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688498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688498U
CN210688498U CN201921517323.2U CN201921517323U CN210688498U CN 210688498 U CN210688498 U CN 210688498U CN 201921517323 U CN201921517323 U CN 201921517323U CN 210688498 U CN210688498 U CN 2106884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water
air conditioner
water receiving
energy stor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1732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诚
卢绍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1732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6884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6884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6884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机壳、压缩机系统、液泵系统和接水系统,压缩机系统包括循环连通的: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压缩机和节流装置,压缩机系统内循环流通制冷剂,液泵系统包括循环连通的:第三换热器、蓄能装置和液泵装置,接水系统包括第一接水盘和第二接水盘,第一接水盘设在第二接水盘的上方,第三换热器设在第一接水盘上,第一换热器和压缩机均设在第二接水盘上且位于第一接水盘的下方。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接水系统中的第一接水盘和第二接水盘收集冷凝水,使冷凝水不会流到其它怕水的零部件上或机壳外,从而可以避免造成其它零部件等的损坏,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安全性和工作可靠性。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一些移动空调,在降低环境温度过程中,伴随热量排出,通常采用排风管将热量排出到室外,因此,受排风管的限制,致使移动空调的移动范围有限,不能任意移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空调器不受排风管的限制,且工作可靠性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机壳;压缩机系统,所述压缩机系统设在所述机壳内且包括循环连通的: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压缩机和节流装置,所述压缩机系统内循环流通制冷剂;液泵系统,所述液泵系统设在所述机壳内且包括循环连通的:第三换热器、蓄能装置和液泵装置,所述液泵系统内循环流通载冷剂,所述蓄能装置包括从所述第二换热器取能并蓄能的蓄能介质,所述载冷剂与所述蓄能介质热交换;接水系统,所述接水系统设在所述机壳内,且包括第一接水盘和第二接水盘,所述第一接水盘设在所述第二接水盘的上方,所述第三换热器设在所述第一接水盘上,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均设在所述第二接水盘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接水盘的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在液泵系统通过第三换热器向环境送冷的过程中,由于载冷剂与蓄能介质交换热量向蓄能介质放热,从而液泵系统不会向环境排放热量,进而使得空调器可以省去排热风的排风管等,使得空调器的设置位置不受限制。此外,通过接水系统中的第一接水盘和第二接水盘收集冷凝水,使冷凝水不会流到其它怕水的零部件上或机壳外,从而可以避免造成其它零部件等的损坏,进而提高空调器的安全性和工作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水盘上具有漏水孔,所述漏水孔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相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漏水孔为多个且均设在所述第一接水盘的第一边沿处,多个所述漏水孔沿所述第一边沿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水系统还包括:水泵,所述水泵将所述第二接水盘内的水泵送至所述第一接水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水盘上还具有引水槽,所述水泵的进水口与所述引水槽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