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28550U - 一种铜带加工用退火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铜带加工用退火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28550U
CN217628550U CN202221360740.2U CN202221360740U CN217628550U CN 217628550 U CN217628550 U CN 217628550U CN 202221360740 U CN202221360740 U CN 202221360740U CN 217628550 U CN217628550 U CN 2176285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pper strip
cavity
guide rollers
chamber
heat insul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36074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军
岳俊江
何长勇
鲍丙镇
罗智涛
陈兵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yuan Chujiang High Precision Copper Stri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yuan Chujiang High Precision Copper Stri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yuan Chujiang High Precision Copper Strip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yuan Chujiang High Precision Copper Stri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36074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285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285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285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 Treatment Of Strip Materials And Filament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铜带加工用退火装置,箱体内部经第一隔热层及第二隔热层分成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第一导向辊及电热管安装在第一腔室内,铜带途径多条第一导向辊形成沿第一腔室长度方向延伸的轨迹,且电热管对途径的铜带进行加热;第二导向辊设于第二腔室内,铜带途径两第二导向辊后进入第三腔室内;第三导向辊设于第三腔室内,铜带途径多条第三导向辊形成沿第三腔室长度方向延伸的波浪形轨迹;其结构新颖,可对退火加热后的铜带进行机械物理隔热、并延长输出的路径及时长,起到自然降温的效果,防止送出的铜带温度过高,也可避免快速强制降温而影响铜带的质量。

Description

一种铜带加工用退火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退火装置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铜带加工用退火装置。
背景技术
铜带是一种金属元件,主要用于生产电器元件等各种零部件,铜带的品种规格齐全,具有黄铜带、磷铜带、紫铜带等规格类型,铜带主要用作导电、导热、耐蚀器材,如电气元器件、垫片、电真空器件、散热器等零部件;铜带在加工生产过程中,需要进行退火的工序,而目前的连续退火装置大多结构复杂,且大多退火装置仅能进行加热处理,并未对后续的铜带进行降温,高温铜带直接输出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或者部分采用风冷或水冷的方式进行强制性降温,虽然可进行快速降温,但可能会对铜带的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需要额外的耗能,提高成本,故此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铜带加工用退火装置,其结构新颖、简单,可对退火加热后的铜带进行机械物理隔热、并延长输出的路径及时长,起到自然降温的效果,防止送出的铜带温度过高,也可避免快速强制降温而影响铜带的质量。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铜带加工用退火装置,包括箱体、第一隔热层、第二隔热层、电热管、第一导向辊、第二导向辊、第三导向辊;铜带从箱体的进料口进入、从出料口穿出;第一隔热层及第二隔热层安装在箱体的内部,且将箱体内部由下至上依次分为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第一导向辊及电热管安装在第一腔室内,铜带途径多条第一导向辊形成沿第一腔室长度方向延伸的轨迹,且电热管对途径的铜带进行加热;第二导向辊设于第二腔室内,第二导向辊的数量为2,铜带途径两第二导向辊后进入第三腔室内;第三导向辊设于第三腔室内,铜带途径多条第三导向辊形成沿第三腔室长度方向延伸的波浪形轨迹。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导向辊的数量为4,四第一导向辊呈两组分布于第一腔室的两端,同一组的两个第一导向辊之间的间隔宽度与第一导向辊的直径一致;两组第一导向辊之间的高度差与第一导向辊的直径一致;铜带依次途径多个第一导向辊形成呈3层间隔分布状态,电热管设于相邻的两层铜带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技术方案中,多条电热管呈多组均匀间隔分布、每一组包括两条通过托架进行架设的电热管,电热管从铜带之间穿过。