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90308U - 一种充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90308U
CN217590308U CN202221033701.1U CN202221033701U CN217590308U CN 217590308 U CN217590308 U CN 217590308U CN 202221033701 U CN202221033701 U CN 202221033701U CN 217590308 U CN217590308 U CN 2175903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charging device
charging
connecting piece
shell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3370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鹏程
王毅可
唐旋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Keenlo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Keenlo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Keenlo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Keenlo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3370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903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903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903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充电桩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充电装置,其包括连接件、前壳组件及后壳组件,连接件用于所述充电装置中元件的安装;所述前壳组件设在所述连接件的一侧;所述后壳组件设在所述连接件的另一侧,其中,所述连接件、所述前壳组件和所述后壳组件均为独立设置的部件,所述前壳组件能够与所述后壳组件围合,并将所述元件和所述连接件包围在围合的空间内。前壳组件和后壳组件分别围设在连接件的两侧,连接件为前壳组件和后壳组件提供结构支撑,提升了该充电装置的整体强度及稳定性;而且,充电装置中元件安装于连接件上,提高了集成度,降低了装配难度。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充电装置,提高了装配的便捷性,而且增强了结构强度。

Description

一种充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充电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智能移动小车(也称移动机器人)越来越多,为提高其工作效率,越来越多的智能移动小车采用自动充电桩进行充电。
目前,现有的充电桩采用前后壳对锁的安装方式,内部的元器件均安装在前后壳上,集成度不高,生产、装配不便,充电桩强度仅由前后壳内部的筋板作为加强,强度较低,如冲击载荷容易破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充电装置,用于提高装配的便捷性,而且增强结构强度。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充电装置,包括:
连接件,用于所述充电装置中元件的安装;
前壳组件,所述前壳组件设在所述连接件的一侧;
后壳组件,所述后壳组件设在所述连接件的另一侧,其中,所述连接件、所述前壳组件和所述后壳组件均为独立设置的部件,所述前壳组件能够与所述后壳组件围合,并将所述元件和所述连接件包围在围合的空间内。
作为上述充电装置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件包括:
本体;
第一连接部,设于所述本体上,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前壳组件,和/或,所述后壳组件。
作为上述充电装置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件上还设有加强部,所述加强部能够与所述前壳组件,和/或,所述后壳组件抵接。
作为上述充电装置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件上还设有安装结构,用于安装所述元件。
作为上述充电装置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前壳组件设有第一导向部,所述后壳组件设有第二导向部,所述前壳组件和所述后壳组件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导向部与所述第二导向部围合。
