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766637U - 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766637U
CN215766637U CN202121888481.6U CN202121888481U CN215766637U CN 215766637 U CN215766637 U CN 215766637U CN 202121888481 U CN202121888481 U CN 202121888481U CN 215766637 U CN215766637 U CN 2157666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heat exchange
hole
passage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88848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88848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7666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7666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7666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边板、第二边板、位于第一边板和第二边板之间的芯体、第一接管和第二接管、第一管和第一分隔部,芯体包括层叠设置的多片换热板,至少部分换热板具有第一角孔和第二角孔,多片换热板的第一角孔对应形成第一孔道的至少部分,多片换热板的第二角孔对应连通形成第二孔道的至少部分,第一孔道由第一分隔部分隔为第一子通道和第二子通道,第一管通过第一子通道、板间通道、第二孔道与第二子通道连通,流通块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通过第一管的流通腔与第一子通道连通,第二通道通过第一边板的通孔和第一转接板的通孔与第二子通道连通;这样有利于节省换热器所需要的安装空间。

Description

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可应用于热管理系统,换热器包括多张换热板堆叠形成的换热芯体,换热器内部流动两种相互隔离的换热流体,这两种换热流体能够在换热器内进行热交换。
通常,换热流体从换热器的一侧进入,然后从换热器的另一侧离开,换热器两侧都需要有相应的连接管路,使得换热器所需要的安装空间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有利于节省换热器所需要的安装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边板、第二边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边板和所述第二边板之间的芯体,所述芯体包括层叠设置的多片换热板,至少部分所述换热板具有第一角孔,多片所述换热板的第一角孔对应形成第一孔道的至少部分;
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一管、第一分隔部、第一转接板和流通块,所述流通块位于所述第一边板背离所述芯体的一侧,所述第一转接板位于所述第一边板和所述流通块之间,所述第一管的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一转接板密封连接,所述第一管的另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一分隔部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分隔部分隔所述第一孔道为第一子通道和第二子通道,所述第一子通道邻近所述第二边板,所述第二子通道邻近所述第一边板,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管位于所述第二子通道,所述第一管的流通腔与所述第一子通道连通;
其中,所述流通块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通过所述第一管的流通腔与所述第一子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通过所述第一边板的通孔和所述第一转接板的通孔与所述第二子通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换热器包括流通块、第一转接板、第一管和第一分隔部,第一管的一个端部与第一转接板密封连接,第一管的另一个端部与第一分隔部密封连接,第一分隔部将第一孔道分隔为第一子通道和第二子通道,使得流通块的第一通道通过第一管的流通腔与第一子通道连通,流通块的第二通道与第二子通道连通,当换热流体通过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其中一者进入换热器,通过另一者离开换热器时,便于实现换热流体从流通块所在的一侧进入和离开换热器,相较于换热流体从换热器的一侧进入,另一侧离开时需要在换热器的两侧都需要设置相应的连接管路而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可以在其中一侧设置流通块,能够有利于节省换热器的安装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示出的换热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换热板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