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157968U - 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157968U
CN217157968U CN202220839330.XU CN202220839330U CN217157968U CN 217157968 U CN217157968 U CN 217157968U CN 202220839330 U CN202220839330 U CN 202220839330U CN 217157968 U CN217157968 U CN 2171579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capacitor body
face
layer
multilayer ceram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83933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建鸿
白付国
余甜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zhou Yunz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zhou Yunz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zhou Yunz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zhou Yunzhong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83933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1579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1579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1579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xed Capacitors And Capacitor Manufacturing Machines (AREA)
  • Ceramic Capaci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多层陶瓷电容器包括电容器本体,电容器本体包括介电层以及在厚度方向上交替层叠的多个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介电层介于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之间,电容器本体在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延伸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端面,两端面上具有自电容器本体的部分结构向外延伸形成的突出部,两突出部的外表面和两端面上均具有凹凸结构,第一外电极包裹同侧的突出部且与同侧的端面连接,第一外电极与第一内电极电连接,第二外电极包裹同侧的突出部且与同侧的端面连接,第二外电极与第二内电极电连接。上述多层陶瓷电容器增加了电容器本体与外电极层的结合力,使外电极层不易脱落。

Description

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容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
背景技术
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结构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陶瓷介质,金属内电极,金属外电极。而多层陶瓷电容器它是一个多层叠合的结构,简单地说它是由多个简单平行板电容器的并联体。随着多层片式陶瓷电容产品可靠性和集成度的提高,其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军民用电子整机和电子设备。如电脑、电话、程控交换机、精密的测试仪器、雷达通信等。
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112530696A,专利名称一种多层电子组件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的多层电子组件包括:主体,包括介电层以及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并且包括第一表面至第六表面;第一外电极,包括延伸到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中的每个表面的一部分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一导电树脂层;以及第二外电极,包括延伸到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中的每个表面的一部分的第二电极层和第二导电树脂层。 R1和R2满足R1>R2,其中,R1被定义为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中的每个表面的与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接触的区域的表面粗糙度,R2被定义为第一表面、第二表面、第五表面和第六表面中的每个表面的与第一导电树脂层和第二导电树脂层接触的区域的表面粗糙度。
