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60241U - 线圈盘、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线圈盘、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960241U CN216960241U CN202220684432.9U CN202220684432U CN216960241U CN 216960241 U CN216960241 U CN 216960241U CN 202220684432 U CN202220684432 U CN 202220684432U CN 216960241 U CN216960241 U CN 21696024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cooking
- pot cover
- seat
- wi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线圈盘、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线圈盘设置在烹饪器具的锅盖组件上,线圈盘包括盘座和线材,线材在盘座上绕制成型线圈绕组;线材的外侧设有防水层。本实用新型中,线圈盘结合烹饪腔的底部的加热装置,能够在烹饪腔内形成立体式循环加热环境,确保烹饪腔内食物的均匀受热;能够形成较大区域受热且较为均匀的热量传导,有助于对烹饪腔的顶部的加热均匀,从而有助于在烹饪腔内蒸汽上升时,避免在盖板处形成冷凝水后,冷凝水回落烹饪腔内影响食物口感的问题发生;线圈盘处的线材外侧包覆有防水层,有助于减少烹饪腔内向上升腾的水蒸气附着在线材上导致线圈绕组短路,有助于提高整机的使用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圈盘、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传统饭煲等烹饪器具的底部采用发热盘或者IH线盘等方式进行加热,使得产生的热量多集中在底部。烹饪过程中,尤其在内锅的食物比较满时,容易造成食物受热不均而产生夹生的问题,甚至出现底糊锅,但食物上层还是夹生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旨解决传统烹饪器具存在对锅体施热不均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线圈盘,所述线圈盘用于设置在烹饪器具的锅盖组件上,所述线圈盘包括盘座和线材,所述线材在所述盘座上绕制成型线圈绕组;
其中,所述线材的外侧设有防水层。
可选地,所述防水层由绝缘材料制成。
可选地,所述线材的线径不小于0.5mm,且不大于1.8mm。
可选地,所述线材在所述盘座上的绕设圈数不小于20圈。
可选地,所述线圈绕组沿所述盘座的径向呈多环布设,以在所述盘座上形成沿所述盘座的径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加热区域。
可选地,所述线圈盘还包括设于所述盘座的绕线支架,所述绕线支架限定出绕线槽,所述绕线槽供所述线材绕制成型所述线圈绕组。
可选地,所述线圈盘还包括多个磁条,多个所述磁条分散布设在所述盘座背对所述线圈绕组的一侧。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锅盖组件,包括:
锅盖主体,包括设于所述锅盖主体的一侧的盖板;以及,
线圈盘,所述线圈盘设于所述锅盖主体内,且用以在通电时对所述盖板进行加热;所述线圈盘用于设置在烹饪器具的锅盖组件上,所述线圈盘包括盘座和线材,所述线材在所述盘座上绕制成型线圈绕组;所述线材的外侧设有防水层。
可选地,所述锅盖主体包括盖体和隔板,所述盖体、所述隔板和所述盖板依次布设,所述线圈盘限位在所述盖体和所述隔板之间;
所述隔板对应所述线圈盘处设有可视化结构,所述盖板与所述隔板可拆卸连接。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
烹饪座,具有一端呈开口设置的腔体;
锅盖组件,所述锅盖组件可开合地设于所述烹饪座的开口端,以与所述烹饪座共同围合构成烹饪腔,所述锅盖组件包括锅盖主体和线圈盘,所述锅盖主体包括设于所述锅盖主体的一侧的盖板;所述线圈盘设于所述锅盖主体内,且用以在通电时对所述盖板进行加热;所述线圈盘用于设置在烹饪器具的锅盖组件上,所述线圈盘包括盘座和线材,所述线材在所述盘座上绕制成型线圈绕组;所述线材的外侧设有防水层;以及,
