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56392B - 一种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56392B
CN111256392B CN201811456011.5A CN201811456011A CN111256392B CN 111256392 B CN111256392 B CN 111256392B CN 201811456011 A CN201811456011 A CN 201811456011A CN 111256392 B CN111256392 B CN 1112563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lecting
manifold
flat
component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5601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56392A (zh
Inventor
请求不公布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anhua Automotive Component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456011.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56392B/zh
Priority to PCT/CN2019/121168 priority patent/WO2020108513A1/zh
Priority to EP19889853.8A priority patent/EP3889537B1/en
Priority to US17/285,377 priority patent/US11713930B2/en
Publication of CN1112563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563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563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563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0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 F28F1/02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with multiple chan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和壳体,所述换热芯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集流部件和第二集流部件,所述第一集流部件和第二集流部件之间设有扁管部件;所述第一集流部件具有集流腔,所述第一集流部件包括第一集流部和第二集流部,所述第一集流部和第二集流部之间设有分隔板,所述第一扁管组的扁管在所述第一集流部的集流腔的长度方向层叠且每个扁管与第一集流部的集流腔连通,所述第二扁管组的扁管在所述第二集流部的集流腔的长度方向层叠且每个扁管与第二集流部的集流腔连通,所述第一集流部通过所述第一扁管组、所述第二集流部件、所述第二扁管组与所述第二集流部连通。该换热器承压能力较高,结构较为紧凑。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够适用CO2制冷剂的换热器。
背景技术
CO2是一种新型的环保型制冷工质,可以减少全球温室效应,可以解决化合物对环境的污染问题,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以CO2为工质的压缩式制冷循环系统可以运用于大多数制冷、制热领域。但是,这类空调系统的工作压力很高,在设计CO2热交换装置时需要充分考虑该类系统的这一特点,由于其部件设计仍不成熟,导致该类系统并未大量应用。
一般来说,CO2热交换器主要有管翅式、微通道、板式、套管式和管壳式,传统的CO2微通道热交换器采用制冷剂和空气强制对流的方式换热,换热效率较低,同时,为了满足工作压力要求,零部件的壁厚设置的较厚,壳体及接头加工较为复杂。
因此,如何改进换热器以适用CO2为工质的空调系统和热泵系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热器,其承压能力较高,结构较为紧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和壳体,所述芯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集流部件和第二集流部件,所述第一集流部件和第二集流部件之间设有扁管部件;
所述扁管部件包括第一扁管组和第二扁管组,所述第一扁管组和第二扁管组都包括多个扁管,每个所述扁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集流部件和第二集流部件,所述壳体的两端部分别与两所述集流部件固接,所述扁管部件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内形成冷却液流动空间;
所述第二集流部件具有集流腔,所述第二集流部件的集流腔具有两个以上并列布置且相互连通的集流通道;