示出的换热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示出的换热器沿A-A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在Q1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中示出的换热器沿B-B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换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1中示出的换热器的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4中示出的换热器沿C-C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在Q2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4中示出的换热器沿D-D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4中示出的换热器沿E-E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其中一个第二换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内两种换热流体的流通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换热板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换热板的分布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换热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中示出的换热器的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8中示出的换热器的另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18中示出的换热器的再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18中示出的其中一个第二换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18中示出的换热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23中沿F-F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24在Q3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23中沿G-G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如图1至图2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换热器1,包括第一边板101、第二边板102以及位于第一边板101和第二边板102之间的芯体100,芯体100形成供换热流体流通的流道,换热流体可以包括两种换热介质,换热流体也可以是同种换热介质,相应地芯体100可以形成两种流道,本文以下以两种换热介质进行介绍。两种换热流体在各自对应的流道内流通且两种换热流体能够实现热量交换;可选地,两种换热流体可以分别为冷却水和油等。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1还可以包括第一接口部611、第二接口部621以及流通块63,其中一种换热流体能够通过第一接口部611和第二接口部621进入和离开换热器1,另一种换热流体能够通过流通块63进入和离开换热器1。可选地,换热器1可以包括间隔设置且相互隔离的第一接管61和第二接管62,便于实现该两个接管与其他结构的安装,其中第一接口部611可以位于第一接管61,第二接口部621可以位于第二接管62。
如图2至图13所示,芯体100包括位于第一边板101和第二边板102 之间且层叠设置的多片换热板,换热板的层叠方向如图2中的Z方向。相邻换热板之间形成板间通道,换热流体能够在板间通道流通,至少部分换热板具有第一角孔23和第二角孔24,多片换热板的第一角孔23对应形成第一孔道33的至少部分,多片换热板的第二角孔24对应连通形成第二孔道34 的至少部分。可选地,至少部分换热板还具有第三角孔21和第四角孔22,多片换热板的第三角孔21对应形成第三孔道31的至少部分,多片换热板的第四角孔22对应连通形成第四孔道32的至少部分,其中,第一孔道33、第二孔道34以及与第一孔道33和第二孔道34连通的板间通道形成第一流道,第三孔道31、第四孔道32以及与第三孔道31和第四孔道32连通的板间通道形成第二流道,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相互隔离,第一种换热流体能够在第一流道内流通,第二种换热流体能够在第二流道内流通。
可选地,第一角孔23和第二角孔24可以位于换热板长度方向X的两对角处,第三角孔21和第四角孔22可以位于换热板长度方向X的两对角位置处时,第一角孔23和,第三角孔21可以位于换热板长度方向X同侧的两角处。