加热装置,设于所述烹饪座,且用以对所述烹饪腔进行加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锅盖组件上设置线圈盘,使得线圈盘在通电时能够对锅盖组件尤其是盖板处进行加热,实现对烹饪腔的顶部加热,结合烹饪腔的底部设置的加热装置,能够在烹饪腔内形成自下至上和自上至下热量流路,构建立体式循环加热环境,确保烹饪腔内食物的均匀受热,有助于提高烹饪效果;线圈盘采用电磁加热方式运行,相较于电阻丝等发热方式,能够形成较大区域受热且较为均匀的热量传导,有助于对烹饪腔的顶部的加热均匀,从而有助于在烹饪腔内蒸汽上升时,避免在盖板处形成冷凝水后,冷凝水回落烹饪腔内影响食物口感的问题发生;线圈盘处的线材外侧包覆有防水层,有助于减少烹饪腔内向上升腾的水蒸气附着在线材上,而导致线圈绕组短路等问题发生,从而有助于提高整机的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的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烹饪器具的烹饪座与锅盖组件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中锅盖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1中烹饪座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线圈盘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线圈盘的装配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 名称 | 标号 | 名称 |
1 | 烹饪器具 | 215 | 盖板 |
10 | 烹饪座 | 216 | 通孔 |
110 | 烹饪腔 | 217 | 蒸汽阀组件 |
111 | 开口端 | 218 | 安装槽 |
120 | 锅体 | 220 | 测温器 |
130 | 控制装置 | 230 | 电控部件 |
140 | 测温组件 | 30 | 线圈盘 |
20 | 锅盖组件 | 310 | 盘座 |
210 | 锅盖主体 | 320 | 线材 |
211 | 盖体 | 330 | 线圈绕组 |
212 | 屏蔽板 | 340 | 绕线支架 |
213 | 隔板 | 40 | 加热装置 |
214 | 安装支架 |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传统饭煲等烹饪器具的底部采用发热盘或者IH线盘等方式进行加热,使得产生的热量多集中在底部。烹饪过程中,尤其在内锅的食物比较满时,容易造成食物受热不均而产生夹生的问题,甚至出现底糊锅,但食物上层还是夹生情况。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圈盘,所述线圈盘应用在锅盖组件中,所述锅盖组件应用在烹饪器具中,所述烹饪器具可以是但不限于电饭煲、压力煲、食物料理机等。请参阅图1至图6,附图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圈盘应用在烹饪器具中的具体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所述线圈盘30用于设置在烹饪器具1的锅盖组件20上,所述线圈盘30包括盘座310和线材320,所述线材320在所述盘座310上绕制成型线圈绕组330;其中,所述线材320的外侧设有防水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锅盖组件20上设置线圈盘30,使得线圈盘30在通电时能够对锅盖组件20尤其是盖板215处进行加热,实现对烹饪腔110的顶部加热,结合烹饪腔110的底部设置的加热装置40,能够在烹饪腔110内形成自下至上和自上至下热量流路,构建立体式循环加热环境,确保烹饪腔110内食物的均匀受热,有助于提高烹饪效果;线圈盘30采用电磁加热方式运行,相较于电阻丝等发热方式,能够形成较大区域受热且较为均匀的热量传导,有助于对烹饪腔110的顶部的加热均匀,从而有助于在烹饪腔110内蒸汽上升时,避免在盖板215处形成冷凝水后,冷凝水回落烹饪腔110内影响食物口感的问题发生;线圈盘30处的线材320外侧包覆有防水层,有助于减少烹饪腔110内向上升腾的水蒸气附着在线材320上,而导致线圈绕组330短路等问题发生,从而有助于提高整机的使用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线圈盘30应用在锅盖组件20中。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锅盖组件20,所述锅盖组件20包括锅盖主体210和如上所述的线圈盘30,所述锅盖主体210包括设于所述锅盖主体210的一侧的盖板215;所述线圈盘30设于所述锅盖主体210内,且用以在通电时对所述盖板215进行加热。
