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02524U - 变速箱、驱动系统及电驱动车 - Google Patents

变速箱、驱动系统及电驱动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02524U
CN217502524U CN202221461083.0U CN202221461083U CN217502524U CN 217502524 U CN217502524 U CN 217502524U CN 202221461083 U CN202221461083 U CN 202221461083U CN 217502524 U CN217502524 U CN 2175025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oil chamber
gear
boss
g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46108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025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025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变速箱、驱动系统及电驱动车。变速箱的壳体内形成有第一油腔,变速齿轴组件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油腔中且与油液接触;壳体内还形成有第二油腔和第三油腔,第二油腔与第一油腔之间形成第一缝隙以实现连通,第三油腔与第二油腔形成第二缝隙以实现连通,第三油腔与排气口连通;当变速齿轴组件动作时,驱动第一油腔的至少部分油液形成的油气通过第一缝隙进入第二油腔,并使进入第二油腔的油气中的至少部分通过第二缝隙进入第三油腔;第三油腔被构造为:使至少部分通过第二缝隙进入第三油腔的油气在第三油腔内凝结成油液,并使该油液通过第二缝隙流回第二油腔,以及,使至少部分通过第二缝隙的油气通过排气口排入到外部空间中。

Description

变速箱、驱动系统及电驱动车
本申请要求申请日为2022年05月26日、申请号为“202221289416.6”、专利名称为“变速箱、驱动系统及电驱动车”的实用新型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在此引入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变速箱、驱动系统及电驱动车。
背景技术
现如今,电驱动车成为人们出行的一种重要的工具。电驱动车的动力一般由驱动系统提供,驱动系统中的变速箱在工作时需要在变速箱内部设置润滑油对变速箱内部的齿轴进行润滑。
在一些变速箱中,其内部的齿轴在工作时动作频繁导致变速箱内部的润滑油温度和压力升高,并产生掺杂废气的油气,为了保证变速箱的正常运转,需要将掺杂废气的油气排出变速箱外。
但是,直接将掺杂废气的油气排出变速箱外容易过多地造成变速箱内部的润滑油的损失,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变速箱、驱动系统及电驱动车,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变速箱,包括:壳体、变速齿轴组件、以及设置于壳体上的排气口,排气口与外部空间连通;壳体内形成有第一油腔,第一油腔内设置有油液,变速齿轴组件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油腔中且与油液接触,变速齿轴组件用于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以在输出轴的带动下进行动作;壳体内还形成有第二油腔和第三油腔,第二油腔与第一油腔之间形成第一缝隙以实现连通,第三油腔与第二油腔形成第二缝隙以实现连通,第三油腔与排气口连通;当变速齿轴组件动作时,驱动第一油腔的至少部分油液形成的油气通过第一缝隙进入第二油腔,并使进入第二油腔的油气中的至少部分通过第二缝隙进入第三油腔;第三油腔被构造为:使至少部分通过第二缝隙进入第三油腔的油气在第三油腔内凝结成油液,并使该油液通过第二缝隙流回第二油腔,以及,使至少部分通过第二缝隙的油气通过排气口排入到外部空间中。
由此,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变速箱,由于其壳体内形成有第一油腔、第二油腔和第三油腔,而当变速齿轴组件动作时,能够驱动第一油腔的至少部分油液形成的油气通过第一缝隙进入第二油腔,并使进入第二油腔的油气中的至少部分通过第二缝隙进入第三油腔,且第三油腔能够使至少部分通过第二缝隙进入第三油腔的油气在第三油腔内凝结成油液并使该油液通过第二缝隙流回第二油腔,并使至少部分通过第二缝隙的油气通过排气口排入到外部空间中,因此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变速箱能够避免直接将掺杂废气的油气直接排出到变速箱外,而是能够将一部分由油液形成的油气在第三油腔内凝结成油液并使该油液通过第二缝隙流回第二油腔,因此能够有效降低直接将掺杂废气的油气直接排出到变速箱外所带来的油液损失。