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932748U - 蒸汽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蒸汽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932748U CN216932748U CN202123304298.XU CN202123304298U CN216932748U CN 216932748 U CN216932748 U CN 216932748U CN 202123304298 U CN202123304298 U CN 202123304298U CN 216932748 U CN216932748 U CN 21693274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eam
- cooking
- heating device
- cooking appliance
-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蒸汽烹饪器具,蒸汽烹饪器具包括:多个烹饪腔,多个烹饪腔彼此分隔开;多个蒸汽管路,多个蒸汽管路与多个烹饪腔一一对应;蒸汽排阀,蒸汽排阀的一端分别与多个蒸汽管路连接,并通过多个蒸汽管路分别连通至对应的烹饪腔,蒸汽排阀用以控制每个蒸汽管路的进气量;蒸汽加热装置,蒸汽加热装置的出汽口与蒸汽排阀的另一端连接。本实用新型的蒸汽烹饪器具,蒸汽加热装置通过蒸汽排阀和多个蒸汽管路分别连接至对应的烹饪腔,为多个彼此分隔开的烹饪腔提供蒸汽,可在保证食物不会串味的情况下,同时烹饪多种食物,大大提高了蒸汽烹饪器烹饪多种食物的效率,且方便烹饪腔的快速拆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到一种蒸汽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蒸汽烹饪是一种健康的烹饪方法,能够将食物的原味保存,避免食材在烹饪过程中流失营养成分。蒸汽烹饪有以下优点:蒸汽直接对食材加热,蒸煮结合,不上火;蒸汽凝结成蒸馏水,调节汤汁,长煮不糊,长煮不变味;无油烟、无名火、无辐射、无环境污染;使食材口味鲜美,保留食材营养成分,破坏少。
相关技术中,单烹饪腔的蒸汽烹饪器,一次只能烹饪单一食物(在食物不串味条件下);多烹饪腔的蒸汽烹饪器具,其蒸汽发生装置通过分流管将蒸汽分到多个烹饪腔,多个烹饪腔需同时开,同时关闭,即要求每个腔体的烹饪时间必须保持一致,这就导致不能烹饪时间要求不同的食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蒸汽烹饪器具,以保证食物不会串味的情况下,可同时烹饪多种食材,具有烹饪多种食物效率高的优点,且可实现烹饪腔的快速拆卸。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蒸汽烹饪器具,所述蒸汽烹饪器具包括:多个烹饪腔,多个所述烹饪腔彼此分隔开;多个蒸汽管路,多个所述蒸汽管路与多个所述烹饪腔一一对应;蒸汽排阀,所述蒸汽排阀的一端分别与多个所述蒸汽管路连接,并通过多个所述蒸汽管路分别连通至对应的烹饪腔,所述蒸汽排阀用以控制每个所述蒸汽管路的进气量;蒸汽加热装置,所述蒸汽加热装置的出汽口与所述蒸汽排阀的另一端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蒸汽烹饪器具,一个蒸汽加热装置对应多个彼此之间相互独立的烹饪腔,为多个彼此分隔开的烹饪腔提供蒸汽,保证食物不会串味的情况下,可以同时烹饪多种食物,大大提高了蒸汽烹饪器烹饪多种食物的效率。并且,通过可拆卸机构连接蒸汽加热装置和各烹饪腔,可实现烹饪腔的快速拆卸。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提出的蒸汽烹饪器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烹饪腔包括:壳体、锅体、盖体和蒸汽进口,其中,所述锅体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盖体盖合在所述锅体上,所述壳体与所述锅体之间设有的蒸汽通道,所述蒸汽通道的一端通过蒸汽阀连通至所述锅体,所述蒸汽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蒸汽进口连接,所述蒸汽进口通过对应的蒸汽管路和所述蒸汽排阀连接至所述蒸汽加热装置的出汽口。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蒸汽加热装置包括:机体壳、蒸汽发生器和供水组件,其中,所述蒸汽发生器和所述供水组件设在所述机体壳内,所述供水组件与所述蒸汽发生器连接,以向所述蒸汽发生器供水。