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405214U - 车辆的点火线圈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点火线圈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405214U
CN217405214U CN202220081211.2U CN202220081211U CN217405214U CN 217405214 U CN217405214 U CN 217405214U CN 202220081211 U CN202220081211 U CN 202220081211U CN 217405214 U CN217405214 U CN 2174052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gnition coil
central axis
vehicle
bushing
high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8121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维高
惠永涛
张作铭
孙九帅
刘刚
李博
武永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08121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4052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4052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4052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gnition Installations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辆的点火线圈和车辆。该点火线圈包括:点火线圈本体,所述点火线圈本体具有第一中心轴线;衬套,所述衬套与所述点火线圈本体相连,所述衬套具有第二中心轴线,其中,所述第一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中心轴线位于同一平面上,且所述第一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中心轴线之间具有夹角。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点火线圈,通过点火线圈本体的第一中心轴线与衬套的第二中心轴线之间具有夹角,降低了点火线圈对安装边界的布置要求,提高了点火线圈的可布置性和可安装性,可以实现点火线圈的稳定装配,避免点火线圈在实际工况下发生晃动,影响点火线圈的使用效果。

Description

车辆的点火线圈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的点火线圈和车辆。
背景技术
受空间布置、出模角度、整车机舱高度等因素影响,安装搭子顶面与火花塞安装面无法保证平行关系,导致点火线圈在安装时无法保证安装搭子顶面与点火线圈的安装衬套重合,进而使得点火线圈无法固定,难以满足点火线圈的布置要求。
在一些相关技术中,通过使用弯曲接杆的设计方案,解决上述问题。但是弯曲接杆弯曲装配时,存在无法准确对中的盲装问题,并且弯曲接杆点火线圈向下按压安装时,受力无法沿着高压接杆向下,可能造成高压接杆被压变形损坏或者无法装配到位的问题,当然该问题可通过使用三段式高压接杆或者接杆表面增加一层塑料结构来增加强度,但对于受水套、火花塞与喷油器安装孔布置角度等空间的限制,缸盖与缸盖罩上面的点火线圈高压接杆安装孔直径设计太小,小于三段式高压接杆或者表面增加塑料结构的高压接杆的直径,导线点火线圈无法布置安装。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车辆的点火线圈,以提高点火线圈的可布置性和安装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点火线圈本体,所述点火线圈本体具有第一中心轴线;衬套,所述衬套与所述点火线圈本体相连,所述衬套具有第二中心轴线,其中,所述第一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中心轴线位于同一平面上,且所述第一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中心轴线之间具有夹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角度小于或等于2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衬套沿所述第二中心轴线两端具有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的中心点与所述第一中心轴线的间距为e1,所述第二端面的中心点与所述第一中心轴线的间距为e2,其中,e1+e2≤68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辆的点火线圈本体包括:壳体,所述衬套的外周面与所述壳体的外周面相连;高压接杆组件,所述高压接杆组件沿所述第一中心轴线的一端连接所述壳体沿所述第一中心轴线的一端,所述高压接杆组件的轴线形成所述第一中心轴线。
