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913267U - 窗式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窗式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913267U
CN219913267U CN202223049994.5U CN202223049994U CN219913267U CN 219913267 U CN219913267 U CN 219913267U CN 202223049994 U CN202223049994 U CN 202223049994U CN 219913267 U CN219913267 U CN 2199132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ide wall
outdoor
holes
heat dissip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4999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斌
陈宏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Guangdong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4999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9132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9132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9132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窗式空调器,其包括:机壳,具有设有室外风机、电控盒的室外侧腔,电控盒包括:外盒体,具有第一侧壁与第三侧壁;内盒体,设于外盒体内且其具有第二侧壁与第四侧壁;第一导风间隙,形成于第一侧壁与隔板之间;第一散热孔,设于第一侧壁上;第二散热孔,设于第二侧壁上且与第一散热孔错位设置;第三散热孔,设于第三侧壁上;第四散热孔,设于第四侧壁上且与第三散热孔错位设置。室外风机运转时,室外侧腔产生较大的负气压,推动部分室外空气依次经第一导风间隙、第一散热孔、第二散热孔进入内盒体,带走发热器件的热量后,经第四散热孔、第三散热孔流出电控盒,实现气流散热,各散热孔错位设置实现了良好的防水和防虫效果。

Description

窗式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窗式空调器。
背景技术
窗式空调器是一种安装在窗口上的小型空调,其包括机壳,机壳的一部分处于室内为室内侧,另一部分处于室外为室外侧,室内侧和室外侧均具有换热器。在室外侧的区域内,设置有压缩机、电控盒以及室外风机等。窗式空调器的电控盒内具有发热量较大的功率模块,为了对电控盒及时散热,避免热量影响电控盒内发热器件的正常工作,现有窗式空调器多采用在电控盒上安装散热器进行散热或者在电控盒上开设进风孔与出风孔,在室内风机的作用下,室内侧的空气经进风孔进入电控盒内,再经由出风孔排出,流动的气流能够直接带走电控盒内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采用散热器进行散热处理,其散热效果一般;利用气流进入电控盒内带走热量,其散热效果好,但在电控盒上开孔,不可避免的会存在昆虫等生物容易进入电控盒内造成发热器件短路受损,以及水或灰尘容易进入电控盒内导致发热器件受潮老化或发生故障等问题,影响发热器件的使用可靠性和使用安全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有技术会在进风孔、出风孔处设置挡水结构,挡水结构多包括挡水板以及挡水筋,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气流流动,不利于电控盒的散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窗式空调器,包括:
机壳,其上设有室外进风口与室外出风口,所述机壳通过隔板将其内部空间分隔为室内侧腔与室外侧腔,所述室外进风口、室外出风口均与所述室外侧腔连通;
室外风机,设于所述室外侧腔内;
电控盒,设于所述室外侧腔内且位于所述隔板与所述室外风机的进风侧之间,所述电控盒包括:
外盒体,其具有第一侧壁与第三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第三侧壁靠近所述隔板设置;
内盒体,设于所述外盒体内且其内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内盒体具有第二侧壁与第四侧壁,所述第二侧壁相对第四侧壁靠近所述第一侧壁设置;
顶盖,盖设于所述外盒体的顶部且封闭所述容纳空间;
电控板,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电控板上安装有发热器件;
第一导风间隙,形成于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
