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94670U - 一种重型运输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重型运输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94670U
CN217294670U CN202221264169.4U CN202221264169U CN217294670U CN 217294670 U CN217294670 U CN 217294670U CN 202221264169 U CN202221264169 U CN 202221264169U CN 217294670 U CN217294670 U CN 2172946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opted
parking
braking
heat dissipation
layer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26416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炜
王云厅
张安疆
李自生
李体刚
郭洪林
高乐
张少俊
王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qi Beixiao Beijing Emergency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qi Beixiao Beijing Emergency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qi Beixiao Beijing Emergency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qi Beixiao Beijing Emergency Equipm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26416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946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946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946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重型运输车辆,主要改进在:车架方面,采用双层车架;散热方面,采用集成散热模块;制动方面,采用全桥行车制动,中央+中、后桥驻车制动。对于集成主散热模块安装在驾驶室与车厢之间的高位空档处,集成有主散热器、中冷器、液压油箱和风扇,副散热模块安装在车体侧部;对于驻车制动,采用双制动手柄,一个是中央驻车手柄,一个是中后桥驻车手柄。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整车结构强度,载重量,行驶安全性问题,满足长途特殊工况运输要求。

Description

一种重型运输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特别是一种特种重型沙漠运输车辆。
背景技术
重型运输车辆,在沙漠、戈壁、砂石、坡路等特殊路面下,由于道路坑洼不平、路途遥远,加之载重量大,使得车辆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更为重要。
现有的运输车,在技术上还有很多欠缺,其中包括车身和悬架的设计还不能满足大吨位运输要求,强度和刚性明显不足,承载力很小;运输车要求具有越野车的性能,同时还要具有强的承载能力,其动力性能,制动性能等都需要强化设计。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重型运输车辆,旨在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一个或多个问题,改车辆通过结构改进,另部件改型,使得整车结构强度高,载重量大,动力强,性能可靠,行驶安全,满足远途运输要求。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重型运输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车架方面,采用双层车架;
在散热方面,采用集成散热模块;
在制动方面,采用全桥行车制动,中央+中、后桥驻车制动;
其中,对于集成散热模块,包括有主散热模块和副散热模块,所述主散热模块安装在驾驶室与车厢之间的高位空档处,集成有主散热器、中冷器、液压油箱和风扇,所述副散热模块安装在车体侧部,包括有副散热器;
