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35866U - 一种车辆的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的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435866U CN217435866U CN202221408816.4U CN202221408816U CN217435866U CN 217435866 U CN217435866 U CN 217435866U CN 202221408816 U CN202221408816 U CN 202221408816U CN 217435866 U CN217435866 U CN 21743586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ar wheel
- plate
- vehicle
- inner plate
- flang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及车辆,涉及车辆车身技术领域。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包括后轮罩内板、D柱板和后围内板,后轮罩内板沿车辆的纵向布置且具有第一翻边,D柱板设置在后轮罩内板朝向车尾的一侧且与第一翻边连接,后围内板沿车辆的横向布置且与D柱板部分贴合,后围内板具有与后轮罩内板连接的第二翻边。后轮罩内板与D柱板、后围内板之间共同形成有第一传力路径,后围内板与D柱板之间共同形成有第二传力路径,第一传力路径与第二传力路径共同形成人字形。上述技术方案是通过零部件搭接方式来抑制呼吸模态,在呼吸模态发生点最弱处增加轴向支撑,分散轴向力,降低后轮罩处共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车身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的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汽车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与驾驶员和乘客直接接触的部分,车身的安静程度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车身模态是车身的固有属性,其模态参数包括模态频率,模态振型与模态阻尼。车身模态振型为车身在特定频率下的振动形状(mode shape),而该特定频率即为模态频率(natural frequency),模态阻尼(damping)即是抑制结构振动的参数,容易被动力系统与外界激励的激起,引起共振。如果被激发起来,很容易引起相连部件一起振动,部件之间相互碰撞摩擦,产生噪音。车身后围D柱板是呼吸模态积聚的典型点,该处受路面激励后,若结构较弱会产生呼吸模态,进而产生较大的路面噪声、加速轰鸣及后排乘客压耳等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问题,严重影响乘客的乘坐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车辆的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辆D柱下部NVH路噪及后排乘客压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具有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的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的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包括:
后轮罩内板,沿车辆的纵向布置且具有第一翻边;
D柱板,设置在所述后轮罩内板朝向车尾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翻边连接;
后围内板,沿车辆的横向布置且与所述D柱板部分贴合,所述后围内板具有与所述后轮罩内板连接的第二翻边;
所述后轮罩内板与所述D柱板、所述后围内板之间共同形成有第一传力路径,所述后围内板与所述D柱板之间共同形成有第二传力路径,所述第一传力路径与所述第二传力路径共同形成人字形。
可选地,还包括:
连接板,沿车辆的纵向布置且与所述后轮罩内板连接,所述连接板具有与所述第一翻边连接的第三翻边。
可选地,所述D柱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四翻边,所述后轮罩内板还包括第二板体和第五翻边,所述后轮罩内板的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所述后轮罩内板的所述第五翻边与所述第四翻边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
后围外板加强板,设置在所述D柱板朝向车尾方向的一侧且与所述后围内板、所述后轮罩内板和所述D柱板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
后纵梁内板,沿车辆的纵向布置且与所述后轮罩内板连接,所述后纵梁内板的一端与所述后围内板的所述第二翻边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
C环上连接板,沿车辆的竖向布置且具有第六翻边,所述第六翻边与所述后轮罩内板远离所述D柱板的一侧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
C环总成,与所述C环上连接板连接且位于所述C环上连接板朝向车辆底部的一侧,所述C环总成具有第七翻边,所述第七翻边与所述后轮罩内板远离所述D柱板的一侧连接。
可选地,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后轮罩内板之间共同限定有空腔。
可选地,所述C环上连接板还与所述连接板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安装有上述的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包括后轮罩内板、D柱板和后围内板,后轮罩内板沿车辆的纵向布置且具有第一翻边,D柱板设置在后轮罩内板朝向车尾的一侧且与第一翻边连接,后围内板沿车辆的横向布置且与D柱板部分贴合,后围内板具有与后轮罩内板连接的第二翻边。后轮罩内板与D柱板、后围内板之间共同形成有第一传力路径,后围内板与D柱板之间共同形成有第二传力路径,第一传力路径与第二传力路径共同形成人字形。上述技术方案是通过板件搭接方式来抑制呼吸模态,在呼吸模态发生点最弱处增加轴向支撑,分散轴向力,降低后轮罩处共振,在满足性能的基础上同时满足车辆轻量化要求。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一个角度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图1所示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中第一传力路径和第二传力路径的示意性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4是图1所示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中D柱板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5是图1所示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中后围外板加强板与后轮罩内板及D柱板的示意性连接图;
