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24720U - 一种空气炸锅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气炸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24720U
CN217524720U CN202123124230.3U CN202123124230U CN217524720U CN 217524720 U CN217524720 U CN 217524720U CN 202123124230 U CN202123124230 U CN 202123124230U CN 217524720 U CN217524720 U CN 2175247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ot
chamber
blast
heating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12423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楼伟
陈龙
郭红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ou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12423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247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247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247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aking, Grill, Roas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炸锅,包括内设烹饪腔的底座以及盖合在所述底座顶部的盖体,所述盖体上设有热风腔,所述热风腔内设有热风组件,所述热风组件包括风扇和发热管,所述烹饪腔内设有顶部带敞口的锅体,热风组件产生的热风输入烹饪腔以制熟锅体内的食材,其中,所述热风腔底部设有风罩,所述风罩凸出于所述盖体设置,所述风罩的侧壁设置有回风口,烹饪腔内空气沿回风口进入热风腔,使得在所述热风腔底部形成水平流动区,以使热风在所述热风腔和烹饪腔件循环流动。在风罩的环周侧设置回风口,可降低油污进入热风腔的概率,烹饪腔内空气在回风口的引导下汇聚并流经发热管,可以缩短气流与发热管间距离来提升热量传递效率,提升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一种空气炸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现有空气炸锅包括内设烹饪腔的底座以及盖合在所述底座顶部的盖体,所述盖体上设有热风腔,所述热风腔内设有热风组件,所述热风组件包括风扇和发热管,所述烹饪腔内设有顶部带敞口的锅体,热风组件产生的热风输入烹饪腔以制熟锅体内的食材。在使用时,热风腔的腔口向下敞露于烹饪腔,使得烹饪腔内空气在向上流动时会因流动路径远离发热管而无法被有效加热,导致发热管产生的热量无法有效传递至气流中,进而导致烹饪效率降低,影响使用体验。同时由于热风腔竖直方向裸露,而空气向上流动会带动油污进入热风腔,导致热风腔容易脏污。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炸锅,通过侧向回风降低油污进入热风腔的机率,同时使得在热风腔内形成水平风流来引导气流流经发热管,有效提升气流与发热管间的热量传递效率,进而提升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种空气炸锅,包括内设烹饪腔的底座以及盖合在所述底座顶部的盖体,所述盖体上设有热风腔,所述热风腔内设有热风组件,所述热风组件包括风扇和发热管,所述烹饪腔内设有顶部带敞口的锅体,热风组件产生的热风输入烹饪腔以制熟锅体内的食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腔底部设有风罩,所述风罩凸出于所述盖体设置,所述风罩的侧壁设置有回风口,烹饪腔内空气沿回风口进入热风腔,使得在所述热风腔底部形成水平流动区,以使热风在所述热风腔和烹饪腔件循环流动。
将风罩凸出设置,从而可以在风罩的环周侧设置回风口,通过回风口引导热风在热风腔和烹饪腔之间循环流动,可降低油污进入热风腔的概率,从而提升产品的品质,同时,烹饪腔内空气在回风口的引导下汇聚并流经发热管,可以缩短气流与发热管间距离来提升热量传递效率,进而通过提升热风温度来缩短烹饪时长,提升使用体验。
