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53311U - 汽车白车身以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汽车白车身以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53311U
CN210653311U CN201921124976.4U CN201921124976U CN210653311U CN 210653311 U CN210653311 U CN 210653311U CN 201921124976 U CN201921124976 U CN 201921124976U CN 210653311 U CN210653311 U CN 2106533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late
white
reinforcing plate
lower cross
automob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12497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毅初
唐雅
韦利宁
黎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M Wuling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12497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533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533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533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汽车白车身以及汽车,所述汽车白车身包括下横梁、位于所述下横梁上方的前纵梁以及连接所述前纵梁与所述下横梁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包括连接板本体和加强板,所述连接板本体和所述加强板层叠设置,且所述连接板本体和所述加强板之间形成一个封闭腔体,所述封闭腔体的延伸方向、所述连接板本体的延伸方向以及所述加强板的延伸方向一致。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连接板本体上设置加强板,且加强板与连接板之间形成封闭腔体,提高下横梁与前纵梁连接强度,使应力可以快速的传递至前纵梁,提高了汽车的扭转刚度及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汽车白车身以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白车身以及汽车。
背景技术
下横梁作为车身前端框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集成前保险杠、散热器、中冷器、发动机下盖板、线束等安装点,对车辆的框架结构强度、扭转、安碰及NVH(Noise、Vibrationand 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有着重要影响,在车身的结构开发中广为应用。现有车型的下横梁为单板U型结构,两端通过螺栓与前纵梁底部连接,此结构存在缺陷主要是:
1)下横梁与前纵梁之间为单板连接结构,连接结构强度较弱,对整车的扭转刚度提升贡献较低;
2)下横梁两端的螺栓紧固钣金,安装点的惯性矩差,抗弯抗扭性能不足;
3)这种单板结构刚度低,惯性矩差,导致下横梁模态低,容易引起散热器和冷凝器的激励,进而引起车内噪声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白车身以及汽车,以解决现有下横梁与前纵梁连接强度弱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汽车白车身,所述汽车白车身包括下横梁、位于所述下横梁上方的前纵梁以及连接所述前纵梁与所述下横梁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包括连接板本体和加强板,所述连接板本体和所述加强板层叠设置,且所述连接板本体和所述加强板之间形成一个封闭腔体,所述封闭腔体的延伸方向、所述连接板本体的延伸方向以及所述加强板的延伸方向一致。
优选地,所述连接板本体包括第一凸起部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凸起部外缘的第一翻边,所述加强板包括第二凸起部和设置于所述第二凸起部外缘的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贴紧设置,所述第一凸起部沿背离所述加强板的一侧凸起,所述第二凸起部沿背离所述连接板本体的一侧凸起,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凸起部之间形成所述封闭腔体。
优选地,所述连接板本体靠近所述下横梁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一缓冲部,所述加强板靠近所述下横梁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缓冲部,所述第一缓冲部与所述下横梁的上侧连接,所述第二缓冲部与所述下横梁的下侧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板本体靠近所述前纵梁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一安装部,所述加强板靠近所述前纵梁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均与所述前纵梁的底部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缓冲部与所述下横梁的上侧点焊连接,所述第二缓冲部与所述下横梁的下侧点焊连接,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均与所述前纵梁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缓冲部以及所述第一安装部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缓冲部以及所述第二安装部一体成型。
优选地,所述连接板的数量为两个且分设于所述下横梁的两端。
优选地,所述连接板本体、所述加强板以及所述下横梁均为冲压成型制件。
优选地,所述连接板本体、所述加强板以及所述下横梁均为钣金件。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汽车白车身。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汽车白车身的前纵梁设置于下横梁的上方,且前纵梁与下横梁之间通过连接板连接,在连接板本体上设置有加强板,且将加强板与连接板本体层叠设置,使得连接板本体与加强板之间形成一个封闭腔体。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连接板内部设置封闭腔体能够提高下横梁与前纵梁连接结构强度,使应力可以快速的传递至前纵梁,相应地提高了汽车的扭转刚度及碰撞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白车身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白车身在连接板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白车身中下横梁与连接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板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0 汽车白车身 314 第一安装部