所述第一集流部件具有集流腔,所述第一集流部件包括第一集流部和第二集流部,所述第一集流部和第二集流部之间设有分隔板,所述第一扁管组的扁管在所述第一集流部的集流腔的长度方向层叠且每个扁管与第一集流部的集流腔连通,所述第二扁管组的扁管在所述第二集流部的集流腔的长度方向层叠且每个扁管与第二集流部的集流腔连通,所述第一集流部通过所述第一扁管组、所述第二集流部件、所述第二扁管组与所述第二集流部连通。
该技术方案所提供的换热器,其第二集流部件的集流腔具有两个以上并列布置且相互连通的集流通道,每个所述扁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集流部件和第二集流部件,工作时,制冷剂从第一集流部件的第一集流部流入换热芯体的第一扁管组,进入第二集流部件后,再流入换热芯体的第二扁管组,最后从第一集流部件的第二集流部流出,在此过程中与壳体内冷却液流动空间的冷却液进行热交换。通过将第二集流部件的集流腔体分为多个集流通道,由多个集流通道组合后一起承受介质压力,与单一内腔结构相比,多集流通道结构的第二集流部件能够增强换热器的耐压强度。此外,由于制冷剂的流通路径被分为至少两个制冷剂流程,可以延长制冷剂的流通路径,提高换热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换热器的轴测图;
图2为图1所示换热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换热器的侧视图;
图4为图1所示换热器的俯视图;
图5为图4的A-A剖面图;
图6为图4的B-B剖面图;
图7为图4的C-C剖面图;
图8为图1中所示第一集流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另一视角下第一集流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所示第二集流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另一视角下第二集流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扁管与第一集流部件的插接示意图;
图13为第二转接块分布区和汇集区之间设有分隔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第一转接块设有中空的过桥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冷却液分为两个流程的流程示意图;
图16为制冷剂分为两个流程的流程示意图。
图中:
1.壳体 1-1.第一孔口 1-2.第二孔口 1-3.第三孔口 2.换热芯体 3.扁管部件3-1.第一扁管组 3-2.第二扁管组 4.制冷剂流道 5.第二集流部件 6.第一集流部件 6-1.第一集流部 6-2.第二集流部 7.集流通道 8.插孔 9.流通孔 10.第一流体接口 11.第二流体接口 12.分隔板 13.第一转接座 14.第二转接座 17.第一端封槽 18.第二端封槽19.第一端板 20.第二端板 21.外半圆部分 22.内半圆部分 23.翅片(简化画法) 24.流程分隔槽 25.冷却液进口 26.冷却液出口 27.过桥区 28.分布区 29.汇集区 30.分隔肋31.第一转接块 32.第二转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在本文中,“前、后、左、右”等用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而确立的,根据附图的不同,相应的位置关系也有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并不能将其理解为对保护范围的绝对限定;而且,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请参考图1、图2、图3,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换热器的轴测图;图2为图1所示换热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换热器的侧视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的换热器为能够适用CO2制冷剂的换热器,其与传统的CO2换热器相比,承压能力强、换热效率高,而且,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
如图所示,此换热器主要包括壳体1和换热芯体2两部分,换热芯体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集流部件6和第二集流部件5,第一集流部件6和第二集流部件5之间设有扁管部件。
扁管部件3包括第一扁管组3-1和第二扁管组3-2,第一扁管组3-1和第二扁管组3-2都包括多个扁管,每个扁管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集流部件6和第二集流部件5,壳体1的两端部分别与两集流部件固接,扁管部件3位于壳体1内,壳体1内形成冷却液流动空间。
第二集流部件5具有集流腔,第二集流部件5的集流腔具有三个并列布置且相互连通的集流通道7。
第一集流部件6具有集流腔,第一集流部件6包括第一集流部6-1和第二集流部6-2,第一集流部6-1和第二集流部6-2之间设有分隔板12,第一扁管组3-1的扁管在第一集流部6-1的集流腔的长度方向层叠且每个扁管与第一集流部6-1的集流腔连通,第二扁管组3-2的扁管在第二集流部6-2的集流腔的长度方向层叠且每个扁管与第二集流部6-2的集流腔连通,第一集流部6-1通过第一扁管组3-1、第二集流部件5、第二扁管组3-2与第二集流部6-2连通。
