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320493U - 一种自动转向驱动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动转向驱动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320493U CN217320493U CN202221382314.9U CN202221382314U CN217320493U CN 217320493 U CN217320493 U CN 217320493U CN 202221382314 U CN202221382314 U CN 202221382314U CN 217320493 U CN217320493 U CN 21732049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ttom plate
- fixedly connected
- rotating rod
- automatic steering
- ge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2 posi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Manipulat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自动转向驱动机构,涉及机器人转向技术领域,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表面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二转动杆外表面靠近底部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转动杆外表面靠近顶部位置均匀开设有多个限位槽,所述第二转动杆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外螺纹柱,多个所述限位槽安装有连接架,所述底板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固定架,所述第二固定架下表面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座,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齿轮带动第二转动杆转动,从而带动连接架沿着限位槽进行转动,确保连接在连接板的滚轮进行转向,同时对于第二固定架易于拆卸,方便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更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器人转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转向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转向机构用以控制各类轮式或履带式车辆的行驶方向的机构。在艾克曼于19世纪末发明梯形连杆转向机构后,汽车已普遍采用轮转向。为使结构简单,大多数车辆用前轮转向。
现有的转向驱动机构被普遍运用于小车和机器人上,但是现有机器人处的转向普遍采用履带进行转向,其对履带损耗大,并且使用效果差,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自动转向驱动机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机器人处的转向普遍采用履带进行转向,其对履带损耗大,并且使用效果差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自动转向驱动机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动转向驱动机构,包括底板,所述底板上表面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二转动杆外表面靠近底部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转动杆外表面靠近顶部位置均匀开设有多个限位槽,所述第二转动杆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外螺纹柱,多个所述限位槽安装有连接架,所述底板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固定架,所述第二固定架下表面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座,所述连接架内表面对称贯穿设置有螺纹杆,两个所述螺纹杆端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板,两个所述螺纹杆外表面螺纹连接有第二紧固螺栓,且第二紧固螺栓位于连接架内表面。
优选的,所述底板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固定架,所述第一固定架下表面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一固定架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减速箱,所述减速箱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与减速箱输入端固定连接,所述减速箱输出端贯穿第一固定架,且减速箱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转动杆端面与底板上表面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呈啮合连接。
通过启动驱动电机,并通过减速箱对带动第一转动杆转动,降低第一转动杆的转速,从而降低第一齿轮的转速,缓慢调节连接架的转动的效果。
优选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座通过紧固螺钉与底板固定连接,所述外螺纹柱上表面与第二固定架下表面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座通过紧固螺钉与底板固定连接。
其设备易于安装,便于维护,提升使用便捷性。
优选的,所述外螺纹柱外表面螺纹连接有第一紧固螺栓,所述连接架位于第一紧固螺栓和第二转动杆之间。
通过第一紧固螺栓和第二转动杆限定连接架的位置,确保装置工作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自动转向驱动机构,其设置有第二转动杆,通过第二齿轮带动第二转动杆转动,从而带动连接架沿着限位槽进行转动,确保连接在连接板的滚轮进行转向,同时对于第二固定架易于拆卸,方便对设备进行维护和更换。
