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884963U - 成型模具 - Google Patents

成型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884963U
CN216884963U CN202122907964.2U CN202122907964U CN216884963U CN 216884963 U CN216884963 U CN 216884963U CN 202122907964 U CN202122907964 U CN 202122907964U CN 216884963 U CN216884963 U CN 21688496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jector
connecting rod
product
movable insert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0796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友学
邹雄
刘金河
李林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lian Yuzhan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lian Yuzhan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lian Yuzhan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lian Yuzhan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90796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88496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88496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88496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出一种成型模具,用于注塑成型产品,包括开合适配的公模仁和母模仁,还包括移动镶件和顶出机构,移动镶件嵌设于所述公模仁,所述移动镶件包括成型面和与所述公模仁滑动抵接的侧壁,所述成型面与所述公模仁、所述母模仁构成一成型腔,所述成型腔用于注塑以成型所述产品,所述侧壁设有开口,顶出机构设于所述移动镶件内,所述顶出机构包括连接的杠杆组件和抵推件,所述抵推件包括固定部和抵推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移动镶件转动连接,所述抵推部移动地设于所述开口,所述杠杆组件驱动所述抵推件转动,使所述抵推部从所述开口移出抵推所述产品脱离所述成型面。本申请操作简单,通过抵推部抵推产品脱离成型面,提高了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成型模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塑成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在注塑成型产品时,需在产品成型后,将产品脱模以获取产品。
现有成型模具在开模后通过一顶块带动产品移动,以将产品和相关的成型组件顶出,再进行产品脱模作业。然而,上述成型模具,产品易粘连至成型组件的成型面上,故产品脱模困难,现主要是通过人工手动剥离,故工作效率较低且对人工具有较大烫伤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成型模具,以解决上述成型模具脱模困难,降低了工作效率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成型模具,用于注塑成型产品,包括开合适配的公模仁和母模仁,还包括:
移动镶件,嵌设于所述公模仁,所述移动镶件包括成型面和与所述公模仁滑动抵接的侧壁,所述成型面与所述公模仁、所述母模仁构成一成型腔,所述成型腔用于注塑以成型所述产品,所述侧壁设有一开口;
顶出机构,设于所述移动镶件内,所述顶出机构包括连接的杠杆组件和抵推件,所述抵推件包括固定部和抵推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移动镶件转动连接,所述抵推部移动地设于所述开口,所述杠杆组件驱动所述抵推件转动,使所述抵推部从所述开口移出以抵推所述产品脱离所述成型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杠杆组件包括:
第一连杆,与所述抵推部、所述移动镶件分别转动连接,
第二连杆,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杆,
顶推杆,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杆,所述顶推杆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杆,所述顶推杆驱动所述第二连杆转动,以使所述第一连杆带动所述抵推部抵推所述产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杠杆组件包括:
第一连杆,转动连接于所述抵推部,