请一并参考图4至图7,图4为图1所示换热器的俯视图;图5为图4的A-A剖面图;图6为图4的B-B剖面图;图7为图4的C-C剖面图。
第一集流部6-1的集流腔具有三个并列布置且相互连通的集流通道7,第二集流部6-2的集流腔具有三个并列布置且相互连通的集流通道7,每个第一集流部6-1的集流通道通7过第一扁管组3-1与第二集流部件5的集流腔连通,每个第二集流部6-2的集流通道7通过第二扁管组3-2与第二集流部件5的集流腔连通。
第一集流部件6包括主体部件、第一端板19和第二端板20,第一集流部件6的集流腔位于主体部件内,主体部件包括第一壁部和第二壁部,第一壁部设有背向第二壁部开口的第一端封槽17、分隔槽24和第二端封槽18,第一端板19插入第一端封槽17,第二端板20插入第二端封槽18,分隔板12插入分隔槽24,分隔板12将第一集流部件6分为第一集流部6-1和第二集流部6-2;第一集流部6-1的集流通道7在第一集流部件6的宽度方向排列,第二集流部6-2的集流通道7在第一集流部件6的宽度方向排列,第二壁部具有多个与扁管适配的插孔8。
第一端板19、第二端板20和分隔板12与主体部件焊接连接,第二集流部件5也设置有与扁管适配的插孔8,扁管的一端插入第一集流部件6的插孔8且连接处密封,扁管的另一端插入第二集流部件5的插孔8且连接处密封。
请一并参考图8至图11,图8为图1中所示第一集流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另一视角下第一集流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1中所示第二集流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另一视角下第二集流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插孔8的深度大于扁管插入的深度,扁管的端部与插孔8的底部之间形成集流通道7上下相互连通的流道(见图12),插孔8既用于插入扁管,同时又可以形成流道。
当然,同一集流部件的集流通道7也可以通过另外单独开设的孔道相连通,在这种情况下,扁管的端部可以完全插入插孔8中,而不需要与插孔8的底部之间留有间隙。
第一集流部件6和第二集流部件5的集流通道7为圆孔形的通道,两者第一壁部的外表面均形成有三个拱形顶。
第一集流部件6的主体部件设置有第一流体接口10和第二流体接口11,第一流体接口10与第一集流部6-1的集流腔连通,第二流体接口11与第二集流部6-2的集流腔连通,还包括第一转接座13和第二转接座14,第一转接座13设置有第一接口,第二转接座14设置有第二接口,第一转接座13和第二转接座14与主体部件固定,第一接口通过第一流体接口10与第一集流部6-1的集流腔连通,第二接口通过第二流体接口11与第二集流部6-2的集流腔连通。
请参考图13、图14,图13为第二转接块分布区和汇集区之间设有分隔肋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第一转接块设有中空的过桥区的结构示意图。
换热器包括第一转接块31和第二转接块32,第一转接块31包括中空的过桥区27,第二转接块32包括中空的分布区28和中空的汇集区29,分布区28和汇集区29之间设置有分隔肋30,壳体1设置有第一孔口1-1、第二孔口1-2和第三孔口1-3,过桥区27与第一孔口1-1连通,分布区28与第二孔口1-2连通,汇集区29与第三孔口1-3连通,第一转接块31和第二转接块32与壳体1焊接固定,第一转接块31靠近第一集流部件6设置,第二转接块32靠近第二集流部件5设置。
每个扁管的靠近第一孔口1-1一侧的端部在壳体1的第一孔口1-1所在一侧的投影均位于第一孔口1-1内,每个扁管的远离第一孔口1-1一侧的端部在壳体1的第二孔口1-2所在一侧的投影均位于第二孔口1-2与第三孔口1-3的范围内,扁管与壳体1的第一孔口1-1所在一侧的内壁以及相对一侧的内壁接触且焊接固定。
壳体1内部的冷却液流道沿与扁管相平行的方向分为两个并排的冷却液流程,相邻两个冷却液流程的流向相反,相邻两个冷却液流程在变向处通过与之相对应的过桥区27相导通。
扁管的截面上均匀分布有一列或多列流通孔9,形成制冷剂流道,流通孔9优选圆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流通孔9水力直径优选范围0.3mm~1.5mm,优选孔心距0.5mm~2.5mm,优选扁管宽度20mm~60mm,不难理解,扁管的数量可以进一步增加或减少,具体可以视实际需要而定,且在宽度方向上,扁管也可用两个或多个扁管并排实现,也就是说,在图示的纵向方向上,可以布置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扁管。
第一端板19和第二端板20的结构相同,都具有三个与各集流通道7相对应的封堵部位,每一个封堵部位均分为外半圆部分21和内半圆部分22,其中,外半圆部分21的直径大于内半圆部分22,且三个外半圆部分21连为一体,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使第一端封板19和第二端封板20的内侧形状与三个集流通道7的横截面形状相吻合,外侧形状与三个拱形顶的形状相吻合。
如果集流通道7不采用圆形孔,而是设计成其他形状的孔,则内半圆部分22的形状可以根据集流通道7的形状进行调整,例如可以是矩形或其他形状,外半圆部分21的形状也可以根据外表面的形状做出相应的改变。