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供水组件包括:水箱和水泵,其中,所述水箱通过所述水泵向所述蒸汽发生器供水。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蒸汽管路包括:出汽硅胶管、出汽接头和进汽接头,其中,所述出汽接头设在所述机体壳上,所述进汽接头设在对应烹饪腔的壳体上,并与对应烹饪腔的蒸汽进口连接;所述出汽硅胶管一端与所述蒸汽加热装置的出汽口连接,所述出汽硅胶管另一端与所述出汽接头连接,所述出汽接头与所述进汽接头可拆卸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出汽接头和所述进汽接头之间设有对接硅胶件。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蒸汽烹饪器具还包括:蒸汽压力传感器,所述蒸汽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蒸汽排阀和所述蒸汽加热装置之间,用以检测蒸汽压力;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分别与所述蒸汽压力传感器、所述蒸汽加热装置连接,用以根据所述蒸汽压力控制所述蒸汽加热装置的蒸汽产生量。
在一些示例中,相邻两所述烹饪腔之间竖直叠加放置或者水平并列放置。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蒸汽阀设在所述烹饪腔底部。
在一些示例中,所述锅体的周壁上涂覆有导热涂层。
本实用新型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蒸汽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蒸汽烹饪器具的烹饪腔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蒸汽烹饪器具的蒸汽管路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蒸汽烹饪器具的蒸汽加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蒸汽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蒸汽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具体实施例的蒸汽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00、蒸汽烹饪器具;
10、烹饪腔;20、蒸汽管路;30、蒸汽加热装置;40、蒸汽排阀;50、蒸汽压力传感器;60、控制电路板;
11、壳体;12、锅体;13、盖体;14、蒸汽进口;15、蒸汽阀;21、出汽硅胶管;22、出汽接头;23、进汽接头;24、对接硅胶件;31、机体壳;32、蒸汽发生器;33、供水组件;331、水箱;332、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食物的烹饪不只停留在能够食用,而是追求营养健康的饮食,在众多的烹饪方式中,蒸的方法其因食物效果鲜美,营养价值高深受人们喜爱。其中,蒸汽烹饪有以下优点:蒸汽直接对食材加热,蒸煮结合,不上火;蒸汽凝结成蒸馏水,调节汤汁,长煮不糊,长煮不变味;无油烟、无名火、无辐射、无环境污染;使食材口味鲜美,保留食材营养成分,破坏少。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蒸汽烹饪器具,旨在解决目前市场上的单烹饪腔蒸汽烹饪器具在烹饪时,把多种食材同时放入烹饪腔进行烹饪时,多种食物会相互串味,影响食物的口感,而为了保证食物不串味,一次只能烹饪一种食物,当烹饪多个菜肴时,烹饪耗时较长,用户体验差的问题,以及多烹饪腔不能烹饪时间要求不同的食物的问题。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1-7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蒸汽烹饪器具进行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蒸汽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蒸汽烹饪器具100可包括多个烹饪腔10、多个蒸汽管路20、蒸汽排阀40和蒸汽加热装置30。其中,多个蒸汽管路20与多个烹饪腔10一一对应,蒸汽排阀40的一端分别与多个蒸汽管路20连接,并通过多个蒸汽管路20分别连通至对应的烹饪腔10,蒸汽排阀40用以控制每个蒸汽管路20的进气量;蒸汽加热装置30的出汽口与蒸汽排阀40的另一端连接。
