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82917U - 送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送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82917U
CN217482917U CN202221541122.8U CN202221541122U CN217482917U CN 217482917 U CN217482917 U CN 217482917U CN 202221541122 U CN202221541122 U CN 202221541122U CN 217482917 U CN217482917 U CN 2174829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enser
compressor
partition
air supply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54112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申孟亮
郝银鸽
刘化勇
邱水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54112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829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829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829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送风装置,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壳体内还设有安装腔,安装腔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冷凝器,设于壳体,且位于安装腔内;压缩机,设于壳体,且位于安装腔内,压缩机与冷凝器连接;隔板,设于壳体,且位于安装腔内,冷凝器位于隔板的第一侧,压缩机位于隔板的第二侧。本实用新型的隔板用于阻隔压缩机和冷凝器之间的高温热量的传递。也就是说,能够减少甚至是避免压缩机工作所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冷凝器处,也即,减少甚至是避免压缩机处的高温热量辐射至冷凝器处,减低对冷凝器的换热效果的影响,可保证冷凝器的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送风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送风装置包括冷凝器和压缩机,冷凝器和压缩机均位于同一腔体中,因为压缩机在运行时的温度较高,较高的温度会辐射到冷凝器上,进而会增高冷凝器的温度,影响冷凝器的换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送风装置。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送风装置,包括:壳体,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壳体内还设有安装腔,安装腔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冷凝器,设于壳体,且位于安装腔内;压缩机,设于壳体,且位于安装腔内,压缩机与冷凝器连接;隔板,设于壳体,且位于安装腔内,冷凝器位于隔板的第一侧,压缩机位于隔板的第二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送风装置包括壳体、冷凝器、压缩机和隔板。壳体内还设有安装腔,冷凝器、压缩机和隔板均位于安装腔内,其中,冷凝器位于隔板的第一侧,压缩机位于隔板的第二侧。也就是说,压缩机和冷凝器位于隔板的不同侧,隔板用于阻隔压缩机和冷凝器之间的高温热量的传递。也就是说,能够减少甚至是避免压缩机工作所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冷凝器处,也即,减少甚至是避免压缩机处的高温热量辐射至冷凝器处,减低对冷凝器的换热效果的影响,可保证冷凝器的工作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合理利用了壳体的现有结构,通过设置隔板,及限定隔板、压缩机和冷凝器的位置关系,在保证冷凝器的换热效果的同时,减少了改进材料地投入,有利于降低产品的改造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的送风装置,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送风装置还包括:风机,设于壳体,风机包括风轮,风轮位于安装腔内,且风轮位于冷凝器远离压缩机的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与安装腔连通,风机设于壳体,风机包括风轮,风轮位于冷凝器处,风机工作能够驱动外界环境中的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安装腔,及驱动气流通过出风口流出壳体。由于风机的风轮位于冷凝器处,以保证气流与冷凝器的有效接触,能够保证换热效率。
另外,风轮位于冷凝器远离压缩机的一侧,限定了风机工作时气流的流动路径,有助于减少压缩机处的气流流向冷凝器,为保证冷凝器的换热效果提供了结构支撑。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隔板的第一侧与隔板的第二侧对应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隔板的第一侧与隔板的第二侧对应设置,也即,隔板位于压缩机和冷凝器之间。换句话说,压缩机和冷凝器位于隔板的相对两侧。该设置有利于增大隔板与压缩机的接触面积和接触角度,进而可有效阻隔压缩机处的高温热量辐射至冷凝器处。
