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38881U -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38881U
CN217038881U CN202121298519.4U CN202121298519U CN217038881U CN 217038881 U CN217038881 U CN 217038881U CN 202121298519 U CN202121298519 U CN 202121298519U CN 217038881 U CN217038881 U CN 2170388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oil guide
atomizing
storage material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29851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家太
张辉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mis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mi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mis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mi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29851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388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388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388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pecial Spray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该雾化器包括:壳体,具有相对的进气端和出气端;雾化管,安装于壳体内,且雾化管与进气端和出气端连通;储油材料,填充于雾化管与壳体之间;发热件,设置于雾化管内;及第一导油件,套设于雾化管的内壁与发热件之间;其中,雾化管开设有贯通其内壁和外壁的导油口,第一导油件通过导油口与储油材料相贴合,以形成沿第一导油件的径向由储油材料通过导油口至第一导油件的导油通道。

Description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烟草燃烧产生的烟雾中存在尼古丁、焦液等多种危害健康的物质,因此吸烟成为了当今世界最大的可预防死亡原因,而且吸烟者身边的人群吸入二手烟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因此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人们对健康的日益重视,电子雾化装置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大部分电子雾化装置通过将雾化油雾化产生烟雾,相比于烟丝的直接燃烧,有效减少了有害物质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对吸烟者以及周围人群的伤害。
雾化芯作为电子雾化装置的核心结构,用于加热雾化油,使得雾化油雾化而产生烟雾,以供使用者吸食。传统的雾化芯将发热丝缠绕在导油绳上,导油绳的两端延伸至储油棉,从而把储油棉内的雾化油吸附引导至发热丝处,发热丝发热对雾化油进行雾化形成烟雾,进而经过的气流将烟雾带出,供使用者吸食。然而,雾化油需要从导油绳的两端吸附引导至发热丝处,导油距离长,发热丝处雾化油蒸发雾化的速度大于导油速度,导致烟雾容易产生烧糊味,口感差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导油距离大,雾化油蒸发雾化的速度大于导油速度,导致烟雾容易产生烧糊味,口感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改善上述缺陷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一种雾化器,包括:
壳体,具有相对的进气端和出气端;
雾化管,安装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雾化管与所述进气端和所述出气端连通;
储油材料,填充于所述雾化管与所述壳体之间;
发热件,设置于所述雾化管内;及
第一导油件,套设于所述雾化管的内壁与所述发热件之间;
