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128246U - 一种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128246U
CN214128246U CN202022693042.1U CN202022693042U CN214128246U CN 214128246 U CN214128246 U CN 214128246U CN 202022693042 U CN202022693042 U CN 202022693042U CN 214128246 U CN214128246 U CN 2141282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exhaust
air
cold air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69304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张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Joyou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69304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12824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1282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12824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包括盖体和加热装置,盖体包括反射罩和内衬,加热装置设置于反射罩的下方,内衬与反射罩之间设置有冷却腔,冷却腔位于加热装置的上方,冷却腔内设置有冷风风扇,盖体还包括位于冷却腔外的顶盖,顶盖设置有握持结构,握持结构设置有第一吸风区,内衬设有与冷却腔连通的冷风入口,经第一吸风区进入的冷风自冷风入口进入冷却腔。通过在握持结构处设置第一吸风区,当冷风风扇工作时,外界的冷风自第一吸风区进入冷却腔,降低了握持结构处的温度,避免握持结构处的温度过高,方便用户开盖,提升用户体验。烹饪器具包括锅体以及上述的锅盖组件,烹饪器具具有多种烹饪状态,丰富了用户的选择。

Description

一种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厨房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空气炸烹饪是利用加热装置将空气快速加热,然后利用风扇旋转促使空气流动,在锅内形成热风循环,热风全方位立体接触食材表面,达到煎炸各种食物、薯条、鱼类等效果。比传统煎炸使用的油、产生的气味、蒸汽更少,在日常使用中更健康、清洁、安全和经济。
现有的烹饪器具通常将加热装置以及热风风扇设置于锅盖,将气流吹向下方的烹饪腔,有利于热风循环的形成,提高了加热效率,对烹饪腔内食物的加热效果更好。
但是,加热装置设置于锅盖,导致烹饪过程中锅盖的温度升高严重,并且热量传递至把手处,烹饪结束后,用户开盖时,手握部位温度较高,降低了用户体验。
因此,如何降低锅盖的气温,以提高用户拿取锅盖时的触感,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锅盖组件,包括盖体和加热装置,所述盖体包括反射罩和内衬,所述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反射罩的下方,所述内衬与所述反射罩之间设置有冷却腔,所述冷却腔位于所述加热装置的上方,所述冷却腔内设置有冷风风扇,所述盖体还包括位于所述冷却腔外的顶盖,所述顶盖设置有握持结构,所述握持结构设置有第一吸风区,所述内衬设有与所述冷却腔连通的冷风入口,经所述第一吸风区进入的冷风自所述冷风入口进入所述冷却腔。
进一步的,所述顶盖内凹形成具有所述握持结构的凹腔,且所述握持结构具有沿横向向所述顶盖内侧凹陷以便于握持的延伸部,所述第一吸风区设置于所述延伸部。
进一步的,所述锅盖组件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冷风风扇运转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顶盖内;所述顶盖包括位于所述握持结构一侧的前盖板,所述前盖板设置有第二吸风区,经所述第二吸风区进入的冷风自所述冷风入口进入所述冷却腔,且所述驱动件位于经所述第二吸风区进入所述顶盖的冷风的流动路径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吸风区设置有若干个间隔分布的吸风孔,所述顶盖内侧设置有若干个与所述吸风孔位置相对以遮挡所述吸风孔的挡板,所述挡板和与该挡板位置相对的吸风孔之间存在过流间隙,相邻两个所述挡板之间形成导流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顶盖还包括位于所述握持结构另一侧的后盖板,所述后盖板设置有第三吸风区,经所述第三吸风区进入的冷风流经所述握持结构,并自所述冷风入口进入所述冷却腔。
进一步的,所述内衬设置有与所述冷却腔连通的排风通道,所述后盖板还设置有排风区,所述排风区与所述第三吸风区毗邻,且所述排风区与所述第三吸风区之间设置有分隔筋。
进一步的,所述盖体还包括可拆卸的排风板,所述排风板的一端抵靠所述分隔筋,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分隔筋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排风通道配合形成排风腔,以分隔所述排风腔和自所述第三吸风区进入的冷风的流动路径。
