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08368A - 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608368A
CN114608368A CN202011441254.9A CN202011441254A CN114608368A CN 114608368 A CN114608368 A CN 114608368A CN 202011441254 A CN202011441254 A CN 202011441254A CN 114608368 A CN114608368 A CN 1146083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heat exchanger
fluid
fluid channel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4125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oxing Sanhua New Energy Auto Par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oxing Sanhua New Energy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oxing Sanhua New Energy Auto Par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oxing Sanhua New Energy Auto Par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44125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608368A/zh
Priority to EP21902624.2A priority patent/EP4261489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1/136303 priority patent/WO2022121919A1/zh
Priority to US18/265,600 priority patent/US20240039079A1/en
Publication of CN1146083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60836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 F28F3/025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corrugated, plate-like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 F28F3/04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 F28F3/048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in the form of ribs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or local variations in thickness of the element, e.g. grooves, micro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7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for achieving uniformity or desired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换热器,至少包括流体进口、流体出口,以及层叠设置的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之间设有流通板,第一板片与流通板之间形成第一流体通道,第二板片与流通板之间形成第二流体通道,换热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流体进口与靠近换热器的第一端的第一流体通道连通,流体出口与靠近换热器的第一端的第二流体通道连通,靠近换热器的第二端的第一流体通道与靠近换热器的第二端的第二流体通道连通,本申请将换热流体沿位于第一板片一侧的第一流体通道向位于第二板片一侧的第二流体通道流动,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内的换热流体可以通过流通板进行换热,以提升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的均温性。

Description

换热器
背景技术
热管理相关的冷却产品,如用于冷却电池的冷却板或冷却管,对与电池接触的换热器表面的温度均匀性,有很高的技术要求,通常技术要求中会规定±3℃,甚至更小的温差。产品表面均温性不能满足这一指标,会对电池等器件的安全性和产品寿命构成影响。相关技术中的换热器通常具有端板和底板,将端板和底板密封固定,端板和底板之间形成供换热流体流通的流体通道,流体通道通常采用I型回路或者U型回路,I型回路为将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设在换热器的两端,U型回路为将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设在换热器的同一端,流体通道在换热器的另一端沿换热器的宽度方向迂回,无论采用I型回路或U型回路,换热流体在从流体进口流向流体出口的过程中,与换热器外部的待换热件进行换热,因此流体的温度在流通过程中逐渐升高,而且,为了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会采用制冷剂相变换热的技术,对应的流体通道设有各种扰流结构,换热流体流过流体通道的压降较大,对应饱和温度差较大,导致换热器的表面温度差较大,影响待换热件的均温性技术要求。
发明内容
