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643032U - 辅传轴系结构、辅传装置和减速机 - Google Patents

辅传轴系结构、辅传装置和减速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6643032U
CN216643032U CN202220194197.7U CN202220194197U CN216643032U CN 216643032 U CN216643032 U CN 216643032U CN 202220194197 U CN202220194197 U CN 202220194197U CN 216643032 U CN216643032 U CN 2166430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aring
auxiliary transmission
shaft
system structure
conical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194197.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田
何健
蔡庆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High Speed and Accurate Gear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High Speed and Accurate Gear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High Speed and Accurate Gear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jing High Speed and Accurate Gear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194197.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66430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66430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66430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辅传轴系结构、辅传装置和减速机,辅传轴系结构包括输入锥齿轮轴、第一锥轴承、第二锥轴承、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轴承衬套、端板、端盖和调整垫圈;第一锥轴承和第二锥轴承均套接于轴伸外;端板和端盖均与轴承衬套连接;第一弹性件被夹持于端板和第一锥轴承之间,调整垫圈设于端盖与第二锥轴承之间,第二弹性件被夹持于调整垫圈与第二锥轴承之间;第一弹性件与第二弹性件共同作用以使第一锥轴承与第二锥轴承的内外圈具有相互靠近的趋势,从而使第一锥轴承与第二锥轴承均保持在零游隙状态。工作时,轴伸跳动小,不易漏油,锥轴承磨损小,不易损坏,不易抱死,更换周期短,成本低;同时,整体便于拆装。

Description

辅传轴系结构、辅传装置和减速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速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辅传轴系结构、辅传装置和减速机。
背景技术
常规的辅传设计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分体式(通过拨叉机构脱离)或者分体式(使用超越离合器)进行轴伸的连接,且多数布置于对称轴伸侧,转速也较低。受力方式和使用情况都比较简单,且空间充裕,对布置无太多要求。而在一些比较恶劣的工况下,例如,辅传减速机位于锥齿轮轴(高速轴)一侧,此轴转速最高,超过了1500r/min,受力非对称,工作机位于二轴(此轴上锥齿轮与高速轴啮合)。半联轴器连接于锥齿轮轴上,工作机工作时会带动锥齿轮轴高速空转,且联轴器为非分离时,减速机功率较大,导致联轴器重量较大,在100kg以上;且半联轴器加工精度不高,重心不确定。
现有的辅传设计不能满足上述工况需求,由于锥齿轮的轴伸跳动过大,使得油封漏油,轴承使用寿命短,增加了辅传轴系的故障率,缩短更换周期,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辅传轴系结构、辅传装置和减速机,其能够改善轴伸跳动大、油封漏油的问题,从而降低故障率,延长更换周期,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辅传轴系结构,包括:
输入锥齿轮轴、第一锥轴承、第二锥轴承、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轴承衬套、端板、端盖和调整垫圈;所述第一锥轴承和所述第二锥轴承均设于所述轴承衬套内且套接于所述输入锥齿轮轴的轴伸外;所述端板和所述端盖分别与所述轴承衬套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被夹持于所述端板和所述第一锥轴承之间,所述调整垫圈设于所述端盖与所述第二锥轴承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被夹持于所述调整垫圈与所述第二锥轴承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弹性件共同作用以使所述第一锥轴承的内外圈与所述第二锥轴承的内外圈具有相互靠近的趋势,从而使所述第一锥轴承与所述第二锥轴承均保持在零游隙状态。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轴承衬套具有在其轴线延伸方向上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端板设置为环形板,所述端板与所述第一端面贴合;所述端盖为环形盖,所述端盖与所述第二端面贴合。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件被夹持于所述第一锥轴承的外圈与所述端板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被夹持于所述第二锥轴承的外圈与所述端盖之间。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弹性件或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为弹簧。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辅传轴系结构还包括第一定距环,所述第一定距环用于套接于所述轴伸外且位于所述轴承衬套内;所述第一定距环在其轴线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锥轴承的内圈和所述第二锥轴承的内圈抵持。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辅传轴系还包括第二定距环和圆螺母,所述第二定距环用于套接于所述轴伸外,所述第二定距环设于所述轴承衬套内,所述第二定距环与所述第二锥轴承的内圈远离所述第一定距环的一侧抵持;所述圆螺母用于套接于所述轴伸外且设于所述轴承衬套内,所述圆螺母与所述第二定距环远离所述第二锥轴承的一侧抵持。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辅传轴系结构还包括轴套和油封压板,所述轴套用于套接于所述轴伸外且设于所述端盖围成的区域内,所述油封压板设于所述端盖与所述轴套之间。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弹性件或第二弹性件设置为多个。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辅传装置,所述辅传装置包括:
半联轴器和前述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辅传轴系结构,所述半联轴器与所述轴伸连接。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速机,所述减速机包括:
前述实施方式所述的辅传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的辅传轴系结构,通过在第一锥轴承和第二锥轴承的侧部分别设置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能够使第一锥轴承和第二锥轴承在作业过程中始终保持在零游隙状态,从而能够有效改善轴伸在高速空转的前提下易产生跳动的问题,轴伸运行更加平稳,第一锥轴承和第二锥轴承的磨损小;同时,由于轴伸跳动小,不易出现油封漏油的情况,轴伸空转过程中能够持续被润滑油润滑,润滑效果好,作业工况好,不易出现局部温度升高的情况,不易烧伤锥轴承,进而延长了锥轴承的使用寿命。
同时,在辅传轴系结构与轴伸装配完成形成辅传装置后,对辅传装置进行动平衡实验,使辅传装置达到动平衡要求,辅传装置在工作过程中不易产生较大离心力,配合第一锥轴承和第二锥轴承的零游隙状态,进一步保证了第一锥轴承和第二锥轴承作业过程中的稳定性,锥轴承不易被损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辅传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II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III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标:
001-输入锥齿轮轴;011-轴伸;100-第一锥轴承;200-第二锥轴承;300-第一弹性件;400-第二弹性件;500-轴承衬套;600-端板;610-第一定位槽;700-端盖;710-调整垫圈;711-第二定位槽;800-第一定距环;900-第二定距环;1000-圆螺母;2000-轴套;3000-油封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目前,针对比较复杂的工况,轴伸011空转过程中跳动大,轴承的磨损大,轴承的使用寿命短,成本高。复杂的工况例如:辅传减速机位于锥齿轮轴的高速轴一侧,此轴转速最高,超过了1500r/min,并且受力非对称,工作机位于二轴上(此轴上锥齿轮与高速轴啮合)。半联轴器连接于锥齿轮轴上,工作机工作时会带动锥齿轮轴高速空转,且离合器为非分离时,减速机功率较大,导致离合器重量较大,在100kg以上。且半联轴器加工精度不高,重心不确定。如此,在辅传轴系空转时,轴伸011跳动大,轴承受力不均衡,油封易漏油,导致轴承的温差过大,轴承的磨损速度快,寿命短。
鉴于此,设计者设计了一种辅传轴系结构,其用于与减速机的输入锥齿轮轴001的轴伸011配合,能够改善轴伸011空转时跳动大以及油封漏油等问题,从而延长轴承的使用寿命,降低成本。
