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90941U - 一种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90941U
CN216790941U CN202122133940.6U CN202122133940U CN216790941U CN 216790941 U CN216790941 U CN 216790941U CN 202122133940 U CN202122133940 U CN 202122133940U CN 216790941 U CN216790941 U CN 2167909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plate
heat exchange
exchange core
communica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13394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909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909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第一边板、接管和连接元件,换热芯体包括由部分板片的第一角孔至少部分对齐形成的第一腔和由另一部分板片的第一角孔至少部分对齐形成的第二腔,第一边板设有远离换热芯体凸起的凸起部,凸起部背面形成凹部,凹部与换热芯体之间形成连通腔,凸起部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接管贯穿第一端口、连通腔和第一腔,接管一端与第二腔连通,连接元件通过第二端口与连通腔连通,连通腔与第一腔连通,接管和连接元件作为换热器的一个进口元件和一个出口元件,换热器的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位于换热芯体厚度方向的同一侧且与同一孔道连通,换热器的高度和重量较小,密封性好。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换热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通常设有供换热流体流入的进口和供换热流体流出的出口,当换热器的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需要设于换热器换热芯体厚度方向的同一侧且与换热器的同一个孔道连通时,通常在换热器的边板设有靠近孔道的接头,接头与边板固定,接头的内部设有转流通道,孔道包括两个部分,转流通道与孔道的一个部分连通,接头作为换热器的一个进口元件或出口元件,设置一导流管贯穿转流通道并伸入孔道内,导流管的一端与孔道的另一个部分连通,导流管的另一端与接头固定连接,导流管作为换热器的另一个进口元件或出口元件,从而实现换热器的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位于换热芯体厚度方向的同一侧且与换热器的同一个孔道连通,转流通道设于接头内,接头通常需要有足够大的尺寸来形成转流通道,从而增大了换热器的高度和重量,提高了成本,另外,为便于转流通道的加工,接头通常由两个部件组成,两个部件分别加工出相对应的凹部,两个部件焊接连接并组成接头,两个部件的凹部组合形成转流通道,但是两个部件的组合又增加了焊接的位置,增大了泄露的可能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对换热器结构进行改进,在换热器的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位于换热器换热芯体厚度方向的同一侧且与同一孔道连通的基础上有利于降低换热器的高度并减少换热器的重量和焊接位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和第一边板,所述换热芯体包括多张板片,多张所述板片层叠设置,各相邻板片之间形成板间通道,所述板间通道包括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板间通道,所述换热器还包括互不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板间通道为所述第一流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板间通道为所述第二流道的一部分,所述板片包括第一角孔,定义多张所述板片的层叠方向为第一方向,多张所述板片的所述第一角孔沿所述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并形成第一孔道,所述第一孔道包括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二腔不直接连通,部分板片的所述第一角孔沿所述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并形成所述第一腔,另一部分板片的所述第一角孔沿所述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并形成所述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与部分第一板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腔与另一部分第一板间通道连通;
