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85051U - 顶块机构及模具 - Google Patents

顶块机构及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85051U
CN216885051U CN202122708839.9U CN202122708839U CN216885051U CN 216885051 U CN216885051 U CN 216885051U CN 202122708839 U CN202122708839 U CN 202122708839U CN 216885051 U CN216885051 U CN 2168850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ck
elastic
mold
cavity
injection mo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70883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作寰
陈祖苗
杨志双
赵军
林李超
段志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ilver Basi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ilver Basi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ilver Basi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ilver Basi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70883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850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850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850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顶块机构及模具,涉及注塑技术领域。该顶块机构包括顶块本体和收容于位于顶块本体的收容腔的弹块组件。其中,弹块组件包括弹块件、第一弹针、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合模时,弹块件能够被压合于收容腔,并将第二弹性件压缩于顶块本体,开模时,第二弹性件能够驱动弹块件向注塑腔移动,以远离腔壁,同时,第一弹性件能够驱动第一弹针向腔壁移动,以保持第一抵接端与腔壁的抵接状态并使第一工作端收容于第一贯通腔。如此在弹块件驱动注塑件的同时,第一工作端能够与注塑件分离,避免对注塑件的取件造成干涉,从而能够在顶出注塑件的同时完成从注塑件中抽芯,提高了效率,简化了抽芯结构,进而降低了成本。

Description

顶块机构及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顶块机构及模具。
背景技术
现有内分型模具形成的注塑件常具有倒扣、扣位、孔、凹穴或凸台等结构,在取件时需要先将注塑件顶出后再进行抽芯,效率比较低,同时还需要增加额外的抽芯结构,增加了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顶块机构及模具,旨在解决注塑件顶出和抽芯不能同步进行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一为:
顶块机构,包括顶块本体和弹块组件,所述顶块本体上设有收容腔,所述弹块组件包括弹块件、第一弹针、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弹块件上设有第一贯通腔,所述弹块件能够收容于所述收容腔且部分与注塑腔贴合,所述第一弹针包括第一工作端和第一抵接端,所述第一弹针能够收容于所述第一贯通腔并使所述第一工作端露设于所述注塑腔,所述第一弹性件收容于所述第一贯通腔并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弹针,以使所述第一抵接端抵接于所述顶块本体形成所述收容腔的腔壁上,合模时,所述弹块件能够被压合于所述收容腔,并将所述第二弹性件压缩于所述顶块本体,开模时,所述第二弹性件能够驱动所述弹块件向所述注塑腔移动,以远离所述腔壁,同时,所述第一弹性件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弹针向所述腔壁移动,以保持所述第一抵接端与所述腔壁的抵接状态并使所述第一工作端收容于所述第一贯通腔。
在所述顶块机构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块组件还包括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嵌于所述弹块件并伸入所述第一贯通腔,所述第一限位件用于防止所述第一弹性件驱动所述第一弹针与所述弹块件脱离。
在所述顶块机构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针上设有第一缺失部,以形成与所述第一限位件配合的第一限位部和与所述第一弹针移动方向平行的第一滑动面,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对设置且与所述第一滑动面滑动连接。
