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545709U - 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和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545709U CN216545709U CN202220118924.1U CN202220118924U CN216545709U CN 216545709 U CN216545709 U CN 216545709U CN 202220118924 U CN202220118924 U CN 202220118924U CN 216545709 U CN216545709 U CN 21654570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oling
- cooling pack
- mounting
- cooling package
- structure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和车辆,其中,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包括安装架和冷却包,其中安装架包括上横梁、左右对称的第一侧安装部和第二侧安装部,所述第一侧安装部和所述第二侧安装部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上横梁的两侧端部连接,所述第一侧安装部和所述第二侧安装部的另一端分别与车辆的前纵梁连接。所述冷却包的上部通过缓冲件与所述上横梁连接,所述冷却包的两侧边分别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侧安装部和所述第二侧安装部连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升了冷却包安装架安装点的刚度、强度以及模态等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和车辆。
背景技术
为应对越来越严格的碰撞法规、平台前悬长度变更需求及前舱越来越严格的空间布置,这使冷却包的布置位置越来越靠前,车身防撞梁吸能盒的长度越来越长,导致冷却包布置位置与前纵梁在X向已无重合量。
目前常见的冷却包安装方式为,冷却包通过冷却包安装框架固定于车身。冷却包安装框架包括首尾相连的上横梁、左侧竖梁、下横梁以及右侧竖梁,左侧竖梁和右侧竖梁均连接有安装板,冷却包安装框架通过安装板固定在车身上。
当冷却包布置位置与前纵梁距离相对过远时,安装板与前防撞梁板搭接时,由于悬臂距离过大,会导致冷却包安装框架安装点的刚度、强度以及模态等性能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旨在提升冷却包安装架安装点的刚度、强度以及模态等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包括:
安装架,包括:上横梁、左右对称的第一侧安装部和第二侧安装部,所述第一侧安装部和所述第二侧安装部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上横梁的两侧端部连接,所述第一侧安装部和所述第二侧安装部的另一端分别与车辆的前纵梁连接;和
冷却包,所述冷却包的上部通过缓冲件与所述上横梁连接,所述冷却包的两侧边分别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侧安装部和所述第二侧安装部连接。
可选地,所述冷却包的上部设有连接销,所述上横梁设有连接口,所述连接销通过所述缓冲件固定于所述连接口,以使所述冷却包与所述上横梁固定。
可选地,所述缓冲件设有卡固部,所述缓冲件通过所述卡固部与所述连接口卡接固定。
可选地,所述缓冲件设有卡持部,所述连接销通过所述卡持部与所述缓冲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卡持部的材质为缓冲材料。
可选地,所述第一侧安装部包括第一侧竖梁和第一吸能盒,所述第二侧安装部包括第二侧竖梁和第二吸能盒,所述第一侧竖梁和所述第二侧竖梁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上横梁的两端,所述第一侧竖梁和所述第二侧竖梁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吸能盒和所述第二吸能盒;所述冷却包的两侧边分别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吸能盒和所述第二吸能盒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通过紧固件连接于所述冷却包的两侧边,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别通过紧固件与所述第一吸能盒和所述第二吸能盒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材质为铝材。