扁管容纳在壳体1内部,壳体1内部形成冷却液流道,用于通入冷却液与扁管进行热量交换,扁管占据壳体1内部一部分空间,扁管外部为冷却液流道的一部分,扁管之间以及扁管与壳体1内壁之间形成冷却液子流道,冷却液子流道中设有翅片23,以强化传热效果,一部分翅片23位于相邻扁管之间,一部分翅片23位于扁管与壳体1的内壁之间,位于扁管与壳体1的内壁之间的翅片23与壳体1的内壁接触且焊接固定,相邻两排翅片23互相错开,翅片宽度优选0.5mm~5mm,翅片周期(波距)优选3mm~8mm,除了翅片23之外,冷却液流道也可以设计表面波纹式强化传热结构或点波式强化传热结构。
第一集流部件6和第二集流部件5的集流通道7优选孔数为2~8个,集流通道7的直径优选范围为5mm~25mm,集流通道7截面优选形状为圆形或椭圆。
冷却液进口25和冷却液出口26位于第二转接块32的顶部,冷却液进口25和冷却液出口26也可以设置于换热器的四角位置之一,第一流体接口10和第二流体接口11也可以设置于异侧,设置位置较为灵活,而且,冷却液或制冷剂可以从壳体1上方进入,从壳体1下方流出,或者,从壳体1下方流入,从壳体1上方流出。
若冷却液使用三流程甚至更多流程,则分布区28、汇集区29和过桥区27可设置相应数量的肋板、隔板进行分隔。
分布区28的管路中心可以向外偏离其所对应的第一冷却液流程的中心位置,同样地,汇集区29的管路中心可以向外偏离其所对应的第二冷却液流程的中心位置。
过桥区27具有向下面向扁管的敞口部位,敞口部位的一半与第一冷却液流程在尾端相导通,敞口部位的另一半与第二冷却液流程在首端相导通,冷却液从第一冷却液流程经过过桥区27之后流入第二冷却液流程,流向发生180°的转变,使两个冷却液流程的流向相反。
过桥区27在扁管3上方横向延伸,其投影大体呈矩形,并在投影方向上与其所对应的扁管部分重合。这样,可以将第一冷却液流程内的所有流道与第二冷却液流程内的所有流道全部导通,避免出现未导通的“死流道”区域。
过桥区27的大小与冷却液进、出口孔径成正比,过桥区27的横截面面积比冷却液进、出口接管横截面面积稍大,而且,过桥区27不仅可以设置在壳体1的上表面,也可以设置在壳体1的下表面,若设有多个冷却液流程,还可以将一部分过桥区27设置在壳体上表面,将另一部分过桥区27设置在壳体下表面,过桥区27不仅可以是矩形,还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异形形状,等等。
从图5、图6、图7可以看出,扁管装入壳体1内部之后,其顶部与壳体1的内顶面之间几乎贴合在一起,其底部与壳体1的内底面之间也几乎贴合在一起,由扁管在壳体内部划分形成的各冷却液子流道在横向上仅通过较小的间隙相连通,几乎是相互隔离的,分布区28的投影横向覆盖几乎一半冷却液子流道,这些冷却液子流道一起形成第一冷却液流程,冷却液通过分布区28可流入第一冷却液流程的各冷却液子流道中,汇集区29的投影横向覆盖剩余的另一半冷却液子流道,这些冷却液子流道一起形成第二冷却液流程,从第二冷却液流程各冷却液子流道流出的冷却液可流向出口汇集区29,并最终从出口往外流出。
第一冷却液流程在宽度方向上(图中所示为左右方向)所包含的冷却液子流道数量取决于分布区28的宽度,第二冷却液流程在宽度方向上所包含的冷却液子流道数量取决于汇集区29的宽度。
请参考图15、图16,图15为冷却液分为两个流程的流程示意图;图16为制冷剂分为两个流程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所示,工作时,冷却液从冷却液进口25流入分布区28,然后分配进入第一冷却液流程的翅片当中,沿箭头方向流向对侧,再通过过桥区27,进入第二冷却液流程的翅片当中,最终流到出口汇集区29,从冷却液出口26流出。
制冷剂从第一转接座13的第一接口进入第一集流部件6的第一集流部6-1的集流通道7,然后经第一扁管组3-1进入第二集流部件5,再从第二集流部件5的集流通道7进入第二扁管组3-2中,回到第一集流部件6的第二集流部6-2的集流通道7中,从第二转接座14的第二接口流出。
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优选方案,具体并不局限于此,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实际需要作出具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得到不同的实施方式。例如,集流通道7竖向分布,与分隔板12一起平行于扁管3;或者,第一集流部件6和第二集流部件5的外表面为平面,不具有拱形顶;又或者,冷却液逆向流动或制冷剂逆向流动等等。由于可能实现的方式较多,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该换热器通过将第一集流部件6和第二集流部件5的集流腔分为多个集流通道,由多个集流通道组合后一起承受介质压力,与单一内腔结构相比,多集流通道结构的集流部件能够有效增强换热器的耐压强度,使换热器能够承受更高的制冷工质压力,从而在基本不增加壁厚、重量和体积的情况下,即可安全、可靠的适用CO2制冷剂。
此外,由于制冷剂的流通路径被分为至少两个制冷剂流程,可以延长制冷剂的流通路径,提高换热性能,采用隔板插入的方式对集流部件两端进行封头,可以比直接在两端进行堵头焊接承受更大的压力。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换热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换热器,包括换热芯体和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芯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集流部件和第二集流部件,所述第一集流部件和第二集流部件之间设有扁管部件;
