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723391U - 板式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板式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723391U
CN218723391U CN202222756266.1U CN202222756266U CN218723391U CN 218723391 U CN218723391 U CN 218723391U CN 202222756266 U CN202222756266 U CN 202222756266U CN 218723391 U CN218723391 U CN 2187233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heat exchange
heat exchanger
corner
e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756266.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小彬
张婷
张凌杰
周高飞
张建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Plate Exchan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Plate Exchan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Plate Exchan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Plate Exchan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756266.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7233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7233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7233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多个第一换热板片和多个第二换热板片;所述板式换热器具有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板间通道,所述第一板间通道位于第二换热板片的正面与相邻的第一换热板片之间,所述第二板间通道位于第二换热板片的背面与相邻的第一换热板片之间;所述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具有相对应的第一角孔,所述第一角孔与第一板间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换热板片具有第一平接部和第二平接部,所述第二平接部的正面与相邻的第一平接部间隔设置;板式换热器包括至少一个连接部,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平接部的正面和相邻的第一平接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板式换热器,通过设置连接部,提高了间隔设置的第二平接部正面与相邻的第一平接部之间的连接强度。

Description

板式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换热器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板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板式换热器以其结构紧凑、换热系数高、可靠性强、制冷剂充注量少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制冷和制热系统中,作为蒸发器、冷凝器、经济器等使用。
板式换热器的角孔通常需要承受较高的压力,因此提高入口处的强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提高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多个第一换热板片和多个第二换热板片,多个第一换热板片和多个第二换热板片沿着板式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交替堆叠;
所述板式换热器具有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板间通道,所述第一板间通道位于第二换热板片的正面与相邻的第一换热板片之间,所述第二板间通道位于第二换热板片的背面与相邻的第一换热板片之间;
所述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具有相对应的第一角孔,所述第一角孔与第一板间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换热板片具有第一平接部,所述第一换热板片的第一角孔位于第一平接部内,所述第二换热板片具有第二平接部,所述第二换热板片的第一角孔位于第二平接部内,所述第二平接部的正面与相邻的第一平接部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平接部的背面与相邻的第一平接部相接;