其中,所述雾化管开设有贯通其内壁和外壁的导油口,所述第一导油件通过所述导油口与所述储油材料相贴合,以形成沿所述第一导油件的径向由所述储油材料通过所述导油口至所述第一导油件的导油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第二导油件,所述第二导油件套设于所述雾化管的外壁与所述储油材料之间,并通过所述导油口与所述第一导油件贴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油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油件的一端通过导油连接部相连,所述第一导油件贴合于所述雾化管的内壁,所述导油连接部由所述导油口穿出至所述雾化管外,所述第二导油件贴合于所述雾化管的外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油件、所述导油连接部及所述第二导油件采用导油棉一体成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管的周向开设有多个所述导油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密封座,所述密封座密封设置于所述壳体的所述进气端,且开设有进气孔;
所述雾化管朝向所述进气端的一端配接于所述密封座,并与所述进气孔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座朝向所述雾化管的一侧凸设有安装凸台,所述雾化管朝向所述进气端的一端套设于所述安装凸台外;
所述安装凸台开设有所述进气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凸台朝向所述发热件的一端与所述发热件之间具有一预设间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设间隙为1.0mm至5.0mm之间。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雾化器。
上述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由于雾化管上开设有贯通雾化管的内壁和外壁的导油口,使得储油材料和第一导油件在导油口处相互贴合,从而储油材料的雾化油被吸附引导至位于雾化管内的第一导油件。由于第一导油件包覆发热件,使得发热件发热对第一导油件的雾化油进行雾化形成烟雾。并且,气流由壳体的进气端进入雾化管,带走雾化管内的烟雾并从壳体的出气端排出,以供使用者吸食。
如此,本实用新型中雾化器的第一导油件通过雾化管上的导油口与储油材料直接贴合,从而形成沿第一导油件的径向的导油通道,即储油材料的雾化油可通过导油口被吸附引导至第一导油件上,导油距离较小,可使得雾化油的雾化速度与导油速度相匹配,避免烟雾产生烧糊味,有利于提升烟雾的口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雾化器的剖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雾化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雾化器的雾化管、第一导油件、第二导油件及发热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雾化器的雾化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雾化器,包括壳体10、雾化管20、储油材料30、发热件50及第一导油件42。
壳体10具有相对的进气端11和出气端12。雾化管20安装于壳体10内,且雾化管20与该进气端11和出气端12连通,气流从壳体10的进气端11进入雾化管20,进而从壳体10的出气端12输出。储油材料30填充于雾化管20与壳体10之间,该储油材料30用于吸附储存雾化油。发热件50设置于雾化管20内,第一导油件42套设于雾化管20的内壁与发热件50之间。其中,雾化管20开设有贯通其内壁和外壁的导油口21,第一导油件42通过雾化管20上的导油口21与储油材料30相互贴合,储油材料30、导油口21及第一导油件42形成沿第一导油件42的径向的导油通道,使得储油材料30的雾化油通过雾化管20上的导油口21被吸附引导至第一导油件42,进而被发热件50加热雾化形成烟雾。
上述雾化器,由于雾化管20上开设有贯通雾化管20的内壁和外壁的导油口21,使得储油材料30和第一导油件42在导油口21处相互贴合,从而储油材料30的雾化油被吸附引导至位于雾化管20内的第一导油件42。由于第一导油件42包覆发热件50,使得发热件50发热对第一导油件42的雾化油进行雾化形成烟雾。并且,气流由壳体10的进气端11进入雾化管20,带走雾化管20内的烟雾并从壳体10的出气端12排出,以供使用者吸食。
如此,本实用新型中雾化器的第一导油件42通过雾化管20上的导油口21与储油材料30直接贴合,从而形成沿第一导油件42的径向的导油通道,即储油材料30的雾化油可通过导油口21被吸附引导至第一导油件42上,导油距离较小,可使得雾化油的雾化速度与导油速度相匹配,避免烟雾产生烧糊味,有利于提升烟雾的口感。
具体到实施例中,雾化器还包括第二导油件41,该第二导油件41套设于雾化管20的外壁与储油材料30之间,第二导油件41通过导油口21与第一导油件42贴合。如此,储油材料30、第二导油件41、导油口21及第一导油件42形成沿第一导油件42的径向的导油通道,也就是说储油材料30的雾化油被吸附导引至第二导油件41,第二导油件41的雾化油通过导油口21被吸附导引至第一导油件42,进而发热件50对第一导油件42的雾化油进行蒸发雾化。
进一步地,第一导油件42的一端与第二导油件41的一端通过导油连接部43相连,第一导油件42贴合于雾化管20的内壁,导油连接部43由导油口21穿出至雾化管20外,第二导油件41贴合于雾化管20的外壁。如此,将第一导油件42和第二导油件41通过导油口21的导油连接部43相连,进一步提升导油速度。
