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723468U - 伞杆装置和电动伞 - Google Patents

伞杆装置和电动伞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723468U
CN216723468U CN202123383460.1U CN202123383460U CN216723468U CN 216723468 U CN216723468 U CN 216723468U CN 202123383460 U CN202123383460 U CN 202123383460U CN 216723468 U CN216723468 U CN 2167234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mbrella
sleeve
head
pulley
pull ro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383460.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孙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123383460.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7234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7234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7234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伞杆装置和电动伞,伞杆装置包括伞头、中棒和传动组件,中棒包括内套管、外套管和中套管,内套管的一端与伞头连接;传动组件包括第一滑轮座、滑轮和拉绳,第一滑轮座固定于中套管远离伞头的一端,第一滑轮设于第一滑轮座上,第一拉绳绕于第一滑轮上,且第一拉绳的一端经外套管与中套管之间的过道后固定于外套管靠近伞头的一端,第一拉绳的另一端朝向伞头延伸并固定于伞头或内套管上;第一滑轮座远离伞头的一端开设有拉绳过道,当外套管朝向远离伞头的方向运动时,第一拉绳能自拉绳过道穿出。上述伞杆装置能避免出现拉绳堵死的情况。

Description

伞杆装置和电动伞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伞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伞杆装置和电动伞。
背景技术
电动伞通常包括伞头和中棒。中棒包括多个套管,多个套管能拉开形成首尾连接的长杆,中棒的位于最内的套管为内套管,中棒的位于最外的套管为外套管,内套管的一端与伞头连接。
电动伞的壳体上通常设有开伞按钮及收伞按钮,通过操作开伞按钮及收伞按钮即开伞及收伞,非常方便使用,但电动伞在没有电后,将无法使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技术中的电动伞在外套管和与外套管相邻的套管(中套管)之间设置拉绳,拉绳的一端固定于外套管靠近伞头的一端,另一端固定于中套管上。当电动伞没有电后,手动推动外套管,使得外套管朝向远离伞头的方向运动,而外套管可以通过拉绳拉动中套管,使得中套管朝向远离伞头的方向运动,进而使得电动伞在没有电后,依然可以开伞。但在实际应用中发现,位于外套管与中套管之间的拉绳容易堆积在外套管与中套管之间,出现拉绳堵死的情况,导致外套管不能顺利朝向远离伞头的方向运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伞杆装置,旨在避免出现拉绳堵死的情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伞杆装置,包括:
伞头;
中棒,包括多个套管,多个所述套管能拉开形成首尾连接的长杆,所述中棒的位于最内的套管为内套管,所述中棒的位于最外的套管为外套管,与所述外套管相邻的套管为中套管,所述内套管的一端与所述伞头连接;以及
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一滑轮座、第一滑轮和第一拉绳,所述第一滑轮座固定于所述中套管远离所述伞头的一端,所述第一滑轮设于所述第一滑轮座上,所述第一拉绳绕于所述第一滑轮上,且所述第一拉绳的一端经所述外套管与所述中套管之间的过道后固定于所述外套管靠近所述伞头的一端,所述第一拉绳的另一端朝向所述伞头延伸并固定于所述伞头或所述内套管上;
其中,所述第一滑轮座远离所述伞头的一端开设有拉绳过道,当所述外套管朝向远离所述伞头的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一拉绳能自所述拉绳过道穿出。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外套管具有容置所述第一拉绳的容绳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滑轮靠近所述伞头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限位槽;和/或