在所述顶块机构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贯通腔能够在所述弹块件形成第一阶梯部,所述第一阶梯部与所述第一限位件相对设置,以限制所述第一弹针的移动范围。
在所述顶块机构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块组件还包括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嵌于所述顶块本体,所述弹块件上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件部分收容于所述限位槽,以限制所述弹块件向所述注塑腔移动的距离。
在所述顶块机构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块组件还包括导向块,所述弹块件上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块嵌于所述顶块本体并部分收容于所述导向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二为:
模具,包括如上所述的顶块机构。
在所述模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模具还包括第一模体和第二模体,所述第一模体和所述第二模体围设形成注塑腔,所述第一模体和所述第二模体能够相对移动,以实现开合模,所述第一模体包括第一本体、斜顶机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顶块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模体、所述斜顶机构和所述顶块机构围设形成所述注塑腔,所述第二模体包括第二本体和拉钩组件,开合模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所述斜顶机构相对所述第一本体移动,以远离或靠近所述注塑腔,同时,所述拉钩组件能够随所述第二本体移动并与所述斜顶机构相对滑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所述顶块机构相对所述第一本体移动。
在所述模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块机构与所述斜顶机构贴合,开合模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所述斜顶机构相对所述第一本体移动,以远离或靠近所述注塑腔,同时,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所述顶块机构相对所述第一本体移动,并与所述斜顶机构相对滑动。
在所述模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拉钩组件包括拉钩本体,所述拉钩本体上设有缺口,以在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拉钩本体之间形成容纳空间,在合模时,所述斜顶机构部分收容于所述容纳空间并被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拉钩本体夹持。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上述方案的顶块机构应用装配于模具,除了使模具具备极佳的注塑成型效能之外,其还使得注塑件的顶出和抽芯能够同步进行。具体而言,该顶块机构包括顶块本体和收容于位于顶块本体的收容腔的弹块组件。其中,弹块组件包括弹块件、第一弹针、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合模时,弹块件能够被压合于收容腔,并将第二弹性件压缩于顶块本体,开模时,第二弹性件能够驱动弹块件向注塑腔移动,以远离腔壁,同时,第一弹性件能够驱动第一弹针向腔壁移动,以保持第一抵接端与腔壁的抵接状态并使第一工作端收容于第一贯通腔。如此在弹块件驱动注塑件的同时,第一工作端能够与注塑件分离,避免对注塑件的取件造成干涉,从而能够在顶出注塑件的同时完成从注塑件中抽芯,提高了效率,简化了抽芯结构,进而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模具的轴视图;
图2为图1所示模具的主视图;
图3为图2中A-A向剖视图;
图4为图3中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C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模具中第二模体的轴视图;
图7为图1所示模具中拉钩组件的轴视图;
图8为图1所示模具中第一模体的俯视图;
图9为图8中D-D向剖视图;
图10为图9中E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所示模具中顶块组件的局部轴视图;
图12为图1所示模具中顶块组件的另一视角的局部轴视图;
图13为图11所示顶块组件中第二弹针位置的剖视图;
图14为图1所示模具中弹块组件的局部轴视图;
图15为图1所示模具中弹块组件的另一视角的局部轴视图;
图16为图14所示弹块组件中第一弹针位置的剖视图;
图17为图1所示模具中驱动结构之间的位置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F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所示模具中滑道块与第一外凸件的位置关系图;