所述第一边板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换热芯体的一侧且与所述换热芯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边板包括远离所述换热芯体凸起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的背面形成凹部,所述凹部具有开口,所述凹部的开口朝向所述换热芯体,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连通腔,所述连通腔位于所述凹部与所述换热芯体之间,所述第一腔比所述第二腔靠近所述第一边板,所述连通腔与所述第一腔连通,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接管和连接元件,所述接管贯穿所述凸起部、所述连通腔和所述第一腔,所述接管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二腔,所述接管与所述第二腔连通,所述接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凸起部的外侧,所述接管与所述凸起部密封连接;所述连接元件与所述凸起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元件与所述连通腔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第一边板设有远离换热芯体凸起的凸起部,凸起部的背面形成凹部,凹部连通腔位于凹部与换热芯体之间,接管贯穿凸起部、连通腔和第一腔,接管与凸起部密封连接,接管的一端与换热芯体的第二腔连通,接管的另一端位于凸起部的外侧,接管作为换热器的一个进口元件或出口元件,连接元件与凸起部固定连接,连接元件与连通腔连通,连通腔与换热芯体的第一腔连通,连接元件作为换热器的另一个进口元件或出口元件,从而使换热器的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位于换热芯体厚度方向的同一侧且与换热器的同一个孔道连通,连通腔位于第一边板的凸起部背面的凹部与换热芯体之间,无需在第一边板内部设置连通腔,形成凸起部和凹部的第一边板的厚度较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第一边板的高度较低,降低了换热器的高度并减少了换热器的重量和成本,且第一边板、换热芯体、接管和连接元件的焊接位置较少,密封性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换热器的一个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换热器的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换热器的另一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C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的换热器的一个实施例的部分流路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的换热器的一个实施例的另一部分流路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的换热器实施例的第四孔道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的换热器的另一个实施例的部分流路示意图;
图11是图9所示的换热器实施例的另一部分流路示意图;
图12是图9所示的换热器实施例的第四孔道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的换热器的又一个实施例的部分流路示意图;
图14是图12所示的换热器实施例的另一部分流路示意图;
图15是图12中D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15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为了全面理解本发明,在以下详细描述中提到了众多具体细节。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附图中图示并且在此描述的具体组件、器件及特征仅仅是示范性的并且不应当被视为限制。
结合附图1-15,换热器10包括换热芯体20、第一边板30、第二边板40,换热芯体20位于第一边板30与第二边板40之间,换热芯体20与第一边板30和第二边板40固定连接,具体的,换热芯体20与第一边板30和第二边板40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换热芯体20包括多张板片21,多张板片21层叠设置,相邻板片21之间形成板间通道22,板间通道22包括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板间通道,换热器10还包括互不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第一流道供一种介质流通,第二流道供另一种介质流通,第一板间通道为第一流道的一部分,第二板间通道为第二流道的一部分,板片21包括第一角孔23,定义第一方向为多张板片21的层叠方向,多张板片21的层叠方向为图2中的H方向,多张板片21的第一角孔23沿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并形成第一孔道,第一孔道包括第一腔18和第二腔19,部分板片的第一角孔23沿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形成第一腔18,另一部分板片的第一角孔23沿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形成第二腔19,第一腔18与第二腔19不直接连通,第一腔18比第二腔19靠近第一边板30,第一腔18与部分第一板间通道连通,第二腔19与另一部分第一板间通道连通。