所述第一滑轮远离所述伞头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限位槽。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动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中套管内,并设于所述第一滑轮座与所述内套管之间,当所述中棒处于未伸长状态下,所述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伞头包括驱动组件以及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的变速组件,所述变速组件包括变速箱和设于所述变速箱内的主齿轮、中空输出轴和变速齿轮组,所述主齿轮套设于所述中空输出轴上,所述变速齿轮组和所述主齿轮啮合,所述第一拉绳穿过所述中空输出轴后固定于所述变速箱上。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伞头还包括平面轴承,所述平面轴承与所述中空输出轴连接。
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上巢、下巢及第二传动组件;
所述上巢设于所述外套管远离所述伞头的一端;
所述下巢滑动设于所述外套管上,且所述下巢位于所述伞头与所述上巢之间;
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包括第二滑轮座、第二滑轮和第二拉绳,所述第二滑轮座设于所述上巢上,所述第二滑轮设于所述第二滑轮座上,所述第二拉绳绕设于所述第二滑轮上,且所述第二拉绳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滑轮座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下巢上。
在一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三传动组件,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包括位于所述内套管内的第一传动管及第二传动管,所述第一传动管与所述第二传动管可伸缩套接,所述第一传动管的一端与所述伞头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传动管与所述第二传动管中的一者为矩形弹簧;或者所述第一传动管与所述第二传动管中的一者为螺纹圆管,所述螺纹圆管的内壁具有内螺纹,所述螺纹圆管的外壁具有外螺纹,所述螺纹圆管通过挤压中空圆管的内壁或外壁形成;
当所述第一传动管沿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二传动管能朝向远离所述伞头的方向运动,并能对所述中套管施力,使得所述中棒的多个所述套管拉开形成首尾连接的长杆;
当所述第一传动管沿第二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二传动管能朝向靠近所述伞头的方向运动,以撤销施加于所述中套管上的力,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拉绳穿过所述第一传动管后固定于所述伞头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动伞,包括:
上述的伞杆装置;以及
伞骨装置,包括伞骨架及伞布,所述伞布设于所述伞骨架上;
其中,所述伞骨架包括第一伞骨、第二伞骨、拉簧及第三伞骨,所述第一伞骨的一端连接所述上巢,所述第二伞骨的一端连接所述下巢,所述第二伞骨的另一端可滑动地与所述第一伞骨连接,所述拉簧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伞骨及所述第二伞骨,所述第三伞骨连接所述第一伞骨的另一端。
在上述电动伞及其伞杆装置中,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组件。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一滑轮座、第一滑轮和第一拉绳。第一滑轮座固定于中套管远离伞头的一端。第一滑轮设于第一滑轮座上。第一拉绳绕于第一滑轮上,且第一拉绳的一端经外套管与中套管之间的过道后固定于外套管靠近伞头的一端,第一拉绳的另一端朝向伞头延伸并固定于伞头或内套管上。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拉绳的另一端穿过内套管后固定于伞头上。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拉绳的另一端也可以伸入内套管内,并固定于内套管上。如此,当电动伞没电时,在开伞时,可以对外套管或下巢施力,进而间接对上巢施力,从而使得外套管朝向远离伞头的一端运动,进而使得中棒的多个套管拉开形成首尾连接的长杆,从而使得电动伞的伞杆伸长。当电动伞没电时,在收伞时,可以对外套管或下巢施力,使得外套管朝向靠近伞头的一端运动,而且外套管可以通过第一拉绳带动中套管朝向靠近伞头的一端运动,进而使得中棒的多个套管收回形成短杆,从而使得电动伞的伞杆缩短。也即在本实施例中,即使电动伞没电,也还能开伞使用。