所述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具有相对应的第二角孔,所述第二角孔与第一板间通道连通;在板式换热器厚度方向相垂直的平面上,所述第一平接部和第二平接部中至少一者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一换热板片于第二角孔周侧的平接部的投影面积,所述第一平接部和第二平接部中至少一者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二换热板片于第二角孔周侧的平接部的投影面积;
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至少一个连接部,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平接部的正面和相邻的第一平接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板式换热器,通过设置连接部,提高了间隔设置的第二平接部正面与相邻的第一平接部之间的连接强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板式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板式换热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板式换热器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板式换热器的部分剖视图;
图5为图4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板式换热器于第一角孔部位的局部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板式换热器的一种局部分解图;
图8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换热板片的正面与相邻的第一换热板片的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连接部采用连接块的结构图;
图10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换热板片的背面与相邻的第一换热板片的分解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一换热板片的正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换热板片的正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板片与第二换热板片于第一角孔部位的结构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板式换热器的另一种局部分解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板式换热器于第二角孔部位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1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板式换热器,包括多个第一换热板片1和多个第二换热板片2,多个第一换热板片1和多个第二换热板片2沿着板式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交替堆叠,板式换热器具有第一板间通道3和第二板间通道4,第一板间通道3位于第二换热板片2的正面与相邻的第一换热板片1之间,第二板间通道4位于第二换热板片2的背面与相邻的第一换热板片1之间,即第一板间通道3和第二板间通道4沿着板式换热器的厚度方向(即图2所示的X方向)交替分布。其中,第一换热板片1和第二换热板片2具有相对应的第一角孔F1,第一角孔F1与第一板间通道3连通;第一换热板片1具有第一平接部1a,第一换热板片1的第一角孔F1位于第一平接部1a内,第二换热板片2具有第二平接部2a,第二换热板片2的第一角孔F1位于第二平接部2a内,第二平接部2a的正面与相邻的第一平接部1a间隔设置,第二平接部2a的背面与相邻的第一平接部1a相接。本实施例中,第一板间通道3用于流通制冷剂,第一角孔F1用于供制冷剂流入第一板间通道3,第二板间通道4用于流通与第一板间通道3内的制冷剂进行换热的换热介质(比如水),第二板间通道4与第一板间通道3不连通,第一换热板片1和第二换热板片2具有相对应的第二角孔F2,第二角孔F2与第一板间通道3连通,第二角孔F2用于供制冷剂流出对应的第一板间通道3。在板式换热器厚度方向相垂直的平面上,第一平接部1a和第二平接部2a中至少一者在该平面内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一换热板片1于第二角孔F2周侧的平接部在该平面内的投影面积,第一平接部1a和第二平接部2a中至少一者在该平面内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二换热板片2于第二角孔F2周侧的平接部在该平面内的投影面积。本实施例中,第一角孔F1和第二角孔F2均与第一板间通道3连通,第一角孔F1位于第一平接部1a和第二平接部2a的相接部位,并且第一角孔F1周侧的平接部面积大于第二角孔F2周侧的平接部面积。
本实施例中,换热板片具有正面和背面,如图14所示,第二换热板片2的正面朝向X1方向,第二换热板片2的背面朝向X2方向,“第一板间通道3位于第二换热板片2的正面与相邻的第一换热板片1之间”指第一板间通道3位于第二换热板片2的正面与相邻的第一换热板片1的背面之间,同样的,“第二板间通道4位于第二换热板片2的背面与相邻的第一换热板片1之间”指第二板间通道4位于第二换热板片2的背面与相邻的第一换热板片1的正面之间。