结合附图1-6,第一边板30包括远离换热芯体20凸起的凸起部32,凸起部32的背面形成凹部,凹部具有开口,凹部的开口朝向换热芯体20,换热器还包括连通腔33,连通腔33位于凹部与换热芯体20之间,凸起部32为连通腔33的部分侧壁,凸起部32和凹部通过冲压的方式形成,当然,凸起部32和凹部还可以通过浇铸和铣削等方式实现。
结合附图1-6,连通腔33与第一腔18连通,第一腔18和第二腔19为第一流道的一部分,第二流道包括第二孔道27,板片21包括第二角孔24,第二孔道27由多张板片21的第二角孔24沿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形成,第二孔道27与第一孔道位于换热芯体20长度方向的同一侧,换热芯体20长度方向为图2中的L方向,第二孔道27沿第一方向与连通腔33至少部分对齐;换热芯体20包括靠近第一边板30且与第一边板30固定连接的第一板50,第一板50与相对应最外侧的板片固定连接,第一板50将连通腔33和第二孔道27分隔开,第二孔道27与连通腔33不直接连通,连通腔33由第一边板30的凸起部32背面的凹部与第一板50之间形成,无需在第一边板30内部设置连通腔33,形成凸起部32和凹部的第一边板30的厚度较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第一边板30的高度较低,降低了换热器10的高度并减少了换热器10的重量和成本。
可以理解的,第二孔道27与第一孔道也可以位于换热芯体20长度方向的不同侧,第二孔道27也可以与连通腔33沿第一方向不存在任何对齐部分。
结合附图2-6,换热芯体20还包括位于其中两张板片之间的第二板51,第二板51与相邻的两张板片固定连接,第一边板30、第一板50、多张板片21和第二板51层叠设置,第二板51将第一腔18和第二腔19分隔开。
结合附图3和附图6,凸起部32具有第一端口36和第二端口37,具体的,凸起部32为长条状,第一端口36位于长条状凸起部32的一端,第二端口37位于长条状凸起部32的另一端;第一端口36、连通腔33和第一腔18沿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第二端口37、连通腔33和第二孔道27沿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第一端口36与第二端口37位于换热芯体20长度方向的同一侧,以便于换热芯体20与其他零部件的连接。
结合附图1-6,换热器10还包括接管14和连接元件16,接管14贯穿凸起部32、连通腔33和第一腔18,具体的,接管14贯穿第一端口36、连通腔33和第一腔18,接管14的外壁与第二板51密封连接,接管14一端伸入第二腔19,接管14与第二腔19连通,接管14与第二板51密封连接的可靠性较高,若接管14一端未伸入第二腔19,接管14的靠近端部的部分与第二板51密封连接,接管14与第二板51的焊接区域较少,可靠性较差;接管14的另一端位于凸起部32的外侧,接管14与凸起部32密封连接,具体的,接管14的外壁与形成第一端口36的凸起部32的部分密封连接,接管14与第一边板30的焊接区域较少,便于加工。
接管14的外壁与第二板51密封连接,如图5所示,第二板51靠近接管14处设置有第三翻边部28,第三翻边部28内壁与接管14的外壁通过焊接的方式密封连接,密封连接的结构简单可靠,不易发生内漏。连接元件16与凸起部32固定连接,连接元件16与连通腔33连通,具体的,连接元件16穿过第二端口37并与连通腔33连通,如图3和图6所示,连接元件16为管形且与第二端口37对应,连接元件16的一端插入第二端口37,连接元件16的外壁与形成第二端口37的凸起部32的部分密封连接,连接元件16与连通腔33连通。第一孔道包括第一腔18和第二腔19,连通腔33连通连接元件16和第一腔18,连接元件16作为换热器10的一个进口元件或出口元件,接管14贯穿第一端口36、连通腔33和第一腔18并与第二腔19连通,接管14作为换热器10的另一个进口元件或出口元件,连接元件16与接管14组成换热器10的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接管14、连接元件16、第一边板30和换热芯体20的焊接位置主要在接管14与第一边板30的密封连接处、连接元件16与第一边板30的密封连接处、第一边板30与换热芯体20的密封连接处,从而在换热器10的一个进口和一个出口位于换热芯体20厚度方向的同一侧且与换热器10的同一个孔道连通的基础上,换热器10的焊接位置较少,密封性较好。
可以理解的,连接元件16与连通腔33的连通方式还可以是在凸起部32设置有位于第二端口37外围的延伸部,连接元件16的内壁与延伸部的外壁通过焊接的方式密封连接,连接元件16通过第二端口37与连通腔33连通,即凸起部32插入连接元件16,连接元件16与连通腔33连通。当第一端口36、连通腔33和第一腔18沿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时,第二端口37、连通腔33和第二孔道27沿第一方向也可以不存在任何对齐部分。