作为优选,所述发热管设置在所述回风口的水平位置,使得气流经回风口后受风扇驱使沿平行发热管方向进行吸热形成热风。气流经过烹饪腔的食材时其相应的热量由于作用与食材进行了热量交换,从而使其温度降低,通过回到热风腔进行温度提升,进而提升烹饪效果,而此时将发热管设置在回风口的平行位置,那么气流则会沿平行发热管方向与发热管进行热量交换进行吸热,增加了吸热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发热管呈环装且环绕所述回风口设置,以在所述发热管周边形成换热区域。环状发热管沿水平流动区周向设置,使得水平流动区各区域均能接收来自发热管的热量,进而保证气流具有均衡的温度,而通过将发热管环绕所述回风口设置,可以有效提升回风的升温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热风腔包括设置在水平流动区中部上方的竖向流动区,所述水平流动区的外缘形成水平向外敞露且与烹饪腔通连的回风口,烹饪腔内空气沿水平流动区径向向中汇聚后通过竖向流动区外排,以使热风在热风腔和烹饪腔间循环流动。垂直的风流区会使得热风出现竖向流动区,而水平流动区域竖向流动互为通联,对气流起到引导作用,水平流动区接收烹饪腔内空气后向中汇聚并通过竖向流动区外排。
作为优选,所述发热管直径与回风口厚度之比为B,0.5≤B≤2。
通过控制气流流量来确保热量能被气流均匀接收,还能通过限制回风口高度来确保气流流经发热管表面,确保热量传递效率。当B<0.5时,回风口的高度较低,导致气流流量变小,影响热量传递效率;当B>2时,回风口高度较高,导致水平流动区的高度也会相应增加,导致气流无法有效汇聚。
作为优选,所述发热管直径与平行所述发热管方向的气流厚度之比为A,1.2≤A≤3,以使水平流动区内气流向换热区域汇聚。
确保水平流动区内具有安装发热管所需的空间,还通过限制发热管直径与水平流动区间高度差来引导气流流经发热管表面,提升热量传递效率。当A<1.2时,水平流动区的高度较低,既会减小发热管与水平流动区壁面间距离,影响气流流量,还不利于发热管装配;当A>3时,水平流动区高度较高,影响气流汇聚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热风腔远离风罩端设有风道,风流区的热风经由风道流入所述烹饪腔内。此时相当于是风扇为吸风的结构,或者说相对反向吹风的结构,从而使得形成了一个外风道循环。而风扇在工作过程中,不但起到了将热风吹出热风腔的作用,同时也加速了烹饪腔回风至热风腔的速度。有利于加速热风循环,从而进一步提升确保烹饪腔温度的效率。
作为优选,所述锅体可拆卸地插入烹饪腔并围合形成侧置通道,所述侧置通道跨接在烹饪腔底部和热风腔间,热风腔内产生的热风通过侧置通道输送至烹饪腔底部。锅体插入烹饪腔并围合形成侧置通道,既方便通过拆卸锅体实现侧置通道敞露,方便清洁,还通过减小侧置通道的截面面积来为锅体预留更多空间,进而增加单次可烹饪食材数量,又能将热风直接输送至烹饪腔底部,对食材底部进行加热,确保食材被均匀制熟,有效提升使用体验。
作为优选,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风罩朝向所述烹饪腔的一侧。即风罩上实现进风与出风的循环,从而简化了产品的结构。同时,结合风罩凸出伸入烹饪腔,确保了在烹饪腔内的风道循环效果。且由于是在风罩的前侧端进行输出,风扇则仅需吹出进入的热风,可以提升风扇效率,以及简化风扇的设计。
作为优选,所述风罩朝向所述烹饪腔侧设置玻璃挡板,所述发热管通过连接件悬置在所述热风腔内,所述连接件的底部抵触在所述玻璃挡板的顶面上。玻璃挡板形成热风腔的底部,既能防止烹饪腔内油液直接溅入热风腔,还能确保发热管产生的热辐射直接穿越并照射在食材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将风罩凸出设置,从而可以在风罩的环周侧设置回风口,通过回风口引导热风在热风腔和烹饪腔之间循环流动,可降低油污进入热风腔的概率,从而提升产品的品质,同时,烹饪腔内空气在回风口的引导下汇聚并流经发热管,可以缩短气流与发热管间距离来提升热量传递效率,进而通过提升热风温度来缩短烹饪时长,提升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空气炸锅实施例的所述空气炸锅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空气炸锅实施例的所述空气炸锅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空气炸锅实施例的所述盖体的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种空气炸锅实施例的所述空气炸锅的另一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性特点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气炸锅。