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技术方案中,第一隔热层的两端安装在箱体的两端内壁,第一隔热层的内部设有第一夹腔,第一隔热层上设有第一穿孔、用以铜带的穿过,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之间通过第一穿孔连通;第一穿孔不与第一夹腔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技术方案中,第二隔热层的两端安装在箱体的两端内壁,第二隔热层的内部设有第二夹腔,第二隔热层上设有第二穿孔、用以铜带的穿过,第二腔室与第三腔室之间通过第二穿孔连通;第二穿孔不与第二夹腔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铜带加工用退火装置,其结构新颖、简单,箱体的内部经第一隔热层及第二隔热层分为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其中,第一腔室内设有电热管,作为铜带退火工序的实际的区域,而第二腔室及第三腔室则作为退火加热后的缓冲区域,通过第一隔热层及第二隔热层实现有效的隔热,使得途径第二腔室及第三腔室的铜带实现自然降温;
其中,第二腔室还可作为第一腔室与第三腔室之间的间隔空层,进一步的减弱热量对第三腔室的影响,进一步的加热铜带的降温效果;整体结构的设计与配合,可对退火加热后的铜带进行机械物理隔热、并延长输出的路径及时长,起到自然降温的效果,防止送出的铜带温度过高,也可避免快速强制降温而影响铜带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铜带加工用退火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铜带加工用退火装置的第一剖面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铜带加工用退火装置的第二剖面的示意图。
图中:
100、箱体;110、第一腔室;120、第二腔室;130、第三腔室;
200、第一隔热层;210、第一夹腔;220、第一穿孔;300、第二隔热层;310、第二腔室;320、第二穿孔;400、电热管;510、第一导向辊;520、第二导向辊;530、第三导向辊;540、进料辊;550、出料辊;600、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铜带加工用退火装置,包括箱体100、第一隔热层200、第二隔热层300、电热管400、第一导向辊510、第二导向辊520、第三导向辊530、进料辊540、出料辊550;第一隔热层200及第二隔热层300安装在箱体100的内部,且将箱体100内部由下至上依次分为第一腔室110、第二腔室120、第三腔室130;第一腔室的端面底部开设有进料口,第三腔室的一端顶面开设有出料口,进料辊安装在箱体的进料口外侧,出料辊安装在箱体的出料口外侧,铜带从箱体100的进料口进入、从出料口穿出;第一导向辊510及电热管400安装在第一腔室110内,第一导向辊实现转动支撑引导,铜带途径多条第一导向辊形成沿第一腔室长度方向延伸的轨迹,充分的利用第一腔室内部的空间,电热管对途径的铜带进行加热、实现退火处理;第二导向辊520设于第二腔室120内,第二导向辊520的数量为2,铜带途径两第二导向辊后进入第三腔室内,第二腔室临近第一腔室,部分热量可能会传递至第二腔室内,第二腔室起到更重要的是隔热的效果,进一步减弱热量对第三腔室的影响;第三导向辊530设于第三腔室130内,铜带途径多条第三导向辊形成沿第三腔室长度方向延伸的波浪形轨迹,延长铜带在第三腔室内的移动行程及时长,进一步的加强降温效果。
上述的一种铜带加工用退火装置,其结构新颖、简单,箱体的内部经第一隔热层及第二隔热层分为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其中,第一腔室内设有电热管,作为铜带退火工序的实际的区域,而第二腔室及第三腔室则作为退火加热后的缓冲区域,通过第一隔热层及第二隔热层实现有效的隔热,使得途径第二腔室及第三腔室的铜带实现自然降温;
其中,第二腔室还可作为第一腔室与第三腔室之间的间隔空层,进一步的减弱热量对第三腔室的影响,进一步的加热铜带的降温效果;整体结构的设计与配合,可对退火加热后的铜带进行机械物理隔热、并延长输出的路径及时长,起到自然降温的效果,防止送出的铜带温度过高,也可避免快速强制降温而影响铜带的质量。
进一步地,第一导向辊510的数量为4,四第一导向辊510呈两组分布于第一腔室110的两端,同一组的两个第一导向辊之间的间隔宽度与第一导向辊的直径一致;两组第一导向辊之间的高度差与第一导向辊的直径一致;铜带依次途径多个第一导向辊形成呈3层间隔分布状态,且间隔的宽度与第一导向辊的直径一致,为电热管的安装提供足够的间隔空间,电热管400设于相邻的两层铜带之间,发热的电热管对其上方及下方的铜带均可进行加热,对铜带进行全面的退火处理。
进一步地,电热管沿箱体的宽度方向延伸,多条电热管400呈多组均匀间隔分布、每一组包括两条通过托架410进行架设的电热管,同一组的两条电热管沿竖向间隔设置、且穿设于第一腔室内的三层铜带的间隔之中,使得电热管400从铜带之间的间隔处穿过,充分利用电热管的热量,也对途径的铜带进行全面的处理。
进一步地,第一隔热层200的两端安装在箱体100的两端内壁,第一隔热层200的内部设有第一夹腔210,通过第一夹腔形成空层,有效的加强隔热效果,第一隔热层200上设有第一穿孔220、用以铜带的穿过,第一腔室110与第二腔室120之间通过第一穿孔220连通;第一穿孔220不与第一夹腔210连通,保证第一夹腔的封闭性,进一步保证隔热效果。
进一步地,第二隔热层300的两端安装在箱体100的两端内壁,第二隔热层300的内部设有第二夹腔310,通过第二夹腔形成空层,有效的加强隔热效果,第二隔热层300上设有第二穿孔320、用以铜带的穿过,第二腔室120与第三腔室130之间通过第二穿孔320连通;
第二穿孔320不与第二夹腔310连通,保证第一夹腔的封闭性,进一步保证隔热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穿孔位于第一隔热层远离进料口的一端,第二穿孔位于第二隔热层远离第一穿孔的一端,出料口位于箱体顶部远离第二穿孔的一端,以便铜带的穿设移动、绕设,尽可能的延长移动的行程,确保进行有效的退火及降温;箱体的一侧敞开,敞开处盖设安装有盖板600,盖板通过螺钉与箱体固定连接,使箱体内部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也方便进行拆装,以便对内部器件进行检修或替换。
