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44827U - 车用电池模组及其固定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用电池模组及其固定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544827U CN217544827U CN202221234806.3U CN202221234806U CN217544827U CN 217544827 U CN217544827 U CN 217544827U CN 202221234806 U CN202221234806 U CN 202221234806U CN 217544827 U CN217544827 U CN 21754482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ing portion
- support
- box body
- battery module
- fix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用电池模组及其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上箱体、下箱体、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及互联件,上箱体设置在下箱体上方;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相对设置在下箱体内,第一支架上设有卡接口;互联件上设有多个用于与外部电池模组连接的接口,互联件设置在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且互联件的一端具有凸部,其中,凸部与卡接口卡接,互联件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架抵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互联件将多个电池模组关联在一起,互联件通过凸部卡接在第一支架上,同时通过与第二支架抵接完成固定。在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的作用下提高了在上箱体和下箱体之间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用电池模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用电池模组的固定装置及一种车用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科技不断发展,动力电池的应用也不断更新,不断地进入不同的领域。其中,共享助力车、共享汽车、共享换电等领域也对动力电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比其他领域,共享出行的使用环境变化大,工况复杂等特点也决定了动力电池及其模组需要不断提升机械可靠性和各种性能。动力电池的使用和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出现很多安全事件且影响颇大,而在现有技术中,电池模组的固定装置强度过低,无法满足共享出行环境下苛刻的使用需求,导致危险事故频发,如何提升安全强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固定装置及车用电池模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模组的固定方式可靠性低,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
上箱体;
下箱体,所述上箱体设置在所述下箱体上方;
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相对设置在所述下箱体内,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卡接口;
互联件,所述互联件上设有多个用于与外部电池模组连接的接口,所述互联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且所述互联件的一端具有凸部,其中,所述凸部与所述卡接口卡接,所述互联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架抵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三连接部围合呈所述卡接口,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呈弧形且朝所述第二支架的一侧凹陷有凹槽。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上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朝所述第三连接部一侧凸出有第一限位结构;
所述第三连接部上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凸出有第二限位结构;
其中,所述凹槽、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之间形成所述卡接口。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及所述第三连接部一体成型设置。
可选地,所述下箱体上设有横梁组件,所述互联件设置在所述横梁组件上。
可选地,所述横梁组件包括主横梁及从横梁,所述主横梁设置在所述下箱体的中间位置,且所述主横梁与所述第二支架相互平行;
所述从横梁设置在所述主横梁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或,
所述从横梁设置在所述主横梁与所述第一支架之间,且所述从横梁与所述第二支架相互垂直。
可选地,所述从横梁具有多个,多个所述从横梁沿所述主横梁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可选地,所述下箱体上设有缓冲槽,所述缓冲槽设置在所述下箱体背离所述横梁组件的一侧,且所述缓冲槽的位置与所述横梁组件的位置相对应。
可选地,所述下箱体的边缘设有若干翻边,所述翻边上设有螺钉孔。