图20为图1所示模具中滑道块与第二外凸件的位置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现有内分型模具形成的注塑件常具有倒扣、扣位、孔、凹穴或凸台等结构,在取件时需要先将注塑件顶出后再进行抽芯,效率比较低,同时还需要增加额外的抽芯结构,增加了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模具,为一种大型内分型模具,用于对保险杠进行注塑。如图8至图10以及图14至图16所示,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模具进行说明。该模具包括顶块机构60。顶块机构60包括顶块本体62 和弹块组件64。顶块本体62上设有收容腔。弹块组件64包括弹块件641、第一弹针642、第一弹性件643和第二弹性件644。弹块件641上设有第一贯通腔,弹块件641能够收容于收容腔且部分与注塑腔100贴合。第一弹针642包括第一工作端6421和第一抵接端6422,第一弹针642能够收容于第一贯通腔并使第一工作端6421露设于注塑腔100。第一工作端6421能够在注塑件上形成孔、凹穴等结构。第一弹性件643收容于第一贯通腔并能够驱动第一弹针642,以使第一抵接端6422抵接于顶块本体62形成收容腔的腔壁上。合模时,弹块件641能够被压合于收容腔,并将第二弹性件644压缩于顶块本体62。开模时,第二弹性件 644能够驱动弹块件641向注塑腔100移动,以远离腔壁。弹块件641一般位于注塑件的边部,以方便注塑件脱模。在弹块件641远离腔壁的同时,第一弹性件 643能够驱动第一弹针642向腔壁移动,以保持第一抵接端6422与腔壁的抵接状态并使第一工作端6421收容于第一贯通腔。如此在弹块件641驱动注塑件的同时,第一工作端6421能够与注塑件分离,避免对注塑件的取件造成干涉,从而能够在顶出注塑件的同时完成从注塑件中抽芯,提高了效率,简化了抽芯结构,进而降低了成本。本实施例中,第一弹针642的数量为两个且为斜向抽芯,第一弹性件643的设置能够避免采用斜滑块驱动抽芯,进而简化了抽芯结构,节约了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1至图6,模具还包括第一模体和第二模体,第一模体和第二模体围设形成注塑腔100,第一模体和第二模体能够相对移动,以实现开合模。即第一模体和第二模体沿合模方向相互靠近,以实现合模。第一模体和第二模体沿开模方向相互远离,以实现开模。合模方向和开模方向平行于图1中箭头X所指方向。进一步地,第一模体包括第一本体10、斜顶机构20和第一驱动机构30。本实施例中,第一模体为后模。斜顶机构20一侧与注塑腔100 贴合。即斜顶机构20为围设形成注塑腔100的部分结构,其形貌能够改变注塑件的结构和外貌。进一步地,第二模体包括第二本体40和拉钩组件50。本实施例中,第二模体为前模。开合模时,第一驱动机构30能够驱动斜顶机构20相对第一本体10移动,以远离或靠近注塑腔100,同时,拉钩组件50能够随第二本体40移动并与斜顶机构20相对滑动。本实施例中,斜顶机构20、第二本体40 和拉钩组件50等结构短且粗壮,安全保护效果好,且三者之间互相配合既能保证斜顶机构20的移动精度,成本较低,三者占用位置少,模具更紧凑,在紧凑型保险杠的注塑方面有明显的优势。上述方案的模具除了具备极佳的注塑成型效能之外,其还能够提高斜顶机构20的移动精度。具体而言,该模具包括围设形成注塑腔100的第一模体和第二模体。第一模体和第二模体能够相对移动,以实现开合模。开合模时,第一驱动机构30能够驱动斜顶机构20相对第一本体10 移动,以远离或靠近注塑腔100,同时,拉钩组件50能够随第二本体40移动并与斜顶机构20相对滑动。如此通过拉钩组件50在开合模时能够相对斜顶机构20 滑动,以对斜顶机构20移动路径进行限制,保证第一驱动机构30驱动斜顶机构 20移动的精度,使斜顶机构20能够达到预设位置,避免第一模体和第二模体在开合模时发生碰撞。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4和图7,拉钩组件50包括拉钩本体51。拉钩本体51上设有缺口200,以在第二本体40与拉钩本体51之间形成容纳空间。在合模时,斜顶机构20部分收容于容纳空间并被第二本体40和拉钩本体51夹持。如此通过缺口200的设置能够使得斜顶机构20部分能够收容于容纳空间内,并在合模时被第二本体40和拉钩本体51夹持,保证斜顶机构20合模位置的精度,保证后续注塑精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4和图8,第一本体10包括容纳槽300。在合模时,拉钩本体51至少部分互补于容纳槽300。如此通过容纳槽300的设置能够在合模位置对拉钩本体51进行定位,进而保证斜顶机构20的位置精度,进一步提升后续注塑精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3、图4和图7,拉钩组件50包括第一表面 52。第一表面52位于缺口200且面向第二本体40。垂直于第一表面52的垂线的延伸方向位于开模方向与斜顶机构20的移动方向之间。开模方向平行于图3中箭头X所指方向。斜顶机构20的移动方向平行于图3中箭头Y所指方向。进一步地,第一表面52面向斜顶机构20,斜顶机构20上设有第二表面21,在合模位置,第一表面52与第二表面21贴合,在开合模时,第一表面52能够与第二表面21相对滑动。