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613914U - 环型水膜式尾气吸装置 - Google Patents

环型水膜式尾气吸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613914U
CN217613914U CN202221903731.3U CN202221903731U CN217613914U CN 217613914 U CN217613914 U CN 217613914U CN 202221903731 U CN202221903731 U CN 202221903731U CN 217613914 U CN217613914 U CN 2176139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film
tail gas
film type
absorption
inner slee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90373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孙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yang Kefa Corrosion Protectin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yang Kefa Corrosion Protectin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yang Kefa Corrosion Protectin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yang Kefa Corrosion Protectin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90373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6139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6139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6139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reating Waste Gases (AREA)
  • Gas Separation By Absorp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环型水膜式尾气吸装置,解决了传统工业排放尾气吸收塔内的尾气吸收装置工作不可靠、设置方式不合理、吸收效率低和消耗水量大的问题,技术方案是:水膜式尾气吸收装置本体外部为立式筒状的内套塔节,内部通过支撑架设置有由多个环绕排列的外围向中心部逐渐降低高度的水膜环槽组成的漏斗状水膜单元,内外相邻的水膜环槽错开布置,利用相邻水膜环槽之间留有的间隙形成环形水汽导流通道;在内套塔节底部设置带有导流叶片的旋流盘,旋流盘与水膜单元之间间隔有旋流腔,其极大的提高了吸收效率,无死角吸收,部件也不会因腐蚀堵塞,能够长期有效使用,同时还大大降低了用水量,充分贯彻国家节约减排的方针。

Description

环型水膜式尾气吸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排放尾气处理设备,特别是一种环型水膜式尾气吸装置,适于组装在各类尾气吸收塔内,对工业排放尾气中有害物质进行回收或湿法除尘。
背景技术
我国在化工、制药、冶金冷轧酸洗、电镀等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工业排放尾气。按照国家节约减排的规定,必须对工业排放尾气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吸收。目前,国内普遍采用传统的喷淋法吸收处理,在喷淋式吸收塔内设置喷淋管,将工业排尾气通过抽风机送入吸收塔内,对气体进行喷淋吸收,形成的吸收液经中和处理排出,净化后的尾气再经吸收塔顶部的过滤装置排出,其存在的问题是:该吸收塔仅采用喷淋式吸收尾气装置喷洒吸收液难以对排放尾气充分吸收,消耗水量大,吸收效率低,同时导致吸收塔处理后排入大气的气体不能达到排放标准。公告号为CN204017639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水膜式酸雾吸收装置,其安装在尾气吸收塔内,由多层托盘、导流罩和导流管形成水膜结构,通过溢流管向下排出吸收液,其利用水膜结构改变了吸收液吸入尾气的吸收方式,提高了吸收效率。