进一步地,第一导油件42、导油连接部43及第二导油件41采用导油棉一体成型,利用导油棉对雾化油的吸附来对储油材料30的雾化油进行吸附引导。也就是说,第一导油件42、导油连接部43及第二导油件41由一片导油棉形成。该导油棉穿设于导油口21,并且该导油棉位于雾化管20的内的一端贴附在雾化管20的内壁,以形成第一导油件42;该导油棉位于雾化管20外侧的一端贴附在雾化管20的外壁,以形成第二导油件41。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导油件42、导油连接部43及第二导油件41也可分体设置,彼此接触即可。并且,第二导油件41也可采用多片(两片或两片以上)导油棉贴附在雾化管20的外壁形成。第一导油件42也可采用多片(两片或两片以上)导油棉贴附在雾化管20的内壁形成。
可选地,储油材料30可采用储油棉,利用储油棉对雾化油的吸附来实现雾化油的储存。
具体到实施例中,雾化管20的周向开设有多个导油孔21,从而进一步增加第一导油件42和第二导油件41的贴合面积,进一步缩短导油距离,提升导油速度。可选地,多个导油孔21围绕雾化管20的周向间隔布设,从而使得第二导油件41的雾化油在雾化管20的周向上均可被吸附导引至第一导油件42,进一步缩短导油距离,提升导油速度。
需要说明的是,导油口21可以是贯通雾化管20的内壁和外壁的通孔或通槽,在此不作限定。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雾化器还包括密封座60,该密封座60密封设置于壳体10的进气端11,并且该密封座60开设有进气孔611。雾化管20朝向壳体10的进气端11的一端配接于密封座60,并与进气孔611连通。如此,密封座60的设置,一方面起到密封壳体10的进气端11的作用,避免储油材料30的雾化油从壳体10的进气端11泄露;另一方面起到装配雾化管20的作用;又一方面利用密封座60上的进气孔611将气流引入至雾化管20内,从而使得气流带走雾化管20内的烟雾,并由壳体10的出气端12排出。
具体到实施例中,密封座60朝向雾化管20的一侧凸设有安装凸台61,雾化管20朝向壳体10的进气端11的一端套设于该安装凸台61外,安装凸台61开设有上述进气孔611,从而使得进气孔611与雾化管20连通。
进一步地,安装凸台61朝向发热件50的一端与发热件50之间具有一预设间隙,从而在安装凸台61与发热件50之间形成一空腔a,使得气流由进气孔611进入该空腔a后沿雾化管20的径向发散,沿径向发散后的气流再进入第一导油件42形成的内侧腔室,并充满整个第一导油件42形成的内侧腔室,进而带走发热件50对第一导油件42的雾化油进行加热雾化形成的烟雾。如此,该预设间隙的设置使得气流能够在空腔a内沿雾化管20的径向扩散,即扩大了气流的径向尺寸,使得气流能够覆盖第一导油件42形成的内侧腔室的整个横截面,有利于带走第一导油件42形成的内侧腔室内的烟雾。需要说明的是,若不设置该预设间隙,进气孔611的气流直接进入第一导油件42形成的内侧腔室,并从该内侧腔室中心通过,导致靠近第一导油件42内壁的烟雾无法被气流带走。
可选地,该预设间隙为1.0mm至5.0mm,从而在发热件50与安装凸台61之间形成长度为1.0mm至5.0mm的空腔a,使得通过的气流沿雾化管20的径向扩散,确保气流能够覆盖第一导油件42形成的内侧腔室的整个横截面。例如,该预设间隙可以是1.0mm、2.0mm、2.5mm、3.0mm、4.0mm或5.0mm等。
具体到实施例中,雾化管20与安装凸台61之间采用过盈配合,从而达到密封效果,避免储油材料30的雾化油由雾化管20与安装凸台61之间泄露至雾化管20内。需要说明的是,雾化管20与安装凸台60之间的密封并不仅限于采用过盈配合的方式实现,也可采用例如密封圈的方式实现,在此不作限定。
具体到实施例中,安装凸台61上还开设有引脚孔612,发热件50通过穿设于引脚孔612的引脚51引出,以与供电机构电连接。如此,供电机构提供的电能通过引脚51传导至发热件50,使得发热件50发热,进而实现对第一导油件42的雾化油进行蒸发雾化。另外,发热件50还可通过该引脚51固定于安装凸台61,实现发热件50的装配。需要说明的是,引脚51包括两个(即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安装凸台61开设有与两个引脚51一一对应的两个引脚孔612,每个引脚51分别穿设于对应的一个引脚孔612。
可选地,发热件50可以是发热丝。发热丝呈螺旋状,发热丝紧贴在第一导油件42上,且发热丝的中心孔用于供气流通过。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发热件50也可以是发热片,发热片贴附在第一导油件42上。
具体到实施例中,壳体10的进气端11套设于密封座60外,且壳体10与密封座60之间采用过盈配合。如此,采用过盈配合来达到密封壳体10与密封座60之间的间隙的目的,避免储油材料30的雾化油从壳体10与密封座60之间的间隙泄露。进一步地,密封座60的周向侧壁上凸设有环形凸筋,有利于提高密封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雾化器还包括密封盖70及通气管80,密封盖70密封设置于壳体10的出气端12,且开设有出气孔711。通气管80的一端配接于密封盖70,且与出气孔711连通,通气管80的另一端配接于雾化管20朝向壳体10的出气端12的一端。如此,雾化管20内携带有烟雾的气流进入通气管80,并由通气管80进入出气孔711,进而由出气孔711排出,以供使用者吸食。
