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74690U - 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74690U
CN216674690U CN202122996421.2U CN202122996421U CN216674690U CN 216674690 U CN216674690 U CN 216674690U CN 202122996421 U CN202122996421 U CN 202122996421U CN 216674690 U CN216674690 U CN 2166746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oil
atomizer
oil guide
guide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299642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潮先
黄富荣
刘咏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oume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oume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oume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oume Network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299642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746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746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746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相适配的雾化器和主机,雾化器设置有旋转组件,该旋转组件可相对雾化器的壳体组件转动,而主机与旋转组件之间经榫卯结构适配;初始状态时,旋转组件的第二导油孔与壳体组件的第一导油孔错位设置,隔断雾化组件与储油腔的连通;使用状态时,将雾化器与主机对接配合好后旋转壳体组件,使壳体组件的第一导油孔与旋转组件的第二导油孔重合,导通雾化组件与储油腔的连通。可根据需要控制雾化组件与储油腔的隔断与导通,从而控制雾化组件与烟油的接触浸泡,可避免雾化组件长时间吸油饱和;且无需因雾化器的转动另外设置元件,仅需设置榫卯结构带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有利于电子雾化装置的小巧化。

Description

电子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香烟替代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雾化装置是一种模仿香烟的电子产品,有着与香烟相似的气溶胶、味道和感觉,因电子雾化装置酷炫的外形、多种可选择的口味以及抽吸的方便性,使得电子雾化装置得到迅速的推广使用。
通常,烟油型电子雾化装置的使用原理一般是:采用发热丝对烟油进行加热,在吸嘴处吸气触发气动开关,使发热丝通电后发热,使液态的烟油受热雾化形成气雾,再经过气流的流动将气雾带至吸嘴处供使用者吸食。
而用以加热雾化烟油的发热丝与吸附烟油的吸油件通常是设置在雾化器储油结构的底部,且吸油件与储油结构之间通过可供烟油流通的通孔连通导油;但是,无论电子雾化装置是否抽吸使用,吸油件均与储油腔连通吸油,导致吸油件一直浸泡于烟油,使吸油件处于烟油饱和状态,容易出现漏油的情况。
也有为了避免注满烟油的雾化器在高温高压运输或是存储条件下漏油,设置一可隔离储油结构和吸油件的隔离管套,且该隔离管套可轴向或径向运动以使吸油件与储油结构连通或隔断,通常该隔离管套的调节是在雾化器外部设置一旋转调节结构来转动隔离管套,或是设置一轴向运动的隔离管套,通过伸缩以漏出或隔断吸油件与储油结构。不管是轴向还是径向的调节,均会在隔离管套与储油结构或吸油件附近设置密封结构,以防止烟油漏出;且均需在原有雾化器结构上加上隔离管套,占用雾化器内部空间,不利于雾化器小巧化,且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可在不使用时避免烟油浸泡漏油,且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有利于雾化器小巧化的电子雾化装置。