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89893U - 牙刷 - Google Patents

牙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89893U
CN217089893U CN202123248065.2U CN202123248065U CN217089893U CN 217089893 U CN217089893 U CN 217089893U CN 202123248065 U CN202123248065 U CN 202123248065U CN 217089893 U CN217089893 U CN 2170898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ir
implanted
flocked
toothbrush
plan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248065.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田咲穗
大野庆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L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on Corp filed Critical Li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898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898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6BRUSHWARE
    • A46BBRUSHES
    • A46B9/00Arrangements of the bristles in the brush body
    • A46B9/02Position or arrangement of bristles in relation to surface of the brush body, e.g. inclined, in rows, in groups
    • A46B9/04Arranged like in or for toothbrush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17/00Devices for cleaning, polishing, rinsing or drying teeth, teeth cavities or prostheses; Saliva removers; Dental appliances for receiving spittle
    • A61C17/16Power-driven cleaning or polishing devices
    • A61C17/22Power-driven cleaning or polishing devices with brushes, cushions, cups, or the like
    • AHUMAN NECESSITIES
    • A46BRUSHWARE
    • A46BBRUSHES
    • A46B2200/00Brushe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functions, uses or applications
    • A46B2200/10For human or animal care
    • A46B2200/1066Toothbrush for cleaning the teeth or dentur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entistr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Brus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洁牙剂的保持性优异的牙刷。具备:头部,该头部具有植毛区域;以及手柄部,该手柄部与头部连接。头部具有:第一植毛部以及第二植毛部,在从与植毛区域相对的正面侧观察的正面视角中该第一植毛部以单一的毛束在植毛区域设置成独立的面状;该第二植毛部以单一的毛束沿着植毛区域中的第一植毛部的外周且与第一植毛部的外侧具有间隔地设置。与第一植毛部距离最远的第二植毛部连续地包围第一植毛部的整个周围,或者,隔着周向上宽度为0.7mm以上且2mm以下的空隙断续地包围。空隙之外的第二植毛部的周向上的长度相对于空隙的总宽度和第二植毛部的周向上的长度的合计尺寸为85%以上。

Description

牙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牙刷。
本申请基于在2020年12月24日于日本申请的日本特愿2020-214444号来主张优先权,在此引用其内容。
背景技术