结合图2至图4、图8至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换热板具有第一角孔23和第二角孔24,多片换热板的第一角孔23对应形成第一孔道33的至少部分,多片换热板的第二角孔24对应连通形成第二孔道34 的至少部分。可选地,换热板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换热板10和第二换热板组201,第一换热板10位于第二换热板组201和第一边板101之间,第二换热板组201包括层叠设置的多片第二换热板20,每片第二换热板20具有间隔设置有第一角孔23和第二角孔24,第一换热板10具有多个通孔TH,层叠设置的多片第二换热板20的第一角孔23和第一换热板10的一部分数量的通孔对应形成第一孔道33,层叠设置的多片第二换热板20的第二角孔 24对应连通形成第二孔道34,例如在图2和图8至图10中,第一换热板10 具有三个通孔,其中一个通孔形成第一孔道33的部分,层叠设置的多片第二换热板20的第二角孔24对应连通形成第二孔道34,其中,第一孔道33、第二孔道34以及与第一孔道33和第二孔道34连通的板间通道形成第一流道,第三孔道31、第四孔道32以及与第三孔道31和第四孔道32连通的板间通道形成第二流道,第二流道内能够流通第二种换热流体,第二流道与第一流道相互隔离。
请进一步参阅结合图2、图9至图13、图18至图2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1还包括第一管42和第一分隔部52、流通块63和第一转接板 103,流通块63位于第一边板101背离芯体的一侧,第一转接板103位于流通块63和第一边板101之间,第一管42连接于第一转接板103背离第一边板101的一侧,第一管42的部分穿过第一转接板103和第一边板101位于第一孔道31内,第一分隔部52与其中一个第二换热板20密封连接且与第一管42之间形成密封面,可选地,第一管42的一个端部与第一转接板103 密封连接,第一管42的另一个端部与第一分隔部52密封连接,如图2、图 10和图11所示,第一分隔部52的至少部分自其中一个第二换热板20的第一角孔23的边缘向第一孔道33内延伸且与第一管42之间形成密封面,在具体实施时,第一分隔部52可以与该第二换热板20一体成型或者焊接或者粘接固定设置。此时的第一孔道33通过第一分隔部52分隔为第一子通道331和第二子通道332,第一子通道331邻近第二边板102设置,第二子通道332邻近第一边板101设置,第一管42的流通腔通过第一子通道331、板间通道、第二孔道34与第二子通道332连通,沿换热板的层叠方向向第一边板101投影,第一管42的正投影的中心可以和第一孔道33的正投影的中心同心设置,或者如图14和图21所示,第一管42的正投影的中心可以和第一孔道33的正投影的中心偏心设置。
在具体实施时,如图9至图11所示,第一管42可以与第一转接板103 背离第一边板101的表面连接,第一转接板103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孔 1031和第一连通孔1032,且第一管42的部分穿过第一安装孔1031位于第一孔道33内,流通块63密封连接于第一转接板103背离第一边板101的一侧,流通块63包括第一通道631和第二通道632,第一通道631与第一管 42的流通腔连通,使得第一通道631通过第一管42的流通腔与第一子通道 331连通,第二通道632通过第一连通孔1032以及第一边板101上的通孔与第二子通道332连通。如图9所示,可选地,流通块63还包括安装腔633,安装腔633与第一通道631和第二通道632均连通,当换热器应用于热管理系统时,热管理系统可以包括第一接头1051、第二接头1052、第一密封件 1053和第二密封件1054,第一接头1051的流通腔与第一通道631连通,第二接头1052的流通腔与第二通道632连通,第一密封件1053位于第一通道 631远离第二通道632的一侧,第二密封件1054位于第一通道631和第二通道632之间,且第二密封件1054夹设于第二接头1052的外壁面和安装腔 633的内壁面之间,第一接头1051、第二接头1052均与第一密封件1053之间形成密封面,且第一密封件1053与安装腔633的内壁形成密封面。
进一步参阅图9至图12,第一通道631具有邻近第一转接板103的第一口P1,第二通道632具有邻近第一转接板103的第二口P2,第一口P1和第二口P2间隔设置,例如第一口P1和第二口P2可以沿换热板的长度方向排布,第一边板101包括导通孔1015,集流管42的部分穿过导通孔1015位于第一孔道33,第一口P1与集流管42的流通腔连通,第二口P2通过导通孔1015与第二子通道332连通。
如图14所示,沿换热板的层叠方向向第一边板101投影,第一角孔23 的沿换热板长度方向X的尺寸大于第一角孔23的沿换热板宽度方向Y的尺寸,第一管42的正投影的中心和第一孔道33的正投影的中心偏心设置,具体地,第一角孔23为腰形长孔,第一角孔23在第二边板102上的正投影包括第一圆弧段231、第二圆弧段232以及连接于第一圆弧段231和第二圆弧段232之间的第一连接线段233,第一圆弧段231和第二圆弧段232的圆心均位于第一角孔23所在区域内,第一连接线段233的延伸方向可以与第二换热板20的长度方向平行,第一圆弧段231和第二圆弧段232沿换热板的宽度方向Y排布,第一管42在第一边板101上的正投影与第一圆弧段231 和第二圆弧段232的其中一者同轴。此时,第二角孔24可以为腰形长孔或者圆孔,第二角孔24的沿换热板长度方向X的尺寸小于或等于第一角孔23 的沿换热板宽度方向Y的尺寸,例如如图14所示,第一角孔23的沿换热板长度方向X的尺寸小于第一角孔23的沿换热板宽度方向Y的尺寸;或者如图3所示,第一角孔23的沿换热板长度方向X的尺寸等于第一角孔23的沿换热板宽度方向Y的尺寸,该第一角孔23为圆孔。
或者如图21和图2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第二种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相似,其中一个区别在于第一角孔23的形状不同,在第二种实施例中,第一角孔23的孔壁包括第一段S7、第二段S8以及第三段S9,第一段S7的延伸方向、第二段S8的延伸方向以及第三段S9的延伸方向均相交,第二角孔24的孔壁包括第四段S10、第五段S11以及第六段S12,第四段S10的延伸方向、第五段S11的延伸方向以及第六段S12的延伸方向均相交,此时沿换热板的层叠方向向第一边板101投影,第一角孔23的沿换热板长度方向X的尺寸大于第一角孔23的沿换热板宽度方向Y的尺寸,第一管42的正投影的中心和第一孔道33的正投影的中心偏心设置。可选地,第二段S8邻近所述换热板的长度方向的边缘,第一管42邻近第二段设置。