第二连杆,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移动镶件,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杆,
第三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分别转动连接,
顶推杆,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杆,所述顶推杆驱动所述第三连杆带动所述第二连杆转动,以使所述第一连杆带动所述抵推部抵推所述产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杆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杆及第二杆,所述第一杆与所述第二杆之间形成一夹角,所述夹角为钝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杆连接所述抵推部的端部设有一滑动孔,所述滑动孔相对于所述第一杆靠近所述抵推部,所述抵推部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滑动孔,所述第二杆通过所述滑动孔带动所述抵推部移动以顶出所述产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抵推部的端部为圆弧结构,所述圆弧结构用于防止所述抵推部顶出所述产品时刮伤所述产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抵推部的部分可移动地设于所述移动镶件内,所述抵推部的另一部分伸出所述开口且与所述移动镶件和所述公模仁形成所述成型腔,用于成型所述产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成型模具还包括:
第一顶出件,可移动地穿设于所述移动镶件,且连接于所述移动镶件,以推抵所述产品脱离所述成型面,
第二顶出件,可移动地穿设于所述公模仁,且与所述第一顶出件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顶出件连接于所述公模仁,以推抵所述产品脱离所述成型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成型模具还包括:
承载件,所述承载件设于所述移动镶件背离所述母模仁,且抵接于所述移动镶件,所述承载件具有一收容槽,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收容槽且套设于所述第一顶出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移动镶件,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收容槽的槽底,以用于使所述第一顶出件复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成型模具还包括:
第一顶针板,设于所述承载件背离所述移动镶件,且抵接于所述承载件,所述第一顶针板连接于所述顶推杆以带动所述顶推杆移动,
第二顶针板,设于所述第一顶针板背离所述承载件,且抵接于所述第一顶针板,所述第二顶针板连接于所述第二顶出件以带动所述第二顶出件移动,
固定板,设于所述第二顶针板背离所述第一顶针板,且抵接于所述第二顶针板,所述固定板连接于所述第一顶出件,
开闭组件,设于所述第一顶针板的一侧面,且连接于所述第一顶针板、所述第二顶针板及所述固定板,所述开闭组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顶针板和所述第二顶针板移动以推抵所述产品脱离所述成型面。
上述的成型模具通过成型面与公模仁及母模仁形成成型腔注塑成型产品,杠杆组件驱动抵推件转动,从而使抵推部从开口出,以抵推产品脱离成型面。相对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操作简单,通过抵推部抵推产品脱离成型面,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成型模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成型模具的公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成型模具的公模仁和移动镶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成型模具的第一局部剖视图。
图5为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顶出机构的第一状态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顶出机构的第二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第二实施例的顶出机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图1所示的成型模具的第二剖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成型模具 100
公模 10
公模仁 11
母模 20
母模仁 21
移动镶件 30
成型面 31
侧壁 32
开口 321
成型腔 33
收容腔 34
顶出机构 40
杠杆组件 41
第一连杆 411
转动部 4111
第一杆 4112
第二杆 4113
滑动孔 4114
第二连杆 412
第三连杆 413
顶推杆 414
抵推件 42
固定部 421
抵推部 422
圆弧结构 4221