此外,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用电池模组,所述车用电池模组包括电池模组及如上述的固定装置,所述电池模组与所述接口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所述互联件将多个电池模组关联在一起,所述互联件通过所述凸部卡接在所述第一支架上,同时通过与所述第二支架抵接完成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的作用下提高了在所述上箱体和所述下箱体之间的稳定性,同时取消了模组安装侧板,取消模组底部粘胶,简化模组底部安装支架设计,有效减少整体重量,减少生产成本,提高能量密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固定装置中下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固定装置中第一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固定装置中第二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 | 下箱体 | 20 | 横梁组件 |
21 | 主横梁 | 22 | 从横梁 |
30 | 互联件 | 31 | 凸部 |
40 | 第一支架 | 41 | 第一连接部 |
411 | 第一限位结构 | 42 | 第二连接部 |
421 | 凹槽 | 43 | 第三连接部 |
431 | 第二限位结构 | 50 | 第二支架 |
60 | 上箱体 | 70 | 翻边 |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固定装置,请参照图1~图4,所述固定装置包括上箱体60、下箱体10、第一支架40、第二支架50及互联件30,所述上箱体60设置在所述下箱体10上;所述第一支架40与所述第二支架50相对设置在所述下箱体10内,所述第一支架40上设有卡接口;所述互联件30上设有多个用于与外部电池模组连接的接口,所述互联件30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40与所述第二支架50之间,且所述互联件30的一端具有凸部31,其中,所述凸部31与所述卡接口卡接,所述互联件3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架50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箱体60和所述下箱体10可采用合金材质制作,从而在保证所述上箱体60和所述下箱体10强度的前提下,还能够减轻重量。减小所述固定装置装配在车辆上时,随车辆移动时的惯性等。所述上箱体60盒盖在所述下箱体10上,在所述上箱体60和所述下箱体10之间形成有密封的容置空间,用于安装所述互联件30以及电池模组。其中,所述互联件30上的接口用于与多个不同类型的电池模组连接,从而将多个不同类型的模组整合为一个整体,增强整体刚度。所述互联件30上朝向所述第一支架40的一侧具有向外凸起的凸部31,在装配时将所述凸部31卡接在所述第一支架40上的所述卡接口内,在卡接后所述互联件30的另一端抵接在所述第二支架50上,从而在所述第一支架40和所述第二支架50的相互配合下,对所述互联件30以及所述互联件30上的电池模组起到限位作用,从而提高整体的抗震能力,能够更加适应共享出行下对应的各种复杂环境。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箱体60和所述下箱体10之间共布置有五个相同或者不同的电池模组,具体装配过程为:首先将电池模组通过模组固定端板及螺杆等零件固定在所述下箱体10上,再将慢充接插件、动力接插件,低压接插件固定在所述下箱体10内,再将高压盒及BMS固定在所述下箱体10内,最后将密封圈平整放置于所述下箱体10内,合上所述上箱盖,从而将密封圈压紧在所述上箱体60与所述下箱体10之间,提高所述下箱体10与所述上箱体60之间容置空间的密封性。本实施例中,在满足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取消了电池模组的安装侧板,取消了电池模组的底部粘胶,简化了电池模组的支架设计、钣金件铳孔等策略,可有效减少所述固定装置以及电池模组的总重量,降低开模费用和开发周期,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系统能量密度。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所述互联件30将多个电池模组关联在一起,所述互联件30通过所述凸部31卡接在所述第一支架40上,同时通过与所述第二支架50抵接完成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架40与所述第二支架50的作用下提高了在所述上箱体60和所述下箱体10之间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架40包括第一连接部41、第二连接部42及第三连接部43,所述第二连接部4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4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4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部43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42呈拱形,朝所述第二支架50的一侧凹陷有凹槽421。所述第一连接部41、所述第二连接部42和所述第三连接部43之间可一体成型设置,从而进一步提高所述第一支架40的连接刚度。其中所述下箱体10可呈矩形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41、所述第二连接部42与所述第三连接部43沿所述下箱体10的长度方向设置,并靠近一侧长边的侧壁设置;所述第二支架50则靠近另一侧长边的侧壁设置。所述凸部31在装配时,则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2的凹槽421配合,实现卡接。