烹饪腔10用于放置待烹饪的食材,蒸汽加热装置30用于产生高温蒸汽,蒸汽排阀40和蒸汽管路20用于连通蒸汽加热装置30的出汽口和烹饪腔10,且蒸汽排阀40可控制每个蒸汽管路20的进气量,即可在蒸汽管路20的最小进气量0和最大进气量max之间控制,当将某一蒸汽管路20的进气量置为0时,可认为关断该蒸汽管路20。
在该实施例中,一个烹饪腔10可放置一种待烹饪的食材,多个烹饪腔10则可放置多种需要烹饪的食材,使不同种类的食材独立处于一个密闭的烹饪腔10。多个烹饪腔10彼此之间共同工作时,可以保证在烹饪烹饪腔10内的食材时不会串味,也会加快烹饪的效率,提升用户的使用好感度。
可选地,蒸汽管路20可以是可拆卸的,通过蒸汽管路20连接烹饪腔10和蒸汽排阀40,可实现烹饪腔10的快速拆卸,用户在烹饪多个食材,可以进行快速的安装布置。
作为一个可行的实施方式,参见图2,烹饪腔10可包括壳体11、锅体12、盖体13和蒸汽进口14,其中,锅体12设在壳体11内,盖体13盖合在锅体12上,壳体11与锅体12之间设有的蒸汽通道,蒸汽通道的一端通过蒸汽阀15连通至锅体12,蒸汽通道的另一端与蒸汽进口14连接,蒸汽进口14通过对应的蒸汽管路20和蒸汽排阀40连接至蒸汽加热装置30的出汽口。
具体而言,烹饪腔10可采用双层结构,即壳体11与锅体12结合的方式。
在实施例中,壳体11和盖体13可采用耐高温材料,且壳体11和盖体13采用中空结构,夹层内设置可设有隔热层。壳体11和盖体13采用耐高温材料可以防止高温蒸汽损坏壳体11和盖体13,在壳体11和盖体13的外周设隔热层可防止壳体11和盖体13表面温度较高烫伤用户,同时使得壳体11和盖体13具有一定的保温作用,减小热量的散失。
为了更好的效果,隔热层可包括第一隔热层、第二隔热层,第一隔热层可设置在壳体11中空结构的夹层内,第一隔热层可包括底隔热层和周侧壁隔热层,周侧壁隔热层设在底隔热层的外周且从底隔热层的外周竖直向上延伸,第二隔热层设在盖体13中空结构的夹层内,在第一隔热层、第二隔热层的作用下,可以有效减少壳体11和盖体13内侧壁冷凝水的形成,且具有保温作用,有效地防止了壳体11内热量的散失。可选地,隔热层为隔热保温材料。进一步可选地,隔热层为隔热棉,隔热层的厚度可大于10mm以上。以使得壳体11和盖体13具有较好的隔热效果,且可以进一步防止冷凝水的形成。
在实施例中,锅体12可采用金属材质,如不锈钢、铝等,且可在周壁上涂覆有导热涂层,以增强锅体12的导热性能,减少蒸汽热量的浪费,以快速烹饪烹饪腔10内的食材。其中,隔热层可以做成不亲油且能防止细菌滋生的易清洁的耐热涂层例如纳米银涂层,这样,不仅能起到防止大水滴形成的作用,同时,由于在导热涂层上形成的薄水膜对油脂有一定的隔离效果,从而清洁锅体12时也省时省力。
壳体11与锅体12之间设有的蒸汽通道,蒸汽通道用于连通蒸汽阀15和蒸汽加热装置30的出汽口,以使蒸汽加热装置30产生的高温蒸汽输送给锅体12。其中,蒸汽阀15与锅体12连通,蒸汽阀15可设在烹饪腔10底部,使得蒸汽从烹饪腔10的底部进入,从而可提高蒸汽烹饪效果。
蒸汽管路20用于连通烹饪腔10的蒸汽通道与蒸汽排阀40,多个烹饪腔10就需多个蒸汽管路20。多个蒸汽管路20与多个烹饪腔10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通俗来说,就是几个烹饪腔10就需要几个蒸汽管路20。例如,两个烹饪腔10需要两个蒸汽管路20,三个烹饪腔10需要三个蒸汽管路20,以此类推。
在连接时,蒸汽管路20一端与蒸汽排阀40连接,蒸汽管路20另一端与烹饪腔10的蒸汽进口14连接,其中,蒸汽排阀40可连接多个蒸汽管路20。
作为一个可行的实施方式,参见图3,蒸汽管路20可包括出汽硅胶管21、出汽接头22和进汽接头23。
具体地,出汽接头22设在机体壳31上,进汽接头23设在对应烹饪腔10的壳体11上,并与对应烹饪腔的蒸汽进口14连接;出汽硅胶管21一端与蒸汽排阀40连接,出汽硅胶管21另一端与出汽接头23连接,出汽接头22与进汽接头23可拆卸连接。
具体而言,蒸汽加热装置30的机体壳31上开设有安装孔,蒸汽管路20的出汽接头22安装在机体壳31上开设有安装孔上。
其中,机体壳31上可开设有多个安装孔,机体壳31上安装的出汽接头22一端通过出汽硅胶管21、蒸汽排阀40与蒸汽加热装置30的出汽口连通,其中,蒸汽加热装置30的出汽口与汽硅胶管21一端可通过蒸汽排阀40接连,蒸汽排阀40用于控制蒸汽管路20的开闭,使用哪一蒸汽管路20,则通过蒸汽排阀40使蒸汽发生器32产生的蒸汽传输到对应烹饪腔10的锅体12内,其中蒸汽排阀40还起到提高出汽口与汽硅胶管21连接处稳固性的作用。蒸汽管路20的进汽接头23设在烹饪腔10的壳体11上。从而在烹饪时只需要将烹饪腔10的壳体11上的进汽接头23与蒸汽加热装置30的机体壳31上的出汽接头22对应,即可把烹饪腔10与蒸汽发生器32之间的蒸汽通路连通。