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该变速箱中,变速齿轴组件包括第一齿轮,第一齿轮用于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第一齿轮位于第一油腔内且与油液接触;当第一齿轮在输出轴的带动下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时,驱动第一齿轮周围的至少部分油液形成的油气通过第一缝隙进入第二油腔,并由第一缝隙向第二缝隙的方向移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该变速箱中,变速齿轴组件还包括传动轴和第二齿轮,第二齿轮套设于传动轴上,第二齿轮位于第一油腔内且与油液接触,第二齿轮与第一齿轮相啮合;当输出轴带动第一齿轮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时,第一齿轮驱动第二齿轮带动传动轴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第二转动方向与第一转动方向不同,其中,传动轴至少部分伸出壳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该变速箱中,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均为斜齿轮,其中,第二齿轮的齿数大于第一齿轮的齿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该变速箱中,壳体包括第一子壳体和第二子壳体,第一子壳体与第二子壳体连接;第一子壳体内设置有第一凸起部、第二凸起部和第三凸起部,第一凸起部的第一端、第二凸起部的第一端和第三凸起部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子壳体的侧壁,第一凸起部的第二端与第二凸起部的第二端连接,第三凸起部的第二端与第一凸起部的第二端和第二凸起部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子壳体内设置有第四凸起部、第五凸起部和第六凸起部,第四凸起部的第一端、第五凸起部的第一端和第六凸起部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二子壳体的侧壁,第四凸起部的第二端与第五凸起部的第二端连接,第六凸起部的第二端与第四凸起部的第二端和第五凸起部的第二端连接;以输出轴的轴向为第一方向,沿第一方向上,第一凸起部的厚度小于第二凸起部的厚度,第六凸起部的厚度小于第五凸起部的厚度,第一凸起部和第四凸起部在第一方向上位置相对应,第三凸起部和第六凸起部在第一方向上位置相对应;第二凸起部和第五凸起部相接触,以使第一凸起部、第三凸起部、第四凸起部、第六凸起部、第一子壳体、以及第二子壳体形成第二油腔,第二凸起部、第三凸起部、第五凸起部、第六凸起部、第一子壳体、以及第二子壳体形成第三油腔;其中,第一凸起部与第四凸起部之间形成第一缝隙,第三凸起部和第六凸起部之间形成第二缝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该变速箱中,沿第一方向上,第三凸起部的厚度等于第二凸起部的厚度,和/或,第四凸起部的厚度等于第五凸起部的厚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该变速箱中,沿第一方向上,第二缝隙的缝宽大于第一缝隙的缝宽,其中,第二缝隙的缝宽等于第三凸起部和第六凸起部之间的距离,第一缝隙的缝宽等于第一凸起部与第四凸起部之间的距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该变速箱中,第一凸起部和第四凸起部呈弧形板状,第二凸起部、第三凸起部、第五凸起部以及第六凸起部呈平直板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该变速箱中,第一齿轮的第一转动方向与油气从第二缝隙进入第三油腔的流动方向相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该变速箱中,壳体还包括轴承容纳槽;变速齿轴组件还包括第一轴承,第一轴承包括轴承内圈和轴承外圈,轴承外圈设置于轴承容纳槽,轴承内圈设置于轴承容纳槽且用于套设在输出轴;轴承容纳槽的边缘开设有至少两个导油槽,至少两个导油槽之间形成连通,并被构造为:将第一油腔内的至少部分油液导入轴承容纳槽内,以及,将轴承容纳槽内的至少部分油液从轴承容纳槽内导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该变速箱中,至少两个导油槽与轴承容纳槽中的轴承内圈所围的空间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驱动系统,包括:驱动电机,包括输出轴;以及,如前述第一方面提供的任一项的变速箱。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驱动车,包括:如前述第二方面提供的驱动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实施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可选的变速箱与驱动电机的位置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可选的变速箱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驱动系统的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电驱动车的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变速箱;1、壳体;11、第一油腔;12、第二油腔;13、第三油腔;14、轴承容纳槽;15、导油槽;16、第二轴承容纳槽;101、第一子壳体;102、第二子壳体;111、第一凸起部;112、第二凸起部;113、第三凸起部;114、第四凸起部;115、第五凸起部;116、第六凸起部;2、变速齿轴组件;21、第一齿轮;22、第二齿轮;23、传动轴;24、第一轴承;241、轴承内圈;242、轴承外圈;25、第二轴承;3、排气口;200、驱动电机;201、输出轴;300、驱动系统;400、电驱动车;F1、第一转动方向;F2、第二转动方向;F3、油气从第二缝隙进入第三油腔的流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公开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公开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各个附图未必是按照比例绘制的,其仅用于便于理解的示意本实施例,而非对本实施例中的任何限制。
