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673912U - 一种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673912U
CN212673912U CN202020927636.1U CN202020927636U CN212673912U CN 212673912 U CN212673912 U CN 212673912U CN 202020927636 U CN202020927636 U CN 202020927636U CN 212673912 U CN212673912 U CN 2126739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flow
bypass
heat exchang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92763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92763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6739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6739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6739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芯体,所述芯体包括层叠设置的若干个第一流通板和若干个第二流通板,所述芯体内形成有相互隔离的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包括若干第一板间通道、第一孔道、第二孔道,所述第一板间通道连通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端板和底板,所述端板和/或所述底板具有旁通部,所述旁通部与所述芯体固定,使得所述换热器内形成有旁通通道,所述旁通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管连通,所述旁通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管连通,所述旁通通道的流通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的流通面积,所述旁通通道的流通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板间通道的流通面积。缩短换热器开发周期。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板式换热器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换热器较为紧凑,重量也相对较轻,可以应用于制冷、化工和水处理等多个行业。在板式换热器设计过程中,对于不同的工况需求,有时候需要更改板片的结构以适用工况需求,而板片结构的更改,涉及到模具等的重新开发,开发周期长,成本也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缩短开发周期的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芯体,所述芯体包括层叠设置的若干个第一流通板和若干个第二流通板,所述芯体内形成有相互隔离的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包括若干第一板间通道、第一孔道、第二孔道,所述第一板间通道位于相邻的第一流通板和第二流通板之间,所述第一板间通道连通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包括若干第二板间通道、第三孔道、第四孔道,所述第二板间通道位于相邻的第二流通板和第一流通板之间,所述第二板间通道连通第三孔道和第四孔道,所述第一接管与所述第一孔道连通,所述第二接管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端板和底板,所述芯体的一侧与所述端板固定,所述芯体的另一侧与所述底板固定,所述端板和/或所述底板具有旁通部,所述旁通部与所述芯体固定,使得所述换热器内形成有旁通通道,所述旁通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管连通,所述旁通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管连通,所述旁通通道的流通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的流通面积,所述旁通通道的流通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板间通道的流通面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芯体,所述芯体内形成有相互隔离的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包括若干第一板间通道、第一孔道、第二孔道,所述第一板间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孔道和所述第二孔道,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所述第一接管与所述第一孔道连通,所述第二接管和所述第二孔道连通,且所述端板和/或所述底板具有旁通部,所述旁通部与所述芯体固定,使得所述换热器内形成有旁通通道