水盘包括第一底板和第一围板,所述第一围板由所述第一底板的边沿向上延伸,所述第一围板与所述第一底板之间限定出第一盛水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水盘包括第二底板和第二围板,所述第二围板由所述第二底板的边沿向上延伸,所述第二围板与所述第二底板之间限定出第二盛水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水盘上还设有第一通风装置,在前后方向上,所述第一通风装置位于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前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水盘上还设有第二通风装置,在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二通风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蓄能装置均设在所述第二接水盘的下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蓄能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具有所述蓄能介质,所述第二换热器设于所述蓄能介质内,所述蓄能介质从所述第二换热器取能并蓄能;第四换热器,所述第四换热器设在所述蓄能介质内,以从所述蓄能介质取能,所述液泵装置连接在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第四换热器之间,以使所述载冷剂在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第四换热器之间循环。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系统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系统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主视图;
图4是图3中所示的的空调器的左视图;
图5是沿图4中A-A线的剖视图;
图6是图3中所示的的空调器的后视图;
图7是图3中所示的的空调器的内部结构图;
图8是图7中所示的的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的左视图;
图9是图6中所示的的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的后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的空调器的左视图;
图11是图7中所示的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是图7中所示的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图未示出第三换热器和第一通风装置;
图13是图12中所示的空调器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
机壳1;第一层空间101;第二层空间102;第三层空间103;
前表面11;第一出风口112;后表面12;第一进风口122;第二出风口123
侧表面19;第二进风口191;
第一风道13a;第二风道13b;
第一通风装置2a;第二通风装置2b;
压缩机系统3;单冷系统3a;热泵系统3b;
第一换热器31;第二换热器32;压缩机33;节流装置34;四通阀35;
液泵系统4;第三换热器41;
蓄能装置42;箱体421;第四换热器422;管路423;
液泵装置43;
接水系统5;
第一接水盘51;第一盛水腔510;
第一底板511;第一边沿5111;滴水孔5112;
第一围板512;
第二接水盘52;第二盛水腔520;
第二底板521;引水槽5211;
第二围板522;
水泵53;
滚轮装置6;防油烟过滤网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可以包括压缩机系统3和液泵系统4。
如图1所示,压缩机系统3可以包括循环连通的:第一换热器31、第二换热器32、压缩机33和节流装置34,压缩机系统3内循环流通制冷剂3a。其中,压缩机系统3可以为单冷系统3a(如图1所示)或者热泵系统3b(如图2所示)。结合图2,当压缩机系统3为热泵系统3b时,压缩机系统3还可以包括四通阀35。
其中,“单冷系统”和“热泵系统”的概念、其他构成以及工作原理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下面仅以压缩机系统3为单冷系统3a为例,简要介绍压缩机系统3的构成和工作过程,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下面的技术方案后,显然能够理解压缩机系统3为热泵系统3b的构成和工作过程。
如图1所示,当压缩机系统3为单冷系统3a时,压缩机33的出口与第一换热器31的进口连通,第一换热器31的出口与节流装置34的进口连通,节流装置34的出口与第二换热器32的进口连通,第二换热器32的出口与压缩机33的进口连通,此时,第一换热器31为冷凝器与环境交换热量实现放热,第二换热器32为蒸发器与环境交换热量实现吸热(即放冷)。当单冷系统3a工作时,压缩机系统3中的制冷剂3a依次循环流经压缩机33、第一换热器31(即冷凝器)、节流装置34、第二换热器32(即蒸发器),以实现制冷循环。
