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73918U - 一种轮毂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轮毂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73918U
CN217073918U CN202220909331.7U CN202220909331U CN217073918U CN 217073918 U CN217073918 U CN 217073918U CN 202220909331 U CN202220909331 U CN 202220909331U CN 217073918 U CN217073918 U CN 2170739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ub
outer bearing
locking
arrangement according
knuck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90933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丽
常勇
胡红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chai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90933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739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739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739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轮毂装置,包括轮毂、转向节,所述轮毂通过设于其内侧的内轴承和外轴承安装在所述转向节上,还包括:锁紧件,设于所述外轴承的一端,并套设于所述转向节上,以对所述外轴承进行固定;防松垫圈,设于所述锁紧件与所述外轴承之间,并套设于所述转向节上,以减少所述锁紧件的松动;以及外油封,设于所述防松垫圈与所述轮毂之间,以对所述外轴承密封。本申请使用锁紧件与防松垫圈配合,兼具锁紧和防松功能,其中防松垫圈可减少锁紧件发生松动,从而可加强锁紧效果;防松垫圈与轮毂之间设有外油封,该外油封作为外轴承的密封结构,可防止外轴承的润滑脂溢出,从而可保证外轴承的润滑效果,可延长外轴承的使用寿命、延长其维护周期。

Description

一种轮毂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轮毂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前桥结构的轮毂装置,仅轮毂内轴承设有油封结构,轮毂外轴承缺少密封结构,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润滑脂溢出的现象,造成润滑不足,容易降低外轴承的使用寿命,导致维护周期短、使用成本高。并且,轮毂外端的锁紧结构通常设有防松垫圈、开槽螺母和开口销,为了装配防松垫圈,转向节外端螺纹结构的部分需要被铣平,造成螺纹结构不完整,防松、锁紧性能差;并且,安装开口销时需将转向节外端的通孔和螺母的开槽部位对齐,导致装配效率低。此外,目前前桥ABS齿圈作为单独部件,需通过加热和压装工艺装配到轮毂上,工艺复杂,且容易产生装配误差造成齿圈和传感器间隙不稳定,从而导致ABS信号不稳定,增加了车辆刹车故障的概率,降低了车辆的安全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轮毂装置,以至少解决目前车辆的前桥结构中轮毂外端的锁紧、防松性能差、锁紧结构装配效率低、轮毂外轴承缺少密封结构导致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本申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轮毂装置,包括轮毂、转向节,所述轮毂通过设于其内侧的内轴承和外轴承安装在所述转向节上,还包括:锁紧件,设于所述外轴承的一端,并套设于所述转向节上,以对所述外轴承进行固定;防松垫圈,设于所述锁紧件与所述外轴承之间,并套设于所述转向节上,以减少所述锁紧件的松动;以及外油封,设于所述防松垫圈与所述轮毂之间,以对所述外轴承密封。
本申请的轮毂装置,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所述转向节包括同轴布置的第一轴向部和第二轴向部,所述锁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轴向部,所述防松垫圈及所述外轴承套设于所述第二轴向部;所述锁紧件与所述第一轴向部螺纹配合。
所述第一轴向部相对所述第二轴向部收缩,且两者通过过渡台阶连接,所述过渡台阶限定所述锁紧件沿轴向方向的位置。