当然,隔板的第一侧与隔板的第二侧的位置关系,包括但不限于隔板的第一侧与隔板的第二侧对应设置。亦可为隔板的第一侧与隔板的第二侧为隔板的相邻两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隔板与安装腔的腔壁之间合围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冷凝器和风轮均位于第一腔室,压缩机位于第二腔室;其中,进风口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腔室对应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隔板和壳体的配合结构,使得隔板与安装腔的腔壁之间合围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即,隔板将安装腔的内部空间分隔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第一腔室用于容置冷凝器和风轮,第二腔室用于容置压缩机。冷凝器和压缩机位于不同的腔室,这样,限定了气流在冷凝器和压缩机处的流动路径,可以大大减少甚至是避免压缩机工作所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冷凝器处。
由于进风口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腔室对应设置,冷凝器和隔板之间能够限定出气流流道,气流流道与进风口连接,这样,风机工作时,环境中的气流经由进风口进入安装腔,流经气流流道和冷凝器后排出。
具体地,隔板与安装腔的腔壁连接。当然,亦可隔板的外边缘与安装腔的腔壁之间具有间隙。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隔板的外边缘位于压缩机的周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隔板和压缩机的配合结构,使得隔板的外边缘位于压缩机的周侧。也即,沿壳体的高度方向,隔板在冷凝器上的正投影覆盖压缩机在冷凝器上的正投影。该设置使得隔板能够有效覆盖住压缩机,进而可保证阻隔压缩机处的热量向冷凝器处辐射的有效性及可行性,不会将压缩机处的热量带到冷凝器上,可保证冷凝器的工作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隔板的至少一部分朝向冷凝器方向凹陷以形成容置槽,压缩机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容置槽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隔板的结构,使得隔板的至少一部分朝向冷凝器方向凹陷以形成容置槽,容置槽具有容置压缩机及阻隔压缩机的热量向冷凝器处辐射的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隔板的至少一部分朝向冷凝器方向凹陷以形成容置槽,故而,容置槽能够包裹住压缩机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在冷凝器通过风机热交换时增大回风面积,也不会将压缩机处的热量带到冷凝器上,能够减小隔板对冷凝器回风的阻力。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隔板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第二板体连接第一板体,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均倾斜设置,且第一板体的倾斜方向不同于第二板体的倾斜方向;其中,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合围出容置槽。
在该技术方案中,隔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连接,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均倾斜设置,且第一板体的倾斜方向与第二板体的倾斜方向不同。也就是说,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合围出角形结构。
具体地,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合围出容置槽,也即,限定了容置槽的形状。
该设置在满足容置槽包裹压缩机及增大回风面积的使用需求的同时,还具有加工简单,便于装配的优点。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的连接处的夹角为钝角。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限定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配合结构,具体地,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的连接处的夹角为钝角。该设置能够沿容置槽的深度方向减小隔板的高度,进而能够降低隔板对安装腔内部空间的占用率,可保证冷凝器和压缩机的有效安装空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沿垂直于风轮的转动轴线的方向对隔板进行截面,在截面中,隔板呈弧形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限定隔板的结构,使得沿垂直于风轮的转动轴线的方向对隔板进行截面,在截面中,隔板呈弧形设置。该设置在满足容置槽包裹压缩机及增大回风面积的使用需求的同时,还具有加工简单,便于装配的优点。且该设置能够保证冷凝器通过风机热交换时增大回风面积,也不会将压缩机处的热量带到冷凝器上。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冷凝器位于风轮和压缩机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冷凝器位于风轮和压缩机之间,即,限定了冷凝器、风轮和压缩机的位置关系。