第二导风间隙,形成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
第三导风间隙,形成于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之间;
第一散热孔,开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上;
第二散热孔,开设于所述第二侧壁上且与所述第一散热孔错位设置;
第三散热孔,开设于所述第三侧壁上;
第四散热孔,开设于所述第四侧壁上且与所述第三散热孔错位设置;
在所述室外风机的运转下,在所述室外侧腔内产生负气压,推动室外空气经所述室外进风口进入所述室外侧腔内,部分室外空气进入所述第一导风间隙,并依次经由所述第一散热孔、第二导风间隙、第二散热孔进入所述容纳空间,进入所述容纳空间的散热气流流经所述发热器件后依次经过第四散热孔、第三导风间隙以及第三散热孔流出电控盒,再经由所述室外出风口排出。
本技术方案中电控盒为包括内盒体以及外盒体的双层结构,通过在电控盒的外盒体与隔板之间构建第一导风间隙,以及在内盒体与外盒体之间构建连通容纳空间的第二导风间隙以及第三导风间隙,在室外风机工作时产生的负压条件下,室外空气通过构建的第一导风间隙以及第二导风间隙进入电控盒的内部,并经由第三导风间隙流出实现气流散热,提高了电控盒的散热效果,提高了发热器件的使用寿命及运行可靠性,不需设置散热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窗式空调器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第一导风间隙与第二导风间隙之间通过第一散热孔连通,第二导风间隙与容纳空间之间通过第二散热孔连通,第三导风间隙与容纳空间之间通过第四散热孔连通,且第三导风间隙与室外侧腔之间通过第三散热孔连通,且第一散热孔与第二散热孔分别设于外盒体以及内盒体的侧壁上且错位设置,第三散热孔与第四散热孔分别设于外盒体以及内盒体的侧壁上且错位设置,便于气流流通的条件下实现了良好的防水、防虫效果,不需额外设置挡水结构,简化了电控盒结构。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第一散热孔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散热孔呈阵列分布形成第一进风区;所述第二散热孔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二散热孔呈阵列分布形成第二进风区,所述第一进风区与所述第二进风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进风区相对所述第二进风区靠近所述电控盒的顶端或底端设置,所述电控盒的顶端与底端为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端。该结构增大了电控盒的进风面积,且方便了气流快速进入容纳空间内,同时上下错位设置实现良好的防虫防水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第四散热孔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第四散热孔呈阵列分布形成第一出风区;所述第三散热孔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三散热孔呈阵列分布形成第二出风区,所述第一出风区与所述第二出风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出风区相对所述第二出风区靠近所述电控盒的顶端或底端设置,所述电控盒的顶端与底端为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端。该结构增大了电控盒的出风面积,且方便了容纳空间内气流快速流出从而带走热量,同时上下错位设置实现良好的防虫防水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内盒体采用塑胶材料制成,且所述第二散热孔与所述第四散热孔的孔径均为d,其中,2mm≤d≤5mm,该孔径尺寸设置进一步提高了防虫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第二散热孔与所述第四散热孔均为斜孔,所述斜孔的顶端位于所述容纳空间,且所述斜孔的顶端朝向远离所述容纳空间的方向延伸至所述外盒体内形成所述斜孔的底端。该设置进一步避免内盒体的内部进水,且可以适当放宽外盒体上第一散热孔与第三散热孔的开孔要求。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导风间隙的间隙宽度为L1,其中,L1≥1mm;所述第二导风间隙与所述第三导风间隙的间隙宽度均为L2,其中,L2≥1mm,可对散热气流进行顺利导向。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外盒体的底壁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且所述底壁上相对所述顶盖具有最大距离的位置处开设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用以排出所述外盒体内的积水,该设置使得外盒体内的少量积水能顺着底板流向最低处位置,并经排水孔排出积水,避免出现积水现象。