2.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自动转向驱动机构,启动驱动电机,并通过减速箱对带动第一转动杆转动,降低第一转动杆的转速,从而降低第一齿轮的转速,第一齿轮配合第二齿轮进行啮合,即缓慢调节连接架的转动,提升转向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自动转向驱动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自动转向驱动机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自动转向驱动机构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1、底板;11、第一固定架;12、第一连接座;13、减速箱;14、驱动电机;15、第一转动杆;16、第一齿轮;2、第二固定架;21、第二连接座;22、第二转动杆;23、第二齿轮;24、限位槽;25、外螺纹柱;26、第一紧固螺栓;3、连接架;31、螺纹杆;32、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1,如图1-3所示,一种自动转向驱动机构,包括底板1,底板1上表面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杆22,第二转动杆22外表面靠近底部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23,第二转动杆22外表面靠近顶部位置均匀开设有多个限位槽24,第二转动杆22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外螺纹柱25,多个限位槽24安装有连接架3,底板1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固定架2,第二固定架2下表面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座21,两个第二连接座21通过紧固螺钉与底板1固定连接,外螺纹柱25上表面与第二固定架2下表面转动连接,外螺纹柱25外表面螺纹连接有第一紧固螺栓26,连接架3位于第一紧固螺栓26和第二转动杆22之间,连接架3内表面对称贯穿设置有螺纹杆31,两个螺纹杆31端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板32,两个螺纹杆31外表面螺纹连接有第二紧固螺栓,且第二紧固螺栓位于连接架3内表面。
其整个实施例1达到的效果为,首先将第二转动杆22安装至底板1上表面,随后将连接架3沿着第二转动杆22的限位槽24安装,并通过第一紧固螺栓26进行固定,随后在外螺纹柱25顶部安装第二固定架2,并通过第二固定架2对外螺纹柱25进行限位,确保装置工作的安全性,同时装置易于安装,便于维护,通过第二齿轮23带动第二转动杆22转动,从而带动连接架3沿着限位槽24进行转动,确保连接在连接板32的滚轮进行转向。
实施例2,如图1-3所示,底板1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固定架11,第一固定架11下表面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座12,第一固定架11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减速箱13,减速箱13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14,驱动电机14输出端与减速箱13输入端固定连接,减速箱13输出端贯穿第一固定架11,且减速箱13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杆15,第一转动杆15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16,两个第一连接座12通过紧固螺钉与底板1固定连接,第一转动杆15端面与底板1上表面转动连接,第一齿轮16与第二齿轮23呈啮合连接。
其整个实施例2达到的效果为,将减速箱13与驱动电机14进行安装后,之后将减速箱13与第一固定架11进行安装,并在减速箱13输出端安装第一转动杆15,同时将第一转动杆15外表面的第一齿轮16与第二齿轮23啮合,最后将第一固定架11通过底部的第一连接座12的进行固定,启动驱动电机14,并通过减速箱13对带动第一转动杆15转动,降低第一转动杆16的转速,从而降低第一齿轮16的转速,第一齿轮16配合第二齿轮23进行啮合,即缓慢调节连接架3的转动,提升转向效果。
工作原理,首先进行设备的安装工作,即第二转动杆22安装至底板1上表面,随后将连接架3沿着第二转动杆22的限位槽24安装,并通过第一紧固螺栓26进行固定,随后在外螺纹柱25顶部安装第二固定架2,并通过第二固定架2对外螺纹柱25进行限位,确保装置工作的安全性,将减速箱13与驱动电机14进行安装后,之后将减速箱13与第一固定架11进行安装,并在减速箱13输出端安装第一转动杆15,同时将第一转动杆15外表面的第一齿轮16与第二齿轮23啮合,最后将第一固定架11通过底部的第一连接座12的进行固定,启动驱动电机14,并通过减速箱13对带动第一转动杆15转动,降低第一转动杆16的转速,从而降低第一齿轮16的转速,第一齿轮16配合第二齿轮23进行啮合,通过第二齿轮23带动第二转动杆22转动,从而带动连接架3沿着限位槽24进行转动,确保连接在连接板32的滚轮进行转向,提升转向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的驱动电机14和减速箱13的接线图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其工作原理是已经公知的技术,其型号根据实际使用选择合适的型号,所以对驱动电机14和减速箱13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接线布置。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自动转向驱动机构,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上表面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杆(22),所述第二转动杆(22)外表面靠近底部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23),所述第二转动杆(22)外表面靠近顶部位置均匀开设有多个限位槽(24),所述第二转动杆(22)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外螺纹柱(25),多个所述限位槽(24)安装有连接架(3),所述底板(1)上表面设置有第二固定架(2),所述第二固定架(2)下表面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座(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转向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上表面设置有第一固定架(11),所述第一固定架(11)下表面对称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