由于其吸收方式单一,需要设置多组水膜结构单元,待过滤净化的排放尾气由下向上逐层通过导流管和导流罩引导通入水膜进行排放尾气吸收,消耗水量较大,难以进一个提高吸收效率,申请的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高了对排放尾气吸收效率,满足更高的排放标准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环型水膜式尾气吸装置,解决了传统工业排放尾气吸收塔内的尾气吸收装置工作不可靠、设置方式不合理、吸收效率低和消耗水量大的问题,其通过环型水膜装置提高尾气吸收液对使排放尾气的吸收效率,节约用水。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环型水膜式尾气吸装置包括设置在排放尾气吸收塔内的水膜式尾气吸收装置本体,其技术要点是:所述水膜式尾气吸收装置本体外部为立式筒状的内套塔节,内部通过支撑架设置有由多个环绕排列的外围向中心部逐渐降低高度的水膜环槽组成的漏斗状水膜单元,内外相邻的水膜环槽错开布置,利用相邻水膜环槽之间留有的间隙形成环形水汽导流通道;在内套塔节底部设置带有导流叶片的旋流盘,旋流盘与水膜单元之间间隔有旋流腔;内套塔节与吸收塔体外壁之间设置有上部密封的圆环空腔;内套塔节的底部为进气口。
所述内套塔节设置有至少两层漏斗状水膜单元。
所述水膜环槽横截面上宽下窄。
所述水膜环槽横截面为V形、下半圆形、U形或倒梯形。
所述内套塔节为圆筒状,水膜环槽围成圆形漏斗状。
所述水膜环槽的中心设置底部封闭的小漏斗形水膜槽。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在内套塔节内设置多个环绕的水膜环槽形成漏斗状水膜单元,在相邻水膜环槽之间形成环形水汽导流通道,使喷淋或注入满的尾气吸收液外溢形成布满各水膜环槽外壁的水膜环,形成了更大表面积的水膜,水膜环可对穿过水汽导流通道的尾气进行吸收;在内套塔节内下部设置的旋流盘能将上升尾气形成旋转上升涡流,尾气通过旋流盘的导引,通过叶片时产生旋转和离心运动,在旋流腔形成涡流,吸收液从上方落下均匀分配到旋流盘每个叶片,形成了很大表面积的水膜,通过水膜环槽与旋流盘的上下组合,旋转上升的排放尾气涡流与叶片上的水膜、水膜环槽外壁的水膜环以及旋流腔内滴落的吸收液在内套塔节作相对运动,使得尾气与水膜更加充分的接触,环形水汽导流通道还减小了尾气向上流动的阻力,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吸收效率,无死角吸收,同时还大大降低了用水量,充分贯彻国家节约减排的方针。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相邻水膜环槽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水膜环槽底部A向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水膜环槽支撑架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旋流盘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装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的B部放大图。
图中序号说明:1内套塔节、2水膜单元、201水膜环槽、3支撑架、4小漏斗形水膜槽、5旋流腔、6旋流盘、601叶片、7内套塔节上沿、8吸收塔体外壁、9环形空腔、10水汽导流通道、11吸收塔、12喷淋式尾气吸收装置、13吸收塔排放尾气入口、14溢流口、15水仓、16排空口、17吸收液循环出口、18吸收液循环管路、19防腐泵、20控制阀、21吸收液、22尾气。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8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一种环型水膜式尾气吸装置,该装置用于安装在各式工业排放尾气吸收塔内,其作为吸收塔内的主要吸收工业尾气装置。水膜式尾气吸收装置本体的外部为立式筒状的内套塔节1,内部通过支撑架3设置有漏斗状水膜单元2,如图1和图2所示,漏斗状水膜单元由多个相互环绕的水膜环槽201形成大环套小环的结构,内外相邻的水膜环槽201错开布置,由外围向中心部逐渐降低高度,排列成漏斗状。在相邻的水膜环槽之间留有环形间隙,利用该环形间隙形成环形水汽导流通道10,可供水膜环槽溢出的吸收液流出,同时可以使尾气上升气流导出。如图3和图4所示,支撑架3可采用多个支架或立板进行组合,上部支持端与水膜环槽底部形状相适应。如图5所示,在内套塔节1底部设置带有导流叶片601的旋流盘6,旋流盘为市售的用于将通过的气流导向成旋转气流的导气流装置,各导流叶片之间有导流通道。在旋流盘6与水膜单元2之间间隔有旋流腔,便于尾气上升形成旋转的涡流。工业排放尾气吸收塔通常采用喷淋方式或管道注水方式向吸收塔内尾气吸收装置充入吸收液,本实施例采用喷淋式尾气吸收装置向水膜单元淋水,还可以通过管道向水膜单元的各水膜环槽注水。内套塔节1设置在喷淋式尾气吸收装置的喷淋管下方,内套塔节上沿7向外侧伸展,外缘与吸收塔体外壁8之间密封;内套塔节底部为进气口,可供进入工业排放尾气流入。
