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74659U - 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374659U
CN217374659U CN202221014549.2U CN202221014549U CN217374659U CN 217374659 U CN217374659 U CN 217374659U CN 202221014549 U CN202221014549 U CN 202221014549U CN 217374659 U CN217374659 U CN 2173746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engine
frame body
terrain vehicle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1454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gw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1454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3746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3746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3746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全地形车。该全地形车包括车架主体及安装于所述车架主体上的发动机,车架主体包括设置在车架主体上的发动机支撑组件,车架主体包括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两条纵梁,发动机支撑组件设置在两条纵梁上,发动机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发动机位于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之间,且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形成V形。该车架支撑效果更好。

Description

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全地形车(ATV,All Terrain Vehicle)是一种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驶的车辆,在普通车辆难以机动的地形上,全地形车也可以行走自如。该种车轮具有多种用途,且不受道路条件的限制,因此受到了使用者的青睐。
现有的全地形车面临的问题在于,全地形车由于行驶的道路条件普遍不好,较为崎岖,导致行驶过程中震动较大,这种震动损害了发动机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而且震动产生的噪音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其提供一种全地形车,以至少解决现有的全地形车的发动机震动无法有效抑制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全地形车,其包括车架主体及安装于所述车架主体上的发动机,车架主体包括设置在车架主体上的发动机支撑组件,车架主体包括沿车轮前后方向延伸的两条纵梁,发动机支撑组件设置在两条纵梁上,发动机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发动机位于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之间,且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形成V形。
可选地,发动机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均固定在车架主体上,第一支撑座上设置有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座上设置有第二支撑面,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均由靠近车架主体向远离车架主体延伸,且由低向高倾斜延伸。
可选地,第一支撑座包括第一安装部分和第一支撑部分,第一安装部分固定连接在车架主体上,第一支撑部分与第一安装部分连接,且第一支撑部分朝向发动机的表面为第一支撑面。
可选地,第一支撑部分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发动机的定位孔。
可选地,第二支撑座包括第二安装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第二安装部分固定连接在车架主体上,第二支撑部分与第二安装部分连接,第二支撑部分朝向发动机的表面为第二支撑面,沿从下到上的方向,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可选地,第一支撑面的垂线和第二支撑面的垂线之间的夹角α的取值大于90°。
可选地,第二支撑部分上设置有安装导向槽。
可选地,第一支撑座还包括第一增强肋,第一增强肋与第一支撑部分连接,且抵紧在车架主体上,和/或,第二支撑座还包括第二增强肋,第二增强肋与第二支撑部分连接,且抵紧在车架主体上。
可选地,车架主体包括位于车架主体中部且连接在两根纵梁之间的两根横梁,发动机支撑组件包括两组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其中至少一组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位于两根横梁之间。
可选地,沿前后方向,两根所述纵梁之间的中间间距大于两端端部之间的间距,所述两组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均位于所述中间间距区域内。
本实施例中,车架主体主要用于承载全地形车的其他结构(如发动机、车轮、车壳和座椅等,对此不作限制)。为了能够对发动机进行有效的限位、固定,以及实现充分的减震,车架主体包括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两条纵梁,所述发动机支撑组件设置在两条所述纵梁上,在车架主体上设置有发动机支撑组件,利用发动机支撑组件对发动机进行安装和固定,同时由于该发动机支撑组件具有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且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之间形成V形,因此可以实现对发动机的提供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支撑,从而对其进行缓冲,减少振动。通过减少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的震动,可以减少对发动机的磨损、提升使用寿命,而且可以减少噪音,使得使用体验更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车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10、车架主体;20、发动机支撑组件;21、第一支撑座;211、第一安装部分;212、第一支撑部分;212a、安装孔;213、第一增强肋;22、第二支撑座;221、第二安装部分;222、第二支撑部分;222a、安装导向槽;223、第二增强肋;31、纵梁;32、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图3,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全地形车,其包括车架主体10 及安装于所述车架主体上的发动机,车架主体包括设置在车架主体10上的发动机支撑组件20,车架主体10包括沿车辆前后方向(图1中所示X方向) 延伸的两条纵梁31,发动机支撑组件20设置在两条所述纵梁31上,发动机支撑组件20包括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发动机位于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之间,且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形成V形。