根据本适应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辆的点火线圈还包括至少一个加强筋,所述加强筋分别连接所述壳体的外周面与所述衬套的外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的外周面包括彼此相邻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中心轴线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一中心轴线的间距,所述衬套与所述第一侧面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辆的点火线圈还包括插头,所述插头连接所述壳体沿所述第一中心轴线的另一端;或者,所述点火线圈本体的外周面包括彼此相邻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插头和所述衬套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侧面相连,且另一个与所述第二侧面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高压接杆组件沿所述第一中心轴线的另一端适于与火花塞相连,所述第一中心轴线与所述第二中心轴线的间距沿由所述高压接杆组件向所述壳体的方向递增或者递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高压接杆组件的外周面设有支撑凸部和密封凸部,其中,所述支撑凸部用于与所述车辆的缸盖罩支撑配合,所述密封凸部用于与所述车辆的缸盖密封配合,所述支撑凸部与所述密封凸部均包括至少一个环形凸起。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的点火线圈具有以下优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点火线圈,通过点火线圈本体的第一中心轴线与衬套的第二中心轴线之间具有夹角,降低了点火线圈对安装边界的布置要求,提高了点火线圈的可布置性和可安装性,可以实现点火线圈的稳定装配,避免点火线圈在实际工况下发生晃动,影响点火线圈的使用效果;在模具的加工层面,解决了缸盖罩的安装搭子无法布置、出模困难、甚至无法出模的问题,避免使用弯曲接杆,从而减少模具数量及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在装配层面,避免使用弯曲接杆可以避免弯曲接杆带来的装配难度、降低弯曲接杆带来的可靠性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用于车辆的点火线圈。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辆具有的优势与车辆的点火线圈具有的优势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点火线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点火线圈的爆炸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点火线圈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点火线圈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点火线圈100;
点火线圈本体10;第一中心轴线11;第一侧面12;第二侧面13;插头14;壳体17;高压接杆组件18;支撑凸部181;密封凸部182;高压接杆183;高压塔184;
衬套20;第二中心轴线21;第一端面22;第二端面23;加强筋24;
缸盖30;火花塞安装面31;缸盖罩40;安装搭子顶面41;火花塞50。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图1-4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汽车数量高速增长,汽车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发动机作为汽车的心脏,直接推动了汽车的快速进步。汽车给人类文明带来快速发展的同时,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成了国家的负担。为了缓解能源危机,减少环境污染,发动机使用越来越多的新技术,用来降低油耗、改善排放。
随着发动机使用的新技术越来越多,发动机的种类越来越多,相应的发动机零部件的一些设计与之前发生了较大改变,有的是为达到功能要求,也有的是为了满足布置需求。
发动机的点火线圈作为点火系统的主要零部件之一,起着巨大作用。当ECU输入高电平点火信号,初级回路导通,初级线圈充电储能;输入低电平信号时,初级回路断开,次级线圈由于变压器原理感应出高电平,并将高电平通过弹簧传递给火花塞进行放电,点燃混合气。
在相关技术中,点火线圈的安装衬套与高压接杆组件在空间上呈平行关系布置,即点火线圈的安装衬套中心线与高压接杆组件中心线平行,该类型设计为直衬套点火线圈。相应的,直衬套点火线圈要求缸盖罩上面的安装搭子顶面与火花塞安装面呈平行关系,当两者非平行关系时,直衬套点火线圈设计无法满足布置要求。
然而,点火线圈数模布置主要受周围边界两个方面的限制,燃烧系统开发固化后,火花塞布置位置、角度就会被确定下来,相应的点火线圈的高压接杆与火花塞配合确定后,高压接杆布置方向确定;安装衬套需结合缸盖罩顶面的安装搭子一并进行布置。缸盖罩顶面的安装搭子受空间布置、出模角度、整车机舱高度等因素影响,安装搭子顶面与火花塞安装面无法保证平行关系,即点火线圈安装搭子中心线与火花塞安装孔中心线在空间上呈一定角度,此时直衬套点火线圈的安装衬套与缸盖罩上面的安装搭子无法重合,点火线圈无法固定。
基于以上点火线圈与周围安装边界布置问题,本申请通过衬套20与点火线圈本体10的中心线在空间上呈一定角度,降低了点火线圈100对安装边界的布置要求,提高了点火线圈100的可布置性、安装性,解决了缸盖罩40安装搭子无法布置、出模困难、甚至无法出模的问题。并且,无需采用相关技术中的弯曲接杆,可以减少模具数量,减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降低弯曲接杆带来的装配难度、降低弯曲接杆带来的可靠性风险。
