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69583U - 注塑模具 - Google Patents
注塑模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169583U CN217169583U CN202220220885.6U CN202220220885U CN217169583U CN 217169583 U CN217169583 U CN 217169583U CN 202220220885 U CN202220220885 U CN 202220220885U CN 217169583 U CN217169583 U CN 21716958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jection
- mold
- die
- cutter
- moul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注塑模具,注塑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模和第二模,在第二模与第一模合模时,第二模与第一模配合形成型腔,型腔内容置有注塑产品,注塑产品连接有料靶,注塑模具还包括:切刀,切刀可活动地设于第一模或第二模,切刀的第一端朝向料靶所在方向延伸,以将料靶与注塑产品切断;第一推动件,第一推动件可活动地设于第一模或第二模,第一推动件的第一端朝向料靶所在位置延伸,以将切断的料靶与注塑产品分离。本申请的注塑模具通过采用切刀和第一推动件相配合,能够在将注塑产品取下前,将料靶与注塑产品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塑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日益繁荣,人们对各种电子产品的品质需求越来越高,为满足人们对电子产品各项功能的需求,产品结构越来越复杂。对应塑胶模具设计结构更复杂,难度系数更高,在有料耙的模具中,料靶易于和注塑产品一同脱模,不利于料靶和产品的分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注塑模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注塑模具,所述注塑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模和第二模,在所述第二模与所述第一模合模时,所述第二模与所述第一模配合形成型腔,所述型腔内容置有注塑产品,所述注塑产品连接有料靶,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切刀,所述切刀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模或所述第二模,所述切刀的第一端朝向所述料靶所在方向延伸,以将所述料靶与所述注塑产品切断;第一推动件,所述第一推动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模或所述第二模,所述第一推动件的第一端朝向所述料靶所在位置延伸,以将切断的所述料靶与所述注塑产品分离。
可选地,在开模的条件下,所述注塑产品与所述第一模分离,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第二推动件,所述第二推动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二模,以将所述注塑产品与所述第二模分离。
可选地,所述型腔具有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模和所述第二模配合形成所述第一腔,所述第二模和所述第二推动件配合形成所述第二腔,所述第二腔与所述第一腔连通。
可选地,所述第一模和所述第二模沿第一方向开模,所述注塑产品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推动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之间倾斜设置,以使所述第二推动件同时沿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活动,所述料靶位于所述第二推动件沿第二方向活动的运动轨迹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推动件和所述切刀分别设于所述第二模内,所述切刀内限定有通道,所述第一推动件的第一端穿过所述通道朝向所述料靶所在位置延伸。
可选地,所述第一推动件与所述料靶连接,所述第一推动件与所述料靶之间的接触面为S形面。
可选地,所述的注塑模具还包括: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切刀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能够在合模的条件下驱动所述切刀朝向所述料靶所在位置活动;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一推动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能够在开模的条件下,驱动所述第一推动件朝向所述料靶所在位置活动。
可选地,所述第二模的第一侧用于与所述第一模配合形成所述型腔,所述第二模的第二侧设有开口槽,所述第二模内限定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一端延伸至所述型腔,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二端与所述开口槽连通,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切刀顶板,所述切刀顶板位于所述开口槽,所述切刀顶板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所述切刀顶板的第二侧与所述切刀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开口槽,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模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切刀顶板的第二侧连接。
可选地,所述切刀顶板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推动件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驱动件连接。
