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47207U - 一种折弯成型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折弯成型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47207U
CN217647207U CN202221691369.8U CN202221691369U CN217647207U CN 217647207 U CN217647207 U CN 217647207U CN 202221691369 U CN202221691369 U CN 202221691369U CN 217647207 U CN217647207 U CN 2176472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ming
forming roller
wall
bend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69136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庄仲信
汤杨
颜小艳
高兴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 Shank Precision Mould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 Shank Precision Mould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 Shank Precision Mould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G Shank Precision Mould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69136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472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472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472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ending Of Plates, Rods, And Pip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弯成型装置,其包括折弯上模、折弯下模,折弯上模包括脱料板、冲压头,折弯下模包括成型座、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成型座上开设有供冲压头穿入的空间,空间内具有第一立壁和第二立壁、第一槽及第二槽,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分别设在第一槽和第二槽内,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均可绕自身轴线转动,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上均开设定型槽,第一成型辊的定型槽与第二成型辊的定型槽的槽口相对且朝向空间;冲压头用于推动待折弯物料从空间进入并使该物料抵在第一立壁、第二立壁、第一成型辊的定型槽内、第二成型辊的定型槽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装置,可使得物料在一次冲压过程中形成所需折弯产品,冲压快速且成型精度高。

Description

一种折弯成型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弯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一种负角度折弯件(参见图8)在冲压时需要三套冲压模具,加工时,先使用第一套模具将平面物料折弯到70°(参见图5),再通过第二套模具将物料折弯到90°(参见图6),最后通过第三套模具的滑块16撞击使物料折弯变成负角度折弯件产品(参见图7),对产品磨损,产品表面会有刮痕,在物料较厚或物料弹性较大的情况下,需要3次折弯才能把产品折到位(预折70°--成型90°--滑块调整),这种冲压方式会增加模具制作成本,增加加工时间,加工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折弯成型装置,以解决现有冲压时间长、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折弯成型装置,其包括折弯上模、与所述的折弯上模相配合的折弯下模,所述的折弯上模包括脱料板、设置在所述的脱料板上的冲压头,所述的折弯下模包括成型座、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所述的成型座上开设有供所述的冲压头穿入的空间,所述的空间内具有相对的第一立壁和第二立壁、位于所述的第一立壁下方的第一槽以及位于第二立壁下方的第二槽,所述的第一槽与所述的第二槽相对设置,所述的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分别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槽和第二槽内,所述的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均可绕自身轴线转动,所述的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上均开设有向内凹进的定型槽,所述的第一成型辊上的定型槽与所述的第二成型辊上的定型槽的槽口相对设置且朝向所述的空间;所述的冲压头用于推动待折弯物料从所述的空间进入并使该物料抵在所述的第一立壁、第二立壁、第一成型辊的定型槽内、第二成型辊的定型槽内。
优选地,所述的定型槽具有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所述的第一内壁与所述的第二内壁之间形成夹角,在初始状态下,所述的第一内壁所在面为竖直面,所述的第二内壁所在面与水平面之间保持夹角;在冲压状态下,所述的第一内壁所在面与竖直面之间保持夹角,所述的第二内壁所在面为水平面。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内壁与所述的第二内壁之间的夹角大于0小于90°。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内壁与所述的第二内壁之间具有弧形内壁。
优选地,所述的折弯下模还包括弹性件,所述的弹性件一端连接在所述的第一成型辊、所述的第二成型辊的一个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的成型座上,所述的弹性件用于带动所述的第一成型辊或所述的第二成型辊复位。
优选地,所述的弹性件为拉簧。