进一步地,多条第三导向辊呈两组分布,两组第三导向辊之间存在高度差,途径两组第三导向辊的铜带形成波浪形的移动轨迹,延长铜带在第三腔室内部的停留时长,延长降温的时间,进一步的降低温度。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本实用新型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其他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铜带加工用退火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箱体、第一隔热层、第二隔热层、电热管、第一导向辊、第二导向辊、第三导向辊;
铜带从箱体的进料口进入、从出料口穿出;
第一隔热层及第二隔热层安装在箱体的内部,且将箱体内部由下至上依次分为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
第一导向辊及电热管安装在第一腔室内,铜带途径多条第一导向辊形成沿第一腔室长度方向延伸的轨迹,且电热管对途径的铜带进行加热;
第二导向辊设于第二腔室内,第二导向辊的数量为2,铜带途径两第二导向辊后进入第三腔室内;
第三导向辊设于第三腔室内,铜带途径多条第三导向辊形成沿第三腔室长度方向延伸的波浪形轨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带加工用退火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导向辊的数量为4,四第一导向辊呈两组分布于第一腔室的两端,同一组的两个第一导向辊之间的间隔宽度与第一导向辊的直径一致;
两组第一导向辊之间的高度差与第一导向辊的直径一致;
铜带依次途径多个第一导向辊形成呈3层间隔分布状态,电热管设于相邻的两层铜带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铜带加工用退火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条电热管呈多组均匀间隔分布、每一组包括两条通过托架进行架设的电热管,电热管从铜带之间穿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带加工用退火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一隔热层的两端安装在箱体的两端内壁,第一隔热层的内部设有第一夹腔,第一隔热层上设有第一穿孔、用以铜带的穿过,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之间通过第一穿孔连通;
第一穿孔不与第一夹腔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带加工用退火装置,其特征在于:
第二隔热层的两端安装在箱体的两端内壁,第二隔热层的内部设有第二夹腔,第二隔热层上设有第二穿孔、用以铜带的穿过,第二腔室与第三腔室之间通过第二穿孔连通;
第二穿孔不与第二夹腔连通。
CN202221360740.2U 2022-05-31 2022-05-31 一种铜带加工用退火装置 Active CN2176285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60740.2U CN217628550U (zh) 2022-05-31 2022-05-31 一种铜带加工用退火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360740.2U CN217628550U (zh) 2022-05-31 2022-05-31 一种铜带加工用退火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28550U true CN217628550U (zh) 2022-10-21

Family

ID=836220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360740.2U Active CN217628550U (zh) 2022-05-31 2022-05-31 一种铜带加工用退火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285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94376B (zh) 一种铅黄铜的连续挤压方法和设备
CN208293051U (zh) 一种用于带钢连续退火处理生产线的新型退火炉
CN217628550U (zh) 一种铜带加工用退火装置
CN202671772U (zh) 一种纺织用假捻变形机的变形热箱
CN209537578U (zh) 一种用于光伏焊带生产的退火冷却装置
CN103639708B (zh) 螺旋纽带加工设备
CN212247109U (zh) 一种高导电工铜线退火装置
CN108555427B (zh) 一种用于小直径厚壁管的高频焊接装置
CN206219636U (zh) 高合金轧辊表面淬火用感应圈
CN207031492U (zh) 退火炉的加热结构
CN205999414U (zh) 一种均质炉炉体结构
CN212982776U (zh) 一种超薄玻璃生产用双层拉边机杆保温装置
CN209802054U (zh) 一种铝棒的加热装置
CN211689189U (zh) 用于热镀锌炉鼻的电加热装置
CN204474729U (zh) 设有循环冷却回路的炉底辊
CN204724614U (zh) 空心铜锭连续加热装置
CN206843551U (zh) 单丝单控胎圈钢丝生产线回火加热装置
CN201154981Y (zh) 退火炉加热装置
CN208162308U (zh) 一种高频电阻焊丝连续减径在线热处理系统
CN110863100A (zh) 一种电线铜芯退火装置
CN201540034U (zh) 高温物料气体超快速喷射冷却单元
CN209508355U (zh) 一种钢丝线材的热处理装置
CN210231009U (zh) 一种压扁设备的冷却装置
CN219233878U (zh) 一种锻造用流道分流式模具加热机构
CN221079697U (zh) 一种漆包线组合导线的加工冷却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