可选地,所述的注塑模具还包括:推板,所述推板位于切刀顶板和所述第二驱动件之间;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位于所述推板和所述切刀顶板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切刀顶板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推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效果在于,通过采用切刀和第一推动件相配合,能够在将注塑产品取下前,将料靶与注塑产品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注塑模具的局部剖面图;
图2和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注塑模具的切刀切割料靶的示意图;
图4和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注塑模具的第一推动件顶出料靶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注塑模具的第二推动件顶出注塑产品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B区域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
注塑模具100;
第二模20;第二成型面21;开口槽22;第一通孔23;
型腔30;第一腔31;第二腔32;
切刀40;通道41;第一驱动件42;切刀油缸43;切刀顶杆44;
第一推动件50;第二驱动件51;
第二推动件60;
切刀顶板70;第二通孔71;第一弹性件72;
顶针推板80;第二弹性件81;
注塑产品200;料靶300。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注塑模具100。
如图1至图7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注塑模具100,注塑模具100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模和第二模20,在第二模20与第一模合模时,第二模20与第一模配合形成有型腔30,型腔30内容置有注塑产品200,注塑产品200连接有料靶300。
本申请实施例的注塑模具100还包括切刀40和第一推动件50,具体而言,切刀40可活动地设于第一模或第二模20,切刀40的第一端朝向料靶300所在方向延伸,以将料靶300与注塑产品200切断。第一推动件50可活动地设于第一模或第二模20,第一推动件50的第一端朝向料靶300所在位置延伸,以将切断的料靶300与注塑产品200分离。
换言之,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注塑模具100主要由第一模和第二模20组成,第一模和第二模20相对设置。在第一模上与第二模20相对的一侧可设有第一成型面。在第二模20上与第一模相对的一侧可设有第二成型面21。在第一模与第二模20合模时,第一模与第二模20之间可以配合形成有型腔30,型腔30可分别与第一成型面和第二成型面21连通。此时,可以通过流道向型腔30内注胶,最终形成有注塑产品200。随后,第一模与第二模20开模,型腔30打开,注塑产品200暴露在环境中,可以将注塑产品200从模具中取出。
注塑产品200与料靶300连接,在切刀40为环形件时,料靶300可以为环形浇口。如果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直接通过斜顶等将注塑产品200顶出模具,会导致料靶300随着注塑产品200一块被取出。而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首先,在形成注塑产品200后,且在合模的条件下,通过切刀40将料靶300和注塑产品200切割开;然后,在开模的条件下,通过第一推动件50将料靶300与注塑产品200分离,此时在模具上仅剩注塑产品200;随后通过第二推动件60将注塑产品200与模具分开,即实现注塑产品200的取出。其中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在合模的条件下,驱动切刀40进行切割,能够避免在开模过程中切割时,切刀40向料靶300施加远离注塑产品200的位置的作用力,带动注塑产品200也发生松动,与料靶300之间造成干涉,进而导致第一推动件50无法将料靶300与注塑产品200分开。
此外,切刀40设于第一模或第二模20,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不限定切刀40的具体位置,只要切刀40能够切割料靶300和注塑产品200即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同样的,第一推动件50设于第一模或第二模20。即在本实施例中,不限定第一推动件50的具体位置,只要第一推动件50能够将切割后的料靶300与注塑产品200分离即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由此,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注塑模具100,通过采用切刀40和第一推动件50相配合,能够在将注塑产品200取下前,将料靶300与注塑产品200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在开模的条件下,注塑产品200与第一模分离,注塑模具100还包括第二推动件60,第二推动件60可活动地设于第二模20,以将注塑产品200与第二模20分离。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随着第一模和第二模20的开模过程,注塑产品200与第一成型面分离,注塑产品200与第二成型面21保持接触。在第二模20上或者第二模20的内部设有第二推动件60,通过第二推动件60能够将注塑产品200与第二模20分离。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型腔30具有第一腔31和第二腔32,第一模和第二模20配合形成有第一腔31,第二模20和第二推动件60配合形成有第二腔32,第二腔32与第一腔31连通。
也就是说,注塑产品200分为第一注塑部和第二注塑部,其中第一注塑部位于第一腔31,第二注塑部位于第二腔32。其中,第一腔31可以由第一成型面和第二成型面21配合形成。第二腔32可以由第二模20和第二推动件60配合形成。