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雾化器和主机,所述雾化器与所述主机适配,所述雾化器包括壳体组件、雾化组件和旋转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内部设置有储油腔和雾化腔,且所述储油腔和雾化腔之间设置有第一导油孔连通;所述雾化组件与所述旋转组件均设置于所述雾化腔内,且所述雾化组件容置于所述旋转组件内,所述旋转组件设置有第二导油孔,所述雾化组件经所述第二导油孔与所述第一导油孔重合而连通,所述旋转组件可在所述雾化腔内转动;所述雾化器与所述主机适配,且所述主机和所述旋转组件设置有相匹配的榫卯结构,所述旋转组件使所述雾化器可相对所述主机转动,控制所述第一导油孔与所述第二导油孔的错位与重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组件包括旋转座和套管,所述套管第二端与所述旋转座第一端插接,所述套管与所述雾化腔壁面贴合,且所述第二导油孔设置于所述套管壁面,所述雾化组件容置于所述套管内;所述旋转座第二端与所述主机形成榫卯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座中部设置有通孔,所述雾化器设置有电极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雾化组件电连接,且所述旋转座与所述电极之间设置有密封元件,所述密封元件与所述通孔相匹配。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包括导油元件和发热元件,所述导油元件包覆于所述发热元件;所述密封元件在与所述电极接触的壁面设置有线槽,所述发热元件的两导电端部插设于所述线槽与所述电极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元件在与所述电极接触的壁面或者与所述旋转座接触的壁面开设有触发气道,所述雾化器经所述触发气道触发与所述主机的电流通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旋转组件还包括中心管,所述旋转座第一端套设于所述中心管一端,且所述中心管位于所述旋转座与所述雾化组件之间,所述中心管外壁与所述套管内壁之间的间隙形成储液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榫卯结构的榫头和榫槽为相匹配的为非圆形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外壳和气液分离件,所述外壳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气液分离件插设于所述外壳,且所述气液分离件封堵所述外壳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储油腔和雾化腔为所述外壳的内部空间经所述气液分离件分隔而成,且所述第一导油孔设置于所述气液分离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套管远离所述旋转座的第一端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沿所述套管径向设置;所述套管壁面对称开设有两个所述第二导油孔,所述气液分离件开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导油孔与所述第二导油孔对应,所述旋转座使所述雾化器可相对所述主机转动带动所述套管转动,控制所述第一导油孔与所述第二导油孔的错位与重合。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气液分离件包括吸嘴、第一端盖、气液分离管和第二端盖,所述气液分离管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吸嘴与所述第一端盖连接;所述第一导油孔设置于所述气液分离管靠近所述第一端盖的壁面,且所述气液分离管还包括毛细锁油结构,所述毛细锁油结构与所述第一导油孔连通。
上述电子雾化装置至少包括以下优点:
该电子雾化装置设置旋转组件,该旋转组件可相对雾化器的壳体组件转动,而主机与旋转组件之间经榫卯结构适配;初始状态时,旋转组件的第二导油孔与壳体组件的第一导油孔错位设置,隔断雾化组件与储油腔的连通;使用状态时,将雾化器与主机对接配合好,此时旋转组件无法相对于主机旋转,再旋转壳体组件,使壳体组件的第一导油孔与旋转组件的第二导油孔重合,导通雾化组件与储油腔的连通。可根据使用情况通过控制雾化组件与储油腔的隔断与导通控制雾化组件与烟油的接触浸泡,可避免不使用电子雾化装置时雾化组件长时间与烟油接触,造成雾化组件长时间吸油饱和,而导致部分烟油滴漏或是抽吸时吸入烟油;而且旋转组件与壳体组件之间无需因雾化器的转动另外设置元件,仅在电子雾化装置轴向上设置榫卯结构带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有利于电子雾化装置的小巧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子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子雾化装置的一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子雾化装置的另一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子雾化装置的一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子雾化装置的一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子雾化装置的雾化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子雾化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子雾化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为一实施方式中电子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该电子雾化装置包括雾化器10和主机20,雾化器10是电子雾化装置的气溶胶发生装置,主机20是电子雾化装置的控制中心,雾化器10与主机20适配。