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窗式空调器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室外侧腔内用以检测室外空气温度,在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达到或超过预设温度To的状态下,所述室外风机的转速应不低于预设值Fs,其中,To为大于35℃的预设固定值,Fs为预设固定值且其大于所述室外风机的最低档位风速的转速。该设置使得在室外温度较高时,通过提高风机转速继而提高散热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发热器件包括所述室外风机驱动用的IPM模块,在所述室外风机运行于其转速不低于Fs的状态下,所述IPM模块逆变驱动的PWM波的载波频率值由F1变换为F2,其中F1大于F2,且F1与F2均为正数,该设置降低了IPM模块的发热量,有利于电控盒的散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窗式空调器的结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窗式空调器的部分爆炸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窗式空调器省略外罩的结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窗式空调器的整体爆炸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电控盒的结构立体图;
图6是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电控制器的整体爆炸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散热气流的流向图;
图9是图8中沿X-X面的剖面图;
图10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第一导风间隙与第二导风间隙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第一侧壁与第二侧壁的孔位关系图。
以上各图中:窗式空调器100;机壳1;底座11;左侧壁12;右侧壁13;顶壁14;室外进风口15;第一进风口151;第二进风口152;风道16;室内侧腔17;室外侧腔18;室内换热器2;室内风机3;室内风道部件4;出风端41;进风端42;隔板5;第一导风间隙51;室外换热器6;室外风机7;电机71;电控盒8;外盒体81;第一侧壁811;第一散热孔812;第三侧壁813;第三散热孔814;内盒体82;第二侧壁821;第二散热孔822;第四侧壁823;第四散热孔824;容纳空间825;顶盖83;电控板84;板体841;发热器件842;第二导风间隙85;第三导风间隙86;压缩机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将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进行压缩排出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与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外机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的部分,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空调室内机或空调室外机中。
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窗式空调器100,下面参考图1~11对窗式空调器100进行描述。
参考图1,窗式空调器100包括机壳1,机壳1可形成窗式空调器100的整体外观,本实施例中,窗式空调器100适于安装在窗口上,且机壳1具有顶端与底端且顶端与底端为机壳1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端。
机壳1大致呈长方体框架状,且机壳1包括底座和外罩,外罩罩设于底座上且与底座围合形成机壳1的内部空间。本实施例中,外罩的底部敞口,且外罩罩设于底座的顶部。外罩包括位于前侧的前壁,设置在前壁后侧的后壁,设置在前壁和后壁的左右两侧的左侧壁12以及右侧壁13,设置于顶端的顶壁14,且顶壁14连接于前壁和后壁的上方。其中,底座形成窗式空调器的底端,顶壁14形成窗式空调器100的顶端。
机壳1上开设有室外进风口15、室外出风口、室内进风口以及室内出风口,且机壳1内设有隔板5,隔板5将机壳1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室内侧腔17以及室外侧腔18,室外进风口15与室外出风口均与室外侧腔18连通,室内进风口以及室内出风口均与室内侧腔17连通。当窗式空调器100安装在窗口上时,室外侧腔18位于室外,室内侧腔17位于室内。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描述中,窗式空调器100的隔板5朝向室内换热器2的一侧为“前”,与其相反的一侧为“后”,“左”与“右”以用户面朝窗式空调器的方向区分。