垂直于第一表面52的垂线的延伸方向按上述设置能够保证对斜顶机构20的移动有一定驱动,保证开合模过程中第一表面52和第二表面21 始终接触,保证斜顶机构20移动的稳定,同时还能够保证第一表面52和第二表面21之间能够相对滑动,保证第二本体40能够沿开模方向移动,避免模具被锁死。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3和图9,第一模体还包括顶块机构60和第二驱动机构70。第二模体、斜顶机构20和顶块机构60围设形成注塑腔100。顶块机构60与斜顶机构20贴合。开合模时,第一驱动机构30能够驱动斜顶机构 20相对第一本体10移动,以远离或靠近注塑腔,同时,第二驱动机构70能够驱动顶块机构60相对第一本体10移动,并与斜顶机构20相对滑动。即开模时,顶块机构60能够向远离第一本体10一侧移动,合模时,顶块机构60能够向靠近第一本体10一侧移动。在上述开合模过程中,顶块机构60能够相对斜顶机构20滑动,以对斜顶机构20移动路径进行限制,并与拉钩组件50一同保证第一驱动机构30驱动斜顶机构20移动的精度。本实施例中,顶块机构60与斜顶机构 20之间的配合面和拉钩组件50与斜顶机构20之间的配合面分别位于斜顶机构 20的两侧,如此能够进一步保证斜顶机构20的移动精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所示,斜顶机构20包括第三表面22,垂直于第三表面22的垂线的延伸方向位于开模方向远离斜顶机构20的移动一侧,第三表面22面向顶块机构60,顶块机构60上设有第四表面61,在合模时,第三表面22与第四表面61贴合,在开合模时,第三表面22能够与第四表面61相对滑动。垂直于第三表面22的垂线的延伸方向按上述设置能够保证对斜顶机构20 产生一定的压合力,保证开合模过程中第三表面22和第四表面61始终接触,保证斜顶机构20移动的稳定,同时还能够保证第三表面22和第四表面61之间能够相对滑动,避免模具被锁死。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4和图7,拉钩组件50还包括耐磨件53。耐磨件53设于拉钩本体51并至少部分露设于缺口200。第一表面52形成于耐磨件53。如此通过耐磨件53的设置能够降低第一表面52的磨损程度,提高其寿命,保证其与第二表面21之间的配合精度。本实施例中,斜顶机构20和顶块机构60 之间也可设置耐磨结构,以降低第三表面22和/或第四表面61的磨损程度,提高第三表面22和第四表面61之间的配合精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拉钩本体51上设有第一导向面511。第一导向面511与缺口200沿开模方向相背设置。斜顶机构20上设有第二导向面23。第二导向面23与第二表面21沿开模方向相背设置。在合模时,第一导向面511 能够与第二导向面23贴合并相对滑动,如此能够方便斜顶机构20相对拉钩本体 51移动,保证斜顶机构20的移动精度,直至移出拉钩本体51的移动路径,使拉钩本体51能够越过斜顶机构20,以将缺口200正对斜顶机构20,以方便后续斜顶机构20部分进入容纳空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5、图11至图13,顶块机构60还包括顶块组件63。顶块本体62上设有收容空间。顶块组件63包括顶块件631、第二弹针 632和第三弹性件633。顶块件631上设有第二贯通腔。顶块件631能够收容于收容空间且部分与注塑腔100贴合。第二弹针632包括第二工作端6321和第二抵接端6322。第二弹针632能够收容于第二贯通腔并使第二工作端6321露设于注塑腔100。第二工作端6321能够在注塑件上形成孔、凹穴等结构。第三弹性件 633收容于第二贯通腔并能够驱动第二弹针632,以使第二抵接端6322抵接于顶块本体62形成收容空间的空间壁上。顶块件631能够向注塑腔100移动,以远离空间壁。顶块件631一般位于注塑件的边部,以方便注塑件脱模。在顶块件631 远离空间壁的同时,第三弹性件633能够驱动第二弹针632向空间壁移动,以保持第二抵接端6322与空间壁的抵接状态并使第二工作端6321收容于第二贯通腔。如此在顶块件631驱动注塑件的同时,第二工作端6321能够与注塑件分离,避免对注塑件的取件造成干涉,从而能够在顶出注塑件的同时完成从注塑件中抽芯,提高了效率,简化了抽芯结构,进而降低了成本。本实施例中,第二弹针632的数量为两个且为斜向抽芯,第三弹性件633的设置能够避免采用斜滑块驱动抽芯,进而简化了抽芯结构,节约了成本。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顶块组件63还包括第三限位件634。第三限位件634嵌于顶块件631,如此能够避免第三限位件634对顶块件631的移动造成干涉。进一步地,第三限位件634并伸入第二贯通腔。第三限位件634用于防止第三弹性件633驱动第二弹针632与顶块件631脱离,避免第二弹针632遗失在模具中,影响后续注塑。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3,第二弹针632上设有第二缺失部,以形成与第三限位件634配合的第二限位部6323和与第二弹针632移动方向平行的第二滑动面6324。第三限位件634与第二限位部6323相对设置且与第二滑动面6324滑动连接。第三限位件634与第二滑动面6324滑动连接能够保证第二弹针 632移动的稳定性,保证其移动方向精度。同时,第三限位件634与第二滑动面 6324之间还能形成止转关系,避免第二弹针632相对顶块件631旋转,影响第二工作端6321在注塑件上成型的形貌。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3,第二贯通腔能够在顶块件631形成第二阶梯部,第二阶梯部与第三限位件634相对设置,以限制第二弹针632的移动范围。