现有技术中的板式换热器,由于制冷剂入口侧的温度较低,而与制冷剂换热的换热介质流动至制冷剂入口对应位置处,产生冰冻的风险较大,一旦发生冰冻就容易导致体积膨胀,使得冰冻部位的换热板片出现受力开裂、破损等问题,造成制冷剂旁通到换热介质一侧,导致板式换热器失效。为减少或防止换热介质在该处出现的冰冻现象,本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板片1的正面和第二换热板片2的背面在第一角孔F1处通过第一平接部1a和第二平接部2a连接,并且第一角孔F1位于第一平接部1a和第二平接部2a内,使得第二板间通道4在第一角孔F1对应位置处由第一平接部1a和第二平接部2a进行封闭,使得第二板间通道4的边缘与第一角孔F1具有间距,保证了第二板间通道4内的流体不会流动至第一角孔F1的对应位置。当板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第二板间通道4内的换热介质就不会流动至第一角孔F1的对应位置处,更不会出现换热介质在第一角孔F1的对应位置处出现滞留的问题,使得换热介质不会受第一板间通道3于第一角孔F1处的制冷剂低温影响而出现冰冻的问题,能有效延长板式换热器用作蒸发器使用时的寿命,提高其耐久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平接部1a的正面和第二平接部2a的背面通过平面相接,相接方式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是第一平接部1a和第二平接部2a两者通过铜箔钎焊,也可以是粘接等等。
请再次参阅图2、图5和图10,第二换热板片2的背面与相邻的第一换热板片1通过第一平接部1a和第二平接部2a相接,使得第二换热板片2的正面与相邻的第一换热板片1的背面之间出现大平面结构,即使得第二平接部2a的正面与相邻的第一平接部1a的背面之间出现大面积的空间,第一板间通道3用于流通制冷剂时,第一角孔F1作为制冷剂的入口需要承受较大的压力,极易导致该处的平面变形,造成相接部位被撕裂,严重的会因为板片受力撕裂,制冷剂旁通到换热介质一侧,导致板式换热器失效。因此,为提高制冷剂入口处的强度,本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部5,连接部5连接第二平接部2a的正面和相邻的第一平接部1a,使得第一板间通道3在第一角孔F1位置处两侧的第一平接部1a和第二平接部2a之间通过连接部5连接,即通过设置连接部5提高了间隔设置的第二平接部正面与相邻的第一平接部之间的连接强度,明显提高制冷剂入口区域的板片之间的强度,提高板式换热器的耐压性、可靠性和耐久性。
请结合图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部5包括凸台51,第一平接部1a和第二平接部2a中的至少一者具有凸台51,凸台51朝向第一板间通道3突起。本实施方式中,可以是第一平接部1a具有凸台51,也可以是第一平接部1a和第二平接部2a两者均具有凸台51,当第一平接部1a和第二平接部2a两者均具有凸台51时,第一平接部1a上的凸台51和第二平接部2a上的凸台51沿着板式换热器的厚度方向对应,保证板片堆叠时两者的凸台51能对应相接。本实施方式以第一平接部1a和第二平接部2a两者均具有凸台51为例进行说明,第一平接部1a上的凸台51为第一换热板片1的一部分,与第一换热板片1为一体结构,可以在第一换热板片1生产过程中压制而成,同样的,第二平接部2a上的凸台51为第二换热板片2的一部分,与第二换热板片2为一体结构,可以在第二换热板片2生产过程中压制而成,采用凸台51与换热板片一体成型,还能提高换热板片的结构强度。凸台51具有用于连接的第一相接面51a,第一相接面51a的宽度大于或等于0.5mm,保证连接牢固。
请结合图9,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连接部5包括连接块52,连接块52位于第一板间通道3内,连接块52与第一板间通道3两侧的第一平接部1a和第二平接部2a相接。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块52在换热板片堆叠的过程中放置于相应位置,然后通过钎焊或者粘接等方式与换热板片进行连接。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块52具有第二相接面52a,第二相接面52a的宽度大于或等于0.5mm,保证连接牢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部5的相接面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是圆点状、圆环状、条形波纹状等等。
请结合图8、图10至图12,板式换热器具有包边6,本实施例中包边6即为换热板片的外缘翻边,本实施例中,包边6从换热板片的正面向背面翻折。请结合图5,连接部5与包边6之间具有流通空隙3a,有利于制冷剂能从流通空隙3a中流过,有利于增强制冷剂的分配效果,提高分配均匀性,同时避免因为连接部5与包边6连接而导致制冷剂在该处出现滞留的问题,进而导致第二板间通道4对应位置的换热介质出现冰冻的现象。
本实施例中,包边6包括第一边61和第二边62,具体地,第一边61和第二边62的数量均为两条,两条第一边61相对设置,两条第二边62相对设置,第一边61与第二边62相接,并且第一边61与第二边62的相接处呈圆角。在第一角孔F1周侧,第二板间通道4的边缘连接第一边61和第二边62,并且第一角孔F1位于第二板间通道4的边缘和第一角孔F1附近的边角外缘之间。其中,第一边61的长度大于第二边62的长度。