10 前纵梁 32 加强板
20 下横梁 321 第二凸起部
30 连接板 322 第二翻边
31 连接板本体 323 第二缓冲部
311 第一凸起部 324 第二安装部
312 第一翻边 40 封闭腔体
313 第一缓冲部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中对“上”、“下”、“左”、“右”等方位的描述以图1中所示的方位为基准,仅用于解释在图1中所示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请参照图1至图5,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提出一种汽车白车身100,该汽车白车身100包括下横梁20、位于下横梁20上方的前纵梁10以及连接前纵梁10与下横梁20的连接板30,连接板30包括连接板本体31和加强板32,连接板本体31和加强板32层叠设置,且连接板本体31和加强板32之间形成一个封闭腔体40,封闭腔体40的延伸方向、连接板本体31的延伸方向以及加强板32的延伸方向一致。在该实施例中,汽车白车身100的前纵梁10设置于下横梁20的上方,且前纵梁10与下横梁20之间通过连接板30连接,如图1所示,在连接板本体31上设置有加强板32,且将加强板32与连接板本体31层叠设置,使得连接板本体31与加强板32之间形成一个封闭腔体40,且封闭腔体40与连接板本体31及加强板32的延伸方向均相同。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连接板30内部设置封闭腔体40,能够提高下横梁20与前纵梁10的连接结构强度,使应力可以快速的传递至前纵梁10,相应地提高汽车的扭转刚度及碰撞安全性能。
如图4和图5所示,连接板本体31包括第一凸起部311和设置于第一凸起部311外缘的第一翻边312,加强板32包括第二凸起部321和设置于第二凸起部321外缘的第二翻边322,第一翻边312与第二翻边322贴紧设置,第一凸起部311沿背离加强板32的一侧凸起,第二凸起部321沿背离连接板本体31的一侧凸起,第一凸起部311与第二凸起部321之间形成封闭腔体40。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连接板本体31上设置有第一凸起部311,且第一凸起部311朝向背离加强板32的一侧凸起,在第一凸起部311的外缘设置有第一翻边312;在加强板32上设置第二凸起部321,且第二凸起部321朝向背离连接板本体31的一侧凸起,在第二凸起部321的外缘设置有第二翻边322。当加强板32与连接板本体31重叠设置后,第一翻边312与第二翻边322贴紧,且第一翻边312与第二翻边322之间没有间隙,第一凸起部311与第二凸起部321对应且形成封闭腔体40。
如图4和图5所示,连接板本体31靠近下横梁20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一缓冲部313,加强板32靠近下横梁20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缓冲部323,第一缓冲部313与下横梁20的上侧连接,第二缓冲部323与下横梁20的下侧连接。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连接板本体31靠近下横梁20的一侧还设置有用于缓冲的第一缓冲部313,第一缓冲部313的一端与第一翻边312连接,第一缓冲部313的另一端与下横梁20的上侧连接;在加强板32靠近下横梁20的一侧还设置有用于缓冲的第二缓冲部323,第二缓冲部323的一端与第二翻边322连接,第二缓冲部323的另一端与下横梁20的下侧连接。当第一缓冲部313和第二缓冲部323分别与下横梁20连接后,第一缓冲部313与第二缓冲部323之间形成间隙。这种结构能够使得连接板30与下横梁20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防止出现断裂。
如图4和图5所示,连接板本体31靠近前纵梁10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一安装部314,加强板32靠近前纵梁10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安装部324,第一安装部314和第二安装部324均与前纵梁10的底部连接。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连接板本体31靠近前纵梁10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一安装部314,加强板32靠近前纵梁10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安装部324,且第一安装部314和第二安装部324均与前纵梁10的底部平行,这样有利于第一安装部314和第二安装部324与前纵梁10的底部的连接,并且能够分解连接板30的一部分承受重力,提高下横梁20与前纵梁10之间的连接强度。
此外,第一缓冲部313与下横梁20的上侧点焊连接,第二缓冲部323与下横梁20的下侧点焊连接,点焊连接能够改善现有技术中下横梁20冲压成型性不佳的问题。第一安装部314和第二安装部324均与前纵梁10可拆卸连接。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第一安装部314和第二安装部324上均设置有多个安装孔,第一安装部314和第二安装部324均与前纵梁10通过紧固件实现可拆卸连接,其中,紧固件可以为螺钉或者螺栓等。
并且,第一凸起部311、第一翻边312、第一缓冲部313以及第一安装部314一体成型,第二凸起部321、第二翻边322、第二缓冲部323以及第二安装部324一体成型,这种一体成型的结构使外形更加美观。连接板30的数量为两个且分设于下横梁20的两端。连接板本体31、加强板32以及下横梁20均为冲压成型制件。其中,连接板本体31、加强板32以及下横梁20均为钣金件。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汽车白车身100。该汽车白车身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该汽车采用了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汽车白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白车身包括下横梁、位于所述下横梁上方的前纵梁以及连接所述前纵梁与所述下横梁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包括连接板本体和加强板,所述连接板本体和所述加强板层叠设置,且所述连接板本体和所述加强板之间形成一个封闭腔体,所述封闭腔体的延伸方向、所述连接板本体的延伸方向以及所述加强板的延伸方向一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白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本体包括第一凸起部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凸起部外缘的第一翻边,所述加强板包括第二凸起部和设置于所述第二凸起部外缘的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