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图11至图13所示,顶块组件63还包括驱动件 635。驱动件635用于驱动顶块件631能够相对注塑腔100移动,顶块本体62上设有限制驱动件635移动方向的导向腔400。如此通过驱动件635能够方便驱动顶块件631移入收容空间和从收容空间移入至注塑腔100,且通过导向腔400的限制,保证驱动件635驱动顶块件631的精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5、图11和图13,顶块组件63还包括第四限位件636,第四限位件636嵌于顶块本体62,如此能够避免第四限位件636对顶块本体62的移动造成干涉。进一步地,第四限位件636并伸入导向腔400,第四限位件636用于限制顶块件631向注塑腔100移动的距离,避免顶块件631与收容空间脱离,进而避免后续顶块件631为进入收容空间需重新对准。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5、图11至图13,驱动件635上设有第三缺失部6351,以形成与第四限位件636配合的第三限位部和与驱动件635移动方向平行的第三滑动面。第四限位件636与第三限位部相对设置且与第三滑动面滑动连接。第四限位件636与第三滑动面滑动连接能够保证驱动件635移动的稳定性,保证顶块件631的移动方向精度。同时,第四限位件636与第三滑动面之间还能形成止转关系,避免顶块件631受到旋转力,破坏顶块件631与收容空间的配合面,影响配合精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弹块组件64还包括第一限位件645。第一限位件645嵌于弹块件641,如此能够避免第一限位件645对弹块件641的移动造成干涉。进一步地,第一限位件645并伸入第一贯通腔,第一限位件645用于防止第一弹性件643驱动第一弹针642与弹块件641脱离,避免第一弹针642遗失在模具中,影响后续注塑。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6,第一弹针642上设有第一缺失部,以形成与第一限位件645配合的第一限位部6421和与第一弹针642移动方向平行的第一滑动面6422,第一限位件645与第一限位部6421相对设置且与第一滑动面 6422滑动连接。第一限位件645与第一滑动面6422滑动连接能够保证第一弹针 642移动的稳定性,保证其移动方向精度。同时,第一限位件645与第一滑动面 6422之间还能形成止转关系,避免第一弹针642相对弹块件641旋转,影响第一工作端6421在注塑件上成型的形貌。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继续参阅图16,第一贯通腔能够在弹块件641形成第一阶梯部,第一阶梯部与第一限位件645相对设置,以限制第一弹针642的移动范围。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10、图14和图15,弹块组件64还包括第二限位件656。第二限位件656嵌于顶块本体62,如此能够避免第二限位件656 对顶块本体62的移动造成干涉。进一步地,弹块件641上设有限位槽6411,第二限位件656部分收容于限位槽6411,以限制弹块件641向注塑腔100移动的距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一并结合图1、图2、图3和图17,模具还包括第一顶针板11、第二顶针板12、第一驱动单元13和第二驱动单元14。第一驱动单元 13设于第一本体10。第一驱动单元13包括设于第二顶针板12的第一输出端。第二驱动单元14设于第二顶针板12。第二驱动单元14包括设于第一顶针板11 的第二输出端。第一驱动机构30设于第一顶针板11。第二驱动机构70穿设于第一顶针板11与第二顶针板12连接。第一驱动单元13能够驱动第二顶针板12移动,进而驱动第一顶针板11移动以及通过第二驱动机构70驱动顶块机构60沿开模方向移动。第二驱动单元14能够驱动第一顶针板11移动,进而通过第一驱动机构30驱动斜顶机构20相对第一本体10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6所示,模具还包括扣机机构80。扣机机构80包括扣接件81和摆动件82。扣接件81设于第二本体40。摆动件82设于第二顶针板12。合模时,第一驱动单元13能够驱动第二顶针板12移动,以使摆动件82向注塑腔100一侧摆动与扣接件81扣接。开模时,第一驱动单元13 能够驱动第二顶针板12移动,以使摆动件82向远离注塑腔100一侧摆动与扣接件81分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6、图19和图20所示,扣机机构80还包括设于第一本体10的滑道块83。滑道块83上设有避让槽500,以用于避让摆动件82摆动。避让槽500贯穿滑道块83,并在滑道块83上形成相对设置的第一滑道面和第二滑道面。第一滑道面上设有第一滑道600。第二滑道面上设有第二滑道700。摆动件82上设有收容于第一滑道600的第一外凸件84和收容于第二滑道700的第二外凸件85。第一驱动单元13能够驱动第二顶针板12移动,以使摆动件82通过第一外凸件84和第二外凸件85相对滑道块83移动,以靠近或远离注塑腔100,以实现第一模体和第二模体的同步开模。本实施例中,摆动件82 的数量为两个且位于第一本体10的两侧,摆动件82的一端与第二顶针板12铰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9和图20所示,摆动件82的摆动路径上至少包括扣接位置和脱接位置。