具体的,请参阅图2、图3,雾化器10包括壳体组件12、雾化组件14和旋转组件16,壳体组件12内部设置有储油腔122和雾化腔124,且储油腔122和雾化腔124之间设置有第一导油孔125连通;雾化组件14与旋转组件16均设置于雾化腔124内,且雾化组件14容置于旋转组件16内,请参阅图4、图5,旋转组件16设置有第二导油孔1642,雾化组件14经第二导油孔1642与第一导油孔125重合而连通,旋转组件16可在雾化腔124内转动,进一步的说,旋转组件16可相对雾化器10的壳体组件12转动。雾化器10与主机20适配,且主机20和旋转组件16设置有相匹配的榫卯结构18,旋转组件16使雾化器10可相对主机20转动,控制第一导油孔125与第二导油孔1642的错位与重合。
初始状态时,旋转组件16的第二导油孔1642与壳体组件12的第一导油孔125错位设置,隔断雾化组件14与储油腔122的连通;使用状态时,将雾化器10与主机20对接配合好,此时旋转组件16无法相对于主机20旋转,再旋转雾化器10时转动的即为壳体组件12,使壳体组件12的第一导油孔125与旋转组件16的第二导油孔1642重合,导通雾化组件14与储油腔122的连通。因储油腔122内可填充烟油,可根据使用情况通过控制雾化组件14与储油腔122的隔断与导通控制雾化组件14与烟油的接触浸泡,可避免不使用电子雾化装置时雾化组件14长时间与烟油接触,造成雾化组件14长时间吸油饱和,而导致部分烟油滴漏或是抽吸时吸入烟油。而且,旋转组件16与壳体组件12之间无需因雾化器10的转动另外设置元件,仅在电子雾化装置轴向上设置榫卯结构18带动,不需要改变原有电子雾化装置的结构和空间,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有利于电子雾化装置的小巧化。
其中,壳体组件12包括外壳126和气液分离件128,外壳126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气液分离件128插设于外壳126,且气液分离件128封堵外壳126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即外壳126在第一端和第二端被气液分离件128封堵之后,内部空间形成一封闭的腔体,该腔体经气液分离件128分隔为储油腔122和雾化腔124两部分,也即储油腔122和雾化腔124为外壳126的内部空间经气液分离件128分隔而成。第一导油孔125设置于气液分离件128,用于连通储油腔122和雾化腔124,在雾化器10装配完整之后,第一导油孔125可将储油腔122中的烟油导出至雾化组件14,烟油经雾化组件14雾化形成气溶胶供使用者吸食。
更具体的,气液分离件128包括吸嘴1282、第一端盖1284、气液分离管1286和第二端盖1288,气液分离管1286两端分别连接第一端盖1284和第二端盖1288,吸嘴1282与第一端盖1284连接。即气液分离件128第一端盖1284、气液分离管1286和第二端盖1288形成的部分呈“工”字型,外壳126设置于工字外周,且第一端盖1284盖设于外壳126第一端,第二端盖1288盖设于外壳126第二端,将外壳126两端密封,使外壳126内部形成可容纳液体或气体的空腔。而气液分离管1286又可将外壳126内部的空腔分隔开来,因气液分离管1286本身为中空的管道结构,即可将外壳126内的空腔分隔为气液分离管1286管道内部空间和管道外部空间两部分;同时,因气液分离管1286两端均会开设与外部连通的通孔,可提供雾化烟油所需的空气,所以,气液分离管1286管道内部空间和管道外部空间分别为雾化腔124和储油腔122,即外壳126经第一端盖1284和第二端盖1288密封后形成的内壁空腔经气液分离管1286分隔为储油腔122和雾化腔124。而第一导油孔125设置于气液分离管1286壁面,用以连通储油腔122和雾化腔124。吸嘴1282与第一端盖1284连接,且伸出于第一端盖1284,使得整个气液分离件128的形状呈“土”字型。
本实施例中,气液分离件128优选由具有一定弹性的硅胶材料制成,可以是吸嘴1282、第一端盖1284、气液分离管1286和第二端盖1288为硅胶材料一体成型形成气液分离件128,而外壳126采用硬质塑胶、钢化玻璃或是不锈钢等硬质材料,旋转组件16也可以是硬质塑胶、钢化玻璃或是不锈钢等硬质材料。于是硬质材料可以和硅胶的气液分离件128直接配合,无需在各接触处再安装密封圈,一方面可使得结构简单,装配时无需过多的操作,另一方面可避免各接触处安装密封圈导致装配时密封圈移动,避免装配时产生误差,操作简单。
其中,第二端盖1288可开设有注油切口,注油切口与储油腔122连通,且注油切口可开闭;因第二端盖1288需要有一定的厚度,以在储油腔122内填充烟油时不变形,而第二端盖1288的硅胶材质本身具有一定的形变能力,于是,一方面可通过注油切口向储油腔122内填充烟油,另一方面,当填充烟油的注射部件拔出注油切口后,注油切口因硅胶本身的形变能力迅速恢复,且因第二端盖1288有一定的厚度,注油切口的挤压力较大,烟油无法从注油切口漏出,无需安装其他的防漏油部件,结构简单,有利于节省空间。