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KR2019980030876U,专利名称为一种陶瓷片式电容器,公开了多个内部电极和陶瓷电介质交替层叠在第一和第二陶瓷盖之间,外部电极形成在第一陶瓷盖和第二陶瓷盖的两端,其中,外部电极形成在第一和第二陶瓷盖上形成的波状图案的不规则处。
然而上述现有技术中,电容器本体与其两侧的外部电极之间的结合力较弱,电容器在使用了一段时间后,即会发生外电极脱落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用于增加电容器本体与外电极层的结合力,从而使外电极层不易脱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包括电容器本体,所述电容器本体包括介电层以及在厚度方向上交替层叠的多个第一内电极和多个第二内电极,所述介电层介于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之间,所述电容器本体在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延伸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电容器本体的第一端面上具有自电容器本体的部分结构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一突出部,所述电容器本体的第二端面上具有自电容器本体的部分结构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外表面、第二突出部的外表面、电容器本体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上均具有凹凸结构;
第一外电极,所述第一外电极包裹第一突出部且与电容器本体的第一端面相连接,所述第一外电极与第一内电极电连接;
第二外电极,所述第二外电极包裹第二突出部且与电容器本体的第二端面相连接,所述第二外电极与第二内电极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电容器本体为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延伸方向与电容器本体的长度方向平行,或者,所述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延伸方向与电容器本体的宽度方向平行。
优选地,所述第一外电极包裹第一突出部的表面具有凹凸结构,所述第二外电极包裹第二突出部的表面具有凹凸结构,所述第一外电极包裹第一突出部的表面具有凹凸结构,所述第二外电极包裹第二突出部的表面具有凹凸结构,所述第一外电极的凹凸结构与第一突出部的外表面和第一端面上的凹凸结构交错啮合,所述第二外电极的凹凸结构与第二突出部的外表面和第二端面上的凹凸结构交错啮合。
优选地,所述电容器本体与第一外电极、第二外电极连接后整体形成规则的长方体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均包括外层、中层和内层,所述外层、中层和内层依次包覆连接,所述第一外电极的内层覆盖第一突出部并与第一内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外电极的内层覆盖第二突出部并与第二内电极电连接,所述电容器本体在垂直于厚度方向和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延伸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三端面和第四端面,所述电容器本体在厚度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五端面和第六端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的外层分别覆盖部分第三端面、第四端面、第五端面和第六端面,所述第一外电极的内层仅覆盖第一突出部且与第一端面连接、第一外电极的中层仅覆盖第一外电极的内层且与第一端面连接,所述第二外电极的内层仅覆盖第二突出部且与第二端面连接、第二外电极的中层仅覆盖第二外电极的内层且与第二端面连接;或者,
所述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的外层、中层分别覆盖部分第三端面、第四端面、第五端面和第六端面,所述第一外电极的内层仅覆盖第一突出部且与第一端面连接,所述第二外电极的内层仅覆盖第二突出部且与第二端面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外电极的外层的外表面、第二外电极的外层的外表面分别与电容器本体对应的第三端面、第四端面、第五端面和第六端面相互平齐。
优选地,所述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的外层的材质为Ag或Sn,所述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的中层的材质为Ni,所述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的内层的材质为Cu。
优选地,所述第一突出部设置于第一端面的中部,所述第二突出部设置于第二端面的中部,所述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为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一内电极暴露在第一突出部相邻的三个表面,所述第二内电极暴露在第二突出部相邻的三个表面。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的长度之和占电容器本体长度的10-30%。