参照图1-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变速箱100,包括:壳体1、变速齿轴组件2、以及设置于壳体1上的排气口3,排气口3与外部空间连通;壳体1内形成有第一油腔11,第一油腔11内设置有油液,变速齿轴组件2至少部分位于第一油腔11中且与油液接触,变速齿轴组件2用于与驱动电机200的输出轴201连接,以在输出轴201的带动下进行动作;壳体1内还形成有第二油腔12和第三油腔13,第二油腔12与第一油腔11之间形成第一缝隙以实现连通,第三油腔13与第二油腔12形成第二缝隙以实现连通,第三油腔13与排气口3连通;当变速齿轴组件2动作时,驱动第一油腔11的至少部分油液形成的油气通过第一缝隙进入第二油腔12,并使进入第二油腔12的油气中的至少部分通过第二缝隙进入第三油腔13;第三油腔13被构造为:使至少部分通过第二缝隙进入第三油腔13的油气在第三油腔13内凝结成油液,并使该油液通过第二缝隙流回第二油腔12,以及,使至少部分通过第二缝隙的油气通过排气口3排入到外部空间中。
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变速箱100,由于其壳体内形成有第一油腔、第二油腔和第三油腔,而当变速齿轴组件动作时,能够驱动第一油腔的至少部分油液形成的油气通过第一缝隙进入第二油腔,并使进入第二油腔的油气中的至少部分通过第二缝隙进入第三油腔,且第三油腔能够使至少部分通过第二缝隙进入第三油腔的油气在第三油腔内凝结成油液并使该油液通过第二缝隙流回第二油腔,并使至少部分通过第二缝隙的油气通过排气口排入到外部空间中,因此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变速箱能够避免直接将掺杂废气的油气直接排出到变速箱外,而是能够将一部分由油液形成的油气在第三油腔内凝结成油液并使该油液通过第二缝隙流回第二油腔,因此能够有效降低直接将掺杂废气的油气直接排出到变速箱外所带来的油液损失。
下面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变速箱100进行详细说明,应理解,下面的说明并不作为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任何限制。
本实施例中的变速箱100在被使用时,可以被设置于任意合适的位置,只要其变速齿轴组件2可以与驱动电机200的输出轴201形成连接即可。例如参照图1,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变速箱100的壳体1可以固定连接于驱动电机200的壳体上的输出轴201伸出的一侧,输出轴201伸入变速箱100的壳体1。
本实施例中,油液可以是任意种类的润滑油,在此不进行限制。
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变速齿轴组件2包括第一齿轮21,第一齿轮21用于与驱动电机200的输出轴201连接,第一齿轮21位于第一油腔11内且与油液接触;当第一齿轮21在输出轴201的带动下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时,驱动第一齿轮21周围的至少部分油液形成的油气通过第一缝隙进入第二油腔12,并由第一缝隙向第二缝隙的方向移动。
具体地,驱动电机200在工作时,其输出轴201转动,带动变速齿轴组件2的第一齿轮21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例如参照图2所示,若输出轴201沿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则第一齿轮21被带动着沿第一转动方向F1转动,该第一转动方向F1为顺时针方向。反之,若输出轴201沿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则第一齿轮21被带动着沿第一转动方向F1转动,该第一转动方向F1为逆时针方向。
在第一齿轮21沿第一转动方向F1转动时,由于第一齿轮21与第一油腔11内的油液接触,因此第一齿轮21可带动油液运动,而由于第二油腔和第一油腔之间通过第一缝隙连通,因此可以驱动第一齿轮21周围的至少部分油液形成的油气通过第一缝隙进入第二油腔,而第二油腔12和第三油腔13通过第二缝隙,因此可使该油气在壳体1内的压力下顺着第二油腔12由第一缝隙向第二缝隙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进入第二油腔12的油气中的至少部分通过第二缝隙进入所述第三油腔13。
本实施例中,第三油腔13可以起到冷凝油气的作用,当油气进入第三油腔13后,油气与第三油腔13的各个内壁接触,从而冷凝凝结成油液,油液通过第二缝隙回到第二油腔12形成回收,而油气中夹杂的废气则不会被凝结,因此废气与一部分未凝结的油气一起直接从排气口3排出变速箱100的壳体1。
理想情况下,本实施例中的第三油腔13能将全部的油气凝结成油液,并从第二缝隙流回第二油腔12从而最大程度降低变速箱100内的油液损失,但实际上难以达到这种例行情况。显然,即使有一部分油气未凝结而从排气口排入到外部空间中,本实施例中的变速箱100相对于相关技术中的变速箱来说,也可以有效地降低直接将掺杂废气的油气直接排出到变速箱外所带来的油液损失。
本实施例中的变速箱100,在使用时(例如将之设置于电驱动车上进行使用),一般在设置时可以使第二油腔12沿竖直方向位于第三油腔13的下方,这样进入第二油腔12的油气仍能够通过第二缝隙流入到第三油腔13,第三油腔13中由油气凝结的油液可以直接通过重力作用从第二缝隙中流回第二油腔12。