基于刷洗的口腔内的清扫一般通过向植设于牙刷的头部的多个毛束的毛前端涂敷配合有研磨剂的糊状的洁牙剂,并与牙面抵接而往复移动,从而除去牙菌斑。在该刷洗中,从清扫刚开始后,洁牙剂通过接触口腔内的唾液和空气而从高粘度的糊成为低粘度的泡沫,通过一边使泡沫保持于刷子的毛前端及毛束一边对牙面进行刷洗,从而通过由泡沫所含有的研磨剂与牙面接触进行清扫。
然而,从清扫中期,随着洁牙剂的粘度降低,研磨剂从植毛部的最外周的毛束之间的间隙向刷子的外部垂落。其结果是,在清扫结束时,大部分研磨剂没有停留在植毛部,因此有时从清扫初期到结束时无法得到一定的研磨剂与牙面的接触时间。
因此,作为在保持有洁牙剂的状态下使洁牙剂遍布牙面的牙刷,公开了一种能够缩短中央部的毛束而形成凹部并在凹部保持洁牙剂的牙刷(例如,专利文献1)。另外,作为洁牙剂的保持性及分散性优异的牙刷,公开了在刷子顶端具有分支毛并控制毛束直径及植毛密度的牙刷(例如,专利文献2)。在专利文献2中还公开了中央毛束的毛高度比外侧毛束的毛高度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490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8-19876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现有技术中,是利用凹部或位于外侧毛束的毛束之间的中央毛束来保持洁牙剂的结构,但由于在正面视角中位于最外周的毛束彼此之间的间隙向外侧开放,因此洁牙剂的保持性不充分。
本实用新型是考虑以上那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洁牙剂的保持性优异的牙刷。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案,提供一种牙刷,其特征在于,具备:头部,该头部具有植毛区域;以及手柄部,该手柄部与所述头部连接,所述头部具有:第一植毛部,在从与所述植毛区域相对的正面侧观察的正面视角中该第一植毛部以单一的毛束在所述植毛区域设置成独立的面状;以及第二植毛部,该第二植毛部以单一的毛束沿着所述植毛区域中的所述第一植毛部的外周且与所述第一植毛部的外侧具有间隔地设置,与所述第一植毛部距离最远的所述第二植毛部连续地包围所述第一植毛部的整个周围,或者,隔着周向上宽度为0.7mm以上且2mm以下的空隙断续地包围,相对于所述空隙的总宽度和所述空隙以外的所述第二植毛部的周向上的长度的合计尺寸,所述第二植毛部的周向上的长度为85%以上。
另外,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的牙刷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的长轴方向的所述第一植毛部的长度大于所述头部的短轴方向的所述第一植毛部的长度,所述短轴方向的所述第一植毛部的最大长度为3mm以上且8mm以下,当将所述短轴方向的所述第一植毛部的最大长度设为A,将所述第二植毛部的宽度设为B时,满足1.5≤A/(2×B)≤8.0的关系。
另外,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的牙刷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长轴方向的所述第一植毛部的最大长度为6mm以上且20mm以下。
另外,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的牙刷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正面视角中,所述第一植毛部的面积和所述第二植毛部的面积的总和相对于由所述第二植毛部的最外侧的外形轮廓所包围的总面积为55%以上且95%以下。
另外,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的牙刷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植毛部与所述第二植毛部之间的间隙为0.3mm以上且1.0mm以下。
另外,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的牙刷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植毛部的宽度为 0.5mm以上且1.5mm以下。
另外,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的牙刷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植毛部的毛高度的最短高度小于等于与该第一植毛部相邻的所述第二植毛部的毛高度的最短高度。
另外,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的牙刷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植毛部的顶端面是随着朝向所述头部的短轴方向的外侧呈现出逐渐向所述正面侧凹入的凹面状。
另外,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的牙刷中,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第一植毛部相邻的所述第二植毛部的毛束随着朝向顶端而向接近所述第一植毛部的一侧倾斜,所述第二植毛部的毛束倾斜的角度相对于与所述植毛区域正交的方向为15°以下。