而且在上述电动伞及其伞杆装置中,第一滑轮座远离伞头的一端开设有拉绳过道,当外套管朝向远离伞头的方向运动时,第一拉绳能自拉绳过道穿出。如此,当外套管朝向远离伞头的一端运动时,第一拉绳不会堆积在外套管与中套管之间,而是从拉绳过道穿出,容置于空闲的外套管内,不会出现第一拉绳堵死的情况,外套管能顺利朝向远离伞头的一端运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动伞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动伞的伞杆装置的结构示意;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动伞的伞杆装置的立体爆炸图;
图4为图3中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3所示的电动伞的伞杆装置的立体爆炸图;
图6为图5所示的电动伞的伞杆装置的立体爆炸图;
图7为图6所示的电动伞的伞杆装置的立体爆炸图;
图8为图2所示的电动伞的伞杆装置在手动推出外套管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电动伞的伞杆装置的立体爆炸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电动伞的伞杆装置的立体爆炸图;
图11图2所示的电动伞的伞杆装置在伸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电动伞的伞杆装置的立体爆炸图;
图13为图12所示的电动伞的伞杆装置的立体爆炸图;
图14为图2所示的电动伞的伞杆装置的伞头的立体爆炸图;
图15为图14所示的电动伞的伞杆装置的伞头的立体爆炸图;
图16为图15所示的电动伞的伞杆装置的伞头的立体爆炸图;
图17为图15所示的电动伞的伞杆装置的伞头的立体爆炸图;
图18为图15所示的电动伞的伞杆装置的伞头的立体爆炸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电动伞 12 伞杆装置
14 伞骨装置 100 伞头
200 中棒 300 上巢
400 下巢 110 壳体
120 驱动组件 112 开伞按钮
114 收伞按钮 202 内套管
204 外套管 206 中套管
510 第一伞骨 520 第二伞骨
530 拉簧 540 第三伞骨
600 第一传动组件 610 第一滑轮座
620 第一滑轮 630 第一拉绳
612 拉绳过道 204a 容绳槽
614 第一限位槽 616 第二限位槽
640 弹性件 700 第二传动组件
710 第二滑轮座 720 第二滑轮
730 第二拉绳 800 第三传动组件
810 第一传动管 820 第二传动管
830 导簧部 840 滑块
832 导簧过道 820a 矩形弹簧
822a 簧圈 850 加强管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动伞。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电动伞10包括伞杆装置12及伞骨装置14,伞骨装置14设于伞杆装置12上。当打开电动伞10时,既需要使得伞杆装置12伸长,又需要使得伞骨装置14撑开;当收合电动伞10时,既需要使得伞杆装置12缩短,又需要使得伞骨装置14收拢。
在本实施例中,伞杆装置12包括伞头100、中棒200、上巢300及下巢400。伞骨装置14包括伞骨架500及伞布(图未示意)。
在本实施例中,伞头100包括壳体110及设于壳体110内的驱动组件120。壳体110上设有开伞按钮112及收伞按钮114,开伞按钮112及收伞按钮114均与驱动组件120电连接。当按压开伞按钮112时,驱动组件120的输出轴采用正向与反向中的一种方式旋转;当按压收伞按钮114时,驱动组件120的输出轴采用正向与反向中的另一种方式旋转。也即按压开伞按钮112与按压收伞按钮114后,驱动组件120的输出轴的旋转方向相反。
在本实施例中,伞头100还包括设于壳体110内的电池(图未示意)及集成电路板(图未示意),电池用于为驱动组件120、集成电路板等元件供电,集成电路板用于控制驱动组件120的工作模式。伞头100还包括设于壳体110底部的充电接口,通过充电接口可以为电池充电。
如图1-图13所示,中棒200包括多个自内而外套接的套管,多个套管能拉开形成首尾连接的长杆。中棒200的位于最内的套管为内套管202,中棒200的位于最外的套管的外套管204,与外套管204相邻的套管为中套管206。
在本实施例中,内套管202的一端与伞头100的壳体110连接。如此,当中棒200拉开形成长杆后,壳体110、内套管202、中套管206及外套管204依次排布。
上巢300设于外套管204远离伞头100的一端。
下巢400可滑动地设于外套管204上。
伞骨架500包括第一伞骨510、第二伞骨520、拉簧530及第三伞骨540。第一伞骨510的一端连接上巢300。第二伞骨520的一端连接下巢400,第二伞骨520的另一端可滑动地与第一伞骨510连接。拉簧530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伞骨510及第二伞骨520。第三伞骨540与第一伞骨510的另一端连接。
伞布设于伞骨架500上。