优选地,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外表面、第二突出部的外表面、电容器本体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的平均表面粗糙度的区间范围为大于等于0.5μm且小于等于2.0μ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实用新型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第一突出部的外表面、第二突出部的外表面、电容器本体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上均具有凹凸结构,将第一外电极包裹第一突出部且与电容器本体的第一端面相连接,将第一外电极与第一内电极电连接,将第二外电极包裹第二突出部且与电容器本体的第二端面相连接,将第二外电极与第二内电极电连接,从而增加了电容器本体与外电极层的结合力,使外电极层不易发生脱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普通MLCC电容器的外部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LW逆转型MLCC电容器的外部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LW逆转型MLCC电容器未设置外电极的俯视图;
图4是图3中B-B的剖视图;
图5是图2中LW逆转型MLCC电容器未设置外电极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LW逆转型MLCC电容器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LW逆转型MLCC电容器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二;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LW逆转型MLCC电容器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三。
图中:1、电容器本体;2、第一内电极;3、第二内电极;4、第一端面; 5、第二端面;6、第一突出部;7、第二突出部;8、第一外电极;9、第二外电极;100、外层;101、中层;102、内层;10、第三端面;11、第四端面; 12、第五端面;13、第六端面;14、介电层。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更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本实用新型中所描述的表达位置与方向的词,均是以附图为例进行的说明,但根据需要也可以做出改变,所做改变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包括电容器本体1、第一外电极8和第二外电极9。
如图1至图8所示,电容器本体1包括介电层14以及在厚度方向上交替层叠的多个第一内电极2和多个第二内电极3,第一内电极2和第二内电极3 交替叠层后在平面投影上部分重叠,介电层14的材料可采用例如,钛酸钡材料、具有铅(Pb)的钙钛矿材料化合物、钛酸锶材料等,但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介电层14的材料不限于任意特定的材料,第一内电极2和第二内电极3可利用导电金属(例如,诸如镍(Ni)、镍(Ni)合金等的材料)形成,然而,第一内电极2和第二内电极3的材料不限于此,介电层14介于第一内电极2和第二内电极3之间,电容器本体1在第一内电极2和第二内电极3的延伸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4和第二端面5,电容器本体1的第一端面4上具有自电容器本体1的部分结构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一突出部6,电容器本体1的第二端面 5上具有自电容器本体1的部分结构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二突出部7,第一突出部6的外表面、第二突出部7的外表面、电容器本体1的第一端面4和第二端面5上均具有凹凸结构18,在本实施例中,该凹凸结构18包括若干向外突出的凸块以及位于相邻凸块之间的凹坑,从图3、4的平面示意可以看出其大致呈波浪状结构,该凹凸结构18可以是经喷砂后形成,用于喷砂的砂材质例如是金属砂、陶瓷砂、金刚砂等,第一外电极8与第一内电极2电连接,第二外电极9与第二内电极3电连接,当第一外电极8包裹第一突出部6且与电容器本体1的第一端面4相连接时,凹凸结构18的设置增加了第一外电极 8与第一突出部6、第一端面4之间的摩擦力,当第二外电极9包裹第二突出部7且与电容器本体1的第二端面5相连接时,凹凸结构18的设置增加了第一外电极8与第一突出部6、第二端面5之间摩擦力。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中,电容器本体1的第一端面4上电容器本体1的部分结构并未向外延伸形成第一突出部6,电容器本体1的第二端面5上电容器本体1的部分结构并未向外延伸形成第二突出部7,且第一端面4和第二端面5上也并没有形成有凹凸结构18,本实施例中,该多层陶瓷电容器不仅具有第一突出部6和第二突出部7,且第一突出部6和第二突出部7的外表面均具有凹凸结构18,同时,第一端面4和第二端面5上也具有凹凸结构18,该凹凸结构18同时在第一突出部6、第一端面4和第二突出部7、第二端面5上均呈三维立体方式排布,另外第一内电极2暴露在第一突出部6依次相邻的三个外表面,所述第二内电极3暴露在第二突出部7依次相邻的三个表面,因此,第一内电极2、第二内电极3暴露在对应第一突出部6、第二突出部7的对应外表面的位置也形成有凹凸结构18,这不仅使得第一外电极8与第一内电极2之间、第二外电极9与第二内电极3之间至少有三面相互接触,改善了多层陶瓷电容器的阻抗性能,增加了结合力,同时这也大大增加了电容器本体1与第一外电极8、第二外电极9之间的接触面积与结合力,从而使得外电极不会轻易脱落。例如,当对第一外电极8受到来自厚度方向的外力时,由于第一外电极8包裹第一突出部6,第一突出部6的设置限制了第一外电极8在厚度方向的移动,而由于第一突出部6的外表面和第一端面4上均具有凹凸结构18,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与第一外电极8之间的摩擦力和结合面积,以增加了电容器本体1 与第一外电极8之间的结合力,从而使外电极不会轻易发生脱落的情况,使得多层陶瓷电容器不易发生损坏,提高了多层陶瓷电容器的使用寿命,降低了客户的使用成本,适合大规模的推广与应用。