更具体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水膜环槽201底部逐渐收窄,水膜环槽横截面可采用上宽下窄的形状,能够更好的使水膜环溢出的水会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沿着水膜环外壁流动,从而形成一个包裹住水膜环的均匀水膜,本实施例中采用V形,还可以采用下半圆形、U形或梯形。还可以在漏斗状水膜单元2的中心部设置底部封闭的小漏斗形水膜槽4,能够承装吸收液,溢出后形成水膜。本实施例的内套塔节为圆筒状,水膜环槽围成圆形漏斗状;内套塔节还可采用方筒状,水膜环槽围成方形漏斗状,用以适应不同形状的吸收塔。
作为进一步改进,如图6所示,内套塔节1设置有至少两层漏斗状水膜单元2,能够增加水膜形成的面积,逐层进一步吸收排放尾气,增加吸收效果,适应跟大型吸收塔。
工作过程及原理:如图7所示,该环型水膜式尾气吸装置使用时设置在喷淋式工业排放尾气吸收塔11内,吸收塔底部为收集吸收液的水仓15,下部设置吸收液循环出口17、排空口16和溢流口14,侧壁设置吸收塔排放尾气入口13,用于将尾气22导入吸收塔内,尾气22为图7和图8中为带有箭头的虚线所示,中部设置该环型水膜式尾气吸装置的内套塔节1,上部喷淋式尾气吸收装置12,上端设置尾气出口,在喷淋式尾气吸收装置12和吸收液循环出口17之间连接带有防腐泵19和控制阀20的外置吸收液循环管路18。
工作时,工业排放尾气流动方向为:由吸收塔排放尾气入口13吹入,尾气22先进入环形空腔9,由于环形空腔上端封闭,迫使尾气只能流向下方水仓15与内套塔节1的间隙,从下方进入该环型水膜式尾气吸装置的进气口并上升,尾气先通过旋流盘6,在导流叶片的导向下旋转上升,并在旋流腔内形成上升涡流气流,再穿过漏斗状水膜单元2的环形水汽导流通道,经过水膜的层层吸收,然后继续上升经过喷淋式尾气吸收装置12喷淋,最后由吸收塔尾气出口排出。
吸收液流动方向为:吸收液由吸收液循环管路18进入喷淋式尾气吸收装12置,通过喷淋管向该环型水膜式尾气吸装置的漏斗状水膜单元2喷洒,水膜环槽积满吸收液,沿水膜环槽外壁溢出,形成布满各水膜环槽外壁的水膜环,继续向下流淌到旋流盘6的叶片上,也形成水膜层,然后向下流入吸收塔底部水仓15,再进入吸收液循环管路18循环使用,达到规定的浓度后进行回收利用。
经喷淋的吸收液从喷淋管上面落下后,均匀填满水膜环槽,喷淋吸收液的不间断补充保证了水膜环槽时刻保持满水状态,水膜环槽溢出的水会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沿着水膜环外壁流动,从而形成一个包裹住水膜环槽的均匀的厚度为3毫米至8毫米的薄液层,即形成水膜环,如图8所示,吸收液流动方向为虚线箭头指向,排放尾气流动方向为实线箭头指向,排放尾气从下方与水膜环接触,主要机理是尘粒、尾气与液滴的惯性碰撞和粘附,环环相套的水膜环覆盖吸收塔体空间,保证排放尾气与水膜百分百接触,排放尾气的上升涡流气流与水膜环接触同时喷成细小液滴从而更加提高了吸收作用,排放尾气在与水膜环接触后从相邻水膜环槽之间的环形水汽导流通道通过,水膜环形成了很大表面积的水膜;排放尾气通过旋流盘的叶片时产生旋转和离心运动,在旋流腔形成涡流,吸收液从上方落下均匀分配到旋流盘每个叶片,形成了很大表面积的水膜,通过水膜环槽与旋流盘的上下组合,旋转上升的排放尾气涡流与叶片上的水膜、水膜环槽外壁的水膜以及旋流腔内滴落的吸收液在内套塔节作相对运动,环形水汽导流通道减小了排放尾气向上流动的阻力,使得排放尾气与水膜更加充分的接触,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吸收效率,无死角吸收,同时起到了节约用水的作用,而且由于没采用导流管形成水膜或喷淋管喷射吸收尾气,极大的避免了部件因腐蚀堵塞,影响吸收效率,部件也不会因腐蚀和堵塞同时还大大降低了用水量,本装置成膜用水量为1至3立方米,通过多层水膜吸收,尾气全部与水膜接触,没有死角,吸收效果好,经过24小时在烟囱出口前取样,多次分析化验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充分贯彻国家节约减排的方针。
综上所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Claims (7)