由于第一腔31与第二腔32连通,因此通过一次注塑,可以同时形成有第一注塑部和第二注塑部。进一步地,第二腔32为倒扣槽时,通过倒扣槽形成的第二注塑部为倒扣结构。通过第二推动件60的推动,可以将第一注塑部和第二注塑部同时推离第二模20。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模和第二模20大致沿第一方向开模,注塑产品200大致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推动件60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之间倾斜设置,以使第二推动件60同时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活动,料靶300位于第二推动件60沿第二方向活动的运动轨迹上。
换句话说,第二推动件60的一部分沿第二方向延伸,该部分的第二推动件60的一部分表面可以配合形成第一腔31,该部分的第二推动件60的又一部分表面可以配合形成第二腔32。其中,第二推动件60可以采用斜顶。
进一步地,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垂直。第一方向可以是竖直方向,第二方向可以是水平方向。
例如,第一模位于第二模20的上方,在开模时,第一模和第二模20沿上下方向分开。第二推动件60的上部的上表面作为第二成型面21的一部分,配合形成有第一腔31,通过第一腔31能够形成第一注塑部。第二推动件60的上部的外侧面的一部分与第二模20之间配合形成有第二腔32,通过第二腔32能够形成第二注塑部,第二注塑部可以为倒扣结构。即第二注塑部的上部与第一注塑部连接,第二注塑部的中下部具有折弯段,第二推动件60的上部的一部分被折弯段所包围。倒扣结构的开口可以朝向左侧开设,第二推动件60的上部位于倒扣结构的开口内。其中,第一模也可以位于第二模20的前侧或者后侧,并沿前后方向开模,在此不作赘述。
第二推动件60的延伸方向与竖直方向之间具有倾斜夹角,在驱动第二推动件60向上活动时,第二推动件60能够同时向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运动。也就是说,在通过上下方向的运动将第一注塑部与第二模20分离时,可以通过水平方向的运动,例如第二推动件60向左的运动,将第二推动件60上位于倒扣结构内部的部分从倒扣结构中脱出。
又由于料靶300位于第二推动件60沿第二方向活动的运动轨迹上,在第二推动件60向左运动时,料靶300位于第二推动件60的左侧,在第二推动件60活动至料靶300位置时,由于料靶300已经提前被切刀40和第二推动件60(例如斜顶)取出,因此第二推动件60与料靶300之间不会产生干涉。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第一推动件50、切刀40和第二推动件60相配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塑胶模具在注塑生产时料靶300与斜顶之间具有运动干涉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所示,第一推动件50和切刀40分别设于第二模20内,切刀40内限定有通道41,第一推动件50的第一端穿过通道41朝向料靶300所在位置延伸。其中,第一推动件50可以采用顶针。
也就是说,在切刀40内限定有通道41,在第一模和第二模20沿第一方向开模时,通道41也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在通道41内安装有第一推动件50,第一推动件50也沿第一方向延伸。例如,第一方向为上下方向。第一推动件50的上端可以穿过通道41朝向料靶300所在位置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推动件50设置在切刀40内,不仅能够能够减小第一推动件50所占空间;而且将切刀40设置在第一推动件50的外周,即切刀40为环形,形成的切割口也为环形,能够提高切割效率,扩大切刀40的接触面积;并且将第一推动件50设于通道41,有利于第一推动件50对料靶300施力,便于料靶300与注塑产品200分离。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第一推动件50与料靶300连接。也就是说,在合模时,第一推动件50的第一端与料靶300保持接触,在开模时,第一推动件50的第一端与料靶300也保持接触,直至从第一推动件50的第一端取下料靶300。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第一推动件50与料靶300之间的接触面为S形面。在本实施例中,采用S形的接触面能够增大接触面积,通过接触面积可以增大第一推动件50和料靶300之间的连接牢固性。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注塑模具100还包括第一驱动件42,所述第一驱动件42与所述切刀40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42能够在合模的条件下驱动所述切刀40朝向所述料靶300所在位置活动。也就是说,第一驱动件42与切刀40的第二端连接,第一驱动件42能够在合模的条件下驱动切刀40朝向料靶300所在位置活动。第一驱动件42与切刀40连接,通过第一驱动件42可以驱动切刀40朝向料靶300所在位置活动,从而能够驱动切刀40将料靶300与注塑产品200分割。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注塑模具100还包括第二驱动件51,所述第二驱动件51与所述第一推动件50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51能够在开模的条件下,驱动所述第一推动件50朝向所述料靶300所在位置活动。也就是说,第二驱动件51与第一推动件50的第二端连接,第二驱动件51能够在开模的条件下,驱动第一推动件50朝向料靶300所在位置活动。第二驱动件51与第一推动件50连接,通过第二驱动件51可以驱动第一推动件50朝向料靶300所在位置活动,从而能够驱动第一推动件50向料靶300施加远离注塑产品200所在位置的作用力,将料靶300从注塑产品200上取出。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注塑模具100还包括第三驱动件,第三驱动件与第二推动件60连接,第三驱动件能够在开模的条件下,驱动第二推动件60朝向注塑产品200所在位置活动。为了提高自动化程度,可以通过第三驱动件驱动第二推动件60朝向注塑产品200所在位置活动,第二推动件60能够向注塑产品200施加远离第二模20所在位置的作用力,驱动注塑产品200与第二模20分开,进而实现了将注塑产品200从模具上取出。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模20的第一侧用于与第一模配合形成型腔30,第二模20的第二侧设有开口槽22,第二模20内限定有第一通孔23,第一通孔23的第一端延伸至型腔30,第一通孔23的第二端与开口槽22连通,注塑模具100还包括切刀顶板70和第一弹性件72,切刀顶板70位于开口槽22,切刀顶板70的第一侧与第一驱动件42连接,切刀顶板70的第二侧与切刀40的第二端连接,第一弹性件72位于开口槽22,第一弹性件72的第一端与第二模20连接,第一弹性件72的第二端与切刀顶板70的第二侧连接。