所述扁管部件包括第一扁管组和第二扁管组,所述第一扁管组和第二扁管组都包括多个扁管,每个所述扁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一集流部件和第二集流部件,所述壳体的两端部分别与两所述集流部件固接,所述扁管部件位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壳体内形成冷却液流动空间;
所述第二集流部件具有集流腔,所述第二集流部件的集流腔具有两个以上并列布置且相互连通的集流通道;
所述第一集流部件具有集流腔,所述第一集流部件包括第一集流部和第二集流部,所述第一集流部和第二集流部之间设有分隔板,所述第一扁管组的扁管在所述第一集流部的集流腔的长度方向层叠且每个扁管与第一集流部的集流腔连通,所述第二扁管组的扁管在所述第二集流部的集流腔的长度方向层叠且每个扁管与第二集流部的集流腔连通,所述第一集流部通过所述第一扁管组、所述第二集流部件、所述第二扁管组与所述第二集流部连通;
所述壳体内部的冷却液流道沿与所述扁管相平行的方向分为至少两个并排的冷却液流程,相邻两个所述冷却液流程的流向相反;所述壳体设有过桥区,相邻两个所述冷却液流程在变向处通过与之相对应的所述过桥区相导通;
所述换热器包括第一转接块和第二转接块,所述第一转接块包括中空的过桥区,所述第二转接块包括中空的分布区和中空的汇集区,所述分布区和汇集区之间设置有分隔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部的集流腔具有两个以上并列布置且相互连通的集流通道,所述第二集流部的集流腔具有两个以上并列布置且相互连通的集流通道,每个所述第一集流部的集流通道通过所述第一扁管组与所述第二集流部件的集流腔连通,每个所述第二集流部的集流通道通过所述第二扁管组与所述第二集流部件的集流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部件包括主体部件、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所述第一集流部件的集流腔位于所述主体部件内,所述主体部件包括第一壁部、第二壁部,所述第一壁部设有背向所述第二壁部开口的第一端封槽、分隔槽和第二端封槽,所述第一端板插入所述第一端封槽,所述第二端板插入所述第二端封槽,所述分隔板插入所述分隔槽,所述分隔板将所述第一集流部件分为所述第一集流部和第二集流部;所述第一集流部的集流通道在所述第一集流部件的宽度方向排列,所述第二集流部的集流通道在所述第一集流部件的宽度方向排列,所述第二壁部具有多个与所述扁管适配的插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板、第二端板和所述分隔板与所述主体部件焊接连接,所述第二集流部件也设置有与所述扁管适配的插孔,所述扁管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一集流部件的插孔且连接处密封,所述扁管的另一端插入所述第二集流部件的插孔且连接处密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通道为圆孔形的通道,所述第一壁部的外表面包括多个拱形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件设置有第一流体接口和第二流体接口,所述第一流体接口与所述第一集流部的集流腔连通,所述第二流体接口与所述第二集流部的集流腔连通;还包括第一转接座和第二转接座,所述第一转接座设置有第一接口,所述第二转接座设置有第二接口,所述第一转接座和第二转接座与所述主体部件固定,所述第一接口通过所述第一流体接口与所述第一集流部的集流腔连通,所述第二接口通过所述第二流体接口与所述第二集流部的集流腔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置有第一孔口、第二孔口和第三孔口,所述过桥区与所述第一孔口连通,所述分布区与所述第二孔口连通,所述汇集区与所述第三孔口连通,所述第一转接块和第二转接块与所述壳体焊接固定,所述第一转接块靠近所述第一集流部件设置,所述第二转接块靠近所述第二集流部件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扁管的靠近所述第一孔口一侧的端部在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孔口所在一侧的投影均位于所述第一孔口内,每个所述扁管的远离所述第一孔口一侧的端部在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孔口所在一侧的投影均位于所述第二孔口与第三孔口的范围内,所述扁管与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孔口所在一侧的内壁以及相对一侧的内壁接触且焊接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流道设有翅片,一部分所述翅片位于相邻扁管之间,一部分所述翅片位于所述扁管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位于所述扁管与壳体的内壁之间的翅片与所述壳体的内壁接触且焊接固定。
CN201811456011.5A 2018-11-30 2018-11-30 一种换热器 Active CN11125639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56011.5A CN111256392B (zh) 2018-11-30 2018-11-30 一种换热器