所述第二轴向部设有卡槽以固定所述防松垫圈。
所述防松垫圈与所述轮毂之间设有安装腔,所述外油封与所述安装腔过盈配合。
所述锁紧件为法兰锁紧螺母,所述法兰锁紧螺母的法兰端面与所述防松垫圈挤压配合。
所述轮毂上集成有齿圈,所述齿圈与ABS传感器的感应端对应。
所述轮毂包括轮毂法兰和轴套,所述齿圈设于所述轴套的外径上;所述轮毂法兰与所述轴套为一体结构。
所述ABS传感器设于制动底板上,与所述齿圈之间设有预设间隙。
还包括防尘端盖,设于所述轮毂的一端,将所述转向节、锁紧件、防松垫圈、外油封以及外轴承罩设于内侧。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本申请的轮毂装置,使用锁紧件和防松垫圈对外轴承进行固定,兼具锁紧和防松功能,其中防松垫圈可减少锁紧件出现松动的情况,从而可加强锁紧效果;并且,防松垫圈与轮毂之间设有外油封,该外油封作为外轴承的密封结构,可防止外轴承的润滑脂溢出,从而可保证外轴承的润滑效果,可提升外轴承的使用寿命,延长维护周期,有助于提高外轴承的使用可靠性。
2.作为本申请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转向节包括同轴布置的第一轴向部和第二轴向部,锁紧件套设于第一轴向部,防松垫圈及外轴承套设于第二轴向部;锁紧件与第一轴向部螺纹配合;一方面,通过划分转向节的不同区域,可精确地对应安装锁紧件、防松垫圈、外轴承各结构,有助于提升装配效率;另一方面,锁紧件与第一轴向部可进行螺纹锁紧,安装便利,并且,防松垫圈设于第二轴向部可避免占用第一轴向部的螺纹结构,因此可确保第一轴向部的螺纹结构的完整性,并且无需再进行铣平加工,简化了装配流程、确保了锁紧件的装配效果。
作为本实施方式下一种优选的实施例,第一轴向部相对第二轴向部收缩,且两者通过过渡台阶连接,过渡台阶限定锁紧件沿轴向方向的位置;其中,第一轴向部需要与锁紧件配合安装,将其外径设置相对较小可方便与锁紧件的尺寸相适配,并且第一轴向部的尺寸较小有利于螺纹结构的加工,便于提高螺纹加工的精密度,而第二轴向部的外径设置相对较大则保证了对外轴承的支撑强度,进一步地,使用过渡台阶限定锁紧件沿轴向方向的位置,能够对锁紧件的装配位置起到明示作用,有利于减少装配时间,且能够避免锁紧件过度装配而干涉防松垫圈的正常使用。
作为本实施方式下一种优选的实施例,第二轴向部设有卡槽以固定防松垫圈;通过设置卡槽可明确防松垫圈的安装位置,可提升防松垫圈的安装效果,可防止防松垫圈发生位置偏移而影响对锁紧件的防松效果。
3.作为本申请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防松垫圈与轮毂之间设有安装腔,外油封与安装腔过盈配合;由此本申请的外油封可通过过盈安装,操作简单快捷,可提升装配效率;安装时外油封可对一侧的防松垫圈进行挤压进入安装腔,十分方便。
4.作为本申请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锁紧件为法兰锁紧螺母,法兰锁紧螺母的法兰端面与防松垫圈挤压配合;本申请使用法兰锁紧螺母,无需配合开口销使用,可省略开槽设置,且省略了开口销的安装,从而可提升装配效率;并且法兰锁紧螺母的法兰端面与防松垫圈具有更大的接触面积,可加强防松垫圈对锁紧件的防松效果;并且,通常防松垫圈为柔性结构,其能够吸收振动起到减振的作用,从而可减少振动向锁紧件一侧传递,从而可减少振动导致锁紧件松动的情况。
5.作为本申请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轮毂上集成有齿圈,齿圈与ABS传感器的感应端对应;本申请通过将齿圈集成于轮毂上,可省略将独立的齿圈安装到轮毂上的步骤,并且由于齿圈和轮毂为一体结构,省略装配后可避免装配误差,从而可确保齿圈与ABS传感器之间间隙的稳定性,由此可提升ABS信号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可减少车辆故障的发生。
6.作为本申请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申请的轮毂装置还包括防尘端盖,设于轮毂的一端,将转向节、锁紧件、防松垫圈、外油封以及外轴承罩设于内侧;由此本申请可使用防尘端盖阻止灰尘、水汽等脏污接触转向节、锁紧件、防松垫圈、外油封、外轴承各结构部件,可形成对各结构部件的保护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下的轮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下的转向节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下的轮毂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轮毂,11-转向节,12-外轴承,13-锁紧件,14-防松垫圈,15-外油封,16-制动底板,17-防尘端盖,111-第一轴向部,112-第二轴向部,113-过渡台阶,1120-卡槽,101-安装腔,102-齿圈,103-轮毂法兰,104-轴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申请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另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的一种轮毂装置,包括轮毂10、转向节11,所述轮毂10通过设于其内侧的内轴承和外轴承12安装在所述转向节11上,还包括:锁紧件13,设于所述外轴承12的一端,并套设于所述转向节11上,以对所述外轴承12进行固定;防松垫圈14,设于所述锁紧件13与所述外轴承12之间,并套设于所述转向节11上,以减少所述锁紧件13的松动;以及外油封15,设于所述防松垫圈14与所述轮毂10之间,以对所述外轴承12密封。