在本实施例中,伞杆装置12还包括传动组件。传动组件与驱动组件120连接。当电动伞10有电时,按压开伞按钮112后,驱动组件120旋转,传动组件直接或间接对上巢300施力,从而固定于外套管204上的上巢300朝向远离伞头100的方向运动,进而使得中棒200的多个套管拉开形成首尾连接的长杆,完成打开电动伞10的伞杆伸长的步骤。同时由于固定于外套管204上的上巢300相对于伞头100朝向远离伞头100的方向移动了,此时,传动组件会拉动下巢400在外套管204上朝向上巢300滑动,带动第二伞骨520在第一伞骨510上滑动,从而打开伞骨架500,完成撑开电动伞10的伞骨架500的步骤。此时,电动伞10处于打开状态,拉簧530处于压缩状态。
然后按压收伞按钮114,驱动组件120反向旋转,撤销传动组件施加于上巢300上的力。同时下巢400依靠拉簧530的拉力向伞把100方向运动,并将第二伞骨520和第一伞骨510向内收回,完成收拢电动伞10的伞骨架500的步骤。与此同时传动组件拉动上巢300,使上巢300带动外套管204朝向伞把100方向运动,以使内套管202、中管206及外套管204由内到外依次套设,完成收合电动伞10的伞杆的步骤。同时在拉簧530的作用下,第二伞骨520在第一伞骨510上反向滑动,传动组件会拉动下巢400及上巢300在外套管204上朝向伞头100滑动,完成收拢电动伞10的伞骨架500的步骤。
而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因电动伞10没电而导致电动伞10无法使用的情况。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实施例中,传动组件包括第一传动组件600。第一传动组件600包括第一滑轮座610、第一滑轮620和第一拉绳630。第一滑轮座610固定于中套管206远离伞头100的一端。第一滑轮620设于第一滑轮座610上。第一拉绳630绕于第一滑轮620上,且第一拉绳630的一端经外套管204与中套管206之间的过道后固定于外套管204靠近伞头100的一端,第一拉绳630的另一端朝向伞头100延伸并固定于伞头100或内套管202上。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拉绳630的另一端穿过内套管202后固定于伞头100上。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拉绳630的另一端也可以伸入内套管202内,并固定于内套管202上。
如此,当电动伞10没电时,在开伞时,可以对外套管204或下巢400施力,进而间接对上巢300施力,从而使得外套管204朝向远离伞头100的一端运动,进而使得中棒200的多个套管拉开形成首尾连接的长杆,从而使得电动伞10的伞杆伸长。当电动伞10没电时,在收伞时,可以对外套管204或下巢400施力,使得外套管204朝向靠近伞头100的一端运动,而且外套管204可以通过第一拉绳630带动中套管206朝向靠近伞头100的一端运动,进而使得中棒200的多个套管收回形成短杆,从而使得电动伞10的伞杆缩短。也即在本实施例中,即使电动伞10没电,也还能开伞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套管拉开形成首尾连接的长杆后,套管与套管之间通常会有限位,以防止套管与套管分离。在本实施例中,当电动伞10没电时,在开伞时,对外套管204施力,外套管204朝向远离伞头100的一端运动一定距离后,外套管204与中套管206之间的限位会相互配合,从而外套管204可以带动中套管206朝向远离伞头100的一端运动,进而使得使得中棒200的多个套管拉开形成首尾连接的长杆。而在本实施例中,当电动伞10没电时,在开伞时,对外套管204施力,第二传动组件700不仅可以防止外套管204与中套管206分离,且还可以在外套管204朝向远离伞头100的一端运动一定距离后,外套管204可以通过第二传动组件700带动中套管206朝向远离伞头100的一端运动。此时,外套管204与中套管206之间的限位可以省略。
在实际应用中,当电动伞10没电时,在开伞时,外套管204与中套管206之间的第一拉绳630会堆积在外套管204与中套管206之间,出现第一拉绳630堵死的情况,导致外套管204不能顺利朝向远离伞头100的一端运动。为了避免出现第一拉绳630堵死的情况,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滑轮座610远离伞头100的一端开设有拉绳过道612,当外套管204朝向远离伞头100的方向运动时,第一拉绳630能自拉绳过道612穿出。如此,当外套管204朝向远离伞头100的一端运动时,第一拉绳630不会堆积在外套管204与中套管206之间,而是从拉绳过道612穿出,容置于空闲的外套管204内,不会出现第一拉绳630堵死的情况,外套管204能顺利朝向远离伞头100的一端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外套管204具有容置第一拉绳630的容绳槽204a。如此,可以确保第一拉绳630顺利滑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滑轮620靠近伞头10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限位槽614;和/或第一滑轮620远离伞头10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限位槽616。如此,可以确保第一拉绳630顺利滑出。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组件600还包括弹性件640。弹性件640位于中套管206内,并设于第一滑轮座610与内套管202之间。当电动伞10处于收伞状态下,也即当中棒200处于收缩、未伸长状态下,弹性件640处于压缩状态。如此,当电动伞10没电时,手动操作外套管204或下巢400开伞时,弹性件640可以辅助增加开伞的力量及速度,从而更利于手动开伞。