请结合图1,本实施例中,辅传轴系结构包括第一锥轴承100、第二锥轴承200、第一弹性件300、第二弹性件400、轴承衬套500、端板600、端盖700和调整垫圈710;第一锥轴承100和第二锥轴承200均设于轴承衬套500内且用于套接于轴伸011外;端板600和端盖700分别与轴承衬套500的两端连接;第一弹性件300被夹持于端板600和第一锥轴承100之间,调整垫圈710设于端盖700与第二锥轴承200之间,第二弹性件400被夹持于调整垫圈710与第二锥轴承200之间;第一弹性件300与第二弹性件400共同作用以使第一锥轴承100的内外圈与第二锥轴承200的内外圈具有相互靠近的趋势,从而使第一锥轴承100与第二锥轴承200均保持在零游隙状态。
本实施例中,可选的,轴承衬套500具有在其延伸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端板600设置为环形板,端板600贴合在第一端面上,且端板600的部分沿轴承衬套500的径向向内凸出轴承衬套500的内周面,端板600与轴承衬套500为同轴设置。可选的,端板600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一端面上。也就是说,在第一端面上设置围绕轴承衬套500的轴线均匀间隔排布的多个螺纹孔,端板600上贯穿设置有多个通孔,多个螺纹孔与多个通孔一一对应连通,每个通孔中穿设有螺钉,且螺钉螺接于对应的螺纹孔内。
同时,第一弹性件300被夹持在端板600和第一锥轴承100之间,具体的,第一弹性件300设置为弹簧,第一弹性件300套接于轴伸011外,并且第一弹性件300的一端抵持于端板600上,另一端抵持于第一锥轴承100的外圈的靠近端板600的端面上。此外,第一弹性件300的数量不限于是一个,具体数量可以根据计算得到。
需要说明的是,螺纹孔和通孔的数量均按需设置,二者的数量设置为相等。
可选的,端盖700设置为圆环盖,端盖700套接在轴伸011外,端盖700的一端面与轴承衬套500的第二端面贴合。端盖700与轴承衬套500同轴设置,并且,端盖700可以通过螺钉与轴承衬套500的第二端面固定连接。进一步的,端盖700具有伸入轴承衬套500的与调整垫圈710抵持的部分,调整垫圈710的外周面与轴承衬套500的内周面贴合,第二弹性件400被夹持于调整垫圈710和第二锥轴承200之间。具体的,第二弹性件400设置为弹簧,第二弹性件400套接于轴伸011外,第二弹性件400的一端与第二锥轴承200的外圈的远离第一锥轴承100的一端面抵持,第二弹性件400的另一端与调整垫圈710靠近第二锥轴承200的端面抵持。
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400的数量不限于是一个,具体数量可以根据计算得到。
请结合图2和图3,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300和第二弹性件400的数量均可以设置为多个,多个第一弹性件300围绕轴伸011均匀间隔排布,端板600上设置有在其周向均匀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一定位槽610,每个第一弹性件300插接于对应的第一定位槽610中。同理,多个第二弹性件400为轴伸011均匀间隔排布,调整垫圈710上设有在其周向均匀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二定位槽711,多个第二弹性件400分别插接于多个第二定位槽711中。
本实施例中,可选的,辅传轴系还包括第一定距环800、第二定距环900、圆螺母1000、轴套2000和油封压板3000。第一定距环800、第二定距环900和圆螺母1000均为圆环,第一定距环800、第二定距环900和圆螺母1000均用于套接在轴伸011外,且与轴伸011同轴设置。第一定距环800位于第一锥轴承100和第二锥轴承200之间,第一定距环800在其轴线延伸方向上的两端面分别与第一锥轴承100的内圈和第二锥轴承200的内圈抵持。第二定距环900设于第二锥轴承200远离第一锥轴承100的一侧,第二定距环900与第二锥轴承200的内圈抵持。圆螺母1000设于第二定距环900远离第二锥轴承200的一侧且与第二定距环900抵持,如此,通过端板600、第一定距环800、第二定距环900和圆螺母1000的共同作用,限制第一锥轴承100和第二锥轴承200的内圈的位置。轴套2000用于套接在轴伸011外,轴套2000位于圆螺母1000远离第二定距环900的一侧,端盖700套接于轴套2000外,轴套2000与端盖700之间设有油封压板3000。
本实施例提供的辅传轴系结构,通过在第一锥轴承100和第二锥轴承200的侧部分别设置第一弹性件300和第二弹性件400,能够使第一锥轴承100和第二锥轴承200在作业过程中始终保持在零游隙状态,从而能够有效改善轴伸011在高速空转的前提下易产生跳动的问题,轴伸011运行更加平稳,第一锥轴承100和第二锥轴承200的磨损小;同时,由于轴伸011跳动小,不易出现油封漏油的情况,轴伸011空转过程中能够持续被润滑油润滑,润滑效果好,作业工况好,不易出现局部温度升高的情况,不易烧伤锥轴承,进而延长了锥轴承的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辅传装置,包括半联轴器(图未示)和上述实施例的辅传轴系结构,半联轴器和轴伸011连接。
应当理解,辅传电机通过联轴器将扭矩输入至输入锥齿轮轴,也即在输入锥齿轮轴的轴伸上设有半联轴器,在辅传电机的输出轴外设有半联轴器,两个半联轴器可以配合进行扭矩传输。
同时,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辅传装置的装配工艺,该工艺包括:
修磨调整垫圈710,使第一锥轴承100和第二锥轴承200均保持为零游隙状态,然后,对辅传装置进行动平衡实验以达到动平衡要求。在辅传轴系结构与轴伸011装配完成形成辅传装置后,对辅传装置进行动平衡实验,使辅传装置达到动平衡要求,辅传装置在工作过程中不易产生较大离心力,配合第一锥轴承100和第二锥轴承200的零游隙状态,进一步保证了第一锥轴承100和第二锥轴承200作业过程中的稳定性,锥轴承不易被损坏。
本实施例提供的辅传装置具有至少如下优势:
1、本实施例通过将半联轴装配至轴伸011上,对辅传装置进行动平衡实验,从而通过模拟带联轴器下轴伸011的工作状态下,达到动平衡要求,使工作中不会产生过大的离心力损坏轴承。调整了轴承的游隙,从而使轴伸011在工作时,轴承基本达到零游隙状态。同时,在第一锥轴承100和第二支撑轴的侧部均增加了弹簧进行预紧,从而使在锥轴承工作设定时间后,仍然能够通过弹簧预紧,达到零游隙状态,有效改善了高速轴在空载状态下跳动较大的情况。
2、本实施例中,轴伸011跳动较小,当工作较长时间后,油封唇口也不会被磨损和破损,不易出现漏油情况,更换周期长,实际使用效果好,有效改善了油封漏油问题。
3、本实施例有效改善了工作时锥轴承内孔与外圆因温差导致的热膨胀不一致的情况,能够达到零游隙工作,从而使轴伸011工作时跳动减小,不易产生偏载、受力不均等情况,加上弹性件的预紧,使轴承在高速运转状态下不易因偏载等温度过高,导致保持架断裂,轴承烧伤抱死等问题。
4、本实施例采用锥轴承,既保证了承载能力,又改善了实际轴承温度高、轴端跳动大、轴伸011磨损和功率损失大等问题。
5、现有技术的辅传装置选用超越离合器或者分离式设计方案,现有方案对齿轮箱形状、工作场合的装配空间等都有特殊的要求,本实施例不需要配置额外的离合器等零部件,使得成本大大降低,且维修时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辅传轴系进行更换即可。
6、本实施例提供的辅传装置能够适用于较差的受力使用工况,且在生产中得到了验证,使得在常规的辅传轴系中具备了通用性和兼容性。比如常见的对称式的齿轮轴,空间限制无法配置超越离合器等轴系,都可以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辅传轴系结构。本实施例提供的辅传轴系结构对各类轴向力与径向力都有很好地抗性,兼容性强,通过对各零部件的调整要求,达到工作时需要的使用状态。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减速机,包括上述的辅传装置,现任,减速机还包括其他能够实现正常作业的部件,本实施例中为简化叙述,对于各个部件以及相关的连接结构均未说明。本实施例的减速机作业稳定可靠,轴伸011跳动小,不易漏油,轴承不易被损坏,使用寿命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辅传轴系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入锥齿轮轴(001)、第一锥轴承(100)、第二锥轴承(200)、第一弹性件(300)、第二弹性件(400)、轴承衬套(500)、端板(600)、端盖(700)和调整垫圈(710);所述第一锥轴承(100)和所述第二锥轴承(200)均设于所述轴承衬套(500)内且套接于所述输入锥齿轮轴(001)的轴伸(011)外;所述端板(600)和所述端盖(700)分别与所述轴承衬套(500)的两端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300)被夹持于所述端板(600)和所述第一锥轴承(100)之间,所述调整垫圈(710)设于所述端盖(700)与所述第二锥轴承(200)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400)被夹持于所述调整垫圈(710)与所述第二锥轴承(200)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300)与所述第二弹性件(400)共同作用以使所述第一锥轴承(100)的内外圈与所述第二锥轴承(200)的内外圈具有相互靠近的趋势,从而使所述第一锥轴承(100)与所述第二锥轴承(200)均保持在零游隙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传轴系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衬套(500)具有在其轴线延伸方向上相对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端板(600)设置为环形板,所述端板(600)与所述第一端面贴合;所述端盖(700)为环形盖,所述端盖(700)与所述第二端面贴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传轴系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件(300)被夹持于所述第一锥轴承(100)的外圈与所述端板(600)之间;所述第二弹性件(400)被夹持于所述第二锥轴承(200)的外圈与所述端盖(700)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传轴系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件(300)或所述第二弹性件(400)设置为弹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传轴系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传轴系结构还包括第一定距环(800),所述第一定距环(800)套接于所述轴伸(011)外且位