将电容器本体1设置为长方体结构,当第一内电极2和第二内电极3的延伸方向与电容器本体1的长度方向平行时,第一外电极8与第一突出部6、第二外电极9与第二突出部7的接触面积较小,如图1所示该电容器为普通 MLCC电容器,也可以说该普通电容器的第一外电极8、第二外电极9在短边侧。而当第一内电极2和第二内电极3的延伸方向与电容器本体1的宽度方向平行时,第一外电极8与第一突出部6、第二外电极9与第二突出部7的接触面积较大,如图2至图8所示,也可以说该第一外电极8、第二外电极9位于电容器本体1的长边侧,与普通电容器的位置相比,由于L(长度)和W (宽度)相反,故也称为LW逆转型MLCC电容器,普通MLCC电容器在本实施例中可作为第一实施例,LW逆转型MLCC电容器可作为第二实施例, LW逆转型MLCC电容器为优选的实施例,LW逆转型MLCC电容器相较于普通MLCC电容器,不仅通过增加电极的宽度来降低等效串联电感,同时增加了内电机与外电极之间的结合力和接触面积,改善了多层陶瓷电容器的阻抗性能。
如图6至图8所示,为了进一步使得外电极不易发生脱落,第一外电极8 包裹第一突出部6的表面还具有凹凸结构18,该凹凸结构18与第一突出部6 的外表面和第一端面4上的凹凸结构18可以呈交错啮合状,该凹凸结构18 是经喷砂后形成,用于喷砂的砂材质例如是金属砂、陶瓷砂、金刚砂等,这进一步增加了第一外电极8与第一突出部6和电容器本体1之间的摩擦力和结合面积,第二外电极9包裹第二突出部7的表面还具有凹凸结构18,该凹凸结构18与第二突出部7的外表面和第二端面5上的凹凸结构18可以呈交错啮合状,这进一步增加了第二外电极9与第二突出部7和电容器本体1之间的摩擦力和结合面积,上述结构使得第一外电极8和第二外电极9不会轻易发生脱落的情况,大大提高了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可靠性,延长其使用寿命,有效降低了使用成本,适合大规模推广与应用。
如图1至图8所示,第一突出部6的外表面、第二突出部7的外表面、电容器本体1的第一端面4和第二端面5由于凹凸状结构18而形成的平均表面粗糙度区间范围为大于等于0.5μm且小于等于2.0μm,当粗糙度小于0.5 μm时,其摩擦力较小会导致相互之间结合力的改善性能不足,而当粗糙度大于2.0μm时,当受到较大的外力冲击时,该应力会集中在第一外电极8、第二外电极9上,从而会导致裂纹的产生,进而影响到多层陶瓷电容器使用性能。因此,第一外电极8和第二外电极9上的凹凸结构18优选也采用上述平均表面粗糙度,上述粗糙度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保证第一突出部6和第一外电极8之间、第二突出部7和第二外电极9之间具有较佳的结合力,另外一方面不影响第一外电极8和第一内电极2的电连接性能、第二外电极9和第二内电极3的电连接性能。
如图6至图8所示,第一外电极8和第二外电极9均包括外层100、中层 101和内层102,外层100、中层101和内层102依次包覆连接,第一外电极 8的内层102覆盖第一突出部6并与第一内电极2电连接,第二外电极9的内层102覆盖第二突出部7并与第二内电极3电连接,电容器本体1在垂直于厚度方向和第一内电极2和第二内电极3的延伸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三端面 10和第四端面11,电容器本体1在厚度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五端面12和第六端面13。
如图6所示,作为本实施例中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第一种结构,第一外电极8和第二外电极9的外层100的材质为Ag或Sn,Ag或Sn通过电镀方式形成外层100,第一外电极8和第二外电极9的中层101的材质为Ni,Ni通过电镀方式形成中层101,第一外电极8和第二外电极9的内层102的材质为 Cu,Cu通过铜浆形成内层102,内层102通过粘合的方式与电容器本体粘附连接,电容器本体1与第一外电极8、第二外电极9连接后整体形成规则的长方体结构,即第一外电极8的外层100的外表面、第二外电极9的外层100 的外表面分别与电容器本体1的对应第三端面10、第四端面11、第五端面12 和第六端面13相互平齐,不同于常规电容器,通过使第一外电极8和第二外电极9内缩,从而减少了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外形尺寸,节省了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安装空间,降低了成本。
如图7所示,作为本实施例中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第二种结构,第一外电极8和第二外电极9的外层100的材质为Ag或Sn,Ag或Sn通过电镀方式形成外层100,第一外电极8和第二外电极9的中层101的材质为Ni,Ni通过电镀方式形成中层101,第一外电极8和第二外电极9的内层102的材质为 Cu,Cu通过铜浆形成内层102,内层102通过粘合的方式与电容器本体粘附连接,第一外电极8和第二外电极9的外层100分别进一步覆盖部分第三端面10、第四端面11、第五端面12和第六端面13,第一外电极8的内层102 仅覆盖第一突出部6且与第一端面4连接、第一外电极8的中层101仅覆盖第一外电极8的内层102且与第一端面4连接,第二外电极9的内层102仅覆盖第二突出部7且与第二端面5连接、第二外电极9的中层101仅覆盖第二外电极9的内层102且与第二端面5连接,具体的来说,第一外电极8的外层100和第二外电极9的外层100包裹住电容器本体1的一部分,当第一外电极8和第二外电极9受到来自厚度方向的外力时,电容器本体1用于限制第一外电极8和第二外电极9在厚度方向的移动,从而提高了电容器本体1 与第一外电极8、第二外电极9之间的结合力,使得外电极不易发生脱落的情况,提高了多层陶瓷电容器的使用寿命。