另外,在上述本实用新型的一方案的牙刷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植毛部在所述第一植毛部的外侧相互具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实用新型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提供一种洁牙剂的保持性优异的牙刷。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图,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牙刷1的局部主视图。
图2是图1中的II-II线向视剖图。
图3是图1中的III-III线向视剖图。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牙刷1的局部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4对本实用新型的牙刷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以下的实施方式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能够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地变更。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结构,使各构造中的比例尺、数量等与实际的构造不同。
[牙刷的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牙刷1的局部主视图。图2是图1中的II-II线向视剖图。图3是图1中的III-III线向视剖图。
牙刷1具有:头部3,该头部3具有植毛区域2;以及手柄部4,该手柄部4与头部3 连接。头部3在正面侧具有植毛区域2。头部3位于手柄部4的长轴方向(图1中为左右方向)的顶端侧。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植毛区域2的法线方向(图1中为与纸面正交的方向,图2及图3中为上下方向)作为厚度方向,将与长轴方向及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图1中为上下方向,图3中为左右方向)作为短轴方向来进行说明。另外,将厚度方向上的与植毛区域2 相向的一侧作为正面侧,将与正面侧相反的一侧作为背面侧。
头部3是在正面视角中沿长轴方向延伸的长圆形状。头部3在植毛区域2具有第一植毛部11和第二植毛部21、22。第二植毛部21、22在第一植毛部11的外侧相互具有间隔地设置。
第一植毛部11位于头部3的长轴方向及短轴方向。第一植毛部11是在正面视角中沿长轴方向延伸的长圆形状。第一植毛部11以单一的毛束设置成独立的面状。第一植毛部11由捆扎多根刷毛而成的单一毛束形成。第一植毛部11的刷毛在与植毛区域2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第一植毛部11被植毛于凹部31,该凹部31设置于头部3的植毛区域2。凹部 31是在与第一植毛部11的外径轮廓相同的正面视角中沿长轴方向延伸的长圆形状。
第一植毛部11的长轴方向的最大长度大于短轴方向的最大长度。第一植毛部11的长轴方向的最大长度优选为6mm以上且20mm以下。通过将第一植毛部11的长轴方向的最大长度设为6mm以上且20mm以下,从而容易在第一植毛部11保持洁牙剂,能够得到充分的洁牙剂的效果。通过增大第一植毛部11的长轴方向的最大长度,从而洁牙剂的保持面积变大,保持性提高,并且向牙面的贴合性提高。
作为短轴方向的第一植毛部11的最大长度,优选为3mm以上且8mm以下,更优选为5mm以上且8mm以下。通过将短轴方向的最大长度设为3.0mm以上且8.0mm以下,从而容易在第一植毛部11保持洁牙剂,能够得到充分的洁牙剂的效果。通过增大第一植毛部11的短轴方向的最大长度,从而洁牙剂的保持面积变大,保持性提高,并且向牙面的贴合性提高。
此外,3mm是包含2.5~3.4mm的范围,5mm是包含4.5~5.4mm的范围,8mm是包含7.5~8.4mm的范围。
如图2所示,第一植毛部11的正面侧的顶端面是随着朝向长轴方向的外侧呈现出逐渐向正面侧凹入的凹面状。第一植毛部11的侧面随着朝向顶端而向远离第二植毛部21的一侧(在图2中为长轴方向的中心侧)在整个圆周上倾斜。如图3所示,第一植毛部11的正面侧的顶端面是随着朝向短轴方向的外侧呈现出逐渐朝向正面侧凹入的凹面状。第一植毛部11的正面侧的顶端面也可以是从长轴方向及短轴方向的中心在全方位随着朝向外侧呈现出逐渐朝向正面侧凹入的凹面状。
通过使第一植毛部11的正面侧的顶端面为凹面状,从而容易保持洁牙剂,能够增加研磨剂与牙面的接触时间。
第二植毛部21沿着第一植毛部11的外周且与第一植毛部11的外侧隔开一定宽度的间隙41相邻地设置。第二植毛部21设置成连续地环绕包围第一植毛部11四周的具有一定宽度的环状。第二植毛部21的毛束的刷毛随着朝向顶端在整个圆周上向接近第一植毛部11的一侧以角度θ倾斜。第二植毛部21的毛束的倾斜角度θ是与第一植毛部11的侧面的倾斜角度相同的角度。通过将第二植毛部21的毛束的倾斜角度θ设为与第一植毛部11的侧面的倾斜角度相同的角度,能够使间隙41的宽度一定。