如图1-3所示的一种空气炸锅,由内设烹饪腔11的底座1以及盖合在所述底座1顶部的盖体2组成,所述盖体2上设有热风腔23,所述热风腔23内设有热风组件,所述热风组件包括风扇21和发热管22,所述烹饪腔内设有顶部带敞口的锅体3,热风组件产生的热风输入烹饪腔以制熟锅体3内的食材,所述热风腔底部朝向所述烹饪腔方向设有风罩20,所述风罩20凸出于所述盖体设置并伸向于所述烹饪腔,所述风罩20的环周侧壁设置有回风口201,所述烹饪腔内空气沿所述回风口201进入所述热风腔23,以使热风在所述烹饪腔和所述热风腔之间循环流动。
将风罩20凸出设置,从而可以在风罩20的环周侧设置回风口201,通过回风口201引导热风在热风腔和烹饪腔之间循环流动,避免油污喷溅直接进入热风腔,可降低油污进入热风腔的概率,从而提升产品的品质,因为空气炸锅在肉类食材制作过车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油污加热过程中飞溅的情况,所以侧向设置回风口可以避免油污直接飞溅至,且即使热风携带油污也由于风路的变化降低油污进入热风腔,另外,烹饪腔内空气在回风口的引导下汇聚并流经发热管,可以缩短气流与发热管间距离来提升热量传递效率,进而通过提升热风温度来缩短烹饪时长,提升使用体验。
在本实施例中,发热管22与风扇21毗邻设置,风扇21抽取烹饪腔内空气并形成流经发热管22的气流,气流流经发热管22吸收热量并形成向烹饪腔回流的热风,热风会在流入空气炸锅后与食材接触并实现热量传递,以使食材被自外向内逐渐制熟。热风会因与食材接触而温度降低并扩散至烹饪腔中,为被热风组件再次抽取加热提供气源,以此对空气进行循环抽取加热来提升热量利用效率。
在使用时,首先,将食材放入锅体3内,之后,开启盖体2,使得烹饪腔敞露,将锅体3放入烹饪腔,在盖合盖体2后确保烹饪腔与外界空间隔离,最后,通过热风组件产生热风,热风输入锅体3以使食材被煮制成熟。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风组件通电产生热量并对食材进行烹饪。具体地,发热管22通电产生热量,热量既能通过风扇21形成的气流传递至食材表面,还能同时通过热辐射方式传递至食材表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盖体2后部通过连接轴与底座的后部连接,使得盖体2能以连接轴为中心实现在开启状态和闭合状态间摆动切换。在摆动时,由于受连接轴限制,使得盖体2能沿预设路径摆动,确保盖体2能完整盖合在底座的顶面上,并围合形成所述烹饪腔。当然,盖体也可直接从底座上可拆卸。
现有空气炸锅热风腔的底部开设朝下敞露的腔口,烹饪腔内的空气通过腔口自下而上流入热风腔,并在热风腔内接受来自发热管的热量并形成用于制熟食材的热风。这样会使得烹饪腔内食材上的油污直接进入热风腔,从而粘结在发热管以及风扇上不易清洁。同时腔口的直径较大而发热管呈环状,使得被风扇抽取的气流会通过腔口中部进入热风腔,因与发热管间距离较远而无法接受足够的热量,导致气流温度会因与发热管间距离增加而变小,进而出现热风内温度不均匀的情况,既导致发热管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向外传递,还会导致食材与具有差异化温度的热风接触而存在生熟不一的情况,影响使用体验。为此,在热风腔设置风罩20,使得风罩20凸出伸入烹饪腔,从而可以将回风口201设置在烹饪腔的周侧,这样,降低了油污进入热风腔23内的机率,同时,烹饪腔内空气通过回风口201进行汇聚后集中流经发热管22表面,既确保发热管22产生的热量能通过气流及时向外传递,还确保气流内热量分布均匀且温度均衡,进而确保食材能被均匀制熟,提升使用体验。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管22设置在所述回风口201的平行位置,使得风流经过所述回风口201后受风扇驱使沿平行所述发热管22方向进行吸热形成热风。
气流经过烹饪腔的食材时其相应的热量由于作用与食材进行了热量交换,从而使其温度降低,通过回到热风腔进行温度提升,进而提升烹饪效果,而此时将发热管22设置在回风口201的平行位置,那么气流则会沿平行发热管22方向与发热管22进行热量交换进行吸热,增加了吸热效率。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管22呈环状且环绕所述回风口201设置,以在发热管周边形成换热区域。环状发热管22与回风口201平行,相当于是沿水平流动区周向设置,使得水平流动区各区域均能接收来自发热管的热量,进而保证气流具有均衡的温度,而通过将发热管环绕所述回风口设置,可以有效提升回风的升温效率。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热风腔包括与所述发热管相对垂直的风流区232,所述风流区232的外缘形成出风口,所述热风经由出风口流入所述烹饪腔内。