如图1所示,液泵系统4可以包括循环连通的:第三换热器41、蓄能装置42和液泵装置43,液泵系统4内循环流通载冷剂4b,即液泵装置43连接在第三换热器41与蓄能装置42之间,液泵装置43使载冷剂4b在第三换热器41和蓄能装置42之间循环,或者说,液泵装置43、第三换热器41和蓄能装置42之间构成循环回路,当液泵装置43工作时,第三换热器41中的载冷剂4b可以流向蓄能装置42,蓄能装置42中的载冷剂4b再流回第三换热器41,依此循环。
如图1所示,蓄能装置42还包括从第二换热器32取能并蓄能的蓄能介质4a,也就是说,当压缩机系统3为单冷系统3a或热泵系统3b并执行制冷模式时,第二换热器32向蓄能介质4a释放冷量,蓄能介质4a从第二换热器32吸收冷量并储存冷量;而当压缩机系统3为热泵系统3b并执行制热模式时,第二换热器32向蓄能介质4a释放热量,蓄能介质4a从第二换热器32吸收热量并储存热量。
如图1所示,载冷剂4b与蓄能介质4a热交换,也就是说,蓄能介质4a从第二换热器32获取并储存的能量(即热量或者冷量),可以热交换给载冷剂4b,并由载冷剂4b携带输送,这样,在液泵系统4工作时,载冷剂4b就可以将蓄能介质4a中的能量转移,并通过第三换热器41释放到环境中,从而改变环境温度。例如,当蓄能介质4a中储存的为冷量时,载冷剂4b从蓄能介质4a吸收冷量并转移,以通过第三换热器41释放到环境中,从而降低环境温度。又例如,当蓄能介质4a中储存的为热量时,载冷剂4b从蓄能介质4a吸收热量并转移,以通过第三换热器41释放到环境中,从而提高环境温度。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在液泵系统4通过第三换热器41向环境送冷的过程中,由于载冷剂4b与蓄能介质4a交换热量以向蓄能介质4a放热,从而液泵系统4不会向环境排放热量,进而使得空调器100可以省去用于液泵系统4排热风的排风管等,使得空调器100的设置位置不受限制,可以任意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空调器100中的压缩机系统3,可以类似冰箱中的制冷系统那样,对蓄能介质4a进行制冰,而液泵系统4可以代替相关技术中移动空调中的制冷系统,可以利用蓄能介质4a从压缩机系统3中的第二换热器32取冷并蓄冷,并通过载冷剂4b和第三换热器41将冷量释放到环境中,从而降低环境温度。这样,在液泵系统4工作的过程中,由于载冷剂4b与蓄能介质4a交换热量向蓄能介质4a放热,从而液泵系统4相对于相关技术中移动空调中的制冷系统来说,可以省去用于液泵系统4排热风的排风管等,进而使得空调器100可以任意移动,使用场景广泛,不受限制。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由于设置具有蓄能介质4a的液泵系统4,压缩机系统3和液泵系统4可以同时工作、也可以不同时工作。例如当不同时工作时,可以先使压缩机系统3工作,使得蓄能装置42从第二换热器32蓄能,此后可以关闭压缩机系统3,以降低能耗、降低噪音。之后,在需要调节环境温度时,可以打开液泵系统4,以利用蓄能装置42所蓄能量使第三换热器41与环境交换热量,从而调节环境温度。又例如当同时工作时,空调器100可以在利用压缩机系统3蓄能的同时还利用液泵系统4放能,进而提高空调器100的续航能力。
此外,在利用液泵系统4降低环境温度时,液泵系统4中载冷剂4b一方面与环境交换冷量、另一方面与蓄能介质4a交换热量,从而说明载冷剂4b不会集中向环境中排放热量,而且,在液泵系统4工作的过程中,压缩机系统3可以不工作,从而压缩机系统3也可以不向环境排放热量。由此,空调器100在降低环境温度时,由于可以不伴随热量向环境中排放,从而可以保证液泵系统4降低环境温度的可靠性,而且空调器100还可以省去用于液泵系统4排放热风的排风管,从而使得空调器100可以放置在任何位置,当空调器100为移动空调时,空调器100还可以包括滚轮装置6(例如图3所示),从而空调器100可以随意移动,使用场景广泛,不受限制。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空调器100不限于移动空调。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蓄能装置42。
具体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蓄能装置42可以为多种,下面将以三个具体实施例为例介绍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蓄能装置42,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蓄能装置42不限于以下三个实施例。
实施例一
在本实施例一中,如图1所示,蓄能装置42可以包括:箱体421和第四换热器422,箱体421内具有蓄能介质4a,第二换热器32设在蓄能介质4a内,蓄能介质4a从第二换热器32取能并蓄能,第四换热器422设在蓄能介质4a内以从蓄能介质4a取能,液泵装置43连接在第三换热器41与第四换热器422之间,以使载冷剂4b在第三换热器41与第四换热器422之间循环。
其中,在压缩机系统3和液泵系统4不同时工作的情况下。压缩机系统3可以先工作,此时,第二换热器32可以向箱体421内的蓄能介质4a释放热量或冷量,以使蓄能介质4a的温度改变并蓄能,之后可以关闭压缩机系统3,以节约电能、降低噪音等。之后,可以将液泵装置43打开,使液泵系统4工作,此时,第四换热器422中的载冷剂4b从蓄能介质4a吸取能量,并在液泵装置43的作用下输送至第三换热器41,以使第三换热器41与环境交换热量(即放冷或放热),在第三换热器41中交换热量后的载冷剂4b、再在液泵装置43的作用下输送回第四换热器422,继续从蓄能介质4a中取能,反复循环,可以将蓄能介质4a中的能量逐渐取出并释放到环境中,从而调节环境温度。