例如,排气口3可以是排气阀(例如可以是呼吸阀)的开口,其设置于壳体1能与外部空间连通,当从第三油腔13进入排气口3的气体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排气口3将气体(废气以及一部分未凝结的油气)排出变速箱100外的外部空间中。
可选地,为了使油气更方便进入第二油腔12,而使第二油腔12内更少的油液进入第三油腔13,第二缝隙可以比第一缝隙小。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该变速箱100中,变速齿轴组件2还包括传动轴23和第二齿轮22,第二齿轮22套设于传动轴23上,第二齿轮22位于第一油腔11内且与油液接触,第二齿轮22与第一齿轮21相啮合;当输出轴201带动第一齿轮21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时,第一齿轮21驱动第二齿轮22带动传动轴23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第二转动方向与第一转动方向不同,其中,传动轴23至少部分伸出壳体1。
第二转动方向与第一转动方向不同的其中一种实现方式可以是第二转动方向与第转动方向相反。参照图2进行理解,若第一齿轮21的第一转动方向F1若为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则与之相啮合的第二齿轮22的第二转动方向F2则为逆时针方向;若第一齿轮21的第一转动方向F1若为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则与之相啮合的第二齿轮22的第二转动方向F2则为顺时针方向,两者方向显然相反。
参照图2所示,第二齿轮22与第二油腔12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齿轮21与第二油腔12之间的距离,第二齿轮22与第三油腔13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齿轮21与第三油腔13之间的距离。
具体地,传动轴23在伸出壳体1后,可以将驱动电机200的动力传递给需要驱动的结构。传动轴23可以与该需要驱动的结构形成连接,以带动该结构运动。举例来说,该需要驱动的结构可以是与电驱动车的车后轮,则传动轴23伸出的壳体1外的部分可以直接与车后轮连接(或者也可以是通过传动履带、履带轮之类的传动结构与该车后轮连接),从而带动车后轮运动,从而完成将驱动电机200的动力传递给车后轮的任务。当然,这以举例并非对本实施例中的限制。
可选地,输出轴201可以整体位于壳体1内,或者,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输出轴201也可以伸出一部分在壳体1外,在此不进行限制。
本实施例中不限制第一齿轮21和第二齿轮22的种类,只要可以满足需求即可。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21与第二齿轮22均为斜齿轮,其中,第二齿轮22的齿数大于第一齿轮21的齿数。
具体地,参照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第二齿轮22的齿数大于第一齿轮21的齿数的情形,但应当理解其并不作为对本实施例中的限制。本实施例中,第二齿轮22的齿数大于第一齿轮21的齿数,可以提高传动轴23的扭矩,以便于传动轴23更好地带动与其连接的需要被驱动的结构。
而第一齿轮21和第二齿轮22均为斜齿轮,则可以使得第一齿轮21在第一油腔11内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时,将第一齿轮21周围的油液和油液形成的油气呈螺旋的方式带动,从而更方便地带动第一齿轮21周围的至少部分油液形成的油气通过第一缝隙进入第二油腔12。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该变速箱100中,第一齿轮21的第一转动方向与油气从第二缝隙进入第三油腔13的流动方向相反。
参照图2,其示出了第一齿轮21的第一转动方向F1为顺时针方向,其与油气从第二缝隙进入第三油腔的流动方向F3相反,在这情形下,油液在第一油腔11内的流动方向基本为从上向下,而油气从第二缝隙进入第三油腔13的流动方向是从下向上,因此油液不易因第一齿轮21转动而通过第一缝隙、第二油腔12、第二缝隙而进入第三油腔13,减少第三油腔13内的油液有利于提高第三油腔13凝结油气的能力,进一步降低变速箱100损失油液的风险。
而若第一齿轮21是以逆时针方向转动,则其与油气从第二缝隙进入第三油腔13的流动方向相同,油液在第一油腔11内的流动方向基本为从下向上,油气从第二缝隙进入第三油腔13的流动方向也是从下向上,因此油液更易因第一齿轮21转动而通过第一缝隙、第二油腔12、第二缝隙而进入第三油腔13,第三油腔13内的油液增加,更易降低第三油腔13凝结油气的能力,从而增加变速箱100损失油液的风险。
因此,本实施例中第一齿轮21的第一转动方向与油气从第二缝隙进入第三油腔13的流动方向相反,可以提高第三油腔13凝结油气的能力,从而进一步降低变速箱100的损失油液的风险。
本实施例中不限制壳体1的具体形状,其可以依据需要制成需要的形状。第一油腔11、第二油腔12、第三油腔13由壳体1内部的结构形成,因此相应地,本实施例中亦不限制第一油腔11、第二油腔12、第三油腔13的具体形状,只要能够满足变速箱的需求即可。
可选地,第三油腔13的容积小于第二油腔12的容积,第二油腔12的容积小于第一油腔11的容积。