进一步的,所述内衬具有能够承托所述排风板的承托部,所述顶盖具有压持所述排风板的压持部,所述排风板夹持定位于所述承托部和所述压持部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内衬内围绕所述冷风风扇设置有筋板,所述筋板、所述反射罩及所述内衬配合形成所述冷却腔。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具有烹饪腔的锅体,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上述的锅盖组件,所述锅盖组件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烹饪腔。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所述握持结构处设置所述第一吸风区,当所述冷风风扇工作时,外界的冷风自所述第一吸风区进入所述冷却腔,降低了所述握持结构处的温度,避免所述握持结构处的温度过高,方便用户开盖,提升用户体验。
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握持结构具有沿横向向所述顶盖内侧凹陷以便于握持的延伸部,所述第一吸风区设置于所述延伸部。由于所述延伸部距离所述握持结构的开口较远,并且所述延伸部为凹腔结构,因此所述加热装置产生的热量容易在所述延伸部聚集,而难以散发。所述第一吸风口设置于所述延伸部,能够促使外界的冷风吹入所述延伸部中,冲散聚集在所述延伸部中的热量,使所述握持结构的温度下降,便于用户握持。
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锅盖组件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冷风风扇运转的驱动件,所述顶盖包括位于所述握持结构一侧的前盖板,所述前盖板设置有第二吸风区,且所述驱动件位于经所述第二吸风区进入所述顶盖的冷风的流动路径上。所述驱动件位于冷风的流动路径上,可以使经所述第二吸风区进入所述顶盖的冷风对所述驱动件进行风冷,降低所述驱动件的温度,有助于所述驱动件的安全运行,且有助于延长所述驱动件的使用寿命。
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顶盖还包括位于所述握持结构另一侧的后盖板,所述后盖板设置有第三吸风区,经所述第三吸风区进入的冷风流经所述握持结构,并自所述冷风入口进入所述冷却腔。所述第三吸风区的设置,使冷风能够从所述顶盖的后侧进入所述冷却腔中,降低所述顶盖后侧的温度。并且,所述第三吸风区进入的冷风经过所述握持结构,对所述握持结构进行进一步的风冷降温,进一步降低了所述握持结构的温度,方便用户握持,提高用户体验。
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内衬设置有与所述冷却腔连通的排风通道,所述后盖板还设置有排风区,所述排风区与所述第三吸风区毗邻,且所述排风区与所述第三吸风区之间设置有分隔筋。所述排风区和所述第三吸风区均设置于所述后盖板,合理利用了所述后盖板的空间,且所述排风区与所述第三吸风区毗邻,使所述后盖板的开孔更加集中,提高了整体的美观。通过设置所述分隔筋,一方面对所述排风区和所述第三吸风区进行分隔,另一方面加强了所述后盖板的结构强度。
6.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具有烹饪腔的锅体,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上述的锅盖组件,所述锅盖组件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烹饪腔。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烹饪器具具有多种烹饪状态,使用户具有更多的烹饪选择。当将上述锅盖组件盖合在所述烹饪腔时,所述烹饪器具能够进行空气炸烹饪,当用户更换其他锅盖时,所述烹饪器具能够以其他烹饪状态运行,例如,将压力锅盖盖合于所述烹饪腔时,所述烹饪器具以压力烹饪的状态运行。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锅盖组件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握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锅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锅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6为图4中B区域的放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内衬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内衬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下的所述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盖体;11反射罩;12内衬;121冷风入口;122排风通道;123承托部;124限位筋;125筋板;126气流出口;127气流排放口;13冷却腔;14冷风风扇;
2加热装置;