进一步参阅图2至图4、图9至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角孔23 和第二角孔24分设于第二换热板20的两对角位置处,第一孔道33和第二孔道34分设于第二换热板20的两对角位置处,第二角孔24沿换热板长度方向X的尺寸小于或等于第一角孔23的沿换热板宽度方向Y的尺寸,其中,与第一子通道331和第二子通道332连通的板间通道通过第一分隔部52以及与第一分隔部52连接的第二换热板20分隔为第一板间通道37和第二板间通道38,流通于第一板间通道37和第二板间通道38的换热流体的流向相反,第一板间通道37位于第二板间通道38和第二边板102之间,第一子通道331顺次通过第一板间通道37、第二孔道34、第二板间通道38与第二子通道332连通,流通于第一板间通道37和第二板间通道38的换热流体的流向相反。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换热器对于第一种换热流体能够实现双流程,有利于增长第一种换热流体的流动路径。
为便于第一管42的安装,结合图9至图12、图18至图20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接板103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孔1031和第一连通孔1032,第一管42与第一转接板103背离第一边板101的表面连接,且第一管42的部分穿过第一安装孔1031和导通孔1015位于第一孔道33内,沿换热板的层叠方向向第一边板101投影,第一安装孔1031的正投影和第一流通孔1032的正投影与第一角孔23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第一流通孔1032 与第二子通道332连通。具体地,第一管42包括第一流通管422和第一凸缘部421,第一凸缘部421可以位于第一流通管422高度方向的一端且第一凸缘部421与第一转接板103背离第一边板101的表面连接,第一流通管 422穿过第一安装孔1031且第一流通管422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三孔道33内,第一流通管422具有位于远离第一凸缘部421一侧的第二开口4221,第二开口4221与第一子通道331连通,第一子通道331具有靠近第一边板101 的顶端,第二开口4221靠近第一子通道331的顶端设置。通过上述设置,能够有利于两种换热流体更好换热。
如图2至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每片第二换热板20还具有第三角孔21和第四角孔22,第三角孔21和第四角孔22位于第二换热板20长度方向X的两侧,第一换热板10具有多个通孔TH,一部分数量的通孔TH 与多片第二换热板20的第三角孔21对应形成第三孔道31,多片第二换热板20的第四角孔22对应连通形成第四孔道32的至少部分,例如在图2和图8中,第一换热板10具有三个通孔TH,其中两个通孔TH与第三角孔21 位置对应,即该两个通孔TH在第一边板101上的正投影与第三角孔21在第一边板101上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交叠,此时该两个通孔TH与多片第二换热板20的第三角孔21对应形成第三孔道31,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换热板 10上通孔的数量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设定,例如也可以是第一换热板10上的一个通孔与第三角孔21位置对应连通形成第三孔道31。
进一步参阅图5和图6,换热器还可以包括第二管41和第二分隔部51,第二管41的部分位于第一换热板10背离第二边板102的一侧连接且第二管 41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三孔道31内,可选地,第二管41可以与第一换热板 10连接或者与第一边板101连接,第二分隔部51与其中一个第二换热板20 密封连接且与第二管41之间密封连接形成密封面,如图3和图6所示,第二分隔部51的至少部分可以自其中一个第二换热板20的第三角孔21的边缘向第三孔道31内延伸且与第二管41之间形成密封面。在具体实施时,第二分隔部51可以与该第二换热板20一体成型或者焊接固定或者粘接固定设置设置。基于此,第三孔道31通过第二分隔部51分隔为邻近第二边板102 的第三子通道311和邻近第一边板101的第四子通道312,第二管41通过第三子通道311、板间通道、第四孔道32与第四子通道312连通。
进一步参阅图1至图6,换热器还包括第一接管61和第二接管62,第一接管61的至少部分和第二接管62的至少部分可以沿换热板的长度方向X 排布,第一接管61和第二接管62位于第一边板101背离芯体100一侧,第一接管61的流通腔与第二管41的流通腔连通,第二接管62的流通腔与第二子通道42连通,沿换热板的层叠方向向第一边板101投影,第一接管61 的部分的正投影与第二接管62的部分的正投影与第一孔道31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这样便于使第一接管61和第二接管62集成在第三孔道31所在的一侧,相较于将两个接管分设于换热器长度方向X或宽度方向Y的两侧而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利于节省换热器的安装空间。