本申请对换热器进行改进,在保证换热器的换热效果的基础上,提高换热器的表面温度的均匀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换热器,至少包括流体进口、流体出口,以及层叠设置的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所述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之间设有流通板,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流通板之间形成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板片与所述流通板之间形成第二流体通道,所述换热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流体进口与靠近所述换热器的第一端的第一流体通道连通,所述流体出口与靠近所述换热器的第一端的第二流体通道连通,靠近所述换热器的第二端的第一流体通道与靠近所述换热器的第二端的第二流体通道连通。
本申请将流体通道分为位于流通板与第一板片之间的第一流体通道和位于流通板与第二板片之间的第二流体通道,即第一流体通道靠近第一板片,第二流体通道靠近第二板片设置,且第一流体通道与第二流体通道位于流通板的两侧,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内的换热流体可以通过流通板进行换热。以冷媒为换热工质的蒸发器而言,气液两相状态的换热流体从流体进口流入靠近换热器的第一端的第一流体通道,流经第一流体通道后从第一流体通道的靠近换热器的第二端流入第二流体通道,经第一流体通道换热后的换热流体流经第二流体通道后从第二流体通道的靠近换热器的第一端流向流体出口,第一流体通道第一端的温度低于第一流体通道第二端的温度,第二流体通道第一端的温度高于第二流体通道第二端的温度,通过第一流体通道内的换热流体与第二流体通道内的换热流体通过流通板进行换热以及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表面的导热,实现缩小第一板片表面的温度差和第二板片表面的温度差的技术效果,以提升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表面的均温性。
总体的技术思想上,本发明通过空间上相邻布置的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在考虑两个流体通道的外壁面与电池等换热元件换热效果的同时,兼顾考虑外壁面受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温度差异影响均温性的问题,通过“高低互补”的思想,实现外壁面的温度均匀性。即第一流体通道中的最低温度在空间上与第二流体通道中的最高温度相邻设置,实现高温与低温之间的温度平衡,将有效改善外壁面的均温性。中温与中温接触,也保证了外壁面的均温性。同时电池等表面温度较高,无论与第一流体通道还是第二流体通道的温度相比,都能建立一定的温差,保证整体的热量传递效果,最终实现电池等元件既获得了的有效热量传递,又保证了电池表面的温度均匀性,确保了其安全性与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换热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换热器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换热器的局部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换热器的流通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换热器的流通板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6为本申请换热器的流通板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7为本申请换热器的流通板的再一种实施方式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8为本申请换热器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换热器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爆炸结构局部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换热器的第一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换热器的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与阀座组合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方式的换热器的第二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换热器的流通板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换热器的再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换热器的又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14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板片1和第二板片2,第一板片1和第二板片2密封固定,第一板片1和第二板片2之间设有流通板3,第一板片1与流通板3之间形成第一流体通道8,第二板片2与流通板3之间形成第二流体通道9,第一板片1的外侧面和第二板片2的外侧面可以与待换热件换热,例如与电池组件换热,沿所述换热器的长度方向,换热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如图1所示,A端为换热器的第一端,B端为换热器的第二端,换热器还包括流体进口5和流体出口6,流体进口5与靠近换热器的第一端的第一流体通道8连通,流体出口6与靠近换热器的第一端的第二流体通道9连通,靠近换热器的第二端的第一流体通道8与靠近换热器的第二端的第二流体通道9连通。