由于,所述热风腔23底部形成了热风的水平流动区231,所述发热管22设置在所述水平流动区231内,受风扇21驱使的气流沿水平流动区231汇集至发热管22处并吸热形成所述热风。所述热风腔23包括设置在水平流动区231中部上方的竖向流动区232,而回风口201设置在所述水平流动区231的外缘,烹饪腔内空气沿水平流动区231径向向中汇聚后通过竖向流动区232外排,以使热风在热风腔23和烹饪腔间循环流动。
所述风扇21设置在竖向流动区232内,所述竖向流动区232的下端口与所述水平流动区231中部通连,上端口通过输气通道与烹饪腔通连。在使用时,风扇21转动并驱使烹饪腔内空气通过回风口201流入热风腔23,并在热风腔23内完整加热升温后通过输气通道回流至烹饪腔内,对烹饪腔内食材进行加热制熟。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输气通道为所述锅体可拆卸地插入烹饪腔并围合形成的侧置通道4,所述侧置通道4跨接在烹饪腔底部和热风腔间,热风腔内产生的热风通过侧置通道4输送至烹饪腔底部。具体的,所述锅体3可拆卸地插入烹饪腔11并围合形成侧置通道4,安装时,所述锅体3自上而下插入烹饪腔11,并在烹饪腔11内侧壁与锅体3外侧壁间形成覆盖锅体3周缘局部区域的侧置通道4,有效缩减侧置通道4的截面面积,进而在确保锅体3容积不变的情况下有效缩减底座1体积,既提升使用体验,还提升美观性。
通过在锅体3和烹饪腔11间设置侧置通道4,侧置通道4位于烹饪腔11量周缘的局部区域,既能通过拆卸锅体3使得侧置通道4敞露,方便清洁,确保烹饪卫生,还能通过缩减侧置通道4的体积来减小底座1体积,进而方便收纳和运输,提升使用体验。
所述侧置通道4跨接在烹饪腔11底部和热风腔23间,热风腔23内产生的热风通过侧置通道4输送至烹饪腔11底部,以使食材被均匀制熟。具体地,所述侧置通道4的上端口与热风腔23通连,下端口与烹饪腔11底部通连,使得热风腔23内产生的热风能被侧置通道4直接输送至烹饪腔11底部,并对食材的底部进行加热,确保食材底部和顶部被同步加热制熟,有效提升烹饪体验。
上述的输风通道的设置是为了形成在烹饪过程中对食材进行由下而上的热风循环作用,所以将风道设置在锅体外侧,且只陈述了一种特定的风道形成的形式,当然了,风道也可以是设置了底座壳体上的单独风道,也可是外置与底座的外置风道。另外,也可以上风扇直接通到吹风使得风流区的风作用与食材,这样,则会形成在热风腔中间区域的作用食材的热风,热风在作用与食材后又从周侧向上,最终通过回风口进入了热风腔。这样则在锅体内就形成了热风循环。
可改进的,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热管22呈环状且与水平流动区231互为同心设置,以在发热管22周边形成换热区域。所述水平流动区231的竖向投影呈圆形,所述回风口201设置在所述水平流动区231的外缘上,所述水平流动区231的中部上方与竖向流动区232通连。由于水平流动区231的外缘周长大于竖向流动区232的下端口周长,使得回风口201的面积大于竖向流动区232下端口的面积,使得烹饪腔内空气在进入回风口201并沿水平流动区231径向流动时,会因气流与竖向流动区232间径向距离缩减而出现截面面积变小的情况,在气流流量保持很定的情况下,既能通过提升气流流速来提升热量传递效率,还能驱使气流汇聚后流经发热管22,有效提升热量传递均匀性。
所述发热管22周边区域形成换热区域,换热区域与发热管22表面间距离与热量传递效率呈反比,当两者间距离增大时,热量的传递距离增加,导致热量传递效率降低,反之,当两者间距离减小时,热量的传递距离减小,使得热量传递效率提升。此外,所述发热管22表面与水平流动区231的壁面间形成换热区域,当换热区域的尺寸较大时,可供气流流经的截面面积增大,则气流流量增加并使得热量传递效率增加,反之,当换热区域的尺寸较小时,可供气流流经的截面面积减小,则气流流量减小并使得热量传递效率降低。为此,需要设置合理水平流动区231高度,既确保气流流量满足要求,还确保热量能均匀传递至气流中。具体地,所述发热管22直径与水平流动区231高度之比为A,A=1.5,既确保水平流动区231内具有安装发热管22所需的空间,还通过限制发热管22直径与水平流动区231间高度差来引导气流流经发热管22表面,以使水平流动区231内气流向换热区域汇聚,提升热量传递效率。
具体的,所述发热管22直径与回风口201高度之比为B,B=1,既通过控制气流流量来确保热量能被气流均匀接收,还能通过限制回风口201高度来确保气流流经发热管22表面,确保热量传递效率。
具体的,所述发热管22通过连接件221悬置在所述水平流动区231内。发热管22通过连接件221悬置在水平流动区231内,使得发热管22底部与水平流动区231底壁间、发热管22顶部与水平流动区231顶壁间的距离相同,将气流均匀分成从发热管22上方向下方流经的两股分流来分别接收发热管22产生的热量,进而确保热量能被均匀传递至气流中。
