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27236U - 一种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227236U
CN217227236U CN202221055453.0U CN202221055453U CN217227236U CN 217227236 U CN217227236 U CN 217227236U CN 202221055453 U CN202221055453 U CN 202221055453U CN 217227236 U CN217227236 U CN 2172272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ction rod
shaped
bridge
loosening
shaped rea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105545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伟
王兆友
郑则坡
邓帆
刘昊东
刘艺君
吴晓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filed Critical FAW Jiefang Automoti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105545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2272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2272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2272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其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包括:I形反作用杆,其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置有第一销轴,所述第二端设置有第二销轴;车架端支架,所述I形反作用杆的所述第一端通过第一防松连接组件连接于所述车架端支架上;桥端支架,所述I形反作用杆的所述第二端通过第二防松连接组件连接于所述桥端支架上;所述第一端设置有车架端壳体,所述车架端壳体套设于所述第一销轴,所述第二端设置有桥端壳体,所述桥端壳体套设于所述第二销轴,沿所述I形反作用杆的轴线方向投影,所述车架端壳体和所述桥端壳体的同侧端面的投影之间呈夹角β设置。本实用新型具有良好的防松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
背景技术
反作用杆是汽车底盘的重要零部件之一。反作用杆能够在汽车通过凹凸不平的路面时提供缓冲作用。
一般的反作用杆形状为I形,其一端通过螺栓连接于车架端,另一端通过螺栓连接于桥端。
但是,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振动。I形反作用杆的两端仅采用螺栓螺母连接件分别固定于车架端和桥端,在长期行驶后,I形反作用杆的两端的连接处均会变松,影响汽车的安全行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I形反作用杆的两端连接不紧、影响汽车安全行驶的技术问题。
如上构思,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包括:
I形反作用杆,其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置有第一销轴,所述第二端设置有第二销轴;
车架端支架,所述I形反作用杆的所述第一端通过第一防松连接组件连接于所述车架端支架上,所述第一防松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螺栓、第一垫圈和车架端整体式垫片,所述第一螺栓和所述第一垫圈均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螺栓和所述第一垫圈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螺栓穿过其对应的所述第一垫圈后再依次穿过所述车架端整体式垫片、所述第一销轴后进入所述车架端支架;
桥端支架,所述I形反作用杆的所述第二端通过第二防松连接组件连接于所述桥端支架上,所述第二防松连接组件包括第二螺栓、防脱螺母、第二垫圈和桥端整体式垫片,所述第二螺栓、所述防脱螺母和所述第二垫圈均设置有多个,所述防脱螺母与所述第二螺栓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垫圈与所述第二螺栓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螺栓依次穿过所述桥端整体式垫片、所述第二销轴、所述桥端支架后通过其对应的所述防脱螺母紧固于所述桥端支架上,每一所述第二螺栓上套设有一个所述第二垫圈且所述第二垫圈夹紧于所述桥端支架和所述防脱螺母之间;
所述第一端设置有车架端壳体,所述车架端壳体套设于所述第一销轴,所述第二端设置有桥端壳体,所述桥端壳体套设于所述第二销轴,沿所述I形反作用杆的轴线方向投影,所述车架端壳体和所述桥端壳体的同侧端面的投影之间呈夹角β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垫圈和所述第二垫圈均为碟形弹性组合防松垫圈。