第一顶出件 43
第一顶出部 431
卡盘 4311
第二顶出部 432
第二顶出件 44
第三顶出部 441
支撑部 442
承载件 45
收容槽 451
弹性件 46
第一顶针板 50
第二顶针板 60
第一容纳槽 61
第二容纳槽 62
固定板 70
开闭组件 80
第一开闭件 81
第一移动部 811
第一弹性部 812
第一连接部 813
第一抵持部 814
第二开闭件 82
第二移动部 821
第二弹性部 822
第二连接部 823
第二抵持部 824
驱动件 90
驱动部 91
驱动弹性部 92
产品 200
弧形结构 201
本体 202
侧边 20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成型模具,用于注塑成型产品,包括开合适配的公模仁和母模仁,还包括:
移动镶件,嵌设于所述公模仁,所述移动镶件包括成型面和与所述公模仁滑动抵接的侧壁,所述成型面与所述公模仁、所述母模仁构成一成型腔,所述成型腔用于注塑以成型所述产品,所述侧壁设有一开口;
顶出机构,设于所述移动镶件内,所述顶出机构包括连接的杠杆组件和抵推件,所述抵推件包括固定部和抵推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移动镶件转动连接,所述抵推部移动地设于所述开口,所述杠杆组件驱动所述抵推件转动,使所述抵推部从所述开口移入所述成型腔,以抵推所述产品脱离所述成型面。
本申请操作简单,通过抵推部抵推产品脱离成型面,提高了工作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成型模具100,包括开合适配的公模10和母模20。
请参阅图2,公模10包括一公模仁11,请参阅图4,母模20 上与公模仁11相对的位置设有一母模仁21,公模仁11和母模仁21 亦开合适配。
请一并图3和图4,成型模具100还包括移动镶件30,移动镶件30嵌设于公模仁11,且滑动连接于公模仁11。移动镶件30包括一成型面31,成型面31与公模仁11、母模仁21构成一成型腔33,成型腔33用于注塑以成型产品200。
在本实施例中,产品200包括弧形结构201、本体202和侧边 203,弧形结构201连接于本体202的周侧,侧边203位于本体202 的侧面。
请参阅图4,成型模具100还包括顶出机构40。请参阅图5,顶出机构40处于第一状态,即顶出机构40未顶出产品200时。移动镶件30具有一与公模仁11滑动抵接的侧壁32,侧壁32与成型面31相垂直,移动镶件30还具有一收容腔34,侧壁32设有一开口321,开口321连通于收容腔34,顶出机构40设于收容腔34内。
顶出机构40包括连接的杠杆组件41和抵推件42,抵推件42 包括固定部421和抵推部422。固定部421与移动镶件30转动连接,抵推部422连接于固定部421的一侧,且可移动地设于开口321,抵推部422在固定部421带动进行移动。
当产品200注塑成型后,公模仁11和母模仁21开模,杠杆组件41转动连接于抵推部422,杠杆组件41驱动抵推部422转动,并与固定部421相配合,使得抵推部422从开口321移出,以抵推产品200的弧形结构201从成型面31上脱离。在本实施例中,抵推部422的端部为圆弧结构4221,抵推部422通过圆弧结构4221抵推产品200的弧形结构201,以防止抵推部422顶出产品200时刮伤产品200。
在一些实施例中,抵推部422的部分可移动地设于移动镶件30 内,抵推部422的另一部分伸出开口321,且与移动镶件30和公模仁11形成成型腔33,用于成型产品200。
请一并参阅图6,顶出机构40处于第二状态,即顶出机构40 顶出产品200时。杠杆组件41包括第一连杆411、第二连杆412和顶推杆414,第一连杆411的一端与抵推部422转动连接,第一连杆411还包括一转动部4111,转动部4111大致为杆状,转动部4111 贯穿第一连杆411的中间位置,且转动部4111的两端分别转动连接于顶块镶件30,以使第一连杆411转动连接于顶块镶件30,从而使第一连杆411带动抵推部422转动,进而使抵推部422从开口321 移出,抵推产品200从成型面31上脱离。第二连杆412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杆411,以带动第一连杆411转动。顶推杆414相对于第二连杆412远离第一连杆411,顶推杆414转动连接于第二连杆412。顶推杆414驱动第二连杆412转动,以使第一连杆411带动抵推部 422转动并从开口321移出,从而使抵推部422抵推产品200的弧形结构201从成型面31上脱离。在本实施例中,移动镶件30类似于长方体,在四个边角位置内各设了一顶出机构40,以更易于抵推产品200脱离成型面31,但并不限制于此。
第一连杆41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杆4112及第二杆4113,第一杆4112与第二杆4113之间形成一夹角,夹角为钝角,以使第一杆 4112在第二连杆412带动下沿第一方向移动时,使得第二杆4113 沿第一方向的反方向移动,从而使第二杆4113带动抵推部422转动。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二连杆412通过第一连杆411带动抵推部422 转动时,第一连杆411作为一杠杆,第一杆4112为第一力臂,第二杆4113为第二力臂,第一杆4112的长度尺寸小于第二杆4113的长度尺寸,提高了第二杆4113带动抵推部422转动的驱动力,以使抵推部422稳定顶出产品200脱离成型面3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Z轴方向,第一方向的反方向为Z轴方向的反方向。