第二植毛部21的毛束的刷毛通过随着朝向顶端而向接近第一植毛部11的一侧倾斜,从而在第二植毛部21的毛束的顶端的背面侧保持洁牙剂的空间变宽。因此,容易保持洁牙剂,能够增加研磨剂与牙面的接触时间。另外,当使第二植毛部21的顶端预先向第一植毛部11侧倾斜时,在刷洗时第二植毛部21不易向外周方向倾倒,因此环状构造不会紊乱,其结果是,洁牙剂的保持性提高。优选第二植毛部21的毛束倾斜的角度θ相对于与植毛区域2正交的方向为15°以下。通过将第二植毛部21的毛束倾斜的角度θ设为15°以下,从而能够确保洁牙剂的保持性,并且牙间、牙颈部的贴合性提高。
第二植毛部21被植设于凹部32,该凹部32设置于头部3的植毛区域2。凹部32是在与第二植毛部21的外径轮廓相同的正面视角中沿长轴方向延伸的长圆环状的槽。
第二植毛部22沿着第二植毛部21的外周且与第二植毛部21的外侧隔着具有一定宽度的间隙42而设置。第二植毛部22设置成连续地包围第二植毛部21的整个周围的具有一定宽度的环状。第二植毛部22的毛束的刷毛在随着朝向顶端而向接近第二植毛部21的一侧在圆周上,以与第二植毛部21的毛束的倾斜角度相同的角度θ倾斜。第二植毛部22 被植设于凹部33,该凹部33设置于头部3的植毛区域2。凹部33是在与第二植毛部22 的外径轮廓相同的正面视角中沿长轴方向延伸的长圆环状的槽。
与第一植毛部11距离最远配置的第二植毛部22的外周长度(外周的周向上的长度) 相对于凹部33的外周长度的比例为100%。
第二植毛部21及第二植毛部22的宽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作为第二植毛部21及第二植毛部22的宽度,优选为0.5mm以上且1.5mm以下,更优选为0.8mm以上且1.2mm 以下。在第二植毛部21及第二植毛部22的宽度小于0.5mm的情况下,无法充分确保第二植毛部21的刷毛与洁牙剂接触的面积,另外,第二植毛部21容易向外周侧挠曲,洁牙剂的保持性有可能降低。第二植毛部21及第二植毛部22的宽度越厚越容易保持洁牙剂,但头部3的短轴方向的宽度变大,操作性有可能降低。通过将第二植毛部21及第二植毛部 22的宽度设为0.5mm以上且1.5mm以下,能够确保洁牙剂的保持性,并且抑制操作性的降低。
在第二植毛部21及第二植毛部22的宽度大的情况下,能够充分确保与洁牙剂接触的面积,并且第二植毛部21难以向外周侧挠曲,保持性提高,并且向牙面的贴合性提高。
当将第一植毛部11的短轴方向的最大长度设为A,将第二植毛部21的宽度设为B时,由A/(2×B)表示的值优选满足1.5≤A/(2×B)≤8.0的关系,更优选满足1.7≤A/(2×B)≤8.0 的关系,进一步优选满足2.0≤A/(2×B)≤5.0的关系。
通过将由A/(2×B)表示的值设为1.5以上,能够确保第一植毛部中的洁牙剂的保持性。
通过将由A/(2×B)表示的值设为8.0以下,能够确保第二植毛部中的洁牙剂的保持性。
在正面视角中,第一植毛部11的面积与第二植毛部21及第二植毛部22的面积的总和相对于由第二植毛部22的最外侧的外形轮廓所包围的总面积,优选为55%以上且95%以下的植毛部填充率,更优选为80%以上且90%以下的植毛部填充率。在植毛部填充率小于55%的情况下,对牙龈的接触感有可能降低。当植毛部填充率超过95%时,保持洁牙剂的空隙消失,保持性有可能降低。通过将植毛部填充率设为55%以上且95%以下,能够提高对牙龈的接触感,并且能够确保洁牙剂的保持性。
作为第二植毛部的数量,优选为2个以上且4个以下,更优选为2个以上且3个以下。在第二植毛部的数量为1个以下的情况下,洁牙剂的保持性有可能降低。在第二植毛部的数量超过4个的情况下,头部3的短轴方向的宽度变大,操作性有可能降低。通过将第二植毛部的数量设为2个以上且4个以下,能够确保洁牙剂的保持性,并且抑制操作性的降低。
通过增加第二植毛部的数量,洁牙剂的保持面积变大,保持性提高,并且向牙面的贴合性提高。
第一植毛部11及第二植毛部21、22的植毛根数的总和(根)相对于正面视角中的头部3的总面积(mm2)之比优选为15以上且90以下,更优选为25以上且90以下。
在第一植毛部11及第二植毛部21、22的植毛根数的总和(根)相对于头部3的总面积(mm2)之比小于15的情况下,向牙面的贴合性有可能降低。当第一植毛部11及第二植毛部21、22的植毛根数的总和(根)相对于头部3的总面积(mm2)之比超过90时,毛难以挠曲,洁牙剂的分散性有可能降低。即,洁牙剂除了保持性以外,为了不使洁牙剂过度稀释,使洁牙剂以必要的量遍布必要的部位,并且在毛刷内不使洁牙剂局部滞留,也要求分散性。通过将第一植毛部11及第二植毛部21、22的植毛根数的总和(根)相对于头部3的总面积(mm2)之比为15以上且90以下,能够提高向牙面的贴合性,并且能够确保洁牙剂的分散性。
间隙41及间隙42的宽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作为间隙41及间隙42的宽度,优选为0.3mm以上且1.0mm以下。在间隙41及间隙42的宽度小于0.3mm的情况下,在用于成形头部3的模具中,难以在用于成形凹部31~33的突模之间形成间隙41及间隙42 所对应的槽。另外,在间隙41及间隙42的宽度小于0.3mm的情况下,即使在刷洗结束时,保持的洁牙剂也不能与空气、唾液接触,分散性降低。当间隙41及间隙42的宽度超过1.0mm 时,洁牙剂进入间隙41及间隙42,洁牙剂的保持性有可能降低。通过将间隙41及间隙 42的宽度设为0.3mm以上且1.0mm以下,从而除了分散性提高以外,用于成形头部3的模具制造也变得容易,并且容易保持洁牙剂,能够增加研磨剂与牙面的接触时间。