本实施例中,变速箱100的壳体1可以是一体式结构,也可以是可拆卸的拼接结构,在此不进行限制。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壳体1的结构如下:壳体1包括第一子壳体101和第二子壳体102,第一子壳体101与第二子壳体102连接;第一子壳体101内设置有第一凸起部111、第二凸起部112和第三凸起部113,第一凸起部111的第一端、第二凸起部112的第一端和第三凸起部113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子壳体101的侧壁,第一凸起部111的第二端与第二凸起部112的第二端连接,第三凸起部113的第二端与第一凸起部111的第二端和第二凸起部11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子壳体102内设置有第四凸起部114、第五凸起部115和第六凸起部116,第四凸起部114的第一端、第五凸起部115的第一端和第六凸起部116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二子壳体102的侧壁,第四凸起部114的第二端与第五凸起部115的第二端连接,第六凸起部116的第二端与第四凸起部114的第二端和第五凸起部115的第二端连接;以输出轴201的轴向为第一方向,沿第一方向上,第一凸起部111的厚度小于第二凸起部112的厚度,第六凸起部116的厚度小于第五凸起部115的厚度,第一凸起部111和第四凸起部114在第一方向上位置相对应,第三凸起部113和第六凸起部116在第一方向上位置相对应;第二凸起部112和第五凸起部115相接触,以使第一凸起部111、第三凸起部113、第四凸起部114、第六凸起部116、第一子壳体101、以及第二子壳体102形成第二油腔12,第二凸起部112、第三凸起部113、第五凸起部115、第六凸起部116、第一子壳体101、以及第二子壳体102形成第三油腔13;其中,第一凸起部111与第四凸起部114之间形成第一缝隙,第三凸起部113和第六凸起部116之间形成第二缝隙。
参照图2进行理解,其示出了本公开的一种可选的变速箱100的壳体1的第一子壳体101和第二子壳体102两者拆卸分离时的示意。可选地,第一子壳体101和第二子壳体102可以是通过螺栓连接到一起,在保证密封性的情况下,防止在变速箱100使用时油液从第一子壳体101和第二子壳体102形成的第一油腔11、第二油腔12、以及第三油腔13中泄露。当然螺栓连接只是一种可选的方式,还可以是其他连接方式,本实施例中不进行限制。
参照图2,沿第一方向上(即输出轴201的轴向),第一凸起部111的厚度小于第二凸起部112的厚度,第一凸起部111和第四凸起部114在第一方向上位置相对应,因而第一凸起部111与第二凸起部112形成厚度差;第六凸起部116的厚度小于第五凸起部115的厚度,第三凸起部113和第六凸起部116在第一方向上位置相对应,因而第五凸起部115与第六凸起部116形成厚度差;在第一子壳体101和第二子壳体102连接后形成完整的壳体1,第二凸起部112和第五凸起部115相接触,这两个厚度差分别使得第一凸起部111与第四凸起部114之间形成第一缝隙,第三凸起部113和第六凸起部116之间形成第二缝隙。
基于此,本实施例中通过这样的结构形成第二油腔12、第三油腔13、第一缝隙、第二缝隙,可以有效保证油气分离的效果,有利于将由油液形成的油气在第三油腔13内凝结成油液并使该油液通过第二缝隙流回第二油腔12,因此能够有效降低因将掺杂废气的油气直接排出到变速箱100外所带来的油液损失。
另外,再参照图2,该变速箱100的第一子壳体101和第二子壳体102连接成完整的壳体1后,第一齿轮21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时,在第一齿轮21带动油液运动时,一些大块的油液可以在被甩到相接触的第二凸起部112和第五凸起部115上后再反弹回去。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沿第一方向上,第二缝隙的缝宽大于第一缝隙的缝宽,其中,第二缝隙的缝宽等于第三凸起部113和第六凸起部116之间的距离,第一缝隙的缝宽等于第一凸起部111与第四凸起部114之间的距离。这样使得油气更方便地进入第二油腔12并通过第二缝隙进入第三油腔13,而使第二油腔12内更少的油液进入第三油腔13,从而保证第三油腔13凝结油气的能力,从而进一步降低变速箱100的损失油液的风险。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上(即输出轴201的轴向上),第三凸起部113的厚度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二凸起部112的厚度,第四凸起部114的厚度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五凸起部115的厚度,只要其形成的第一缝隙和第二缝隙能够满足需要即可。
而作为优选的实施例,沿第一方向上,第三凸起部113的厚度等于第二凸起部112的厚度,和/或,第四凸起部114的厚度等于第五凸起部115的厚度。这样的结构可以满足本实施例中的变速箱100油气分离的需求。
参照图2,示出了沿第一方向上,第三凸起部113的厚度等于第二凸起部112的厚度且第四凸起部114的厚度等于第五凸起部115的厚度的情形,但应理解图2仅为示意而非对本实施例的限制。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凸起部111和第四凸起部114呈弧形板状,第二凸起部112、第三凸起部113、第五凸起部115以及第六凸起部116呈平直板状。
参照图2所示,在这样的结构下,第一齿轮21可位于弧形板状的第一凸起部111和第四凸起部114的弯曲位置的内侧,这样不仅变速箱100的壳体1内部空间利用更合理,而且能够是第一齿轮21更好地带动驱动第一齿轮21周围的至少部分油液形成的油气通过第一缝隙进入第二油腔12。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该变速箱100中,壳体1还包括轴承容纳槽14;变速齿轴组件2还包括第一轴承24,第一轴承24包括轴承内圈241和轴承外圈242,轴承外圈242设置于轴承容纳槽14,轴承内圈241设置于轴承容纳槽14且用于套设在输出轴201;轴承容纳槽14的边缘开设有至少两个导油槽15,至少两个导油槽15之间形成连通,并被构造为:将第一油腔11内的至少部分油液导入轴承容纳槽14内,以及,将轴承容纳槽14内的至少部分油液从轴承容纳槽14内导出。