作为上述充电装置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后壳组件上开设有多个散热孔。
作为上述充电装置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后壳组件上还设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端部与所述后壳组件的外壁间隔设置。
作为上述充电装置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后壳组件的内壁还设有遮挡结构,所述遮挡结构对应多个所述散热孔设置,所述遮挡结构用于遮挡外界杂物和限定所述散热孔的气流路径。
作为上述充电装置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充电组件,所述充电组件设于所述连接件上并从所述前壳组件穿出,能够与待充电设备对接。
作为上述充电装置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前壳组件上设置有第一滑接部,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滑接部相滑接的第二滑接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前壳组件和后壳组件分别围设在连接件的两侧,连接件为前壳组件和后壳组件提供结构支撑,提升了该充电装置的整体强度及稳定性;而且,充电装置中元件安装于连接件上,提高了集成度,降低了装配难度。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充电装置,提高了装配的便捷性,而且增强了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壳组件、连接件和后壳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前壳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壳组件的局部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连接的示意图。
图中:
1、连接件;11、本体;12、第一连接部;13、加强部;14、安装结构;15、第二滑接部;16、第五连接部;
2、前壳组件;21、第一导向部;22、第二连接部;23、第一翻边;24、第一加强筋;25、第一滑接部;26、通孔;27、第四连接部;
3、后壳组件;31、第二导向部;32、散热孔;33、支撑部;34、遮挡结构;35、第三连接部;36、第二翻边;37、第二加强筋;
4、充电组件;41、充电极片;42、充电极片支架;43、套筒;
51、电路板;52、信号灯板;53、适配器母头;54、适配器;
6、信号灯;
7、防滑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零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零部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安装”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安装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其包括连接件1、前壳组件2及后壳组件3,连接件1用于充电装置中元件的安装;前壳组件2设在连接件1的一侧;后壳组件3设在连接件1的另一侧,其中,连接件1、前壳组件2和后壳组件3均为独立设置的部件,前壳组件2能够与后壳组件3围合,并将元件和连接件1包围在围合的空间内。
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前壳组件2和后壳组件3分别围设在连接件1的两侧,连接件1为前壳组件2和后壳组件3提供结构支撑,提升了该充电装置的整体强度及稳定性;而且,充电装置内的元件安装于连接件1上,提高了集成度,降低了装配难度。因此,本实施例提出的充电装置,提高了装配的便捷性,而且增强了结构强度。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连接件1包括本体11和设置于本体11上的多个第一连接部12,在本体11的两侧均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部12,位于本体11的一侧的多个第一连接部12用于连接前壳组件2,位于本体11的另一侧的多个第一连接部12用于连接后壳组件3,实现了前壳组件2和后壳组件3与本体11的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前壳组件2、连接件1和后壳组件3沿着前后方向依次分布。