在本实施例中,传动组件还包括第二传动组件700。第二传动组件700包括第二滑轮座710、第二滑轮720和第二拉绳730。第二滑轮座710设于上巢300上。第二滑轮720设于第二滑轮座710上。第二拉绳730绕设于第二滑轮720上,且第二拉绳730的一端固定于第一滑轮座610上,另一端固定于下巢400上。
如此,当电动伞10没电时,在开伞时,可以对外套管204或下巢400施力,进而间接对上巢300施力,从而使得外套管204朝向远离伞头100的一端运动,进而使得中棒200的多个套管拉开形成首尾连接的长杆,从而使得电动伞10的伞杆伸长;而当对外套管204施力时,第二拉绳730会拉动下巢400在外套管204上朝向上巢300滑动,而对下巢400施力时,下巢400会直接在外套管204上朝向上巢300滑动,从而下巢400可以带动第二伞骨520在第一伞骨510上滑动,进而打开伞骨架500,完成撑开电动伞10的伞骨架500的步骤。
当电动伞10没电时,在收伞时,可以对外套管204或下巢400施力,使得外套管204朝向靠近伞头100的一端运动,而且外套管204可以通过第一拉绳630带动中套管206朝向靠近伞头100的一端运动,进而使得中棒200的多个套管收回形成短杆,从而使得电动伞10的伞杆缩短;同时在拉簧530的作用下,第二伞骨520在第一伞骨510上反向滑动,传动组件会拉动下巢400及上巢300在外套管204上朝向伞头100滑动,完成收拢电动伞10的伞骨架500的步骤。
在本实施例中,传动组件还包括第三传动组件800。第三传动组件800还包括位于内套管202内的第一传动管810及第二传动管820,第一传动管810与第二传动管820可伸缩套接。第一传动管810的一端与伞头100转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管810与第二传动管820中的一者为矩形弹簧。需要说明的是,矩形弹簧又称模具弹簧,因为制作材料为方形线材(普通弹簧是圆线材料),方形线材的截面呈矩形,所以称为矩形弹簧。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传动管810与第二传动管820中的一者为螺纹圆管。螺纹圆管的内壁具有内螺纹,螺纹圆管的外壁具有外螺纹,螺纹圆管通过挤压中空圆管的内壁或外壁形成,也即外螺纹与内螺纹通过挤压薄壁中空圆管的内壁或外壁形成,也即螺纹圆管不是常规的螺纹圆管,而是通过对薄壁中空圆管加工形成的,例如,通过挤压薄壁中空圆管的外壁,在薄壁中空圆管的外壁上形成外螺纹的同时,在薄壁中空圆管的内壁上形成内螺纹,即形成本实施例中的螺纹圆管,又例如,通过挤压薄壁中空圆管的内壁,在薄壁中空圆管的内壁上形成内螺纹的同时,在薄壁中空圆管的外壁上形成外螺纹,即形成本实施例中的螺纹圆管。其中,薄壁中空圆管的管壁厚度为0.20mm-1.00mm。如此,不仅能确保螺纹圆管具有适用于电动伞10的刚度(从而可以省略加强管),还能便于加工薄壁中空圆管,以形成螺纹圆管。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薄壁中空圆管的管壁厚度为0.50mm-0.80mm。
当第一传动管810沿第一方向旋转时,第二传动管820能朝向远离伞头100的方向运动(旋出),并能对中套管206施力,使得中棒200的多个套管拉开形成首尾连接的长杆。如此,电动伞10的伞杆会伸长,即完成打开电动伞10的伞杆伸长的步骤。
当第一传动管810沿第二方向旋转时,第二传动管820能朝向靠近伞头100的方向运动,以恢复至初始位置(旋进),从而撤销施加于中套管206上的力。如此,在其他元件的作用下,中棒200的多个套管能自内而外套接,以完成缩短电动伞10的伞杆的步骤。
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例如,当第一方向为顺时针方向时,第二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当第一方向为逆时针方向时,第二方向为顺时针方向。