请再次参阅图13,进一步地,为了能够将第二板间通道4内的换热介质顺利从第一角孔F1周侧进行流动和导流,避免换热介质在第一角孔F1附近滞留受制冷剂的低温影响而出现冰冻,第二板间通道4的边缘从第一边61至第二边62的沿线方向上,第二板间通道4的边缘上的点至第二边62的垂直距离减小,可以为递减,即避免了出现滞留区的问题。更进一步地,第二板间通道4的边缘与第一边61形成第一夹角α,第一夹角α的张角朝向第一角孔F1,其中,10°≤第一夹角α的角度≤30°,采用大倾斜率的导流设计,提高了第二板间通道4边缘处的换热介质在该处的导流效果,减少换热介质在该处的流动时间,减小冰冻的风险。此外,第二板间通道4的边缘与第二边62形成第二夹角β,第二夹角β的张角朝向第一角孔F1,其中,70°≤第二夹角β的角度≤90°,同样采用大倾斜率的导流设计,减小冰冻的风险,同时不会过多占用第二板间通道4,保证了第二板间通道4与第一板间通道3之间的换热面积,保证换热性能和换热效果。本实施例中,第二板间通道4的边缘至第一角孔F1边沿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2mm,例如2.5mm、3mm、3.5mm、4mm、5mm等等,保证第二板间通道4内的换热介质距离第一角孔F1具有间距,降低冰冻的风险,同时保证该处的连接强度,提高耐久性。
请再次参阅图4,10°≤第一夹角α的角度≤30°、70°≤第二夹角β的角度≤90°,使得换热板片于第一角孔F1周侧的至少部分区域内出现大面积的平面部,进而使得第一板间通道3在该对应位置出现空区,为增强板式换热器于该区域位置处的强度,设置连接部5。进一步地,将第二板间通道4的边缘、第一边61和第一角孔F1边沿之间的区域定义为第一区域Q1,至少一个连接部5位于第一区域Q1,和/或,将第二板间通道4的边缘、第二边62和第一角孔F1边沿之间的区域定义为第二区域Q2,至少一个连接部5位于第二区域Q2。本实施例中,第一区域Q1和第二区域Q2均设置有连接部5,连接部5的数量和在该区域内的分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板间通道4的边缘为第一连接部平接部1a和第二连接部平接部2a相接处靠近第二板间通道4一侧的边界,如图13中加粗虚线所示。
请再次参阅图11和图12,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板片1和第二换热板片2为波纹板片;第一换热板片1具有第一波纹11,第一波纹11延伸至第一平接部1a边缘;第二换热板片2具有第二波纹21,第二波纹21延伸至第二平接部2a边缘。本实施例中,第一波纹11和第二波纹21均为人字波,第一波纹11的张角方向与第二波纹21的张角方向相反,本实施例中,对人字波的重数不做具体的限定,可以是单重人字波,可以是双重以上的人字波,且第一波纹11的人字波重数和第二波纹21的人字波重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此外,第一波纹11和第二波纹21两者张角的角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请再次参阅图2和图4,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板片1和第二换热板片2具有相对应的第三角孔F3,第三角孔F3与第二板间通道4连通,第一换热板片1和第二换热板片2具有相对应的第四角孔F4,第四角孔F4与第二板间通道4连通。第三角孔F3和第四角孔F4两者中,其中一者作为换热介质进入对应第二板间通道4的入口,另一者作为换热介质流出对应第二板间通道4的出口。本实施例中,第三角孔F3和第四角孔F4两者中距离第一角孔F1远的一者作为换热介质的入口,本实施例以第四角孔F4作为换热介质入口,第三角孔F3作为换热介质出口,换热介质从第四角孔F4进入第二板间通道4,从第三角孔F3流出第二板间通道4,制冷剂从第一角孔F1进入第一板间通道3,从第二角孔F2流出第一板间通道3。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角孔F1和第二角孔F2沿着其中一条第一边61分布,第三角孔F3和第四角孔F4沿着另一条第一边61分布。即相邻两侧的第一板间通道3和第二板间通道4中,两侧板间通道内的流体形成平行流。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角孔F1和第二角孔F2呈斜对角分布;第三角孔F3和第四角孔F4呈斜对角分布。即相邻两侧的第一板间通道3和第二板间通道4中,两侧板间通道内的流体形成交叉流。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角孔F1的孔口面积小于第二角孔F2、第三角孔F3、第四角孔F4中任意一者的孔口面积,方便区分,此外,当板式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第一角孔F1的孔口面积小能起到节流的作用,增加局部阻力来提高各第一板间通道3的制冷剂分布均匀。由于第一角孔F1作为制冷剂的入口,温度最低,该处的冰冻风险相较于其他的角孔更高,因此,第一平接部1a和第二平接部2a的相接面积大于第二角孔F2、第三角孔F3和第四角孔F4周侧的平接部中任意一者的相接面积。
当第四角孔F4作为换热介质的入口时,若第二板间通道4于第四角孔F4周侧的边角处具有流动通道,则换热介质从第四角孔F4进入后,会进入该流动通道,并沿着与第四角孔F4较近一侧的第一边61流向板间通道,导致换热介质分配不均匀。因此,为了提高换热介质的分配均匀性,本实施例进行如下设计:请再次参阅图4和图14,第一换热板片1包括第三平接部1b,第三平接部1b位于第一换热板片1于第四角孔F4的周侧,第二换热板片2包括第四平接部2b,第四平接部2b位于第二换热板片2于第四角孔F4的周侧;板式换热器包括第一封堵部7,第一封堵部7位于第二板间通道4于第四角孔F4周侧的边角处,对第二板间通道4于第四角孔F4周侧的边角处进行封堵,即第二板间通道4在第四角孔F4周侧的边角处封闭,换热介质由第四角孔F4进入后,由于该部位的边角处封闭,换热介质能更多的从第四角孔F4向对侧(即距第四角孔F4较远的第一边61侧)分配畅流,有利于换热介质的分配均匀性,提高与制冷剂的换热效果。其中,第一封堵部7包括第一突台71,第三平接部1b和第四平接部2b中的至少一者具有第一突台71,第一突台71朝向第二板间通道4凸起。