本申请将流体通道分为位于流通板3与第一板片1之间的第一流体通道8和位于流通板3与第二板片2之间的第二流体通道9,即第一流体通道8靠近第一板片1,第二流体通道9靠近第二板片2设置,且第一流体通道8与第二流体通道9位于流通板3的两侧,第一流体通道8和第二流体通道9内的换热流体可以通过流通板3进行换热,以冷媒为换热工质的蒸发器而言,气液两相状态的换热流体从流体进口5流入第一流体通道8的第一端,流经第一流体通道8后从第一流体通道8的第二端流入第二流体通道9的第二端,经第一流体通道8换热后的换热流体流经第二流体通道9后从第二流体通道9的第一端流向流体出口6,第一流体通道8第一端的温度低于第一流体第二端的温度,第二流体通道9第一端的温度高于第二流体通道9第二端温度,通过第一流体通道8内的换热流体与第二流体通道9内的换热流体通过流通板3进行换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流通板3设有朝向第一板片1凸出的多个第一凸部31以及朝向第二板片2凸出的多个第二凸部34,第一凸部31在朝向第二板片2的一侧形成多个第二凹部33,第二凸部34在朝向第一板片1的一侧形成多个第一凹部32,第一流体通道8包括第一板片1与第一凹部32之间的间隙,第二流体通道9包括第二板片2与第二凹部33之间的间隙,通过在流通板3上设置多个凸部和凹部,增大了流通板3的换热面积,即加强了第一流体通道8内的换热流体与第二流体通道9内的换热流体之间通过流通板的换热,以平衡第一流体通道8和第二流体通道9沿换热器的长度方向的温度差,提升第一板片1和第二板片2表面的温度均匀性,而且,流通板3上的多个凸部和凹部加强了换热器的强度。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凹部和凸部可以根据换热需求进行自由调整,以保证换热器的换热效果,例如,凸部可以为凸起,凹部可以为凹坑,如图4、图5所示,流通板3设有朝向第一板片1凸出的多个第一凸起312和朝向第二板片2凹陷的多个第一凹坑322,第一凸起312和第一凹坑322沿换热器的长度方向交替设置,并且第一凸起312和第一凹坑322沿换热器的宽度方向交替设置,装配时,第一凸起312可以与第一板片1抵接,以增强换热器的强度,第一流体通道8通过交替设置的第一凸起312和第一凹坑322,以提高第一流体通道8与第二流体通道9的换热效果,从而提升第一板片1和第二板片2表面的均温性。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凸部可以为凸筋,凹部可以为凹槽,如图3、图6所示,流通板3设有朝向第一板片1凸出的多个第一凸筋311和朝向第二板片2凹陷的多个第一凹槽321,第一凸筋311在朝向第二板片2的一侧形成第二凹槽331,第一凹槽321在朝向第二板片2的一侧形成第二凸筋341,第一凸筋311和第一凹槽321沿换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第一凸筋311和第一凹槽321沿换热器的宽度方向交替设置,装配时,第一凸筋311可以与第一板片1抵接,第二凸筋341可以与第二板片2抵接,以增强换热器的整体强度,第一流体通道8被第一凸筋311和第一凹槽321分成沿换热器的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子通道81,第二流体通道9被第二凸筋341和第二凹槽331分成沿换热器的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子通道91,且第一子通道81与第二子通道91交替设置,提升第一子通道81与第二子通道91之间的换热,从而平衡第一子通道81和第二子通道91内换热流体的温度差,提升第一板片1和第二板片2表面的均温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流体通道8和第二流体通道9可以对称设置,也可以非对称设置,为了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将第一流体通道8和第二流体通道9设置成非对称,如图6所示,流通板3设有朝向第一板片1凸出的多个第一凸筋311和朝向第二板片2凹陷的多个第一凹槽321,第一凸筋311在朝向第二板片2的一侧形成第二凹槽331,第一凹槽321在朝向第二板片2的一侧形成第二凸筋341,第一凸筋311和第一凹槽321沿换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第一凸筋311和第一凹槽321沿换热器的宽度方向交替设置,第一凹筋31与第一板片1之间形成第一流体通道8,第二凹槽32与第二板片2之间形成第二流体通道9,其中,第一凹槽321的最大宽度小于第二凹槽331的最大宽度,即第一流体通道8的流通面积小于第二流体通道9的流通面积,由于换热流体在蒸发过程中具有不同干度,产生不同流动压降,在第一流体通道8内的换热流体为干度较低的换热流体,经换热后在第二流体通道9内的换热流体为高干度换热流体,第一流体通道8内的压降较小,第二流体通道9内的压降较大,因此将第二流体通道9的流通面积增大以降低第二流体通道9内的压降,进而降低沿程压降带来的温度差异,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第一流体通道8和第二流体通道9的非对称结构,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的流通板实现,如图7所示,流通板3设有朝向第一板片1凸出的多个第一凸筋311和朝向第二板片2凹陷的多个第一凹槽321,第一凸筋311在朝向第二板片2的一侧形成第二凹槽331,第一凹槽321在朝向第二板片2的一侧形成第二凸筋341,第一凸筋311和第一凹槽321沿换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且第一凸筋311和第一凹槽321沿换热器的宽度方向交替设置,第一凸筋311的顶部设有朝向第二板片2凹陷的第一子凹部323,其中,沿换热器的厚度方向,第一子凹部323的最大高度小于第二凹槽331的最大高度,第一凹槽321和第一子凹部323与第一板片1之间形成第一流体通道8,第二凹槽331与第二板片2之间形成第二流体通道9,通过设置高度不同的多个凹部实现第一流体通道8的流通面积小于第二流体通道9的流通面积,以降低第二流通通道的压降,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其中,凸部除了可以为凸筋,凹部可以为凹槽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例如,流通板3还可以设置非对称的点波以实现第一流体通道8的流通面积小于第二流体通道9的流通面积,如图5所示,流通板3设有朝向第一板片1凸出的多个第一凸起312和朝向第二板片2凹陷的多个第一凹坑322,第一凸起312在朝向第二板片2的一侧形成第二凹坑,第一凹坑在朝向第二板片2的一侧形成第二凸起,其中,至少部分第一凹坑322的最大直径小于第二凹坑的最大直径以实现第一流体通道8的流通面积小于第二流体通道9的流通面积,且凸起和凹坑的设置提升第一流体通道8和第二流体通道9内换热流体的换热效率。
可以理解的,第一流体通道8和第二流体通道9除了上述方案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的流通板3或在第一板片1和第二板片2设不同结构的扰流部来实现非对称结构,以降低换热器的整体压降,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果。