更具体地,前壳组件2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二连接部22,多个第二连接部22和本体11前侧的多个第一连接部12一一对应连接,每组相对应的第二连接部22和第一连接部12通过紧固件连接,以使前壳组件2连接于连接件1。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本体11前侧的第一连接部12为连接凸起,第二连接部22为与连接凸起相配合插接的连接凹槽。连接凸起插接于连接凹槽内,且在连接凸起和连接凹槽的槽底同时螺纹紧固有紧固件。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本体11前侧的第一连接部12为连接凹槽,第二连接部22为与连接凹槽相配合插接的连接凸起。连接凸起插接于连接凹槽内,且在连接凸起和连接凹槽的槽底同时螺纹紧固有紧固件。连接凸起和连接凹槽不仅起到了定位效果,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同时配合紧固件实现了前壳组件2和连接件1的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22和本体11前侧的第一连接部12均设置有四个,四个第一连接部12分别分布在本体11侧面的四个角部。当然,第二连接部22和与其对应的第一连接部12还可以设置为其他数量,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更具体地,后壳组件3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第三连接部35,多个第三连接部35和本体11后侧的多个第一连接部12一一对应连接,以使后壳组件3连接于连接件1。
可选地,在其他实施例中,本体11后侧的第一连接部12为连接凹槽,第三连接部35为与连接凹槽相配合插接的连接凸起。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本体11后侧的第一连接部12为连接凸起,第三连接部35为与连接凸起相配合插接的连接凹槽。后壳组件3的内壁上设置有凸出部,连接凹槽位于凸出部上。连接凸起插接于连接凹槽内,且在连接凸起和连接凹槽的槽底同时螺纹紧固有紧固件。连接凸起和连接凹槽不仅起到了定位效果,有利于提高装配效率,同时配合紧固件实现了后壳组件3和连接件1的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35和本体11后侧的第一连接部12均设置有六个,其中,四个第一连接部12分别分布在本体11侧面的四个角部,另外两个第一连接部12分别位于本体11侧面的两个长边的中部。当然,第三连接部35和与其对应的第一连接部12还可以设置为其他数量,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具体地,连接件1上还设有加强部13,加强部13能够与前壳组件2,和/或,后壳组件3抵接。本实施例中,本体11的前后两侧均连接有多个加强部13,位于本体11两侧的加强部13分别抵接于前壳组件2和后壳组件3。由于前壳组件2和后壳组件3为壳体,厚度较薄,强度较低,通过加强部13的抵接,进一步提高了该充电装置的整体强度。更具体地,本体11的侧面的中部位置要安装元件,因此,将加强部13设置在本体11的侧面的边缘。
具体地,充电装置还包括充电组件4,充电组件4设于连接件1上并从前壳组件2穿出,能够与待充电设备对接,以实现对待充电设备的充电。前壳组件2上开设有通孔26,充电组件4通过通孔26穿出。
更具体地,充电组件4包括充电极片41、充电极片支架42和套筒43,充电极片41通过紧固件连接于充电极片支架42的一端,充电极片支架42的另一端连接于套筒43的一端,套筒43的另一端穿过通孔26穿入前壳组件2内并通过紧固件连接于本体11。在本体11的后侧连接有电路板51,充电极片41电连接于电路板51。
在前壳组件2的内壁于通孔26的四周设置有四个第四连接部27,相应地,在本体11的前侧壁上设置有四个第五连接部16,四个第四连接部27和四个第五连接部16一一对应设置,且相对应的第四连接部27和第五连接部16通过紧固件连接。第五连接部16上的螺纹孔连通至本体11的后侧壁。在组装时,将紧固件通过本体11的后侧穿入第五连接部16的螺纹孔内。
具体地,紧固第四连接部27和第五连接部16的紧固件同时穿固于套筒43的端部,以使得前壳组件2和充电组件4同时连接于连接件1。
具体地,连接件1上还设有安装结构14,用于安装元件。具体地,元件包括信号灯板52、适配器母头53、电路板51、适配器54、充电组件4等,本体11上设置有形状分别适配于信号灯板52、适配器母头53、电路板51、适配器54、充电组件4的卡扣或凹槽,信号灯板52、适配器母头53、电路板51、适配器54、充电组件4均通过紧固件连接于各自对应的卡扣或凹槽内。在此不再一一详述各自安装结构的具体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充电组件4连接在本体11的前侧,信号灯板52连接在本体11的顶面,其余元件连接在本体11的后侧。
更具体地,第一连接部12均设置在加强部13上,既保证了插接的稳定性,又有利于缩短第一连接部12的长度,使得结构更加稳定、牢靠。
具体地,如图2、图3和图6所示,前壳组件2设有第一导向部21,后壳组件3设有第二导向部31,前壳组件2和后壳组件3能够通过第一导向部21与第二导向部31围合。第一导向部21和第二导向部31相配合,既方便了充电装置的装配,又减小了前壳组件2和后壳组件3的装配间隙。
更具体地,第一导向部21和第二导向部31沿着前后方向延伸。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部21和第二导向部31均设置有四个,四个第一导向部21分别设置于前壳组件2的四个角度,四个第二导向部31分别设置于后壳组件3的四个角度。第一导向部21为导向条,第二导向部31为导向槽。
具体地,前壳组件2包括前壳主体部和连接于前壳主体部的边缘的第一翻边23,前壳组件2的前壳主体部和第一翻边23之间连接有第一加强筋24,提高了前壳组件2的结构强度。前壳主体部的四个边均连接有第一翻边23。