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平接部1b和第四平接部2b中的一者具有第一突台71;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平接部1b和第四平接部2b均具有第一突台71,第一突台71与第一突台71位置对应且相接。本实施例中,第一突台71为换热板片的一部分,与换热板片为一体结构,在换热板片的加工过程中压制成型。当然,第一封堵部7也可以是与第一换热板片1和第二换热板片2在装配连接之前为相互独立的部件,在换热板片叠装的过程中,装配至第二板间通道4在第四角孔F4周侧的边角处以进行封闭。此外,通过第一封堵部7进行连接,也能提高第二板间通道4于第四角孔F4部位处两侧的换热板片的连接强度,提高该部位处的抗压性能。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三角孔F3和第一角孔F1沿着第二边62的长度方向分布,而第二边62的长度相较于第一边61的长度短,因此第三角孔F3距离第一角孔F1较近,而第一角孔F1作为制冷剂入口,其附近的温度较低,若换热介质在该部位长时间滞留同样会有冰冻的风险,而第二板间通道4于第三角孔F3周侧的边角处由于流动空间较小,极易出现流动缓慢甚至滞留的情况进而造成冰冻发生,导致换热板片该部位受换热介质的冰冻膨胀而出现脱焊、破裂等问题,导致板式换热器失效。为此,本实施例进行如下设计:请再次参阅图4和图14,第一换热板片1包括第五平接部1c,第五平接部1c位于第一换热板片1于第三角孔F3的周侧,第二换热板片2包括第六平接部2c,第六平接部2c位于第二换热板片2于第三角孔F3的周侧,板式换热器包括第二封堵部8,第二封堵部8位于第二板间通道4于第三角孔F3周侧的边角处,即第二封堵部8对第二板间通道4于第三角孔F3周侧的边角处进行封堵封闭,如此,第二板间通道4内的换热介质无法进入该边角处,进而不会出现换热介质在边角处受滞留和低温环境的影响而导致冰冻的发生,进一步提高板式换热器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其中,第二封堵部8包括第二突台81,第五平接部1c和第六平接部2c中的至少一者具有第二突台81,第二突台81朝向第二板间通道4突起。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五平接部1c和第六平接部2c中的一者具有第二突台81;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五平接部1c和第六平接部2c均具有第二突台81,第二突台81与第二突台81之间位置对应且相接。本实施例中,第二突台81为换热板片的一部分,与换热板片为一体结构,在换热板片的加工过程中压制成型。当然,第二封堵部8也可以是与第一换热板片1和第二换热板片2在装配连接之前为相互独立的部件,在换热板片叠装的过程中,装配至第二板间通道4在第三角孔F3周侧的边角处以进行封闭。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5,第二角孔F2距离第一角孔F1相对较远,第二板间通道4于第二角孔F2对应位置处的换热介质受第一角孔F1位置制冷剂的低温影响较小,冰冻的风险较低,为了增加换热介质的流动区域,提高分配的均匀性,增强换热效果,第二板间通道4具有导流通道4a,导流通道4a位于第二板间通道4于第二角孔F2周侧的边角处,如此,换热介质就能顺利从导流通道4a流动至距离第四角孔F4较远的第一边61的一侧,提高换热效率。
请再次参阅2至图5、图7至图14,板式换热器包括分配部9,分配部9具有分配孔91,分配孔91连通第一角孔F1和第一板间通道3,即制冷剂通过第一角孔F1后经过分配孔91进入第一板间通道3,增强了局部阻力,保证各第一板间通道3内的制冷剂流动均匀,以充分利用换热板片的换热面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平接部1a和第二连接部平接部2a中的至少一者包括分配部9,此时分配部9作为换热板片的一部分,与换热板片为一体结构,在换热板片的生产过程中压制而成,然后进一步加工出具有分配孔91的分配部9。可以是第一连接部平接部1a和第二连接部平接部2a中的一者包括分配部9,比如第一连接部平接部1a包括分配部9的情况如图10所示,也可以是第一连接部平接部1a和第二连接部平接部2a均包括分配部9,图中未示出。
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分配部9位于第一连接部平接部1a和第二连接部平接部2a之间,即分配部9与换热板片在装配连接之前为相互独立的部件,在堆叠装配的过程中,将分配部9组装至对应的位置。分配部9采用独立设计,也可以在堆叠装配过程中选择不安装分配部9,此时板式换热器也可以作为冷凝器使用,图中未示出。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板间通道3和第二板间通道4沿着板式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交替分布,为了达到更好的换热性能和更小的压降,第一板间通道3的容积大于或小于第二板间通道4的容积,即板式换热器采用非对称通道结构,形成两个不同容积的板间通道,可在不影响换热性能的情况下,降低压降。
请再次参阅图1,在上述实施例中,板式换热器还可以包括端板100、接管200、底板等等,端板100安装于首张换热板片的正面,底板安装于末张换热板片的背面,端板100上还安装有对应的接管200,接管200内腔与对应的角孔连通。