具体而言,参照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点火线圈100包括:点火线圈本体10、衬套20。
衬套20与点火线圈本体10相连,在一些实施例中,点火线圈本体10可以包括壳体17和高压接杆组件18,衬套20可以设于壳体17的外周面的外侧,以与点火线圈100的安装环境相配合,使点火线圈本体10通过衬套20与安装环境相连接,稳定点火线圈100的工作环境。
此外,点火线圈本体10的第一中心轴线11与衬套20的第二中心轴线21位于同一平面上,且第一中心轴线11与第二中心轴线21之间在空间上呈一定角度的夹角,所设置的夹角可以与安装环境本身所形成的夹角角度相互抵消,在具体的实施例中,安装环境形成的夹角是安装搭子顶面41与火花塞安装面31之间形成的,第一中心轴线11与第二中心轴线21之间设置夹角使点火线圈100能够与安装搭子顶面41紧密贴合,不产生间隙,保证点火线圈100能够牢靠地工作。
具体地,在应用过程中,可以将点火线圈本体10与火花塞50配合后,通过至少一颗紧固件(如螺栓)将衬套20与缸盖罩40的安装搭子进行固定,保证点火线圈100能够牢靠工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点火线圈100,通过点火线圈本体10的第一中心轴线11与衬套20的第二中心轴线21之间具有夹角,降低了点火线圈100对安装边界的布置要求,提高了点火线圈100的可布置性和可安装性,可以实现点火线圈100的稳定装配,避免点火线圈100在实际工况下发生晃动,影响点火线圈100的使用效果;在模具的加工层面,解决了缸盖罩40的安装搭子无法布置、出模困难、甚至无法出模的问题,避免使用弯曲接杆,从而减少模具数量及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在装配层面,避免使用弯曲接杆可以避免弯曲接杆带来的装配难度、降低弯曲接杆带来的可靠性风险。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第一中心轴线11与第二中心轴线21之间的夹角角度可以根据实际工况设置,所形成的夹角角度需要与实际的安装环境相配合,使得点火线圈100能够稳定安装。
点火线圈100能量越大,线包越大,相应的点火线圈本体10的壳体17尺寸也就越大。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中心轴线11与第二中心轴线21之间的夹角角度不超过20°,以满足点火线圈100的能量需求,满足大多数规格的发动机使用需求,并且确保点火线圈100能够稳定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中心轴线11与第二中心轴线21之间的夹角角度存在上限,换言之,第一中心轴线11与第二中心轴线21之间的夹角角度可根据实际工况设置,改变第一中心轴线11与第二中心轴线21之间的夹角角度,以实现与安装环境相配合,降低了点火线圈100对安装边界的布置要求,同时提高了点火线圈100的可布置性和安装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第一中心轴线11与第二中心轴线21之间的距离成为点火线圈100中心距。衬套20沿第二中心轴线21的两端具有第一端面22和第二端面23,第一端面22的中心点(即第一端面22与第二中心轴线21的交点)与第一中心轴线11的间距为e1,第二端面23的中心点(即第二端面23与第二中心轴线21的交点)与第一中心轴线11的间距为e2,e1与e2的平均值为点火线圈100的平均中心距。
为满足点火线圈100实际工作的整体振动要求,以及受壳体17体积与安装搭子安装距离的影响,点火线圈100的平均中心距存在上限,降低衬套20与点火线圈本体10随着安装环境振动,避免衬套20或点火线圈100的插头14等存在振断风险。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一端面22的中心点与第一中心轴线11的间距e1与第二端面23的中心点与第一中心轴线11的间距e2的总和不能超过68mm,即点火线圈100的平均中心距小于或者等于34mm,以确保点火线圈100能够稳定工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点火线圈本体10可以包括壳体17和高压接杆组件18。衬套20可以设于壳体17,衬套20的外周面与壳体17相连接,用于使壳体17能够通过衬套20在安装环境中牢靠固定,以提高壳体17上插头14等部件的稳定性。可选地,衬套20与壳体17可以一体成型。如图1和图2所示,高压接杆组件18的轴线形成点火线圈本体10的第一中心轴线11。高压接杆组件18沿第一中心轴线11的一端(如图1所示的上端)连接壳体17沿第一中心轴线11的一端(如图1所示的下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高压接杆组件18可以包括高压塔184与高压接杆183,高压塔184与壳体17相连,并且高压塔184伸入高压接杆183上端,用以连接高压接杆183,从而实现壳体17与高压接杆组件18的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点火线圈100还包括至少一个加强筋24,加强筋24分别连接壳体17的外周面与衬套20的外周面,以提高点火线圈100的机械强度,从而在确保点火线圈100实际工作时不发生振断的前提下,点火线圈100可以设置更大的平均中心距,以使点火线圈100满足更多的安装需求,满足更复杂的安装工况。
根据本是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所示,壳体17的外周面可以包括彼此相邻的第一侧面12和第二侧面13,在一些的实施例中,第一侧面12与第一中心轴线11的间距小于第二侧面13与第一中心轴线11的间距,换言之,第一侧面12相较于第二侧面13与第一中心轴线11之间的间距更小。