结合附图1-6,换热器10还包括位于第一边板30外侧的储液器11,储液器11与接管14的位于凸起部32外侧的一端连接,储液器11与连接元件16连接,储液器11连通接管14和连接元件16,如图1所示,储液器11位于第一边板30远离换热芯体20的一侧,储液器11靠近第一边板30,储液器11仅通过接管14与第二腔19连通,储液器11仅通过连接元件16与连通腔33连通,从而简化了转接结构,缩短了接管14与连接元件16的长度,减少了重量和成本,减少了工作介质在接管14和连接元件16内流动的路径;储液器11能够平衡工作介质的压力,同时还能够除去工作介质中的杂质,当然,与接管14和连接元件16连接的部件还可以为调节阀等其他部件,即接管14和连接元件16之间还可以设置调节阀等其他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附图1-9,换热芯体20还包括第三腔80和第四腔81,第三腔80与第四腔81位于换热芯体20长度方向的同一侧,第三腔80与第一腔18位于换热芯体20长度方向的不同侧,换热芯体20的长度方向为图2中所示的L方向;第三腔80沿第一方向比第四腔81靠近第一边板30,位于第一板50与第二板51之间的部分第一板间通道连通第一腔18和第三腔80,位于第二板51与第二边板40之间的部分第一板间通道连通第二腔19和第四腔81,储液器11连通接管14和连接元件16,接管14与第二腔19连通,连接元件16与连通腔33连通,连通腔33与第一腔18连通,第一流路包括第一腔18、部分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三腔80,第二流路包括第二腔19、另一部分第一板间通道和第四腔81,第三流路包括接管14、储液器11、连接元件16和连通腔33,第三流路介于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之间,第一流路、第二流路和第三流路为第一流道的一部分,工作介质在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与另一工作介质进行换热,具体的,在第一流道流通的工作介质为制冷剂,在第二流道流通的工作介质为冷却剂,制冷剂在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与冷却剂进行换热,制冷剂流经第三流路时储液器11平衡制冷剂的压力,并减少制冷剂中的液态物或气态物,降低换热器10的压降,提高换热器10的换热性能。
可以理解的,换热芯体20还可以由三角形或圆形等形状的板片层叠构成。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结合附图1-2,换热器10还包括第一连接块12和第二连接块42,第一连接块12与第一边板30固定连接,第一连接块12与第三腔80连通,具体的,第一连接块12为块状,第一连接块12内设有第一连接腔13,第一边板30设有与第一连接腔13对应的第一通孔31,第一通孔31连通第一连接腔13和第三腔80。第二连接块42与第二边板40固定连接,第二连接块42与第四腔81连通,具体的,第二连接块42为块状,第二连接块42内设有第二连接腔43,第二边板40设有与第二连接腔43对应的第二通孔41,第二通孔41连通第二连接腔43和第四腔81,通过块状的第一连接块12和第二连接块42分别与第一边板30和第二边板40固定连接,第一连接块12可作为换热器10的一个进口元件或出口元件,第二连接块42可作为换热器10的另一个进口元件或出口元件,提高了换热器10进口和出口的结构强度,提高了换热器10的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的,第一连接块12和第二连接块42也可以是接头或管道;第一连接块12、第三腔80、部分第一板间通道、第一腔18、连通腔33、连接元件16、储液器11、接管14、第二腔19、另一部分第一板间通道、第四腔81、第二连接块42依次连通并构成第一流道的一部分,并供一种工作介质流通,换热器10的第二流道供另一种工作介质流通,具体的,一种工作介质为制冷剂,另一种工作介质为冷却剂,制冷剂在第一流道流通,冷却剂在第二流道流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附图1-9,第三腔80与第四腔81位于换热芯体20宽度方向的同一侧,换热芯体20的宽度方向为图2中所示的W方向。第三腔80与第四腔81沿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板片21包括第三角孔25,第三角孔25与第一角孔23位于换热芯体20宽度方向的同一侧,部分板片的第三角孔25沿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并形成第三腔80,另一部分板片的第三角孔25沿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并形成第四腔81。第二板51将第三腔80和第四腔81分隔开,第三腔80与第四腔81不直接连通,部分第一板间通道连通第三腔80和第一腔18,第一流路包括部分第一板间通道、第三腔80和第一腔18,另一部分第一板间通道连通第二腔19和第四腔81,第二流路包括另一部分第一板间通道、第二腔19和第四腔81,第三流路包括接管14、储液器11、连接元件16和连通腔33,工作介质在第一流路与第二流路的流动形式都为平行流。换热器10作为冷凝器时,气态制冷剂在第一流路进行换热后以气液混合态的形式流入第三流路,经过储液器11后进入第二流路,储液器11能够减少流经储液器11的制冷剂中的液态物,从而提高流入第二流路的气态制冷剂的比例,以提高制冷剂在第二流路的换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制冷剂也可以先在第二流路进行换热后再流入第三流路,制冷剂在第三流路平衡了压力和除杂后继续流入第一流路进行换热。换热器10还可以作为蒸发器使用。