参考图2~图4,室外侧腔18内设置有室外换热器6以及室外风机7,室内侧腔17设置有室内换热器2以及室内风机3。当窗式空调器100工作时,室外空气可以在室外风机7的驱动下经室外进风口15进入室外侧腔18内,室外空气流经室外换热器6并与室外换热器6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室外空气从室外出风口流向室外。与此同时,室内空气可以在室内风机3的作用下由室内进风口进入到室内侧腔17内,并与室内换热器2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室内空气通过室内出风口吹向室内,以达到调节室内温度的目的。
参考图2,室外进风口15包括第一进风口151和第二进风口152,第一进风口151和第二进风口152分别形成于机壳1的左侧和右侧,也就是说,第一进风口151与第二进风口152分别位于室外风机7的左右两侧,室外出风口形成于机壳1的后侧,且室外出风口与室外换热器6相对。
第一进风口151和第二进风口152112分别形成在机壳1的左侧壁12与右侧壁13上,室外出风口形成于机壳1的后壁,且第一进风口151和第二进风口152与室外侧腔18连通,与传统的窗式空调器相比,增加了窗式空调器100的室外进风口15的进风面积,从而可以增加窗式空调器100的进风量,进而可以增加室外换热器62的换热效果,保证窗式空调器100的换热性能。
本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51与第二进风口152均包括间隔设置的多个条状风口,且条状风口沿机壳1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美观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室内侧腔17内还设置有室内风道部件4,室内风道部件4具有进风端42,室内换热器2设于室内风道部件4的进风端42,室内风机3设于室内风道部件4内且与电机71传动连接;室内风道部件4还具有出风端41,出风端41与室内出风口对应连通。其中,隔板5可以为室内风道部件4靠近室外侧腔18的一侧壁。
本实施例中,室外换热器6安装在室外风机7的后方,且室外换热器6邻近机壳1的后壁;室内换热器2安装在室内风机3的前方,且室内换热器2邻近机壳1的前壁。其中,室外风机7和室内风机3同轴设置,且均由电机71驱动。
参考图3,室外侧腔18内还设置有压缩机9,压缩机9设置于底座上,且压缩机9与室内换热器2、室外换热器6连接成制冷剂回路,压缩机9对制冷剂进行压缩和输送,使制冷剂能在窗机空调器的制冷系统内循环流动。
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电控制器,电控制器包括电控盒8,电控盒8安装于室外侧腔18内且位于隔板5与室外风机7的进风侧之间。本实施例中,室外进风口15与室外出风口连通形成风道16,电控盒8位于隔板5与室外风机7之间,且电控盒8设于室外侧腔18的顶部,也就是说电控盒8位于风道16的上部,且其位于室外风机7的中轴线的上方,可以减小对进风口的遮挡,对进风影响最小,不会降低整机的能效值。
参考图7、图9,电控盒8采用双层结构,电控盒8包括外盒体81、内盒体82以及顶盖83,外盒体81内部中空形成容纳腔,内盒体82内部中空形成用于容纳发热器件842的容纳空间825,且内盒体82设于外盒体81内部的容纳腔内,顶盖83盖设于外盒体81的顶部且封闭容纳空间825。其中,发热器件842包括室外风机7驱动用的IPM模块。
具体地,外盒体81的顶端具有开口,且内盒体82的顶端具有开口,顶盖83盖设于外盒体81以及内盒体82的开口处用以封闭外盒体81以及内盒体82的开口,防止液体或者昆虫、灰尘以及杂质进入容纳空间825内,从而提高了电控盒8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中,内盒体82可以采用塑胶材料制成,具有防水作用和支撑内部结构的作用,便于根据需要加工各种所需的形状。外盒体81可以采用金属材质制成,如铁材料,具有防水作用、防火作用以及支撑内部结构的作用。
参考图7~图9,外盒体81具有第一侧壁811与第三侧壁813,且第一侧壁811相对第三侧壁813靠近隔板5设置,内盒体82安装于容纳腔内且其具有第二侧壁821与第四侧壁823,且第二侧壁821相对第四侧壁823靠近第一侧壁811设置。
第一侧壁811与隔板5之间具有第一导风间隙51,且第一导风间隙51的间隙宽度为L1,其中,L1≥1mm。第一侧壁811与第二侧壁821之间具有第二导风间隙85,且第三侧壁813与第四侧壁823之间具有第三导风间隙86,第二导风间隙85与第三导风间隙86的间隙宽度均为L2,其中,L2≥1mm。
本实施例中,隔板5以及第一侧壁811、第二侧壁821、第三侧壁813、第四侧壁823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斜面、曲面或其他结构形状,只要最终形成的第一导风间隙51、第二导风间隙85以及第三导风间隙86能够保持足够的导风缝隙空间,有足够的导气能力即可。
第一侧壁811上开设有第一散热孔812,第二侧壁821上开设有第二散热孔822,第二散热孔822与第一散热孔812错位设置,且第二散热孔822与第一散热孔812连通形成进风通道。本实施例中,进风通道靠近隔板5的一端与第一导风间隙51连通,进风通道远离隔板5的另一端与容纳空间825连通;