具体地,第一轴承24可以是滚动轴承,第一轴承24的轴承外圈242可与轴承容纳槽14形成过渡配合,或者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是轴承外圈242固定连接于轴承容纳槽14的内壁上。轴承内圈24套设在输出轴201,则输出轴201可以在壳体1内在第一轴承24的轴承内圈241的协助下转动,以带动第一齿轮21转动。轴承容纳槽14的边缘开设的至少两个导油槽15形成连通,可以将第一油腔11内的至少部分油液导入轴承容纳槽14内,以及将轴承容纳槽14内的至少部分油液从轴承容纳槽14内导出,从而实现油液对轴承容纳槽14以及第一轴承24的充分润滑。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方式中,至少两个导油槽15与轴承容纳槽14中的轴承内圈241所围的空间连通。这样就可以将第一油腔11内的至少部分油液导入轴承容纳槽14中的轴承内圈241所围的空间内,以及将轴承容纳槽14内的至少部分油液从轴承容纳槽14中的轴承内圈241所围的空间内导出,从而更好地实现油液对轴承容纳槽14以及第一轴承24的充分润滑。
可选地,参照图2所示,轴承容纳槽14可以位于第二子壳体102上,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理解轴承容纳槽14、第一轴承24和导油槽15,因此在图2示出的第一子壳体101和第二子壳体102拆卸分离时的示意图中,所示出的是第一轴承24从输出轴201上拆下而位于轴承容纳槽14的状态,应理解,这并不作为对本实施例中的限制。
此外,可选地,变速齿轴组件2还可以包括套设于传动轴23的第二轴承25,第二子壳体102上还包括第二轴承容纳槽16,第二轴承容纳槽16的侧壁上也开设有至少两个导油槽。对于第二轴承25和第二轴承容纳槽16,在此不再进行赘述,可以结合对第一轴承24和轴承容纳槽14的说明进行理解。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内容仅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变速箱100的一些可选的实施例,其并不作为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任何限制。
综上可见,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变速箱100,由于其壳体内形成有第一油腔、第二油腔和第三油腔,而当变速齿轴组件动作时,能够驱动第一油腔的至少部分油液形成的油气通过第一缝隙进入第二油腔,并使进入第二油腔的油气中的至少部分通过第二缝隙进入第三油腔,且第三油腔能够使至少部分通过第二缝隙进入第三油腔的油气在第三油腔内凝结成油液并使该油液通过第二缝隙流回第二油腔,并使至少部分通过第二缝隙的油气通过排气口排入到外部空间中,因此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变速箱能够避免直接将掺杂废气的油气直接排出到变速箱外,而是能够将一部分由油液形成的油气在第三油腔内凝结成油液并使该油液通过第二缝隙流回第二油腔,因此能够有效降低直接将掺杂废气的油气直接排出到变速箱外所带来的油液损失。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第二方面,参照图3的框图,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驱动系统300,包括:驱动电机200,该驱动电机200包括输出轴201;以及,如前述第一方面提供的任一项的变速箱100。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第三方面,参照图4的框图,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驱动车400,包括:如前述第二方面提供的驱动系统300。可选地,该电驱动车400可以是电动车、电摩托车等等,在此不进行限制。
本文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变形是开放性包括,即“包括但不限于”。术语“基于”是“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实施例”;术语“另一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另外的实施例”;术语“一些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些实施例”。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概念仅用于对不同的装置、模块或单元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这些装置、模块或单元所执行的功能的顺序或者相互依存关系。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公开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公开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3)

1.一种变速箱(100),包括:壳体(1)、变速齿轴组件(2)、以及设置于所述壳体(1)上的排气口(3),所述排气口(3)与外部空间连通;
所述壳体(1)内形成有第一油腔(11),所述第一油腔(11)内设置有油液,所述变速齿轴组件(2)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油腔(11)中且与所述油液接触,所述变速齿轴组件(2)用于与驱动电机(200)的输出轴(201)连接,以在所述输出轴(201)的带动下进行动作;