为了更好的效果,烹饪腔10的壳体11表面可对应设置标记,从而方便烹饪腔10上的进汽接头23与蒸汽加热装置30上的出汽接头22对接。
为防止进汽接头23与出汽接头22处泄露蒸汽,在出汽接头22和进汽接头23之间设有对接硅胶件24,以增强出汽接头22与进汽接头23之间的气密性,有效防止汽接头22与进汽接头23对接处有蒸汽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烹饪腔10与蒸汽加热装置30之间通过可拆卸的蒸汽管路20连接,可实现蒸汽加热装置30不在工作时,烹饪腔10能够从蒸汽加热装置30上快速拆卸,方便与蒸汽加热装置30分离。
作为一个可行的实施方式,参见图4,蒸汽加热装置30可包括机体壳31、蒸汽发生器32和供水组件33,蒸汽发生器32和供水组件33设在机体壳31内,供水组件33与蒸汽发生器32连接,以向蒸汽发生器32供水。其中,供水组件33可包括水箱331和水泵332,水箱331通过水泵332向蒸汽发生器32供水。
具体地,水箱331用于存储蒸汽发生器32使用的净水,水泵332用于将水箱331内的净水泵入蒸汽发生器32,蒸汽发生器32用于将泵入地净水转化为高热的蒸汽。如此,蒸汽烹饪器具100在烹饪食物时,水箱331内的水流入蒸汽发生器32,蒸汽发生器32将水加热成蒸汽,蒸汽通过蒸汽排阀40、汽硅胶管21、出汽接头22、进汽接头23、蒸汽通道和蒸汽阀15进入锅体12,从而与烹饪腔10内的食物进行热交换,进而将食物均匀加热。
在该实施例中,蒸汽发生器具有一壳体,在该壳体内设有储水腔B,在储水腔B的底部设有燃烧区A,在储水腔B的顶部设有烟气排放区C。在储水区B和烟气排放区C之间由隔板间隔开。在储水区B对应的壳体上设置了进水口和蒸汽出口。其中,该壳体为两层不锈钢结构,夹层填充发泡聚氨酯,以提高其保温的性能。
燃烧区A内设置有鼓风燃烧机燃烧加热储水区B中的水。在储水区B,多根热交换管20的一端与底部的燃烧区A连通,另一端与顶部的烟气排放区C,其在储水区B中直接与水接触。在燃烧区A产生的火焰和高温烟气可沿着热交换管20上升,可在热交换管20的整段长度内实现火焰和高温烟气与储水区B内的水热交换。储水区B内的水可充分快速地吸收火焰或高温烟气的热量,产生蒸汽,从蒸汽出口14排出。储水区设置的多根连通燃烧区和烟气排放区的热交换管,以使得蒸汽发生器具有热交换的面积大、热交换的效率高的优点。
在该实施例中,水箱进水口处安装有过滤组件,用于滤除进入水箱的进水,保证水箱内水的纯净度。过滤组件采用可拆卸结构,便于用户定期更换。其中,过滤器组件可包括第一级滤芯、第二级滤芯和第三级滤芯。第一级滤芯可为PP棉滤芯,PP棉滤芯不含任何化学粘合剂,更卫生,安全能有效去除所过滤液体中的各种颗粒杂质,第二级滤芯可为前置活性炭滤芯,活性炭滤芯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有机物、余氯及其他放射性物质,并有脱色、去除异味的功效,第一、二级滤芯可放置在同一个筒体中,第三级滤芯可为RO(Reverse Osmosis,反渗透)膜滤芯。RO膜滤芯能截留水中的各种无机离子、胶体物质和大分子溶质,从而取得净制的水。
为了更好的效果,水箱331内可设置水位传感器,水位传感器在感应到水箱331内的水位过低时,通过控制器控制指示灯闪烁并报警,以提醒用户向水箱331加水。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5所示,蒸汽烹饪器具100还可包括:蒸汽压力传感器50和控制电路板60,蒸汽压力传感器50设置在蒸汽排阀40和蒸汽加热装置30之间,用以检测蒸汽压力。
在该示例中,参见图5,控制电路板60分别与蒸汽压力传感器50、蒸汽加热装置30连接,用以根据蒸汽压力控制蒸汽加热装置30的蒸汽产生量。
可选地,参见图5,控制电路板60还可与蒸汽排阀40和蒸汽烹饪器具100的操作面板连接。用户可通过操作面板选择需要工作的烹饪腔10,操作面板可将相应的控制需求传输给控制电路板60,控制电路板60将控制信号传输给蒸汽排阀40,蒸汽排阀40再控制通往每个烹饪腔10的蒸汽管路20的通断。由此,可以实现每个烹饪腔10进气时间与进气量的控制,实现一个蒸汽烹饪器具100可同时烹饪不同食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相邻两烹饪腔10之间可竖直叠加放置,即多个烹饪腔10可以垂直叠加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相邻两烹饪腔10之间可水平并列放置,即多个烹饪腔10可以水平并列放置。需要说明的是,水平并列放置的具体形式,不限于如图7所示的放置在一条直线上,水平并列放置的具体形式还可以呈圆形,矩形等规则或不规则图形,以方便用户使用。