结合附图1-9,板片21还包括第四角孔26,第二角孔24与第四角孔26位于换热芯体20宽度方向的同一侧,第一角孔23与第三角孔25位于换热芯体20宽度方向的同一侧,第一角孔23与第二角孔24位于换热芯体20宽度方向的不同侧,多张板片21的第二角孔24沿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形成第二孔道27,第二孔道27与第一孔道位于换热芯体20长度方向的同一侧,多张板片21的第四角孔26沿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形成第四孔道271,第二板51分隔第四孔道271为第五腔82和第六腔83,第五腔82比第六腔83靠近所示第一边板30,位于第一边板30与第二板51之间的部分第二板间通道连通第五腔82和第二孔道27,第二流道的第一流路包括第五腔82、位于第一边板30与第二板51之间的部分第二板间通道和第二孔道27,位于第二板51远离第一边板30一侧的部分第二板间通道连通第六腔83和第二孔道27,第二流道的第二流路包括第六腔83、位于第二板51远离第一边板30一侧的部分第二板间通道和第二孔道27,第五腔82、第六腔83和第二孔道27为第二流道的一部分并供一种工作介质流通,第二流道的工作介质主要在第二流道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与第一流道的工作介质进行换热,第二流道内的工作介质的流动路径较长,提高了两种工作介质间的换热效果。当然,第二流道也可以是单流程、三流程等。
工作介质包括制冷剂和冷却剂,图7-8中实线箭头表示制冷剂一种的流向,制冷剂由第一连接块12进入第三腔80内,进而依次流经部分第一板间通道22、第一腔18、连通腔33、连接元件16、储液器11、接管14、第二腔19、另一部分第一板间通道22和第四腔81从第二连接块42流出,从而完成制冷剂在换热器10内的流通。可以理解的,第一连接块12既可作为进口也可作为出口。
如图7所示,换热器10还包括第一接头44和第二接头45。多张板片21的第四角孔26沿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形成第四孔道271,第二板51分隔第四孔道271为第五腔82和第六腔83,第一接头44与第一边板30固定连接且与第五腔82连通,第二接头45与第二边板40固定连接且与第六腔83连通,图7中虚线箭头表示冷却剂的一种流向,冷却剂由第二接头45进入第六腔83,进而依次经部分第二板间通道、第二孔道27、另一部分第二板间通道和第五腔82从第一接头44流出,从而完成冷却剂在换热器10内的流通。可以理解的,第一接头44既可以作为进口也可以作为出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附图10-12,第三腔80与第四腔81位于换热芯体20宽度方向的不同侧,板片21还包括第三角孔25和第四角孔261,第三角孔25与第一角孔23位于换热芯体20宽度方向的同一侧,第三角孔25与第四角孔261位于换热芯体20宽度方向的不同侧,部分板片的第三角孔25沿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并形成第三腔80,另一部分板片的第四角孔261沿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并形成第四腔81,第三腔80比第四腔81更靠近第一边板30,部分第一板间通道连通第三腔80和第一腔18,第一流路包括部分第一板间通道、第三腔80和第一腔18,另一部分第一板间通道连通第二腔19和第四腔81,第二流路包括另一部分第一板间通道、第二腔19和第四腔81,第三流路包括接管14、储液器、连接元件16和连通腔33,由于第三腔80与第四腔81位于换热芯体20宽度方向的不同侧,第一腔18与第二腔19在第一方向上至少部分对齐,从而使得工作介质在第一流路与第二流路的流动形式不同,第一流路为平行流,第二流路为对角流;对角流的平均流动路径大于平行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换热器10的换热效果。
应当理解的,第一流路也可以为对角流,第二流路为平行流。
第二连接块42与第二边板40固定连接,第二连接块42具有第二连接腔,第二连接腔与第四腔81连通,换热器10供两种不同的工作介质流通,图10-11中实线箭头表示制冷剂的一种流向,制冷剂由第一连接块12进入第三腔80内,进而依次流经部分第一板间通道、第一腔18、连通腔33、连接元件16、储液器11、接管14、第二腔19、另一部分第一板间通道和第四腔81从第二连接块42流出,制冷剂完成在换热器10内的流通,第二流路中制冷剂呈对角流形式,第一流路中制冷剂呈平行流形式。可以理解的,第一连接块12既可以作为进口也可以作为出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附图13-15,换热芯体20还包括第三板52和第四板53,第三板52比第二板51远离第一边板30,第四板53比第三板52远离第一边板30,第三板52、第四板53与多张板片21层叠设置,第三板52位于其中两张板片之间,第四板53位于另外两张板片之间,第三板52分隔第二腔19为第一子腔61和第二子腔65,第一子腔61比第二子腔65靠近第一边板30,第一子腔61和第二子腔65不直接连通,第一子腔61与接管14连通,第四板53分隔第四腔81为第三子腔63和第四子腔67,第三子腔63比第四子腔67靠近第一边板30,第三子腔63和第四子腔67不直接连通,位于第二板51与第三板52之间的部分第一板间通道连通第一子腔61和第三子腔63,位于第三板52与第四板53之间的部分第一板间通道连通第三子腔63和第二子腔65,第四板53的远离第一边板30一侧的部分第一板间通道连通第四子腔67和第二子腔65,通过第二板51、第三板52和第四板53的设置使得换热器10内的工作介质通道分隔为多个流程,延长了工作介质在换热器10内的流动路径,提高了换热器10的换热效果。