第三侧壁813上开设有第三散热孔814,第四侧壁823上开设有第四散热孔824,第四散热孔824与第三散热孔814错位设置,且第三散热孔814与第四散热孔824连通形成出风通道。本实施例中,出风通道靠近隔板5的一端与容纳空间825连通,且出风通道远离隔板5的另一端与风道16连通。
在室外风机7的运转下,室外侧腔18内的部分室外空气进入第一导风间隙51并经由第一散热孔、第二导风间隙、第二散热孔进入容纳空间825,部分室外空气流经容纳空间825内的发热器件842后经由第四散热孔、第三导风间隙以及第三散热孔流出至室外侧腔18内,其与室外换热器6换热后从室外出风口流出。
具体地说,在室外风机7工作时产生的负压条件下,室外空气通过构建的第一导风间隙51以及进风通道顺利进入电控盒8内,流经容纳空间825后由出风通道顺利流出,最终流向风道16的负压区域,并在室外风机7的驱动下由室外出风口流出至室外。利用流动的气流直接带走容纳空间825内发热器件842产生的热量,实现气流散热,提高了电控盒8的散热效果,且提高了发热器件842的使用寿命及运行可靠性,简化了电控盒8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窗式空调器100的市场竞争力。
本实施例中,电控盒8内的发热器件842位于容纳空间825内,且进风通道、容纳空间825及出风通道依次连通形成了散热通道,散热通道可直接通过气流带走发热器件842的热量,具有散热效果好,散热效率高的优点。
外盒体81的第一散热孔812与内盒体82的第二散热孔822错位设置,可以在实现通风的同时,实现了良好的防水和防虫效果;同理,内盒体82的第四散热孔824与外盒体81的第三散热孔814错位设置,可以在实现通风的同时,实现了良好的防水和防虫效果。
具体地说,利用外盒体81的第一散热孔812与内盒体82的第二散热孔822连通形成进风通道,结构较为简单,便于加工成型。同样地,利用内盒体82的第四散热孔824与外盒体81的第三散热孔814连通形成出风通道,结构也较为简单,便于加工成型。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侧壁811与第三侧壁813可以相对设置,第二侧壁821与第四侧壁823可以相对设置,且第一侧壁811与第二侧壁821可与隔板5相对设置,该设置可以缩短了散热通道的长度,从而降低气流损失,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
且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孔812和第三散热孔814相当于散热通道的气流入口和气流出口。参考图7、图8,室外风机7运行过程中,在室外侧腔18内产生较大的负气压,驱动室外空气从机壳1两侧进风,室外空气流经电控盒8的底部的空间,部分室外空气进入第一导风间隙51,且依次经过第一散热孔812进入第二导风间隙85内,并经过第二散热孔822进入内盒体82内,经容纳空间825带走发热器件842的热量后,经第四散热孔824进入第三导风间隙86内,并经过第三散热孔814流出电控盒8,进入室外风机7的风门区域的风道16中,随室外风机7的运转经室外出风口流出风道16,其中,图中箭头方向为散热气流的流动方向。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窗式空调器100,通过在隔板5与电控盒8之间构建形成第一导风间隙51,且利用双层结构的电控盒8以及双层电控盒8的相对的两侧的交错式开孔,巧妙地增设了利用气流散热的散热风道,在确保防水、防虫满足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了对电控盒8内部的发热器件842的可靠稳定散热。
进一步的,第一散热孔812设置有多个,且多个第一散热孔812呈阵列分布形成第一进风区;第二散热孔822设置有多个,且多个第二散热孔822呈阵列分布形成第二进风区,第一进风区与所述第二进风区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且第一进风区相对第二进风区靠近电控盒8的顶端或底端设置,电控盒8的顶端与底端为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端,该结构增大了电控盒8的进风面积,且方便了气流快速进入容纳空间825内。
本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区与第二进风区错位设置,且第一进风区可以位于第二进风区的上方,该结构有利于缩短进风通道的长度,从而降低气流损失,有利于提高散热效率。
具体地说,本实施中,第一出风区设置于第一侧壁811上且靠近外盒体81的顶端设置;第二出风区设置于第二侧壁821上且靠近内盒体82的底端设置。参考图11,a-b线为错位分界线,第一出风区位于a-b线的上部,且第二出风区位于a-b线的下部。当然,在本申请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区可以靠近外盒体81的底端设置;第二出风区可以靠近内盒体82的顶端设置,也就是说,第一出风区可以位于a-b线的下部,同时,第二出风区可以位于a-b线的上部。