如图8所示,作为本实施例中多层陶瓷电容器的第三种结构,第一外电极8和第二外电极9的外层100的材质为Ag或Sn,Ag或Sn通过电镀方式形成外层100,第一外电极8和第二外电极9的中层101的材质为Ni,Ni通过电镀方式形成中层101,第一外电极8和第二外电极9的内层102的材质为 Cu,Cu通过铜浆形成内层102,内层102通过粘合的方式与电容器本体粘附连接,第一外电极8和第二外电极9的外层100、中层101分别进一步覆盖部分第三端面10、第四端面11、第五端面12和第六端面13,第一外电极8的内层102仅覆盖第一突出部6且与第一端面4连接,第二外电极9的内层102 仅覆盖第二突出部7且与第二端面5连接,具体的来说,第一外电极8的中层101、外层100和第二外电极9的中层101、外层100包过住电容器本体1 的一部分,这增加了第一外电极8和第二外电极9用于包裹电容器本体1的厚度,从而使得电容器本体1与第一外电极8、第二外电极9之间不会轻易出现脱落的情况。
如图1至图8所示,第一突出部6设置于第一端面4的中部,第一外电极8能够从第一突出部6的四周包裹第一突出部6,结合力更强,第二突出部 7设置于第二端面5的中部,第二外电极9能够从第二突出部7的四周包裹第二突出部7,结合力更强,第一突出部6和第二突出部7为长方体结构,第一突出部6的结构设置增加了第一外电极8与介电层14、第一内电极2、第二内电极3之间的接触面积,第二突出部7的结构设置增加了第二外电极9与介电层14、第一内电极2、第二内电极3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电容器本体1与第一外电极8、第二外电极9之间的结合力。
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8所示,在第一内电极2和第二内电极3的延伸方向上,第一突出部6和第二突出部7的长度之和占电容器本体1长度的 10-30%,第一突出部6和第二突出部7的长度可以相同,上述长度设置一方面能够使第一突出部6和第一外电极8之间具有较佳的结合力,第二突出部7 和第二外电极9之间具有较佳的结合力,另一方面,第一突出部6和第二突出部7的长度设置不会对多层陶瓷电容器的性能造成负面影响。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在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所有的这些改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容器本体,所述电容器本体包括介电层以及在厚度方向上交替层叠的多个第一内电极和多个第二内电极,所述介电层介于所述第一内电极和所述第二内电极之间,所述电容器本体在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延伸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电容器本体的第一端面上具有自电容器本体的部分结构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一突出部,所述电容器本体的第二端面上具有自电容器本体的部分结构向外延伸形成的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外表面、第二突出部的外表面、电容器本体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上均具有凹凸结构;
第一外电极,所述第一外电极包裹第一突出部且与电容器本体的第一端面相连接,所述第一外电极与第一内电极电连接;
第二外电极,所述第二外电极包裹第二突出部且与电容器本体的第二端面相连接,所述第二外电极与第二内电极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器本体为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延伸方向与电容器本体的长度方向平行,或者,所述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延伸方向与电容器本体的宽度方向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电极包裹第一突出部的表面具有凹凸结构,所述第二外电极包裹第二突出部的表面具有凹凸结构,所述第一外电极的凹凸结构与第一突出部的外表面和第一端面上的凹凸结构交错啮合,所述第二外电极的凹凸结构与第二突出部的外表面和第二端面上的凹凸结构交错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器本体与第一外电极、第二外电极连接后整体形成规则的长方体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均包括外层、中层和内层,所述外层、中层和内层依次包覆连接,所述第一外电极的内层覆盖第一突出部并与第一内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外电极的内层覆盖第二突出部并与第二内电极电连接,所述电容器本体在垂直于厚度方向和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延伸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三端面和第四端面,所述电容器本体在厚度方向上具有相对的第五端面和第六端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的外层分别覆盖部分第三端面、第四端面、第五端面和第六端面,所述第一外电极的内层仅覆盖第一突出部且与第一端面连接、第一外电极的中层仅覆盖第一外电极的内层且与第一端面连接,所述第二外电极的内层仅覆盖第二突出部且与第二端面连接、第二外电极的中层仅覆盖第二外电极的内层且与第二端面连接;或者,