其中,在压缩机系统3和液泵系统4同时工作的情况下。压缩机系统3中的第二换热器32可以向箱体421内的蓄能介质4a释放热量或冷量,以使蓄能介质4a的温度改变并蓄能,同时,第四换热器422中的载冷剂4b从蓄能介质4a吸取能量,并在液泵装置43的作用下输送至第三换热器41,以使第三换热器41与环境交换热量(即放冷或放热),在第三换热器41中交换热量后的载冷剂4b、再在液泵装置43的作用下输送回第四换热器422,继续从蓄能介质4a中取能,反复循环,可以将蓄能介质4a中的能量逐渐取出并释放到环境中,从而调节环境温度,由此在压缩机系统3和液泵系统4同时工作时,蓄能介质4a可以一边蓄能一边放能,从而提高空调器100的续航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一中,蓄能介质4a的具体类型不限,例如可以是水等,在压缩机系统3使蓄能介质4a蓄冷的过程中,水可以结冰,以较好地储存冷量,且成本低,蓄冷、取冷效果好,而且,在本实施例一中,液泵系统4中循环的载冷剂4b的具体类型也不限,例如可以是醇类溶液,例如甲醇、乙二醇、丙三醇或低碳类醇水合物等,从而可以提高取冷和放冷效果。但是,需要说明的是,蓄能介质4a和载冷剂4b的具体不限,只要载冷剂4b的凝固点低于蓄能介质4a的蓄冷温度,保证载冷剂4b不凝固可以循环流动即可。另外,当液泵装置43用于调高环境温度时,蓄能介质4a和载冷剂4b的材质也可以根据实际要求具体选择,这里不作限定。
实施例二
在本实施例二中,如图2所示,蓄能装置42还可以不包括第四换热器422,且第二换热器32可以不设置在箱体421内。此时,蓄能装置42可以包括管路423,载冷剂4b在管路423中流通,管路423可以设在箱体421内部或者外部以与蓄能介质4a交换热量,第二换热器32设在箱体421外部且靠近或接触箱体421以与蓄能介质4a交换热量。由此,同样可以实现液泵系统4的正常工作,这里不作赘述。为了简化描述,下面仅以液泵系统4用于降低环境温度为例进行说明,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下面的技术方案后,显然能够理解液泵系统4用于调高环境温度的技术方案。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空调器100关于结构排布的一些具体实施例。
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还包括机壳1,结合图4-图5,压缩机系统3和液泵系统4均设在机壳1内以被机壳1保护,且使得空调器100为一个整体模块,便于移动、运输、安装和使用。
如图5所示,机壳1内可以具有相互独立的第一风道13a和第二风道13b,也就是说,第一风道13a和第二风道13b为不同的风道,互不连通、以相互独立,第一风道13a可以位于第二风道13b的上方或者下方,结合图3-图6,机壳1上可以形成有与第一风道13a连通的第一进风口122和第一出风口112,机壳1上还可以形成有与第二风道13b连通的第二进风口191和第二出风口123,其中,第三换热器41可以设于第一风道13a,第一换热器31可以设于第二风道13b。由此,使得第一换热器31与第三换热器41在同时工作时彼此之间的影响较小,从而提高空调器100的工作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上方”指的是包括但不限于是正上方,例如还可以是斜上方,此外“下方”指的是包括但不限于是正下方,例如还可以是斜下方,在此不作赘述。
如图1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100还可以包括第一通风装置2a,第一通风装置2a设于第一风道13a,以使第一风道13a通风。由此,可以提高第三换热器41与环境交换热量的速度,从而快速调节环境温度。
如图3和图6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22可以形成在机壳1的后表面12上,第一出风口112可以形成在机壳1的前表面11上,结合图8,第三换热器41和第一通风装置2a可以沿前后方向依次排列,且第一通风装置2a可以设在第三换热器41的远离第一进风口122的一侧。也就是说,在机壳1的后表面12上可以形成有第一进风口122,在机壳1的前表面11上可以形成有第一出风口112,第一通风装置2a位于第三换热器41的前侧,以使第三换热器41比第一通风装置2a更靠近第一进风口122,从而第三换热器41可以位于第一通风装置2a的上游。由此,可以提高第三换热器41与环境交换热量的速度,并且吹出的风还不会被第三换热器41阻挡,从而可以优化第一通风装置2a的送风效果。
如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100还可以包括第二通风装置2b,第一换热器31设于第二风道13b,第二通风装置2b使第二风道13b通风。由此,可以提高第一换热器31与环境交换热量的速度,从而使得蓄能介质4a可以快速蓄能。