在上述第三传动组件800中,第一传动管810的一端与伞头100转动连接,第一传动管810与第二传动管820可伸缩套接,且当第一传动管810旋转时,第二传动管820能朝向远离伞头100的一端运动,并能对中套管206施力,中套管206通过第一拉绳630对外套管204施力,从而使得中棒200的多个套管拉开形成首尾连接的长杆。如此,可以避免压缩第一传动管810与第二传动管820,也即可以避免压缩矩形弹簧或者螺纹圆管。从而当第一传动管810与驱动组件120连接,通过驱动组件120来驱动第一传动管810旋转时,对驱动组件120的扭力要求较低。可以使用扭力较小的驱动组件120来驱动第一传动管810旋转,而扭力较小的驱动组件120的体积通常较小,进而可以降低伞头100的尺寸,使得电动伞10小型化。而且在实际生产制造中,在达到相同功效的情况下,矩形弹簧或螺纹圆管的价格远低于螺纹杆的价格,采用矩形弹簧或螺纹圆管来作为传动管可以降低电动伞10的生产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传动管820为矩形弹簧820a,矩形弹簧820a套设于第一传动管810外。第三传动组件800还包括导簧部830及滑块840。导簧部830设于第一传动管810远离伞头100的一端。导簧部830设有导簧过道832。矩形弹簧820a的至少部分簧圈822a设于导簧过道832内。滑块840滑动套设于第一传动管810外。滑块840位于伞头100与矩形弹簧820a之间,且滑块840与矩形弹簧820a靠近伞头100的一端连接,滑块840能限制矩形弹簧820a与导簧部830相对旋转。
当第一传动管810旋转时,第一传动管810带动导簧部830旋转,而滑块840能限制矩形弹簧820a与导簧部830相对旋转,从而矩形弹簧820a可以在与导簧部830同步转动的同时,在第一传动管810上运动,做直线运动。而且滑块840滑动套设于第一传动管810外,并与矩形弹簧820a靠近伞头100的一端连接,从而在矩形弹簧820a做直线运动的同时,滑块840也可以在第一传动管810上运动,做直线运动。
当第一传动管810沿第一方向旋转时,矩形弹簧820a与滑块840在第一传动管810上,朝向远离伞头100的方向运动,使得矩形弹簧820a自导簧部830远离第一传动管810的一端伸出(旋出),并对中套管206施力,使得中棒200的多个套管拉开形成首尾连接的长杆。如此,电动伞10的伞杆会伸长,即完成打开电动伞10的伞杆伸长的步骤。
当第一传动管810沿第二方向旋转时,矩形弹簧820a与滑块840在第一传动管810上,朝向靠近伞头100的方向运动,伸出至导簧部830远离第一传动管810的一端的矩形弹簧820a能恢复至初始位置(旋进),从而撤销矩形弹簧820a施加于中套管206上的力。如此,在其他元件的作用下,中棒200的多个套管能自内而外套接,以完成缩短电动伞10的伞杆的步骤。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滑块840不旋转,来实现通过滑块840限制矩形弹簧820a与导簧部830相对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滑块840的外壁与内套管202的内壁配合以限制滑块840旋转,而滑块840的内壁与第一传动管810的外壁不配合,不能限制滑块840旋转。也即滑块840不能在内套管202内旋转,而第一传动管810可以在滑块840内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滑块840的外壁与内套管202的内壁均为多面结构,且滑块840的外壁的面数与内套管202的内壁的面数相同,并一一对应设置。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滑块840的外壁为正六面结构,内套管202的内壁也为正六面结构。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管810的外壁可以为圆柱结构,也可以为多面结构。滑块840的内壁与第一传动管810的外壁间隔第一距离,且矩形弹簧820a的内壁与第一传动管810的外壁间隔第二距离。且第一距离与第二距离均满足,滑块的内壁和矩形弹簧820a的内壁均不干涉第一传动管810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传动组件600还包括加强管850。加强管850套设于矩形弹簧820a外,并与矩形弹簧820a相对固定。加强管850与矩形弹簧820a构成的整体,可以有效增加矩形弹簧820a的支撑力,从而当电动伞10的伞杆会伸长后,可以有效避免矩形弹簧820a摆动。
在本实施例中,加强管850靠近伞头100的一端与滑块840连接。如此,加强管850与矩形弹簧820a均连接于滑块840上,从而使得加强管850与矩形弹簧820a相对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加强管850靠近伞头100的一端与滑块840连接,且加强管850远离伞头100的一端与外套管204连接。如此,可以使得加强管850的连接更稳定。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加强管850靠近伞头100的一端与滑块840连接,或者加强管850远离伞头100的一端与外套管204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4-图18所示,伞头100包括壳体110以及设于壳体110内的驱动组件120和变速组件130。驱动组件120与变速组件130连接。变速组件130包括变速箱132和设于变速箱132内的主齿轮134、中空输出轴136和变速齿轮组138。主齿轮134套设于中空输出轴136上,变速齿轮组138和主齿轮134啮合。第一拉绳630穿过中空输出轴136后固定于变速箱132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动管810的一端与中空输出轴136连接。第一拉绳630依次穿过第一传动管810和中空输出轴136后固定于变速箱132上。在本实施例中,变速箱132还包括相连的下半段132a和上半段132b。第一拉绳630固定于下半段132a上。