于所述轴承衬套(500)内;所述第一定距环(800)在其轴线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锥轴承(100)的内圈和所述第二锥轴承(200)的内圈抵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辅传轴系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传轴系还包括第二定距环(900)和圆螺母(1000),所述第二定距环(900)套接于所述轴伸(011)外,所述第二定距环(900)设于所述轴承衬套(500)内,所述第二定距环(900)与所述第二锥轴承(200)的内圈远离所述第一定距环(800)的一侧抵持;所述圆螺母(1000)套接于所述轴伸(011)外且设于所述轴承衬套(500)内,所述圆螺母(1000)与所述第二定距环(900)远离所述第二锥轴承(200)的一侧抵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传轴系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辅传轴系结构还包括轴套(2000)和油封压板(3000),所述轴套(2000)套接于所述轴伸(011)外且设于所述端盖(700)围成的区域内,所述油封压板(3000)设于所述端盖(700)与所述轴套(2000)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辅传轴系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性件或所述第二弹性件均设置为多个。
9.一种辅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传装置包括:
半联轴器和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辅传轴系结构,所述半联轴器与所述轴伸(011)连接。
10.一种减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机包括:
权利要求9所述的辅传装置。
CN202220194197.7U 2022-01-24 2022-01-24 辅传轴系结构、辅传装置和减速机 Active CN2166430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94197.7U CN216643032U (zh) 2022-01-24 2022-01-24 辅传轴系结构、辅传装置和减速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194197.7U CN216643032U (zh) 2022-01-24 2022-01-24 辅传轴系结构、辅传装置和减速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6643032U true CN216643032U (zh) 2022-05-31

Family

ID=81728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194197.7U Active CN216643032U (zh) 2022-01-24 2022-01-24 辅传轴系结构、辅传装置和减速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66430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360239B (zh) 一种具有轴向间隙可调的抗冲柴油机弹性阻尼连接装置
CN109084123B (zh) 一种紧凑型闭式飞轮壳及弹性阻尼联轴器节布置
CN201232679Y (zh) 悬挂式减速机与轴花键连接的轴向定位连接装置
CN216643032U (zh) 辅传轴系结构、辅传装置和减速机
CN114352707A (zh) 辅传轴系结构、辅传装置、辅传装置装配工艺和减速机
CN207728751U (zh) 汽轮机主油泵联轴器
CN110701286A (zh) 一种动力头减速机及桩机
CN214617483U (zh) 新型润滑结构被动轮
CN210068892U (zh) 一种应用于shrt机组变速离合器的输出轴布置形式
CN212509255U (zh) 一种稀油润滑齿式联轴器
CN201335111Y (zh) 带轴承限矩离合器
CN210715883U (zh) 一种结构紧凑的同轴减速器
CN202301495U (zh) 一种柴油机的后取力传动组件
CN210461453U (zh) 一种具有轴向间隙可调的抗冲柴油机弹性阻尼连接装置
CN210106426U (zh) 一种双列圆柱滚子轴承的内圈连接装置
CN209671533U (zh) 一种减速装置
CN109236861B (zh) 轻载滑动轴承
CN104373559A (zh) 一种用于装载机变速器中的二轴总成
CN219623221U (zh) 立磨齿轮箱输出结构、齿轮箱传动组件、行星齿轮箱和动力总成
CN111425587A (zh) 一种带有三角形支撑架的惰齿轮轴结构
CN220791985U (zh) 一种外壳齿圈一体化双支撑行星减速器
CN217421920U (zh) 风力发电机组集成式传动链绝缘齿式联轴器
CN219975311U (zh) 一种中间轴润滑结构及变速器总成
CN220337303U (zh) 丝杠支撑高防尘密封轴承
CN218670285U (zh) 一种用于涂布生产的动力传动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