该设置可保证风机工作时,气流能够由冷凝器和隔板之间的流道流向冷凝器,以保证气流会经由进风口流经气流流道和冷凝器后排出,能够保证冷凝器通过风机热交换时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冷凝器的一部分朝向压缩机的方向凹陷以形成安装槽,风轮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安装槽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冷凝器和风轮的配合结构,使得冷凝器的一部分朝向压缩机的方向凹陷以形成安装槽,风轮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安装槽内,安装槽具有容置风轮的作用。该设置有利于增大冷凝器与气流的接触面积和接触角度,进而有利于提升热交换的效率。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隔板包括镀锌板或树脂板。
在该技术方案中,隔板包括镀锌板或树脂板,能够增强隔板的隔热的作用,有利于隔绝压缩机与冷凝器之间的高温热量的传递,具有很好的隔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送风装置,还包括:保温层,设于隔板。
在该技术方案中,送风装置还包括保温层,保温层设于隔板,通过设置保温层,能够增强隔板的隔热的作用,有利于隔绝压缩机与冷凝器之间的高温热量的传递,具有很好的隔热效果。
具体地,保温层包覆隔板。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送风装置,还包括:蒸发器,设于壳体,且位于安装腔的一侧,蒸发器连接冷凝器和压缩机,沿壳体的高度方向,蒸发器位于冷凝器的上方;接水盘,位于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接水盘设有接水部和排水孔,接水部连通蒸发器,排水孔连通冷凝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送风装置还包括蒸发器和接水盘。其中,接水盘位于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接水盘包括接水部和排水孔。蒸发器上滴下的冷凝水会流向接水盘的接水部。由于接水盘设有排水孔,且排水孔与冷凝器连通,故而,接水盘内的冷凝水会通过排水孔流向冷凝器。冷凝水流经冷凝器会对冷凝器起到降温的作用,以保证冷凝器的换热效果。同时,冷凝水流经冷凝器会对冷凝器起到冲刷清洗的作用,以保证冷凝器的清洁性。
具体地,送风装置还包括分隔板,分隔板将蒸发器和冷凝器隔开,分隔板形成安装腔的一部分壁面。分隔板的一部分形成接水盘。亦可,接水盘位于分隔板和蒸发器之间,分隔板设有连通孔,接水盘的排水孔与连通孔对应设置。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接水部包括接水槽,接水槽的槽口位于蒸发器的周侧,排水孔与接水槽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接水盘和蒸发器的配合结构,使得接水部包括接水槽,接水槽的槽口位于蒸发器的周侧,这样可保证蒸发器上的冷凝水可在重力作用下有效流向接水槽,为后续接水槽内的冷凝水通过排水孔流向冷凝器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送风装置包括风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送风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送风装置,110壳体,112安装腔,120冷凝器,122安装槽,130压缩机,140风轮,150隔板,152容置槽,154第一板体,156第二板体,160蒸发器,170接水盘,172排水孔,174接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送风装置100。
实施例1: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送风装置100包括壳体110、冷凝器120、压缩机130、风机和隔板150。
壳体110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壳体110内还设有安装腔112,安装腔112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
冷凝器120设于壳体110,且位于安装腔112内。
压缩机130设于壳体110,且位于安装腔112内,压缩机130与冷凝器120连接。
隔板150设于壳体110,且位于安装腔112内,冷凝器120位于隔板150的第一侧,压缩机130位于隔板150的第二侧。
风机设于壳体110,风机包括风轮140,风轮140位于安装腔112内,且风轮140位于冷凝器120远离压缩机130的一侧。
详细地,送风装置100包括壳体110、冷凝器120、压缩机130、风机和隔板150。壳体110内还设有安装腔112,冷凝器120、压缩机130、风轮140和隔板150均位于安装腔112内,其中,冷凝器120位于隔板150的第一侧,压缩机130位于隔板150的第二侧。也就是说,压缩机130和冷凝器120位于隔板150的不同侧,隔板150用于阻隔压缩机130和冷凝器120之间的高温热量的传递。也就是说,能够减少甚至是避免压缩机130工作所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冷凝器120处,也即,减少甚至是避免压缩机130处的高温热量辐射至冷凝器120处,减低对冷凝器120的换热效果的影响,可保证冷凝器120的工作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合理利用了壳体110的现有结构,通过设置隔板150,及限定隔板150、压缩机130和冷凝器120的位置关系,在保证冷凝器120的换热效果的同时,减少了改进材料地投入,有利于降低产品的改造成本。
具体地,壳体110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与安装腔112连通,风机设于壳体110,风机包括风轮140,风轮140位于冷凝器120处,风机工作能够驱动外界环境中的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安装腔112,及驱动气流通过出风口流出壳体110。由于风机的风轮140位于冷凝器120处,以保证气流与冷凝器120的有效接触,能够保证换热效率。