上述实施例中部分技术实施方式可以组合或者替换。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但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具体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具体实施方式或等同替换,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第一换热板片和多个第二换热板片,多个第一换热板片和多个第二换热板片沿着板式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交替堆叠;
所述板式换热器具有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板间通道,所述第一板间通道位于第二换热板片的正面与相邻的第一换热板片之间,所述第二板间通道位于第二换热板片的背面与相邻的第一换热板片之间;
所述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具有相对应的第一角孔,所述第一角孔与第一板间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换热板片具有第一平接部,所述第一换热板片的第一角孔位于第一平接部内,所述第二换热板片具有第二平接部,所述第二换热板片的第一角孔位于第二平接部内,所述第二平接部的正面与相邻的第一平接部间隔设置,所述第二平接部的背面与相邻的第一平接部相接;
所述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具有相对应的第二角孔,所述第二角孔与第一板间通道连通;在板式换热器厚度方向相垂直的平面上,所述第一平接部和第二平接部中至少一者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一换热板片于第二角孔周侧的平接部的投影面积,所述第一平接部和第二平接部中至少一者的投影面积大于第二换热板片于第二角孔周侧的平接部的投影面积;
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至少一个连接部,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平接部的正面和相邻的第一平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凸台,所述第一平接部和第二平接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所述凸台,所述凸台朝向第一板间通道突起,所述凸台具有第一相接面,所述第一相接面的宽度大于或等于0.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包括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位于第一板间通道内,所述连接块与第一板间通道两侧的第一平接部和第二平接部相接,所述连接块具有第二相接面,所述第二相接面的宽度大于或等于0.5mm。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换热器具有包边,所述连接部与包边之间具有流通空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边包括第一边和第二边,在第一角孔周侧,所述第二板间通道的边缘连接第一边和第二边;
将第二板间通道的边缘、第一边和第一角孔边沿之间的区域定义为第一区域,至少一个连接部位于第一区域,和/或,将第二板间通道的边缘、第二边和第一角孔边沿之间的区域定义为第二区域,至少一个连接部位于第二区域;
所述第二板间通道的边缘为第一平接部和第二平接部相接处靠近第二板间通道一侧的边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的长度大于第二边的长度,所述第二板间通道的边缘从第一边至第二边的沿线方向上,第二板间通道的边缘上的点至第二边的垂直距离减小;
所述第二板间通道的边缘与第一边形成第一夹角,第一夹角的张角朝向第一角孔,其中,10°≤第一夹角角度≤30°;
所述第二板间通道的边缘与第二边形成第二夹角,第二夹角的张角朝向第一角孔,其中,70°≤第二夹角角度≤90°;
所述第二板间通道的边缘至第一角孔边沿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2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为波纹板片;所述第一换热板片具有第一波纹,所述第一波纹延伸至所述第一平接部边缘;所述第二换热板片具有第二波纹,所述第二波纹延伸至所述第二平接部边缘;
所述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具有相对应的第三角孔,所述第三角孔与第二板间通道连通,所述第一换热板片和第二换热板片具有相对应的第四角孔,所述第四角孔与第二板间通道连通;
所述第一角孔的孔口面积小于第二角孔、第三角孔、第四角孔中任意一者的孔口面积;
所述第一平接部和第二平接部的相接面积大于第二角孔、第三角孔和第四角孔周侧的平接部中任意一者的相接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板间通道沿着板式换热器的厚度方向交替分布,所述第一板间通道用于流通制冷剂,所述第一角孔用于供制冷剂流入第一板间通道,所述第二板间通道与第一板间通道不连通,所述第一板间通道的容积大于或小于第二板间通道的容积。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孔和第二角孔呈斜对角分布;所述第三角孔和第四角孔呈斜对角分布;
所述第一换热板片包括第三平接部,所述第三平接部位于第一换热板片于第四角孔的周侧,所述第二换热板片包括第四平接部,所述第四平接部位于第二换热板片于第四角孔的周侧;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第一封堵部,所述第一封堵部位于第二板间通道于第四角孔周侧的边角处,所述第一封堵部包括第一突台,所述第三平接部和第四平接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所述第一突台,所述第一突台朝向第二板间通道凸起;