第一植毛部11的毛高度的最短高度优选小于等于与第一植毛部11相邻的第二植毛部 21的毛高度的最短高度。第一植毛部11的毛高度的最短高度优选与同第一植毛部11相邻的第二植毛部21的毛高度的最短高度相同或具有4mm以下的差别,更优选具有2mm以上且3mm以下的差别。
通过使第一植毛部11的毛高度的最短高度小于等于与第一植毛部11相邻的第二植毛部21的毛高度的最短高度,从而容易在由第二植毛部21包围的第一植毛部11的正面侧保持洁牙剂,能够增加研磨剂与牙面的接触时间。
在第一植毛部11的毛高度的最短高度与同第一植毛部11相邻的第二植毛部21的毛高度的最短高度的差别超过4mm的情况下,有可能第一植毛部无法到达牙面而向牙面的贴合性降低。通过将第一植毛部11的毛高度的最短高度与同第一植毛部11相邻的第二植毛部21的毛高度的最短高度的差别设为4mm以下,从而能够确保洁牙剂的保持性和向牙面的贴合性。
作为第一植毛部11的毛高度的最短高度,优选为5.5mm以上且8.5mm以下。在第一植毛部11的毛高度的最短高度小于5.5mm的情况下,毛难以挠曲,对牙龈的接触感有可能降低。在第一植毛部11的毛高度的最短高度超过8.5mm的情况下,毛的扩展变大,洁牙剂的保持效果有可能降低。
通过将第一植毛部11的毛高度的最短高度设为5.5mm以上且8.5mm以下,能够确保洁牙剂的保持性,并确保对牙龈的接触感。
作为位于最外侧的第二植毛部22的毛高度,优选为9.5mm以上且12.5mm以下。在位于最外侧的第二植毛部22的毛高度小于9.5mm的情况下,毛难以挠曲,牙间部、牙颈部的贴合性有可能降低。
在位于最外侧的第二植毛部22的毛高度超过12.5mm的情况下,操作性有可能降低。
通过将位于最外侧的第二植毛部22的毛高度设为9.5mm以上且12.5mm以下,能够确保向牙间部、牙颈部的贴合性和操作性。
相邻的第二植毛部21和第二植毛部22中的位于内侧的第二植毛部21的毛高度优选小于等于位于外侧的第二植毛部22的毛高度。通过将位于内侧的第二植毛部21的毛高度设为位于外侧的第二植毛部22的毛高度以下,能够抑制研磨剂越过第二植毛部22。
作为构成第一植毛部11、第二植毛部21、22的毛束的刷毛,可列举直毛或其直径朝向毛前端逐渐变小的刷毛(锥形毛、超级锥形毛(超细毛;ST毛))、顶端分支毛、螺旋毛、异形截面刷毛等。从对矫正装置周边或牙颈部的清扫效果的观点出发,构成毛束的刷毛优选为锥形毛。通过将刷毛设为锥形毛,能够在确保刮取力的同时使毛前端也到达细小的部分而提高清扫效果。毛束的顶端形状可列举平切、山形、凸状、凹状等。通过将毛束的顶端形状形成为山形或丘状,能够使毛前端到达细小的部分而提高清扫效果。ST毛本来容易挠曲,但通过在第一植毛部11的大径毛束中使用ST毛,能够仅使毛前端的顶端附近挠曲。由此,在刷洗时,该植毛部不易向外周方向倒下,因此能够兼顾洁牙剂的保持性和向牙面的贴合性。
毛束的刷毛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聚酰胺(例:6-12尼龙、6-10尼龙)、聚酯(例: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烯烃(例:聚丙烯)、弹性体(例:烯烃系、苯乙烯系)等合成树脂材料。另外,也可以将多个这些树脂材料组合使用,例如也可以如芯鞘构造等那样,在芯部和鞘部使用不同的树脂材料。
作为构成毛束的刷毛的刷毛直径,例如设为4~8mil(1mil=1/1000inch=0.025mm)。如果为4mil以上,则确保能够良好地清扫牙颈部的毛腰,如果为8mil以下,则能够确保可缓和对牙龈等的刺激的柔软性。另外,锥形毛的刷毛直径是基部的直径。
手柄部4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使用聚丙烯(PP)树脂、聚缩醛(POM)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树脂等。
作为将第一植毛部11、第二植毛部21、22的毛束固定于植毛区域2的方法,可利用将毛束下端的熔融部压入并固定于成为头部3的熔融树脂中的热熔接法(压力-温度-时间(PTt)法)、在对毛束的下端进行加热而形成熔融块后将熔融树脂注入到模具内而成形头部的模内成形法等。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牙刷1中,由于设置有连续地包围第一植毛部11 的整个周围的单一毛束的第二植毛部21、22,因此能够确保洁牙剂的保持性。
[牙刷的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4对牙刷1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该图中,对与图1至图3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牙刷1的局部主视图。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牙刷1中,第二植毛部22具有多个(在图4中为4个) 空隙25。空隙25分别配置于第二植毛部22的长轴方向的中央的位置和短轴方向的中央的位置。空隙25沿径向贯穿第二植毛部22。空隙25将第二植毛部22的内侧与外侧连通。