可选地,第一接管61包括邻近第一边板101的第一接口部611,第二接管62包括邻近第一边板101的第二接口部621,第一接口部611和第二接口部621沿换热器1的长度方向X排布,第一接口部611通过第二管41 的流通腔与第三子通道311连通,第二接口部621与第四子通道312连通,沿换热板的层叠方向向第一边板101投影,第一接口部611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和第二接口部621的正投影均位于第三孔道31的正投影的内部,便于使第一接管61和第二接管62集成在第三孔道31所在的一侧,相较于将两个接管分设于换热器长度方向X或宽度方向Y的两侧而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利于节省换热器的安装空间。
进一步参阅图1至图7,第一接管61和第二接管62均与第一边板101 连接,第一边板101包括第一连接孔1011和第二连接孔1012,第一接管61 的部分嵌入第一连接孔1011,第二接管62的部分嵌入第二连接孔1012,第一接管61的流通腔通过第二管41的流通腔与第三子通道311连通,第二接管62的流通腔与第四子通道312连通。
可选地,第三角孔21的沿换热板长度方向X的尺寸大于第三角孔21的沿换热板宽度方向Y的尺寸,沿换热板的层叠方向向第一边板101投影,第二管41的正投影的中心和第三孔道31的正投影的中心偏心设置。通过上述设置,能够减小换热流体在进入换热器和离开换热器时的局部压降,且通过将第二管41和第三孔道31偏心设置,相较于将第一管和第一孔道同心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能够使流通于第四子通道312的换热流体的流通空间较集中,便于减小换热流体的压降,且便于与第一接管61和第二接管62的位置进行匹配并安装,便于简化换热器的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换热板的层叠方向与第一边板101和第二边板102的排布方向平行。
如图1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角孔21为腰形长孔,第三角孔21 在第一边板101上的正投影包括第三圆弧段211、第四圆弧段212以及连接于第三圆弧段211和第四圆弧段212之间的第二连接线段213,第三圆弧段 211和第四圆弧段212的圆心均位于第三角孔21所在区域内,且第三圆弧段 211和第四圆弧段212沿换热板的长度方向X排布,第二连接线段213可以与换热板的长度方向X平行,第二管41与第三圆弧段211和第四圆弧段212 的其中一者同轴,此时第一管42在第一边板101上的正投影的中心和第三孔道31在第一边板101上的正投的中心偏心设置。
或者如图18至图22所示,第三角孔21的孔壁包括第一子段S1、第二子段S2以及第三子段S3,其中,第一子段S1的延伸方向、第二子段S2的延伸方向以及第三子段S3的延伸方向均相交,使得第三角孔21为三角孔,第四角孔22的孔壁包括第四子段S4、第五子段S5以及第六子段S6,第四子段S4的延伸方向、第五子段S5的延伸方向以及第六子段S6的延伸方向均相交,使得第四角孔22为三角孔,可选地,第三子段S3和第六子段S6 可以相互平行设置。如图21所示,定义第三角孔21沿换热板长度方向的尺寸为L,第三角孔21沿换热板宽度方向的尺寸为H,相似的可以得到第四角孔21、第一角孔23以及第二角孔22沿换热板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的尺寸。
在本文说明书附图中用带箭头的虚直线示出第一种换热流体的流通方向示意,用带箭头的实体直线示出第二种换热流体的流通方向示意,可以理解的是,说明书附图中示出的换热流体的流通方向可以旋转180度。如图7 所示,当换热器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分隔部51时,与第三孔道31 和第四孔道32连通的板间通道通过第二分隔部51以及与第二分隔部51连接的第二换热板20分隔为第三板间通道35和第四板间通道36,第三板间通道35位于第四板间通道36和第二边板102之间,流通于第三板间通道35 和第四板间通道36的换热流体的流向相反,第三子通道311顺次通过第三板间通道35、第四孔道32、第四板间通道36与第四子通道312连通。通过上述设置,使得换热器对于第二种换热流体能够实现双流程,有利于增长第二种换热流体的流动路径。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种换热流体的流通方向和第二种换热流体的流通方向也可以相反。
结合图7、图12和图1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流通于第一板间通道 37和第三板间通道35的换热流体的流向相反,流通于第二板间通道38和第四板间通道36的换热流体的流向相反,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能够流通不同的换热流体。通过设置第一种换热流体的第一流道和第二种换热流体的第二流道均为双流程,且能够实现两种换热流体的逆流流通,便于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为了有利于换热器内换热流体的分配,提升换热性能,进一步结合图1 至图7,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角孔21和第四角孔22分设于第二换热板20 长度方向X的两对角位置处,第三孔道31和第四孔道32分设于第二换热板20长度方向X的两对角位置处,便于实现第二种换热流体的对角流通,其中,第四角孔22的沿换热板长度方向X的尺寸可以小于或等于第四角孔 22的沿换热板宽度方向Y的尺寸,如图3所示,第四角孔22的沿换热板长度方向X的尺寸小于第四角孔22的沿换热板宽度方向Y的尺寸,有利于第二种换热流体的分配,提升换热性能。