优选地,所述的折弯下模还包括挡板,所述的挡板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成型辊和\或第二成型辊的一端,所述的挡板用于限制所述的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脱离对应的定型槽。
优选地,所述的冲压头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的第一本体的直径保持一致,所述的第二本体具有第一侧面、第二侧面,所述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均围绕所述的第二本体的外周壁周向设置,所述的第一侧面较所述的第二侧面靠近所述的第一本体,所述的第二本体上设置第一侧面部分的直径自所述的冲压头一端向其另一端逐渐收窄,所述的第二本体上设置第二侧面部分的直径自所述的冲压头一端向其另一端逐渐加宽。
优选地,所述的折弯上模还包括导向柱,所述的导向柱设置在所述的脱料板与所述的成型座之间,所述的脱料板可沿所述的导向柱移动。
优选地,所述的折弯下模还包括下模座,所述的成型座连接在所述的下模座上。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弯成型装置,通过设置成型座、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可使得物料在一次冲压过程中形成所需形状的折弯产品,冲压快速且成型精度高,可减小物料与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之间的相对阻力,减小折弯产品的磨损,避免产品表面形成刮痕,减少模具数量,降低模具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弯成型装置的初始状态的主视图;
附图2为物料未在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上的主视图;
附图3为物料在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上的主视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弯成型装置的冲压结束状态的主视图;
附图5为现有第一套冲压模具的主视图;
附图6为现有第二套冲压模具的主视图;
附图7为现有第三套冲压模具的主视图;
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弯成型装置冲压得到的折弯产品的主视剖视图。
以上附图中:1-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11-第一内壁,12-第二内壁,2-导向柱,3-定位板,4-成型座,5-下模座,6-脱料板,7-冲压头,71-第一侧面,72-第二侧面,8-挡板,9-弹性件,10-模柄,15-产品,16-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至图4所示的折弯成型装置,装置包括折弯上模、与折弯上模相配合的折弯下模。
折弯上模包括脱料板6、设置在脱料板6上的冲压头7,冲压头7可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并推动待折弯物料至折弯下模以冲压该物料。
折弯下模包括成型座4、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1,成型座4位于冲头下方,成型座4 具有上表面,待折弯物料放置于成型座4的上表面上。成型座4上开设有供冲压头7穿入的空间,空间内具有相对的第一立壁和第二立壁、位于第一立壁下方的第一槽以及位于第二立壁下方的第二槽,第一立壁和第二立壁均为竖直面,其用于与物料相抵以成型90度。第一槽与第一立壁连接,第二槽与第二立壁连接,第一槽与第二槽相对设置,第一槽与第二槽的截面呈圆弧形,第一槽的槽口与第二槽的槽口相对设置并朝向空间内。
进一步地,将待折弯物料放置于成型座4的上表面上时,物料两侧分别放置定位板3,一方面可定位物料,另一方面可限制物料在冲压中偏移。
参见图1至图4,第一槽、第二槽的弧形角大于0小于90度,即第一槽、第二槽的截面形成的弧长小于等于正圆周长的四分之一。
关于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1的设置如下: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1分别设置在第一槽和第二槽内,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1均可绕自身轴线转动,针对图8的产品15,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1的转动角度均小于90度。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1上均开设有向内凹进的定型槽,第一成型辊上的定型槽的槽口与第二成型辊上的定型槽的槽口相对设置且朝向空间内,当物料被冲头推动进入定型槽内后,可落在定型槽内并在冲头挤压下折弯成型。
本例中,第一成型辊与第二成型辊对称设置,定型槽具有第一内壁11和第二内壁12,第一内壁11与第二内壁12之间形成夹角,第一成型辊的定型槽的第一内壁11与第二成型辊的定型槽的第一内壁11相对,第一成型辊的定型槽的第二内壁12与第二成型辊的定型槽的第二内壁12相对。在初始状态下,第一内壁11所在面为竖直面,第一成型辊的定型槽的第一内壁 11与第一立壁位于同一竖直面,第二成型辊的定型槽的第二内壁12与第二立壁位于同一竖直面,第二内壁12所在面与水平面之间保持夹角,该夹角小于90度,即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1的定型槽的第二内壁12所在面朝靠近对方方向倾斜向上延伸;在冲压状态下,第一内壁 11所在面与竖直面之间保持夹角,该夹角小于90度,即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1的定型槽的第一内壁11所在面朝靠近对方方向倾斜向上延伸,第二内壁12所在面为水平面,此状态下,第二内壁12所在面为水平面是因为冲压头7推动物料向下移动至第二内壁12上,冲压头7继续下移使得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1转动(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1中的一个顺时针旋转,另一个逆时针旋转)直至第二内壁12所在面成水平面,之后完成折弯得到折弯产品15。
参见图1至图4,第一内壁11与第二内壁12之间的夹角大于0小于90°,如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1的第一内壁11和第二内壁12呈V形,可形成所需角度的折弯产品15。
进一步地,第一内壁11与第二内壁12之间具有弧形内壁,以形成产品15边缘的弧度。