第一滑道600沿开模方向向第二本体40一侧延伸。第一滑道600包括第一本体段601和起始段602,第一滑道600远离第一本体10的第一滑道壁在靠近第一滑道600的起始位置向第一本体10弯折,以形成起始段602。如此使得第一滑道600呈直线延伸并在起始段602变径,形成较小间距的滑道段。进一步地,第二滑道700包括第二本体段701和终止段702,第二本体段701沿开模方向向第二本体40一侧延伸,并在靠近第二滑道700的终止位置向远离第一本体10弯折,以形成终止段702。第一外凸件84和第二外凸件85沿垂直于开模方向相对设置。当摆动件82处于扣接位置时,第一外凸件84处于起始段602,由于起始段602具有较小的间距,并使第一外凸件84靠近第一本体10,同时被起始段602锁住,保证摆动件82与扣接件81扣接的稳定性。此时,第二外凸件 85位于第二本体段701,使第二外凸件85靠近第一本体10。当摆动件82处于脱接位置时,第二外凸件85处于终止段702。终止段702能够驱动第二外凸件85 远离第一本体10,此时,第一外凸件84处于间距较大的第一本体段601,能够随摆动件82相对滑道块83移动,保证摆动件82能够与扣接件81脱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9和图20所示,第一外凸件84包括第一止转部841 和第二止转部842,第一止转部841嵌于摆动件82,限制第一外凸件84相对摆动件82旋转。第二止转部842能够相对第一滑道600滑动并能够在起始段602 被滑道块83夹持,进而保证摆动件82与扣接件81的扣接稳定。第二外凸件85 能够相对摆动件82旋转并能够在第二滑道700内相对滑道块83滚动,如此能够提升滑道块83对摆动件82的驱动作用,避免摆动件82卡死在滑道块83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图17和图18所示,斜顶机构20包括斜顶本体 24、斜顶块25和导轨块26。斜顶本体24上设有用于收容斜顶块25的收容槽。斜顶块25一侧与注塑腔100贴合。导轨块26嵌于第一本体10。导轨块26上设有导轨261。斜顶块25上设有导杆251。导杆251上设有导槽。导杆251经斜顶本体24穿设于第一本体10,以使导槽与导轨261配合。斜顶本体24相对第一本体10移动时,导杆251能够相对导轨261滑动,以驱动斜顶块25相对斜顶本体 24移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顶块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顶块本体和弹块组件,所述顶块本体上设有收容腔,所述弹块组件包括弹块件、第一弹针、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所述弹块件上设有第一贯通腔,所述弹块件能够收容于所述收容腔且部分与注塑腔贴合,所述第一弹针包括第一工作端和第一抵接端,所述第一弹针能够收容于所述第一贯通腔并使所述第一工作端露设于所述注塑腔,所述第一弹性件收容于所述第一贯通腔并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弹针,以使所述第一抵接端抵接于所述顶块本体形成所述收容腔的腔壁上,合模时,所述弹块件能够被压合于所述收容腔,并将所述第二弹性件压缩于所述顶块本体,开模时,所述第二弹性件能够驱动所述弹块件向所述注塑腔移动,以远离所述腔壁,同时,所述第一弹性件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弹针向所述腔壁移动,以保持所述第一抵接端与所述腔壁的抵接状态并使所述第一工作端收容于所述第一贯通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块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块组件还包括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嵌于所述弹块件并伸入所述第一贯通腔,所述第一限位件用于防止所述第一弹性件驱动所述第一弹针与所述弹块件脱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块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针上设有第一缺失部,以形成与所述第一限位件配合的第一限位部和与所述第一弹针移动方向平行的第一滑动面,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相对设置且与所述第一滑动面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顶块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贯通腔能够在所述弹块件形成第一阶梯部,所述第一阶梯部与所述第一限位件相对设置,以限制所述第一弹针的移动范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顶块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块组件还包括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嵌于所述顶块本体,所述弹块件上设有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件部分收容于所述限位槽,以限制所述弹块件向所述注塑腔移动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顶块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块组件还包括导向块,所述弹块件上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块嵌于所述顶块本体并部分收容于所述导向槽。