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部41上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2的一端朝所述第三连接部43一侧凸起有第一限位结构411;所述第三连接部43上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2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连接部41一侧凸起有第二限位结构431;所述凹槽421、所述第一限位结构411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431之间形成所述卡接口。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结构411是指所述第一连接部41上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2连接的位置,朝所述第二连接部42的凹槽421一侧突出的部分;所述第二限位结构431则是指所述第三连接部43上与所述第二连接部42连接的位置,朝所述第二连接部42的凹槽421一侧突出的部分。从而所述第一限位结构411、所述第二限位结构431和所述凹槽421之间呈环抱式结构,所述凹槽421对所述凸部31起到左右限位作用,所述第一限位结构411和所述第二限位结构431则对所述凸部31起到前后限位作用,从而进一步保证所述互联件30和在所述下箱体10内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下箱体10上设有横梁组件20,所述互联件30设置在所述横梁组件20上。本实施例中,所述横梁组件20设置在所述下箱体10的底面上,所述横梁组件20具有一定厚度,从而通过抬高底梁的设计,所述互联件30设置在所述横梁组件20上时,有利于降低使用过程中所受到的冲击,从而保护内部结构及零部件等。
所述横梁组件20包括主横梁21及从横梁22,所述主横梁21设置在所述下箱体10的中间位置,且所述主横梁21与所述第二支架50相互平行;所述从横梁22设置在所述主横梁21与所述第二支架50之间,和/或所述从横梁22设置在所述主横梁21与所述第一支架40之间,且所述从横梁22与所述第二支架50相互垂直。所述主横梁21与所述下箱体10的长边平行,且位于所述下箱体10的中间位置,以承受所述互联件30和所述互联件30上连接的不同电池模组的重力;所述从横梁22具有多个,多个所述从横梁22沿所述主横梁2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从横梁22位于所述主横梁21和所述下箱体10的侧壁之间,其中所述从横梁22所述互联件30及电池模组的部分抵接,从而辅助所述主横梁21起到承重作用,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所述固定装置的稳定性及可靠性。
进一步地,所述下箱体10上设有缓冲槽,所述缓冲侧设置在所述下箱体10背离所述横梁组件20的一侧,且所述凹槽421的位置与所述横梁组件20的位置相对应。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下箱体10的外侧,对应所述主横梁21和所述从横梁22的位置设镂空,从而形成所述缓冲槽。也即所述主横梁21和所述从横梁22在朝向所述下箱体10外侧为中空结构,以进一步降低本实用新型所述固定装置的重量。
具体的,所述下箱体10的边缘设有若干翻边70,所述翻边70上设有螺钉孔。在进行装配时,可将所述方便防止在外部结构上,并通过螺钉穿过所述螺钉孔固定在外部结构上。此外,所述方便也可以采用例如其他方式与外部结构连接,例如通过卡扣连接的方式等等。
此外,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电池模组,所述车用电池模组包括电池模组及如上述的固定装置,所述电池模组设置在所述固定装置内的互联件30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箱体60和所述下箱体10可采用合金材质制作,从而在保证所述上箱体60和所述下箱体10强度的前提下,还能够减轻重量。减小所述固定装置装配在车辆上时,随车辆移动时的惯性等。所述上箱体60盒盖在所述下箱体10上,在所述上箱体60和所述下箱体10之间形成有密封的容置空间,用于安装所述互联件30以及电池模组。其中,所述互联件30上的接口用于与多个不同类型的电池模组连接,从而将多个不同类型的模组整合为一个整体,增强整体刚度。所述互联件30上朝向所述第一支架40的一侧具有向外凸起的凸部31,在装配时将所述凸部31卡接在所述第一支架40上的所述卡接口内,在卡接后所述互联件30的另一端抵接在所述第二支架50上,从而在所述第一支架40和所述第二支架50的相互配合下,对所述互联件30以及所述互联件30上的电池模组起到限位作用,从而提高整体的抗震能力,能够更加适应共享出行下对应的各种复杂环境。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箱体60和所述下箱体10之间共布置有五个相同或者不同的电池模组,具体装配过程为:首先将电池模组通过模组固定端板及螺杆等零件固定在所述下箱体10上,再将慢充接插件、动力接插件,低压接插件固定在所述下箱体10内,再将高压盒及BMS固定在所述下箱体10内,最后将密封圈平整放置于所述下箱体10内,合上所述上箱盖,从而将密封圈压紧在所述上箱体60与所述下箱体10之间,提高所述下箱体10与所述上箱体60之间容置空间的密封性。本实施例中,在满足结构强度的前提下,取消了电池模组的安装侧板,取消了电池模组的底部粘胶,简化了电池模组的支架设计、钣金件铳孔等策略,可有效减少所述固定装置以及电池模组的总重量,降低开模费用和开发周期,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系统能量密度。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所述互联件30将多个电池模组关联在一起,所述互联件30通过所述凸部31卡接在所述第一支架40上,同时通过与所述第二支架50抵接完成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架40与所述第二支架50的作用下提高了在所述上箱体60和所述下箱体10之间的稳定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车用电池模组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装置包括:
上箱体;
下箱体,所述上箱体设置在所述下箱体上方;
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相对设置在所述下箱体内,所述第一支架上设有卡接口;