此外,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锅盖组件20应用在烹饪器具1中。因此,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1,所述烹饪器具1包括烹饪座10、锅盖组件20及加热装置40。
其中,所述烹饪座10一般包括机壳,所述机壳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任意适宜的形状、尺寸和材质,例如设置为大致呈圆柱状、棱柱状或者球状等;所述机壳的制成材质可以设置为金属材质或者塑料材质等。
所述烹饪座10具有一端呈开口设置的腔体。可以理解,所述机壳可以直接限定出所述腔体;或者,所述烹饪座10包括机壳和锅体120,所述机壳限定出安装腔,所述锅体120安装在所述安装腔内,并限定出所述腔体。
所述锅盖组件20可开合地设于所述烹饪座10的开口端111,以与所述烹饪座10共同围合构成烹饪腔110。可以理解,所述锅盖组件20可以任何适宜的活动形式可开合地设于所述烹饪座10。例如,所述锅盖组件20的一侧缘转动安装于所述烹饪座10的开口端111,以使得所述锅盖组件20可绕该侧缘翻转至打开和关闭所述腔体的开口。或者,所述锅盖组件20的中部可通过一转轴转动安装于所述烹饪座10的开口端111,使得所述锅盖组件20可绕该转轴转动至打开和关闭所述腔体的开口。或者,所述锅盖组件20可相对烹饪座10的开口端111平移运动,具体可以是滑动平移或者滚动平移,实现打开和关闭所述腔体的开口的目的。
当所述锅盖组件20活动至关闭所述腔体,也即盖合所述开口时,所述锅盖组件20与所述烹饪座10的至少开口端111密封配合,共同围合构成基本封闭(可预留例如蒸汽溢出孔)的烹饪腔110。
本设计对所述烹饪座10上开口端111的朝向设置不作限制,因此跟随地,当所述烹饪座10固定在任一平台上时,所述锅盖组件20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所述烹饪座10的任意侧,例如设置在所述烹饪座10的顶侧、任意旁侧甚至底侧。但为了便于理解,在以下实施例中,均以所述烹饪器具1沿上下向,也即竖直方向安装,且所述烹饪座10和所述锅盖组件20自下至上依次布设,所述开口朝上为例进行说明。
基于此,所述加热装置40设于所述烹饪座10,且用以对所述烹饪腔110的底部进行加热。所述加热装置40为所述烹饪器具1的主加热单元,主要对所述烹饪腔110的底部进行加热。在设计时,所述加热装置40可以设置在所述烹饪座10的底部,使得加热装置40距所述烹饪腔110的底部更近,在同样的热量供给下,有助于加热装置40的能量减省和整机的结构简化,且使得整机的重心靠下,更利于整机平稳。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40也可设置在所述烹饪座10靠下区域的任意侧部,将热量传导至所述烹饪腔110的底部。此外,所述加热装置40在对烹饪腔110的底部加热的基础上,还可对烹饪腔110靠下区域的侧部进行加热,例如将加热装置40的加热面设置为适于锅体120底部形状的凹型,实现对锅体120的底部及靠下区域的侧部进行加热。
在具体应用时,所述加热装置40的具体形式不作限制,可以是任意适宜的加热方式,例如电热片或者电热圈等的电阻式加热、电磁感应加热、远红外加热及瓦斯加热等。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40为电磁加热装置,也即主要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加热的装置。
当然,为了所述加热装置40及烹饪器具1整机的良好运行,所述烹饪器具1一般还包括控制装置130,所述控制装置130一般设置在所述烹饪座10上,且可与所述加热装置40电性连接,为所述加热装置40提供电源和所需的控制信号。所述控制装置130可作为所述烹饪器具1的主控系统,已为成熟技术,不作赘述。
此外,所述烹饪器具1还可包括测温组件140,所述测温组件140设于所述烹饪座10的底部,用以对所述烹饪腔110的底部进行测温;所述测温组件140也可设于锅盖组件20上,同样可以用以对所述烹饪腔110内部进行测温。所述测温组件140与所述控制装置130电性连接,使得所述控制装置130可根据所述测温组件140的工作状态和测量数据,对所述加热装置40的工作参数进行调整。所述测温组件140同样为现有技术,不作赘述。
鉴于上述,本设计中的所述锅盖主体210大致呈现为与所述烹饪座10的形状、尺寸、材质相适配的块状或者具有一定厚度的板状。所述锅盖主体210具有朝向所述烹饪座10的开口端111的底侧和背对所述烹饪座10的开口端111的顶侧。其中,所述盖板215形成在所述锅盖主体210的底侧,朝向所述开口端111设置,且在盖合所述开口端111时,与烹饪座10的腔体共同围合构成所述烹饪腔110。