如图8所示,第一板片1、流通板3、第二板片2层叠设置,第一板片1设有朝向流通板3凸出的第三凸部11,第二板片2设有朝向流通板3凸出的第四凸部21,第一板片1和流通板3之间形成第一流体通道8,第二板片2和流通板3之间形成第二流体通道9,流通板3可以采用如图7所示的平板结构,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的流通板3,例如流通板3设有朝向第一板片1和第二板片2凸出的多个凸起以提升第一流体通道8和第二流体通道9内的换热流体的换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第一板片1和第二板片2上除了可以设多个凸起外,还可以设置其他结构的凸部,例如长条形凸棱等。
如图9所示,第一板片1、流通板3、第二板片2层叠设置,第一板片1和流通板3之间形成第一流体通道8,第二板片2和流通板3之间形成第二流体通道9,第一流体通道8内设有第一翅片41将第一流体通道8分隔形成多个第一子通道,第二流体通道9内设有第二翅片42将第二流体通道9分隔形成第二子通道,如图8所示,第一板片1、流通板3和第二板片2为平板结构,通过第一翅片41和第二翅片42的扰流以增强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当然,第一板片1、流通板3和第二板片2也可以为其他结构,例如设置凸起或凹槽等,以进一步提升换热流体的扰动。
如图10、图11所示,流体进口5和流体出口6临近第一板片1的第一端,阀座7与换热器集成设置,阀座7包括阀芯和多个接口,阀座7的一个接口与流体进口5连通,阀座7的另一接口与流体出口6连通,阀座7可以为膨胀阀,膨胀阀内设节流装置,流通板3的第一端设有与流体出口6连通的连通孔38,流体进口5与第一板片1和流通板3之间的第一流体通道8连通,流体出口6通过连通孔38与第二板片2和流通板3之间的第二流体通道9连通,由于第一流体通道8和第二流体通道9位于流通板的上下两侧,因此,流体进口5和流体出口6的设置位置无需根据第一流体通道8和第二流体通道9的位置来设置,例如通常用的在换热器的宽度方向排列的U型回路,流体进口5和流体出口6必须对应U型回路的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设置,由于第一回路和第二回路具有一定宽度,若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过近,则影响换热流体从流体进口流入第一回路内的换热流体的均匀分布,因此,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必须间隔预定距离,若采用I型回路,则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位于换热器的两端,更加不便于装配,而将第一流体通道8和第二流体通道9沿换热器的厚度方向设置,流体进口5与第一流体通道8连通,流体出口6与流通板3下方的第二流体通道9连通,因而可以将流体进口5和流体出口6靠近设置,便于换热器的管路连接和多部件的集成。
流通板3的第二端设有贯穿流通板3的连通部以将第一流体通道8的第二端与第二流体通道9的第二端连通,如图12所示,流通板设有沿换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多个长条形凸部312和长条形凹部322,长条形凸部312和长条形凹部322沿换热器的宽度方向交替设置,连通部为沿着换热器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连通槽37,换热流体从流体进口5流入流通板3与第一板片1之间的第一流体通道8,流到第一流体通道8的第二端时通过流通槽37流向第二流体通道9的第二端,进而流经第二流体通道9从流体出口6流出,长条形的流通槽37减小流阻,减小换热流体在第一流体通道8流入第二流体通道9时损失的压降,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当然,连通部除了可以采用如图12所示的长条形流通槽37外,也可以采用多个通孔等,以提升气液两相态换热流体的分配均匀性。
如图13、图14所示,第一板片1、流通板3、第二板片2层叠设置,沿换热器的长度方向,流通板3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流通板3的第一端设有导流部36,导流部36的一侧设有连通孔38,导流部36的另一侧设有沿换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多个凸筋和凹槽,凸筋和凹槽沿换热器的宽度方向交替设置,导流部36设有多个朝向第一板片1凸出的第一凸起和朝向第二板片2凸出的多个第二凸起,第一凸起朝向第二板片2的一侧形成第二凹坑,第二凸起朝向第一板片1的一侧形成第一凹坑,换热流体从流体进口5流入第一板片1和流通板3之间,通过导流部36的导流效果将换热流体分散到第一板片1和流通板3之间的多个凹槽中,流通板3的第二端设有连通槽37,换热流体通过连通槽37流入第二板片2和流通板3之间的第二流通通道内,沿着第二板片2和流通板3之间的凹槽流向导流部36,通过导流部36汇聚到连通孔38后从流体出口6流出,导流部36的设置保证换热流体从流体进口5流入第一流体通道8内能够均匀分配,以及保证从第二流体通道9流出的换热流体能过顺畅的从连通孔38流出,降低换热流体的压降,不仅使分配均匀,而且提升换热效果。
如图15所示,第一板片1、流通板3、第二板片2层叠设置,流通板3设有沿换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平坦部351、第二平坦部352和第三平坦部353,第一平坦部351、第二平坦部352和第三平坦部353沿换热器的宽度方向排列,第一平坦部351和第三平坦部353与第一板片1抵靠,第二平坦部352与第二板片2抵靠,第一流体通道8包括第二平坦部352与第一板片1之间的间隙,第二流体通道9包括第一平坦部351和第三平坦部353与第二板片2之间的间隙,第二平坦部352与第一板片1之间设有第三翅片43,第一平坦部351和第三平坦部353与第二板片2之间均设有第四翅片44,换热流体从流体进口5流入第二平坦部352与第一板片1之间的第一流体通道8,通过流通板3第二端的连通槽37分成两路分别流入第一平坦部351与第二板片2之间的第二流体通道9以及第三平坦部353与第二板片2之间的第二流体通道9内,并从流通板3的第一端的连通孔38流向流体出口6,本实施例中,将第一板片1和流通板3之间的第一流体通道8与第二板片2和流体板3之间的第二流体通道9沿换热器的宽度方向交替设置,将温度较低的第一流体通道8和温度相对较高的第二流体通道9沿换热器的宽度交替设置,从而缩小第一板片1与第二板片2表面的温度差,使位于第一板片1一侧的待换热件与第二板片2一侧的待换热件具有同等的换热效果,而且缩小第一板片1和第二板片2沿换热器宽度方向的温差,使整个第一板片1和第二板片2表面具有较好的均温性。