第四散热孔824设置有多个,且多个第四散热孔824呈阵列分布形成第一出风区;所述第三散热孔814设置有多个,且多个第三散热孔814呈阵列分布形成第二出风区,第一出风区与第二出风区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且第一出风区相对第二出风区靠近电控盒的顶端或底端设置,该结构增大了电控盒8的出风面积,且方便了容纳空间825内气流快速流出从而带走热量。
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孔812与第二散热孔822可以为圆形孔,且第一散热孔812与第二散热孔822如上述的交错设置可以实现通风的同时还可以实现防水及防虫。在电控盒8远离隔板5的一侧,第四侧壁823上第四散热孔824的开设要求同第二侧壁821上第二散热孔822的开设要求,第三侧壁813上第三散热孔814的开设要求同第一侧壁811上第一散热孔812的开设要求。也就是说,第一出风区可以与第二进风区相对设置,第二出风区与第一进风区相对设置。当然,在本申请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四侧壁823上第四散热孔824的开设要求可以不同于第二侧壁821上第二散热孔822的开设要求。
本实施例中,第二散热孔822与第四散热孔824的孔径均为d,其中,2mm≤d≤5mm,该孔径尺寸设置为毫米级别,进一步提高了防虫效果。第一散热孔812与第三散热孔814的孔径也可以为d。
本申请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散热孔822与第四散热孔824均为斜孔,斜孔的顶端位于容纳空间825内,且斜孔的顶端朝向远离容纳空间825的方向延伸至外盒体81内形成斜孔的底端。该设置进一步避免内盒体的内部进水,且可以适当放宽外盒体上第一散热孔812与第三散热孔814的开孔要求。
参考图7、图9,电控盒8安装于室外侧腔18的顶部,且第一导风间隙51的间隙宽度为毫米级别,使得室外风机7在运行过程中的甩水打不到第一侧壁811与第二侧壁821之间,即使有极个别的水滴到达该位置,并通过第一侧壁811的第一散热孔812进入到外盒体81,其相对设置的内盒体82的第二侧壁821在对应位置区域是无孔的,因此实现了对进水防护的密封性要求。
窗式空调器100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室外侧腔18内用以检测室外空气的温度,在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达到或超过预设温度To的状态下,所述室外风机7的转速高于预设值Fs。其中,To为大于35℃的预设固定值,Fs为预设固定值且其大于室外风机7的最低档位风速的转速。本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可以设置在进风口处,且室外风机7的最低档位风速的转速不大于1200rpm。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室外风机7的最低档位风速的转速可以为其他值,而Fs为大于室外风机7的最低档位风速对应的转速的预设固定值。
具体地说,本实施例中,电控盒8是借用室外风机7运行产生的气流进行散热,因此其散热效果严重依赖风机的运转,对室外风机7的风速也有一定的要求:在窗式空调器100的运行负荷基本相同的条件下,风速越高则散热效果越好,风速越低则散热效果越低。同时散热效果还与室外的环境温度相关,由于窗式空调器100在运行过程中一般产生的耗散功率是基本确定的,因此当室外环境温度较高时,会导致电控盒8内部的发热器件842温度增加。
因此,本实施例在电控设计时预留一定的设计冗余,即对发热器件842的最高温度都留有一定的设计余量,较小的温度提升不会产生影响,但较大的温度增加则需要采取措施避免:利用温度传感器检测室外空气的温度,在室外空气温度过高时,会导致散热效果变差,因此当检测到室外空气温度达到或预设温度To值后,风机转速需要高于预设值Fs转。
在室外风机7高速运行时,会产生较高的耗散功率,为降低产生的耗散功率,在室外风机7运行于其转速不低于Fs的状态下,IPM模块逆变驱动的PWM波的载波频率值由F1变换为F2,其中F1大于F2,且F1与F2均为正数,该设置降低了IPM模块的发热量,有利于电控盒的散热。
具体地说,室外风机7在高速运行时降低逆变驱动PWM波的载波频率值,降低载波使得IPM模块中开关器件的开关次数降低,进而使得开关损耗下降,最终实现器件发热下降。IPM模块的耗散功率主要包括:开关器件的开通损耗、关断损耗、导通损耗,降低开关次数,就可以降低开通次数及关断次数,因而就减少了开通与关断损耗,进而使得总损耗同步降低。
为满足防水要求及避免孔洞容易受腐蚀的缺陷,外盒体81的底部是密封的,没有任何开孔。因室外风机7带有打水轮,打水轮在运转过程中会向电控盒8的底部少量甩水,若在底部开孔,当这些水在电控盒8开孔位置因水的张力形成少量留存,本实施例中,外盒体81为铁质盒体,开孔时铁皮的保护层被破坏,留存的积水会腐蚀铁质盒体的开孔孔口位置的铁材料,通过不断侵蚀,长时间使用会使铁质盒体最终失去防护作用。
本实施例中,电控板84包括板体841以及设置于板体841上的发热器件842,板体841靠近内盒体82的顶端设置,且发热器件842安装于板体841朝向内盒体82的底端的板面上。电控板84采用倒扣安装方式,增大了发热器件842的散热空间,同时,使得发热器件842正对内盒体82的底端,避免灰尘或杂质直接落在电控板84上而损坏发热器件842。