也就是说,第二模20的第一侧具有第二成型面21,第二模20的第二侧设有开口槽22。例如第一模位于第二模20的上方,第二模20的上表面设有第二成型面21,第二模20的下表面设有开口槽22。在开口槽22内安装有第一弹性件72,第一弹性件72能够伸展和收缩。第一弹性件72的上端与开口槽22的顶壁连接,第一弹性件72的下端与切刀顶板70的上表面连接,第一弹性件72能够沿上下方向伸缩。第一驱动件42与切刀顶板70的下表面连接,通过第一驱动件42能够驱动切刀顶板70向上运动,向上挤压第一弹性件72,并通过切刀顶板70推动切刀40向上活动,最终切刀40与料靶300的四周部位接触并进行切割。可选地,第一弹性件72为切刀40弹簧。第一驱动件42包括切刀油缸43和切刀顶杆44。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采用第一弹性件72,能够提高切刀40的切割可靠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地,第一弹性件72的数量为两个,一个第一弹性件72位于切刀40的左侧,另一个第一弹性件72位于切刀40的右侧,通过采用多个第一弹性件72,能够进一步提高料靶300的受力稳定性和均匀性。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切刀顶板70上设有第二通孔71,第一推动件50的第二端穿过第二通孔71与第二驱动件51连接。例如,第二通孔71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推动件50的上端能够在依次穿过第二通孔71和通道41后伸出切刀40,对料靶300施加向上的作用力。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切刀顶板70上设置第二通孔71,能够减小第一推动件50所占空间。
在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注塑模具100还包括推板和第二弹性件81。推板位于切刀顶板70和第二驱动件51之间,第二弹性件81位于推板和切刀顶板70之间,第二弹性件81的第一端与切刀顶板70连接,第二弹性件81的第二端与推板连接。例如,推板位于切刀顶板70的下方,第二弹性件81的上端与切刀顶板70的下表面连接,第二弹性件81的下端与推板的上表面连接,第二驱动件51与推板的下表面连接。通过第二驱动件51能够驱动推板和第一推动件50同步向上活动,推板挤压第二弹性件81,第二弹性件81可以推动切刀顶板70向上活动,进而挤压第一弹性件72。在第二推动件60为顶针时,推板可被定义为顶针推板80,第二驱动件51为顶针油缸,第二弹性件81可以是顶针弹簧。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注塑模具100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切刀油缸43提供向上的推力,该推力通过切刀顶杆44传递给切刀顶板70。切刀顶板70推动环形的切刀40向上运动,切刀40运动并切断料靶300,将注塑产品200与料靶300分离,如图3所示。
然后,顶针油缸提供向上的推力,通过顶针推板80传递给顶针。顶针提供向上的推力,该推力作用于料靶300,料靶300被顶出。此时注塑产品200和斜顶不参与顶出运动,如图4所示。
随后,在料靶300顶出并被取走后,顶针弹簧提供拉力,使顶针复位。切刀40弹簧提供拉力,使切刀40复位,如图5所示。此时,斜顶参与顶出注塑产品200。在斜顶向上顶出过程中,可以沿着水平方向活动,即在顶出过程中可以做后退运动,退出产品的倒扣部分,如图6所以。斜顶可以后退至产品的料靶300开口位置。因为此时料靶300已经被取出,不会再干涉斜顶运动,如图7所示。本申请的结构可以解决模具内料靶300与斜顶运动干涉的问题,使用此结构,可以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满足客户需求。
总而言之,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注塑模具100,不仅能够实现料靶300和注塑产品200的分离,还能够解决料耙与斜顶运动干涉的问题,料耙在模具上切除后,斜顶直接顶出产品,达到稳定有效的的顶出效果。
虽然已经通过例子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例子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模具包括相互配合的第一模和第二模,在所述第二模与所述第一模合模时,所述第二模与所述第一模配合形成型腔,所述型腔内容置有注塑产品,所述注塑产品连接有料靶,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
切刀,所述切刀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模或所述第二模,所述切刀的第一端朝向所述料靶所在方向延伸,以将所述料靶与所述注塑产品切断;
第一推动件,所述第一推动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模或所述第二模,所述第一推动件的第一端朝向所述料靶所在位置延伸,以将切断的所述料靶与所述注塑产品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在开模的条件下,所述注塑产品与所述第一模分离,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
第二推动件,所述第二推动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二模,以将所述注塑产品与所述第二模分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型腔具有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模和所述第二模配合形成所述第一腔,所述第二模和所述第二推动件配合形成所述第二腔,所述第二腔与所述第一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和所述第二模沿第一方向开模,所述注塑产品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推动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之间倾斜设置,以使所述第二推动件同时沿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活动,所述料靶位于所述第二推动件沿第二方向活动的运动轨迹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动件和所述切刀分别设于所述第二模内,所述切刀内限定有通道,所述第一推动件的第一端穿过所述通道朝向所述料靶所在位置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动件与所述料靶连接,所述第一推动件与所述料靶之间的接触面为S形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驱动件与所述切刀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件能够在合模的条件下驱动所述切刀朝向所述料靶所在位置活动;