可选地,所述第一销轴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栓一一对应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为条形孔。
可选地,所述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为所述第一销轴的轴线方向。
可选地,所述条形孔的轴线方向的尺寸为20mm-40mm。
可选地,所述第二销轴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螺栓一一对应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为条形孔。
可选地,所述条形孔的轴线方向的尺寸为20mm-40mm。
可选地,所述夹角β不大于10°。
可选地,所述第一防松连接组件还包括弹性防松件,所述弹性防松件与所述第一螺栓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弹性防松件穿过所述第一销轴并套设于所述第一螺栓,所述弹性防松件的一端与所述车架端支架弹性抵接,所述弹性防松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车架端整体式垫片弹性抵接。
可选地,所述车架端支架上设置有第一抵接槽,所述车架端整体式垫片上设置有第二抵接槽,所述弹性防松件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抵接槽的槽底和所述第二抵接槽的槽底。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中,采用第一防松连接组件将I形反作用杆的第一端的第一销轴安装于车架端支架,通过设置车架端整体式垫片和第一垫圈,增加第一螺栓的安装距离,车架端整体式垫片与第一销轴直接接触,相当于增大了第一螺栓的锁紧力的作用面积,提高防松效果。同时,采用第二防松连接组件将I形反作用杆1的第二端的第二销轴安装于桥端支架;桥端整体式垫片和第二垫圈的设置,使得第二螺栓的安装距离增大,桥端整体式垫片与第二销轴直接接触,相当于增大了第二螺栓的锁紧力的作用面积,提高防松效果。沿I形反作用杆的轴线方向投影,车架端壳体和桥端壳体的同侧端面的投影之间呈夹角β设置,如此设置,使得第一螺栓和第二螺栓能够同时安装且互不干涉,提高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图1中B处的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沿I形反作用杆的轴线方向的I形反作用杆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销轴的主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碟形弹性组合防松垫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弹性防松件的安装示意图。
图中:
1、I形反作用杆;11、第一销轴;111、第一安装孔;12、第二销轴;13、车架端壳体;14、桥端壳体;
2、车架端支架;
3、桥端支架;
4、第一防松连接组件;41、第一螺栓;42、第一垫圈;43、车架端整体式垫片;44、弹性防松件;
5、第二防松连接组件;51、第二螺栓;52、防脱螺母;53、第二垫圈;54、桥端整体式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
参见图1-图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其连接可靠,具有良好的防松性能。
具体地,参见图1-图4,本实施例中,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包括I形反作用杆1、车架端支架2和桥端支架3。
I形反作用杆1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设置有第一销轴11,第二端设置有第二销轴12。
I形反作用杆1的第一端通过第一防松连接组件4连接于车架端支架2上,第一防松连接组件4包括第一螺栓41、第一垫圈42和车架端整体式垫片43,第一螺栓41和第一垫圈42均设置有多个,第一螺栓41和第一垫圈42一一对应设置,第一螺栓41穿过其对应的第一垫圈42后再依次穿过车架端整体式垫片43、第一销轴11后进入车架端支架2。
I形反作用杆1的第二端通过第二防松连接组件5连接于桥端支架3上,第二防松连接组件5包括第二螺栓51、防脱螺母52、第二垫圈53和桥端整体式垫片54,第二螺栓51、防脱螺母52和第二垫圈53均设置有多个,防脱螺母52与第二螺栓51一一对应设置,第二垫圈53与第二螺栓51一一对应设置,第二螺栓51依次穿过桥端整体式垫片54、第二销轴12、桥端支架3后通过其对应的防脱螺母52紧固于桥端支架3上,每一第二螺栓51上套设有一个第二垫圈53且第二垫圈53夹紧于桥端支架3和防脱螺母52之间。
