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71844U - 一种高效率推拉软轴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效率推拉软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71844U
CN217271844U CN202220531720.0U CN202220531720U CN217271844U CN 217271844 U CN217271844 U CN 217271844U CN 202220531720 U CN202220531720 U CN 202220531720U CN 217271844 U CN217271844 U CN 2172718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stic
layer
pull rod
flexible shaft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53172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肖
郭江锁
陈建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cheng Zhenghong Industry And Trad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cheng Zhenghong Industry And Trad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cheng Zhenghong Industry And Trad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cheng Zhenghong Industry And Trad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53172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718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718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7184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igid Pipes And Flexible Pip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效率推拉软轴,包括第一连接头、第一连接拉杆、第一导向套管、第一护管接头、涂塑线芯、护套管、第二护管接头、第二导向套管、第二连接拉杆、密封防尘套、第二连接球头,第一连接头的一端上螺纹连接有第一连接拉杆,第一连接拉杆的另一端上扣压连接有涂塑线芯,涂塑线芯的另一端上扣压连接有第二连接拉杆;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护套管,其主要特点是内衬管采用了自润滑性很好且摩擦系数非常低的PTFE的材料,且PTFE具有很高的耐热性,在护套管与第一护管接头和第二护管接头的连接位置,连接处扣压后的内衬管的变形量很低,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内衬管的内径不会逐渐变小,推拉软轴阻力不会变大。