进一步的,电控板上还安装有散热器,散热器的散热翅片的导风方向与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散热气流的流动方向一致。本实施例中,散热器安装于板体841朝向内盒体82的底端的板面上。
进一步的,外盒体81的底壁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底壁上相对顶盖83具有最大距离的位置处开设有排水孔,使得外盒体81内的少量积水能顺着底板流向最低处位置,并经排水孔排出积水,避免出现积水现象。
本实施中,外盒体的底壁倾斜设置方便了进入外盒体81的少量水的流动,当电控盒8在窗式空调器100内完成正确安装后,外盒体81的底壁相对于水平面有一个倾斜角度,使得外盒体81内的少量积水能顺着倾斜角度流向最低处位置,并经该位置处的排水孔排出积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窗式空调器100,通过采用双层结构的电控盒8,并在隔板5、外盒体81以及内盒体82之间构建导风间隙,在室外风机7工作时产生的负压条件下,室外空气通过构建的导风间隙进入电控盒8的内部实现气流散热。同时通过在外盒体81及内盒体82相对设置的侧壁上进行交错开孔,实现了良好的电控盒8防水、防虫效果,同时也实现了电控盒8内部发热器件842的有效散热,提高了发热器件842的使用寿命及运行可靠性,简化了电控设计方案,降低了电控制器的成本,提升了整机的市场竞争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上设有室外进风口与室外出风口,所述机壳通过隔板将其内部空间分隔为室内侧腔与室外侧腔,所述室外进风口、室外出风口均与所述室外侧腔连通;
室外风机,设于所述室外侧腔内;
电控盒,设于所述室外侧腔内且位于所述隔板与所述室外风机的进风侧之间,所述电控盒包括:
外盒体,其具有第一侧壁与第三侧壁,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第三侧壁靠近所述隔板设置;
内盒体,设于所述外盒体内且其内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内盒体具有第二侧壁与第四侧壁,所述第二侧壁相对第四侧壁靠近所述第一侧壁设置;
顶盖,盖设于所述外盒体的顶部且封闭所述容纳空间;
电控板,设于所述容纳空间内,所述电控板上安装有发热器件;
第一导风间隙,形成于所述隔板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
第二导风间隙,形成于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
第三导风间隙,形成于所述第三侧壁与所述第四侧壁之间;
第一散热孔,开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上;
第二散热孔,开设于所述第二侧壁上且与所述第一散热孔错位设置;
第三散热孔,开设于所述第三侧壁上;
第四散热孔,开设于所述第四侧壁上且与所述第三散热孔错位设置;
在所述室外风机的运转下,在所述室外侧腔内产生负气压,推动室外空气经所述室外进风口进入所述室外侧腔内,部分室外空气进入所述第一导风间隙,并依次经由所述第一散热孔、第二导风间隙、第二散热孔进入所述容纳空间,进入所述容纳空间的散热气流流经所述发热器件后依次经过第四散热孔、第三导风间隙以及第三散热孔流出电控盒,再经由所述室外出风口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孔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一散热孔呈阵列分布形成第一进风区;所述第二散热孔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二散热孔呈阵列分布形成第二进风区,所述第一进风区与所述第二进风区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进风区相对所述第二进风区靠近所述电控盒的顶端或底端设置,所述电控盒的顶端与底端为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散热孔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第四散热孔呈阵列分布形成第一出风区;所述第三散热孔设置有多个,且多个所述第三散热孔呈阵列分布形成第二出风区,所述第一出风区与所述第二出风区在第一方向上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出风区相对所述第二出风区靠近所述电控盒的顶端或底端设置,所述电控盒的顶端与底端为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盒体采用塑胶材料制成,且所述第二散热孔与所述第四散热孔的孔径均为d,其中,2mm≤d≤5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孔与所述第四散热孔均为斜孔,所述斜孔的顶端位于所述容纳空间,且所述斜孔的顶端朝向远离所述容纳空间的方向延伸至所述外盒体内形成所述斜孔的底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板上还安装有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的散热翅片的导风方向与所述容纳空间内的散热气流的流动方向一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间隙的间隙宽度为L1,其中,L1≥1mm;所述第二导风间隙与所述第三导风间隙的间隙宽度均为L2,其中,L2≥1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盒体的底壁相对于水平面倾斜设置,且所述底壁上相对所述顶盖具有最大距离的位置处开设有排水孔,所述排水孔用以排出所述外盒体内的积水。