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衬套20与第一侧面12相连,这样能够使衬套20的第二中心轴线21与第一中心轴线11之间的距离更近,从而使得点火线圈100的安装更加稳固,满足整体头部壳体17振动量要求,不影响点火线圈100的工作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点火线圈100还包括插头14。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插头14连接壳体17沿第一中心轴线11的另一端,换言之,插头14可以设于点火线圈本体10的顶端,使衬套20设于壳体17的任意侧面时,均能与插头14的间距较小,有利于提高插头14固定位置的稳定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7的外周面包括彼此相邻的第一侧面12和第二侧面13,插头14和衬套20中的一个与第一侧面12相连,且另一个与第二侧面13相连。具体地,衬套20可以与第一侧面12相连,进而插头14与第二侧面13相连,插头14与衬套20处于相邻两面的位置关系,以缩短插头14与衬套20之间的距离,提高插头14固定位置的稳定性,降低插头14振断的风险,保证点火线圈100的工作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高压接杆组件18沿第一中心轴线11的另一端(如图1所示的下端)适于与火花塞50相连。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中心轴线11与第二中心轴线21不平行布置之间具有夹角,根据实际的安装工况设置,第一中心轴线11与第二中心轴线21之间的间距可以沿高压接杆组件18向壳体17的方向(如图1所示的由下向上的方向)递增或者递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4所示,高压接杆组件18的外周面可以设有支撑凸部181和密封凸部182。在高压接杆组件18包括高压塔184和高压接杆183的实施例中,支撑凸部181布置在高压塔184与高压接杆183配合的位置,密封凸部182设于高压接杆183的远离壳体17的端部的外周面。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支撑凸部181与车辆的缸盖罩40支撑配合,可以与点火线圈100的衬套20配合实现壳体17的支撑和限位,以使点火线圈100能够更稳定地安装于缸盖罩40。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凸部181的形状可以是环形,也可以是高压接杆组件18上的凸起结构,支撑凸部181的形状不作特殊限制,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支撑凸部181为环形凸起,环形凸起的数量至少为一个;可选地,支撑凸部181也可以具有密封功能,防止杂质落入燃烧室。继续如图4所示,在一些具体的实施例中,高压接杆组件18上的密封凸部182可与车辆的缸盖30密封配合,密封凸部182设置在高压接杆183下端。当支撑凸部181无法起到密封功能,如由于支撑凸部181错位或者由于缸盖罩40的内腔形状不规整使得支撑凸部181难以与内腔配合等因素影响时,通过在高压接杆组件18上设置密封凸部182,可以实现密封与支撑功能的分开承担,更利于确保密封效果。
如图1所示,密封凸部182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环形凸起,环形凸起能够与缸盖30的内腔充分接触,所能达到的密封效果更好。
此外,密封凸部182可以与高压接杆组件18一体成型,与高压接杆组件18一体成型的密封凸部182避免了点火线圈100在实际工作中密封凸部182与所接触的安装环境发生错位,避免杂质落入燃烧室。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车辆的点火线圈100,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点火线圈100具有上述有益的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点火线圈100,通过点火线圈本体10的第一中心轴线11与衬套20的第二中心轴线21之间具有夹角,降低了点火线圈100对安装边界的布置要求,提高了点火线圈100的可布置性和可安装性,可以实现点火线圈100的稳定装配,避免点火线圈100在实际工况下发生晃动,影响点火线圈100的使用效果;在模具的加工层面,解决了缸盖罩40的安装搭子无法布置、出模困难、甚至无法出模的问题,避免使用弯曲接杆,从而减少模具数量及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在装配层面,避免使用弯曲接杆可以避免弯曲接杆带来的装配难度、降低弯曲接杆带来的可靠性风险。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包括:
点火线圈本体(10),所述点火线圈本体(10)具有第一中心轴线(11);
衬套(20),所述衬套(20)与所述点火线圈本体(10)相连,所述衬套(20)具有第二中心轴线(21),其中,
所述第一中心轴线(11)与所述第二中心轴线(21)位于同一平面上,且所述第一中心轴线(11)与所述第二中心轴线(21)之间具有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心轴线(11)与所述第二中心轴线(21)之间的夹角角度小于或等于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20)沿所述第二中心轴线(21)的两端具有第一端面(22)和第二端面(23),所述第一端面(22)的中心点与所述第一中心轴线(11)的间距为e1,所述第二端面(23)的中心点与所述第一中心轴线(11)的间距为e2,其中,