第二驱动件,所述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一推动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驱动件能够在开模的条件下,驱动所述第一推动件朝向所述料靶所在位置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模的第一侧用于与所述第一模配合形成所述型腔,所述第二模的第二侧设有开口槽,所述第二模内限定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一端延伸至所述型腔,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二端与所述开口槽连通,所述注塑模具还包括:
切刀顶板,所述切刀顶板位于所述开口槽,所述切刀顶板的第一侧与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所述切刀顶板的第二侧与所述切刀的第二端连接;
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位于所述开口槽,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模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切刀顶板的第二侧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刀顶板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推动件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驱动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推板,所述推板位于切刀顶板和所述第二驱动件之间;
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位于所述推板和所述切刀顶板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切刀顶板连接,所述第二弹性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推板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220885.6U CN217169583U (zh) | 2022-01-26 | 2022-01-26 | 注塑模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220885.6U CN217169583U (zh) | 2022-01-26 | 2022-01-26 | 注塑模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169583U true CN217169583U (zh) | 2022-08-12 |
Family
ID=827377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220885.6U Active CN217169583U (zh) | 2022-01-26 | 2022-01-26 | 注塑模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7169583U (zh) |
-
2022
- 2022-01-26 CN CN202220220885.6U patent/CN21716958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310105B (zh) | 一种实现奶粉盖模内贴标的延迟顶出模具结构 | |
CN217169583U (zh) | 注塑模具 | |
CN110919995A (zh) | 用于滑块包裹成型环状产品防粘连脱模结构 | |
CN115214092A (zh) | 一种新型模内切水口结构 | |
CN215849440U (zh) | 一种模具自动切水口结构 | |
CN214294267U (zh) | 设有复合功能顶出杆机构的模具 | |
CN213227344U (zh) | 一种倒扣脱模机构 | |
CN213107896U (zh) | 便于脱模的汽车模具 | |
CN210190462U (zh) | 一种具有气动顶出以及推环的注塑模具 | |
JP2002347085A (ja) | 射出成形金型 | |
CN220242292U (zh) | 一种注塑管件组合件模具脱模结构 | |
CN220903869U (zh) | 一种延迟顶杆设备 | |
CN212979102U (zh) | 一种平移开模的注塑模具 | |
CN221271919U (zh) | 一种注塑模具的推板脱模机构 | |
CN219855571U (zh) | 一种塑料模具油缸斜抽滑块内置斜顶装置 | |
CN211566808U (zh) | 一种改善注塑产品困气的活动成型镶件结构 | |
CN216658784U (zh) | 一种自动脱水口的注塑模具 | |
CN217752532U (zh) | 一种定模斜顶的成型模具 | |
CN215283160U (zh) | 一种双料注塑模具的专用滑块机构 | |
CN218985616U (zh) | 一种解决产品顶出粘斜顶的机械弹针机构 | |
CN220562096U (zh) | 一种顶出抽芯装置及模具 | |
CN219338383U (zh) | 一种胎压传感器壳体注塑模具 | |
CN218171257U (zh) | 一种顶针二次顶出自动断水口结构及注塑模具 | |
CN216465988U (zh) | 一种针对透明产品的无痕脱模模具 | |
CN219236048U (zh) | 一种模具制品顶出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