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室外侧腔内用以检测室外空气温度,在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达到或超过预设温度To的状态下,所述室外风机的转速应不低于预设值Fs,其中,To为大于35℃的预设固定值,Fs为预设固定值且其大于所述室外风机的最低档位风速的转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窗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器件包括所述室外风机驱动用的IPM模块,在所述室外风机运行于其转速不低于Fs的状态下,所述IPM模块逆变驱动的PWM波的载波频率值由F1变换为F2,其中F1大于F2,且F1与F2均为正数。
CN202223049994.5U 2022-11-15 2022-11-15 窗式空调器 Active CN2199132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49994.5U CN219913267U (zh) 2022-11-15 2022-11-15 窗式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49994.5U CN219913267U (zh) 2022-11-15 2022-11-15 窗式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913267U true CN219913267U (zh) 2023-10-27

Family

ID=88423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49994.5U Active CN219913267U (zh) 2022-11-15 2022-11-15 窗式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9132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66764B1 (ko) 컨트롤박스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CN107166563B (zh) 一种窗式空调及其电控散热方法
CN207230813U (zh) 一种一体式空调及机柜
CN113266884A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16868675U (zh) 空调器
CN214009399U (zh)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
CN212657801U (zh) 电器盒和空调室外机
CN219624176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1128758U (zh) 一种机柜
KR20020085786A (ko) 냉장고
CN219913267U (zh) 窗式空调器
CN111380111B (zh) 空调器
CN217979061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设备
CN215295169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
CN115342445A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设备
CN213548159U (zh) 高换热效能机柜空调器
CN213983805U (zh) 一种室外空调器
CN213901281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9550701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3020028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3901280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2511515U (zh) 空调室外机
CN220541247U (zh) 除湿机
CN21991324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3300296U (zh) 窗式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