第二植毛部22隔着空隙25断续地包围第一植毛部11及第二植毛部21的整个周围。除空隙25以外的第二植毛部22的外周面的周向上的长度相对于多个空隙25的总宽度和第二植毛部22的外周面的周向上的长度的合计尺寸优选为85%以上,更优选为90%以上。
在除了空隙25以外的第二植毛部22的外周面的周向上的长度相对于多个空隙25的总宽度和第二植毛部22的外周面的周向上的长度的合计尺寸小于85%的情况下,洁牙剂的保持性降低。
通过使除了空隙25之外的第二植毛部22的外周面的周向上的长度相对于多个空隙25 的总宽度和第二植毛部22的外周面的周向上的长度的合计尺寸为85%以上,从而容易保持洁牙剂。
作为空隙25的周向上宽度,优选为2mm以下,更优选为1mm以下。此外,在空隙 25的宽度不是一定的情况下,空隙25的宽度为最大宽度。
在空隙25的周向上宽度超过2mm的情况下,被唾液稀释的洁牙剂有可能从空隙25向外侧滴落,洁牙剂的保持性降低。通过将空隙25的周向上宽度设为2mm以下,能够阻止由于表面张力而导致洁牙剂从空隙25向外侧滴落的情形。因此,洁牙剂对毛束的保持性提高,能够增加研磨剂与牙面的接触时间。
此外,2mm以下包含1.5~2.4mm,1mm以下包含0.5~1.4mm。
在本实施方式的牙刷1中,即使在位于与第一植毛部11距离最远的位置的第二植毛部 22设置有空隙25的情况下,通过将空隙25的周向上宽度设为2mm以下,也能够得到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第二植毛部22设置空隙25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该结构,也可以是在第二植毛部21也设置空隙的结构。关于采用该结构的情况,对于设置于第二植毛部21的空隙的宽度、数量,也能够应用与设置于第二植毛部22的空隙25 相同的值。当在第二植毛部21及第二植毛部22双方设置有空隙的情况下,为了抑制洁牙剂经由空隙滴落,优选将配置于第二植毛部21的空隙的周向的位置与配置于第二植毛部 22的空隙的周向的位置错开。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进一步明确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此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能够在不变更其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来实施。
(实施例1~9、比较例1~2)
在本实施例中,按照下述[表1]、[表2]所示的规格,制作实施例1~9、比较例1~2的牙刷的样品。
各例的牙刷的各部位为表1、表2所示的尺寸。手柄部的树脂使用PP树脂。
实施例1的样品为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牙刷的样品。实施例2的样品以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牙刷为样品。实施例3的样品相对于实施例2的样品,以空隙数量多的牙刷为样品。实施例4的样品相对于实施例2的样品,以空隙的宽度大的牙刷为样品。实施例5的样品相对于实施例1的样品,以增大了第一植毛部与第二植毛部之间的间隙、第二植毛部彼此之间的间隙的宽度的牙刷为样品。实施例6的样品相对于实施例1的样品,以减小了第一植毛部的短轴方向的长度的牙刷为样品。实施例7的样品相对于实施例1的样品,以减小了第二植毛部的宽度的牙刷为样品。实施例8的样品相对于实施例4的样品,以在内侧的第二植毛部也设置有宽度大的空隙的牙刷为样品。实施例9的样品相对于实施例6的样品,以第一植毛部的短轴方向的长度低于5.0mm的牙刷为样品。
比较例1的样品相对于实施例3的样品,以空隙的宽度大且空隙之外的第二植毛部的外周面的周向上的长度相对于多个空隙的总宽度和第二植毛部的外周面的周向上的长度的合计尺寸低于85%的牙刷为样品。比较例2的样品相对于实施例8的样品,以空隙之外的第二植毛部的外周面的周向上的长度相对于多个空隙的总宽度和第二植毛部的外周面的周向上的长度的合计尺寸低于85%的牙刷为样品。
[评价方法]
(1)洁牙剂的保持性
[试验方法]
通过使用了10名专家组的感官试验进行了评价。将1g市售的洁牙剂放置于各实施例、比较例所示的牙刷上进行3分钟刷洗后,按照下述评价基准评价残留于牙刷的洁牙剂的量。
将10名专家组的平均分为4.5分以上且5.0分以下设为“☆(star mark)”,将平均分为 4.0分以上且小于4.5分设为“◎(double circle mark)”,将平均分为3.5分以上且小于4.0 分设为“○(circle mark)”,将平均分为3.0分以上且小于3.5设为“△(trianglemark)”,将小于3.0设为“×(cross mark)”,将保持性为☆、◎、○或△的牙刷判断为能够得到良好的保持性的牙刷。
<评价基准>
5分:洁牙剂在牙刷的毛束间残留非常多。
4分:洁牙剂在牙刷的毛束间残留较多。
3分:洁牙剂残留于牙刷的毛束间。
2分:洁牙剂仅少量残留于牙刷的毛束间。
1分:洁牙剂完全没有残留于牙刷的毛束间。
(2)向牙面的贴合性
[试验方法]
通过使用了10名专家组的感官试验进行了评价。将1g市售的洁牙剂放置于各实施例、比较例所示的牙刷上,按照下述评价基准评价了进行3分钟刷洗时的牙刷向牙面的贴合性。