其中,对于中央+中、后桥驻车制动,采用双制动手柄,一个是中央驻车手柄,一个是中后桥驻车手柄。
进一步地:
所述双层车架包括上层车架和下层车架,上层车架和下层车架之间通过连接座连接;
所述连接座,包括上连接座和下连接座,上连接座和下连接座之间既通过螺杆连接,又通过套筒连接,其中,所述螺杆穿设在所述套筒中。
进一步地:
所述双层车架,包括纵梁和横梁,所述纵梁,包括外附梁和内衬梁,其中内衬梁采用上、下分段式,中间留有间隙。
进一步地:
发动机大循环冷却水经过所述主散热器和副散热器,小循环冷却水经过所述副散热器;变速器冷却油经过所述副散热器;增压器中的气体经过所述中冷器。
进一步地:
所述主散热器、中冷器、风扇,前后并排设置。
进一步地:
所述中桥/后桥,同一侧的行车制动气室和驻车制动气室采用双腔气室,且在行车制动气室和驻车制动气室之间采用差动继动阀。
本实用新型采取上述方案,主要在车体、制动、散热等几方面做了改进,实现了自重轻,载重量大,坡上行驶安全,制动能力强等主要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车图;
图2为双层车架图;
图3为车架纵梁剖视图
图4为连接座结构图;
图5为上连接座图;
图6为下连接座图;
图7为发动机和变速器冷却原理图;
图8为集成散热图;
图9为制动系统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款装载质量达65吨,满载总质量达105吨的重型运输车辆。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几方面改进,实现运输能力。
一、车架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层车架结构,以满足承载能力。参考图2,上层车架1和下层车架2,在侧面通过连接结构3连接,每层车架都是由两根纵梁和搭设在两根纵梁之间的横梁构成。
纵梁,如图3所示,采用710L大梁钢,两根纵梁呈“[]”型对称布置,纵梁包括外附梁1.1和内衬梁1.2,内衬梁主要作用是增加抗弯强度,且内衬梁采用上、下分体式,且两段内衬梁之间留有间隙d,为变形留有余量。
车架中的横梁,为直管梁、弯管梁、平板梁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组合,为适应车辆承载能力和位置安装而适应性选取,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下两层车架,这样单层车架的截面小,断裂可能性就小,两层车架叠接,强度刚度同样满足。
上、下两层车架之间采用连接结构3,其中包括一种如图4-6所示的抗剪连接座。所述抗剪连接座包括上连接座3.1、下连接座3.2和螺杆3.3、螺母3.4,上连接座安装在上层车架侧面,下连接座安装在下层车架侧面。上连接座,包括附板3.1.1,附板上焊接连接块3.1.2,连接块上设置螺栓通孔3.1.3,连接块底部焊接套筒3.1.4,套筒3.1.4与螺栓通孔同心,且套筒与螺栓通孔相通,用于插入螺杆3.3。下连接座,同样包括附板3.2.1和连接块3.2.2,连接块上设置有套筒孔3.2.3,用于插入上连接座的套筒。从直径大小关系讲:套筒孔3.2.3>套筒3.1.4>螺栓通孔3.1.3>螺杆3.3。
上、下连接座连接时,螺杆从上连接座穿入,经过套筒到达下连接座,然后穿出下连接座由螺母锁定。由于螺杆不直接接触上、下连接座,所以不会直接受剪切力,上、下连接座之间相当于是双重连接,一方面是通过套筒连接,另一方面是通过螺杆连接,套筒内径大于螺杆,因此,此种结构,车架竖直方向上受力,通过套筒伸缩缓解,横向基本不受剪切力的影响,这样保证车架在受力时,上、下车架之间可以有一定的缓冲。进一步地,在下连接座的底部设置碟簧3.5,碟簧套在螺杆上,通过设置碟簧,可以使上、下连接座之间具有一定的弹性。
二、散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为100吨级运输车提供冷却,设计模块式散热系统,对发动机、变速器、中冷器集中散热。
发动机和变速器冷却原理如图7所示,集成散热模块包括有主散热模块4.1和副散热模块4.2,分别服务于发动机大、小循环冷却系统,发动机水套4.3既连接在大循环冷却系统中,也连接在小循环冷却系统中。在大循环冷却系统中,主散热模块4.1和副散热模块4.2、发动机水套4.3串联,主散热模块4.1为发动机散热,同时为副散热模块4.2散热,变速器4.4(包括缓速器)油液管通过副散热模块4.2,副散热模块4.2也为变速器4.4散热。在小循环冷却系统中,副散热模块4.2和发动机水套4.3串联,副散热模块4.2为发动机散热,同时变速器4.4油液管通过副散热模块4.2,副散热模块4.2也为变速器4.4散热。在大、小循环冷却系统之间通过设置节温器4.5转换控制,当节温器在感应到温度低于某一预设值时开启小循环,温度高于预设值后启动大循环。