所述壳体(1)内还形成有第二油腔(12)和第三油腔(13),所述第二油腔(12)与所述第一油腔(11)之间形成第一缝隙以实现连通,所述第三油腔(13)与所述第二油腔(12)形成第二缝隙以实现连通,所述第三油腔(13)与所述排气口(3)连通;
当所述变速齿轴组件(2)动作时,驱动所述第一油腔(11)的至少部分油液形成的油气通过所述第一缝隙进入所述第二油腔(12),并使进入所述第二油腔(12)的油气中的至少部分通过所述第二缝隙进入所述第三油腔(13);
第三油腔(13)被构造为:使至少部分通过所述第二缝隙进入所述第三油腔(13)的油气在所述第三油腔(13)内凝结成油液,并使该油液通过所述第二缝隙流回所述第二油腔(12),以及,使至少部分通过所述第二缝隙的油气通过所述排气口(3)排入到所述外部空间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箱(100),其中,所述变速齿轴组件(2)包括第一齿轮(21),所述第一齿轮(21)用于与所述驱动电机(200)的输出轴(201)连接,所述第一齿轮(21)位于所述第一油腔(11)内且与所述油液接触;
当所述第一齿轮(21)在所述输出轴(201)的带动下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时,驱动所述第一齿轮(21)周围的至少部分油液形成的油气通过所述第一缝隙进入所述第二油腔(12),并由所述第一缝隙向第二缝隙的方向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箱(100),其中,所述变速齿轴组件(2)还包括传动轴(23)和第二齿轮(22),所述第二齿轮(22)套设于所述传动轴(23)上,所述第二齿轮(22)位于所述第一油腔(11)内且与所述油液接触,所述第二齿轮(22)与所述第一齿轮(21)相啮合;
当所述输出轴(201)带动所述第一齿轮(21)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时,所述第一齿轮(21)驱动所述第二齿轮(22)带动所述传动轴(23)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所述第二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一转动方向不同,其中,所述传动轴(23)至少部分伸出所述壳体(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箱(100),其中,所述第一齿轮(21)与所述第二齿轮(22)均为斜齿轮,其中,所述第二齿轮(22)的齿数大于所述第一齿轮(21)的齿数。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箱(100),其中,所述壳体(1)包括第一子壳体(101)和第二子壳体(102),所述第一子壳体(101)与所述第二子壳体(102)连接;
所述第一子壳体(101)内设置有第一凸起部(111)、第二凸起部(112)和第三凸起部(113),所述第一凸起部(111)的第一端、第二凸起部(112)的第一端和第三凸起部(113)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子壳体(101)的侧壁,所述第一凸起部(11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凸起部(112)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凸起部(113)的第二端与第一凸起部(111)的第二端和第二凸起部(112)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二子壳体(102)内设置有第四凸起部(114)、第五凸起部(115)和第六凸起部(116),所述第四凸起部(114)的第一端、第五凸起部(115)的第一端和第六凸起部(116)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子壳体(102)的侧壁,所述第四凸起部(11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凸起部(115)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六凸起部(116)的第二端与第四凸起部(114)的第二端和第五凸起部(115)的第二端连接;
以所述输出轴(201)的轴向为第一方向,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凸起部(111)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凸起部(112)的厚度,所述第六凸起部(116)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五凸起部(115)的厚度,所述第一凸起部(111)和所述第四凸起部(114)在第一方向上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三凸起部(113)和所述第六凸起部(116)在第一方向上位置相对应;
所述第二凸起部(112)和所述第五凸起部(115)相接触,以使所述第一凸起部(111)、第三凸起部(113)、第四凸起部(114)、第六凸起部(116)、第一子壳体(101)、以及第二子壳体(102)形成所述第二油腔(12),所述第二凸起部(112)、第三凸起部(113)、第五凸起部(115)、第六凸起部(116)、第一子壳体(101)、以及第二子壳体(102)形成所述第三油腔(13);