图6是图1所示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中C环上连接板和C环总成的示意性结构图。
附图标记:
100-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10-后轮罩内板,20-D柱板,30-后围内板,40-连接板,50-后围外板加强板,60-后纵梁内板,70-C环上连接板,80-C环总成,11-第一翻边,31-第二翻边,41-第三翻边,22-第四翻边,12-第五翻边,71-第六翻边,81-第七翻边,21-第一板体,13-第二板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100一个角度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图1所示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100中第一传力路径和第二传力路径的示意性图,图中箭头方向表示力的传递方向。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车辆的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100包括后轮罩内板10、D柱板20和后围内板30,后轮罩内板10沿车辆的纵向布置且具有第一翻边11。D柱板20设置在后轮罩内板10朝向车尾的一侧且与第一翻边11连接。后围内板30沿车辆的横向布置且与D柱板20部分贴合,后围内板30具有与后轮罩内板10连接的第二翻边31。后轮罩内板10与D柱板20、后围内板30之间共同形成有第一传力路径,后围内板30与D柱板20之间共同形成有第二传力路径,第一传力路径与第二传力路径共同形成人字形。
该实施例是通过板件搭接方式来抑制呼吸模态,在呼吸模态发生点最弱处增加轴向支撑,分散轴向力,降低后轮罩处共振,在满足性能的基础上同时满足车辆轻量化要求。后轮罩内板10与D柱板20直接连接,结构简单有效,在D柱板20处呼吸模态产生的地方直接进行焊接,通过后轮罩轴向力的抑制作用来降低呼吸模态。
在该实施例中,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100还包括连接板40,其沿车辆的纵向布置且与后轮罩内板10连接,连接板40具有与第一翻边11连接的第三翻边41。可以理解为,连接板40也是通过搭接的方式与后轮罩内板10连接。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连接板40与后轮罩内板10之间共同限定有空腔,可以提高该处的结构强度。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性结构图,图4是图1所示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中D柱板的示意性结构图,图5是图1所示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中后围外板加强板与后轮罩内板及D柱板的示意性连接图。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在该实施例中,D柱板20包括第一板体21和第四翻边22,后轮罩内板10还包括第二板体13和第五翻边12,后轮罩内板10的第一翻边11与第一板体21连接,后轮罩内板10的第五翻边12与第四翻边22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后轮罩内板10通过设置两个不同方向的翻边与D柱板20连接,可以提高后轮罩内板10与D柱板20的连接强度。
在该实施例中,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100还包括后围外板加强板50,其设置在D柱板20朝向车尾方向的一侧且与后围内板30、后轮罩内板10和D柱板20连接。具体地,后轮罩内板10通过搭接的方式与后围外板加强板50连接,两者的连接处同时与D柱板20通过搭接的方式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100还包括后纵梁内板60,其沿车辆的纵向布置且与后轮罩内板10连接,后纵梁内板60的一端与后围内板30的第二翻边31连接。
图6是图1所示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中C环上连接板和C环总成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6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100还包括C环上连接板70,其沿车辆的竖向布置且具有第六翻边71,第六翻边71与后轮罩内板10远离D柱板20的一侧连接。这里,C环上连接板70还与连接板40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100还包括C环总成80,其与C环上连接板70连接且位于C环上连接板70朝向车辆底部的一侧,C环总成80具有第七翻边81,第七翻边81与后轮罩内板10远离D柱板20的一侧连接。
该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安装有上述的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100。对于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100这里不一一赘述。
该实施例通过搭接方式的优化设计,在呼吸模态发生点最弱处增加轴向支撑,使整个后轮罩分散其轴向力,又通过骨架进行主要通道传力,在满足轻量化的基础上解决了该处呼吸模态问题。该实施例只需要焊接,不需要总装增加工位及工时来解决NVH路噪及后排压耳问题,成本较低,结构设计简单,且轻量化效果较好,模具开发成本低,并且结构传力清晰合理,可直接分散受力及传力,以达到设计性能目标。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的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轮罩内板,沿车辆的纵向布置且具有第一翻边;