请参阅图2、图3,本实施例中,旋转组件16包括旋转座162和套管164,套管164第二端与旋转座162第一端插接,套管164与雾化腔124壁面贴合,且第二导油孔1642设置于套管164壁面,雾化组件14容置于套管164内;旋转座162第二端与主机20形成榫卯结构18。再参阅图4、图5,即套管164为中空件,且壁面开设第二导油孔1642,套管164贴合气液分离件128在雾化腔124一侧的壁面,装配好后,第二导油孔1642与第一导油孔125在轴向上位置相同;因套管164与雾化器10壁面紧贴,雾化组件14容置于套管164内,且雾化组件14抵接第二导油孔1642所在之处,第一导油孔125可直接与第二导油孔1642连通后与雾化组件14连通,不会经第一导油孔125漏出储油腔122。而套管164插接于旋转座162,旋转座162转动时可带动套管164转动,从而第二导油孔1642会随着套管164的转动与第一导油孔125重合或错开。旋转座162与主机20的榫卯结构18配合好之后,旋转雾化器10或是主机20,均可使旋转座162转动。
具体的,榫卯结构18的榫头182和榫槽184为相匹配的为非圆形状。如椭圆榫头182与椭圆榫槽184的配合、三角形榫头182与三角形榫槽184的配合、蝴蝶形榫头182与蝴蝶形榫槽184的配合等,还可以是其他不规范形状的榫头182与榫槽184的配合;通过非圆形的榫头182和榫槽184配合后旋转,即可带动旋转组件16旋转,从而控制第一导油孔125与第二导油孔1642的重合或错开。具体的形状,可参阅图4或图8所示的榫头182和榫槽184的形状。优选的,请参阅图6,旋转座162第二端即可为榫头182,旋转座162第二端整体插进榫槽184中。当然,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榫头182可设置于主机20一端,榫槽184可设置于旋转座162。
进一步的,为避免雾化器10与主机20之间旋转因旋转角度不够或是旋转角度过大,导致第一导油孔125与第二导油孔1642未完全重合或是未完全错开,可在雾化器10与主机20的外表面设置标记,当标记对应对准重合,即可表明第一导油孔125与第二导油孔1642完全重合或完全错开。具体的,在需要第一导油孔125与第二导油孔1642完全重合导油时,因第一导油孔125与第二导油孔1642未完全重合导致雾化组件14导油不充分,雾化组件14通电发热雾化烟油时,烟油不足可能会导致气溶胶量小,影响口感;还可能因局部地方烟油量少而导致雾化器10烧糊报废。在需要第一导油孔125与第二导油孔1642完全错开避免导油时,因第一导油孔125与第二导油孔1642未完全错开导致雾化组件14会吸附一定量的烟油,无法完全避免雾化组件14与烟油的接触,对避免雾化组件14浸泡烟油的效果打折扣。而在主机20和雾化器10的外表面做出标记,可避免未完全重合或是未完全错开的情况,方法简单,可操作性强,且效果好。
请参阅图4、图5,本实施例中,旋转座162中部设置有通孔1622,雾化器10设置有电极1624穿过通孔1622与雾化组件14电连接,如此,可便于雾化组件14与电极1624连接的安装,将雾化组件14在套管164内安装好之后,再将电极1624从通过插入,使雾化组件14的电连接件的两端与电极1624接触后,电极1624固定于通孔1622内。且旋转座162与电极1624之间设置有密封元件1626,密封元件1626与通孔1622相匹配;一方面,密封元件1626可用以密封电极1624与通孔1622内壁之间的间隙,可避免气流经间隙进入雾化腔124,导致雾化器10的进气大小和吸食口感不受控制,有利于保持进气量的稳定性、气溶胶量的稳定性和吸食口感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当旋转座162为金属件时,密封元件1626可保证旋转座162与电极1624之间绝缘,避免旋转座162与电极1624之间电路发生短路从而是使雾化器10报废;再一方面,因密封元件1626具有一定的柔软度和弹性,安装时,可将密封元件1626套设于电极1624后再整体安装于通孔1622内,也可以将密封元件1626在通孔1622内安装好之后再将电极1624与密封元件1626匹配,密封元件1626的弹性和柔软性为安装提供了便利。
其中,雾化组件14包括导油元件142和发热元件144,导油元件142包覆于发热元件144;发热元件144可以呈管状结构、且两端的导电端伸出至与电极1624接触,如发热元件144为弹簧管状或是壁面镂空的管状,导油元件142包覆于发热元件144外周;于是,导油元件142可经第一导油孔125和第二导油孔1642连通后与储油腔122连通导油,而发热元件144通电发热后可将导油元件142导出的烟油高温雾化,形成气溶胶共使用者吸食。作为优选,发热元件144可以为发热丝、发热网,导油元件142可以是导油棉。