可选地,所述冷却包朝向车辆的后端倾斜设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包括上横梁以及左右对称的第一侧安装部和第二侧安装部,第一侧安装部和第二侧安装部的一端分别与上横梁的两侧端部连接,第一侧安装部和第二侧安装部的另一端分别与车辆的前纵梁连接,从而实现了稳定的安装架结构,实现了安装架与车身的固定连接。冷却包的上部通过缓冲件与上横梁连接,冷却包的两侧边分别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与第一侧安装部和第二侧安装部连接,从而实现冷却包与安装架之间的稳定的连接。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冷却包安装框架的下安装点通过安装板使侧竖梁与车身固定连接的方式,本实用新型中直接使第一侧安装部和第二侧安装部与车身固定连接,安装架与车身的安装点由悬臂结构改为封闭腔体内,从而避免了过大的悬臂距离,提升了冷却包安装架安装点的刚度、强度以及模态等性能。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采用的冷却包安装框架,本实用新型取消了冷却包安装框架的下横梁,冷却包的下安装点从下面更改为冷却包的侧面,一方面安装结构左右对称,有利于安装固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取消下横梁使安装架的重量减轻,有利于降低车身的重量。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冷却包的上部和底部分别与冷却包安装框架的上横梁和下横梁采用卡接固定的连接方式,本实用新型采用冷却包的上部通过缓冲件与上横梁连接,从而实现冷却包与安装架在车身高度方向上的连接。避免了在冷却包和安装架装配过程中,因装配误差造成的冷却包上部和安装框架的上横梁,以及冷却包下部和安装框架的下横梁之间的装配不到位,从而避免了因冷却包和安装框架之间的装配不到位造成的冷却包的脱落,从而避免了冷却包的功能失效。同时也降低了冷却包和安装架之间的装配精度要求,提高了冷却包和安装架之间的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一实施例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2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中缓冲件与上横梁一实施例的装配示意图;
图4为图3缓冲件与上横梁一实施例的装配A-A处的剖视图;
图5为图2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中缓冲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中第一连接件与冷却包、第一吸能盒一实施例的装配示意图;
图7为图6第一连接件与冷却包、第一吸能盒一实施例的装配B-B处的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0 | 安装架 | 320 | 第二吸能盒 |
20 | 冷却包 | 400 | 缓冲件 |
21 | 连接销 | 410 | 卡固部 |
100 | 上横梁 | 420 | 卡持部 |
110 | 连接口 | 500 | 第一连接件 |
200 | 第一侧安装部 | 510 | 第一连接部 |
210 | 第一侧竖梁 | 520 | 第一支撑部 |
220 | 第一吸能盒 | 600 | 第二连接件 |
300 | 第二侧安装部 | 610 | 第二连接部 |
310 | 第二侧竖梁 | 620 | 第二支撑部 |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的“和/或”包括三个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技术方案、B技术方案,以及A和B同时满足的技术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为应对越来越严格的碰撞法规、平台前悬长度变更需求及前舱越来越严格的空间布置,这使冷却包的布置位置越来越靠前,车身防撞梁吸能盒的长度越来越长,导致冷却包布置位置与前纵梁在X向已无重合量。
目前常见的冷却包安装方式为,冷却包通过冷却包安装框架固定于车身。冷却包安装框架包括首尾相连的上横梁、左侧竖梁、下横梁以及右侧竖梁,左侧竖梁和右侧竖梁均连接有安装板,冷却包安装框架通过安装板固定在车身上。
当冷却包布置位置与前纵梁距离相对过远时,安装板与前防撞梁板搭接时,由于悬臂距离过大,会导致冷却包安装框架安装点的刚度、强度以及模态等性能不足,无法满足产品需求。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
请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包括安装架10和冷却包20。具体地,冷却包20为车辆的发动机或其他发热装置提供冷却散热,以避免发动机或其他发热装置在工作过程中温度过高。一般地,冷却包20可以包括冷凝器、中冷器、散热器、风扇和水箱等。冷却包20通过安装架10固定于车身,安装架10为冷却包20提供了安装和固定位。