换热器10供两种不同的工作介质流通,图13-14中实线箭头表示制冷剂的一种流向,制冷剂由第一连接块12进入第三腔80内,进而依次流经位于第一板50与第二板51之间的部分第一板间通道、第一腔18、连通腔33、连接元件16、储液器11、接管14、第一子腔61、第二板51与第三板52之间的部分第一板间通道、第三子腔63、第三板52与第四板53之间的部分第一板间通道、第二子腔65、第四板53与第二边板30之间的部分第一板间通道和第四子腔67从第二连接块42流出,完成制冷剂在换热器10内的流通。可以理解的,第一连接块12既可以作为进口也可以作为出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附图1-6,凸起部32设有远离换热芯体20翻起的第一翻边部34,第一翻边部34位于接管14的周侧且与接管14的外壁接触,接管14包括比第一翻边部34远离换热芯体20的第一突出部15,第一突出部15设于接管14的外壁并且与第一翻边部34接触,接管14与第一翻边部34密封理解,具体的,接管14与第一翻边部34的接触处通过焊接的方式密封固定,第一突出部15与第一翻边部34的接触处通过焊接的方式密封固定。凸起部32设有远离换热芯体20翻起的第二翻边部35,第二翻边部35位于连接元件16的周侧且与连接元件16的外壁接触,连接元件16包括比第二翻边部35远离换热芯体20的第二突出部17,第二突出部17设于第一连接元16件的外壁并且与第二翻边部35接触,连接元件16与第二翻边部35密封理解,具体的,连接元件16与第二翻边部35的接触处通过焊接的方式密封固定,第二突出部17与第二翻边部35的接触处通过焊接的方式密封固定;第一突出部15和第二突出部17能够在接管14和连接元件16安装时起到定位的作用,从而防止接管14和连接元件16的安装过深或过浅,以避免增大工作介质的压降或影响工作介质流动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可以理解的,当凸起部32设有第一翻边部34时,凸起部32可以不设置第二翻边部35,当凸起部32设有第二翻边部35时,凸起部32可以不设置第一翻边部34。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非限制本发明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发明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和第一边板,所述换热芯体包括多张板片,多张所述板片层叠设置,各相邻板片之间形成板间通道,所述板间通道包括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板间通道,所述换热器还包括互不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板间通道为所述第一流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板间通道为所述第二流道的一部分,所述板片包括第一角孔,定义多张所述板片的层叠方向为第一方向,多张所述板片的所述第一角孔沿所述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并形成第一孔道,所述第一孔道包括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与所述第二腔不直接连通,部分板片的所述第一角孔沿所述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并形成所述第一腔,另一部分板片的所述第一角孔沿所述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并形成所述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与部分第一板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腔与另一部分第一板间通道连通;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板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换热芯体的一侧且与所述换热芯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边板包括远离所述换热芯体凸起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的背面形成凹部,所述凹部具有开口,所述凹部的开口朝向所述换热芯体,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连通腔,所述连通腔位于所述凹部与所述换热芯体之间,所述第一腔比所述第二腔靠近所述第一边板,所述连通腔与所述第一腔连通,所述换热器还包括接管和连接元件,所述接管贯穿所述凸起部、所述连通腔和所述第一腔,所述接管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二腔,所述接