PCT/CN2019/121168 WO2020108513A1 (zh) 2018-11-30 2019-11-27 一种换热装置
EP19889853.8A EP3889537B1 (en) 2018-11-30 2019-11-27 Heat exchange device
US17/285,377 US11713930B2 (en) 2018-11-30 2019-11-27 Flat tube heat exchanger with a separato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56011.5A CN111256392B (zh) 2018-11-30 2018-11-30 一种换热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56392A CN111256392A (zh) 2020-06-09
CN111256392B true CN111256392B (zh) 2023-03-28

Family

ID=709502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56011.5A Active CN111256392B (zh) 2018-11-30 2018-11-30 一种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5639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48867A (zh) * 2020-11-30 2021-04-13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强化传热的一体化扩散焊热交换器
CN113899231B (zh) * 2021-11-15 2023-09-19 陕西益信伟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导流转接段的换热芯体、换热器及加工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302412A1 (de) * 2003-01-21 2004-07-29 Behr Gmbh & Co. Kg Wärmeübertrager, insbesondere Gaskühler
DE10315371A1 (de) * 2003-04-03 2004-10-14 Behr Gmbh & Co. Kg Wärmeübertrager
CN102095283A (zh) * 2011-01-25 2011-06-15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的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
DE102015111398A1 (de) * 2014-10-16 2016-04-21 Halla Visteon Climate Control Corporation Vorrichtung zur Wärmeübertragung
CN107289677B (zh) * 2016-03-31 2020-09-25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co2冷却系统
CN107120871B (zh) * 2017-07-04 2023-04-07 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设备用液冷热交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56392A (zh) 2020-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37025B (zh) 微通道换热器
US10520258B2 (en) Heat exchanger
CN111256389B (zh) 一种换热器
CN107289674B (zh) 换热器及车辆热管理系统
CN107687787B (zh) 热交换装置
US11971224B2 (en) Plate-fin heat exchanger
CN111256392B (zh) 一种换热器
WO2020252942A1 (zh) 集流管组件及热交换器
CN220083753U (zh) 一种三介质换热器
CN104019582A (zh) 平行流换热器
CN211552541U (zh) 换热器
CN112444147A (zh) 热交换器
CN112682980A (zh) 换热器
CN114166045A (zh) 一种嵌入式板翅换热器结构
CN111256391B (zh) 换热装置
CN107687726B (zh) 热交换装置
CN217303678U (zh) 一种热交换器
CN220931838U (zh) 换热扁管组及具有其的三介质换热器
CN215766637U (zh) 换热器
CN218410850U (zh) 蒸发式冷凝器、换热器及可多系统高效平板型换热板体
CN216159701U (zh) 换热器
CN220339170U (zh) 一种热交换组件及热交换器
CN111256390B (zh) 换热装置
CN220400703U (zh) 电池换热装置、电池包及车辆
CN217275753U (zh) 一种蒸发式冷凝器、换热器及其平板型换热板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