第一端设置有车架端壳体13,车架端壳体13套设于第一销轴11,第二端设置有桥端壳体14,桥端壳体14套设于第二销轴12,沿I形反作用杆1的轴线方向投影,车架端壳体13和桥端壳体14的同侧端面的投影之间呈夹角β设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中,采用第一防松连接组件4将I形反作用杆1的第一端的第一销轴11安装于车架端支架2,通过设置车架端整体式垫片43和第一垫圈42,增加第一螺栓41的安装距离,车架端整体式垫片43与第一销轴11直接接触,相当于增大了第一螺栓41的锁紧力的作用面积,提高防松效果。同时,采用第二防松连接组件5将I形反作用杆1的第二端的第二销轴12安装于桥端支架3;桥端整体式垫片54和第二垫圈53的设置,使得第二螺栓51的安装距离增大,桥端整体式垫片54与第二销轴12直接接触,相当于增大了第二螺栓51的锁紧力的作用面积,提高防松效果。沿I形反作用杆1的轴线方向投影,车架端壳体13和桥端壳体14的同侧端面的投影之间呈夹角β设置,如此设置,使得第一螺栓41和第二螺栓51能够同时安装且互不干涉,提高安装效率。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包括两个I形反作用杆1和两个车架端支架2,两个I形反作用杆1呈V型设置。两个I形反作用杆1的第二端均连接于桥端支架3上。
可选地,夹角β不大于10°。
参见图5,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销轴11上设置有与第一螺栓41一一对应的第一安装孔111,第一安装孔111为条形孔。将第一安装孔111设置为条形孔,方便第一螺栓41的安装,从而提高安装效率。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为第一销轴11的轴线方向。条形孔的轴线方向的尺寸为20mm-40mm,也即第一销轴11的安装厚度为20mm-40mm,保证安装的稳定性。
同样地,第二销轴12上设置有与第二螺栓51一一对应的第二安装孔,第二安装孔为条形孔。条形孔的轴线方向的尺寸为20mm-40mm,也即第二销轴12的安装厚度为20mm-40mm,保证安装的稳定性。
参见图6,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的防松性能,本实施例中,第一垫圈42和第二垫圈53均为碟形弹性组合防松垫圈。碟形弹性组合防松垫圈属于现有技术,下面对碟形弹性组合防松垫圈的结构进行简单介绍。
具体地,碟形弹性组合防松垫圈包括上下叠至的第一碟形齿面垫圈和第二碟形齿面垫圈。第一碟形齿面垫圈和第二碟形齿面垫圈为圆碟形片状,本实施例中,第一碟形齿面垫圈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为锥面;该锥面与水平面之间具有一第一角度,第一角度可以为4°-30°,且该第一碟形齿面垫圈的中心均形成有第一通孔,该第一通孔的大小与与防松垫圈配合使用的螺栓相匹配。
即第一碟形齿面垫圈的中心向上凸起,第一碟形齿面垫圈的上表面上形成有放射状的第一上锯齿。本实施例中,第一上锯齿的个数可以为48-90个;第一碟形齿面垫圈的下表面上形成有放射状的第一下锯齿,本实施例中,第一下锯齿的个数可以为16-30个,且第一上锯齿的个数多于第一下锯齿的个数,以使得第一上锯齿从形状上比第一下锯齿小。
相应地,第二碟形齿面垫圈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均为锥面;该锥面与水平面之间具有一第二角度,第二角度可以为4°-30°,且该第二碟形齿面垫圈的中心均形成有第二通孔,该第二通孔的大小与与防松垫圈配合使用的螺栓相匹配;本实施例中,第二角度可以与第一角度的大小相同;第二通孔和第一通孔具有相同的直径。
即第二碟形齿面垫圈的中心向上凸起,第二碟形齿面垫圈的上表面上形成有放射状的第二上锯齿。例如,本实施例中,第二上锯齿的个数可以为16-30个;第二碟形齿面垫圈的下表面上形成有放射状的第二下锯齿,本实施例中,第二下锯齿的个数可以为48-90个,且第二上锯齿的个数少于第二下锯齿的个数,以使得第二上锯齿从形状上比第二下锯齿更大。
实施例二
参见图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其连接可靠,具有良好的防松性能。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包括I形反作用杆1、车架端支架2和桥端支架3。
I形反作用杆1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设置有第一销轴11,第二端设置有第二销轴12。
I形反作用杆1的第一端通过第一防松连接组件4连接于车架端支架2上,第一防松连接组件4包括第一螺栓41、第一垫圈42和车架端整体式垫片43,第一螺栓41和第一垫圈42均设置有多个,第一螺栓41和第一垫圈42一一对应设置,第一螺栓41穿过其对应的第一垫圈42后再依次穿过车架端整体式垫片43、第一销轴11后进入车架端支架2。
I形反作用杆1的第二端通过第二防松连接组件5连接于桥端支架3上,第二防松连接组件5包括第二螺栓51、防脱螺母52、第二垫圈53和桥端整体式垫片54,第二螺栓51、防脱螺母52和第二垫圈53均设置有多个,防脱螺母52与第二螺栓51一一对应设置,第二垫圈53与第二螺栓51一一对应设置,第二螺栓51依次穿过桥端整体式垫片54、第二销轴12、桥端支架3后通过其对应的防脱螺母52紧固于桥端支架3上,每一第二螺栓51上套设有一个第二垫圈53且第二垫圈53夹紧于桥端支架3和防脱螺母52之间。