管与所述第二腔连通,所述接管的另一端位于所述凸起部的外侧,所述接管与所述凸起部密封连接;所述连接元件与所述凸起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元件与所述连通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管、所述连通腔和所述第一腔沿所述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为所述第一流道的一部分;所述板片还包括第二角孔,多张所述板片的所述第二角孔沿所述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形成第二孔道,所述第二孔道为所述第二流道的一部分,所述第二孔道与所述第一孔道位于所述换热芯体长度方向的同一侧,所述连接元件、所述连通腔和所述第二孔道沿所述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所述换热芯体还包括靠近所述第一边板且与所述第一边板固定连接的第一板,所述第一板将所述第二孔道与所述连通腔分隔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元件为管形,所述连接元件贯穿所述凸起部,所述换热器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边板外侧的储液器,所述储液器与所述接管的位于所述凸起部外侧的一端连接,所述储液器与所述连接元件连接,所述储液器连通所述接管和所述连接元件。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芯体还包括第三腔和第四腔,所述第三腔与所述第四腔位于所述换热芯体长度方向的同一侧,所述第三腔与所述第一腔位于所述换热芯体长度方向的不同侧,所述第三腔与所述第四腔不直接连通,所述第三腔沿所述第一方向比所述第四腔靠近所述第一边板,部分第一板间通道连通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三腔,另一部分第一板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腔和所述第四腔;所述换热芯体还包括位于其中两张板片之间的第二板,所述第二板与所述接管的外壁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板将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分隔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腔与所述第四腔位于所述换热芯体宽度方向的同一侧,所述第三腔与所述第四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至少部分对齐,所述板片还包括第三角孔,位于所述第二板与所述第一边板之间的板片的所述第三角孔沿所述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并形成所述第三腔,位于所述第二板的远离所述第一边板一侧的板片的所述第三角孔沿所述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并形成所述第四腔;所述第二板将所述第三腔和所述第四腔分隔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片还包括第二角孔和第四角孔,所述第二角孔与所述第四角孔位于所述换热芯体宽度方向的同一侧,所述第一角孔与所述第三角孔位于所述换热芯体宽度方向的同一侧,所述第一角孔与所述第二角孔位于所述换热芯体宽度方向的不同侧,多张所述板片的所述第二角孔沿所述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形成第二孔道,多张所述板片的所述第四角孔沿所述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形成第四孔道,所述第二板分隔所述第四孔道为第五腔和第六腔,所述第五腔比所述第六腔靠近所述第一边板,位于所述第一边板与所述第二板之间的部分第二板间通道连通所述第五腔和所述第二孔道,位于所述第二板远离所述第一边板一侧的部分第二板间通道连通所述第六腔和所述第二孔道,所述第五腔、所述第六腔和所述第二孔道为第二流道的一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腔与所述第四腔位于所述换热芯体宽度方向的不同侧,所述板片还包括第三角孔和第四角孔,所述第一角孔与所述第三角孔位于所述换热芯体宽度方向的同一侧,所述第三角孔与所述第四角孔位于所述换热芯体宽度方向的不同侧;
位于所述第二板与所述第一边板之间的板片的所述第三角孔沿所述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并形成所述第三腔,位于所述第二板的远离所述第一边板一侧的板片的所述第四角孔沿所述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并形成所述第四腔,和/或,位于所述第二板与所述第一边板之间的板片的所述第四角孔沿所述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并形成所述第三腔,位于所述第二板的远离所述第一边板一侧的板片的所述第三角孔沿所述第一方向至少部分对齐并形成所述第四腔。