利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蒸汽烹饪器具100在烹饪食物时,将带烹饪的食材放入烹饪腔10内,使用蒸汽管路20和蒸汽排阀40将蒸汽加热装置30的出汽口与烹饪腔10的蒸汽进口14连通,开启水泵332和蒸汽发生器32,蒸汽发生器32将泵入的水加热成蒸汽流入烹饪腔10以烹熟食材。
在烹饪过程中,还需要烹饪其他食材时,只需把食材放入另一个烹饪腔10,使用蒸汽管路20和蒸汽排阀40将蒸汽加热装置30的出汽口与该烹饪腔10的蒸汽进口14连通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当采用多个烹饪腔10烹饪食材时,也可以依次把食材放置在多个烹饪腔10内,使用蒸汽排阀40和多个蒸汽管路20把多个烹饪腔10的蒸汽进口14与蒸汽加热装置30的出汽口连通,开启水泵332和蒸汽发生器32,水泵332向蒸汽发生器32供水,蒸汽发生器32将水加热蒸发成蒸汽,高温的蒸汽与食材接触换热,以加热烹饪食材。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蒸汽烹饪器具100,采用一个蒸汽加热装置30通过蒸汽排阀40和多个蒸汽管路20,配合多个彼此之间相互独立的烹饪腔10的方式,以增加蒸汽烹饪器具100烹饪食物的多样性。一个蒸汽加热装置30对应多个烹饪腔10,为多个彼此分隔开的烹饪腔10提供蒸汽,保证食物不会串味的情况下,可以同时烹饪多种食物,大大提高了蒸汽烹饪器烹饪多种食物的效率。蒸汽管路20采用可拆卸设置,在安放烹饪腔10时,只需要将烹饪腔10壳体11上的进汽接头23与蒸汽加热装置30机体壳31上的出汽接头22对应即可,具有方便高效的优点。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蒸汽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烹饪器具包括:
多个烹饪腔,多个所述烹饪腔彼此分隔开;
多个蒸汽管路,多个所述蒸汽管路与多个所述烹饪腔一一对应;
蒸汽排阀,所述蒸汽排阀的一端分别与多个所述蒸汽管路连接,并通过多个所述蒸汽管路分别连通至对应的烹饪腔,所述蒸汽排阀用以控制每个所述蒸汽管路的进气量;
蒸汽加热装置,所述蒸汽加热装置的出汽口与所述蒸汽排阀的另一端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腔包括:壳体、锅体、盖体和蒸汽进口,其中,
所述锅体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盖体盖合在所述锅体上,所述壳体与所述锅体之间设有的蒸汽通道,所述蒸汽通道的一端通过蒸汽阀连通至所述锅体,所述蒸汽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蒸汽进口连接,所述蒸汽进口通过对应的蒸汽管路和所述蒸汽排阀连接至所述蒸汽加热装置的出汽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加热装置包括:机体壳、蒸汽发生器和供水组件,其中,
所述蒸汽发生器和所述供水组件设在所述机体壳内,所述供水组件与所述蒸汽发生器连接,以向所述蒸汽发生器供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蒸汽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组件包括:水箱和水泵,其中,
所述水箱通过所述水泵向所述蒸汽发生器供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蒸汽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管路包括:出汽硅胶管、出汽接头和进汽接头,其中,
所述出汽接头设在所述机体壳上,所述进汽接头设在对应烹饪腔的壳体上,并与对应烹饪腔的蒸汽进口连接;
所述出汽硅胶管一端与所述蒸汽加热装置的出汽口连接,所述出汽硅胶管另一端与所述出汽接头连接,所述出汽接头与所述进汽接头可拆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蒸汽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汽接头和所述进汽接头之间设有对接硅胶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烹饪器具还包括:
蒸汽压力传感器,所述蒸汽压力传感器设置在所述蒸汽排阀和所述蒸汽加热装置之间,用以检测蒸汽压力;