3顶盖;31凹腔;32前盖板;321第二吸风区;322吸风孔;33挡板;34过流间隙;35导流通道;36后盖板;361第三吸风区;362排风区;363分隔筋;37压持部;38抵顶筋;39过风口;
4握持结构;41延伸部;42第一吸风区;
5驱动件;
6排风板;61卡扣部;
7锅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方式”、“一种实施方式”、“实施例”、“一种实施例”、“示例”或“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如图1-10所示,一种锅盖组件,包括盖体1和加热装置2,所述盖体1包括反射罩11和内衬12,所述加热装置2设置于所述反射罩11的下方,所述内衬12与所述反射罩11之间设置有冷却腔13,所述冷却腔13位于所述加热装置2的上方,所述冷却腔13内设置有冷风风扇14,所述盖体1还包括位于所述冷却腔13外的顶盖3,所述顶盖3设置有握持结构4,所述握持结构4设置有第一吸风区42,所述内衬12设有与所述冷却腔13连通的冷风入口121,经所述第一吸风区42进入的冷风自所述冷风入口121进入所述冷却腔13。
所述握持结构4处设置有所述第一吸风区42,冷风自所述第一吸风区42进入所述冷却腔13,能够使传递至所述握持结构4处的热量快速散去,降低所述握持结构4的温度,烹饪结束后,用户开盖能够获得较好的触感,提升用户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对于所述握持结构4与所述顶盖3的装配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与所述顶盖3一体成型,以使所述顶盖3的结构更加紧凑,提高美观,并且省去装配的过程,提高生产率。当然,所述握持结构4也可以作为独立件与所述顶盖3分别独立成型,通过焊接、胶接、卡扣连接等方式装配于所述顶盖3,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本实用新型对于所述加热装置2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作为优选,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管以及热风风扇,以使所述加热装置2的结构较简单,方便装配且节省成本。当然,所述加热装置2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只要能够产生热量即可。
另外,本实用新型对于所述第一吸风区42的设置位置不做具体限定,其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实施方式中所列举的情况:
实施方式一: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吸风区42设置于所述握持结构4的底面。当用户将手伸入所述握持结构4取放所述锅盖组件时,所述握持结构4的底面与用户的手部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因此将所述第一吸风区42设置于此,冷风经所述握持结构4的底面进入所述冷却腔13中,同时对所述握持结构4的底面进行冷却降温,使所述握持结构4保持较低的温度,提升用户的触感,方便用户进行开合盖操作。
实施方式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所述顶盖3内凹形成具有所述握持结构4的凹腔31,且所述握持结构4具有沿横向向所述顶盖3内侧凹陷以便于握持的延伸部41,所述第一吸风区42设置于所述延伸部41。
由于所述延伸部41距离所述握持结构4的开口较远,并且所述延伸部41为凹腔结构,因此热量容易在所述延伸部41聚集,而难以散发。所述第一吸风口42设置于所述延伸部41,能够促使外界的冷风吹入所述延伸部41中,冲散聚集在所述延伸部41中的热量,使所述握持结构4的温度下降,便于用户握持。
作为优选,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吸风区42间隔设置有多个供冷风进入的吸风口,以方便冷风进入。
如图1-4所示,所述锅盖组件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冷风风扇14运转的驱动件5,所述驱动件5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顶盖3内;所述顶盖3包括位于所述握持结构4一侧的前盖板32,所述前盖板32设置有第二吸风区321,经所述第二吸风区321进入的冷风自所述冷风入口121进入所述冷却腔13,且所述驱动件5位于经所述第二吸风区321进入所述顶盖3的冷风的流动路径上。
所述驱动件5位于经所述第二吸风区321进入所述顶盖3的冷风的流动路径上,使冷风从所述第二吸风区321进入所述顶盖3时,吹向所述驱动件5,对所述驱动件5进行风冷降温,降低所述驱动件5的温度,进一步降低了所述锅盖组件的温度,并且有助于所述驱动件5的安全运行,使所述驱动件5始终在安全的温度下工作,有助于延长所述驱动件5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所述驱动件5为电机,所述冷风风扇14连接于所述电机的驱动轴,当然,所述驱动件5也可以为其他结构,只要能够实现驱动所述冷风风扇14转动即可。