进一步地,折弯下模还包括弹性件9,一个弹性件9一端连接在第一成型辊上,另一端连接在底壁上,另一个弹性件9一端连接在第二成型辊上,另一端连接在成型座4上,弹性件9 用于带动第一成型辊或第二成型辊复位,在初始状态下,弹性件9处于压缩状态,在冲压状态下,弹性件9处于拉伸状态,当产品15从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1上脱离后,在弹性力作用下,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1可复位至初始状态。进一步地,第一成型辊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一个弹性件9,第二成型辊的相对两端分别设置一个弹性件9,可更好地复位。
本例中,弹性件9可为拉簧。
进一步地,折弯下模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成型辊和\或第二成型辊的一端或两端的挡板8,挡板8用于限制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1脱离对应的定型槽,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1均具有相对远离的两端,参见图1至图4,第一成型辊的一端或两端设置有挡板8,第二成型辊的一端或两端设置有挡板8,挡板8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1的轴向垂直。挡板 8可挡住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1,防止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1在长时间转动后脱离对应的定型槽,提高操作安全性。
结合折弯下模,冲压头7在外部驱动部件驱动下向下移动,以推动物料从成型座4的空间进入并使物料抵在第一立壁、第二立壁、第一成型辊的定型槽内、第二成型辊的定型槽内,可使得物料在一次冲压过程中形成所需形状的折弯产品15,冲压快速且成型精度高,可减小物料与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1之间的相对阻力,减小折弯产品15的磨损,避免产品15表面形成刮痕,减少模具数量,降低模具加工成本。
冲压头7的形状与冲压后的产品15形状相适配,参见图1至图4,冲压头7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第一本体的直径保持一致,第二本体具有连接的第一侧面71、第二侧面72,第一侧面71较第二侧面72靠近第一本体,第一侧面71、第二侧面72均围绕第二本体的外周壁周向设置,第二本体上设置第一侧面71部分的直径自冲压头7一端向其另一端逐渐收窄,第二本体上设置第二侧面72部分的直径自冲压头7一端向其另一端逐渐加宽,即第一侧面71、第二侧面72之间形成夹角,该夹角大于90°小于180°,第一侧面71与水平面之间夹角小于 90°,第二侧面72与水平面之间夹角小于90°。第二侧面72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与定型槽的第一内壁11、第二内壁12之间的夹角相适配,可形成图8所示的产品15。
进一步地,折弯上模还包括导向柱2、模柄10,模柄10与冲压头7连接,导向柱2设置在脱料板6与成型座4之间,导向柱2沿竖直方向延伸,脱料板6可沿导向柱2移动,当冲压头7在竖直方向移动时,导向柱2起到导引作用,防止冲压头7移动时在竖直方向上偏移。
进一步地,折弯下模还包括下模座5,成型座4连接在下模座5上,增加结构稳定性,利于冲压稳定性。
使用本申请提供的折弯成型装置对片状产品15进行折弯成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将片状产品15放置在成型座4上并对应成型座4上空间(参见图1),再冲压头7向下移动至与产品15相抵(参见图2)后,继续下移直至产品15抵在第一成型辊的定型槽内、第二成型辊的定型槽内(参见图3),然后冲压头7向上移动并带动冲压成型后的产品15上移脱离成型座4 (参见图4),最后取下冲压头7上的产品15。
使用本申请提供的折弯成型装置,只需一次冲压即可形成所需折弯产品15,提高冲压精度,提高冲压效率,减少模具数量,降低模具制作成本。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折弯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折弯上模、与所述的折弯上模相配合的折弯下模,所述的折弯上模包括脱料板、设置在所述的脱料板上的冲压头,所述的折弯下模包括成型座、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所述的成型座上开设有供所述的冲压头穿入的空间,所述的空间内具有相对的第一立壁和第二立壁、位于所述的第一立壁下方的第一槽以及位于第二立壁下方的第二槽,所述的第一槽与所述的第二槽相对设置,所述的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分别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槽和第二槽内,所述的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均可绕自身轴线转动,所述的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上均开设有向内凹进的定型槽,所述的第一成型辊上的定型槽与所述的第二成型辊上的定型槽的槽口相对设置且朝向所述的空间;所述的冲压头用于推动待折弯物料从所述的空间进入并使该物料抵在所述的第一立壁、第二立壁、第一成型辊的定型槽内、第二成型辊的定型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弯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型槽具有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所述的第一内壁与所述的第二内壁之间形成夹角,在初始状态下,所述的第一内壁所在面为竖直面,所述的第二内壁所在面与水平面之间保持夹角;在冲压状态下,所述的第一内壁所在面与竖直面之间保持夹角,所述的第二内壁所在面为水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弯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内壁与所述的第二内壁之间的夹角大于0小于9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弯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内壁与所述的第二内壁之间具有弧形内壁。