二翻边贴紧设置,所述第一凸起部沿背离所述加强板的一侧凸起,所述第二凸起部沿背离所述连接板本体的一侧凸起,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二凸起部之间形成所述封闭腔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白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本体靠近所述下横梁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一缓冲部,所述加强板靠近所述下横梁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缓冲部,所述第一缓冲部与所述下横梁的上侧连接,所述第二缓冲部与所述下横梁的下侧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白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本体靠近所述前纵梁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一安装部,所述加强板靠近所述前纵梁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均与所述前纵梁的底部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白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部与所述下横梁的上侧点焊连接,所述第二缓冲部与所述下横梁的下侧点焊连接,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均与所述前纵梁可拆卸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白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缓冲部以及所述第一安装部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凸起部、所述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缓冲部以及所述第二安装部一体成型。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白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的数量为两个且分设于所述下横梁的两端。
8.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白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本体、所述加强板以及所述下横梁均为冲压成型制件。
9.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白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本体、所述加强板以及所述下横梁均为钣金件。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白车身。
CN201921124976.4U 2019-07-17 2019-07-17 汽车白车身以及汽车 Active CN2106533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24976.4U CN210653311U (zh) 2019-07-17 2019-07-17 汽车白车身以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124976.4U CN210653311U (zh) 2019-07-17 2019-07-17 汽车白车身以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53311U true CN210653311U (zh) 2020-06-02

Family

ID=70822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124976.4U Active CN210653311U (zh) 2019-07-17 2019-07-17 汽车白车身以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5331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44586A (zh) * 2021-01-18 2021-04-13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车身总成及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44586A (zh) * 2021-01-18 2021-04-13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车身总成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648385B2 (en) Vehicle with bumper and deformation element
US20200324823A1 (en) Impact absorb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s
US9573628B2 (en) Vehicle body with structural component
CN107891911B (zh) 电池包车身一体化结构及汽车
CN109421811B (zh) 车辆后部结构
CN210653311U (zh) 汽车白车身以及汽车
JP3670502B2 (ja) マウントブラケット
CN216580722U (zh) 车辆的顶盖后横梁结构、车身以及车辆
CN216232576U (zh) 车身顶盖和车辆
EP3611058B1 (en) Structural member for automobiles
CN216545711U (zh) 水箱安装架和车辆
CN216545709U (zh) 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和车辆
CN212637074U (zh) 后减震器安装板及后减震器安装总成
CN212473667U (zh) 车辆行李箱盖的铰链加强板以及车辆
CN210063132U (zh) 车身及具有其的车辆
JP2003072590A (ja) フロントアンダーランプロテクタ
CN217649516U (zh) 一种下车身连接结构、下车身及车辆
CN219428231U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0653376U (zh) 汽车白车身及汽车
CN206537367U (zh) 一种汽车门槛内板
CN212473679U (zh) 用于车辆的地板总成及车辆
CN215675550U (zh) 一种底盘横梁、底盘组件、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2400805U (zh) 新能源汽车的后拖曳臂加强部件
CN219728365U (zh) 用于车辆的地板总成及车辆
CN218229144U (zh) 一种前碰撞横梁安装板及其安装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