目前,相关技术中多采用锁紧螺母对轮毂外侧进行固定,为了实现防松,通常在锁紧螺母上设置开口槽,并在开口槽使用防松螺栓。还有一些在锁紧螺母上设置开口槽,在转向节上设置通孔,通过通孔与开口槽对齐并使用开口销来实现防松。不难看出,上述方案存在设计复杂、装配效率低的问题。本申请通过锁紧件13和防松垫圈14配合即可实现锁紧和防松,无需设置多余的结构或配合其他结构使用,两者均套于转向节11上即可,装配简单、效率高。
进一步地,相关技术中轮毂轴承中仅内轴承带有密封结构,而外轴承缺乏密封结构,容易造成外轴承润滑不足、使用寿命短的问题。本申请设置了外油封15,该外油封15作为外轴承12的密封结构,可防止外轴承12的润滑脂溢出,从而可保证外轴承12的润滑效果,可提升外轴承12的使用寿命,延长维护周期,有助于提高外轴承12的使用可靠性。
具体地,如图1所示,外轴承12、防松垫圈14以及锁紧件13自右向左布置,外油封15设于防松垫圈14与轮毂10之间。安装时,先装配外轴承12,外轴承12装配完成后,将防松垫圈14装入与转向节11相吻合的轴径位置,然后安装外油封15,最后安装锁紧件13直至锁紧即可。
作为本申请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转向节11包括同轴布置的第一轴向部111和第二轴向部112,所述锁紧件13套设于所述第一轴向部111,所述防松垫圈14及所述外轴承12套设于所述第二轴向部112;所述锁紧件13与所述第一轴向部111螺纹配合。
具体地,第一轴向部111设有外螺纹,锁紧件13设有内螺纹,两者可进行螺纹连接。相关技术中,在设有防松垫圈的方案中,通常将防松垫圈也设于第一轴向部111,而为了满足装配要求,需要将第一轴向部111的部分螺纹进行铣平,如此不仅破坏了第一轴向部111的螺纹的完整性,还增加了铣平工艺,不利于装配效率的提升。本申请通过将防松垫圈14设于第二轴向部112可解决上述问题。即不会破坏第一轴向部111的螺纹的完整性,还可省略铣平工艺。其中,防松垫圈14、外轴承12设于第二轴向部112的位置可预先规划好,安装时将各自对应到相关的位置即可。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轴向部112可不设置螺纹结构。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轴向部111相对所述第二轴向部112收缩,且两者通过过渡台阶113连接,所述过渡台阶113限定所述锁紧件13沿轴向方向的位置。
具体装配时,过渡台阶113可提示锁紧件13装配的程度。例如,锁紧件13可在距离过渡台阶113预设间隙的位置处完成装配(即能够满足锁紧要求),也可在刚好接触过渡台阶113的位置处完成装配。换而言之,锁紧件13不会跨过过渡台阶113而装配到第二轴向部112上。在一些实施例中,锁紧件13初次完成装配时,其与过渡台阶113之间存在预设间隙,此时锁紧件13与防松垫圈14接触配合,使用一段时间后,为了加强锁紧效果或防松效果,可再次旋紧锁紧件13使其朝着靠近防松垫圈14的方向移动,从而减小上述预设间隙的距离,当然,锁紧件13至多移动至与过渡台阶113抵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第一轴向部111、第二轴向部112的径向尺寸不做具体限定,例如两者也可以是第一轴向部111的外径尺寸大于第二轴向部112外径尺寸。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轴向部112设有卡槽1120以固定所述防松垫圈14。
本申请对卡槽1120的设置形式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可以是环形槽、L形槽等。防松垫圈14设有一定厚度,其一侧与锁紧件13挤压配合、另一侧与外轴承12挤压配合。防松垫圈14例如为橡胶圈。
作为本申请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防松垫圈14与所述轮毂10之间设有安装腔101,所述外油封15与所述安装腔101过盈配合。
如图1所示,安装腔101设于外轴承12的外侧,外轴承12、防松垫圈14以及轮毂10围成的空间形成安装腔101。优选地,轮毂10设有止挡台阶,外油封15与止挡台阶止挡配合后完成安装。并且,由于防松垫圈14为软胶材质制成,安装时可用力挤压防松垫圈14以使外油封15进入安装腔101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对外油封15的装配形式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其还可通过螺接等方式安装。