具体地,图2和图3中的箭头指示了气流的流动方向。
具体地,送风装置100包括风扇。
实施例2: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100包括壳体110、冷凝器120、压缩机130、风机和隔板150。
壳体110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壳体110内还设有安装腔112,安装腔112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
冷凝器120设于壳体110,且位于安装腔112内。
压缩机130设于壳体110,且位于安装腔112内,压缩机130与冷凝器120连接。
隔板150设于壳体110,且位于安装腔112内,冷凝器120位于隔板150的第一侧,压缩机130位于隔板150的第二侧。
风机设于壳体110,风机包括风轮140,风轮140位于安装腔112内,且风轮140位于冷凝器120远离压缩机130的一侧。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隔板150的第一侧与隔板150的第二侧对应设置。
详细地,隔板150的第一侧与隔板150的第二侧对应设置,也即,隔板150位于压缩机130和冷凝器120之间。换句话说,压缩机130和冷凝器120位于隔板150的相对两侧。该设置有利于增大隔板150与压缩机130的接触面积和接触角度,进而可有效阻隔压缩机130处的高温热量辐射至冷凝器120处。
当然,隔板150的第一侧与隔板150的第二侧的位置关系,包括但不限于隔板150的第一侧与隔板150的第二侧对应设置。亦可为隔板150的第一侧与隔板150的第二侧为隔板150的相邻两侧。
具体地,隔板150的第一侧与隔板150的第二侧沿壳体110的厚度方向布置。或者,隔板150的第一侧与隔板150的第二侧沿壳体110的宽度方向布置。或者隔板150的第一侧与隔板150的第二侧沿壳体110的高度方向布置。
实施例3: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100包括壳体110、冷凝器120、压缩机130、风机和隔板150。
壳体110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壳体110内还设有安装腔112,安装腔112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
冷凝器120设于壳体110,且位于安装腔112内。
压缩机130设于壳体110,且位于安装腔112内,压缩机130与冷凝器120连接。
隔板150设于壳体110,且位于安装腔112内,冷凝器120位于隔板150的第一侧,压缩机130位于隔板150的第二侧。
风机设于壳体110,风机包括风轮140,风轮140位于安装腔112内,且风轮140位于冷凝器120远离压缩机130的一侧。
隔板150的第一侧与隔板150的第二侧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隔板150与安装腔112的腔壁之间合围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冷凝器120和风轮140均位于第一腔室,压缩机130位于第二腔室。
其中,进风口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腔室对应设置。
详细地,通过合理设置隔板150和壳体110的配合结构,使得隔板150与安装腔112的腔壁之间合围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即,隔板150将安装腔112的内部空间分隔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第一腔室用于容置冷凝器120和风轮140,第二腔室用于容置压缩机130。冷凝器120和压缩机130位于不同的腔室,这样,限定了气流在冷凝器120和压缩机130处的流动路径,可以大大减少甚至是避免压缩机130工作所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冷凝器120处。
由于进风口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腔室对应设置,冷凝器120和隔板150之间能够限定出气流流道,气流流道与进风口连接,这样,风机工作时,环境中的气流经由进风口进入安装腔112,流经气流流道和冷凝器120后排出。
具体地,隔板150与安装腔112的腔壁连接。当然,亦可隔板150的外边缘与安装腔112的腔壁之间具有间隙。
实施例4: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4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100包括壳体110、冷凝器120、压缩机130、风机和隔板150。
壳体110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壳体110内还设有安装腔112,安装腔112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
冷凝器120设于壳体110,且位于安装腔112内。
压缩机130设于壳体110,且位于安装腔112内,压缩机130与冷凝器120连接。
风机设于壳体110,风机包括风轮140,风轮140位于安装腔112内,且风轮140位于冷凝器120远离压缩机130的一侧。
隔板150设于壳体110,且位于安装腔112内,冷凝器120位于隔板150的第一侧,压缩机130位于隔板150的第二侧。
进一步地,隔板150的外边缘位于压缩机130的周侧。
详细地,通过合理设置隔板150和压缩机130的配合结构,使得隔板150的外边缘位于压缩机130的周侧。也即,沿壳体110的高度方向,隔板150在冷凝器120上的正投影覆盖压缩机130在冷凝器120上的正投影。该设置使得隔板150能够有效覆盖住压缩机130,进而可保证阻隔压缩机130处的热量向冷凝器120处辐射的有效性及可行性,不会将压缩机130处的热量带到冷凝器120上,可保证冷凝器120的工作效率。