本实用新型对于所述第二吸风区321的位置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如图3-4所示设置于所述前盖板32的侧面,以方便冷风的吸入,并且防止空气中的灰尘等落入所述顶盖3中。当然,所述第二吸风区321也可以设置于所述前盖板32的顶面,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吸风区321设置有若干个间隔分布的吸风孔322,所述顶盖3内侧设置有若干个与所述吸风孔322位置相对以遮挡所述吸风孔322的挡板33,所述挡板33和与该挡板33位置相对的吸风孔322之间存在过流间隙34,相邻两个所述挡板33之间形成导流通道35。
所述挡板33可以对所述吸风孔322进行遮挡,避免从所述顶盖3外部观察时,透过所述吸风孔322看到所述顶盖3内侧的零部件,提高所述锅盖组件的美观。
此外,所述挡板33在所述顶盖3的内侧形成所述导流通道35,冷风通过所述导流通道35进入所述顶盖3,并且冷风进入所述导流通道35后与所述挡板33发生碰撞,使冷风的流动方向发生改变,此时气流中携带的灰尘便掉落在所述导流通道35中,不会随气流进入所述冷却腔13中,保证了所述冷却腔13的清洁。
作为优选,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吸风区42和所述第二吸风区321分别位于所述驱动件5的两侧,且所述驱动件5位于经所述第一吸风区42进入所述顶盖3的冷风的流动路径上。
经所述第一吸风区42进入的冷风以及经所述第二吸风区321进入的冷风均经过所述驱动件5,两个方向的冷风对所述驱动件5进行多方位和多角度的吹送冷风,使所述驱动件5的降温效果更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所述顶盖3还包括位于所述握持结构4另一侧的后盖板36,所述后盖板36设置有第三吸风区361,经所述第三吸风区361进入的冷风流经所述握持结构4,并自所述冷风入口121进入所述冷却腔13。
作为优选,如图4所示,所述第三吸风区361间隔设置有多个吸风口,以方便冷风吹入所述顶盖3中。
所述第三吸风区361的设置,一方面降低了所述顶盖3后侧的温度,使所述顶盖3整体保持较低的温度,另一方面经所述第三吸风区361进入的冷风流经所述握持结构4,对所述握持结构4再一次进行风冷降温,提升了对所述握持结构4的降温效果。
作为优选,外界的气流经由所述第一吸风区42、所述第二吸风区321以及所述第三吸风区361进入所述顶盖3后,在所述顶盖3内汇集,经由所述冷风入口121进入所述冷却腔13,以保证进入所述冷却腔13的气流具有一致的流动方向,有助于在所述冷却腔13内形成冷风循环,防止气流发生紊流。
此外,所述冷风入口121位于所述冷风风扇14的轴线上,防止进入所述冷却腔13的气流与所述冷风风扇14吹向四周的气流发生干涉,扰乱冷风循环的路径,并且方便气流进入所述冷却腔13。
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所述内衬12设置有与所述冷却腔13连通的排风通道122,所述后盖板36还设置有排风区362,所述排风区362与所述第三吸风区361毗邻,且所述排风区362与所述第三吸风区361之间设置有分隔筋363。
所述排风区362开设有与所述排风通道122连通的排风口,使气流能够顺利排出。
所述排风通道122的设置,能够使气流在所述冷却腔13中完成风冷降温后,及时排出,保证降温效果,同时有助于冷风循环的形成。所述排风区362和所述第三吸风区361均设置于所述后盖板36,合理利用了所述后盖板36的空间,并且携带热量的气流从所述排风区362排出时,不会影响用户在所述锅盖组件前侧的操作。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吸风区361和所述排风区362设置于所述后盖板36的侧面,以方便气流的进入和排出。当然,所述第三吸风区361和所述排风区362也可以设置于所述后盖板36的顶面,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通过设置所述分隔筋363,一方面对所述排风区362和所述第三吸风区361进行分隔,另一方面加强了所述后盖板36的结构强度。
当然,所述排风区362也可以远离所述第三吸风区361设置,以防止携带热量的气流将热量传递至即将进入所述第三吸风区361的气流,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种优选实施例,如图4所示,所述盖体1还包括可拆卸的排风板6,所述排风板6的一端抵靠所述分隔筋363,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分隔筋363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排风通道122配合形成排风腔,以分隔所述排风腔和自所述第三吸风区361进入的冷风的流动路径。
所述排风板6将所述排风通道122和气流从所述第三吸风区361进入的路径分隔开,使气流的进入和排出互不干扰,降低了冷热交换以及避免了热传递,提高了冷却效率以及提高进风和排风的效率。此外,所述排风板6可拆,方便了所述顶盖3和所述内衬12的加工制造。
当然,所述排风板6也可以通过焊接、胶接等方式与所述顶盖3或所述内衬12固定连接,以降低装配难度,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而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4、图6所示,所述内衬12具有能够承托所述排风板6的承托部123,所述顶盖3具有压持所述排风板6的压持部37,所述排风板6夹持定位于所述承托部123和所述压持部37之间。通过夹持定位的方式,结构简单,且装配方便快捷。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于所述承托部123和所述压持部37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其包含但不限于以下示例中所列举的情况:
作为本实施例下的一种具体示例,如图6-8所示,所述内衬12开设有与所述冷却腔13连通的气流出口126,所述承托部123为沿所述气流出口126外周设置且朝向远离所述内衬12方向凸出的限位筋124,所述排风板6远离所述分隔筋363的一端开口外沿朝向所述排风腔凸出,形成卡扣部61,所述卡扣部61卡扣于所述限位筋124的外周,以限制所述排风板6相对于所述内衬12水平移动。
同时,所述限位筋124对所述排风板6进行承托,如图9所示,所述压持部37为朝向所述排风板6凸出的抵顶筋38,所述抵顶筋38抵靠于所述排风板6的上端面,所述限位筋124和所述抵顶筋38限制所述排风板6相对于所述内衬12上下移动。
作为优选,如图9所示,所述抵顶筋38为两组且沿所述冷风流动路径设置,以增加所述抵顶筋38对所述排风板6的加持效果,使所述排风板6的安装更加牢固。当然,所述抵顶筋38的个数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一个或多个,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作为本实施例下的另一种具体示例,所述顶盖3开设有气流入口,所述压持部为沿所述气流入口外周设置且朝向远离所述顶盖方向凸出的限位筋,所述排风板6远离所述分隔筋的一端开口外沿朝向所述第三吸风区进入的冷风的流动路径凸出,形成卡扣部,所述卡扣部卡扣于所述限位筋的外周,以限制所述排风板相对于所述顶盖水平移动。
所述承托部为朝向所述排风板6凸出的抵顶筋,所述抵顶筋抵靠于所述排风板6的下端面,所述限位筋和所述抵顶筋限制所述排风板6相对于所述顶盖3上下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承托部123和所述压持部37与所述排风板6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件,以防止气流泄漏至其他通道中,对气流的进入以及排出造成影响。
作为本实施例的一种优选示例,如图4、图9所示,所述压持部37位于所述第三吸风区361和所述握持结构4之间,所述压持部37开设有具有供所述经第三吸风区361进入的冷风通过的过风口39,以使冷风的进入更加方便,增加所述第三吸风口361进入的冷风的流量,提高冷却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图8所示,所述内衬12内围绕所述冷风风扇14设置有筋板125,所述筋板125、所述反射罩11及所述内衬12配合形成所述冷却腔13。
由于所述内衬12和所述反射罩11朝向所述冷却腔13的一侧结构复杂且不平整,并且所述冷却腔13内设置有许多定位部件,气流吹向这些结构时,会产生较大的气流阻力,并且会使气流的流动方向发生改变,造成所述冷却腔13内的气流发生紊流,导致气流无法正常进入或排出,并且发出较大的噪音,影响用户体验。因此,所述筋板125的设置使所述冷却腔13内的气流更聚集,减少了所述冷却腔13内的拐角,减少了气流在所述冷却腔13内的大范围任意流动,避免了气体乱流,提升了冷却效率,且有助于降低噪音。
作为优选,所述筋板125与所述内衬12一体成型,以省去装配的过程,并且可以防止装配间隙的产生,而造成气流泄漏至所述冷却腔13外部,影响所述加热装置2的加热效率。
进一步的,如图4、图8所示,所述筋板125朝向所述排风板6的一侧设置有气流排放口127,所述排风板6远离所述分隔筋363的一端与所述气流排放口127连通,以使所述冷却腔13内的气流能够通过所述气流排放口127快速进入所述排风通道122中,排出所述锅盖组件外部。
如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具有烹饪腔的锅体7,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上述的锅盖组件,所述锅盖组件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烹饪腔。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烹饪器具在烹饪过程中,所述锅盖组件能够始终保持较低的温度,使用户在开合盖时获得较好的手感,方便用户操作,提高用户体验。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烹饪器具通过加装或更换锅盖,获得多种烹饪状态,使用户具有更多的烹饪选择。当将上述锅盖组件盖合在所述烹饪腔时,所述烹饪器具能够进行空气炸烹饪,当用户加装或更换其他锅盖时,所述烹饪器具能够以其他烹饪状态运行,例如,将压力锅盖盖合于所述烹饪腔时,所述烹饪器具以压力烹饪的状态运行。
作为优选,所述烹饪器具的所述烹饪腔中还有用于压力烹饪的第二加热装置,以满足压力烹饪的加热需求,提高压力烹饪效果。
本实用新型对于所述锅盖的更换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其可以为以下实施方式中的一种:
实施方式一: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烹饪器具包括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锅盖组件的承压盖,且所述承压盖位于所述反射罩下方;在仅用所述锅盖组件盖合所述烹饪腔的状态下,所述烹饪器具以第一状态运行,所述加热装置启动,进行空气炸等烹饪;在所述锅盖组件和所述承压盖同时盖合所述烹饪腔的状态下,所述烹饪器具以第二状态运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启动,进行压力烹饪。