为便于第二管41的安装,结合图1至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板10的通孔包括第二安装孔11和第二流通孔12,沿换热板的层叠方向向第一边板101投影,第二安装孔11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和第二流通孔12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均位于第三角孔21的正投影的内部,且第二安装孔11与第三孔道31连通,第二流通孔12与第四子通道312连通,第二管 41包括第二流通管412和第二凸缘部411,第二凸缘部411位于第二流通管 412高度方向的一端且第二凸缘部411与第一换热板10朝向第一边板101 的表面连接,第二流通管412穿过第二安装孔11且第二流通管412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三孔道31内。进一步地,第二流通管412具有位于远离第二凸缘部411一侧的第一开口4121,第一开口4121与第三子通道311连通,第三子通道311具有靠近第一边板101的顶端,第一开口4121靠近第三子通道311的顶端设置,通过上述设置,便于实现工作流体的稳定流通。
如图17至图25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换热器,该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换热器与上述任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换热器的结构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换热器还包括第二转接板104,第二转接板104位于第一边板101背离芯体的一侧,例如第二转接板104可以与第一边板101背离芯体的表面连接,第一接口部611和第二接口部621均位于第二转接板104背离芯体的一侧,第二转接板104包括第三连接孔1041和第四连接孔1042,第一接口部611的至少部分嵌入第三连接孔1041,第一接口部611的至少部分嵌入第四连接孔1042,此时,第一边板101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三安装孔1013 和第三流通孔1014,沿换热板的层叠方向向第一边板101投影,第三安装孔 1013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和第三流通孔1014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均位于第三角孔21正投影的内部,第三流通孔1014与第四子通道312连通,第二管 41与第一边板101背离芯体的表面连接,具体地,第二管41可以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流通管414和第三凸缘部413,第三凸缘部413可以位于第三流通管414高度方向的一端且第三凸缘部413与第一边板101朝向第二转接板 104的表面连接,第二流通管414穿过第三安装孔1013且第二流通管414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三孔道31内。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转接板104可以和第一转接板103一体成型,或者分体设置或者连接为一体结构。可以理解的是,本文中的各个孔的正投影是指各个孔的孔壁的正投影所围合形成的区域。
可以理解的是,第三角孔21的形状可以与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第一角孔23的形状相似,第四角孔22的形状可以与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第二角孔 24的形状相似,不再赘述。
为使换热流体在换热器内流动的更加均匀,提升换热性能,如图1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板还包括多个凸起结构25,凸起结构散布于换热板所在平面区域,凸起结构25的形状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设定,例如图 16中,换热板可以包括两种凸起结构,一种为长椭圆形凸起,另一种为圆形凸起,和/或,如图17所示,换热器还可以包括锯齿翅片26,锯齿翅片26位于相邻两个换热板之间的板间通道内,锯齿翅片26可以为开窗翅片,锯齿翅片26包括窗口261和流通通道262,锯齿翅片26的窗口261以及流通通道262均与换热板的长度方向X平行,在具体实施时,锯齿翅片26可以位于板间通道内,例如锯齿翅片26可以位于第二流道的板间通道内,第二流道流通的第二种换热流体可以为冷却水。
综上,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热器,换热器包括流通块63、第一管42和第一分隔部52,第一管42连接于第一转接板103背离第一边板 101的一侧,且第一管42的部分位于第一孔道33内,第一分隔部52将第一孔道33分隔为第一子通道331和第二子通道332,使得第一管42的流通腔通过第一子通道331、板间通道、第二孔道34与第二子通道332实现连通,流通块63包括第一通道631和第二通道632,第一通道631通过第一管42 的流通腔与第一子通道331连通,第二通道632与第二子通道632连通,换热流体可以通过第一通道631和第二通道632的其中一者进入换热器,通过另一者离开换热器,便于实现换热流体从流通块63所在的一侧进入和离开换热器,相较于换热流体从换热器的一侧进入,另一侧离开时需要在换热器的两侧都需要设置相应的连接管路而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以在换热器的其中一侧设置流通块63,能够有利于节省换热器的安装空间,便于推广应用。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例如对“前”、“后”、“左”、“右”、“上”、“下”等方向性的界定,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结合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包括第一边板、第二边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边板和所述第二边板之间的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包括层叠设置的多片换热板,至少部分所述换热板具有第一角孔,多片所述换热板的第一角孔对应形成第一孔道的至少部分;