实施例5: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实施例4的基础上,实施例5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100包括壳体110、冷凝器120、压缩机130、风机和隔板150。
壳体110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壳体110内还设有安装腔112,安装腔112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
冷凝器120设于壳体110,且位于安装腔112内。
压缩机130设于壳体110,且位于安装腔112内,压缩机130与冷凝器120连接。
风机设于壳体110,风机包括风轮140,风轮140位于冷凝器120处。
隔板150设于壳体110,且位于安装腔112内,冷凝器120位于隔板150的第一侧,压缩机130位于隔板150的第二侧。
隔板150的外边缘位于压缩机130的周侧。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隔板150的至少一部分朝向冷凝器120方向凹陷以形成容置槽152,压缩机13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容置槽152内。
详细地,通过合理设置隔板150的结构,使得隔板150的至少一部分朝向冷凝器120方向凹陷以形成容置槽152,容置槽152具有容置压缩机130及阻隔压缩机130的热量向冷凝器120处辐射的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隔板150的至少一部分朝向冷凝器120方向凹陷以形成容置槽152,故而,容置槽152能够包裹住压缩机130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在冷凝器120通过风机热交换时增大回风面积,也不会将压缩机130处的热量带到冷凝器120上,能够减小隔板150对冷凝器120回风的阻力。
实施例6: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实施例6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100包括壳体110、冷凝器120、压缩机130、风机和隔板150。
壳体110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壳体110内还设有安装腔112,安装腔112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
冷凝器120设于壳体110,且位于安装腔112内。
压缩机130设于壳体110,且位于安装腔112内,压缩机130与冷凝器120连接。
风机设于壳体110,风机包括风轮140,风轮140位于安装腔112内,且风轮140位于冷凝器120远离压缩机130的一侧。
隔板150设于壳体110,且位于安装腔112内,冷凝器120位于隔板150的第一侧,压缩机130位于隔板150的第二侧。
隔板150的外边缘位于压缩机130的周侧。
隔板150的至少一部分朝向冷凝器120方向凹陷以形成容置槽152,压缩机13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容置槽152内。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隔板150包括第一板体154和第二板体156。
第二板体156连接第一板体154,第一板体154和第二板体156均倾斜设置,且第一板体154的倾斜方向不同于第二板体156的倾斜方向。
第一板体154和第二板体156之间合围出容置槽152。
详细地,隔板150包括第一板体154和第二板体156,第一板体154和第二板体156连接,第一板体154和第二板体156均倾斜设置,且第一板体154的倾斜方向与第二板体156的倾斜方向不同。也就是说,第一板体154和第二板体156合围出角形结构。
具体地,第一板体154和第二板体156之间合围出容置槽152,也即,限定了容置槽152的形状。
该设置在满足容置槽152包裹压缩机130及增大回风面积的使用需求的同时,还具有加工简单,便于装配的优点。
具体地,第一板体154和第二板体156中的至少一个为平板。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第一板体154与第二板体156的连接处的夹角为钝角。
其中,进一步限定第一板体154和第二板体156的配合结构,具体地,第一板体154与第二板体156的连接处的夹角为钝角。该设置能够沿容置槽152的深度方向减小隔板150的高度,进而能够降低隔板150对安装腔112内部空间的占用率,可保证冷凝器120和压缩机130的有效安装空间。
当然,第一板体154与第二板体156的连接处的夹角包括但不限于钝角,还可为直角或锐角。
实施例7: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实施例7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100包括壳体110、冷凝器120、压缩机130、风机和隔板150。
壳体110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壳体110内还设有安装腔112,安装腔112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
冷凝器120设于壳体110,且位于安装腔112内。
压缩机130设于壳体110,且位于安装腔112内,压缩机130与冷凝器120连接。
风机设于壳体110,风机包括风轮140,风轮140位于安装腔112内,且风轮140位于冷凝器120远离压缩机130的一侧。
隔板150设于壳体110,且位于安装腔112内,冷凝器120位于隔板150的第一侧,压缩机130位于隔板150的第二侧。
隔板150的外边缘位于压缩机130的周侧。