实施方式二: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二锅盖,所述第二锅盖可以是能够满足压力烹饪需求的压力锅盖等,在所述锅盖组件盖合所述烹饪腔的状态下,所述烹饪器具以第一状态运行,所述加热装置启动,进行空气炸等烹饪;当用户将所述锅盖组件拆除,并将所述第二锅盖盖合所述烹饪腔时,所述烹饪器具以第二状态运行,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启动,进行压力烹饪等。
即所述烹饪器具具有包含常压烹饪、空气炸以及压力烹饪在内的多种烹饪模式,当用户将所述锅盖组件安装于所述锅体时,所述烹饪器具控制所述加热装置启动加热,所述烹饪器具进行空气炸烹饪或常压烹饪。当用户更换所述第二锅盖或者将所述承压盖加装于所述锅盖组件时,所述烹饪器具控制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启动加热,所述烹饪器具进行压力烹饪。
当然,所述烹饪器具也可以交替运行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共同配合完成烹饪操作,例如,对于大块或者难熟的食材,可以先将所述第二锅盖盖合所述烹饪腔或者将所述承压盖安装于所述锅盖组件,启动所述第二加热装置,对食材进行压力蒸煮,食材成熟至一定程度后,排出所述烹饪腔内的蒸气,接着更换所述锅盖组件或者将所述承压盖拆卸下来,所述加热装置开始加热食材,如此,通过先高压熟化食材使得食材里外快速熟化,由于处于高湿状态下加工,避免食材内水气损失,再经热风循环烘烤,从而使得食材可以达到外酥里嫩的效果,口感更好,并且可以有效地缩短空气炸时间,能耗也小。
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实现了“一锅多用”,将压力锅和空气炸锅结合在一起,省去一台电器,节约有限的空间位置,提高了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锅盖组件,包括盖体和加热装置,所述盖体包括反射罩和内衬,所述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反射罩的下方,所述内衬与所述反射罩之间设置有冷却腔,所述冷却腔位于所述加热装置的上方,所述冷却腔内设置有冷风风扇,所述盖体还包括位于所述冷却腔外的顶盖,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盖设置有握持结构,所述握持结构设置有第一吸风区,所述内衬设有与所述冷却腔连通的冷风入口,经所述第一吸风区进入的冷风自所述冷风入口进入所述冷却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锅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盖内凹形成具有所述握持结构的凹腔,且所述握持结构具有沿横向向所述顶盖内侧凹陷以便于握持的延伸部,所述第一吸风区设置于所述延伸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锅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锅盖组件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冷风风扇运转的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顶盖内;
所述顶盖包括位于所述握持结构一侧的前盖板,所述前盖板设置有第二吸风区,经所述第二吸风区进入的冷风自所述冷风入口进入所述冷却腔,且所述驱动件位于经所述第二吸风区进入所述顶盖的冷风的流动路径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锅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吸风区设置有若干个间隔分布的吸风孔,所述顶盖内侧设置有若干个与所述吸风孔位置相对以遮挡所述吸风孔的挡板,所述挡板和与该挡板位置相对的吸风孔之间存在过流间隙,相邻两个所述挡板之间形成导流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锅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盖还包括位于所述握持结构另一侧的后盖板,所述后盖板设置有第三吸风区,经所述第三吸风区进入的冷风流经所述握持结构,并自所述冷风入口进入所述冷却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锅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衬设置有与所述冷却腔连通的排风通道,所述后盖板还设置有排风区,所述排风区与所述第三吸风区毗邻,且所述排风区与所述第三吸风区之间设置有分隔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锅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体还包括可拆卸的排风板,所述排风板的一端抵靠所述分隔筋,另一端朝向远离所述分隔筋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排风通道配合形成排风腔,以分隔所述排风腔和自所述第三吸风区进入的冷风的流动路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锅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衬具有能够承托所述排风板的承托部,所述顶盖具有压持所述排风板的压持部,所述排风板夹持定位于所述承托部和所述压持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锅盖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衬内围绕所述冷风风扇设置有筋板,所述筋板、所述反射罩及所述内衬配合形成所述冷却腔。