所以考虑到空间布局的合理性,本实用新型采用集成式主散热模块4.1,可以同时为发动机、变速器、缓速器、中冷器、液压油散热,主散热模块4.1包括有:主散热器4.11、中冷器4.12、风扇4.13以及液压油箱4.14。主散热器4.11为前述的发动机大循环冷却系统提供散热,中冷器4.12为发动机增压器4.6提供循环冷却气体;风扇4.13是在主散热模块4.1温度达到一定高度时启动风冷为主散热器4.11和中冷器4.12散热降温;液压油箱4.14为液压系统油散热。主散热器4.11采用油水换热器,风扇4.13选用吸风式风扇。
本实用新型将发动机、变速器、中冷器、液压油的冷却集中在一起,减少了散热元件数量;同时,为了满足这一集成化设计,使主散热模块4.1有足够的安装空间,本实用新型还将主散热模块4.1布置在驾驶室与车厢之间的高位空档处,采用一安装架安装,如图8所示,节约了空间,此位置也无迎面风,空气从驾驶室两侧引入,通过散热器,再通过车厢散发出去,通风好;另外,将主散热模块布置在驾驶室与车厢之间的高位空档处,使冷却系统管路由车底改装到车上,高位安装避免了发动机涉水问题;还有,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主散热器4.11和中冷器4.12集成在一起,可以去掉增压器前端的散热风扇,也避免了风扇涉水问题。这些都是其他车辆所没有应用到的。主散热器4.11、中冷器4.12、风扇4.13集成为一个组合件,前后并排设置,最佳是中冷器放置在中间,这样既可以得到主散热器的散热,也可以得到风扇的散热。本实用新型通过合理控制风扇的启动时机和转速,智能控制系统的冷却,节省能耗。在风扇上安装控制器,在主散热器上设置水温传感器,在中冷器上设置气温传感器,在液压油箱上设置油温传感器,控制器取水温传感器、气温传感器和油温传感器的值,进行加权计算,当任一传感器的温度超过预设值时,控制器就输出控制信号至风扇控制阀块,实现控制风扇随温度升高而相应开启和提高转速,避免散热模块过热,如果任一传感器的温度都没有超过预设值,则风扇怠速。
副散热模块4.2是在发动机温度没达到高温限定值时的低温散热,布置在车体侧面或者车头侧面任何空隙位置处。副散热模块4.2包括有副散热器4.21,为油水换热器,是利用发动机水套的水和变速器的油互为冷却。车辆启动初期,发动机需要预热,此时是利用变速器的油温为发动机水套升温,当发动机水套温度升高进入大循环冷却后,水又为变速器的油降温。
所以集成散热模块只用两个散热模块,主、副散热模块串联,节省了空间,且用件量减少,管路节减,散热量大幅提升,高位安装还解决了发动机涉水问题。
三、制动系统
如图9所示,在行车制动方面,本实用新型采用全桥制动方案,脚刹5同时控制前桥和中后桥制动气室。在驻车制动方面,采用中央驻车制动+中、后桥驻车制动复合制动方案,在驾驶室内同时安装两个制动手柄,一个是中央驻车手柄6,一个是中后桥驻车手柄7,中央驻车手柄6控制中央驻车制动气室,中后桥驻车手柄7控制中后桥制动气室,中后桥也提供驻车制动。
所以,前桥双侧只设置行车制动气室5.1、5.2,中桥双侧既设置行车制动气室5.3、5.4,又设置驻车制动气室5.5、5.6,其中同一侧的行车制动气室和驻车制动气室可以为双腔气室,两个行车制动气室通过行车制动继动阀控制,两个驻车制动气室通过驻车制动继动阀控制。后桥和中桥的设置一样。
本实用新型行车全桥制动,驻车增加了中后桥制动后回路,采用中央驻车制动与中后桥驻车制动共同作用,保证了前、后轮都有驻车力,中央驻车制动和中后桥驻车制动的共同作用驻车坡度可以达到61.07%。中、后桥上同时配备了行车制动和驻车制动,减轻了前桥制动压力,为重载情况下和大坡度情况下的制动提供了保障。
进一步地,驻车制动继动阀为差动继动阀,与行车制动继动阀产生差动,本实用新型巧妙利用差动继动阀,提供差动力,既具有继动阀功能,还可以防止行车制动和驻车制动同时起作用造成制动器损坏,同时还具有紧急制动功能。
驾驶室内采用双驻车手柄,操作方便,驾驶员可根据日常路况判断采用何种驻车执行方式,例如较平坦路面仅使用中央驻车制动;遇到较大坡度,优先使用中央驻车,再用中后桥驻车制动,避免坡道溜车。
本实用新型通过车体、制动、散热等方改进,使得车型尽可能增大了,运载能力加强了。

Claims (6)

1.一种重型运输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车架方面,采用双层车架;
在散热方面,采用集成散热模块;
在制动方面,采用全桥行车制动,中央+中、后桥驻车制动;
其中,对于集成散热模块,包括有
主散热模块和副散热模块,所述主散热模块安装在驾驶室与车厢之间的高位空档处,集成有主散热器、中冷器、液压油箱和风扇,所述副散热模块安装在车体侧部,包括有副散热器;
其中,对于中央+中、后桥驻车制动,采用双制动手柄,一个是中央驻车手柄,一个是中后桥驻车手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型运输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双层车架包括上层车架和下层车架,上层车架和下层车架之间通过连接座连接;