车架主体10主要用于承载全地形车的其他结构(如发动机、车轮、车壳和座椅等,对此不作限制)。为了能够对发动机进行有效的限位、固定,以及实现充分的减震,在车架主体10包括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两条纵梁31,纵梁31上设置有发动机支撑组件20,利用发动机支撑组件20对发动机进行安装和固定,由于该发动机支撑组件20具有形成V形的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且发动机在安装到发动机支撑组件20上时,通过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进行支撑,使得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对发动机的作用力可以分解为竖直方向的支撑力和水平方向的支撑力,由此实现了在竖直方向(如图1所示 Z方向)上对发动机的减震,而且可以对其进行水平方向(例如图1所示Y 方向)上的减震和限位。通过减少发动机工作过程中的震动,可以减少对发动机的磨损、提升使用寿命,而且可以减少噪音,使得使用体验更好。
下面结合附图,对一示例出的发动机支撑组件20的结构和工作过程进行说明如下:
如图1所示,发动机支撑组件20包括第一支撑座21和第二支撑座22,第一支撑座21和第二支撑座22均固定在车架主体10上,第一支撑座21上设置有前述的第一支撑面,第二支撑座22上设置有前述的第二支撑面,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均由靠近所述车架主体向远离车架主体延伸,且由低向高倾斜延伸。
这种结构的发动机支撑组件20的第一支撑座21和第二支撑座22之间相互独立,可以更加方便地加工和安装,从而有助于降低成本。当前,在其他实施例中,发动机支撑组件20的第一支撑座21和第二支撑座22可以是一体结构,只要能够形成V形的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即可。
如图2所示,本示例中的第一支撑座21包括第一安装部分211和第一支撑部分212,第一安装部分211固定连接在车架主体10上,第一支撑部分 212与第一安装部分211连接,且第一支撑部分212的朝向发动机的表面为第一支撑面。
第一安装部分211和第一支撑部分212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单独加工后再进行连接。本示例中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这样可以提升第一支撑座21 整体的结构强度,加工也更加方便。
第一安装部分211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在车架主体10上,但不限于此。第一安装部分211和车架主体10配合,能够提升连接面积,增加焊缝长度,从而提升可靠性和稳定性。
为了提升减震和缓冲效果,在第一安装部分211和发动机之间可以设置缓冲层(如橡胶层),从而吸收震动,减少噪音。
优选地,为了进一步减震和降低噪音,在第一支撑部分212和发动机之间可以设置缓冲层(如橡胶等),以进一步吸收震动。
可选地,为了对发动机进行固定,第一支撑部分212上设置有用于固定发动机的定位孔212a。定位孔212a可以是圆孔,以供螺栓等紧固件穿过,从而对发动机等进行固定。
如图2所示,为了提升可靠性,第一支撑座21还包括第一增强肋213,第一增强肋213与第一支撑部分212连接,且抵紧在车架主体10上,通过第一增强肋213可以提升第一支撑座21整体的结构强度,也可以提升第一支撑座21和车架主体10连接的强度,从而防止由于震动和冲击等出现断裂或者变形,实现提升强度的效果。
参见图1和图3,第二支撑座22包括第二安装部分221和第二支撑部分 222,第二安装部分221固定连接在车架主体10上,第二支撑部分222与第二安装部分221连接,第二支撑部分222朝向发动机的表面为第二支撑面,沿从下到上的方向,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这样可以形成开口朝上的V形,从而便于发动机的装入。
第二安装部分221通过焊接或者其他固定方式固定在车架主体10上。第二支撑部分222用于对发动机进行支撑和限位。与第一支撑座21类似地,第二支撑座22的第二安装部分221和第二支撑部分222之间可以是一体成型的,以降低加工成本。
为了优化发动机的受力,提升减震效果,第一支撑面的垂线和第二支撑面的垂线之间的夹角α的取值大于90°。
可选地,为了方便发动机的安装和固定,更好地适配加工误差,第二支撑部分222上设置有安装导向槽222a。安装导向槽222a的开口位于第二支撑部分222的顶部,以方便通过紧固件等将发动机固定到第二支撑座22上。
可选地,第二支撑座22还包括第二增强肋223,第二增强肋223与第二支撑部分222连接,且抵紧在车架主体10上。通过第二增强肋223可以提升第二支撑座22的结构强度,进而提升稳固性。
前述的第一增强肋213和第二增强肋223可以是折弯板,也可以是其他适应的结构。
如图1所示,为了使发动机的受力更加均匀,车架主体包括位于车架主体中部且连接在两根纵梁31之间的两根横梁32(沿图1中所示Y方向延伸),发动机支撑组件20包括两组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其中至少一组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位于两根横梁32之间。这种方式可以保证对发动机的支撑更加均匀,且可以提升支撑的可靠性。
可选地,沿前后方向,两根纵梁31之间的中间间距大于两端端部之间的间距,所述两组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均位于所述中间间距区域内,这样可以在两个纵梁31的较宽的位置处设置支撑,从而提升发动机固定的稳固性。
为了均衡成本和可靠性,一个车架上可以有两个发动机支撑组件20,也即有4个支撑座,左右各两个,V形对向布置,从而对发动机形成可靠支撑。第一支撑座的第一支撑面的垂线和第二支撑座的第一支撑面的垂线形成的V 形的夹角>90°,充分优化了受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方便描述不同的部件或名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关系、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在权利要求书所描述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和变形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示例旨在简明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特点,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直观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特点,并不作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不当限定。