e1+e2≤68mm。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点火线圈本体(10)包括:
壳体(17),所述衬套(20)的外周面与所述壳体(17)的外周面相连;
高压接杆组件(18),所述高压接杆组件(18)沿所述第一中心轴线(11)的一端连接所述壳体(17)沿所述第一中心轴线(11)的一端,所述高压接杆组件(18)的轴线形成所述第一中心轴线(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个加强筋(24),所述加强筋(24)分别连接所述壳体(17)的外周面与所述衬套(20)的外周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7)的外周面包括彼此相邻的第一侧面(12)和第二侧面(13),所述第一侧面(12)与所述第一中心轴线(11)的间距小于所述第二侧面(13)与所述第一中心轴线(11)的间距,所述衬套(20)与所述第一侧面(12)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插头(14),所述插头(14)连接所述壳体(17)沿所述第一中心轴线(11)的另一端;或者,所述壳体(17)的外周面包括彼此相邻的第一侧面(12)和第二侧面(13),所述插头(14)和所述衬套(20)中的一个与所述第一侧面(12)相连,且另一个与所述第二侧面(13)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接杆组件(18)沿所述第一中心轴线(11)的另一端适于与火花塞(50)相连,所述第一中心轴线(11)与所述第二中心轴线(21)的间距沿由所述高压接杆组件(18)向所述壳体(17)的方向递增或者递减。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点火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接杆组件(18)的外周面设有支撑凸部(181)和密封凸部(182),其中,
所述支撑凸部(181)用于与所述车辆的缸盖罩(40)支撑配合,所述密封凸部(182)用于与所述车辆的缸盖(30)密封配合,
所述支撑凸部(181)与所述密封凸部(182)均包括至少一个环形凸起。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点火线圈。
CN202220081211.2U 2022-01-13 2022-01-13 车辆的点火线圈和车辆 Active CN2174052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81211.2U CN217405214U (zh) 2022-01-13 2022-01-13 车辆的点火线圈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081211.2U CN217405214U (zh) 2022-01-13 2022-01-13 车辆的点火线圈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405214U true CN217405214U (zh) 2022-09-09

Family

ID=831341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81211.2U Active CN217405214U (zh) 2022-01-13 2022-01-13 车辆的点火线圈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4052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53798C (zh) 燃料喷射器的支撑结构
US5003958A (en) Ignition coil mounting structure for engine
CN217405214U (zh) 车辆的点火线圈和车辆
CN100412345C (zh) 内燃机活塞
CN103925096B (zh) 一种发动机一体式机体
CN2937532Y (zh) 一种新型喷油器总成
CN210178715U (zh) 精调导向定位销组件
CN210013765U (zh) 一种免发动机缸内线束的气缸盖罩盖集成装置
US6939178B2 (en) Fuel injector connector
CN102606252B (zh) 汽车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正时控制系统油路及正时罩壳
CN114233509B (zh) 一种汽车用曲轴前油封总成
CN215645426U (zh) 一种电晕点火器保护套及发动机
CN211429767U (zh) 摩托车电喷系统ecu总成外壳
CN217382193U (zh) 发动机外壳的固定座
CN220336979U (zh) 气缸盖
CN200958447Y (zh) 一种细短型喷油器总成
CN211950693U (zh) 一种紧凑通用轻量化发动机结构
CN212774530U (zh) 发动机活塞
CN112729101B (zh) 位置传感器的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5566237U (zh) 直喷汽油机预燃结构及直喷汽油机
CN216480771U (zh) 一种具有减震效果的立体尾灯
CN217999724U (zh) 一种基础式缸盖总成、直喷式缸盖总成及喷射式缸盖总成
CN107448346B (zh) 点火线圈的安装结构
CN218721095U (zh) 一种灯具插体整体安装结构
CN208858855U (zh) 一种单缸柴油机减震底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