如图4和图6所示,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第二进风口191可以形成在机壳1的侧表面19上,第二出风口123可以形成在机壳1的后表面12上,结合图5,第一换热器31和第二通风装置2b沿左右方向依次排列,且第二通风装置2b设在第一换热器31的远离第二进风口191的一侧。也就是说,在机壳1的侧表面19上形成有第二进风口191,在机壳1的后表面12上形成有第二出风口123,第一换热器31设在第二通风装置2b和第二进风口191之间,以使第一换热器31较第二通风装置2b更靠近第二进风口191,当第二通风装置2b工作时会在第二风道13b内形成气流以使第二风道13b通风,此时,第一换热器31可以位于第二通风装置2b的上游。由此,可以提高第一换热器31与环境交换热量的速度,并且吹出的风还不会被第一换热器31阻挡,从而可以优化第二通风装置2b的送风效果。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风装置2a和第二通风装置2b中的至少一个还可以不设置,此时可以通过自然风来实现热量交换。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10所示,第一进风口122和第二出风口123可以均形成在机壳1的后表面12上,第一出风口112形可以成在机壳1的前表面11上,第二进风口191可以形成在机壳1的侧表面19上,第一风道13a可以位于第二风道13b的上方,第二出风口123的上端所在水平面L2低于第二风道13b的中心所在水平面L1。也就是说,在机壳1的后表面12上可以同时形成有第一进风口122和第二出风口123,在机壳1的前表面11上可以形成有第一出风口112,在机壳1的侧表面19上可以形成有第二进风口191,第二风道13b的中心所在的水平面L1的高度高于第二出风口123的上端所在的水平面L2的高度。
由此,不但可以在机壳1内保证第一风道13a和第二风道13b之间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在机壳1外,可以降低第二出风口123排出的风向第一进风口122回流的气流短路问题,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一风道13a和第二风道13b之间的相互独立性。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出风口123的中心所在水平面L3还可以平齐于低于第二风道13b的中心所在水平面L1,由此,可以提高第二风道13b的送风快捷性。
如上文,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由于可以设置两个不同的风道(即第一风道13a和第二风道13b),因此空调器100可以构造成压缩机系统3和液泵系统4既可以同时工作,也可以不同时工作。其中,压缩机系统3工作时,进入第二风道13b内的气流可以与工作中的第一换热器31交换热量,从而实现第一换热器31的快速放热,液泵系统4工作时,进入第一风道13a内的气流可以与工作中的第三换热器41交换热量,从而实现第三换热器41的快速放冷,并且第一风道13a和第二风道13b的气流互不影响,压缩机系统3和液泵系统4同时工作时,可以互不干扰。由此,空调器100的续航能力较高,同时,用户在使用空调器100时,即可以选择先蓄能再使用,又可以选择边蓄能边使用,从而满足不同应用场景需求。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通风装置2a和第二通风装置2b的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可以同时为轴流风轮或同时为离心风轮,又例如可以是其中一个为轴流风轮,另一个为离心风轮等,在此不作限定。
此外,第一进风口122、第一出风口112、第二进风口191和第二出风口123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由于第一换热器31与第三换热器41分别属于压缩机系统3和液泵系统4,以制冷时为例,当压缩机系统3和液泵系统4同时工作时,第三换热器41对外放冷,此时第一风道13a向外吹冷风,但同时第一换热器31则对外放热,此时第二风道13b则向外吹热风,因此,为了增加用户使用舒适度,例如可以将第二出风口123和第一进风口122分别设在机壳1的不同表面,或者加大第一进风口122与第二出风口123之间间隔的距离,降低第二出风口123的出风对第一进风口122的进风造成的影响,避免回风短路问题,另外,第一出风口112与第二出风口123也可以不在机壳1的同一表面,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当压缩机系统3和/或液泵系统4工作时,还可以不运行通风装置,此时,可以利用利用外界自然风或者外界吹风装置实现热量交换,从而降低能耗。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也可以不包括通风装置。另外,当通风装置和液泵装置43的耗电较小时,空调器100还可以具备电池,这样,当空调器100仅采用液泵系统4工作时,就无需连接电源线,即当压缩机系统3结束工作后,空调器100可以脱离插电模式,从而可以随时移动空调器100,提高移动空调的可移动范围,满足不同应用场景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6所示,第一进风口122和第二进风口191均可以设有防油烟过滤网9。由此,空调器100在高油烟的环境中使用时(例如厨房等),通过在第一进风口122和第二进风口191均设有防油烟过滤网9,可以降低油烟对第一风道13a与第二风道13b内的组件(例如第一换热器31、第三换热器41、第一通风装置2a、第二通风装置2b)造成影响,并且,防油烟过滤网9可以为抽拉等方式安装,拆装方便,便于用户对防油烟过滤网9的清洗及更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机壳1内可以具有自上向下依次排布的第一层空间101、第二层空间102和第三层空间103,第一风道13a形成在第一层空间101内,第二风道13b形成在第二层空间102内,第二换热器32和蓄能装置42设在第三层空间103内。由此,空调器100的整机布局更加协调,上下空间利用合理,平稳性好,可以平稳地支撑在地面上或者在地面上行进。