所述线圈盘30可以包括盘座310和绕设在所述盘座310上的线圈绕组330。所述线圈盘30在运行时,至少能够对所述盖板215进行加热。可以理解,所述盖板215被设置为由导热材料制成,具体例如为金属材质。
在具体应用时,所述盖板215可以是平直的板状结构,与所述开口的形状、尺寸相适配,以恰好盖合所述开口设置;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盖板215的至少朝向所述开口的一侧可以设置为具有一定弧度的弧面状,例如自盖板215的边缘至盖板215的中心呈逐渐朝向烹饪座10方向突出延伸,或者自盖板215的边缘至盖板215的中心呈逐渐背离烹饪座10方向凹陷延伸等;或者,所述盖板215整体可以呈凹型设置,具有板状主体和自板状主体的周缘逐渐朝向所述烹饪座10的方向突出延伸的周侧壁,如此地,所述线圈盘30可以仅对应所述板状主体设置,或者分别对应所述板状主体及所述周侧壁设置,使得当所述线圈盘30工作时,热量可直接地作用在板状主体上,并且直接或者间接地作用在所述周侧壁上,实现对所述烹饪腔110的靠上区域的立体式加热。
所述锅盖主体210一般还包括盖体211,所述盖体211设于所述盖板215背对所述烹饪座10的一侧,所述盖体211、所述线圈盘30和所述盖板215依次层叠布设,并且,所述盖体211与所述盖板215共同限位所述线圈盘30。所述盖体211可呈板状设置,并与所述盖板215正对。或者,所述盖体211的下端凹设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收容所述线圈盘30和所述盖板215,使得所述锅盖组件20的结构紧凑且更具美观性。
接着,所述锅盖主体210还可包括隔板213,所述隔板213设于所述盖板215和所述盖体211之间。所述隔板213和所述盖体211共同夹持限位所述线圈盘30。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盖体211具体设计有上述容置槽时,所述盖板215与所述盖体211之间的区域,指的是所述容置槽的槽底部与所述盖板215之间的区域。
所述隔板213与所述盖体211连接。具体而言,所述隔板213可直接与所述盖体211连接,例如通过例如焊接固定、螺接固定、卡扣固定、粘接固定或者吸附固定等方式安装在所述容置槽的侧槽壁上。或者,所述锅盖主体210还可包括安装支架214,所述安装支架214供所述隔板213安装,且连接至所述盖体211上。具体而言,所述安装支架214大致呈环状,且具有供所述隔板213支撑固定的环形支撑面,所述环形支撑面朝向所述线圈盘30设置。所述安装支架214与上述同理地,可通过例如焊接固定、螺接固定、卡扣固定、粘接固定或者吸附固定等方式安装在所述容置槽的侧槽壁上。
当所述锅盖主体210如上所述设置有安装支架214时,所述安装支架214与所述盖体211连接,将所述盖体211、所述线圈盘30和所述隔板213连接呈一体。所述盖板215可安装在所述安装支架214背对所述隔板213的一侧,并与所述安装支架214可拆卸连接。如此地,在实际应用时,所述盖板215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拆除,例如进行维修替换、拆装清洗等,隔板213可以对至少线圈盘30起到良好的隔离保护作用,避免所述盖板215的拆装过程影响线圈盘30的使用、或者对用户造成危害。
基于上述,进一步地,所述隔板213至少对应所述线圈盘30的部位处,设置有可视化结构。所述可视化结构可以具体表现为由玻璃、透明膜层等材料制成的透明视窗,或者表现为通过例如反射、折射等原理将所述线圈盘30处的图像信息表现出来的显示面。例如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简化结构且降低成本,可将所述隔板213整体设置为由玻璃材料制成,既能达到可视化目的,还能对经由线圈盘30作用在盖板215的热量起到一定的均匀、保温的效果。
此外,由于所述线圈盘30需要在通电状态下感应发热。因此,所述锅盖组件20一般还包括电控部件230,所述电控部件230与所述线圈盘30电性连接,为所述线圈盘30提供电源,还可根据实际需要提供预设的控制信号。所述电控部件230例如为集成设置的电路板。所述电控部件230可与上述的控制装置130分体设置,具体例如独立设置于所述锅盖主体210上或者设于烹饪座10上;当然,所述电控部件230也可与所述控制装置130一体设置,构成所述控制装置130中的部分结构。
在实际应用时,所述烹饪器具1一般还包括显控面板,所述显控面板提供控制界面和/或显示界面,所述显控面板可设置在锅盖组件20的上端,也即盖体211处。基于此,所述电控部件230同样可以安装在所述盖体211处。而为了减少电控部件230与所述线圈盘30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锅盖主体210还包括屏蔽板212,所述屏蔽板212至少对应设置在所述电控部件230和所述线圈盘30之间。所述屏蔽板212具体可以是铝制板等。