具体的,所述盖体2包括玻璃盖板26以及固接在玻璃盖板26上的罩壳组件25,所述罩壳组件25的底部设置所述热风腔23,所述热风腔23的腔口下方悬置有玻璃挡板24以及风罩20,所述玻璃挡板24周缘与所述玻璃盖板26间为凸出的风罩20,风罩20的周侧设有回风口201。所述玻璃盖板26后部设有缺口,所述罩壳组件25包括上置支架251和下置支架252,所述上置支架251和下置支架252竖向固接并紧密夹持所述缺口的周缘。安装时,上置支架251和下置支架252插入竖向穿越缺口并通过紧固件固接,以使上置支架251的底面周缘和下置支架252的顶面周缘竖向靠近并紧密夹持缺口周缘,确保罩壳组件25与玻璃盖板26牢固连接。
具体的,所述热风腔23的腔口下方设有玻璃挡板24,玻璃挡板24具有透明特性,既能阻止烹饪腔内空气自下而上通过腔口进入热风腔23,还能引导流行回风口201的气流向发热管22汇聚流动,又能确保发热管22产生的热辐射能顺利地向下传递,并确保食材能通过被热辐射照射来获得热量,提升烹饪效率。
具体的,所述下置支架252呈环状,所述上置支架251的内缘插入热风腔23并与所述玻璃挡板24围合形成所述水平流动区231。所述上置支架251既能下置支架252配合起到与玻璃盖板26固接的作用,还能利用内缘与玻璃挡板24围合形成水平流动区231,引导气流汇聚并流经发热管22。所述置支架252和上置支架251的中部设有通孔,使得水平流通区中部能与竖向流动区232下端口通连。上置支架251内缘径向向内延伸,有效增加水平流动区231的径向尺寸,进而提升引导效果。
具体的,所述玻璃挡板24设置在盖体2后部,发热管22产生的热辐射自上而下穿越玻璃挡板24并照射在锅体3侧部的预设加热区域内,以使锅体3局部被集中加热。将罩壳组件25设置在盖体2的后部,使得发热管22热辐射的照射区域只能覆盖锅体3后部,使得位于锅体3后部的食材因被热辐射照射而被快速制熟,提升烹饪效率。由于照射区域只能覆盖锅体3内分布食材,会导致锅体3内各区域食材生熟不一的情况,为此,在所述底座1底部设置驱使锅体3自转的辅助电机31,利用辅助电机31驱使锅体3自转,进而使得锅体3内各区域食材均能轮流交替地在照射区域被热辐射照射加热,由此确保食材被均匀制熟。
具体的,所述风罩的外侧设有可拆卸的防护网。这样即使有部分油渍粘接在风罩的侧面,也可以通过拆卸防护网进行拆洗,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易清洗效果。
具体的,如图4所示,所述锅体3的截面轮廓呈圆形,所述辅助电机31设置在所述底座1的中部下方,既能有效避让热风组件,还确保锅体3稳定自转。
可以理解地,参数A还可以为1.2、1.4、2、3等,只要符合1.2≤A≤3的要求即可。
可以理解地,参数B还可以为0.5、0.9、1.5、2等,只要符合0.5≤B≤2的要求即可。
将风罩凸出设置,从而可以在风罩的环周侧设置回风口,通过回风口引导热风在热风腔和烹饪腔之间循环流动,可降低油污进入热风腔的概率,从而提升产品的品质,同时,烹饪腔内空气在回风口的引导下汇聚并流经发热管,可以缩短气流与发热管间距离来提升热量传递效率,进而通过提升热风温度来缩短烹饪时长,提升使用体验。
本实施例所述空气炸锅的其它结构和效果均与实施例一一致,不再赘述。

Claims (10)

1.一种空气炸锅,包括内设烹饪腔的底座以及盖合在所述底座顶部的盖体,所述盖体上设有热风腔,所述热风腔内设有热风组件,所述热风组件包括风扇和发热管,所述烹饪腔内设有顶部带敞口的锅体,热风组件产生的热风输入烹饪腔以制熟锅体内的食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腔底部设有风罩,所述风罩凸出于所述盖体设置,所述风罩的侧壁设置有回风口,烹饪腔内空气沿回风口进入热风腔,使得在所述热风腔底部形成水平流动区,以使热风在所述热风腔和烹饪腔件循环流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设置在所述回风口的水平位置,使得气流经回风口后受风扇驱使沿平行发热管方向进行吸热形成热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呈环状且环绕所述回风口设置,以在发热管周边形成换热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腔包括设置在水平流动区中部上方的竖向流动区,所述水平流动区的外缘形成水平向外敞露且与烹饪腔通连的进风口,烹饪腔内空气沿水平流动区径向向中汇聚后通过竖向流动区外排,以使热风在热风腔和烹饪腔间循环流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直径与回风口高度之比为B,0.5≤B≤2。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管直径与水平流动区高度之比为A,1.2≤A≤3,以使水平流动区内气流向换热区域汇聚。