安装架10包括上横梁100、左右对称的第一侧安装部200和第二侧安装部300,第一侧安装部200和第二侧安装部300的一端分别与上横梁100的两侧端部连接,第一侧安装部200和第二侧安装部300的另一端分别与车辆的前纵梁连接。冷却包20的上部通过缓冲件400与上横梁100连接,冷却包20的两侧边分别通过第一连接件500和第二连接件600与第一侧安装部200和第二侧安装部300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冷却包20呈长方体结构,安装固定于包括上横梁100、第一侧安装部200和第二侧安装部300的安装架10内。上横梁100沿其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安装部200和第二侧安装部300连接,如此,形成稳定的安装架10结构,以为冷却包20提供固定支撑。安装架10通过第一侧安装部200和第二侧安装部300与车身固定连接,也即,沿车身高度的方向,第一侧安装部200和第二侧安装部300朝向车辆底盘的一端分别与车辆的两根前纵梁固定连接,从而将安装架10固定在车身上,从而将固定于安装架10上的冷却包20固定在车身上,实现冷却包20与车身的固定连接。冷却包20的上部与上横梁100连接,冷却包20的两侧边分别与第一侧安装部200和第二侧安装部300连接。如此,实现冷却包20与安装架10之间的固定连接,形成了冷却包20和安装架10之间的稳定连接。如此,通过冷却包20与安装架10之间的固定连接,安装架10与车身之间的固定连接,实现了冷却包20与车身之间的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包括上横梁100以及左右对称的第一侧安装部200和第二侧安装部300,第一侧安装部200和第二侧安装部300的一端分别与上横梁100的两侧端部连接,第一侧安装部200和第二侧安装部300的另一端分别与车辆的前纵梁连接,从而实现了稳定的安装架10结构,实现了安装架10与车身的固定连接。冷却包20的上部通过缓冲件400与上横梁100连接,冷却包20的两侧边分别通过第一连接件500和第二连接件600与第一侧安装部200和第二侧安装部300连接,从而实现冷却包20与安装架10之间的稳定的连接。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冷却包安装框架的下安装点通过安装板使侧竖梁与车身固定连接的方式,本实用新型中直接使第一侧安装部200和第二侧安装部300与车身固定连接,安装架10与车身的安装点由悬臂结构改为封闭腔体内,从而避免了过大的悬臂距离,提升了冷却包安装架10安装点的刚度、强度以及模态等性能。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采用的冷却包安装框架,本实用新型取消了冷却包安装框架的下横梁,冷却包20的下安装点从下面更改为冷却包20的侧面,一方面安装结构左右对称,有利于安装固定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取消下横梁使安装架10的重量减轻,有利于降低车身的重量。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冷却包20的上部和底部分别与冷却包安装框架的上横梁和下横梁采用卡接固定的连接方式,本实用新型采用冷却包20的上部通过缓冲件400与上横梁100连接,从而实现冷却包20与安装架10在车身高度方向上的连接。避免了在冷却包20和安装架10装配过程中,因装配误差造成的冷却包20上部和安装框架的上横梁,以及冷却包20下部和安装框架的下横梁之间的装配不到位,从而避免了因冷却包20和安装框架之间的装配不到位造成的冷却包20的脱落,从而避免了冷却包20的功能失效。同时也降低了冷却包20和安装架10之间的装配精度要求,提高了冷却包20和安装架10之间的装配效率。
请参照图3和图4,进一步地,冷却包20的上部设有连接销21,上横梁100设有连接口110,连接销21通过缓冲件400固定于连接口110,以使冷却包20与上横梁100固定。具体地,上横梁100上开设有连接口110,冷却包20的上部设有连接销21,连接口110供缓冲件400和连接销21卡接。在一实施例中,缓冲件400卡接在连接口110内,连接销21固定于缓冲件400,从而实现冷却包20与上横梁100之间的固定连接。缓冲件400的设置,在车辆行驶过程中或受力情况下,避免了冷却包20和上横梁100之间因直接接触连接,两者之间的相对运动造成的异响,同时也避免了两者之间的相对运动造成的连接销21和连接口110的磨损。再一方面,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冷却包20的上部与安装框架的上横梁连接,冷却包20的下部与安装框架的下横梁连接的连接方式,本实用新型中冷却包20上部的连接销21通过缓冲件400与上横梁100的连接口110连接,从而实现冷却包20与安装架10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固定。缓冲件400的设置,为冷却包20和安装架10之间的连接提供了更大的装配误差范围,降低了冷却包20和安装架10之间装配的精度要求,提高了冷却包20和安装架10之间的装配效率,提高了冷却包20与安装架10之间的装配良品率。
在本实用新型图中示出的方案,上横梁100沿其长度方向靠近两端部设有两连接口110,连接口110呈方形,相应地,缓冲件400也呈方形,以与连接口110相匹配;冷却包20上部的连接销21也设置有两个,以与连接口110相对应。当然,连接口110和连接销21也可以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在此不对连接口110、连接销21以及缓冲件400的数量,连接口110和连接销21设置的具体位置做限制,只要连接口110、连接销21以及缓冲件400一一对应即可。连接口110和缓冲件400的形状还可以是圆形、多边形等形状,在此,也不对连接口110和缓冲件400的形状做限制,只要连接口110和缓冲件400对应匹配即可。