隔板150的至少一部分朝向冷凝器120方向凹陷以形成容置槽152,压缩机13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容置槽152内。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沿垂直于风轮140的转动轴线的方向对隔板150进行截面,在截面中,隔板150呈弧形设置。
详细地,通过合理限定隔板150的结构,使得沿垂直于风轮140的转动轴线的方向对隔板150进行截面,在截面中,隔板150呈弧形设置。该设置在满足隔板150包裹压缩机130及增大回风面积的使用需求的同时,还具有加工简单,便于装配的优点。且该设置能够保证冷凝器120通过风机热交换时增大回风面积,也不会将压缩机130处的热量带到冷凝器120上。
具体地,隔板150的形状包括碗形或弧形。
实施例8: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实施例2或实施例3的基础上,实施例8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100包括壳体110、冷凝器120、压缩机130、风机和隔板150。
壳体110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壳体110内还设有安装腔112,安装腔112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
冷凝器120设于壳体110,且位于安装腔112内。
压缩机130设于壳体110,且位于安装腔112内,压缩机130与冷凝器120连接。
风机设于壳体110,风机包括风轮140,风轮140位于安装腔112内,且风轮140位于冷凝器120远离压缩机130的一侧。
隔板150设于壳体110,且位于安装腔112内,冷凝器120位于隔板150的第一侧,压缩机130位于隔板150的第二侧。
隔板150的第一侧与隔板150的第二侧对应设置。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冷凝器120位于风轮140和压缩机130之间。
详细地,冷凝器120位于风轮140和压缩机130之间,即,限定了冷凝器120、风轮140和压缩机130的位置关系。该设置可保证风机工作时,气流能够由冷凝器120和隔板150之间的流道流向冷凝器120,以保证气流会经由进风口流经气流流道和冷凝器120后排出,能够保证冷凝器120通过风机热交换时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冷凝器120的一部分朝向压缩机130的方向凹陷以形成安装槽122,风轮14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安装槽122内。
其中,通过合理设置冷凝器120和风轮140的配合结构,使得冷凝器120的一部分朝向压缩机130的方向凹陷以形成安装槽122,风轮14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安装槽122内,安装槽122具有容置风轮140的作用。该设置有利于增大冷凝器120与气流的接触面积和接触角度,进而有利于提升热交换的效率。
实施例9: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9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100包括壳体110、冷凝器120、压缩机130、风机和隔板150。
壳体110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壳体110内还设有安装腔112,安装腔112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
冷凝器120设于壳体110,且位于安装腔112内。
压缩机130设于壳体110,且位于安装腔112内,压缩机130与冷凝器120连接。
风机设于壳体110,风机包括风轮140,风轮140位于安装腔112内,且风轮140位于冷凝器120远离压缩机130的一侧。
隔板150设于壳体110,且位于安装腔112内,冷凝器120位于隔板150的第一侧,压缩机130位于隔板150的第二侧。
进一步地,隔板150包括镀锌板或树脂板。
详细地,隔板150包括镀锌板或树脂板,能够增强隔板150的隔热的作用,有利于隔绝压缩机130与冷凝器120之间的高温热量的传递,具有很好的隔热效果。
进一步地,送风装置100还包括保温层,保温层设于隔板150。
其中,送风装置100还包括保温层,保温层设于隔板150,通过设置保温层,能够增强隔板150的隔热的作用,有利于隔绝压缩机130与冷凝器120之间的高温热量的传递,具有很好的隔热效果。
具体地,保温层包覆隔板150。
具体的,保温层包括保温棉。
实施例10: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实施例10提供了一种送风装置100包括壳体110、冷凝器120、压缩机130、风机和隔板150。
壳体110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壳体110内还设有安装腔112,安装腔112连通进风口和出风口。
冷凝器120设于壳体110,且位于安装腔112内。
压缩机130设于壳体110,且位于安装腔112内,压缩机130与冷凝器120连接。
风机设于壳体110,风机包括风轮140,风轮140位于安装腔112内,且风轮140位于冷凝器120远离压缩机130的一侧。
隔板150设于壳体110,且位于安装腔112内,冷凝器120位于隔板150的第一侧,压缩机130位于隔板150的第二侧。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送风装置100还包括蒸发器160和接水盘170。
蒸发器160设于壳体110,且位于安装腔112的一侧,蒸发器160连接冷凝器120和压缩机130,沿壳体110的高度方向,蒸发器160位于冷凝器120的上方。
接水盘170位于蒸发器160和冷凝器120之间,接水盘170设有接水部和排水孔172,接水部连通蒸发器160,排水孔172连通冷凝器120。