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腔远离风罩端设有风道,风流区的热风经由风道流入所述烹饪腔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可拆卸地插入烹饪腔并围合形成侧置通道,所述侧置通道跨接在烹饪腔底部和热风腔间,热风腔内产生的热风通过侧置通道输送至烹饪腔底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风腔包括与所述发热管相对垂直的风流区,所述风流区的外缘形成出风口,所述热风经由出风口流入所述烹饪腔内,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风罩朝向所述烹饪腔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气炸锅,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罩朝向所述烹饪腔侧设置玻璃挡板,所述发热管通过连接件悬置在所述热风腔内,所述连接件的底部抵触在所述玻璃挡板的顶面上。
CN202123124230.3U 2021-12-13 2021-12-13 一种空气炸锅 Active CN2175247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24230.3U CN217524720U (zh) 2021-12-13 2021-12-13 一种空气炸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24230.3U CN217524720U (zh) 2021-12-13 2021-12-13 一种空气炸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24720U true CN217524720U (zh) 2022-10-04

Family

ID=834181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124230.3U Active CN217524720U (zh) 2021-12-13 2021-12-13 一种空气炸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247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603656U (zh) 一种加热均匀的翻盖式空气炸锅
CN210871132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0185391U (zh) 一种烹调器具
CN210114356U (zh) 排气方式改进的空气炸锅
CN217524720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109431303B (zh) 一种热对流式烘焙器具
CN215838373U (zh) 一种蒸制内胆结构及蒸箱
CN110063510A (zh) 烘焙机
CN218552120U (zh) 引流式空气炸锅
CN215687047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6822971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116262012A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07400665U (zh) 一种减少热量散失的空气炸锅
CN213850196U (zh) 一种加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
CN217524742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7696143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5687033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7524743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5687027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3850197U (zh) 一种方便清洁的空气炸锅
CN219479880U (zh) 一种配置有导风罩的空气炸锅
CN214128246U (zh) 一种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8943010U (zh) 一种易清洗的空气炸锅
CN219841770U (zh) 一种消毒柜及集成灶
CN215383355U (zh) 一种空气炸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