第一端设置有车架端壳体13,车架端壳体13套设于第一销轴11,第二端设置有桥端壳体14,桥端壳体14套设于第二销轴12,沿I形反作用杆1的轴线方向投影,车架端壳体13和桥端壳体14的同侧端面的投影之间呈夹角β设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中,采用第一防松连接组件4将I形反作用杆1的第一端的第一销轴11安装于车架端支架2,通过设置车架端整体式垫片43和第一垫圈42,增加第一螺栓41的安装距离,车架端整体式垫片43与第一销轴11直接接触,相当于增大了第一螺栓41的锁紧力的作用面积,提高防松效果。同时,采用第二防松连接组件5将I形反作用杆1的第二端的第二销轴12安装于桥端支架3;桥端整体式垫片54和第二垫圈53的设置,使得第二螺栓51的安装距离增大,桥端整体式垫片54与第二销轴12直接接触,相当于增大了第二螺栓51的锁紧力的作用面积,提高防松效果。沿I形反作用杆1的轴线方向投影,车架端壳体13和桥端壳体14的同侧端面的投影之间呈夹角β设置,如此设置,使得第一螺栓41和第二螺栓51能够同时安装且互不干涉,提高安装效率。
可选地,夹角β不大于10°。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第一销轴11上设置有与第一螺栓41一一对应的第一安装孔111,第一安装孔111为条形孔。将第一安装孔111设置为条形孔,方便第一螺栓41的安装,从而提高安装效率。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为第一销轴11的轴线方向。条形孔的轴线方向的尺寸为20mm-40mm,也即第一销轴11的安装厚度为20mm-40mm,保证安装的稳定性。
同样地,第二销轴12上设置有与第二螺栓51一一对应的第二安装孔,第二安装孔为条形孔。条形孔的轴线方向的尺寸为20mm-40mm。
为了进一步提高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的防松可靠性,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松连接组件4还包括弹性防松件44,弹性防松件44与第一螺栓41一一对应设置,弹性防松件44穿过第一销轴11并套设于第一螺栓41,弹性防松件44的一端与车架端支架2弹性抵接,弹性防松件44的另一端与车架端整体式垫片43弹性抵接。
优选地,车架端支架2上设置有第一抵接槽,车架端整体式垫片43上设置有第二抵接槽,弹性防松件44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第一抵接槽的槽底和第二抵接槽的槽底。
通过设置弹性防松件44,弹性防松件44的一端与车架端支架2弹性抵接,车架端支架2的另一端与车架端整体式垫片43弹性抵接,保证车架端支架2和车架端整体式垫片43处于抵紧的状态,即使第一防松连接组件4的各个部件之间的连接即将出现松动,在弹性防松件44的弹性反作用力下,依旧能够使得第一防松连接组件4的各个部件之间互相抵紧,保证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的防松可靠性。
以上实施方式只是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I形反作用杆(1),其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设置有第一销轴(11),所述第二端设置有第二销轴(12);
车架端支架(2),所述I形反作用杆(1)的所述第一端通过第一防松连接组件(4)连接于所述车架端支架(2)上,所述第一防松连接组件(4)包括第一螺栓(41)、第一垫圈(42)和车架端整体式垫片(43),所述第一螺栓(41)和所述第一垫圈(42)均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螺栓(41)和所述第一垫圈(42)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螺栓(41)穿过其对应的所述第一垫圈(42)后再依次穿过所述车架端整体式垫片(43)、所述第一销轴(11)后进入所述车架端支架(2);
桥端支架(3),所述I形反作用杆(1)的所述第二端通过第二防松连接组件(5)连接于所述桥端支架(3)上,所述第二防松连接组件(5)包括第二螺栓(51)、防脱螺母(52)、第二垫圈(53)和桥端整体式垫片(54),所述第二螺栓(51)、所述防脱螺母(52)和所述第二垫圈(53)均设置有多个,所述防脱螺母(52)与所述第二螺栓(51)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垫圈(53)与所述第二螺栓(51)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螺栓(51)依次穿过所述桥端整体式垫片(54)、所述第二销轴(12)、所述桥端支架(3)后通过其对应的所述防脱螺母(52)紧固于所述桥端支架(3)上,每一所述第二螺栓(51)上套设有一个所述第二垫圈(53)且所述第二垫圈(53)夹紧于所述桥端支架(3)和所述防脱螺母(52)之间;