所述第一换热板片包括第五平接部,所述第五平接部位于第一换热板片于第三角孔的周侧,所述第二换热板片包括第六平接部,所述第六平接部位于第二换热板片于第三角孔的周侧,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第二封堵部,所述第二封堵部位于第二板间通道于第三角孔周侧的边角处,所述第二封堵部包括第二突台,所述第五平接部和第六平接部中的至少一者具有所述第二突台,所述第二突台朝向第二板间通道突起,所述第三角孔和第一角孔沿着第二边的长度方向分布。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板间通道具有导流通道,所述导流通道位于第二板间通道于第二角孔周侧的边角处;
所述板式换热器包括分配部,所述分配部具有分配孔,所述分配孔连通第一角孔和第一板间通道;
所述第一平接部和第二平接部中的至少一者包括所述分配部,或者,所述分配部位于第一平接部和第二平接部之间。
CN202222756266.1U 2022-10-19 2022-10-19 板式换热器 Active CN2187233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56266.1U CN218723391U (zh) 2022-10-19 2022-10-19 板式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756266.1U CN218723391U (zh) 2022-10-19 2022-10-19 板式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723391U true CN218723391U (zh) 2023-03-24

Family

ID=855870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756266.1U Active CN218723391U (zh) 2022-10-19 2022-10-19 板式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72339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357716A1 (en) * 2022-10-19 2024-04-24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late heat exchanger with improved connection strengt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357716A1 (en) * 2022-10-19 2024-04-24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late heat exchanger with improved connection strengt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50019B2 (en) Plate heat exchanger
JP6641544B1 (ja)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US6308527B1 (en) Refrigerant evaporator with condensed water drain structure
US5392849A (en) Layer-built heat exchanger
CN111819415B (zh) 板式热交换器、具备其的热泵装置、及具备热泵装置的热泵式供冷供暖供热水系统
US20120012291A1 (en) Plate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air conditioner
KR20130127531A (ko) 플레이트식 열교환기 및 히트 펌프 장치
CN112997045B (zh) 板式热交换器、热泵装置及热泵式制冷制热热水供给系统
CN218723391U (zh) 板式换热器
CN113424009B (zh) 热交换器
EP4357716A1 (en) Plate heat exchanger with improved connection strength
KR20080006122A (ko) 판형 열교환기 및 그 제조방법
US7121331B2 (en) Heat exchanger
CN113324426A (zh) 一种四周防泄漏板式换热器
US20240133640A1 (en) Plate heat exchanger with improved connection strength
CN112146484B (zh) 板式换热器
JP4317983B2 (ja) プレート型熱交換器
CN219037715U (zh) 板式换热器
KR101987599B1 (ko) 용접식 판형 열교환기
CN215177179U (zh) 换热器扁管及换热器
CN116793116A (zh) 板式换热器
CN220649185U (zh) 带分配孔的板式换热器
KR100967181B1 (ko) 플레이트 열교환기
US11802733B2 (en) Heat exchanger
CN113701545B (zh) 换热板片组以及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