7.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顶块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还包括第一模体和第二模体,所述第一模体和所述第二模体围设形成注塑腔,所述第一模体和所述第二模体能够相对移动,以实现开合模,所述第一模体包括第一本体、斜顶机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顶块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模体、所述斜顶机构和所述顶块机构围设形成所述注塑腔,所述第二模体包括第二本体和拉钩组件,开合模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所述斜顶机构相对所述第一本体移动,以远离或靠近所述注塑腔,同时,所述拉钩组件能够随所述第二本体移动并与所述斜顶机构相对滑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所述顶块机构相对所述第一本体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块机构与所述斜顶机构贴合,开合模时,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所述斜顶机构相对所述第一本体移动,以远离或靠近所述注塑腔,同时,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所述顶块机构相对所述第一本体移动,并与所述斜顶机构相对滑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拉钩组件包括拉钩本体,所述拉钩本体上设有缺口,以在所述第二本体与所述拉钩本体之间形成容纳空间,在合模时,所述斜顶机构部分收容于所述容纳空间并被所述第二本体和所述拉钩本体夹持。
CN202122708839.9U 2021-11-05 2021-11-05 顶块机构及模具 Active CN2168850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08839.9U CN216885051U (zh) 2021-11-05 2021-11-05 顶块机构及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708839.9U CN216885051U (zh) 2021-11-05 2021-11-05 顶块机构及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85051U true CN216885051U (zh) 2022-07-05

Family

ID=822011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708839.9U Active CN216885051U (zh) 2021-11-05 2021-11-05 顶块机构及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850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73928A (zh) 双色模具滑块结构及滑块抽芯机构
CN216885051U (zh) 顶块机构及模具
JPH05121116A (ja) コネクタ
CN216885050U (zh) 顶块机构及模具
CN216884956U (zh) 前模及模具
KR20090097105A (ko) 글러브 박스
CN114179296A (zh) 模具
CN113471613A (zh) 车用电池箱及车辆
CN216885052U (zh) 斜顶机构及模具
CN109262956B (zh) 模内切模具浇口流道防脱落机构及注塑模具
CN209880690U (zh) 锁扣结构
CN217514448U (zh) 模具
CN209766839U (zh) 一种Pin针垂直摆放保护装置
CN217373315U (zh) 扣合式二次顶出结构
CN112476995A (zh) 一种用于灯光手柄上盖注塑成型的模具
CN217514449U (zh) 滑块机构及模具
CN113954321A (zh) 斜顶机构及模具
CN214740627U (zh) 车门把手及车辆
CN214448073U (zh) 一种具有顺序开合模控制机构的模具
CN213797912U (zh) 自锁式模具
KR960001867B1 (ko) 슬라이드 파스너용 카드 자물쇠
CN213816322U (zh) 一种电池仓结构
CN217841232U (zh) 用于车门锁总成的壳体、车门锁总成和车辆
JP2002093521A (ja) コネクタ組立体
CN220534790U (zh) 一种引擎传感器成型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