作为本申请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锁紧件13为法兰锁紧螺母,所述法兰锁紧螺母的法兰端面与所述防松垫圈14挤压配合。
其中,法兰锁紧螺母的法兰端面具有更大的平面面积,可增加与防松垫圈14的接触面积,从而提升两者的配合效果。本申请使用的法兰锁紧螺母结构简单,无需设置开槽结构,设计成本低、装配便捷。
作为本申请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轮毂10上集成有齿圈102,所述齿圈102与ABS传感器的感应端对应。
相较于现有技术中使用独立的ABS齿圈结构,需要将ABS齿圈安装到轮毂上,工艺比较复杂,并且装配误差容易造成ABS齿圈与ABS传感器之间的间隙不稳定,如此将影响ABS信号的稳定性。本申请使用集成结构,可省略ABS齿圈与轮毂的安装,齿圈102转动过程中可保证其与ABS传感器之间间隙稳定,因此可提升ABS信号的稳定性、准确性与可靠性,有助于减少车辆刹车故障、提升车辆行驶安全性。
优选地,所述轮毂10包括轮毂法兰103和轴套104,所述齿圈102设于所述轴套104的外径上;所述轮毂法兰103与所述轴套104为一体结构。
如图3所示,在轮毂10加工过程中,通过在轴套104的外径上开设齿形结构,并沿周向排布形成齿圈102,可保证齿形加工精度,并且可省略齿圈的装配,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优选地,所述ABS传感器(图中未示出)设于制动底板16上,与所述齿圈102之间设有预设间隙。
当车辆行驶时,齿圈102跟随轮毂10转动,使ABS传感器产生交流电并传输到相应的控制器,控制器可根据交流电变化频率计算出车轮速度,该速度信息通过发送至ABS防抱死系统从而可进行相应保护。
作为本申请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申请的轮毂装置还包括防尘端盖17,设于所述轮毂10的一端,将所述转向节11、锁紧件13、防松垫圈14、外油封15以及外轴承12罩设于内侧。
如图1所示,防尘端盖17朝向背离上述部件的方向凸出,优选地,防尘端盖17与轮毂10可通过螺接固定。防尘端盖17可阻止灰尘、水汽等污染上述部件,有利于延长上述部件的使用寿命。
本申请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轮毂装置,包括轮毂、转向节,所述轮毂通过设于其内侧的内轴承和外轴承安装在所述转向节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锁紧件,设于所述外轴承的一端,并套设于所述转向节上,以对所述外轴承进行固定;
防松垫圈,设于所述锁紧件与所述外轴承之间,并套设于所述转向节上,以减少所述锁紧件的松动;以及
外油封,设于所述防松垫圈与所述轮毂之间,以对所述外轴承密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轮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向节包括同轴布置的第一轴向部和第二轴向部,所述锁紧件套设于所述第一轴向部,所述防松垫圈及所述外轴承套设于所述第二轴向部;
所述锁紧件与所述第一轴向部螺纹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轮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轴向部相对所述第二轴向部收缩,且两者通过过渡台阶连接,所述过渡台阶限定所述锁紧件沿轴向方向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轮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轴向部设有卡槽以固定所述防松垫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轮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松垫圈与所述轮毂之间设有安装腔,所述外油封与所述安装腔过盈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轮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紧件为法兰锁紧螺母,所述法兰锁紧螺母的法兰端面与所述防松垫圈挤压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轮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毂上集成有齿圈,所述齿圈与ABS传感器的感应端对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轮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毂包括轮毂法兰和轴套,所述齿圈设于所述轴套的外径上;