10.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具有烹饪腔的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锅盖组件,所述锅盖组件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烹饪腔。
CN202022693042.1U 2020-11-19 2020-11-19 一种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Active CN21412824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93042.1U CN214128246U (zh) 2020-11-19 2020-11-19 一种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693042.1U CN214128246U (zh) 2020-11-19 2020-11-19 一种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128246U true CN214128246U (zh) 2021-09-07

Family

ID=77565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693042.1U Active CN214128246U (zh) 2020-11-19 2020-11-19 一种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12824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060170U (zh) 烹饪器具
CN112674619A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4128246U (zh) 一种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111503668A (zh) 一种带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10399023U (zh) 一种带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15738494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1933725U (zh) 一种方便冷却机体的食物电烤器具
CN211933727U (zh) 一种避免热气水平排出的食物电烤器具
CN210399025U (zh) 一种带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18246908U (zh) 一种嵌入式烤箱
CN210399024U (zh) 一种带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15650627U (zh) 一种空气烤箱
CN213309169U (zh) 一种烹饪电器
CN217987342U (zh) 烹饪器具
CN217039777U (zh) 热循环风道结构和空气烹饪电器
CN111503670A (zh) 一种带有烹饪装置的集成灶
CN217696016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8528529U (zh) 一种卧式空气炸锅
CN219557029U (zh) 排风罩、机头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CN220186883U (zh) 一种间隔式集成灶
CN215838492U (zh) 有效减少网片面积的抽拉式空气炸锅
CN214791268U (zh) 一种嵌入式集成灶
CN217488365U (zh) 一种加热均匀的料理锅
CN218552117U (zh) 一种双腔无叶空气炸锅
CN218635844U (zh) 一种空气炸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809

Address after: Building 2, No. 52, 22nd Street, Baiyang Street, Qiantang New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00

Patentee after: Hangzhou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s Co.,Ltd.

Address before: 310018 No. 760 Yinhai Street, Xiasha Street, Hangzhou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HANGZHOU JIUYANG HOUSEHOL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