其中,所述第一凸起部(111)与所述第四凸起部(114)之间形成所述第一缝隙,所述第三凸起部(113)和所述第六凸起部(116)之间形成所述第二缝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箱(100),其中,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三凸起部(113)的厚度等于所述第二凸起部(112)的厚度,和/或,所述第四凸起部(114)的厚度等于所述第五凸起部(115)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箱(100),其中,沿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缝隙的缝宽大于所述第一缝隙的缝宽,其中,所述第二缝隙的缝宽等于所述第三凸起部(113)和所述第六凸起部(116)之间的距离,所述第一缝隙的缝宽等于第一凸起部(111)与所述第四凸起部(114)之间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箱(100),其中,所述第一凸起部(111)和所述第四凸起部(114)呈弧形板状,所述第二凸起部(112)、第三凸起部(113)、第五凸起部(115)以及第六凸起部(116)呈平直板状。
9.根据权利要求2-8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箱(100),其中,所述第一齿轮(21)的第一转动方向与所述油气从所述第二缝隙进入所述第三油腔(13)的流动方向相反。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箱(100),其中,所述壳体(1)还包括轴承容纳槽(14);
所述变速齿轴组件(2)还包括第一轴承(24),所述第一轴承(24)包括轴承内圈(241)和轴承外圈(242),所述轴承外圈(242)设置于所述轴承容纳槽(14),所述轴承内圈(241)设置于所述轴承容纳槽(14)且用于套设在所述输出轴(201);
所述轴承容纳槽(14)的边缘开设有至少两个导油槽(15),所述至少两个导油槽(15)之间形成连通,并被构造为:将第一油腔(11)内的至少部分油液导入所述轴承容纳槽(14)内,以及,将所述轴承容纳槽(14)内的至少部分油液从所述轴承容纳槽(14)内导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变速箱(100),其中,所述至少两个导油槽(15)与所述轴承容纳槽(14)中的所述轴承内圈(241)所围的空间连通。
12.一种驱动系统(300),包括:
驱动电机(200),包括输出轴(201);
以及,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箱(100)。
13.一种电驱动车(400),包括: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驱动系统(300)。
CN202221461083.0U 2022-05-26 2022-06-10 变速箱、驱动系统及电驱动车 Active CN21750252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894166 2022-05-26
CN202221289416 2022-05-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02524U true CN217502524U (zh) 2022-09-27

Family

ID=833592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461083.0U Active CN217502524U (zh) 2022-05-26 2022-06-10 变速箱、驱动系统及电驱动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025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66577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WO2010022223A2 (en) Differential cover providing lubricant flow control
CN107110332A (zh) 变速器
EP1466109B1 (en) Planetary gearset
EP0201931B1 (en) Power transmission for automotive vehicle
CN111520464A (zh) 一种变速器齿轮箱壳体内的甩油结构及其变速器
CN217502524U (zh) 变速箱、驱动系统及电驱动车
CN100353092C (zh) 手动换档变速器的润滑结构
JPH11108163A (ja) 潤滑装置
CN215980754U (zh) 一种高转速齿轮的减速器
CN212690715U (zh) 一种用于电动车的全功率取力器
JP4121975B2 (ja) ベルト式無段変速機
CN211449594U (zh) 一种新型大功率一轴取力器
CN212455454U (zh) 电驱动桥及车辆
CN112178138A (zh) 一种用于电动车的全功率取力器及工作方法和润滑方法
CN209385607U (zh) 一种新型的高位润滑回路电驱动系统变速箱
CN212536614U (zh) 传动装置
CN218377625U (zh) 一种传动装置润滑结构及包含该润滑结构的传动装置
CN116025691A (zh) 电驱动总成系统及包括其的车辆
CN218818069U (zh) 一种轴承润滑结构及变速器
CN218718703U (zh) 一种变速器集成式润滑系统及一种变速器及车辆
CN220910432U (zh) 导油件、齿轮、减速器总成及其车辆
CN216975721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用低噪声变速器壳体
CN219345458U (zh) 一种具有油路结构的变速箱
CN213117399U (zh) 一种用于两档变速器换挡机构排油槽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