1.一种环型水膜式尾气吸装置,包括设置在工业排放尾气吸收塔内的水膜式尾气吸收装置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膜式尾气吸收装置本体外部为立式筒状的内套塔节,内部通过支撑架设置有由多个环绕排列的外围向中心部逐渐降低高度的水膜环槽组成的漏斗状水膜单元,内外相邻的水膜环槽错开布置,利用相邻水膜环槽之间留有的间隙形成环形水汽导流通道;在内套塔节底部设置带有导流叶片的旋流盘,旋流盘与水膜单元之间间隔有旋流腔;内套塔节与吸收塔体外壁之间设置有上部密封的圆环空腔,内套塔节的底部为进气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环型水膜式尾气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塔节设置有至少两层漏斗状水膜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环型水膜式尾气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膜环槽横截面上宽下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环型水膜式尾气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膜环槽横截面为V形、下半圆形、U形或梯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环型水膜式尾气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塔节为圆筒状,水膜环槽围成圆形漏斗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环型水膜式尾气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膜环槽的中心设置底部封闭的小漏斗形水膜槽。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环型水膜式尾气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塔节为圆筒状,水膜环槽围成圆形漏斗状;水膜环槽的中心设置底部封闭的小漏斗形水膜槽。
CN202221903731.3U 2022-07-23 2022-07-23 环型水膜式尾气吸装置 Active CN2176139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03731.3U CN217613914U (zh) 2022-07-23 2022-07-23 环型水膜式尾气吸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903731.3U CN217613914U (zh) 2022-07-23 2022-07-23 环型水膜式尾气吸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613914U true CN217613914U (zh) 2022-10-21

Family

ID=83634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903731.3U Active CN217613914U (zh) 2022-07-23 2022-07-23 环型水膜式尾气吸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6139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566678U (zh) 一种喷淋塔
CN211098372U (zh) 一种高效的烟气脱硫塔
CN105964124A (zh) 一种旋转式喷淋除尘脱硫装置
CN110180372A (zh) 一种分段式处理的尾气净化装置
CN210729130U (zh) 一种螺旋式高效净化塔
CN205435339U (zh) 一种多层级降尘废气洗涤塔
CN105561723A (zh) 高性能蓄电池的铅烟净化装置
CN217613914U (zh) 环型水膜式尾气吸装置
CN207576058U (zh) 一种鼓泡管束除尘脱硫塔
CN219333763U (zh) 一种脱硝系统氨气逃逸吸收装置
CN115990398B (zh) 一种曝气氧化脱硫塔
CN208244443U (zh) 自旋废气洗涤器
CN110711448A (zh) 一种降坡螺旋式除尘装置
CN105999916A (zh) 一种空气净化器
CN206700988U (zh) 一种新型湿式除尘设备
CN217526889U (zh) 一种双层烟气协同净化塔
CN115069074A (zh) 环型水膜式尾气吸装置
CN211451939U (zh) 急冷塔
CN105944547B (zh) 一种烟气超低排放吸收塔装置及应用
CN208465601U (zh) 一种脱硫塔
CN209968050U (zh) 一种高效锌烟除尘吸收塔
CN212594717U (zh) 一种新型的烟气脱水装置及烟气脱水系统
CN205340541U (zh) 带喷淋分布器的脱硫烟塔
CN211384326U (zh) 一种降坡螺旋式除尘装置
CN219580147U (zh) 一种可旋转的洗涤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