具体地,后壳组件3包括后壳主体部和连接于后壳主体部的边缘的第二翻边36,后壳组件3的后壳主体部和第二翻边36之间连接有第二加强筋37,提高了后壳组件3的结构强度。后壳主体部的两个相对的边各自连接有一个第二翻边36。
具体地,后壳组件3上开设有多个散热孔32。由于适配器母头53、电路板51、适配器54设置在后壳组件3和连接件1之间,因此,该充电装置产生的热量主要集中在后壳组件3和连接件1之间,故而在后壳组件3上开设有多个散热孔32,用于将热量散出。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孔32设置在后壳组件3的后壳主体部上。
由于该充电装置常靠近墙面安装,前壳组件2位于前侧,后壳组件3位于后侧,朝向墙面,如果后壳组件3靠紧墙面时,墙面会堵住后壳组件3上的散热孔32,导致热量无法散出。
为此,后壳组件3上还设有支撑部33,支撑部33的端部与后壳组件3的外壁间隔设置。该种设置,即使后壳组件3靠紧墙面时,散热孔32依然与墙面具有间隔,防止散热面与墙面直接接触导致散热孔32被堵死无而法散热。
具体地,支撑部33设置有多个,多个支撑部33设置在后壳组件3的后壳主体部的边缘。本实施例中,支撑部33设置有六个,其中,四个支撑部33分别设置在后壳主体部的四个角部,另外两个支撑部33分别设置在两个长边的中部。
优选地,支撑部33为圆环状结构,支撑部33和第三连接部35在后壳主体部的两侧共中心轴设置,六个支撑部33和六个第三连接部35一一对应设置,且圆环状结构的内孔连通于第三连接部35的连接凹槽。
具体地,如图5所示,后壳组件3的内壁还设有遮挡结构34,遮挡结构34对应多个散热孔32设置,遮挡结构34用于遮挡外界杂物和限定散热孔32的气流路径。在保证散热的条件下降低灰尘进入充电装置内部的风险。本实施例中,对应每个散热孔32设置有一个遮挡结构34,遮挡结构34遮挡于散热孔32的一半。
具体地,前壳组件2背离后壳组件3的一侧设有识别标记,待充电设备通过识别标记识别定位充电装置的位置。前壳组件2的前壳主体部的中部朝向连接件1方向凸出变型,在前壳主体部的外侧形成凹槽,凹槽的上部分设有识别标记,下部分设置通孔26,也即充电组件4的充电极片41位于凹槽的下部分。识别标记的识别原理可参考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具体地,前壳组件2的顶端的第一翻边23围在连接件1的顶端外,作为充电装置的顶板,信号灯板52连接在连接件1的顶部,前壳组件2的顶端的第一翻边23的外表面上开设有信号灯安装槽,信号灯6安装于信号灯安装槽内,且电连接于信号灯板52。
更具体地,如图3所示,前壳组件2的底端的第一翻边23围在连接件1的底端外,作为充电装置的底板,底板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滑垫安装槽,防滑垫安装槽安装有防滑垫7。
本实施例中,四个第一导向部21中的两个分别设置于前壳组件2顶端的第一翻边23的两端,另外两个分别设置在前壳组件2底端的第一翻边23的两端。相应地,后壳组件3的两个第二翻边36分别位于后壳组件3的两个侧边,两个第二翻边36的上下两端均设置有一个第二导向部31。
具体地,为了进一步提高装配效率及稳定性,前壳组件2上设置有第一滑接部25,连接件1上设置有与第一滑接部25相滑接的第二滑接部15。
更具体地,前壳组件2的相对的两个第一翻边23均设置有第一滑接部25,连接件1的两个相对的外壁均设置有第二滑接部15,第一滑接部25和第二滑接部15一一对应滑接。在本实施例中,同一第一翻边23上设置有两个第一滑接部25,相应地,连接件1的同一个外壁上设置有两个第二滑接部15。第一滑接部25为滑接条,第二滑接部15为滑接槽。滑接槽和滑接条均沿着前后方向延伸。更具体地,前壳组件2的位于其顶端和底端的两个第一翻边23上设置第一滑接部25,相应地,连接件1的顶面和底面上设置有第二滑接部15。
具体地,前壳主体部和后壳主体部的间距从低端向顶端逐渐减小。该种设置使得充电装置的外型呈下宽上窄,提高了充电装置安装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的紧固件为螺钉或螺栓等部件。
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的组装方法包括:
首先,将充电极片41通过紧固件连接于充电极片支架42,再将套筒43套接于充电极片支架42形成充电组件4;
其次,将充电组件4穿在前壳组件2的通孔26,使得充电极片41位于前壳组件2的前侧,套筒43的一端位于前壳组件2的后侧;
再次,将信号灯板52、适配器母头53、电路板51、适配器54等元件通过紧固件安装到连接件1的安装结构14上;
从次,将前壳组件2的第一滑接部25与连接件1的第二滑接部15对应滑接到位,利用紧固件从连接件1的后侧依次穿固于本体11、第五连接部16、套筒43的端部及第四连接部27,以将前壳组件2和充电组件4同时连接于连接件1,再利用紧固件从本体11的后侧依次穿固于本体11、本体11前侧的第一连接部12和第二连接部22,以使得前壳组件2和连接件1连接得更加牢固;
最后,将后壳组件3的第二导向部31与前壳组件2的第一导向部21对应导向到位,利用紧固件穿固于第三连接部35和本体11后侧的第一连接部12,以将后壳组件3连接于连接件1,则完成该充电装置的组装。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件(1),用于所述充电装置中元件的安装;
前壳组件(2),所述前壳组件(2)设在所述连接件(1)的一侧;