请参照图5,进一步地,缓冲件400设有卡固部410,缓冲件400通过卡固部410与连接口110卡接固定。具体地,缓冲件400沿其周向设有卡固部410,缓冲件400通过卡固部410与连接口110卡接固定。在本实用新型图中示出的方案,卡固部410为设于缓冲件400周向的卡接凸起。在缓冲件400与连接口110固定连接时,卡接凸起卡固于连接口110的内壁,从而实现缓冲件400与连接口110之间的固定连接,保证了缓冲件400与连接口110之间的稳定连接,避免了缓冲件400从连接口110内脱落,从而避免了冷却包20与安装架10之间的连接失效。在一实施例中卡固部410沿缓冲件400的周向对称设置有两个,当然,卡固部410也可以设置为多个。当然,卡固部410还可以是沿缓冲件400周向的间隔设置的卡接凸点,同时在连接口110的内壁设有卡接凹槽,在缓冲件400与连接口110连接时,通过卡接凸点和卡接凹槽之间的配合实现缓冲件400与上横梁100之间的固定连接。在此,不对卡固部410的具体结构和数量做限制。
请继续参照图5,进一步地,缓冲件400设有卡持部420,连接销21通过卡持部420与缓冲件400连接。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图中示出的方案,卡持部420为设置在缓冲件400中部的圆形孔,在冷却包20与缓冲件400连接时,冷却包20的连接销21穿设缓冲件400的圆形孔并与圆形孔的内壁相抵接接触,从而实现连接销21与卡持部420之间的固定连接,使连接销21与卡持部420之间形成稳定的连接,避免了连接销21和卡持部420之间的连接脱落,从而避免了冷却包20与缓冲件400之间的连接失效。在一实施例中,连接销21的截面形状呈“V”型,在连接销21和缓冲件400连接时,使连接销21的两侧壁与缓冲件400的卡持部420均抵接接触,从而实现连接销21与缓冲件400之间的连接固定。当然,连接销21的截面形状也可以是矩形,在连接销21和缓冲件400连接时,使连接销21的外周壁与缓冲件400的卡持部420抵接接触,从而实现连接销21与缓冲件400之间的连接固定。在此,不对连接销21和卡持部420的具体形状做限制,只要连接销21与卡持部420能够一一对应匹配即可。
更进一步地,卡持部420的材质为缓冲材料。为提高连接销21与缓冲件400的卡持部420之间的连接牢靠性,卡持部420选用缓冲材料,如硅胶、橡胶等,使卡持部420与连接销21之间过盈配合。在连接销21与卡持部420连接时,利用卡持部420的自身弹性形变使连接销21与卡持部420连接的更加紧密,从而提高了连接销21与缓冲件40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和牢靠性。
请继续参照图2,进一步地,第一侧安装部200包括第一侧竖梁210和第一吸能盒220,第二侧安装部300包括第二侧竖梁310和第二吸能盒320,第一侧竖梁210和第二侧竖梁310的一端分别连接于上横梁100的两端,第一侧竖梁210和第二侧竖梁310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于第一吸能盒220和第二吸能盒320;冷却包20的两侧边分别通过第一连接件500和第二连接件600与第一吸能盒220和第二吸能盒320连接。具体地,第一吸能盒220和第二吸能盒320分别固定于车辆的两前纵梁。沿车辆的高度方向,第一侧竖梁210朝向车顶的一端设有连接孔,同时上横梁100沿其长度的一端也设有连接孔,第一侧竖梁210的连接孔与上横梁100的连接孔通过紧固件连接,以使第一侧竖梁210和上横梁100连接固定。当然,第一侧竖梁210和上横梁100之间也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沿车辆的高度方向,第一侧竖梁210朝向车底盘的一端设有连接脚,第一侧竖梁210通过连接脚与第一吸能盒220连接。第一吸能盒220与连接脚之间可以采用螺栓连接、焊接等方式。第二侧竖梁310和第二吸能盒320与第一侧竖梁210和第一吸能盒220对称设置,第二侧竖梁310、第二吸能盒320的连接方式与第一侧竖梁210、第一吸能盒220相类似,在此不再赘述。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冷却包安装框架中的左侧竖梁和右侧竖梁,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侧竖梁210和第二侧竖梁310取消了冷却包侧竖梁的下半部分,使第一侧竖梁210和第二侧竖梁310分别直接与第一吸能盒220和第二吸能盒320焊接连接,从而取消了现有技术中用于连接侧竖梁和车身的冷却包安装框架安装板。本实用新型取消了冷却包安装框架安装板、冷却包侧竖梁的下半部分,从而使安装架10的重量减轻,降低了车身整备重量。同时冷却包20与侧竖梁之间的安装点,由现有技术中的悬臂结构改为焊接连接,从而提升了冷却包安装框架安装点的刚度、强度以及模态等性能,使其满足产品需求。