将10名专家组的平均分为4.5分以上且5.0分以下设为“☆”、将平均分为4.0分以上且小于4.5分设为“◎”、将平均分为3.5分以上且小于4.0分设为“○”、将平均分为3.0分以上且小于3.5设为“△”、将小于3.0设为“×”,将牙刷向牙面的贴合性为☆、◎、○或△的牙刷判断为在刷牙时能够得到良好的向牙面的贴合性的牙刷。
<评价基准>
5分:非常能感觉到“向牙面的贴合性”。
4分:相当能感觉到“向牙面的贴合性”。
3分:能感觉到“向牙面的贴合性”。
2分:稍微能感觉到“向牙面的贴合性”
1分:完全感觉不到“向牙面的贴合性”。
[表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607305010000121
[表2]
Figure DEST_PATH_GDA0003607305010000131
如[表1]、[表2]所示,在与第一植毛部距离最远的第二植毛部连续地包围第一植毛部的整个周围,或者,隔着周向上宽度为0.7mm以上且2mm以下的空隙断续地包围,且空隙之外的第二植毛部的周向上的长度相对于空隙的总宽度和第二植毛部的周向上的长度的合计尺寸为85%以上的实施例1~9的样品中,在“洁牙剂的保持性”、“向牙面的贴合性”这两者中均得到了良好的评价。
另外,在短轴方向的第一植毛部的最大长度为3mm以上且8mm以下、短轴方向的第一植毛部的最大长度A与第二植毛部的宽度B满足1.5≤A/(2×B)≤8.0的关系的实施例1~8的样品中,在“洁牙剂的保持性”、“向牙面的贴合性”这两者中均得到了良好的评价。
在植毛部填充率为55%以上且95%以下的实施例1~9的样品中,在“洁牙剂的保持性”、“向牙面的贴合性”这两者中均得到了良好的评价。
在第一植毛部与第二植毛部的间隙为0.3mm以上且1.0mm以下的实施例1~9的样品中,在“洁牙剂的保持性”、“向牙面的贴合性”这两者中均得到了良好的评价。
相对于此,在不满足与第一植毛部距离最远的第二植毛部隔着周向上宽度为0.7mm以上且2mm以下的空隙断续地包围的情况和空隙之外的第二植毛部的周向上的长度相对于空隙的总宽度和第二植毛部的周向上的长度的合计尺寸为85%以上的情况的至少一方的比较例1~2的样品中,对于“洁牙剂的保持性”没有得到良好的评价。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当然不限定于该例子。在上述的例子中示出的各构成部件的各形状、组合等是一个例子,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基于设计要求等进行各种变更。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能够应用于牙刷。
符号说明
1...牙刷、2...植毛区域、3...头部、4...手柄部、11...第一植毛部、21、22...第二植毛部、25...空隙。

Claims (10)

1.一种牙刷,其特征在于,具备:
头部,该头部具有植毛区域;以及
手柄部,该手柄部与所述头部连接,
所述头部具有:
第一植毛部,在从与所述植毛区域相对的正面侧观察的正面视角中,该第一植毛部以单一的毛束在所述植毛区域设置成独立的面状;以及
第二植毛部,该第二植毛部以单一的毛束沿着所述植毛区域中的所述第一植毛部的外周且与所述第一植毛部的外侧具有间隔地设置,
与所述第一植毛部距离最远的所述第二植毛部连续地包围所述第一植毛部的整个周围,或者,隔着周向上宽度为0.7mm以上且2mm以下的空隙断续地包围,
相对于所述空隙的总宽度和所述空隙以外的所述第二植毛部的周向上的长度的合计尺寸,所述第二植毛部的周向上的长度为85%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部的长轴方向的所述第一植毛部的长度大于所述头部的短轴方向的所述第一植毛部的长度,
所述短轴方向的所述第一植毛部的最大长度为3mm以上且8mm以下,
当将所述短轴方向的所述第一植毛部的最大长度设为A,将所述第二植毛部的宽度设为B时,
满足1.5≤A/(2×B)≤8.0的关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
所述长轴方向的所述第一植毛部的最大长度为6mm以上且20m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正面视角中,所述第一植毛部的面积和所述第二植毛部的面积的总和相对于由所述第二植毛部的最外侧的外形轮廓所包围的总面积为55%以上且95%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植毛部与所述第二植毛部之间的间隙为0.3mm以上且1.0mm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植毛部的宽度为0.5mm以上且1.5mm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植毛部的毛高度的最短高度小于等于与该第一植毛部相邻的所述第二植毛部的毛高度的最短高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植毛部的顶端面是,随着朝向所述头部的短轴方向的外侧呈现出逐渐向所述正面侧凹入的凹面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第一植毛部相邻的所述第二植毛部的毛束,随着朝向顶端而向接近所述第一植毛部的一侧倾斜,