后壳组件(3),所述后壳组件(3)设在所述连接件(1)的另一侧,其中,所述连接件(1)、所述前壳组件(2)和所述后壳组件(3)均为独立设置的部件,所述前壳组件(2)能够与所述后壳组件(3)围合,并将所述元件和所述连接件(1)包围在围合的空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包括:
本体(11);
第一连接部(12),设于所述本体(11)上,所述第一连接部(12)用于连接所述前壳组件(2),和/或,所述后壳组件(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上还设有加强部(13),所述加强部(13)能够与所述前壳组件(2),和/或,所述后壳组件(3)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1)上还设有安装结构(14),用于安装所述元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组件(2)设有第一导向部(21),所述后壳组件(3)设有第二导向部(31),所述前壳组件(2)和所述后壳组件(3)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导向部(21)与所述第二导向部(31)围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组件(3)上开设有多个散热孔(3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组件(3)上还设有支撑部(33),所述支撑部(33)的端部与所述后壳组件(3)的外壁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组件(3)的内壁还设有遮挡结构(34),所述遮挡结构(34)对应多个所述散热孔(32)设置,所述遮挡结构(34)用于遮挡外界杂物和限定所述散热孔(32)的气流路径。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充电组件(4),所述充电组件(4)设于所述连接件(1)上并从所述前壳组件(2)穿出,能够与待充电设备对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组件(2)上设置有第一滑接部(25),所述连接件(1)上设置有能够与所述第一滑接部(25)相滑接的第二滑接部(15)。
CN202221033701.1U 2022-04-29 2022-04-29 一种充电装置 Active CN2175903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33701.1U CN217590308U (zh) 2022-04-29 2022-04-29 一种充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33701.1U CN217590308U (zh) 2022-04-29 2022-04-29 一种充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90308U true CN217590308U (zh) 2022-10-14

Family

ID=835480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33701.1U Active CN217590308U (zh) 2022-04-29 2022-04-29 一种充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903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590308U (zh) 一种充电装置
CN203326276U (zh) 连接器
EP2194618B1 (en) Power connector
CN108448301B (zh) 电连接器
KR200483105Y1 (ko) 조인트 커넥터 및 어스 터미널 결합장치
CN221057724U (zh) 充电座和车辆
CN218473586U (zh) 控制器、电动总成和车辆
CN213017077U (zh) 一种法兰定位安全防护架
CN217788501U (zh) 一种bms、bms组件及电池
CN216903469U (zh) 一种面板安装结构、开关座以及插座
CN217485877U (zh) 一种车辆充电插座及车辆
CN216958352U (zh) 电池箱、电池模组和车辆
CN218570190U (zh) 一种集成有多种固定结构的光伏组件电器盒盒体
CN212849174U (zh) 便捷式安装地面插座
CN213817689U (zh) 光伏连接系统
CN213523736U (zh) 一种安全型加速器速调管安装结构
CN220830437U (zh) 一种一体化接线盒以及光伏组件
CN220842268U (zh) 可调节bms支架以及用电装置
CN215834794U (zh) 一种防水用的连接件
CN220974102U (zh) 线束连接组件、座椅模块、座椅以及装配结构
CN218334118U (zh) 电池包下壳体及电池包壳体
CN220702960U (zh) 驱动模块、曳引机、一体式驱动机构及电梯
CN220435114U (zh) 风扇安装架、设备壳体、风扇组件以及电气设备
CN219838609U (zh) 车架组件和车辆
CN218597366U (zh) 一种免焊接型钢构件安装支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