所述锅盖主体210开设有通孔216。所述通孔216贯穿所述锅盖主体210,所述通孔216能够实现所述烹饪腔110内外物质交换,例如,将烹饪腔110内经烹饪过程产生的蒸汽排放至烹饪腔110外,或者将烹饪腔110外的例如食材等投放至烹饪腔110内。因此,根据所述烹饪器具1的实际需求,所述通孔216可作为连通孔216,例如所述烹饪腔110的蒸汽溢出孔、物料(例如食材、调料、水等)的投料孔、散热孔、泄压孔等。
当然,由于所述通孔216连通所述烹饪腔110的内外环境,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锅盖组件20还包括功能部件时,所述通孔216还可作为所述功能部件的安装孔或者避让孔。具体而言,所述功能部件与所述锅盖主体210可拆卸连接,所述功能部件与所述锅盖主体210二者的连接处可以位于所述锅盖主体210的任意部位。并且,所述功能部件的至少部分部位穿设在所述通孔216处,可以完全收容在所述通孔216内,也可以穿过所述通孔216并伸入至所述烹饪腔110内。如此地,无需为所述功能部件额外开设其他孔结构,有助于简化加工工艺,且保证所述锅盖主体210的结构强度。
所述功能部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为不同: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烹饪器具1例如为炒菜机等产品,设置有搅拌功能时,所述功能部件可以是搅拌机构,搅拌机构至少包括搅拌轴以及与搅拌轴连接的搅拌叶片,此时,所述搅拌轴可穿过所述通孔216,并将所述搅拌叶片安装在所述烹饪腔110内。
在一实施例中,当所述烹饪器具1为自动料理机等产品,设置有自动投料功能、破碎物料功能等时,所述功能部件可以是投料机构,具体例如为鼓气或抽气机构、传送带机构等;所述功能部件还可以是刺破机构,例如为刺破胶囊的刀具、碾破米粒的滚轮等。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功能部件也可以是感测机构,例如为测温器220、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
鉴于上述,所述锅盖主体210还可以包括蒸汽阀组件217,所述蒸汽阀组件217与所述盖体211连接,并活动安装于所述通孔216处,以控制所述通孔216处的开度大小。
此外,基于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锅盖主体210开设有安装槽218。所述盖板215盖设在所述安装槽218的槽口处,当所述盖板215完全封闭所述安装槽218时,所述安装槽218呈现为完全封闭状态;当所述盖板211设有连通所述安装槽218的气孔,烹饪腔110内的蒸汽可经由所述气孔进入所述安装槽218内,使得安装槽218可与烹饪腔110内部连通,而保持与烹饪座20的外界环境断开连通。
当所述锅盖组件20还包括测温器220时,所述测温器220可选择性地安装在所述通孔216和/或所述安装槽218处。例如,当所述测温器220设置为一个时,可安装在通孔216处或者安装槽218处;当所述测温器220设置为两个,或者同一测温器220具有两个测温点时,两个测温器220或者两个测温点可分设在通孔216和安装槽218处,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测量结果,有助于测量准确。
而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测温器220设于所述安装槽218处,所述测温器220的测温端可抵接在盖板215上,或者朝向盖板215并与盖板215保持间隔。当盖板215设有连通烹饪腔110的气孔,使得安装槽218处于半封闭时,能够聚积更多的高温蒸汽,避免高温蒸汽流通至烹饪腔110外。因此,将测温器220设于安装槽218处,对于感测烹饪腔110内烹煮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具有更好更准的测量效果。进一步地,可将所述安装槽218尽量靠近所述锅盖主体210的中心布设。由于烹饪腔110内的蒸汽多汇聚在中部并向上升腾,靠近中心布设的测温器220能够接收到更多地、更原始的蒸汽,从而有助于测量准确。所述通孔216设于所述安装槽218的旁侧,避免通孔216处蒸汽的溢出、或者功能部件的安装,对测温器220的测量过程或结果产生干扰。当然,所述测温器220可在所述安装槽218直接测量蒸汽温度,也可在蒸汽附着在盖板215时,通过测量盖板215的温度并经转换后获得烹饪腔110温度。