请参照图6和图7,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500包括第一连接部510和第一支撑部520,第二连接件600包括第二连接部610和第二支撑部620,第一连接部510和第二连接部610分别通过紧固件连接于冷却包20的两侧边,第一支撑部520和第二支撑部620分别通过紧固件与第一吸能盒220和第二吸能盒320连接。具体地,第一连接件500用于冷却包20一侧边和第一吸能盒220的连接,第二连接件600用于冷却包20另一侧边和第二吸能盒320的连接。第一连接件500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510和第一支撑部520,第一连接部510与冷却包20的一侧边连接,第一支撑部520与第一吸能盒220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图中示出的方案,第一连接件500呈“L”型结构,也即,第一连接部510和第一支撑部520呈L型。更具体地,冷却包20的侧边设有连接块,第一连接部510与连接块卡接后通过螺栓固定;第一吸能盒220朝向车底的一侧设有连接孔,第一支撑部520与连接孔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本实用新型图中示出的方案,第一连接部510上设有与连接块相对应的卡接槽,第一连接部510通过卡接槽与连接块卡接。同时第一连接部510和冷却包20上均开设有连接孔,两者通过连接孔对应螺栓连接以实现固定连接。第一支撑部520呈圆形结构,具有与第一吸能盒220相抵接的圆形底盘,且在圆形结构的中部开设有支撑孔,从而使第一支撑部520与第一吸能盒220通过支撑部和连接孔的螺栓连接实现固定,实现了冷却包20的侧边的固定安装,保证了冷却包20与第一吸能盒220的稳定连接。从而使第一连接件500呈“L”型结构,当然,第一支撑部520也可以与第一吸能盒220沿车辆宽度方向的一侧连接,从而使第一连接件500呈“一”字型。当然,第一连接部510和第一支撑部520也可以仅通过紧固件分别与冷却包20和第一吸能盒220连接。在此不对第一连接部510和第一支撑部520的具体结构做限制,只要其能实现与冷却包20、第一吸能盒220的连接即可。第二连接部610与第一连接部510对称设置,第二连接部610的结构和连接方式与第一连接部510相似,在此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500和第二连接件600的材质为铝材。如此,铝材能够保证第一连接件500和第二连接件600的结构强度,保证了冷却包20和吸能盒之间连接的结构强度。同时铝材较轻,也降低了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的整体质量,从而降低了车身的重量。当然,第一连接件500、第二连接件600也可以选用其他金属或塑料,只要其能够保证第一连接件500和第二连接件600的结构强度即可。
进一步地,冷却包20朝向车辆的后端倾斜设置。如此使冷却包20远离车辆的前端设置,增加了冷却包20与车辆前防撞梁X向的距离,值得注意的是,X向指的是车辆的长度方向,从而提升了车辆低速碰撞性能,避免了冷却包20在车辆碰撞过程中造成的损坏,提高了对冷却包20的保护。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该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车辆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架,包括:上横梁、左右对称的第一侧安装部和第二侧安装部,所述第一侧安装部和所述第二侧安装部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上横梁的两侧端部连接,所述第一侧安装部和所述第二侧安装部的另一端分别与车辆的前纵梁连接;和
冷却包,所述冷却包的上部通过缓冲件与所述上横梁连接,所述冷却包的两侧边分别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侧安装部和所述第二侧安装部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包的上部设有连接销,所述上横梁设有连接口,所述连接销通过所述缓冲件固定于所述连接口,以使所述冷却包与所述上横梁固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设有卡固部,所述缓冲件通过所述卡固部与所述连接口卡接固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设有卡持部,所述连接销通过所述卡持部与所述缓冲件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持部的材质为缓冲材料。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安装部包括第一侧竖梁和第一吸能盒,所述第二侧安装部包括第二侧竖梁和第二吸能盒,所述第一侧竖梁和所述第二侧竖梁的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上横梁的两端,所述第一侧竖梁和所述第二侧竖梁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吸能盒和所述第二吸能盒;所述冷却包的两侧边分别通过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一吸能盒和所述第二吸能盒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相连接的第二连接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通过紧固件连接于所述冷却包的两侧边,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分别通过紧固件与所述第一吸能盒和所述第二吸能盒连接。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的材质为铝材。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包朝向车辆的后端倾斜设置。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118924.1U CN216545709U (zh) | 2022-01-17 | 2022-01-17 | 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和车辆 |