所述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的外层、中层分别覆盖部分第三端面、第四端面、第五端面和第六端面,所述第一外电极的内层仅覆盖第一突出部且与第一端面连接,所述第二外电极的内层仅覆盖第二突出部且与第二端面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电极的外层的外表面、第二外电极的外层的外表面分别与电容器本体对应的第三端面、第四端面、第五端面和第六端面相互平齐。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的外层的材质为Ag或Sn,所述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的中层的材质为Ni,所述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的内层的材质为Cu。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出部设置于第一端面的中部,所述第二突出部设置于第二端面的中部,所述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为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一内电极暴露在第一突出部相邻的三个表面,所述第二内电极暴露在第二突出部相邻的三个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的长度之和占电容器本体长度的10-30%。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陶瓷电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突出部的外表面、第二突出部的外表面、电容器本体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的平均表面粗糙度的区间范围为大于等于0.5μm且小于等于2.0μm。
CN202220839330.XU 2022-04-12 2022-04-12 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 Active CN2171579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39330.XU CN217157968U (zh) 2022-04-12 2022-04-12 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839330.XU CN217157968U (zh) 2022-04-12 2022-04-12 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57968U true CN217157968U (zh) 2022-08-09

Family

ID=827006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839330.XU Active CN217157968U (zh) 2022-04-12 2022-04-12 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1579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68804B1 (ko) 적층 세라믹 전자부품
KR100964043B1 (ko) 전자부품
US10325722B2 (en) Multilayer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board having the same
JP4816648B2 (ja) 積層コンデンサ
US7394643B2 (en) Laminated electronic component
KR20150033341A (ko) 적층 세라믹 커패시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771798B1 (ko) 적층 세라믹 커패시터 및 그 실장 기판
CN110828165B (zh) 多层陶瓷电容器及制造多层陶瓷电容器的方法
KR20190121200A (ko) 적층 세라믹 전자부품
KR20210081668A (ko) 적층 세라믹 커패시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190116149A (ko) 적층형 커패시터 및 그 실장 기판
KR20190116142A (ko) 적층형 커패시터 및 그 실장 기판
KR20190121220A (ko) 적층 세라믹 전자부품
CN217157968U (zh) 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
CN112289584B (zh) 电子组件及其上安装有该电子组件的基板
CN117198753A (zh) 多层电容器
JP2021015962A (ja) 積層型キャパシタ及びその実装基板
KR20190116150A (ko) 적층형 커패시터 및 그 실장 기판
JP4807059B2 (ja) 電子部品
JP2023082698A (ja) 電子部品
KR102127804B1 (ko) 적층 세라믹 전자부품
US11087923B2 (en) Multi-layered ceramic capacitor
KR102142515B1 (ko) 전자 부품
CN114171317A (zh) 电子组件
CN217061784U (zh) 多层电子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