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分别与所述蒸汽压力传感器、所述蒸汽加热装置连接,用以根据所述蒸汽压力控制所述蒸汽加热装置的蒸汽产生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所述烹饪腔之间竖直叠加放置或者水平并列放置。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阀设在所述烹饪腔底部。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蒸汽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锅体的周壁上涂覆有导热涂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304298.XU CN216932748U (zh) | 2021-12-24 | 2021-12-24 | 蒸汽烹饪器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3304298.XU CN216932748U (zh) | 2021-12-24 | 2021-12-24 | 蒸汽烹饪器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932748U true CN216932748U (zh) | 2022-07-12 |
Family
ID=823124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3304298.XU Active CN216932748U (zh) | 2021-12-24 | 2021-12-24 | 蒸汽烹饪器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932748U (zh) |
-
2021
- 2021-12-24 CN CN202123304298.XU patent/CN21693274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019947B1 (en) | Method of cooking food using a combustible gas produced with an electrolyzer | |
US6996334B1 (en) | Boilerless steamer apparatus and method to reduce water useage | |
CN203136909U (zh) | 燃气式油炸锅 | |
CN216932748U (zh) | 蒸汽烹饪器具 | |
KR100809851B1 (ko) | 구이기 | |
CN210540843U (zh) | 快速节能煮汤炉 | |
WO2006085317A2 (en) | Combination heating and steaming oven | |
US6668707B2 (en) | Fuel-efficient steam cooking device | |
CN216569536U (zh) | 一种煮粉系统 | |
CN102100493B (zh) | 节能环保烧烤炉 | |
KR100675917B1 (ko) | 스팀을 이용한 조리기구 | |
CN210373563U (zh) | 保温型大锅灶 | |
CN216256778U (zh) | 一种油水分离油炸锅 | |
CN209846959U (zh) | 一种节能燃气烧烤炉 | |
CN208779505U (zh) | 一种多功能燃气炒菜节能设备 | |
US20160161150A1 (en) | Solar powered cooking device | |
CN210241673U (zh) | 一种余热利用节能炉灶 | |
CN220471589U (zh) | 一种与壁挂炉结合的蒸箱及多用途壁挂炉 | |
CN215738370U (zh) | 一种兼有蒸、烤功能的烹调器具 | |
KR100580564B1 (ko) | 구이장치 | |
CN210979955U (zh) | 节能不锈钢大锅灶 | |
CN201368481Y (zh) | 食堂多功能节能灶 | |
CN211130663U (zh) | 一种不锈钢燃气蒸饭车 | |
CN221548968U (zh) | 一种可均匀加热的天然气炉 | |
CN211345268U (zh) | 内燃式蒸汽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