所述第一端设置有车架端壳体(13),所述车架端壳体(13)套设于所述第一销轴(11),所述第二端设置有桥端壳体(14),所述桥端壳体(14)套设于所述第二销轴(12),沿所述I形反作用杆(1)的轴线方向投影,所述车架端壳体(13)和所述桥端壳体(14)的同侧端面的投影之间呈夹角β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垫圈(42)和所述第二垫圈(53)均为碟形弹性组合防松垫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销轴(11)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螺栓(41)一一对应的第一安装孔(111),所述第一安装孔(111)为条形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孔的长度方向为所述第一销轴(11)的轴线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孔的轴线方向的尺寸为20mm-4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销轴(1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螺栓(51)一一对应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孔为条形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孔的轴线方向的尺寸为20mm-4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β不大于1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松连接组件(4)还包括弹性防松件(44),所述弹性防松件(44)与所述第一螺栓(41)一一对应设置,所述弹性防松件(44)穿过所述第一销轴(11)并套设于所述第一螺栓(41),所述弹性防松件(44)的一端与所述车架端支架(2)弹性抵接,所述弹性防松件(44)的另一端与所述车架端整体式垫片(43)弹性抵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端支架(2)上设置有第一抵接槽,所述车架端整体式垫片(43)上设置有第二抵接槽,所述弹性防松件(44)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抵接槽的槽底和所述第二抵接槽的槽底。
CN202221055453.0U 2022-05-05 2022-05-05 一种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 Active CN2172272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55453.0U CN217227236U (zh) 2022-05-05 2022-05-05 一种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055453.0U CN217227236U (zh) 2022-05-05 2022-05-05 一种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227236U true CN217227236U (zh) 2022-08-19

Family

ID=828215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1055453.0U Active CN217227236U (zh) 2022-05-05 2022-05-05 一种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2272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227236U (zh) 一种i形反作用杆连接系统
CN212708942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燃油箱托架与燃油箱箍带安装结构
CN210882488U (zh) 一种助力自行车及其中置驱动机构固定装置
CN210502887U (zh) 一种汽车前罩锁安装结构
CN211950636U (zh) 带有翻边的跨孔距尿素罐过渡支架
CN211821045U (zh) 安装支架、水泵组件和车辆
CN211694366U (zh) 气瓶的轴向定位组件、气瓶固定机构及车辆
CN108407962B (zh) 摩托车后车体结构
CN212708927U (zh) 一种用于汽车发动机后处理器总成固定的环箍
CN217347772U (zh) 一种汽车三通阀安装结构
CN219487164U (zh) 车辆
CN220955883U (zh) 一种燃油滤清器支架
CN214205133U (zh) 一种用于雨刮器电机的安装结构
CN201872598U (zh) 一种燃料箱盖防丢失结构
CN111497542A (zh) 一种越野汽车后减振器装配结构和具有其的越野汽车
CN218151123U (zh) 一种汽车排气系统减震吊钩
CN214240763U (zh) 制动管安装支架
CN205469318U (zh) 一种冲压结构的汽车挡泥板安装支架总成
CN210217970U (zh) 一种导电汽油滤清器总成
CN218661133U (zh) 一种移动充电车的双轮安装结构
CN217260288U (zh) 悬置支架、副车架及汽车
CN220163657U (zh) 一种悬置系统、动力总成及宽体矿车
CN220640829U (zh) 一种气瓶支撑框架
CN217778228U (zh) 轮辋组件和车辆
CN215284345U (zh) 一种发动机悬置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