基于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线圈盘30设置在所述锅盖组件20上,且位于所述烹饪腔110的顶部,一般为竖直向上的方位。线圈盘220采用电磁加热方式运行,相较于电阻丝等发热方式,能够形成较大区域受热且较为均匀的热量传导,有助于对烹饪腔110的顶部的加热均匀,从而有助于在烹饪腔110内蒸汽上升时,避免在盖板211处形成冷凝水,有效解决烹饪过程中盖板211处产生的冷凝水回落烹饪腔110内的食物(例如米饭)上,导致米饭滴白或者夹生,影响食物,口感的问题;同时也有效避免盖板211处产生的冷凝水在锅盖组件的20的开盖过程中掉落在米饭上、滴落在烹饪座10上,污染烹饪座10或者渗入烹饪座10内部,对烹饪座10内的电控器件造成损坏。
当所述烹饪腔110内烹煮食物而产生蒸汽时,蒸汽自然向上升腾而聚集在所述锅盖组件20处,并可能在经由所述通孔216向外排出时,进入所述线圈盘30处,并直接聚集在线圈盘30的线圈绕组330处。
基于此,在一实施例中,可在所述蒸汽朝向所述线圈盘30流通的路径上设置防水隔层,例如在盖板215处,或者在通孔216的内孔壁处。所述防水隔层可以是防水膜等,能够对整个线圈绕组330、甚至整个线圈盘30进行防水保护。
或者,在一实施例中,可直接在所述线材320的外表面设置防水层。具体例如,所述线材320包括以适宜方式绕制成型线圈绕组330的线体,所述线体的整周外壁均包覆有防水层,使得不仅在线圈绕组330与其他构件之间实现防水,还在依次绕设的相邻两个线材320段之间实现防水。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防水层由绝缘材料制成。所述绝缘材料的方案有多种,例如橡胶皮、塑胶膜等。因此,所述线材320可具体选取为膜包线、包胶线等。如此地,不仅使得所述线圈绕组330能够适应烹饪腔110顶部这种高温高湿环境,而且,绝缘材料能够绝缘相邻的每两个线材320段,有效防止线圈绕组330被湿气影响而出现短路问题。
此外,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线材320的线径不小于0.5mm,且不大于1.8mm。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线材320的线径,指的是线材320的总直径,例如当所述线材320如上所述包括线体和包覆在所述线体周侧的绝缘材料时,所述线材320的线径指的是所述线体的直径以及对应的绝缘材料层总厚度。当所述线材320的线径较大时,容易导致线材320绕制成型的线圈绕组330的尺寸偏大,导致所述线圈盘30的空间占用增加,影响锅盖组件20以及整机的尺寸;反之,当所述线材320的线径较小时,容易导致线材320绕制成型的线圈绕组330的尺寸偏小,且强度偏弱,这使得为达到所需功率,需操作线材320缠绕更多圈数,增加线圈盘30的加工复杂度。因此,通过将所述线材320的线径设置在不小于0.5mm,且不大于1.8mm的范围内,尽可能确保线圈绕组330满足加热需求的同时,还能减小线圈绕组330的尺寸。
此外,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线材320在所述盘座310上的绕设圈数不小于20圈。如此地,使得所述线材320绕制成型的线圈绕组330具有足够的作用面积,有助于更快更好地达到所需的加热效果。
所述线材320可在所述盘座310的板面上进行单层多圈绕设;或者,所述线材320也可在所述盘座310的板面上进行多层多圈绕设。其中,层数指的是线材320在所述盘座310的高度(或者厚度)方向上的绕设线段数量,圈数指的是线材320沿所述盘座310的径向的绕设线段数量。
此外,当所述线材320在所述盘座310上多圈绕设时,可以是单环布设,也可以是多环布设。其中,当所述线材320自所述盘座310的中心至所述盘座310的边缘依次且大致等距缠绕时,具体表现为单环布设;而当所述线材320自所述盘座310的中心至所述盘座310的边缘依次呈不等距缠绕时,距离较大处将线圈绕组330分隔成至少两个加热区域,构成多环布设。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线圈绕组330沿所述盘座310的径向呈多环布设,以在所述盘座310上形成沿所述盘座310的径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加热区域。通过调整每个加热区域处的线圈绕组330的绕设圈数和/或绕设层数,可使得多个所述加热区域的加热效果相同设置,或者呈差异化设置。
在具体应用时,所述线材320可在绕设成型线圈绕组330后,通过粘接等方式安装在所述盘座310上。或者,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线圈盘30还包括设于所述盘座310的绕线支架340,所述绕线支架340限定出绕线槽,所述绕线槽供所述线材320绕制成型所述线圈绕组330,更易于绕制成型。