具体地,第二杆4113连接抵推部422的端部设有一滑动孔4114,滑动孔4114相对于第一杆4112靠近抵推部422。抵推部422与滑动孔4114对应设有一凸伸部(图未示),凸伸部可移动地连接于滑动孔4114,以使第二杆4113通过滑动孔4114带动抵推部422移动以顶出产品200。
请参阅图7,本实施例为成型模具100的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杠杆组件41包括第一连杆 411、第二连杆412、第三连杆413和顶推杆414,收容腔34与第二实施例的杠杆组件41相适配,且大于第一实施例的收容腔34的尺寸。第一连杆411的端部转动连接于抵推部422,第二连杆412一端转动连接于移动镶件30,另一端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杆411,第三连杆413与第一连杆411、第二连杆412分别转动连接,顶推杆414转动连接于第三连杆413。当产品200脱模时,顶推杆414沿第一方向移动带动第三连杆413转动,第二连杆412被第三连杆413带动转动,第二连杆412和第三连杆413相配合,以使第一连杆411 带动抵推部422转动移出开口321,以顶出产品200。由于第二连杆 412的一端固定于移动镶件30内,在第二连杆412和第三连杆413 配合带动第一连杆411移动时,第二连杆412限制第一连杆411的移动,且使第一连杆411稳定带动抵推部422转动。
请参阅图4,公模10还包括第一顶出件43、第二顶出件44、承载件45和弹性件46。
请参同时阅图8,承载件45设于移动镶件30背离母模仁21的一面,且抵接于移动镶件30,承载件45具有一收容槽451。第一顶出件43包括第一顶出部431和第二顶出部432。第一顶出部431可移动地穿设于移动镶件30的中间位置和承载件45,用于推抵产品 200的本体202脱离成型面31。第一顶出部431还具有一卡盘4311,弹性件46位于收容槽451,且套设于第一顶出部431背离移动镶件30的端部,弹性件46的一端抵接于移动镶件30,弹性件46的另一端抵接于卡盘4311,当第一顶出部431推抵本体202脱离成型面31 时压缩弹性件46,当本体202脱模后,弹性件46提供弹力使第一顶出部431复位。第二顶出部432可移动地穿设于承载件45内,且与第一顶出部431具有一定的间隔距离,以使产品200脱模时,先使杠杆组件41带动抵推件42推抵产品200的弧形结构201,再使第二顶出部432带动第一顶出部431推抵产品200的本体202,从而避免本体202先脱模时,弧形结构201被粘连至成型面31上而损坏。
请参阅图4,第二顶出件44包括第三顶出部441和支撑部442。第三顶出部441可移动地穿设于公模仁11内,支撑部442连接于第三顶出部441背离母模仁21的一端。当产品200的弧形结构201 脱模后,支撑部442带动第三顶出部441移动,以使第三顶出部441 推抵产品200的侧边203脱离成型面31,与第一顶出件43相配合使得产品200稳定脱离成型面31。
成型模具100的公模10还包括第一顶针板50、第二顶针板60、固定板70、开闭组件80。
第一顶针板50设于承载件45背离移动镶件30的一面,且抵接于承载件45,第一顶针板50连接于顶推杆414和一外部驱动设备 (图未示),外部驱动设备用于带动第一顶针板50沿第一方向移动,从而使顶推杆414带动推抵部422转动,进而使推抵部422抵推产品200的弧形结构201脱离成型面31。
第二顶针板60设于第一顶针板50背离承载件45,且抵接于第一顶针板50,第二顶针板60连接于第二顶出件44和承载件45,以带动第二顶出件44和承载件45沿第一方向移动,从而使承载件45 带动移动镶件30脱离公模仁11,并带动第二顶出件44抵推产品200 的侧边203脱离成型面31。
固定板70设于第二顶针板60背离第一顶针板50的一面,且抵接于第二顶针板60,固定板70连接于第一顶出件43,以带动第一顶出件43沿第一方向移动,从而使第一顶出件43抵推产品200的本体202脱离成型面31。
请参阅图7,成型模具还包括驱动件90,驱动件90包括驱动部 91和驱动弹性部92。驱动部91穿设于第二顶针板60和固定板70,驱动部9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顶针板50,驱动部91的另一端连接于外部驱动设备,外部驱动设备驱动驱动部91沿第一方向移动,以带动第一顶针板50沿第一方向移动。驱动弹性部92套设于驱动部91,驱动弹性部92的一端抵接于第一顶针板50,驱动弹性部92的另一抵接于固定板70,用于使驱动部91带动第一顶针板50复位。
请参阅图4,开闭组件80设于第一顶针板50的一侧面,且连接于第一顶针板50、第二顶针板60及固定板70,开闭组件80用于带动第一顶针板50和第二顶针板60移动以推抵产品200脱离成型面31。
开闭组件80包括第一开闭件81和第二开闭件82。
第一开闭件81包括第一移动部811、第一弹性部812、第一连接部813和第一抵持部814。第二顶针板60具有一第一容纳槽61 和第二容纳槽62。
第一移动部811可移动地设于第一容纳槽61内,第一弹性部 812的一端抵接于第一移动部811,第一弹性部812的另一端抵接于第一容纳槽61的槽底。第一连接部81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顶针板50,第一连接部813的另一端卡接于第一移动部811,第一顶针板50带动第一连接部813沿第一方向移动时,第一连接部813通过第一移动部811带动第二顶针板60移动。第一抵持部814的相对两侧分别抵接于第一连接部813和第一移动部811,且固定连接于固定板70。第一连接部813带动第一移动部811移动时,第一抵持部 814抵压第一移动部811,以压缩第一弹性部814,第一弹性部814 压缩至一定程度时,第一抵持部814抵接于第一移动部811的上方以固定第二顶针板60,从而使第二顶针板60相对于第一顶针板50停止运动。