座(12),所述第一固定架(11)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减速箱(13),所述减速箱(13)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14),所述驱动电机(14)输出端与减速箱(13)输入端固定连接,所述减速箱(13)输出端贯穿第一固定架(11),且减速箱(13)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杆(15),所述第一转动杆(15)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1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转向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第二连接座(21)通过紧固螺钉与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外螺纹柱(25)上表面与第二固定架(2)下表面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座(12)通过紧固螺钉与底板(1)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转向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螺纹柱(25)外表面螺纹连接有第一紧固螺栓(26),所述连接架(3)位于第一紧固螺栓(26)和第二转动杆(2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转向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架(3)内表面对称贯穿设置有螺纹杆(31),两个所述螺纹杆(31)端面固定连接有连接板(32),两个所述螺纹杆(31)外表面螺纹连接有第二紧固螺栓,且第二紧固螺栓位于连接架(3)内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转向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杆(15)端面与底板(1)上表面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齿轮(16)与第二齿轮(23)呈啮合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382314.9U CN217320493U (zh) | 2022-05-30 | 2022-05-30 | 一种自动转向驱动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1382314.9U CN217320493U (zh) | 2022-05-30 | 2022-05-30 | 一种自动转向驱动机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320493U true CN217320493U (zh) | 2022-08-30 |
Family
ID=829877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1382314.9U Active CN217320493U (zh) | 2022-05-30 | 2022-05-30 | 一种自动转向驱动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320493U (zh) |
-
2022
- 2022-05-30 CN CN202221382314.9U patent/CN21732049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3223020U (zh) | 旋转夹持轮胎式立体车库汽车搬运器 | |
CN217320493U (zh) | 一种自动转向驱动机构 | |
CN202175087U (zh) | 一种转向传动机构 | |
CN201857789U (zh) | 自主式多层停车装置 | |
CN207292192U (zh) | 变形多轮式全地形机器人行走机构 | |
CN206203304U (zh) | 一种锁紧装置及白车身周转车 | |
CN205976646U (zh) | 连杆牵引式二层无避让停车库 | |
CN207004125U (zh) | 一种机械立体停车设备的主体结构 | |
CN209757066U (zh) | 一种泊车辅助装置 | |
CN208602322U (zh) | 一种链条传动的四轮驱动机器人底盘 | |
CN214679227U (zh) | 一种多功能辅助老年人上下床的旋转机构 | |
CN209909721U (zh) | 一种新型隧道照明装置安装结构 | |
CN211039572U (zh) | 一种液压齿条转向系统 | |
CN222344688U (zh) | 一种回转窑焊接滚轮架 | |
CN217588286U (zh) | 电动车后驱动调试教学平台 | |
CN106185663A (zh) | 一种无级变速绞盘链驱动设备 | |
CN221760915U (zh) | 一种钢结构组装式连接结构 | |
CN112453547A (zh) | 一种钢结构加工用槽钢切割装置 | |
CN207029291U (zh) | 一种三轮差速转向机构及车辆 | |
CN220165725U (zh) | 一种抬升汽车高度的升降装置 | |
CN220973852U (zh) | 一种塔吊平地两用机器车的可旋转悬挂系统 | |
CN111301561A (zh) | 一种便于二次开发的全向视觉智能小车 | |
CN217428731U (zh) | 履带行进型割草机 | |
CN220390982U (zh) | 一种双轮立式舵轮总成 | |
CN212956335U (zh) | 新能源环卫车的洒水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712 Address after: 116000 Chejiatun No.1, Jiaojiaofang Village, Huajiatun Town, Jinzhou District, Dalian City, Liaoni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Li Qing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314400 2 building, No. 11, Jing Xu Road, Xu Cun town, Haining, Jiaxing, Zhejiang, China. 11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Tao Xing Intelligent Equipment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