具体到实施例中,通气管80远离密封盖70的一端套设于雾化管20外,并且与第二导油件41对接,从而避免气流从雾化管20和通气管80相配接的位置外溢。
请参见图3及图4所示,进一步地,雾化管20上相对的两个导油口21贯通雾化管20朝向密封盖70的一端,将雾化管20的朝向密封盖70的一端分隔形成相对的两个插设部22,通气管80套设于该两个插设部22外。如此,通过相对的两个导油口21形成两个插设部22,以便于插接于通气管80内,即方便通气管80与雾化管20的装配。通气管80与第二导油件41对接,从而避免气流通过导油口并从通气管80和第二导油件41之间外溢。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导油连接部穿设于其中一个贯通雾化管20朝向密封盖70的一端的导油口21,并连接第一导油件42的一端和第二导油件41的一端。
请继续参见图1及图2所示,具体到实施例中,壳体10的出气端12套设于密封盖70外,且壳体10与密封盖70之间采用过盈配合,从而密封壳体10与密封盖70之间的间隙,避免储油材料30的雾化油从壳体10与密封盖70之间的间隙泄露。进一步地,密封盖70的周向侧壁上凸设有环形凸筋,以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
具体到实施例中,密封盖70朝向雾化管20的一侧凸设有固定凸台71,通气管80远离雾化管20的一端套设于固定凸台71外,出气孔711开设于固定凸台71。如此,通过固定凸台71实现通气管80与密封盖70的装配。
进一步地,固定凸台71与通气管80之间采用过盈配合,从而起到密封效果,避免储油材料30的雾化油从固定凸台71与通气管80之间的间隙泄露。需要说明的是,固定凸台71与通气管80的密封并不仅限于采用过盈配合来实现,也可采用例如密封圈的方式实现,在此不作限定。
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针插式的注油方式,即将注油针插入储油材料中,然后在利用注油针将雾化油注入储油材料。采用该种注油方式存在以下缺陷:1)容易造成注油时受到注入压力的影响,把雾化油过量压入发热丝内部造成漏油;
2)储油材料吸附雾化油不均匀,注油针插入位置雾化油的量过多,而其它位置的雾化油的量过少,从而造成储油材料的内部导油路径不通畅或不连通,进而影响烟雾口感;3)相邻两个注油针插入位置之间容易产生空气泡,空气泡会阻挡储油材料内部的导油路径不通畅或不连通,进而影响烟雾口感。
为了改善上述问题,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采用端部注油的方式,即将雾化油从壳体10的进气端11或出气端12注入,使得储油材料30由朝向进气端11的端部至朝向出气端12的端部依次均匀吸入雾化油,或者,储油材料30由朝向出气端12的端部至朝向进气端11的端部依次均匀吸入雾化油,从而即可把储油材料30内部的导油路径均匀连通,又能完全把储油材料30内部的空气排出。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可以采用浸泡注油的方式,即在装配储油材料30之前,将储油材料30浸泡在雾化油中,待储油材料30吸附雾化油完成后,再将该储油材料30装配至壳体内。采用浸泡注油的方式也能保证储油材料30内部的导油路径均匀连通,并且完全把储油材料30内部的空气排出。
基于上述雾化器,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雾化器。具体地,电子雾化装置还包括雾化器及供电机构,供电机构与雾化器的壳体10的进气端11配接,并与引脚51电连接,以为发热件50提供电能。
需要说明的是,供电机构的具有结构与现有技术中的供电机构的结构基本相同,故在此不作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0),具有相对的进气端(11)和出气端(12);
雾化管(20),安装于所述壳体(10)内,且与所述进气端(11)和所述出气端(12)连通;
储油材料(30),填充于所述雾化管(20)与所述壳体(10)之间;
发热件(50),设置于所述雾化管(20)内;及
第一导油件(42),套设于所述雾化管(20)的内壁与所述发热件(50)之间;
其中,所述雾化管(20)开设有贯通其内壁和外壁的导油口(21),所述第一导油件(42)通过所述导油口(21)与所述储油材料(30)相贴合,以形成沿所述第一导油件(42)的径向由所述储油材料(30)通过所述导油口(21)至所述第一导油件(42)的导油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还包括第二导油件(41),所述第二导油件(41)套设于所述雾化管(20)的外壁与所述储油材料(30)之间,并通过所述导油口(21)与所述第一导油件(42)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油件(4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油件(41)的一端通过导油连接部(43)相连,所述第一导油件(42)贴合于所述雾化管(20)的内壁,所述导油连接部(43)由所述导油口(21)穿出至所述雾化管(20)外,所述第二导油件(41)贴合于所述雾化管(20)的外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油件(42)、所述导油连接部(43)及所述第二导油件(41)采用导油棉一体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管(20)的周向开设有多个所述导油口(21)。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还包括密封座(60),所述密封座(60)密封设置于所述壳体(10)的所述进气端(11),且开设有进气孔(611);