Description

一种高效率推拉软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软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高效率推拉软轴。
背景技术
推拉软轴是一种柔性的连接组件,主要用与汽车驾驶室内的变速操纵机构和汽车底盘处变速箱的连接,实现力和位移的传递,从而实现汽车的变换档动作;
现在国内卡车的驾驶多为平头驾驶室,因为后期驾驶室的翻转需要,现有的软轴走向多为先向前走,弯曲后再向后走的走向;现有的推拉软轴一般都为三层结构,推拉软轴在车身弯曲转弯时,在推拉软轴转弯处内衬管易变形,内衬管不能保证良好的圆度,容易造成阻力增大;
现有的推拉软轴内衬管材料多采用聚乙烯或者聚甲醛作为内衬管材料,在护套管和护套管接头的连接位置,在液压机扣压后,护套管的内衬管因为受到挤压变形,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连接处扣压后的内衬管会产生一个塑性变形,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内衬管的内径会逐渐变小,容易造成推拉软轴阻力变大,效率变低,从而造成驾驶员的驾驶手感变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率推拉软轴,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护套管,其主要特点是内衬管采用了自润滑性很好且摩擦系数非常低的PTFE的材料,且PTFE具有很高的耐热性,在护套管与第一护管接头和第二护管接头的连接位置,连接处扣压后的内衬管的变形量很低,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内衬管的内径不会逐渐变小,推拉软轴阻力不会变大。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高效率推拉软轴,包括第一连接头、第一连接拉杆、第一导向套管、第一护管接头、涂塑线芯、护套管、第二护管接头、第二导向套管、第二连接拉杆、密封防尘套、第二连接球头,所述第一连接头的一端上螺纹连接有第一连接拉杆,所述第一连接拉杆的一端上扣压连接有涂塑线芯,所述涂塑线芯的一端上扣压连接有第二连接拉杆,所述第二连接拉杆的一端上螺纹旋接有第二连接球头,所述第一连接拉杆的外壁上套接有第一导向套管,所述第一导向套管的一侧上扣压连接有第一护管接头,所述第一护管接头的一侧上对应涂塑线芯扣压连接有护套管,且护套管套在涂塑线芯的外壁,所述护套管的另一侧上扣压连接有第二护管接头,所述第二护管接头的另一侧上扣压连接有第二导向套管,所述第二连接拉杆的外壁上安装有密封防尘套。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护套管包括内衬管、内衬保护层、捻股钢丝绳、扁丝缠绕加强层和外涂塑料层,所述内衬管的外壁上设置有内衬保护层,所述内衬保护层的外壁上包裹有捻股钢丝绳,所述捻股钢丝绳的外壁上设置有扁丝缠绕加强层,所述扁丝缠绕加强层的外壁上设置有外涂塑料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涂塑线芯包括缠绕钢丝层、铠装扁丝层和涂塑尼龙层,所述缠绕钢丝层的外壁上设置有铠装扁丝层,所述铠装扁丝层的外壁上设置有涂塑尼龙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内衬管采用PTFE的材料制作。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捻股钢丝绳由多根钢丝并列组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缠绕钢丝层采用了无主力丝的结构,且由根钢丝缠绕制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铠装扁丝层采用45#碳钢材料。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涂塑尼龙层采用带储油槽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护套管,其主要特点是内衬管采用了自润滑性很好且摩擦系数非常低的PTFE的材料,且PTFE具有很高的耐热性,在护套管与第一护管接头和第二护管接头的连接位置,连接处扣压后的内衬管的变形量很低,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内衬管的内径不会逐渐变小,推拉软轴阻力不会变大;设置的涂塑线芯,其特点是涂塑尼龙层带有储油槽,能更好的储存润滑脂,所以可以保持长期的润滑,并且减少了涂塑线芯和内衬管的接触面积,由面接触变成了线接触,从而使推拉的软轴的空载阻力有了很大的降低,提高了设备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阻力,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护套管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涂塑线芯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连接头;2、第一连接拉杆;3、第一导向套管;4、第一护管接头;5、涂塑线芯;6、护套管;7、第二护管接头;8、第二导向套管;9、第二连接拉杆;10、密封防尘套;11、第二连接球头;111、内衬管;112、内衬保护层;113、捻股钢丝绳;114、扁丝缠绕加强层;115、外涂塑料层;211、缠绕钢丝层;212、铠装扁丝层;213、涂塑尼龙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3所示,一种高效率推拉软轴,包括第一连接头1、第一连接拉杆 2、第一导向套管3、第一护管接头4、涂塑线芯5、护套管6、第二护管接头7、第二导向套管8、第二连接拉杆9、密封防尘套10、第二连接球头11,第一连接头1的一端上螺纹连接有第一连接拉杆2,第一连接拉杆2的一端上扣压连接有涂塑线芯5,涂塑线芯5的一端上扣压连接有第二连接拉杆9,第二连接拉杆 9的一端上螺纹旋接有第二连接球头11,第一连接拉杆2的外壁上套接有第一导向套管3,第一导向套管3的一侧上扣压连接有第一护管接头4,第一护管接头4的一侧上对应涂塑线芯5扣压连接有护套管6,且护套管6套在涂塑线芯5 的外壁,护套管6的另一侧上扣压连接有第二护管接头7,第二护管接头7的另一侧上扣压连接有第二导向套管8,第二连接拉杆9的外壁上安装有密封防尘套 10,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阻力;护套管6包括内衬管111、内衬保护层112、捻股钢丝绳113、扁丝缠绕加强层114和外涂塑料层115,内衬管111的外壁上设置有内衬保护层112,内衬保护层112的外壁上包裹有捻股钢丝绳113,捻股钢丝绳113的外壁上设置有扁丝缠绕加强层 114,扁丝缠绕加强层114的外壁上设置有外涂塑料层115,便于保护涂塑线芯 5,保护效果比较好,增加了设备的使用寿命,比较实用和完善;内衬管111采用PTFE的材料制作,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捻股钢丝绳113由多根钢丝并列组成,结构更加致密,在车身的弯曲部分产生的变形较小,可以加强护套管6的圆度,不易压扁,而且弯曲半径更小,从而是推拉软轴具有更小的阻力和更高的效率;涂塑线芯5包括缠绕钢丝层211、铠装扁丝层212和涂塑尼龙层213,缠绕钢丝层211的外壁上设置有铠装扁丝层212,铠装扁丝层212的外壁上设置有涂塑尼龙层213,结构具有更好的柔韧性,使内衬管111不易变形;缠绕钢丝层211采用了无主力丝的结构,且由19根钢丝缠绕制成,该结构较带主力丝结构的芯线具有更好的回弹性;铠装扁丝层212采用45#碳钢材料,具有更好的回弹性,重点在保护包裹在铠装扁丝层212外部的涂塑尼龙层213推拉软轴在推方向受力时,缠绕钢丝层211不会产生外张力,从而保护涂塑尼龙层213不被破坏;涂塑尼龙层213采用带储油槽的结构,该结构的涂塑线芯5和PTFE的内衬管111配合使用,因为摩擦面积的减少,所以两者之间的摩擦阻力更小,同时,这样的包塑层允许与内衬管111的间隙比普通的推拉软轴更小,所以,其行程效率较普通软轴也有了提升;还有因为储油槽的存在,使涂塑线芯5和内衬管111之间有了更好的润滑,也因此该推来软轴也有了更久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第一连接头1和第一连接拉杆2,第二连接球头11 和第二连接拉杆9分别通过拉杆外螺纹和球头的内螺纹连接在一起;第一导向套管3和第一护管接头4,第二护管接头7和第二导向套管8通过扣压连接;第一连接拉杆2、涂塑线芯5和第二连接拉杆9通过扣压连接,第一护管接头4、护套管6和第二护管接头7通过扣压连接;推拉软轴驾驶端通过固定卡片与操纵机构连接固定,变速箱端通过U型螺栓和软轴支架之间连接,实现对软轴的固定;第一连接头1和第二连接球头11分别和操纵机构上的选换挡摇臂、变速箱摇臂连接,通过操纵变速机构的左右运动,控制变速箱的选挡摇臂,实现选档动作;通过操纵变速机构的前后运动,控制变速箱的换挡摇臂,实现换档动作。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Claims (8)