此外,第一风道13a的高度较高,从而保证第一风道13a内的第三换热器41的高度较高,改善与第三换热器41交换后的冷空气快速到达地面,即延长了冷气的吹送距离和时间,从而可以更好地降低环境温度,同时第一风道13a的出风可以更容易被用户感受到,以提高用户使用舒适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压缩机33可以设于第二层空间102。由此,压缩机33可以更加方便地与其上方的第一换热器31和其下方的第二换热器32连接,缩短制冷剂3a的运输管路,从而降低成本,改善制冷剂3a的泄漏问题,进而提高制冷剂3a的运输可靠性,提高压缩机系统3的工作可靠性。而且,通过将压缩机33设在第二层空间102,还可以降低整机重心和振动,使得空调器100更加平稳地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空调器100还可以包括设于第二风道13b且使第二风道13b通风的第二通风装置2b,在左右方向上,第二通风装置2b设在第一换热器31与压缩机33之间。由此,第二通风装置2b在工作时,可以不被压缩机33影响,提高第二风道13b的通风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液泵装置43也可以设于第二层空间102,且位于压缩机33的远离第一换热器31的一端的前侧(例如图7中所示的右前侧)。由此,第二层空间102的利用效率较高,即可以充分利用压缩机33的形状特点,充分利用空间,提高整机的结构紧凑性,而且液泵装置43可以更加方便地与其上方的第三换热器41和其下方的蓄能装置42连接,缩短载冷剂4b的运输管路,从而降低成本,改善载冷剂4b的泄漏问题,进而提高载冷剂4b的运输可靠性,提高液泵系统4的工作可靠性。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用于空调器100的接水系统5。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空调器100还可以包括接水系统5,结合图,接水系统5设在机壳1内,且包括第一接水盘51和第二接水盘52,第一接水盘51设在第二接水盘52的上方,第三换热器41设在第一接水盘51上,第一换热器31和压缩机33均设在第二接水盘52上且位于第一接水盘51的下方。第三换热器41在进行放冷工作时,由于冷热交换,在第三换热器41表面和连接在第三换热器41的部分载冷剂管路上会形成冷凝水,冷凝水可以滴落在第一接水盘51上,另外位于第一接水盘51和第二接水盘52之间的制冷剂管路或载冷剂管路表面凝结的冷凝水,可以滴落在第二接水盘52上。由此,可以避免空调器100内部积水烧损线路,提高空调器100的工作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一接水盘51上具有滴水孔5112,滴水孔5112与第一换热器31相对。由此,滴水孔5112处可以滴水,且在滴水孔5112的下方相对设置有第一换热器31,滴落在第一接水盘51上的冷凝水能够聚集并从滴水孔5112处滴落到第一换热器31的表面,由于冷凝水在第一换热器31表面蒸发时会吸收热量,因此,可以通过冷凝水降低第一换热器31的温度,进而提高第一换热器31的散热效率。此外,由于冷凝水被回收利用,从而可以避免用户主动排放接水系统5中冷凝水,或者减少用户定时排放接水装置中冷凝水的次数,减轻用户的劳动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滴水孔5112与第一换热器31相对设置时,滴水孔5112可以位于第一换热器31的正上方设置,从而可以使冷凝水直接滴落到第一换热器31上,此外,当滴水孔5112不位于第一换热器31的正上方设置时,例如可以是斜上方,此时在滴水孔5112与第一换热器31之间可以利用例如导流管(图未示出该示例)等装置,将冷凝水导流至第一换热器31表面,在此不作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图13所示,滴水孔5112可以为多个且均设在第一接水盘51的第一边沿5111处,多个滴水孔5112沿第一边沿5111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分布。由此,冷凝水可以由间隔开且均匀分布的多个滴水孔5112处向下滴落,使滴落在第一换热器31表面的冷凝水可以较为均匀,从而可以提高冷凝水的利用率,同时提高第一换热器31的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接水系统5还可以包括:水泵53,水泵53可以将第二接水盘52内的水泵送至第一接水盘51。由此,第一接水盘51与第二接水盘52中的冷凝水均可以滴落到第一换热器31上,从而可以提高第一换热器31的放热速度,进而加快第二换热器32的制冷速度,同时,还可以提高冷凝水的利用率。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二接水盘52内的冷凝水可以包括,由滴水孔5112滴落到第一换热器31表面但并没有蒸发的冷凝水,以及位于第一接水盘51和第二接水盘52之间的制冷剂管路或载冷剂管路表面凝结并滴落在第二接水盘52中的冷凝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二接水盘52上还可以具有引水槽5211,水泵53的进水口与引水槽5211连通。