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一管、第一分隔部、第一转接板和流通块,所述流通块位于所述第一边板背离所述芯体的一侧,所述第一转接板位于所述第一边板和所述流通块之间,所述第一管的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一转接板密封连接,所述第一管的另一个端部与所述第一分隔部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分隔部分隔所述第一孔道为第一子通道和第二子通道,所述第一子通道邻近所述第二边板,所述第二子通道邻近所述第一边板,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管位于所述第二子通道,所述第一管的流通腔与所述第一子通道连通;
其中,所述流通块包括相互隔离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通过所述第一管的流通腔与所述第一子通道连通,所述第二通道通过所述第一边板的通孔和所述第一转接板的通孔与所述第二子通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具有邻近第一转接板的第一口,所述第二通道具有邻近第一转接板的第二口,所述第一口和所述第二口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边板包括导通孔,所述第一管的部分穿过所述导通孔位于所述第一孔道,所述第一口与所述第一管的流通腔连通,所述第二口通过所述导通孔与所述第二子通道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接板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一流通孔,所述第一流通孔与所述第二子通道连通,所述第一管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流通管和第一凸缘部,所述第一凸缘部与所述第一转接板背离所述第一边板的表面连接,所述第一流通管位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及所述第一孔道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孔沿所述换热板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一角孔的沿所述换热板宽度方向的尺寸,所述第一管与所述第一孔道的孔壁偏心设置;或者,所述第一角孔的沿所述换热板长度方向的尺寸等于所述第一角孔的沿所述换热板宽度方向的尺寸,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一孔道的孔壁同心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与所述第一孔道的孔壁偏心设置,所述第一角孔为腰形长孔,所述第一角孔的孔壁包括第一圆弧段和第二圆弧段,所述第一圆弧段和所述第二圆弧段沿所述换热板的长度方向排布,所述第一管与所述第一圆弧段和所述第二圆弧段的其中一者同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角孔的孔壁包括第一段、第二段以及第三段,所述第一段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二段的延伸方向以及所述第三段的延伸方向均相交,所述第二段邻近所述换热板的长度方向的边缘,所述第一管邻近所述第二段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包括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组,所述第一换热板位于所述第二换热板组和所述第一边板之间,所述第二换热板组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二换热板,所述第一角孔位于所述第二换热板,所述第二换热板还具有间隔设置有第三角孔,多片所述第二换热板的第三角孔对应形成第三孔道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孔道和所述第一孔道相互隔离;
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二管和第二分隔部,所述第二管的部分位于所述第一换热板背离所述芯体的一侧,所述第二管与所述第二分隔部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分隔部分隔述第三孔道为第三子通道和第四子通道,所述第三子通道邻近所述第二边板,所述第四子通道邻近所述第一边板,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管位于所述第四子通道,所述第二管的流通腔与所述第三子通道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板还具有与所述第一角孔间隔设置的第二角孔、与所述第三角孔间隔设置的第四角孔,多片所述第二换热板的第二角孔对应连通形成第二孔道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一管的流通腔通过所述第一子通道、所述第二孔道与所述第二子通道连通,层叠设置的多片所述第二换热板的第四角孔对应连通形成第四孔道的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管通过所述第三子通道、所述第四孔道与所述第四子通道连通;