在本实施例中,伞头100还包括设于壳体110内的安装架140,驱动组件120和变速组件130设于安装架140上。
在本实施例中,伞头100还包括轴承箱150和设于轴承箱150内的平面轴承160,平面轴承160连接中空输出轴136与第一传动管810。其中,平面轴承160a包括下平面保持架162、滚珠164和上平面保持架166,滚珠164位于下平面保持架162与上平面保持架166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轴承箱150位于壳体110内,且轴承箱150上的第一扣件152与安装架140上的第一配合件142扣合。轴承箱150的一端还插接于变速箱132内,且轴承箱150上的第二扣件154与变速箱132上的第二配合件1322扣合。在本实施例中,轴承箱150具有安装平面轴承160a的安装槽156。
在本实施例中,内套管202的一端插于轴承箱150内。轴承箱150的内壁上第三扣件158与内套管202上的第三配合件202a扣合。
在本实施例中,轴承箱150包括两个扣合在一起的半柱部,一个半柱部为第一半柱部150a,一个半柱部为第二半柱部150b。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半柱部150a和第二半柱部150b均具有第四扣件151和第四配合件153,第一半柱部150a的第四扣件151与第二半柱部150b的第四配合件153扣合,第一半柱部150a的第四配合件153与第二半柱部150b的第四扣件151扣合。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半柱部150b还具有插块155,第一半柱部150a还具有插槽157,插块155插于插槽157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伞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伞头;
中棒,包括多个套管,多个所述套管能拉开形成首尾连接的长杆,所述中棒的位于最内的套管为内套管,所述中棒的位于最外的套管为外套管,与所述外套管相邻的套管为中套管,所述内套管的一端与所述伞头连接;以及
第一传动组件,包括第一滑轮座、第一滑轮和第一拉绳,所述第一滑轮座固定于所述中套管远离所述伞头的一端,所述第一滑轮设于所述第一滑轮座上,所述第一拉绳绕于所述第一滑轮上,且所述第一拉绳的一端经所述外套管与所述中套管之间的过道后固定于所述外套管靠近所述伞头的一端,所述第一拉绳的另一端朝向所述伞头延伸并固定于所述伞头或所述内套管上;
其中,所述第一滑轮座远离所述伞头的一端开设有拉绳过道,当所述外套管朝向远离所述伞头的方向运动时,所述第一拉绳能自所述拉绳过道穿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套管具有容置所述第一拉绳的容绳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轮靠近所述伞头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限位槽;和/或
所述第一滑轮远离所述伞头的一侧设置有第二限位槽。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中套管内,并设于所述第一滑轮座与所述内套管之间,当所述中棒处于未伸长状态下,所述弹性件处于压缩状态。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伞头包括驱动组件以及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的变速组件,所述变速组件包括变速箱和设于所述变速箱内的主齿轮、中空输出轴和变速齿轮组,所述主齿轮套设于所述中空输出轴上,所述变速齿轮组和所述主齿轮啮合,所述第一拉绳穿过所述中空输出轴后固定于所述变速箱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伞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伞头还包括平面轴承,所述平面轴承与所述中空输出轴连接。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伞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巢、下巢及第二传动组件;
所述上巢设于所述外套管远离所述伞头的一端;
所述下巢滑动设于所述外套管上,且所述下巢位于所述伞头与所述上巢之间;