所述连接座,包括上连接座和下连接座,上连接座和下连接座之间既通过螺杆连接,又通过套筒连接,其中,所述螺杆穿设在所述套筒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重型运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车架,包括纵梁和横梁,所述纵梁,包括外附梁和内衬梁,其中内衬梁采用上、下分段式,中间留有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型运输车辆,其特征在于:发动机大循环冷却水经过所述主散热器和副散热器,小循环冷却水经过所述副散热器;变速器冷却油经过所述副散热器;增压器中的气体经过所述中冷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重型运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散热器、中冷器、风扇,前后并排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型运输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桥/后桥,同一侧的行车制动气室和驻车制动气室采用双腔气室,且在行车制动气室和驻车制动气室之间采用差动继动阀。
CN202221264169.4U 2022-05-25 2022-05-25 一种重型运输车辆 Active CN2172946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64169.4U CN217294670U (zh) 2022-05-25 2022-05-25 一种重型运输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264169.4U CN217294670U (zh) 2022-05-25 2022-05-25 一种重型运输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94670U true CN217294670U (zh) 2022-08-26

Family

ID=829178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264169.4U Active CN217294670U (zh) 2022-05-25 2022-05-25 一种重型运输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946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338335B1 (en) Hybrid electric heavy-duty vehicle drive system
US5813487A (en) Omnibus
US20210146776A1 (en) Electric automotive vehicle
US3405778A (en) Integrated tractor and trailer
CN110406387A (zh) 一种磁浮旅游轨道交通列车系统
CN206456437U (zh) 汽车底盘及汽车
CN201736810U (zh) 车辆底盘以及包括该车辆底盘的工程车辆
CN217294670U (zh) 一种重型运输车辆
CN215398370U (zh) 一种全轮驱动超重型沙漠运输车
CN105480078B (zh) 一种混合动力越野汽车总成平板化布置结构
CN106240428B (zh) 地下自卸车
US20080087483A1 (en) Vehicle and four-to-three wheel conversion method
CN216684205U (zh) 自卸车
CN114715015B (zh) 大型特种沙漠运输车
CN202243037U (zh) 前置发动机客车的辅助制动装置
CN114801952A (zh) 一种全轮驱动超重型沙漠运输车
CN2739063Y (zh) 重型越野牵引车
CN114104114A (zh) 一种港口集装箱运输车分布式底盘
CN2737637Y (zh) 低底盘中置轴车辆运输挂车列车
CN1521034A (zh) 混合动力驱动的半挂式卡车
CN201280162Y (zh) 低底盘中置轴车辆运输挂车列车
CN101659198A (zh) 一种电动汽车轮毂电机集成结构
CN201264516Y (zh) 一种电动汽车轮毂电机集成结构
CN204249888U (zh) 一种机场消防及救援车辆专用底盘动力系统
CN104973034A (zh) 一种传动轴式车辆制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