1.一种高效率推拉软轴,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头(1)、第一连接拉杆(2)、第一导向套管(3)、第一护管接头(4)、涂塑线芯(5)、护套管(6)、第二护管接头(7)、第二导向套管(8)、第二连接拉杆(9)、密封防尘套(10)、第二连接球头(11),所述第一连接头(1)的一端上螺纹连接有第一连接拉杆(2),所述第一连接拉杆(2)的一端上扣压连接有涂塑线芯(5),所述涂塑线芯(5)的一端上扣压连接有第二连接拉杆(9),所述第二连接拉杆(9)的一端上螺纹旋接有第二连接球头(11),所述第一连接拉杆(2)的外壁上套接有第一导向套管(3),所述第一导向套管(3)的一侧上扣压连接有第一护管接头(4),所述第一护管接头(4)的一侧上对应涂塑线芯(5)扣压连接有护套管(6),且护套管(6)套在涂塑线芯(5)的外壁,所述护套管(6)的另一侧上扣压连接有第二护管接头(7),所述第二护管接头(7)的另一侧上扣压连接有第二导向套管(8),所述第二连接拉杆(9)的外壁上安装有密封防尘套(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率推拉软轴,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管(6)包括内衬管(111)、内衬保护层(112)、捻股钢丝绳(113)、扁丝缠绕加强层(114)和外涂塑料层(115),所述内衬管(111)的外壁上设置有内衬保护层(112),所述内衬保护层(112)的外壁上包裹有捻股钢丝绳(113),所述捻股钢丝绳(113)的外壁上设置有扁丝缠绕加强层(114),所述扁丝缠绕加强层(114)的外壁上设置有外涂塑料层(1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率推拉软轴,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塑线芯(5)包括缠绕钢丝层(211)、铠装扁丝层(212)和涂塑尼龙层(213),所述缠绕钢丝层(211)的外壁上设置有铠装扁丝层(212),所述铠装扁丝层(212)的外壁上设置有涂塑尼龙层(21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效率推拉软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管(111)采用PTFE的材料制作。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效率推拉软轴,其特征在于,所述捻股钢丝绳(113)由多根钢丝并列组成。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效率推拉软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缠绕钢丝层(211)采用了无主力丝的结构,且由19根钢丝缠绕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效率推拉软轴,其特征在于,所述铠装扁丝层(212)采用45#碳钢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高效率推拉软轴,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塑尼龙层(213)采用带储油槽的结构。
CN202220531720.0U 2022-07-14 2022-07-14 一种高效率推拉软轴 Active CN2172718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31720.0U CN217271844U (zh) 2022-07-14 2022-07-14 一种高效率推拉软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531720.0U CN217271844U (zh) 2022-07-14 2022-07-14 一种高效率推拉软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71844U true CN217271844U (zh) 2022-08-23

Family

ID=828599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531720.0U Active CN217271844U (zh) 2022-07-14 2022-07-14 一种高效率推拉软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7184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027791Y (zh) 推拉索软轴
CN217271844U (zh) 一种高效率推拉软轴
CN202719009U (zh) 一种机械推拉软轴
CN201953795U (zh) 一种拉索
CN102797739A (zh) 一种机械推拉软轴
CN2443874Y (zh) 分动式变速操纵转换器
CN214409396U (zh) 一种轻质减重光缆
CN217623583U (zh) 一种轨道车辆用手制动钢缆
CN210510248U (zh) 一种轮式装甲车手动换挡机构
CN211038212U (zh) 汽车门锁拉索接头及汽车门锁拉索
CN202646324U (zh) 一种软轴连接装置及使用该软轴连接装置的软轴
CN217633813U (zh) 一种变速操纵机构及车辆
CN201874967U (zh) 一种汽车用拉索
CN217328067U (zh) 一种拉索新型护套
CN205559515U (zh) 一种推拉索弹性的接头杆导向装置
CN206845663U (zh) 自行车导线及其系统
CN216842639U (zh) 一种新型耐磨灵活操纵拉线
CN207437206U (zh) 一种加油门开启拉索
CN216478381U (zh) 一种拉索保护套管
CN210003794U (zh) 汽车变速器操纵拉索
CN212690804U (zh) 一种汽车低摩擦力的换挡拉索
CN203670428U (zh) 一种选换挡软轴芯轴结构
CN212690805U (zh) 一种分段式汽车换档拉索
CN218118571U (zh) 一种液力变矩器动力换挡机构
CN210769798U (zh) 一种用于汽车拉索防护的新型橡胶件波纹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