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主体及安装于所述车架主体上的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主体(10)包括设置在所述车架主体(10)上的发动机支撑组件(20),所述车架主体包括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两条纵梁(31),所述发动机支撑组件设置在两条所述纵梁(31)上,所述发动机支撑组件(20)包括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发动机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二支撑面之间,且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二支撑面形成V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支撑组件(20)包括第一支撑座(21)和第二支撑座(22),所述第一支撑座(21)和所述第二支撑座(22)均固定在所述车架主体(10)上,所述第一支撑座(21)上设置有所述第一支撑面,所述第二支撑座(22)上设置有第二支撑面,所述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二支撑面均由靠近所述车架主体向远离所述车架主体延伸,且由低向高倾斜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座(21)包括第一安装部分(211)和第一支撑部分(212),所述第一安装部分(211)固定连接在所述车架主体(10)上,所述第一支撑部分(212)朝向所述发动机的表面为所述第一支撑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部分(212)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发动机的定位孔(212a)。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座(22)包括第二安装部分(221)和第二支撑部分(222),所述第二安装部分(221)固定连接在所述车架主体(10)上,所述第二支撑部分(222)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分(221)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分(222)朝向所述发动机的表面为所述第二支撑面,沿从下到上的方向,第一支撑面和所述第二支撑面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面的垂线和所述第二支撑面的垂线之间的夹角α的取值大于9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部分(222)上设置有安装导向槽(222a)。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座(21)还包括第一增强肋(213),所述第一增强肋(213)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分(212)连接,且抵紧在所述车架主体(10)上,和/或,所述第二支撑座(22)还包括第二增强肋(223),所述第二增强肋(223)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分(222)连接,且抵紧在所述车架主体(10)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车架主体包括位于所述车架主体中部且连接在两根所述纵梁(31)之间的两根横梁(32),所述发动机支撑组件(20)包括两组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其中至少一组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位于两根横梁(32)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沿前后方向,两根所述纵梁(31)之间的中间间距大于两端端部之间的间距,所述两组第一支撑面和第二支撑面均位于所述中间间距区域内。
CN202221014549.2U 2022-04-28 2022-04-28 全地形车 Active CN2173746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14549.2U CN217374659U (zh) 2022-04-28 2022-04-28 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14549.2U CN217374659U (zh) 2022-04-28 2022-04-28 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374659U true CN217374659U (zh) 2022-09-06

Family

ID=831088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14549.2U Active CN217374659U (zh) 2022-04-28 2022-04-28 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3746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65640B2 (ja) 車両用バンパ構造
CN111038195B (zh) 车辆的空气动力罩
WO2022068791A1 (zh) 副车架安装结构和汽车
CN217374659U (zh) 全地形车
CN111497542B (zh) 一种越野汽车后减振器装配结构和具有其的越野汽车
US6095563A (en) Pocketed four-link front suspension
CN111497941A (zh) 一种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CN220842705U (zh) 前机舱稳定横梁、车辆的前机舱结构及车辆
CN220332788U (zh) 悬置安装支架、悬置总成及汽车
CN218577877U (zh) 一种汽车前围加强结构及汽车
CN218617007U (zh) 全地形车
CN216636086U (zh) 一种电动车的压缩机安装结构
CN113815397B (zh) 一种用于商用车的动力总成悬置软垫总成
KR20190143268A (ko) 차량용 스트럿 타워 브레이스 바
CN217898132U (zh) 车辆用的空气泵的安装支架和车辆
CN216783215U (zh) 车身后减震安装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7022164U (zh) 电机组件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20615413U (zh) 一种铝合金板簧座
CN216994571U (zh) 车辆后地板总成和车辆
CN220721191U (zh) 一种副车架加强结构、副车架及车辆
US20240116350A1 (en) Battery mounting structure of frame vehicle
KR100348045B1 (ko) 자동차용 섀시리어크로스멤버의 보강구조
CN220220325U (zh) 一种空调压缩机安装支架结构
CN220842672U (zh) 车架总成和车辆
CN214215463U (zh) 一种悬置总成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