所述轮毂法兰与所述轴套为一体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轮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ABS传感器设于制动底板上,与所述齿圈之间设有预设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轮毂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防尘端盖,设于所述轮毂的一端,将所述转向节、锁紧件、防松垫圈、外油封以及外轴承罩设于内侧。
CN202220909331.7U 2022-04-19 2022-04-19 一种轮毂装置 Active CN2170739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09331.7U CN217073918U (zh) 2022-04-19 2022-04-19 一种轮毂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09331.7U CN217073918U (zh) 2022-04-19 2022-04-19 一种轮毂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73918U true CN217073918U (zh) 2022-07-29

Family

ID=824991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909331.7U Active CN217073918U (zh) 2022-04-19 2022-04-19 一种轮毂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739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120695B2 (ja) 転がり軸受装置
CN217073918U (zh) 一种轮毂装置
CN109733433B (zh) 低地板车辆、转向架及其轴端结构
US5129741A (en) Hub assembly with integral ABS exciter ring seal
CN109703589B (zh) 低地板车辆、转向架及其轴端密封结构
CN211175374U (zh) 一种前桥轮毂与转向节总成之间免维护油润滑密封结构
CN209844711U (zh) 用于隔爆电机滚动轴承的浮动型隔爆结构
CN109861444B (zh) 电机轴向定位机构
CN201777074U (zh) 可周向定位车轮轮辐的螺母垫圈组件
WO2011161492A1 (en) Friction device for a bearing assembly, bearing and bearing assembly comprising such a friction device
CN211648854U (zh) 一种汽车的防尘制动底板
CN114056373A (zh) 端盖组件和轴箱装置
CN220488230U (zh) 一种新型多功能abs齿圈装配结构
CN107323521B (zh) 一种具有转向盘的驱动轮
CN111559421A (zh) 转向器齿轮轴的定位结构及其装配方法
CN104340237A (zh) 铁路轴箱组件和包括该组件的铁路轴箱
CN218892605U (zh) 一种转向过渡摇臂
CN218514161U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结构
CN218536643U (zh) 适用于解耦式电动刹车系统的建压单元
CN219789792U (zh) 一种带齿圈的球轮毂单元
CN215567284U (zh) 一种轴承密封结构和轴承
CN216519152U (zh) 一种空压机上的轴承轴向距离补偿机构
KR102663651B1 (ko) 차량의 브레이크 시스템용 압력 공급 유닛
KR200343049Y1 (ko) 차량의 주행장치
CN216969797U (zh) 一种商用车前桥轮毂与转向节总成之间的连接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99 Fushan Road, Laiy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Yantai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eichai New Energy Commercial Vehicle Co.,Ltd.

Address before: No.99 Fushan Road, Laiyang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Yantai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andong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