PCT/CN2022/124023 WO2023066039A1 (zh) | 2021-10-18 | 2022-10-09 | 一种下车体架构结构 |
EP22882649.1A EP4292908A1 (en) | 2021-10-18 | 2022-10-09 | Lower vehicle body architecture structur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118924.1U CN216545709U (zh) | 2022-01-17 | 2022-01-17 | 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和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545709U true CN216545709U (zh) | 2022-05-17 |
Family
ID=815619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118924.1U Active CN216545709U (zh) | 2021-10-18 | 2022-01-17 | 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和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545709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066039A1 (zh) * | 2021-10-18 | 2023-04-27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下车体架构结构 |
-
2022
- 2022-01-17 CN CN202220118924.1U patent/CN21654570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066039A1 (zh) * | 2021-10-18 | 2023-04-27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下车体架构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242676B2 (en) | Front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 |
CN210000408U (zh) | 用于电动汽车的前机舱总成、车身总成及电动汽车 | |
CN216545709U (zh) | 冷却包安装结构总成和车辆 | |
CN115107490B (zh) | 电池包安装结构及汽车 | |
JP4601837B2 (ja) | バッテリブラケット構造 | |
CN216545711U (zh) | 水箱安装架和车辆 | |
US7185724B2 (en) | Battery support structure | |
CN115871798A (zh) | 汽车前端框架和汽车 | |
CN217145901U (zh) | 安装架和车辆 | |
CN217778747U (zh) | 前副车架及车辆 | |
CN212637074U (zh) | 后减震器安装板及后减震器安装总成 | |
US11186321B2 (en) | Load absorb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 |
CN211943525U (zh) | 一种副仪表板后安装支架和车辆 | |
CN219295359U (zh) | 保护板和车辆 | |
CN219749758U (zh) | 前防撞梁总成和车辆 | |
CN220904899U (zh) | 防撞梁总成和车辆 | |
CN219728344U (zh) | 车身前舱结构和车辆 | |
CN219295524U (zh) | 大水箱框架 | |
CN218400717U (zh) | 一种汽车的支撑防护梁 | |
CN221023867U (zh) | 吸能组件、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218228812U (zh) | 汽车前大灯安装结构及汽车 | |
CN219601175U (zh) | 用于车辆的保险杠组件及车辆 | |
CN221370489U (zh) | 一种底盘横梁、底盘组件及空调 | |
JPS624039Y2 (zh) | ||
CN213167959U (zh) | 汽车前端防撞结构及汽车车身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