由此,可以先通过引水槽5211的引流作用将第二接水盘52中的冷凝水引流到水泵53的进水口处,再由水泵53将冷凝水泵送至第一接水盘51,从而引水槽5211可以加快第二接水盘52中的冷凝水的聚集速度,提高水泵53的工作效率和第二接水盘52的排水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一接水盘51可以包括第一底板511和第一围板512,第一围板512由第一底板511的边沿向上延伸,第一围板512与第一底板511之间限定出第一盛水腔510。由此,第一盛水腔510可以较好地收集滴落的冷凝水,降低冷凝水流到第一接水盘51以外的概率,提高空调器100的工作可靠性,此外,第一接水盘51的结构简单,方便加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二接水盘52可以包括第二底板521和第二围板522,第二围板522由第二底板521的边沿向上延伸,第二围板522与第二底板521之间限定出第二盛水腔520。由此,第二盛水腔520可以较好地收集滴落的冷凝水,降低冷凝水流到第二接水盘52以外的概率,提高空调器100的工作可靠性,此外,第二接水盘52的结构简单,方便加工。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11所示,第一接水盘51上还可以设有第一通风装置2a,在前后方向上,第一通风装置2a可以位于第三换热器41的前侧。由此,通过第二通风装置2b可以提高第一换热器31与环境交换热量的速度,并且第二通风装置2b向前吹风时还不会被第一换热器31阻挡,从而可以提高第一换热器31的换热效率,和增加第二通风装置2b的送风距离。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13所示,第二接水盘52上还可以设有第二通风装置2b,在左右方向上,第二通风装置2b可以位于第一换热器31和压缩机33之间。由此,第二通风装置2b在工作时,可以不被压缩机33影响,而且,通过将压缩机33设在第二接水盘52上,还可以降低整机重心和振动,使得空调器100更加平稳地工作。
在一些具体示例中,如图13所示,第二换热器32和蓄能装置42均设在第二接水盘52的下方,从而可以优化整机布局。
综上,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水系统5,使得冷凝水不会流到其它零部件(例如滚轮轴承、电器元件等)上或机壳1外,从而可以避免造成其它零部件(例如滚轮轴承、电器元件等)的损坏或流到机壳1外,进而提高空调器100的安全性和工作可靠性。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水系统5,不限于应用在第一换热器31与第三换热器41分别位于相互独立的风道中的示例,也就是说,当第一换热器31与第三换热器41设在同一个风道中,即在第一风道13a和第二风道13b相互连通、即不为相互独立的风道的实施例中,也可以应用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接水系统5。此外,当第一换热器31和第三换热器41共用同一个风道时,压缩机系统3和液泵系统4可以不同时工作,可以先运行压缩机系统3进行蓄能,再运行液泵系统4进行放冷,从而第一换热器31和第三换热器41可以共用一套通风装置,以降低空调器100的整机复杂性,使得空调器100的结构紧凑、小巧、成本低。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
压缩机系统,所述压缩机系统设在所述机壳内且包括循环连通的: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压缩机和节流装置,所述压缩机系统内循环流通制冷剂;
液泵系统,所述液泵系统设在所述机壳内且包括循环连通的:第三换热器、蓄能装置和液泵装置,所述液泵系统内循环流通载冷剂,所述蓄能装置包括从所述第二换热器取能并蓄能的蓄能介质,所述载冷剂与所述蓄能介质热交换;
接水系统,所述接水系统设在所述机壳内,且包括第一接水盘和第二接水盘,所述第一接水盘设在所述第二接水盘的上方,所述第三换热器设在所述第一接水盘上,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均设在所述第二接水盘上且位于所述第一接水盘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水盘上具有滴水孔,所述滴水孔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相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滴水孔为多个且均设在所述第一接水盘的第一边沿处,多个所述滴水孔沿所述第一边沿的延伸方向间隔开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系统还包括:
水泵,所述水泵将所述第二接水盘内的水泵送至所述第一接水盘。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水盘上还具有引水槽,所述水泵的进水口与所述引水槽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水盘包括第一底板和第一围板,所述第一围板由所述第一底板的边沿向上延伸,所述第一围板与所述第一底板之间限定出第一盛水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水盘包括第二底板和第二围板,所述第二围板由所述第二底板的边沿向上延伸,所述第二围板与所述第二底板之间限定出第二盛水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水盘上还设有第一通风装置,在前后方向上,所述第一通风装置位于所述第三换热器的前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水盘上还设有第二通风装置,在左右方向上,所述第二通风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蓄能装置均设在所述第二接水盘的下方。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蓄能装置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内具有所述蓄能介质,所述第二换热器设于所述蓄能介质内,所述蓄能介质从所述第二换热器取能并蓄能;
第四换热器,所述第四换热器设在所述蓄能介质内,以从所述蓄能介质取能,所述液泵装置连接在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第四换热器之间,以使所述载冷剂在所述第三换热器与所述第四换热器之间循环。
CN201921517323.2U 2019-09-11 2019-09-11 空调器 Active CN2106884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17323.2U CN210688498U (zh) 2019-09-11 2019-09-11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17323.2U CN210688498U (zh) 2019-09-11 2019-09-11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688498U true CN210688498U (zh) 2020-06-05

Family

ID=70903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17323.2U Active CN210688498U (zh) 2019-09-11 2019-09-11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68849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88197A (zh) * 2021-05-31 2021-07-30 江苏友奥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水箱顶置的除湿机
CN115751691A (zh) * 2022-11-21 2023-03-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式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88197A (zh) * 2021-05-31 2021-07-30 江苏友奥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水箱顶置的除湿机
CN113188197B (zh) * 2021-05-31 2023-09-19 江苏友奥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水箱顶置的除湿机
CN115751691A (zh) * 2022-11-21 2023-03-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式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2618641U (zh) 一种厨房空气调节系统
CN210688498U (zh) 空调器
CN210601994U (zh) 移动空调
CN210861422U (zh) 空调器
CN216897531U (zh) 空调器
CN210601989U (zh) 移动空调
CN209944646U (zh) 空调器
CN116171418A (zh) 机箱、储能系统及数据系统
CN103712302B (zh) 一种湿帘降温空调系统
CN209944647U (zh) 空调器
CN111981601A (zh) 空调器
CN212720022U (zh) 一种移动空调
CN209944649U (zh) 空调器
CN112484164A (zh) 空调器
CN210688499U (zh) 空调器
CN114110852A (zh) 空调烟机
CN217685553U (zh) 蓄能换热器、蓄能水箱、空气处理装置、空气处理设备及厨房电器系统
WO2021046980A1 (zh) 空调器
CN217274590U (zh) 空调器
CN220235273U (zh) 备冷装置
CN218163401U (zh) 结合露点间接蒸发蓄冷的数据中心用空调系统
CN217817101U (zh) 烟机结构及空调烟机
CN216592039U (zh) 空调子机及空调器组件
CN112556013A (zh) 空调器
CN220554225U (zh) 自备冷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