当然,密封元件1626在与电极1624接触的壁面设置有线槽1627,发热元件144的两导电端部插设于线槽1627与电极1624连接。为便于发热元件144与电极1624的连接,设置线槽1627一方面可让发热元件144的两导电端部按照预设的路线和位置进行安装,有利于保证电路的稳定性,另一方面,通过线槽1627可减少发热元件144的两导电端部与电极1624接触的阻力,避免发两导电端部遇阻力变形,减小安装难度,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理所当然的,雾化器10内气流流通才能带动雾化组件14产生的气溶胶流通吸食,而雾化组件14需通电才能触发工作。具体的,为了保证雾化器10内的气流流通,在旋转座162开设有进气孔1629,进气孔1629设置于旋转座162侧壁,且进气孔1629与雾化器10外部连通,为了保证进气孔1629有稳定的进气路径和稳定的进气量,气液分离件128的第二端盖1288可开设进气槽,旋转座162的进气孔1629经该进气槽与雾化器10外部连通。为了保证雾化组件14与主机20电池通电,密封元件1626在与电极1624接触的壁面或者与旋转座162接触的壁面开设有触发气道1628,主机20内设置有气动开关,气动开关感知到气流形成的负压即可触发启动,于是,使用电子雾化装置时在吸嘴1282处吸气,雾化器10经触发气道1628即可在气动开关处形成负压,从而控制气动开关的触发与关闭,进一步控制雾化组件14与主机20的电流通断。在另外的实施例中,主机20内也可以采用机械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在主机20外部设置相应的开关按键即可;此时,可不需要设置触发气道1628。
因气液分离件128优选由具有一定弹性的硅胶材料制成,外壳126可以为钢化玻璃制成,气液分离件128和外壳126之间可拆卸,当外壳126破损时,可以将破损外壳126更换新的外壳126;当气液分离件128损坏,可将外壳126拆卸后更换新的气液分离件128;当长时间使用、储油腔122内脏污、需要清储油腔122时,可将外壳126拆卸清洗;当气液分离件128与外壳126安装时,可在硅胶件与钢化玻璃接触处涂设一些胶水,以确保气液分离件128与外壳126之间的密封性能良好。
本实施例中,旋转组件16还包括中心管166,旋转座162第一端套设于中心管166一端,且中心管166位于旋转座162与雾化组件14之间,中心管166外壁与套管164内壁之间的间隙形成储液槽168。也即中心管166与套管164同轴设置,中心管166的直径小于套管164的直径,套管164同轴套设于中心管166,且中心管166的长度小于套管164长度。因中心管166位于雾化组件14与旋转座162之间,中心管166外壁与套管164内壁之间的间隙形成的储液槽168可以存储雾化器10雾化烟油时产生的冷凝液,避免冷凝液从雾化器10底部漏出至主机20;另一方面,当将电子烟倒置时,储液槽168中的冷凝液会沿至吸嘴1282的方向流动,流至雾化组件14被导油元件142吸收后可二次雾化,不会流至吸嘴1282被使用者吸食。
本实施例中,套管164远离旋转座162的第一端开设有安装槽1644,安装槽1644沿套管164径向设置;安装时,将雾化组件14沿套管164第一端插入套管164内,且安装槽1644有利于雾化组件14的插入,如使用工具沿安装槽1644移动下压雾化组件14。优选的,雾化组件14可设置手持部,安装时,将手持部至于安装槽1644处,手持该手持部用力使雾化组件14沿安装槽1644轴向移动。该安装槽1644为安装工具或是手持部提供了让位空间,可使得雾化组件14更容易插入套管164内,提高安装效率,优化安装品质。
套管164壁面需开设第二导油孔1642才可使储油腔122内的烟油进入雾化腔124内被雾化组件14吸收,对于第二导油孔1642的个数、位置、形状和大小均未有要求,而为了雾化组件14能吸收一定量的烟油,对于不同的第二导油孔1642个数、位置和大小的匹配有一定的要求,要保证能导入适量烟油供高温雾化,且不能过多导致漏油。而本实施例中,套管164壁面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二导油孔1642,气液分离件128开设有两个第一导油孔125与第二导油孔1642对应,旋转座162使雾化器10可相对主机20转动带动套管164转动,控制第一导油孔125与第二导油孔1642的错位与重合。当处于初始状态时,第一导油孔125与第二导油孔1642错开,储油腔122内的烟油无法进入到雾化组件14内,在不使用电子烟时,可避免烟油对雾化组件14的浸泡;而且,在运输、高温存储过程中,受温度、压强变化的影响,特别是空运过程中,导致储油腔122内烟油流动性变大,烟油大量快速漏入雾化腔124,从而经进气孔1629和吸嘴1282流到雾化器10外部,造成雾化器10漏油,影响使用,而第一导油孔125与第二导油孔1642错开即可避免烟油漏出储油腔122至雾化腔124的情况。当处于使用状态时,第一导油孔125与第二导油孔1642重合,储油腔122的烟油经第一导油孔125和第二导油孔1642被雾化组件14吸附,此时,即可打开主机20的开关,使雾化组件14通电发热雾化烟油,形成气溶胶供使用者吸食。当然,旋转座162可带动套管164多次旋转,使第一导油孔125和第二导油孔1642在需要错开的时候错开,在需要重合的时候重合,结构简单,操作简单。
本实施例中,第一导油孔125设置于气液分离管1286靠近第一端盖1284的壁面,且气液分离管1286还包括毛细锁油结构1289,毛细锁油结构1289与第一导油孔125连通。
毛细锁油结构1289靠近第一端盖1284,即毛细锁油结构1289设置于雾化器10上部,且毛细锁油结构1289与第一导油孔125连通。在不使用电子雾化装置时,因毛细锁油结构1289设置于雾化器10上部,在储油腔122内的烟油不是满腔的情况下,毛细锁油结构1289不会浸泡在烟油内,从而雾化组件14也不会经第一导油孔125和第二导油孔1642长时间与烟油直接接触,也就不会因供油过剩导致雾化组件14烟油太饱和,致使少量烟油漏出储油腔122流至主机20,从而腐蚀主机20内的电子元器件,或是抽吸时漏出的烟油被抽吸进使用者嘴中,影响抽吸口感。在使用电子雾化装置时,使用者手持电子雾化装置均会有一定的倾斜,所以无论储油腔122内烟油量的多与少,毛细锁油结构1289均可通过其具备的毛细作用吸附较多的烟油,从而保证通过第一导油孔125和第二导油孔1642使雾化组件14吸收较多的烟油,雾化组件14雾化烟油形成气溶胶时,毛细锁油结构1289吸附的烟油可避免雾化组件14导油不及时、供油不足出现干烧的情况。