详细地,送风装置100还包括蒸发器160和接水盘170。其中,接水盘170位于蒸发器160和冷凝器120之间,接水盘170包括接水部和排水孔172。蒸发器160上滴下的冷凝水会流向接水盘170的接水部。由于接水盘170设有排水孔172,且排水孔172与冷凝器120连通,故而,接水盘170内的冷凝水会通过排水孔172流向冷凝器120。冷凝水流经冷凝器120会对冷凝器120起到降温的作用,以保证冷凝器120的换热效果。同时,冷凝水流经冷凝器120会对冷凝器120起到冲刷清洗的作用,以保证冷凝器120的清洁性。
具体地,送风装置100还包括分隔板150,分隔板150将蒸发器160和冷凝器120隔开,分隔板150形成安装腔112的一部分壁面。分隔板150的一部分形成接水盘170。亦可,接水盘170位于分隔板150和蒸发器160之间,分隔板150设有连通孔,接水盘170的排水孔172与连通孔对应设置。
具体地,送风装置100还包括盛水结构,盛水结构位于冷凝器120的下方,冷凝器120上的冷凝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向盛水结构。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接水部包括接水槽174,接水槽174的槽口位于蒸发器160的周侧,排水孔172与接水槽174连通。
详细地,通过合理设置接水盘170和蒸发器160的配合结构,使得接水部包括接水槽174,接水槽174的槽口位于蒸发器160的周侧,这样可保证蒸发器160上的冷凝水可在重力作用下有效流向接水槽174,为后续接水槽174内的冷凝水通过排水孔172流向冷凝器120提供了有效且可靠的结构支撑。
实施例11:
送风装置100包括风扇,风扇包括风轮140、冷凝器120、压缩机130和隔板150。其中,风轮140用于冷凝器120的热交换,压缩机130用于制冷系统的冷媒压缩以及循环,隔板150用于阻隔冷凝器120和压缩机130之间的高温热量的传递。
隔板150设置在压缩机130和冷凝器120之间,隔板150的至少一部分朝向冷凝器120方向凹陷以形成容置槽152,压缩机13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容置槽152内,即,隔板150在冷凝器120上的正投影覆盖压缩机130在冷凝器120上的正投影。该设置使得尽可能多的隔绝压缩机130与冷凝器120之间的高温热量的传递。
隔板150包括镀锌板或树脂板。
风扇还包括保温层,保温层设于隔板150。如,保温层包括保温棉,隔板150上粘贴有保温棉。
隔板150包裹住压缩机130,同时也可以在冷凝器120通过风轮140热交换时增大回风面积,也不会将压缩机130的热量带到冷凝器120上。
通过在压缩机130和冷凝器120之间设置隔板150来避免压缩机130的高温热量辐射到冷凝器120上,从而提升冷凝器120的换热效率,隔板150地设置有利于冷凝器120的回风换热,尽可能小的减少隔板150对冷凝器120回风的阻力。
压缩机130在工作过程中本身因为电机旋转以及气体压缩温度会升高,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避免压缩机130的热量辐射到冷凝器120上,在冷凝器120和压缩机130之间设置隔板150。
其中,送风装置100包括壳体110、冷凝器120、压缩机130、风机和隔板150。壳体110内还设有安装腔112,冷凝器120、压缩机130、风轮140和隔板150均位于安装腔112内,其中,冷凝器120位于隔板150的第一侧,压缩机130位于隔板150的第二侧。也就是说,压缩机130和冷凝器120位于隔板150的不同侧,隔板150用于阻隔压缩机130和冷凝器120之间的高温热量的传递。也就是说,能够减少甚至是避免压缩机130工作所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冷凝器120处,也即,减少甚至是避免压缩机130处的高温热量辐射至冷凝器120处,减低对冷凝器120的换热效果的影响,可保证冷凝器120的工作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合理利用了壳体110的现有结构,通过设置隔板150,及限定隔板150、压缩机130和冷凝器120的位置关系,在保证冷凝器120的换热效果的同时,减少了改进材料地投入,有利于降低产品的改造成本。
具体地,壳体110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均与安装腔112连通,风机设于壳体110,风机包括风轮140,风轮140位于冷凝器120处,风机工作能够驱动外界环境中的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安装腔112,及驱动气流通过出风口流出壳体110。由于风机的风轮140位于冷凝器120处,以保证气流与冷凝器120的有效接触,能够保证换热效率。
隔板150的第一侧与隔板150的第二侧对应设置,也即,隔板150位于压缩机130和冷凝器120之间。换句话说,压缩机130和冷凝器120位于隔板150的相对两侧。该设置有利于增大隔板150与压缩机130的接触面积和接触角度,进而可有效阻隔压缩机130处的高温热量辐射至冷凝器120处。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壳体内还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连通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
冷凝器,设于所述壳体,且位于所述安装腔内;
压缩机,设于所述壳体,且位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压缩机与所述冷凝器连接;
隔板,设于所述壳体,且位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冷凝器位于所述隔板的第一侧,所述压缩机位于所述隔板的第二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风机,设于所述壳体,所述风机包括风轮,所述风轮位于所述安装腔内,且所述风轮位于所述冷凝器远离所述压缩机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的第一侧与所述隔板的第二侧对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与所述安装腔的腔壁之间合围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冷凝器和所述风轮均位于所述第一腔室,所述压缩机位于所述第二腔室;