,所述旁通通道的流通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的流通面积,所述旁通通道的流通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板间通道的流通面积,且所述旁通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管连通,所述旁通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管连通,使得通过第一接管进入至所述芯体的换热介质的一部分通过所述第一孔道进入至所述第一板间通道,然后通过所述第二孔道流出至所述第二接管,进而流出所述换热器,另一部分换热介质通过所述旁通通道直接流入至所述第二接管,进而流出所述换热器,对于不同的工况需求,可通过改变所述换热器的所述端板和/或底板的结构以适应工况需求,不需要改变流通板的结构,缩短了换热器的开发周期,节省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换热器的接管连通部设置在底板上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换热器的接管连通部设置在底板上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换热器的接管连通部设置在端板上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换热器的接管连通部设置在端板上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芯体1,第一孔道11,第二孔道12,
底板2,旁通部21,第一侧壁部211,中间壁部212,第二侧壁部213,凸起部214,第一引流部22,第一弧形壁部221,第二引流部23,
端板3,
旁通通道4,第一引流通道5,第二引流通道6,
第一接管7,
第二接管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考图1、图2,换热器包括芯体1、第一接管7和第二接管8,芯体1包括层叠设置的若干个第一流通板(图中未示意)和若干个第二流通板(图中未示意),芯体1内形成有相互隔离的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第一流通板和第二流通板上分别设置有四个角孔(图中未示意),各角孔层叠形成四个孔道,分别为第一孔道11、第二孔道12、第三孔道和第四孔道。
第一流体通道包括若干第一板间通道、第一孔道11、第二孔道12,第一板间通道位于相邻的第一流通板和第二流通板之间,第一板间通道连通第一孔道11和第二孔道12,第二流体通道包括若干第二板间通道、第三孔道、第四孔道,第二板间通道位于相邻的第二流通板和第一流通板之间,第二板间通道连通第三孔道和第四孔道。
第一接管7与第一孔道11连通,第二接管8与第二孔道12连通,例如,冷却液的流动路径为:第一接管7→第一孔道11→第一板间通道→第二孔道12→第二接管8,制冷剂的流动路径为:第三孔道→第二板间通道→第四孔道,或者冷却液通过第二孔道12流入芯体1,从第一孔道11流出芯体1,又或者冷却液从第三孔道流入芯体1,制冷剂从第一孔道11流入芯体1等,此处不做赘述。
参考图1、图2,换热器还包括端板3和底板2,芯体1的一侧与端板3固定,芯体1的另一侧与底板2固定,也即端板3和底板2分别设置于芯体1的相对两侧,第一接管7和第二接管8设置于芯体1的同一侧,且第一接管7和第二接管8邻近端板3设置。
旁通部21包括第一侧壁部211、中间壁部212和第二侧壁部213,第一侧壁部211和第二侧壁部213分别与中间壁部212连接,第一侧壁部211和第二侧壁部213相对设置,第一侧壁部211远离中间壁部212的一端与芯体1连接,第二侧壁部213的远离中间壁部212的一端与芯体1固定连接,中间壁部212与芯体1大致平行,旁通部21沿第一流通板和第二流通板堆叠的方向的截面大致呈U形,旁通部21可由底板2冲压形成,使换热器的结构更加紧凑,同时,提高了换热器的密封性。
旁通部21与芯体1固定,例如,旁通部21的朝向芯体1的开口的壁部(也即第一侧壁部211的远离中间壁部212的一端、第二侧壁部213的远离中间壁部212的一端)随着底板2与该底板2邻近的第一流通板或者第二流通板的焊接而与第一流通板或者第二流通板焊接,旁通部21与第一流通板或者第二流通板焊接后,旁通部21与邻近旁通部21的第一流通板或者第二流通板之间形成旁通通道4。
参考图1、图2,底板2还包括第一引流部22,第一引流部22设置在旁通部21的左端,第一引流部22包括一半圆形的第一底部(图中未示意)以及沿着第一底部的弧形部分的外缘朝向芯体1延伸设置的第一弧形壁部221(图中未示意),第一底部与芯体1大致平行,第一底部的右端与中间壁部212的左端连接,位于第一弧形壁部221右侧的两端的其中一端与第一侧壁部211的左端连接,位于第一弧形壁部221右侧的两端的其中一端与第二侧壁部213的左端连接,也即第一引流部22的一端与旁通部21的一端连接,第一弧形壁部221的远离第一底部的一端与邻近底板2的第一流通板或者第二流通板连接,也即第一引流部22与芯体1固定,第一引流部22与芯体1之间形成第一引流通道5,第一引流通道5与旁通通道4连通,第一引流部22可由底板2冲压形成,使换热器的结构更加紧凑,同时,提高了换热器的密封性。
底板2还包括第二引流部23,第二引流部23的结构与第一引流部22的结构大致相同,此处不做赘述。
第二引流部23设置在旁通部21的右端,第二引流部23与芯体1之间形成第二引流通道6,第一孔道11通过第一引流通道5与旁通通道4连通,旁通通道4通过第二引流通道6与第二孔道12连通,且旁通通道4的流通面积小于第一流体通道的流通面积,旁通通道4的流通面积大于第一板间通道的流通面积,使得通过第一接管7进入至芯体1的换热介质的一部分通过第一孔道11进入至第一板间通道,然后通过第二孔道12流出至第二接管8,进而流出换热器,另一部分换热介质通过旁通通道4直接流入至第二接管8,进而流出换热器,对于不同的工况需求,可通过改变换热器的端板3和/或底板2的结构以适应工况需求,不需要改变流通板的结构,缩短了换热器的开发周期,节省成本。