互联件,所述互联件上设有多个用于与电池模组连接的接口,所述互联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且所述互联件的一端具有凸部,其中,所述凸部与所述卡接口卡接,所述互联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架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及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以及所述第三连接部围合呈所述卡接口,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呈弧形且朝所述第二支架的一侧凹陷有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朝所述第三连接部一侧凸出有第一限位结构;
所述第三连接部上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的一端朝向所述第一连接部一侧凸出有第二限位结构;
其中,所述凹槽、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之间形成所述卡接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及所述第三连接部一体成型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箱体上设有横梁组件,所述互联件设置在所述横梁组件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组件包括主横梁及从横梁,所述主横梁设置在所述下箱体的中间位置,且所述主横梁与所述第二支架相互平行;
所述从横梁设置在所述主横梁与所述第二支架之间;或,
所述从横梁设置在所述主横梁与所述第一支架之间,且所述从横梁与所述第二支架相互垂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从横梁具有多个,多个所述从横梁沿所述主横梁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箱体上设有缓冲槽,所述缓冲槽设置在所述下箱体背离所述横梁组件的一侧,且所述缓冲槽的位置与所述横梁组件的位置相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箱体的边缘设有若干翻边,所述翻边上设有螺钉孔。
10.一种车用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用电池模组包括电池模组及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定装置,所述电池模组与所述接口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234806.3U CN217544827U (zh) | 2022-05-20 | 2022-05-20 | 车用电池模组及其固定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234806.3U CN217544827U (zh) | 2022-05-20 | 2022-05-20 | 车用电池模组及其固定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544827U true CN217544827U (zh) | 2022-10-04 |
Family
ID=83442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234806.3U Active CN217544827U (zh) | 2022-05-20 | 2022-05-20 | 车用电池模组及其固定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544827U (zh) |
-
2022
- 2022-05-20 CN CN202221234806.3U patent/CN21754482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863406A (zh) | 用于车辆的前端模块 | |
US10246133B2 (en) | Rear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CN107891911B (zh) | 电池包车身一体化结构及汽车 | |
CN217544827U (zh) | 车用电池模组及其固定装置 | |
CN218505966U (zh) | 车身结构、车身和电池包壳体的集成结构及车辆 | |
KR102407864B1 (ko) | 전기 및 하이브리드 차량용 배터리 케이스 | |
CN210653311U (zh) | 汽车白车身以及汽车 | |
CN211008109U (zh) | 发动机罩铰链安装结构 | |
CN209988007U (zh) | 一种汽车顶盖前横梁 | |
CN116417739A (zh) | 电池托盘、电池包和车辆 | |
CN217649516U (zh) | 一种下车身连接结构、下车身及车辆 | |
CN220628063U (zh) | 一种插件面板、电池箱体及电池包 | |
CN219601426U (zh) | 车辆的地板组件、下车身及车辆 | |
CN221041380U (zh) | 箱体侧边梁、电池包和车辆 | |
CN219371186U (zh) | 电池包 | |
US11970054B2 (en) | Power storage device | |
KR102262964B1 (ko) | 플러그인 하이브리드 차량용 배터리 케이스 | |
CN220873754U (zh) | 一种支撑结构以及电池包 | |
CN220639515U (zh) | 燃油箱总成和车辆 | |
CN216184965U (zh) | 一种用于汽车前防撞梁的吸能盒结构 | |
CN219789889U (zh) | 一种动力电池安装框架 | |
KR20200126695A (ko) | 차량용 하중분산구조 | |
CN209290369U (zh) | 一种制动踏板及制动主缸的安装板和包括该安装板的汽车 | |
CN221138329U (zh) | 转向管柱匹配总成结构和车辆 | |
CN218112505U (zh) | 车辆行李架安装总成和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