形成有多个第二加强凸筋(3),所述第二加强凸筋(3)由所述横梁本体(1)冲压形成,多个所述第二加强凸筋(3)沿所述横梁本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置。
8.一种车身,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盖外板(4)和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顶盖支撑横梁,所述顶盖支撑横梁安装在所述顶盖外板(4)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身,其特征在于,还包括:B柱内板(5),所述B柱内板(5)与多个第一连接支腿(11)或者多个第二连接支腿(12)通过固定件固定连接。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8-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
CN202221833277.9U 2022-07-14 2022-07-14 顶盖支撑横梁和具有其的车身、汽车 Active CN2176495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33277.9U CN217649530U (zh) 2022-07-14 2022-07-14 顶盖支撑横梁和具有其的车身、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833277.9U CN217649530U (zh) 2022-07-14 2022-07-14 顶盖支撑横梁和具有其的车身、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49530U true CN217649530U (zh) 2022-10-25

Family

ID=836858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833277.9U Active CN217649530U (zh) 2022-07-14 2022-07-14 顶盖支撑横梁和具有其的车身、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4953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87140B (zh) 汽车车架
CN107914779B (zh) 车辆车顶结构
US10821926B2 (en) Bumper assembly and a bumper system at a front of a truck
US9840221B2 (en) Grab handle bracket
CN109421811B (zh) 车辆后部结构
CN217649530U (zh) 顶盖支撑横梁和具有其的车身、汽车
KR101399334B1 (ko) 차량용 범퍼빔 유닛
CN214267789U (zh) 支架、加强梁总成、门槛梁总成和车辆
CN110816662A (zh) 车辆
CN212637074U (zh) 后减震器安装板及后减震器安装总成
CN212637669U (zh) 汽车b柱及汽车
CN211308735U (zh) 侧围前部连接板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7227258U (zh) 车门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1497945A (zh) 轮罩总成、车身及车辆
CN217864012U (zh) 防撞梁安装板和具有其的防撞梁组件、车辆
CN213035912U (zh) 用于车辆的地板骨架总成、车辆的地板总成和车辆
CN219838625U (zh) 车辆
CN112441129A (zh) 车辆前地板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7649246U (zh) 后减震器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5097824U (zh) 车身后端结构及车辆
CN212447056U (zh) 带有防撞梁连接支架的车门结构及车辆
CN218536862U (zh) 顶盖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4875153U (zh) 车辆前盖
CN215553569U (zh) 一种车身前端框架结构及汽车
CN213594383U (zh) 用于车辆的翼子板支架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