由于所述线圈绕组330基本都是自所述盘座310的中心至所述盘座310的边缘依次绕设。所述绕线支架340可表现为不同的结构。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绕线支架340为凸设在所述盘座310上,且沿所述盘座310的径向呈多圈的同心圆弧状的环形凸筋设置,相邻的每两个环形凸筋之间限定出开口朝上的所述绕线槽。
或者,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绕线支架340包括自所述盘座310的盘面凸出设置的绕线部、以及自所述绕线部的自由端沿径向延伸的压线部,所述压线部与所述盘座310之间限定出侧向开口的所述绕线槽。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线圈盘30可采用无磁条的设计,也即,所述线圈盘30不包括磁条。如此地,可使得所述线圈盘30产生的磁场的磁力线的范围更加宽广,磁场的最外围甚至可达到烹饪腔110的底部;磁场的最内换集中在所述盖板215上,实现所述烹饪腔110的顶部和底部的同时加热,实现全方位立体式加热的方式。
或者,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线圈盘30还包括多个磁条,多个所述磁条分散布设在所述盘座310背对所述线圈绕组330的一侧。多个所述磁条在所述盘座310上的布设方式不作限制,可以是跨设在所述盘座310的径向上的相对两侧,或者围绕所述盘座310的中心呈辐射状延伸布设。所述磁条可直接粘贴在所述盘座310上,或者通过在所述盘座310上开设安装槽,并将所述磁条粘接或者卡持固定在所述安装槽内。如此地,磁条可使得线圈盘30产生的磁场的磁力线集中在盖板215处,增加盖板215处的加热强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用于设置在烹饪器具的锅盖组件上,所述线圈盘包括盘座和线材,所述线材在所述盘座上绕制成型线圈绕组;
其中,所述线材的外侧设有防水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层由绝缘材料制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材的线径不小于0.5mm,且不大于1.8mm。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材在所述盘座上的绕设圈数不小于20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绕组沿所述盘座的径向呈多环布设,以在所述盘座上形成沿所述盘座的径向间隔分布的多个加热区域。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还包括设于所述盘座的绕线支架,所述绕线支架限定出绕线槽,所述绕线槽供所述线材绕制成型所述线圈绕组。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盘还包括多个磁条,多个所述磁条分散布设在所述盘座背对所述线圈绕组的一侧。
8.一种锅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盖主体,包括设于所述锅盖主体的一侧的盖板;以及,
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线圈盘,所述线圈盘设于所述锅盖主体内,且用以在通电时对所述盖板进行加热。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锅盖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盖主体包括盖体和隔板,所述盖体、所述隔板和所述盖板依次布设,所述线圈盘限位在所述盖体和所述隔板之间;
所述隔板对应所述线圈盘处设有可视化结构,所述盖板与所述隔板可拆卸连接。
10.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烹饪座,具有一端呈开口设置的腔体;
如权利要求8或者9所述的锅盖组件,所述锅盖组件可开合地设于所述烹饪座的开口端,以与所述烹饪座共同围合构成烹饪腔;以及,