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芯体还包括第三板和第四板,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三板比所述第二板远离所述第一边板,所述第三板分隔所述第二腔为第一子腔和第二子腔,所述第一子腔比所述第二子腔靠近所述第一边板,所述第一子腔与所述第二子腔不直接连通,所述第一子腔与所述接管连通;所述第四板沿所述第一方向比所述第三板远离所述第一边板,所述第四板分隔所述第四腔为第三子腔和第四子腔,所述第三子腔比所述第四子腔靠近所述第一边板,所述第三子腔和所述第四子腔不直接连通,位于所述第二板和所述第三板之间的部分第一板间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子腔和所述第三子腔,位于所述第三板和所述第四板之间的部分第一板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子腔和所述第三子腔,位于所述第四板的远离所述第一边板一侧的部分第一板间通道连通所述第二子腔和所述第四子腔。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二边板、第一连接块和第二连接块,所述第二边板与所述第一边板位于所述换热芯体的不同侧,所述第二边板与所述换热芯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块与所述第一边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块与所述第三腔连通,所述第二连接块与所述第二边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块与所述第四腔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设有远离所述换热芯体翻起的第一翻边部,所述第一翻边部位于所述接管的周侧且与所述接管的外壁接触,所述接管包括比所述第一翻边部远离所述换热芯体的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设于所述接管的外壁并且与所述第一翻边部接触;
和/或,所述凸起部设有远离所述换热芯体翻起的第二翻边部,所述第二翻边部位于所述连接元件的周侧且与所述连接元件的外壁接触,所述连接元件包括比所述第二翻边部远离所述换热芯体的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设于所述连接元件的外壁并且与所述第二翻边部接触。
CN202122133940.6U 2021-06-11 2021-09-06 一种换热器 Active CN21679094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3060186 2021-06-11
CN202121306018 2021-06-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90941U true CN216790941U (zh) 2022-06-21

Family

ID=819988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133940.6U Active CN216790941U (zh) 2021-06-11 2021-09-06 一种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909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27397B1 (en) Heat exchange device
CN216790941U (zh) 一种换热器
WO2020238781A1 (zh) 板式换热器
CN211552541U (zh) 换热器
CN210154386U (zh) 一种换热器和换热装置
CN218270317U (zh) 板式换热器及车辆
US20230216101A1 (en) Heat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heat management system
CN116817644A (zh) 板式换热器
CN210741194U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108507236B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2673912U (zh) 一种换热器
CN114608368A (zh) 换热器
CN216159701U (zh) 换热器
CN113280648A (zh) 一种换热器及装配方法
CN220583152U (zh) 一种层叠内翅片式油冷器
CN111765786A (zh) 换热器与换热器组件
CN214371917U (zh) 一种电池加热冷却板式换热器
CN212133392U (zh) 一种带有折流结构的搪玻璃片式冷凝器
CN215766637U (zh) 换热器
CN216770291U (zh) 换热机构、换热系统
CN212843085U (zh) 一种换热器
CN218827456U (zh) 接头组件、电池换热器组件、电池包、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20959747U (zh) 换热器及冷却系统
CN218827444U (zh) 冷板换热器、电池包、热管理系统和车辆
CN217641544U (zh) 一种液冷板及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