所述第二植毛部的毛束倾斜的角度相对于与所述植毛区域正交的方向为15°以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牙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植毛部在所述第一植毛部的外侧相互具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CN202123248065.2U 2020-12-24 2021-12-22 牙刷 Active CN21708989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214444 2020-12-24
JP2020214444 2020-12-2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89893U true CN217089893U (zh) 2022-08-02

Family

ID=82157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248065.2U Active CN217089893U (zh) 2020-12-24 2021-12-22 牙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2137982A1 (zh)
KR (1) KR20230120629A (zh)
CN (1) CN217089893U (zh)
WO (1) WO202213798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73135U (ja) * 1981-11-12 1983-05-18 有限会社矢板製作所 歯ブラシ
JPH09182626A (ja) * 1995-12-28 1997-07-15 Lion Corp 歯ブラシ
JP2000004945A (ja) * 1998-06-19 2000-01-11 Lion Corp 歯ブラシ
JP2011004905A (ja) 2009-06-24 2011-01-13 Nippon Shiken Kogyo Kk 歯ブラシ
JP5851115B2 (ja) * 2011-04-28 2016-02-03 ライオン株式会社 歯ブラシ
US11219303B2 (en) * 2016-04-20 2022-01-11 Trisa Holding Ag Brush product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JP7199139B2 (ja) 2016-08-03 2023-01-05 ライオン株式会社 歯ブラシ
CN111642892A (zh) * 2020-07-06 2020-09-11 幸福草(上海)口腔护理用品有限公司 一种牙刷头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2137982A1 (zh) 2022-06-30
KR20230120629A (ko) 2023-08-17
WO2022137982A1 (ja) 2022-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692237B (zh) 用于口腔护理工具的头部和口腔护理工具
CN109310203B (zh) 用于口腔护理工具的头部和口腔护理工具
CN110461189B (zh) 用于口腔护理工具的头部、口腔护理工具和用于制造此类头部的方法
CN110461188B (zh) 用于口腔护理工具的头部、口腔护理工具和用于制造此类头部的方法
CN110494064B (zh) 用于口腔护理工具的头部、口腔护理工具和用于制造此类头部的方法
AU2015229513B2 (en) Head for an oral care implement
CN110494065B (zh) 用于口腔护理工具的头部、口腔护理工具和用于制造此类头部的方法
TWI421043B (zh) toothbrush
JP5401154B2 (ja) 歯ブラシ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063824B2 (ja) 口腔ケア器具用のフィラメント及び口腔ケア器具
JP4854285B2 (ja) 歯ブラシ
CN217089893U (zh) 牙刷
JP4544781B2 (ja) 歯ブラシ
WO2018198772A1 (ja) 歯ブラシ
JP4904689B2 (ja) 歯ブラシ
WO2016006618A1 (ja) 歯ブラシ
JP2001178543A (ja) 歯ブラシ
JP3138318U (ja) 歯ブラシ
WO2022138016A1 (ja) 歯ブラシ
JP4688345B2 (ja) 歯ブラシ
JP2017176224A (ja) 歯ブラシ
JP2572428Y2 (ja) 歯ブラシ
JP2000139568A (ja) 歯ブラシ
JP2022057213A (ja) 歯ブラシ
JP3128238U (ja) 歯ブラシ用毛材および歯ブラ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