可以理解的,流通板3可以设置不止三个平坦部,例如四个平坦部,将第一平坦部和第三平坦部与第一板片抵靠,将第二平坦部和第四平坦部与第二板片抵靠,从而形成交替设置的两个第一换热通道和两个第二换热通道。
其中,第三翅片43和第四翅片44的设置增强了第一流体通道8和第二流体通道9的换热效果,当然,也可以不设置第三翅片43和第四翅片44,在第一平坦部351、第二平坦部352、第三平坦部353或第一板片1、第二板片2设凸起或凹槽来提升第一流体通道8和第二流体通道9的换热效果。需要指出的使,第一平坦部351、第二平坦部352和第二平坦部353未必是光滑的平面结构,可以在上面设置凸起等其他结构。
如图2所示,第一板片1的外周设有朝向第二板片2凸出的第一固定部13,第二板片2的外周设有朝向第一板片1凸出的第二固定部23,第一固定部13与第二固定部23密封固定,从而使第一板片1和第二板片2之间具有预定的间距,流通板3的外周夹在第一固定部13和第二固定部23之间,其中,第一固定部13和第二固定部23以及流通板3的外周可以采用焊接固定等。当然,第一板片1和第二板片2也可以采用其他安装结构,如图3所示,第一板片1的外周设有朝向第二板片2弯折的第一翻边12,第二板片2的外周设有背离第一板片1弯折的第二翻边22,第一翻边12和第二翻边22密封固定,第一翻边12和第二翻边22可以采用焊接固定等以保证第一板片1和第二板片2之间的密封。第一板片1和第二板片2的不同安装结构以适应不同的安装环境,提升换热器的安装可靠性。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换热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至少包括流体进口、流体出口,以及层叠设置的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所述第一板片和第二板片之间设有流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流通板之间形成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二板片与所述流通板之间形成第二流体通道,所述换热器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流体进口与靠近所述换热器的第一端的第一流体通道连通,所述流体出口与靠近所述换热器的第一端的第二流体通道连通,靠近所述换热器的第二端的第一流体通道与靠近所述换热器的第二端的第二流体通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板设有朝向所述第一板片凸出的多个第一凸部以及朝向所述第二板片凸出的多个第二凸部,所述第一凸部在朝向所述第二板片的一侧形成多个第二凹部,所述第二凸部在朝向所述第一板片的一侧形成多个第一凹部,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包括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第一凹部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包括所述第二板片与所述第二凹部之间的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和第一凹部为沿所述换热器的长度方向交替设置的第一凸起和第一凹坑,且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一凹坑沿所述换热器的宽度方向交替设置;或
所述第一凸部和第一凹部为沿所述换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凸筋和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凸筋和第一凹槽沿所述换热器的宽度方向交替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换热器的宽度方向,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凹部的最大宽度小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凹部的最大宽度;或
沿所述换热器的厚度方向,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凹部的最大高度小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凹部的最大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片设有朝向所述流通板凸出的多个第三凸部;和/或,
所述第二板片设有朝向所述流通板凸出的多个第四凸部;和/或
所述第一板片与所述流通板之间设有第一翅片将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分隔形成多个第一子通道,所述第二板片与所述流通板之间设有第二翅片将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分隔形成多个第二子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板至少设有沿所述换热器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平坦部、第二平坦部和第三平坦部,所述第一平坦部、第二平坦部和第三平坦部沿所述换热器的宽度方向排列,所述第一平坦部和第三平坦部与所述第一板片抵靠,所述第二平坦部与所述第二板片抵靠,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包括所述第二平坦部与所述第一板片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包括所述第一平坦部和第三平坦部与所述第二板片之间形成的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平坦部与所述第一板片之间设有第三翅片,所述第一平坦部和第三平坦部与所述第二板片之间均设有第四翅片;和/或,
所述流通板设有导流部,所述导流部靠近所述换热器的第一端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板设有贯穿所述流通板的连通部,所述连通部靠近所述换热器的第二端设置,所述第一流体通道与所述第二流体通道通过所述连通部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设于所述第一板片,所述流体进口和流体出口靠近所述换热器的第一端,所述流通板设有与流体出口连通的连通孔,所述流体进口与所述第一板片和流通板之间的第一流体通道连通,所述流体出口通过连通孔与所述第二板片和流通板之间的第二流体通道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片的外周设有朝向第二板片弯折的第一翻边,所述第二板片的外周设有背离所述第一板片弯折的第二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和第二翻边密封固定;或