进一步的,毛细锁油结构1289可以是气液分离管1286壁面设置翅片,可以是气液分离管1286壁面开设毛细孔,当然还可以是使用棉花或其他多孔体。本实施例中,毛细锁油结构1289设置有至少两个翅片,且至少两个翅片间隔设置,相邻翅片之间形成毛细槽;因毛细槽两侧分别连通储油腔122和第一导油孔125,需根据雾化组件14雾化烟油的速度、第一导油孔125的大小和形状、以及毛细锁油结构1289的翅片之间的不同间距的吸油能力来设置翅片的个数和翅片之间的间距,以保证毛细锁油结构1289能锁住适量的烟油供雾化组件14吸收,且不会因毛细锁油结构1289锁住的烟油太多导致雾化组件14吸油过剩。
具体的,翅片之间的间隙形成的毛细槽的宽度优选为0.5mm~1.5mm,以保证良好的毛细现象和良好的烟油导通。为避免翅片太厚而占用较多的空间,导致毛细现象吸油量不够,且挡住第一导油孔125较多的进油位置;也避免翅片太薄而在毛细槽吸附烟油后发生变形,导致毛细现象受到影响,翅片的厚度优选为0.6mm~1.2mm。翅片一端固定于气液分离管1286,翅片另一端到外壳126之间的距离为0.5mm~2mm;以保证雾化器10倾斜时烟油能流至第一端盖1284所在的一端,从而使各个毛细槽均可吸附烟油。
本实施例中,雾化器10与主机20之间可设置磁吸元件磁吸连接。当然,雾化器10与主机20之间也可通过锁扣等插拔连接。
具体的,主机20是电子雾化装置的控制中心,包括壳体、电池和控制主板,电池和控制主板之间电连接、且均设置于壳体内,控制主板设置有气动开关,气动开关控制主机20与雾化器10之间的通断电。当需要使用电子雾化装置时,在吸嘴1282处吸气启动气动开关,以使控制主板与电池、雾化组件14通电,以便使发热元件144通电加热导油元件142上的烟油,产生气溶胶供使用者吸食。外壳126还开设有与外部连通供雾化器10进气的通孔1622。
请参与图7、图8,为另一实施例中雾化器10与主机20的磁吸设置,即雾化器10的旋转座162(也即榫头182)为金属件,主机20在与雾化器10接触的一端设置磁吸元件,安装时,磁吸元件可直接与旋转座162产生磁吸作用。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雾化器和主机,所述雾化器与所述主机适配,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包括壳体组件、雾化组件和旋转组件,所述壳体组件内部设置有储油腔和雾化腔,且所述储油腔和雾化腔之间设置有第一导油孔连通;所述雾化组件与所述旋转组件均设置于所述雾化腔内,且所述雾化组件容置于所述旋转组件内,所述旋转组件设置有第二导油孔,所述雾化组件经所述第二导油孔与所述第一导油孔重合而连通,所述旋转组件可在所述雾化腔内转动;所述雾化器与所述主机适配,且所述主机和所述旋转组件设置有相匹配的榫卯结构,所述旋转组件使所述雾化器可相对所述主机转动,控制所述第一导油孔与所述第二导油孔的错位与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组件包括旋转座和套管,所述套管第二端与所述旋转座第一端插接,所述套管与所述雾化腔壁面贴合,且所述第二导油孔设置于所述套管壁面,所述雾化组件容置于所述套管内;所述旋转座第二端与所述主机形成榫卯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座中部设置有通孔,所述雾化器设置有电极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雾化组件电连接,且所述旋转座与所述电极之间设置有密封元件,所述密封元件与所述通孔相匹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包括导油元件和发热元件,所述导油元件包覆于所述发热元件;所述密封元件在与所述电极接触的壁面设置有线槽,所述发热元件的两导电端部插设于所述线槽与所述电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元件在与所述电极接触的壁面或者与所述旋转座接触的壁面开设有触发气道,所述雾化器经所述触发气道触发与所述主机的电流通断。
6.根据权利要求2~5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组件还包括中心管,所述旋转座第一端套设于所述中心管一端,且所述中心管位于所述旋转座与所述雾化组件之间,所述中心管外壁与所述套管内壁之间的间隙形成储液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榫卯结构的榫头和榫槽为相匹配的为非圆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外壳和气液分离件,所述外壳包括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气液分离件插设于所述外壳,且所述气液分离件封堵所述外壳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储油腔和雾化腔为所述外壳的内部空间经所述气液分离件分隔