其中,所述进风口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腔室对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的外边缘位于所述压缩机的周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的至少一部分朝向所述冷凝器方向凹陷以形成容置槽,所述压缩机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容置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包括:
第一板体;
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连接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均倾斜设置,且所述第一板体的倾斜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二板体的倾斜方向;
其中,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合围出所述容置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的连接处的夹角为钝角。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沿垂直于所述风轮的转动轴线的方向对所述隔板进行截面,在截面中,所述隔板呈弧形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器位于所述风轮和所述压缩机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器的一部分朝向所述压缩机的方向凹陷以形成安装槽,所述风轮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安装槽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包括镀锌板或树脂板。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保温层,设于所述隔板。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蒸发器,设于所述壳体,且位于所述安装腔的一侧,所述蒸发器连接所述冷凝器和所述压缩机,沿所述壳体的高度方向,所述蒸发器位于所述冷凝器的上方;
接水盘,位于所述蒸发器和所述冷凝器之间,所述接水盘设有接水部和排水孔,所述接水部连通所述蒸发器,所述排水孔连通所述冷凝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水部包括接水槽,所述接水槽的槽口位于所述蒸发器的周侧,所述排水孔与所述接水槽连通。
CN202221541122.8U 2022-06-20 2022-06-20 送风装置 Active CN2174829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41122.8U CN217482917U (zh) 2022-06-20 2022-06-20 送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541122.8U CN217482917U (zh) 2022-06-20 2022-06-20 送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82917U true CN217482917U (zh) 2022-09-23

Family

ID=833144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541122.8U Active CN217482917U (zh) 2022-06-20 2022-06-20 送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829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039084U (zh) 在压机舱内布置散热风机的冰箱
JP2013257114A (ja) 冷蔵庫
KR20130029678A (ko) 나셀 형상을 이용한 냉장고 기계실 냉각 장치
CN101349457B (zh) 窗式空调冷凝水散热结构
CN210601989U (zh) 移动空调
CN217482917U (zh) 送风装置
CN112004374A (zh) 一种机柜空调
CN114110852A (zh) 空调烟机
CN209893549U (zh) 一种节能中央空调
CN210688498U (zh) 空调器
JPH08189750A (ja) 冷蔵庫
CN216331479U (zh) 一种冷却组件及充电桩
CN215874309U (zh) 一种冷凝器和蒸汽烹饪设备
CN219756530U (zh) 接水盘及空调器
CN216716448U (zh) 空调烟机
CN216331481U (zh) 一种充电桩及充电桩系统
CN216331484U (zh) 一种风冷组件及充电桩
CN113068998B (zh) 一种蒸汽烹饪设备的冷凝回收系统
CN215738372U (zh) 一种蒸汽烹饪设备的冷凝回收系统
CN213901281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9913267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3300296U (zh) 窗式空调器
CN217560171U (zh) 风道系统结构及冰箱
CN213066660U (zh)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冰箱冷凝器
CN215738486U (zh) 一种冷凝排汽组件和蒸汽烹饪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