第二开闭件82包括第二移动部821、第二弹性部822、第二连接部823和第二抵持部824。第二移动部821可移动设于第二容纳槽62内,第二弹性部822的一端抵接于第二移动部821,第二弹性部822的另一端抵接于第二容纳槽62的槽底。第二连接部823的一端连接于第一顶针板50,第二连接部823的另一端卡接于第二移动部821,第一顶针板50通过第二连接部823带动第二移动部821沿第一方向移动,以使第二顶针板60沿第一方向移动。第二抵持部 824的相对两侧分别抵接于第二连接部823和第二移动部821,且固定连接于固定板70。当第一顶针板50带动第二连接部823沿第一方向移动时,第二弹性部822推动第二移动部821移出第二收纳部 62,当第二移动部821移动一定距离时,第二抵持部824抵接于第二移动部821的下方,以使第二顶针板60相对于第一顶针板50停止运动。
本申请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为:公模10和母模20合模,移动镶件30的成型面31与公模仁11、母模仁21构成一成型腔33注塑成型产品200,产品200成型后公模10和母模20开模,外部驱动设备驱动驱动部91带动第一顶针板50沿第一方向移动,且压缩驱动弹性部92,第一连接部813通过第一移动部811带动第二顶针板60 移动,第二顶针板60带动承载件45和移动镶件30沿第一方向移动脱离公模仁11,第一移动部811压缩第一弹性部814至一定程度时,第一抵持部814抵接于第一移动部811的上方,第二顶针板60相对于第一顶针板50停止运动,第一顶针板50继续沿第一方向运动,杠杆组件41带动抵推部422从开口321移出,抵推产品200的弧形结构201脱离成型面31,第二顶出部432推动第一顶出部431推抵产品200的本体202脱离成型面31,支撑部442带动第三顶出部441 移动推抵产品200的侧边203脱离成型面31,产品200完全脱模后,外部驱动设备停止驱动驱动部91移动,驱动弹性部92提供弹力带动第一顶针板50复位,第二弹性部822推动第二移动部821移出第二容纳槽62,第二连接部823抵接于第二移动部821的下方,第二抵持部824抵接于第二移动部821的上方,以使第一顶针板50抵接于第二顶针板60,驱动弹性部92带动相互抵接的第一顶针板50和第二顶针板60复位。
上述的成型模具100通过成型面31与公模仁11及母模仁21 形成成型腔33注塑成型产品200,杠杆组件41驱动抵推件42转动,从而使抵推部422从开口321移出,以抵推产品200脱离成型面31。本申请操作简单,通过抵推部422抵推产品200脱离成型面31,提高了工作效率。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申请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申请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申请。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申请内。

Claims (10)

1.一种成型模具,用于注塑成型产品,包括开合适配的公模仁和母模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移动镶件,嵌设于所述公模仁,所述移动镶件包括成型面和与所述公模仁滑动抵接的侧壁,所述成型面与所述公模仁、所述母模仁构成一成型腔,所述成型腔用于注塑以成型所述产品,所述侧壁设有一开口;
顶出机构,设于所述移动镶件内,所述顶出机构包括连接的杠杆组件和抵推件,所述抵推件包括固定部和抵推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移动镶件转动连接,所述抵推部移动地设于所述开口,所述杠杆组件驱动所述抵推件转动,使所述抵推部从所述开口移出以抵推所述产品脱离所述成型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杠杆组件包括:
第一连杆,与所述抵推部、所述移动镶件分别转动连接;
第二连杆,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杆;
顶推杆,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杆,所述顶推杆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杆,所述顶推杆驱动所述第二连杆转动,以使所述第一连杆带动所述抵推部抵推所述产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杠杆组件包括:
第一连杆,转动连接于所述抵推部;
第二连杆,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移动镶件,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杆;
第三连杆,与所述第一连杆、所述第二连杆分别转动连接;