所述第一角孔和所述第二角孔分设于所述第二换热板长度方向的两对角位置处,所述第三角孔和所述第四角孔分设于所述第二换热板长度方向同侧的两对角处,所述第三角孔和所述第一角孔分设于所述第二换热板长度方向同侧的两角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换热板之间形成板间通道,所述板间通道包括第一板间通道和第二板间通道,所述第一板间通道位于所述第二板间通道和所述第二边板之间,所述第一子通道顺次通过所述第一板间通道、所述第二孔道、所述第二板间通道与所述第二子通道连通;所述板间通道还包括第三板间通道和第四板间通道,所述第三板间通道位于所述第四板间通道和所述第二边板之间,所述第三子通道顺次通过所述第三板间通道、所述第四孔道、所述第四板间通道与所述第四子通道连通;
流通于所述第三板间通道和所述第一板间通道的换热流体的流向相反,流通于所述第四板间通道和所述第二板间通道的换热流体的流向相反。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任意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一接口部和第二接口部,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接口部和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接口部均位于所述第一边板背离所述芯体的一侧,所述第二管与所述第一换热板背离所述芯体的表面连接;
或者,所述换热器还包括第二转接板、第一接口部和第二接口部,所述第二转接板位于所述第一边板背离所述芯体的一侧,所述第一接口部和所述第二接口部均位于所述第二转接板背离所述芯体的一侧,所述第二管与所述第一边板背离所述芯体的表面连接,所述第一接口部和所述第二接口部均与所述第二转接板连接。
CN202121888481.6U 2021-08-12 2021-08-12 换热器 Active CN2157666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88481.6U CN215766637U (zh) 2021-08-12 2021-08-12 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888481.6U CN215766637U (zh) 2021-08-12 2021-08-12 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766637U true CN215766637U (zh) 2022-02-08

Family

ID=800746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888481.6U Active CN215766637U (zh) 2021-08-12 2021-08-12 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7666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484567B1 (en) Heat exchanger with parallel flowing fluids
WO2017097133A1 (zh) 一种换热器
CN106918255B (zh) 一种换热装置及换热器
US9746251B2 (en) Plate heat exchanger plate and a plate heat exchanger
JP4606786B2 (ja) 多流体熱交換器
CN111256389B (zh) 一种换热器
WO2020134907A1 (zh) 多回路板式换热器
JPS62153685A (ja) 熱交換器
CN215766637U (zh) 换热器
JPH05264126A (ja) 冷媒分流器
CN211552541U (zh) 换热器
US20190033016A1 (en) Heat Exchanger
CN111256392B (zh) 一种换热器
US20210333051A1 (en) A plate heat exchanger arrangement
CN216159701U (zh) 换热器
CN112682980A (zh) 换热器
CN112880436A (zh) 换热器
CN111981876A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CN110530190A (zh) 集管箱及换热器
EP3467422A1 (en)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KR20090122656A (ko) 판형 열교환기
CN114166045A (zh) 一种嵌入式板翅换热器结构
CN210741194U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JP2984481B2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
CN220959747U (zh) 换热器及冷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