所述雾化管(20)朝向所述进气端(11)的一端配接于所述密封座(60),并与所述进气孔(611)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座(60)朝向所述雾化管(20)的一侧凸设有安装凸台(61),所述雾化管(20)朝向所述进气端(11)的一端套设于所述安装凸台(61)外;
所述安装凸台(61)开设有所述进气孔(61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凸台(61)朝向所述发热件(50)的一端与所述发热件(50)之间具有一预设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间隙为1.0mm至5.0mm之间。
10.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
CN202121298519.4U 2021-06-10 2021-06-10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Active CN2170388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98519.4U CN217038881U (zh) 2021-06-10 2021-06-10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298519.4U CN217038881U (zh) 2021-06-10 2021-06-10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38881U true CN217038881U (zh) 2022-07-26

Family

ID=82463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298519.4U Active CN217038881U (zh) 2021-06-10 2021-06-10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388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858254B2 (ja) 末広形状煙排出管を有する電子タバコアトマイザー
WO2017210969A1 (zh) 一种电子烟
CN110074464B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烟
WO2018130023A1 (zh) 电子烟雾化器
WO2018188353A1 (zh) 加热装置、雾化器及电子烟
WO2016082180A1 (zh) 雾化组件和电子烟
CN210054613U (zh) 一种防吸油的电子烟雾化器
CN210203369U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烟
WO2021143105A1 (zh) 一种带气压缓冲仓的雾化器及其应用
CN216292995U (zh) 电子烟雾化组件及电子烟
WO2023045473A1 (zh) 电子烟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WO2022088845A1 (zh) 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及雾化器
CN216088899U (zh) 雾化芯组件、电子烟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CN217038881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1672450U (zh) 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CN218185200U (zh) 一种电子烟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CN217136826U (zh) 电子烟雾化组件及电子烟
CN113287792A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6293059U (zh) 电子烟雾化装置及电子烟
CN212754251U (zh) 一种带气压缓冲仓的雾化器
CN114009851A (zh) 雾化组件、雾化器及可吸入装置
CN210960416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1241746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0248388U (zh) 一种电子烟
CN218527686U (zh) 雾化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