D柱板,设置在所述后轮罩内板朝向车尾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翻边连接;
后围内板,沿车辆的横向布置且与所述D柱板部分贴合,所述后围内板具有与所述后轮罩内板连接的第二翻边;
所述后轮罩内板与所述D柱板、所述后围内板之间共同形成有第一传力路径,所述后围内板与所述D柱板之间共同形成有第二传力路径,所述第一传力路径与所述第二传力路径共同形成人字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连接板,沿车辆的纵向布置且与所述后轮罩内板连接,所述连接板具有与所述第一翻边连接的第三翻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D柱板包括第一板体和第四翻边,所述后轮罩内板还包括第二板体和第五翻边,所述后轮罩内板的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第一板体连接,所述后轮罩内板的所述第五翻边与所述第四翻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后围外板加强板,设置在所述D柱板朝向车尾方向的一侧且与所述后围内板、所述后轮罩内板和所述D柱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后纵梁内板,沿车辆的纵向布置且与所述后轮罩内板连接,所述后纵梁内板的一端与所述后围内板的所述第二翻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C环上连接板,沿车辆的竖向布置且具有第六翻边,所述第六翻边与所述后轮罩内板远离所述D柱板的一侧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C环总成,与所述C环上连接板连接且位于所述C环上连接板朝向车辆底部的一侧,所述C环总成具有第七翻边,所述第七翻边与所述后轮罩内板远离所述D柱板的一侧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后轮罩内板之间共同限定有空腔。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C环上连接板还与所述连接板连接。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安装有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408816.4U CN217435866U (zh) | 2022-06-06 | 2022-06-06 | 一种车辆的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及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408816.4U CN217435866U (zh) | 2022-06-06 | 2022-06-06 | 一种车辆的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及车辆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435866U true CN217435866U (zh) | 2022-09-16 |
Family
ID=832242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408816.4U Active CN217435866U (zh) | 2022-06-06 | 2022-06-06 | 一种车辆的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及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435866U (zh) |
-
2022
- 2022-06-06 CN CN202221408816.4U patent/CN21743586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057595B (zh) | 车辆的车身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2963433B (zh) | 车辆的车身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 |
KR20090035148A (ko) | 소형 프레임 차량의 트레일링 암 마운팅 장치 | |
CN109229213B (zh) | 用于车辆的中柱结构 | |
KR101705146B1 (ko) | 차량용 서브프레임의 구조 | |
US20040195033A1 (en) | Mounting structure for vehicle | |
JPWO2012017747A1 (ja) | エンジンマウント支持構造 | |
US6354627B1 (en) | Construction for suspension system mounting portions of body of vehicle | |
US7222912B2 (en) | Automotive vehicle body with hydroformed cowl | |
CN217435866U (zh) | 一种车辆的后轮罩与d柱连接结构及车辆 | |
JP2005112175A (ja)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
KR20080016091A (ko) | 자동차의 서브프레임구조 | |
JP2017065376A (ja) | 車載スピーカの取付構造 | |
CN203372221U (zh) | 一种真空泵支架总成及汽车 | |
CN217864364U (zh) | 一种车身悬挂塔座结构及汽车 | |
CN211308725U (zh) | 副车架与纵梁的连接结构以及汽车 | |
CN218536865U (zh) | 顶盖后横梁总成及车辆 | |
US20110198890A1 (en) | Closed-section structural member for a vehicle | |
CN201042946Y (zh) | 设置在轿车a柱中上部的车身空腔隔振垫 | |
CN214240419U (zh) | 机舱轮罩组件的悬置拉杆及具有其的机舱轮罩组件 | |
CN112193327B (zh) | 一种后搁板连接板总成、侧围后部结构及汽车 | |
CN216783215U (zh) | 车身后减震安装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209757276U (zh) | 车身组件和具有该车身组件的车辆 | |
KR101619877B1 (ko) | 엠보싱 보강패널이 적용된 이종소재 서브프레임 | |
CN216508308U (zh) | 一种电子真空泵安装支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