所述第一板片的外周设有朝向第二板片凸出的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二板片的外周设有朝向第一板片凸出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二固定部密封固定。
CN202011441254.9A 2020-12-08 2020-12-08 换热器 Pending CN11460836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41254.9A CN114608368A (zh) 2020-12-08 2020-12-08 换热器
EP21902624.2A EP4261489A1 (en) 2020-12-08 2021-12-08 Heat exchanger
PCT/CN2021/136303 WO2022121919A1 (zh) 2020-12-08 2021-12-08 换热器
US18/265,600 US20240039079A1 (en) 2020-12-08 2021-12-08 Heat exchang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41254.9A CN114608368A (zh) 2020-12-08 2020-12-08 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608368A true CN114608368A (zh) 2022-06-10

Family

ID=81856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41254.9A Pending CN114608368A (zh) 2020-12-08 2020-12-08 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39079A1 (zh)
EP (1) EP4261489A1 (zh)
CN (1) CN114608368A (zh)
WO (1) WO202212191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02896A (zh) * 2022-06-16 2023-09-2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热管理部件、电池及用电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33730B2 (ja) * 2018-07-11 2022-03-1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電池温度調整システム及び車両
CN208723046U (zh) * 2018-09-05 2019-04-09 江苏奥吉瑞斯新能源有限公司 一种错齿流道动力电池液冷板
CN109037851A (zh) * 2018-09-20 2018-12-18 北京普莱德新能源电池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液冷流道结构和电池包
CN109546265A (zh) * 2019-01-14 2019-03-29 广东合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 电池液冷散热结构及电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802896A (zh) * 2022-06-16 2023-09-2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热管理部件、电池及用电设备
WO2023240552A1 (zh) * 2022-06-16 2023-12-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热管理部件、电池及用电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039079A1 (en) 2024-02-01
WO2022121919A1 (zh) 2022-06-16
EP4261489A1 (en) 2023-10-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20031598A1 (en) Plate heat exchanger
US9250019B2 (en) Plate heat exchanger
CN109141083B (zh) 一种应用于燃料电池的一次表面换热器
JP2019530845A (ja) 熱交換板および熱交換器
US11971224B2 (en) Plate-fin heat exchanger
JP2013083436A (ja) 外部マニホルドを備えた内部熱交換器
JP2006010130A (ja) 多流体熱交換器
CN114608368A (zh) 换热器
WO2024082953A1 (zh) 电池包散热装置、电池包和车辆
CN113154915A (zh) 一种不连续s翅型换热板及pche芯体
CN216348022U (zh) 换热板片组
CN212109693U (zh) 冷板热交换器
CN210718781U (zh) 一种换热器板片及板式换热器
CN112414184A (zh) 板式换热器
CN212158258U (zh) 一种换热板片组及板式换热器
CN216347033U (zh) 管翅单体、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11765786A (zh) 换热器与换热器组件
CN219572764U (zh) 钎焊换热器
CN216308695U (zh) 一种具有导流结构的板片式换热器
CN216717121U (zh) 换热板、换热板对、换热板束及换热器
CN111854478A (zh) 一种换热器
CN216159704U (zh) 一种换热器
CN216159701U (zh) 换热器
CN113701545B (zh) 换热板片组以及换热器
CN212585551U (zh) 板式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