进一步地,第一引流部22、旁通部21、第二引流部23可由底板2一次冲压形成,也即第一引流部22、旁通部21、第二引流部23为一体件,使换热器的结构更加紧凑,同时,提高了换热器的密封性。
参考图1、图2,中间壁部212上朝向芯体1设置有凸起部214,凸起部214与邻近底板2的第一流通板或第二流通板密封连接,凸起部214与第一侧壁部211和/或第二侧壁部213之间设置有间隙,也即换热介质通过第一引流通道5流入至旁通通道4后,需要通过凸起部214与第一侧壁部211和/或第二侧壁部213之间的间隙流出至旁通通道4,可通过调整凸起部214与第一侧壁部211和/或第二侧壁部213之间的间隙的大小,进而调整旁通通道4的流量,或者,凸起部214与第一侧壁部211和/或第二侧壁部213的侧壁密封连接,凸起部214与邻近底板2的第一流通板或第二流通板之间设置有间隙,可通过调整凸起部214与邻近底板2的第一流通部或者第二流通板之间的间隙的大小进而调整旁通道的流通面积,对于不同的工况需求,可通过改变旁通部的结构以适应工况需求,缩短了换热器的开发周期,节省成本。
参考图3、图4,换热器还包括端板3,端板3设置在芯体1的靠近第一接管7的一侧,端板3包括第一引流部22、旁通部21和第二引流部23,端板3还包括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第一安装孔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引流部22,第一接管7的一端与第一安装孔连接,也即第一接管7的一端与第一安装孔连接后,第一接管7可与第一引流部22直接连通,而不需要通过第一孔道11与第一引流部22连通,第二安装孔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引流部23,第二接管8的一端与第二安装孔连接,也即第二接管8的一端与第二安装孔连接后,第二引流部23可与第二接管8直接连通,而不需要通过第二孔道12与第二接管8连通。
与上述实施例(端板3还包括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不同的是,该实施例不包括第一引流部22和第二引流部23,具体如下:
顶板包括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第一接管7的一端与第一安装孔连接,第二接管8的一端与第二安装孔连接,顶板一体冲压成型出旁通部21,第一接管7的管壁上设置有第一缺口,第二接管8的管壁上设置有第二缺口,旁通部21的一端与第一缺口密封连接,旁通部21的另一端与第二缺口密封连接,也即旁通通道4通过第一缺口与第一接管7连通,旁通通道4通过第二缺口与第二接管8连通,也即旁通通道4连通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以换热介质从第一接管7流入芯体1,从第二接管8流出芯体1为例,换热介质的流动路径分为两路,其中一路为:第一接管7→第一孔道11→第一板间通道→第二孔道12→第二接管8,另一路为:第一接管7→第一缺口→旁通通道4→第二缺口→第二接管8。
为了进一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第一孔道11和第二孔道12位于芯体1的同一宽度方向侧,也即在第一板间和/或第二流体通道内形成U形流道,对于该种形式的换热器,同样适用于上述的实施例,其原理相同,此处不做赘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5)

1.一种换热器,包括芯体,所述芯体包括层叠设置的若干个第一流通板和若干个第二流通板,所述芯体内形成有相互隔离的第一流体通道和第二流体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包括若干第一板间通道、第一孔道、第二孔道,所述第一板间通道位于相邻的第一流通板和第二流通板之间,所述第一板间通道连通第一孔道和第二孔道,所述第二流体通道包括若干第二板间通道、第三孔道、第四孔道,所述第二板间通道位于相邻的第二流通板和第一流通板之间,所述第二板间通道连通第三孔道和第四孔道,所述第一接管与所述第一孔道连通,所述第二接管与所述第二孔道连通;
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端板和底板,所述芯体的一侧与所述端板固定,所述芯体的另一侧与所述底板固定,所述端板和/或所述底板具有旁通部,所述旁通部与所述芯体固定,使得所述换热器内形成有旁通通道,所述旁通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管连通,所述旁通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接管连通,所述旁通通道的流通面积小于所述第一流体通道的流通面积,所述旁通通道的流通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板间通道的流通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板和/或所述底板还包括第一引流部和第二引流部;
所述第一引流部的一端与所述旁通部的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一引流部与所述芯体固定,使得所述换热器内形成第一引流通道,所述第一接管通过所述第一引流通道与所述旁通通道连通;