顶推杆,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三连杆,所述顶推杆驱动所述第三连杆带动所述第二连杆转动,以使所述第一连杆带动所述抵推部抵推所述产品。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杆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杆及第二杆,所述第一杆与所述第二杆之间形成一夹角,所述夹角为钝角。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杆连接所述抵推部的端部设有一滑动孔,所述滑动孔相对于所述第一杆靠近所述抵推部,所述抵推部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滑动孔,所述第二杆通过所述滑动孔带动所述抵推部移动以顶出所述产品。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推部的端部为圆弧结构,所述圆弧结构用于防止所述抵推部顶出所述产品时刮伤所述产品。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抵推部的部分可移动地设于所述移动镶件内,所述抵推部的另一部分伸出所述开口且与所述移动镶件和所述公模仁形成所述成型腔,用于成型所述产品。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顶出件,可移动地穿设于所述移动镶件,且连接于所述移动镶件,以推抵所述产品脱离所述成型面,
第二顶出件,可移动地穿设于所述公模仁,且与所述第一顶出件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顶出件连接于所述公模仁,以推抵所述产品脱离所述成型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承载件,所述承载件设于所述移动镶件背离所述母模仁的一面,且抵接于所述移动镶件,所述承载件具有一收容槽,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收容槽且套设于所述第一顶出件,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移动镶件,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收容槽的槽底,以用于使所述第一顶出件复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模具包括:
第一顶针板,设于所述承载件背离所述移动镶件的一面,且抵接于所述承载件,所述第一顶针板连接于所述顶推杆以带动所述顶推杆移动,
第二顶针板,设于所述第一顶针板背离所述承载件的一面,且抵接于所述第一顶针板,所述第二顶针板连接于所述第二顶出件以带动所述第二顶出件移动,
固定板,设于所述第二顶针板背离所述第一顶针板的一面,且抵接于所述第二顶针板,所述固定板连接于所述第一顶出件,
开闭组件,设于所述第一顶针板的一侧面,且连接于所述第一顶针板、所述第二顶针板及所述固定板,所述开闭组件用于带动所述第一顶针板和所述第二顶针板移动以推抵所述产品脱离所述成型面。
CN202122907964.2U 2021-11-23 2021-11-23 成型模具 Active CN21688496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07964.2U CN216884963U (zh) 2021-11-23 2021-11-23 成型模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07964.2U CN216884963U (zh) 2021-11-23 2021-11-23 成型模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884963U true CN216884963U (zh) 2022-07-05

Family

ID=822021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07964.2U Active CN216884963U (zh) 2021-11-23 2021-11-23 成型模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88496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82674B (zh) 注塑模具的二次脱模机构
CN210758991U (zh) 一种注塑模具顶出结构及注塑模具
CN216884963U (zh) 成型模具
WO2020136695A1 (ja) スライド機構、可動型及び成形用金型
CN213382765U (zh) 双级滑块结构和注塑模具
CN111331779B (zh) 叠层滑块机构
CN217454707U (zh) 成型模具
CN216884962U (zh) 成型模具
CN213006355U (zh) 一种弹性斜顶的注塑模具
CN212795721U (zh) 一种自动脱模的汽车塑胶件注塑模具
CN107901360B (zh) 一种具有延时功能的自动顶出装置及具有其的模具
CN209886495U (zh) 一种用于弯曲成型的模具
CN210436539U (zh) 一种组合式双向侧抽机构以及注塑模具
CN216442992U (zh) 模具
CN215849168U (zh) 一种模具用顶出装置
CN218615240U (zh) 弹块机构及注塑模具
CN216373117U (zh) 注塑模具滑块止防退机构
CN220883035U (zh) 成型模具
CN214645413U (zh) 注塑模具
CN215396646U (zh) 一种具有二次顶出机构的模具
CN218366151U (zh) 注塑装置
CN217226510U (zh) 注塑成型装置
CN213082170U (zh) 顶出装置
CN213382691U (zh) 长弧度产品成型模具
CN219405256U (zh) 一种止动型复合斜撑抽芯机构及注塑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