而成,且所述第一导油孔设置于所述气液分离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远离所述旋转座的第一端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沿所述套管径向设置;所述套管壁面对称开设有两个所述第二导油孔,所述气液分离件开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导油孔与所述第二导油孔对应,所述旋转座使所述雾化器可相对所述主机转动带动所述套管转动,控制所述第一导油孔与所述第二导油孔的错位与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液分离件包括吸嘴、第一端盖、气液分离管和第二端盖,所述气液分离管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端盖和第二端盖,所述吸嘴与所述第一端盖连接;所述第一导油孔设置于所述气液分离管靠近所述第一端盖的壁面,且所述气液分离管还包括毛细锁油结构,所述毛细锁油结构与所述第一导油孔连通。
CN202122996421.2U 2021-12-01 2021-12-01 电子雾化装置 Active CN2166746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96421.2U CN216674690U (zh) 2021-12-01 2021-12-01 电子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2996421.2U CN216674690U (zh) 2021-12-01 2021-12-01 电子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74690U true CN216674690U (zh) 2022-06-07

Family

ID=81836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2996421.2U Active CN216674690U (zh) 2021-12-01 2021-12-01 电子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7469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006130A1 (en) Cartridge, battery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EP3254572B1 (en) Atomizer, electronic cigarette and liquid storage device suitable for being replaced
EP3895562B1 (en) Atomizing head, atomizer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CN210203366U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11746944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105054300B (zh) 一种电子烟及其使用方法
CN210203369U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烟
CN107205487A (zh) 一种雾化器
CN210782921U (zh) 雾化头、雾化器及电子烟
CN113925218A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09805456B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10158015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111329113A (zh) 雾化器
CN210158009U (zh) 雾化器及电子烟
WO2020228555A1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6674690U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114041633A (zh) 电子雾化装置
CN210158010U (zh) 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11091892U (zh) 电子烟及其雾化器
CN216363667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5775565U (zh) 电子烟
CN211882180U (zh) 一种雾化器
CN213785367U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09825216U (zh) 一种电子烟本体及电子烟
CN218682040U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