所述第二引流部的一端与所述旁通部的另一端连接,且所述第二引流部与所述芯体固定,使得所述换热器内形成第二引流通道,所述第二接管通过所述第二引流通道与所述旁通通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管和所述第二接管设置于所述芯体的同一侧,所述端板设置于所述芯体的靠近所述第一接管的一侧,所述端板包括第一引流部、旁通部和第二引流部,所述端板还包括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引流部,所述第一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孔连接,所述第二安装孔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引流部,所述第二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孔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管和所述第二接管设置于所述芯体的同一侧,所述端板设置于所述芯体的靠近所述第一接管的一侧,所述端板包括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孔和旁通部,所述第一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孔连接,所述第二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孔连接;
所述第一接管的管壁上设置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二接管的管壁上设置有第二缺口,所述旁通通道连通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部包括第一侧壁部、中间壁部和第二侧壁部,所述第一侧壁部和所述第二侧壁部分别与所述中间壁部连接,所述第一侧壁部和所述第二侧壁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侧壁部远离所述中间壁部的一端与芯体连接,所述第二侧壁部的远离所述中间壁部的一端与所述芯体固定连接,所述中间壁部上朝向所述芯体设置有凸起部;
所述凸起部与邻近所述端板和/或所述底板的第一流通板和/或第二流通板密封连接,所述凸起部与所述第一侧壁部和/或所述第二侧壁部之间设置有间隙;
或者,所述凸起部与所述第一侧壁部和/或所述第二侧壁部的侧壁密封连接,所述凸起部与邻近所述端板和/或所述底板的第一流通板和/或第二流通板之间设置有间隙。
CN202020927636.1U 2020-05-27 2020-05-27 一种换热器 Active CN2126739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27636.1U CN212673912U (zh) 2020-05-27 2020-05-27 一种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927636.1U CN212673912U (zh) 2020-05-27 2020-05-27 一种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673912U true CN212673912U (zh) 2021-03-09

Family

ID=74813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927636.1U Active CN212673912U (zh) 2020-05-27 2020-05-27 一种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6739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25064A (zh) 一种钎焊结构的翅片板式换热器
CN103512400B (zh) 一种板管式换热器
CN212673912U (zh) 一种换热器
CN212673911U (zh) 一种换热器
CN210154386U (zh) 一种换热器和换热装置
CN113324426A (zh) 一种四周防泄漏板式换热器
CN218723391U (zh) 板式换热器
CN207963579U (zh) 一种钎焊结构的翅片板式换热器
CN111981876A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214382024U (zh) 平行流冷板
CN210741194U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116817644A (zh) 板式换热器
CN211739967U (zh) 一种板式组合换热器
CN211084908U (zh) 换热层、芯子及换热器
JP4164146B2 (ja) 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カー・エアコン
CN111765786A (zh) 换热器与换热器组件
CN212843085U (zh) 一种换热器
CN216790941U (zh) 一种换热器
CN114608368A (zh) 换热器
CN203550694U (zh) 一种板管式换热器
CN220649185U (zh) 带分配孔的板式换热器
CN217719744U (zh) 一种集成组件以及热管理组件
CN216308695U (zh) 一种具有导流结构的板片式换热器
CN216159701U (zh) 换热器
WO2024024465A1 (ja) プレート積層型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