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折弯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折弯下模还包括弹性件,所述的弹性件一端连接在所述的第一成型辊、所述的第二成型辊的一个上,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的成型座上,所述的弹性件用于带动所述的第一成型辊或所述的第二成型辊复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弯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件为拉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弯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折弯下模还包括挡板,所述的挡板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成型辊和\或第二成型辊的一端,所述的挡板用于限制所述的第一成型辊、第二成型辊脱离对应的定型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弯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冲压头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的第一本体的直径保持一致,所述的第二本体具有第一侧面、第二侧面,所述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均围绕所述的第二本体的外周壁周向设置,所述的第一侧面较所述的第二侧面靠近所述的第一本体,所述的第二本体上设置第一侧面部分的直径自所述的冲压头一端向其另一端逐渐收窄,所述的第二本体上设置第二侧面部分的直径自所述的冲压头一端向其另一端逐渐加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弯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折弯上模还包括导向柱,所述的导向柱设置在所述的脱料板与所述的成型座之间,所述的脱料板可沿所述的导向柱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弯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折弯下模还包括下模座,所述的成型座连接在所述的下模座上。
CN202221691369.8U 2022-06-30 2022-06-30 一种折弯成型装置 Active CN2176472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91369.8U CN217647207U (zh) 2022-06-30 2022-06-30 一种折弯成型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691369.8U CN217647207U (zh) 2022-06-30 2022-06-30 一种折弯成型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47207U true CN217647207U (zh) 2022-10-25

Family

ID=836874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691369.8U Active CN217647207U (zh) 2022-06-30 2022-06-30 一种折弯成型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47207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99906A (zh) * 2023-04-07 2023-05-12 山东锦大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建材装备钣金件自动加工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6967318A (zh) * 2023-09-22 2023-10-31 淮安荣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板材加工用板材折弯机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99906A (zh) * 2023-04-07 2023-05-12 山东锦大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建材装备钣金件自动加工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6967318A (zh) * 2023-09-22 2023-10-31 淮安荣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板材加工用板材折弯机
CN116967318B (zh) * 2023-09-22 2024-02-09 淮安荣宇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板材加工用板材折弯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647207U (zh) 一种折弯成型装置
CN106734780B (zh) 波纹弹簧成型毛坯、成型模具及加工方法
CN110090878A (zh) 板材u形双直角折弯装置
CN104338850A (zh) 折负角一次成型的冲压模具
CN210305350U (zh) 一种负角折弯模具
JP2002316221A (ja) シート材打抜き装置および方法
JP4923597B2 (ja) 円筒状軸製品の成形方法および成形金型
CN108326145A (zh) 一种合页件的复合冲压成型模具
JP2007044761A (ja) 角パイプの製造方法
CN109092989B (zh) 一种用于工件卷圆成形的模具结构
CN107952830B (zh) 折弯结构及折弯模具
TWM418741U (en) Stamping die used for bend forming equipment
CN208131780U (zh) 雨刷器马达壳体成形连续模
CN214349091U (zh) 一种负角折弯冲压模具
CN207057429U (zh) 高效u型板冲压治具
JPS58135732A (ja) 端板を備えた筒体の製造方法
CN214919781U (zh) 一种用于钣金件的冲压模具
JP4546592B2 (ja) 金属パイプ曲げ加工方法および金属製曲がりパイプ
CN210702200U (zh) 一种冲孔模具用便于成品顶出机构
JP6560804B1 (ja) 波板形成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による製造品
CN216937811U (zh) 一种无痕折弯模具
JP4924653B2 (ja) 円筒軸の製造方法
CN218168297U (zh) 一种防滑痕的卷圆弯曲模具
CN211386557U (zh) 一种无擦痕折弯模具
CN218775440U (zh) 一种拉手杆的卷圆加工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