加热装置,设于所述烹饪座,且用以对所述烹饪腔进行加热。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684432.9U CN216960241U (zh) | 2022-03-25 | 2022-03-25 | 线圈盘、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0684432.9U CN216960241U (zh) | 2022-03-25 | 2022-03-25 | 线圈盘、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960241U true CN216960241U (zh) | 2022-07-12 |
Family
ID=82299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684432.9U Active CN216960241U (zh) | 2022-03-25 | 2022-03-25 | 线圈盘、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960241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98621A1 (zh) * | 2022-11-11 | 2024-05-16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锅具盖体组件和烹饪器具 |
-
2022
- 2022-03-25 CN CN202220684432.9U patent/CN216960241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098621A1 (zh) * | 2022-11-11 | 2024-05-16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锅具盖体组件和烹饪器具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6960241U (zh) | 线圈盘、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 |
CN210330269U (zh) | 加热保温电子锅 | |
CN212939358U (zh) | 一种烹饪装置及烹饪设备 | |
CN217090374U (zh) | 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 |
CN217488321U (zh) | 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 |
CN108954402B (zh) | 防干烧灶具 | |
CN217039741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6020411U (zh) | 盖体和烹饪器具 | |
CN100516660C (zh) | 一种微波炉 | |
CN116831440A (zh) | 线圈盘、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 |
CN213395459U (zh) | 测温组件及烹饪器具 | |
CN211324320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5777189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7039755U (zh) | 烹饪器具 | |
CN219699601U (zh) | 煲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5424074U (zh) | 称重结构及烹饪设备 | |
CN220423754U (zh) | 上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 |
CN214180042U (zh) | 烹饪器具 | |
CN206371905U (zh) | 温度感测装置和烹饪器具 | |
CN217039738U (zh) | 一种锅盖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 |
CN116831441A (zh) | 加热座及烹饪器具 | |
CN214128190U (zh) | 用于烹饪器具的盖体组件和烹饪器具 | |
CN215226733U (zh) | 锅体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
CN219680397U (zh) | 一种改进的烹饪器具 | |
CN219981078U (zh) | 一种精准测温电磁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