所述第二传动组件包括第二滑轮座、第二滑轮和第二拉绳,所述第二滑轮座设于所述上巢上,所述第二滑轮设于所述第二滑轮座上,所述第二拉绳绕设于所述第二滑轮上,且所述第二拉绳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第一滑轮座上,另一端固定于所述下巢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伞杆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传动组件,所述第三传动组件包括位于所述内套管内的第一传动管及第二传动管,所述第一传动管与所述第二传动管可伸缩套接,所述第一传动管的一端与所述伞头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传动管与所述第二传动管中的一者为矩形弹簧;或者所述第一传动管与所述第二传动管中的一者为螺纹圆管,所述螺纹圆管的内壁具有内螺纹,所述螺纹圆管的外壁具有外螺纹,所述螺纹圆管通过挤压中空圆管的内壁或外壁形成;
当所述第一传动管沿第一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二传动管能朝向远离所述伞头的方向运动,并能对所述中套管施力,使得所述中棒的多个所述套管拉开形成首尾连接的长杆;
当所述第一传动管沿第二方向旋转时,所述第二传动管能朝向靠近所述伞头的方向运动,以撤销施加于所述中套管上的力,其中,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伞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拉绳穿过所述第一传动管后固定于所述伞头上。
10.一种电动伞,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7-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伞杆装置;以及
伞骨装置,包括伞骨架及伞布,所述伞布设于所述伞骨架上;
其中,所述伞骨架包括第一伞骨、第二伞骨、拉簧及第三伞骨,所述第一伞骨的一端连接所述上巢,所述第二伞骨的一端连接所述下巢,所述第二伞骨的另一端可滑动地与所述第一伞骨连接,所述拉簧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伞骨及所述第二伞骨,所述第三伞骨连接所述第一伞骨的另一端。
CN202123383460.1U 2021-12-29 2021-12-29 伞杆装置和电动伞 Active CN2167234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83460.1U CN216723468U (zh) 2021-12-29 2021-12-29 伞杆装置和电动伞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83460.1U CN216723468U (zh) 2021-12-29 2021-12-29 伞杆装置和电动伞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723468U true CN216723468U (zh) 2022-06-14

Family

ID=81909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383460.1U Active CN216723468U (zh) 2021-12-29 2021-12-29 伞杆装置和电动伞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7234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157426A1 (en) Umbrella pole device, electric umbrella and telescopic device
WO2017132786A1 (zh) 自动雨伞
CN105639914A (zh) 电动开收多折伞
CN216723468U (zh) 伞杆装置和电动伞
CN110881760A (zh) 伞杆装置及其伞杆传动组件以及电动伞
CN212488834U (zh) 伞杆装置及电动伞
CN206055157U (zh) 自动伸缩拍摄装置
CN216363982U (zh) 伞杆装置及电动伞和伸缩装置
CN212488839U (zh) 伞杆装置及电动伞和伸缩装置
WO2021189628A1 (zh) 开合结构、中棒及伞
US9364058B1 (en) Telescopic stick mechanism for automatic umbrella
CN212036353U (zh) 电动伞
CN111418970A (zh) 伞杆装置及电动伞
CN211747452U (zh) 伞杆装置及其伞杆传动组件以及电动伞
CN113892740A (zh) 伞杆装置及电动伞和伸缩装置
CN213081443U (zh) 开合装置
CN109303396B (zh) 开合结构、中棒及伞
CN112932042A (zh) 电动伞的自动伸缩结构
CN109043761B (zh) 开合结构、中棒及伞
US20160120278A1 (en) Deformable handle-case for umbrella
CN215532199U (zh) 伞杆装置和电动伞
TWM614071U (zh) 電動傘結構改良
CN111923004A (zh) 开合装置
CN215125006U (zh) 多折伞的中棒伸缩装置
CN211632050U (zh) 自动伞蜂巢和自动伞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